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和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介绍

合集下载

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和金融学专业(金融与人工智能实验班)人才培养方案

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和金融学专业(金融与人工智能实验班)人才培养方案

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办学历史悠久,办学实力雄厚,学科优势明显,办学层次完整,在中国金融行业和金融教育界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影响。

学科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25年光华大学商科银行学系,1997年在西南财经大学原金融系、国际经济系国际金融教研室以及农经系农村金融教研室的基础上组建金融学院,1998年金融学被评为中国人民银行行属重点学科,金融学专业开始招收博士后。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第一部货币信用教材《货币信用论大纲》就是由金融学科教师彭迪先编著,在国内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该书于1956年被译成日文在日本三和书店出版。

1952年以后,彭迪先、留法博士梅远谋、何高著、留英学者程英琦、温嗣芳、柯瑞麒、汪桂馨等知名学者学成归国。

改革开放以后,涌现出一大批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著名金融专家,如曾康霖教授、何泽荣教授、冯肇伯教授、刘锡良教授、林义教授、卓志教授、刘俊教授、殷孟波教授、陈野华教授、张桥云教授、赵静梅教授等。

金融学专业(金融与人工智能实验班)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同时具备金融理论知识、掌握计算机编程技能、熟练运用数学建模方法三大核心能力的复合型、创新型高水平金融科技人才,能够解决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与挖掘、互联网金融、智能投顾与风险管理、借贷与公司金融创新、区块链技术等领域的实际问题,能够胜任与金融科技相关的工作并引领未来金融行业的发展。

二、培养要求本专业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全面系统掌握金融学、计算机科学、数学、统计学、人工智能等理论知识,具有扎实的计算机编程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金融科技相关的各类问题。

在全部培养环节结束时,学生应该具备以下能力和素质:1.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

2.全面系统地掌握经济学、金融学等理论知识,能够运用所学理论对现实金融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

博士研究生-金融工程-培养方案

博士研究生-金融工程-培养方案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级学科名称应用经济学二级学科名称金融工程(Financial Engineering)二级学科代码0202Z2所属学院金融学院西南财经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金融工程是研究金融产品设计、定价与风险管理的学科。

它融合现代金融学、工程方法和信息技术于一体,通过设计各种创新性金融工具方案(产品)来解决各种金融问题,是一门新兴交叉性学科。

无套利定价与风险中性定价是金融工程典型的分析方法。

培养目标:本学科致力于培养具有较高政治思想素质,掌握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德智体全面发展,努力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的高层次专业人才。

博士学位获得者具有坚实宽广的经济学科理论基础与专业知识,具备宽广的国际视野,系统掌握相关领域的前沿专业文献;跟踪学术前沿,深入了解国内外相关领域最新研究动态,能够创造性地提出新问题、新观点、理论、方法或创新性地利用最新研究成果解决重要的实际问题;具备较强的国际交流能力,能够独立从事应用经济学的教学工作;具备在相关领域独立从事学术研究的能力。

二、培养方式1.培养方式博士生的培养以科学研究工作为主,着重培养博士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学会进行创造性科学研究工作的方法和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

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分别设置几门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课程,通过学习,使博士生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宽广的专业知识,了解和掌握本学科的最新的研究动态和前沿问题。

博士生的培养采取导师负责和集体指导相结合的方式。

导师负责博士生主要专业课的讲授、博士论文的具体指导;博士指导小组协助导师工作,主要参与博士生的中期考评、开题报告和部分专业选修课的讲授。

2.个人培养计划博士研究生应根据“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在学院组织下完成“个人培养计划”的制定。

三、学习年限学校实行弹性学制,本专业博士研究生基本学习年限为3年,最长不超过6年。

提前毕业条件按《西南财经大学研究生提前毕业管理办法》执行。

四、授予要求与授予学位本专业普通博士研究生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须至少修满51学分,其中课程学分不低于31学分。

金融工程 人才培养方案

金融工程 人才培养方案

金融工程人才培养方案一、金融工程人才培养目标金融工程是旨在培养掌握金融学、数学与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等基础理论和方法,具有良好金融业务背景的复合型高层次金融科学技术人才。

培养目标主要包括:1. 熟练掌握金融工程相关基础理论和方法,具备扎实的金融学、数学与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基础知识;2. 具备较强的数理统计分析能力,能够运用定量方法对金融市场进行建模和预测;3. 掌握金融产品设计、金融风险管理、金融工程工具等实际操作能力,能够在金融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4. 具备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适应金融领域的复杂多变环境。

二、金融工程人才培养方案1. 课程设置金融工程人才培养的核心是课程设置。

金融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应包括金融学、数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金融工程学、计算机科学、金融市场等方面的课程。

