吉迪恩·图里翻译规范理论
从图里翻译规范论看林语堂《苏东坡传》中的诗歌英译

-030-2019年第17期(总第165期)摘 要:图里是当代翻译理论家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所提出的翻译规范论在翻译界独树一帜,为众多学者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文章从他的翻译规范论中的预备规范、操作规范、初始规范来探讨林语堂的英文作品The Gay Genius: the Life and Times of Su Tungpo(《苏东坡传》)中诗歌英译的合理性,以期为广大译者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翻译规范论;林语堂;《苏东坡传》;诗歌中图分类号:H315.9文章编号:2095-624X(2019)17-0030-02一、引言截至目前,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西方人对于中国的了解还大多拘泥于一些实物形式,如中医、中国功夫等。
相比较而言,他们对于中国的历史传统、精神面貌等非物质文化了解较少,这些都是构成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翻译作为中西文化沟通的桥梁在中国文化“走出去”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林语堂是中西方文化交流史上一位出色的翻译家。
他因旅美多年,熟悉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创作出了很多介绍中国古典文化的书籍,《苏东坡传》就是其中一例。
苏东坡是林语堂最喜欢的一位中国诗人,林不惜前后耗时十年完成这部作品。
翻译活动至少涉及两种语言文化,即源语文化和译入语文化这两套规范体系,翻译规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译者们在两种不同语言、文化、篇章传统规范之间取舍的产物(Toury, 1995)。
本文运用图里的翻译规范论来探讨《苏东坡传》中的诗歌英译的合理性,以期为广大译者提供借鉴。
二、图里的翻译规范论吉迪恩·图里(Gideon Toury)是以色列翻译理论家,他继承并发扬了埃文·佐哈儿(Even-Zohar)的多元系统理论,是第一个明确提出翻译是受规范制约的学者。
他将“规范”定义为“对翻译进行描述性分析的一个范畴,即某一目的与社会里所共享的价值和观念,如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是适当的,什么是不适当的,转化在特定情况下正确的、适当的翻译行为原则”(Toury, 1980)。
浅析图里规范理论中的三步骤论文

浅析图里规范理论中的三步骤论文一、引言以色列学者吉迪恩·图里被公认为是世界上著名的翻译理论家。
1980年,图里出版了《翻译理论探索》一书,标志着翻译学研究的中心由理论翻译学向描述翻译学转变,确立了理论模型与实际案例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思路,提出以目的语文化为导向的功能性、系统性的研究途径,并把影响翻译的产出和接收的规范视为研究的核心。
二、探索“规范”理论三步骤在《翻译理论探索》一书中,图里指出,在完成理论框架的建构之后,所要做的工作就是提出一套方法论用以寻求文本中的翻译规范,从而达到解释翻译现象的目的。
这三个步骤可以概括为:(a)对源语文本进行文本素分析,形成充分性翻译并且分辨出源语文本的文本素;(b)把相对应的目的语文本单位和这些源语文本素进行比较,并且注意前者相对于后者的转换;(c)在进行许多彼此平衡而独立的文本素(部分)比较的基础上,对目的语和源语的对等与充分性之间的差距进行比较。
2.1文本素图里曾说过:“任何翻译作品作为翻译现象只有从它在目的语系统中的功能看待才有意义。
从操作层面来看,这种体现在文本中就是有文本功能的元素,即文本素。
图里为了使充分性翻译体现的更完备,从源语文本的文本素开始进行分析,他认为这种分析可以达到一个理想的充分性的概念。
2.2充分性翻译由于翻译是涉及两种语言和文化系统的活动,在每一层次都涉及两套规范系统。
译者总是面临着在这两种文化系统之间的选择,即起始规范的选择。
依照这一选择,译者可以使自己遵循原文的相关准则,或服从译语文化的准则,具体到译语文化中容纳、接受译作的范围内的准则。
若译者选择遵循原文,其翻译就会与原文语言文化的准则相符,其特点是追求在译语中表现原文文本中的关系,不打破原文的语言结构,这种选择同译语准则、特别是涉及语言之外的准则和以译入为导向的实践不符。
若译者采取的是服从译语文化的准则,其翻译将不可避免出现偏离原文的迁移。
总之,若译者选择向源语语言和文化规范靠拢,则翻译偏向于充分性;若译者选择向目的语语言和文化规范靠拢,则翻译偏向于可接受性;从图里的论述中可以看出,这个相对应的文本单位构成了比较中的不变量,实际上也是图里所认为的改变过且减弱的充分性的版本。
图里与切斯特曼翻译规范比较研究

图里与切斯特曼翻译规范比较研究作者:周亚莉杨晓敏来源:《科技视界》2016年第19期[摘要]20世纪,翻译规范研究发展的如火如荼。
其中以吉迪恩·图里和安德鲁·切斯特曼的研究盛极一时。
本文拟从比较研究的角度,梳理两人的翻译规范论。
比较两种规范的差异,从而使得我们能够更加直观地认识到二人的翻译规范理论,旨在为我们今后的翻译研究起到指导作用。
[关键词]吉迪恩·图里;安德鲁·切斯特曼;翻译规范;比较研究0引言吉迪恩,图里(Gideon Tourv),1888-1968,低地国家著名翻译理论家。
图里继承并发展了著名学者埃文·佐哈儿提出的多元系统理论。
图里作为翻译研究领域成就最高的理论家之一,硕果累累,共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70余篇。
但在翻译领域,图里的代表著作为1980年出版的《翻译理论探索》(In Search of a Theory orTranslation)以及1995年出版的《描述翻译理论研究及展望》(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and Beyond)。
安德鲁,切斯特曼fAndrew Chesterman),当今世界著名翻译理论家。
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随后在芬兰赫尔辛基大学任教(university of Helsinki)。
切斯特曼补充并发展了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
在他的翻译研究生涯中,出版了多种专著,其中最具特色的专著为《翻译模因论》(Memes of Translation)。
20世纪70年代,在多元系统理论框架的指导下,图里开始着手研究翻译规范,并于1997年完成《翻译规范与希伯来文学翻译:1930-1945》一书。
紧接着,图里在其专著《翻译理论探索》中,正式提出了规范是对翻译现象进行描述性分析的一个范畴。
(Toury,1980,)紧随图里脚步的切斯特曼也对翻译规范做了深人研究。
他利用文化基因解释翻译中的研究对象和翻译发展的各个过程,他从保持传统的视野出发来阐释译者的重要性,更加凸显译者的作用。
吉迪恩·图里与描述翻译学研究述评

语言吉迪恩·图里与描述翻译学研究述评程 可 北京联合大学国际交流学院摘要: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西方译学理论研究的重点主要还是关注文本的翻译实证、翻译过程描写以及文学翻译本身,七十年代翻译研究学派的兴起和翻译理论”文化转向”则给西方翻译学界带来了全新的面貌。
作为翻译研究学派最有影响力的学者之一,吉迪恩·图里在对希伯莱--英语翻译文学进行大量描述性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了詹姆斯.霍姆斯的翻译理论观和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论,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描述翻译学理论观和方法论,在西方译学界影响深远。
关键词:描述翻译学研究;多元系统;翻译研究学派吉迪恩·图里(Gideon Toury)是上世纪七、八年代西方译学界非常有影响力的学者之一。
他沿袭“翻译研究学派”先驱詹姆斯.霍姆斯(James Holmes)的理论思路,兼以翻译理论家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论”为研究出发点,系统阐述了霍姆斯关于描述翻译的理论观,并有创见的成体系的提出了翻译描述研究的理论观和方法论。
图里的译学著作较多,其中较著名的有《描述翻译学及其他》、《翻译规范与希伯来语文学翻译研究(1930-1945)》以及《翻译理论探索》等。
一、吉迪恩·图里的翻译理论图里的研究工作可分为阶段:第一阶段自1972年至1977年,主要与佐哈尔(Itamar Even Zohar)合作,采用多元系统理论框架对1930-1945年间影响外国小说移入希伯莱语的诸多文化因素进行系统全面的社会学研究,其代表作是《翻译规范与希伯莱文学翻译研究》;第二个阶段自1975年至1980年,其理论范式仍然是多元系统理论,但已提出自己的理论主张和相应的理论假说,主要根据自己从调查中所采集到的资料数据致力于建立一种全新的翻译理论――描述翻译学研究。
从1980年到1995年大约十五年的时间是图里对该理论的修正期。
他的著作《描述翻译学及其他》就是实践和发展霍姆斯描述翻译学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翻译学涉及面最广大,系统性最强的专著”(蒋晓华,1998)。
浅析图里规范理论中的三步骤论文

浅析图里规范理论中的三步骤论文一、引言以色列学者吉迪恩·图里被公认为是世界上著名的翻译理论家。
1980年,图里出版了《翻译理论探索》一书,标志着翻译学研究的中心由理论翻译学向描述翻译学转变,确立了理论模型与实际案例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思路,提出以目的语文化为导向的功能性、系统性的研究途径,并把影响翻译的产出和接收的规范视为研究的核心。
二、探索“规范”理论三步骤在《翻译理论探索》一书中,图里指出,在完成理论框架的建构之后,所要做的工作就是提出一套方法论用以寻求文本中的翻译规范,从而达到解释翻译现象的目的。
这三个步骤可以概括为:(a)对源语文本进行文本素分析,形成充分性翻译并且分辨出源语文本的文本素;(b)把相对应的目的语文本单位和这些源语文本素进行比较,并且注意前者相对于后者的转换;(c)在进行许多彼此平衡而独立的文本素(部分)比较的基础上,对目的语和源语的对等与充分性之间的差距进行比较。
2.1文本素图里曾说过:“任何翻译作品作为翻译现象只有从它在目的语系统中的功能看待才有意义。
从操作层面来看,这种体现在文本中就是有文本功能的元素,即文本素。
图里为了使充分性翻译体现的更完备,从源语文本的文本素开始进行分析,他认为这种分析可以达到一个理想的充分性的概念。
2.2充分性翻译由于翻译是涉及两种语言和文化系统的活动,在每一层次都涉及两套规范系统。
译者总是面临着在这两种文化系统之间的选择,即起始规范的选择。
依照这一选择,译者可以使自己遵循原文的相关准则,或服从译语文化的准则,具体到译语文化中容纳、接受译作的范围内的准则。
若译者选择遵循原文,其翻译就会与原文语言文化的准则相符,其特点是追求在译语中表现原文文本中的关系,不打破原文的语言结构,这种选择同译语准则、特别是涉及语言之外的准则和以译入为导向的实践不符。
若译者采取的是服从译语文化的准则,其翻译将不可避免出现偏离原文的迁移。
总之,若译者选择向源语语言和文化规范靠拢,则翻译偏向于充分性;若译者选择向目的语语言和文化规范靠拢,则翻译偏向于可接受性;从图里的论述中可以看出,这个相对应的文本单位构成了比较中的不变量,实际上也是图里所认为的改变过且减弱的充分性的版本。
吉迪恩·图里翻译规范理论

吉迪恩·图里翻译规范理论
以色列学者吉迪恩·图里发展了描述性的方法,也就是描述翻译理论。
他是当今世界著名的翻译理论家之一,他发展了霍姆斯的描述翻译理论和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形成了自己一套完整的描述翻译学的理论和方法。
他强调了描述翻译学的重要性及描述翻译学的对象和范围,以及制约翻译抉择的翻译规范。
他介绍了三种翻译规范。
分别是预备规范,初始规范和操作规范。
预备规范出版社的态度、目标读者的期待以及译者的个人喜好。
初始规范是指翻译策略和翻译的直接性;操作规范是在译者翻译过程中影响翻译的微观因素,母体规范和篇章语言规范。
本文以图里的翻译规范为理论依托,通过对美国翻译家葛浩文《酒国》的英译本分析,包括他对文本的选择,相应采取的翻译策略,译文的遣词造句,探讨图里提出的三种翻译规范如何体现在葛浩文的翻译过程中、见之于其译文文本。
参照图里的规范理论,通过对莫言《酒国》译本所做的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预先规范:译者对文本的选择取决于政治环境、读者喜好需求,也取决于译者的个人喜好,以其译者对原文本体裁的选择。
初始规范:葛浩文在《酒国》的可译性和可接受性之间尽量取得平衡,主要以可接受性为主。
操作规范:在具体操作层面,即母体规范和篇章语言规范,《酒国》都有一定程度的删节、增补、分割变位、注脚增加,微观层面的词语、句子结构、遣词造句和语篇特点都一定程度上的体现。
吉迪恩·图里和他的翻译理论

吉迪恩·图里和他的翻译理论摘要:吉迪恩·图里是低地国家翻译理论界代表性的人物,他在对希伯莱英语翻译文学进行大量描述性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了埃文·佐哈尔(Itamar Even-Zohar)的多元系统理论和霍姆斯(James Holmes)的描述翻译理论,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描述翻译学理论和方法,在翻译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文意在对图里本人及其翻译理论作比较全面的介绍。
关键词:描述翻译学研究低地国家多元系统20世纪70年代西方译学研究的重点主要还是文本的实证研究、翻译过程的描写,以及文学翻译本身,以此为基础的跨学科整合及文化转向产生于80年代。
以色列学者吉迪恩·图里在这个领域所做出的独特贡献成为其重要的理论渊源。
同时,图里也为现当代译学研究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因此值得我们在此进行深入的讨论。
本文旨在对图里其人及其主要理论贡献作比较全面的介绍。
1.吉迪恩·图里其人图里出生在以色列的一个港口城市——海法市。
从儿童时期就开始翻译短篇故事等各种文章,其后,做过儿童周刊助理编辑。
由于受意识形态的影响,他的父母不让他使用德语,所以他的翻译大都是英语。
图里的翻译生涯是从文学开始的,做一些把英语译成希伯莱语和把阿拉伯语译成希伯莱语的工作。
最初,图里并没把翻译看成是一种职业,从事翻译只是为了生活。
1966年,他大学志愿填报的是新闻专业,在经过一段学习之后,他感觉新闻不是他所期望的,便离开了。
第二学年结束时,学校新创建了文学研究专业,当时的创办人正物色能够胜任助教的学生,图里就报名参加并成为该专业的奠基人之一。
就这样他一步一步深入地了解,从而最终走上了翻译研究的道路。
在图里走向翻译家的道路上,尤金奈达是第一个对他产生深远影响的人。
奈达的《翻译的科学》是图里读过的第一部有关翻译的读物。
卡特福德的著作也对他影响很深,当然,佐哈尔对他的影响也极大,佐哈尔既是他的同事又是他的导师,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是图里理论研究的出发点。
图里翻译规范论评介

图里翻译规范论评介作者:吴欣欣来源:《成才之路》2008年第19期摘要:随着翻译理论在实践中的不断应用,传统语言学和篇章语言学的翻译规范研究有很大的局限性。
在这种情况下,描述性的翻译规范论应运而生。
本文以图里的代表作《翻译中规范的性质与作用》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图里翻译规范的主要思想加以分析,进而指出图里翻译规范论的贡献以及不足,希望能对当代的翻译研究提供新的启示。
关键词:规则;规范;特异倾向;描述性翻译引言20世纪70年代,西方翻译研究逐渐由传统的翻译规范研究转向描述翻译研究, 这是一个意义重大的转变。
描述性翻译研究避免了由于规范性的翻译标准而造成的概念上的困惑以及无止休的争论,将翻译置于译入语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考察,极大地丰富了翻译的概念。
执教于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吉迪恩·图里是描述翻译学派的代表人物。
在《翻译中规范的性质与作用》一文中,图里分析了“规则(rules)”“规范(norms)”和“特异倾向(idiosyncrasies)”的区别,本文围绕图里翻译规范论的产生、发展及主要内容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其意义与局限性,期望能对翻译理论的研究有所启示。
一、图里翻译规范论的理论来源和主要思想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将社会符号置于相互影响的多元系统中,为翻译研究开辟了一条描述性和系统性的新途径。
自此以后,西方译学研究从理论阐述向文本描述转移。
到图里对翻译进行描述研究时,这种研究范式得以进一步完善。
图里的描述翻译学特别强调研究两种不同系统中作家、作品、读者及其文学翻译规范之间的关系,对源语和目的语的语用和接受关系,甚至包括出版发行等社会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在《翻译中规范的性质与作用》一文中,图里分析了规则、规范和特异倾向的区别并指出翻译是受到社会文化规范限制的活动,其社会、文化特点使之不同程度地受到多种因素限制。
翻译规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译者们在两种不同语言、文化、篇章传统规范之间取舍的产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迪恩·图里翻译规范理论
以色列学者吉迪恩·图里发展了描述性的方法,也就是描述翻译理论。
他是当今世界著名的翻译理论家之一,他发展了霍姆斯的描述翻译理论和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形成了自己一套完整的描述翻译学的理论和方法。
他强调了描述翻译学的重要性及描述翻译学的对象和范围,以及制约翻译抉择的翻译规范。
他介绍了三种翻译规范。
分别是预备规范,初始规范和操作规范。
预备规范出版社的态度、目标读者的期待以及译者的个人喜好。
初始规范是指翻译策略和翻译的直接性;操作规范是在译者翻译过程中影响翻译的微观因素,母体规范和篇章语言规范。
本文以图里的翻译规范为理论依托,通过对美国翻译家葛浩文《酒国》的英译本分析,包括他对文本的选择,相应采取的翻译策略,译文的遣词造句,探讨图里提出的三种翻译规范如何体现在葛浩文的翻译过程中、见之于其译文文本。
参照图里的规范理论,通过对莫言《酒国》译本所做的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预先规范:译者对文本的选择取决于政治环境、读者喜好需求,也取决于译者的个人喜好,以其译者对原文本体裁的选择。
初始规范:葛浩文在《酒国》的可译性和可接受性之间尽量取得平衡,主要以可接受性为主。
操作规范:在具体操作层面,即母体规范和篇章语言规范,《酒国》都有一定程度的删节、增补、分割变位、注脚增加,微观层面的词语、句子结构、遣词造句和语篇特点都一定程度上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