具体包括金融工程导论、金融市场学、衍生产品定价与风险管理、金融计量学、量化投资、金融大数据分析等。

此外,还应包括相关的实践课程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问题解决的能力。

2. 实习实训金融工程领域实习实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学校需要与金融机构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训机会。

通过实践,学生能够深入了解金融市场的运作规律和实务操作,提升自己的实际应用能力。

学校还可以设立模拟交易室,让学生在真实市场情境中进行模拟交易和风险管理实践。

3. 科研创新金融工程领域需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的高级人才。

学校可以设立金融工程科研团队,引导学生参与创新项目和科研课题,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学术交流和竞赛,拓宽视野,培养国际化的人才。

4. 师资队伍建设金融工程人才培养需要高水平的师资力量支持。

学校需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吸引国内外金融工程领域知名教授和专家加盟。

同时要鼓励教师参与行业实践和科研项目,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术研究能力。

5. 校企合作金融工程人才培养需要与金融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金融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金融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金融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二、培养要求1.知识与技能要求(1)掌握较扎实的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金融学基本理论知识,了解中国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状况和运行机制。

(2)熟悉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能够运用金融理论和知识进行金融市场分析和金融产品设计。

(3)掌握金融管理和金融决策的基本原理,具备金融风险评估和控制的能力。

(4)熟练掌握数据分析和金融模型,能够运用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方法进行金融研究。

2.思维与能力要求(1)具备较强的金融市场分析和金融工具设计能力,能够发现和解决金融市场中的问题。

(2)具备较强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能够从大量信息中筛选出有用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

(3)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能够与他人合作完成金融项目和任务。

(4)具备独立学习和自我提高能力,能够持续跟踪金融领域的最新动态和研究成果。

三、培养内容1.基础课程(1)政治经济学(2)微观经济学(3)宏观经济学(4)金融学导论(5)会计学(6)管理学(7)市场营销(8)统计学(9)计量经济学(10)财务管理2.专业课程(1)金融市场与机构(2)投资学(3)证券市场与投资银行业务(4)金融衍生品(5)国际金融(6)金融风险管理(7)金融工程(8)金融数据分析(9)金融市场与公司治理(10)金融监管与法律3.选修课程(1)货币银行学(2)保险学(3)金融市场分析(4)金融产品设计(5)金融机构管理(6)金融资本市场与公司财务管理四、培养模式1.理论教学和实践结合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模拟操作等形式,加强学生对金融知识的应用能力培养。

2.专业实践和实习环节组织学生进行金融机构实习,了解金融工作流程和操作规程,培养学生实际工作的能力和企业适应能力。

3.科研训练和论文写作鼓励学生参与金融领域的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科学研究的能力,并要求毕业生完成一篇本科毕业论文。

五、培养效果评估针对每门课程的成绩评定和学生的实际表现进行评估,通过阶段性考试和实践操作考核,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进行全面评估。

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和金融学(双语实验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和金融学(双语实验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办学历史悠久,办学实力雄厚,学科优势明显,办学层次完整,在中国金融行业和金融教育界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影响。

学科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25年光华大学商科银行学系,1997年在西南财经大学原金融系、国际经济系国际金融教研室以及农经系农村金融教研室的基础上组建金融学院,1998年金融学被评为中国人民银行行属重点学科,金融学专业开始招收博士后。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第一部货币信用教材《货币信用论大纲》就是由金融学科教师彭迪先编著,在国内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该书于1956年被译成日文在日本三和书店出版。

1952年以后,彭迪先、留法博士梅远谋、何高著、留英学者程英琦、温嗣芳、柯瑞麒、汪桂馨等知名学者学成归国。

改革开放以后,涌现出一大批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著名金融专家,如曾康霖教授、何泽荣教授、冯肇伯教授、刘锡良教授、林义教授、卓志教授、刘俊教授、殷孟波教授、陈野华教授、张桥云教授、赵静梅教授等。

金融学(双语实验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坚实金融理论基础和良好英语沟通能力,既通晓国情,又了解国际规范,具备较强的领导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复合型金融人才和未来金融领袖。

本专业毕业预期达到以下目标:目标1:职业道德: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高尚的职业操守和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

目标2:专业素养:全面系统掌握国际化的金融管理理论知识,熟悉各种金融业务、金融法规和国内外有关金融的方针政策,了解本学科在国际上的前沿理论和发展动态,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

目标3:应用与实践:能够灵活运用现代金融理论、技术与方法,分析实际金融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能够胜任国际性金融工作。

目标4:创新精神:具有创造性思维、较强的动手能力、从事金融学理论研究的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

目标5:国际视野:具有国际化视野、扎实的金融专业英语基础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成为能够胜任国际性金融工作的复合型金融人才。

西南财经金融学研究生培养方案

西南财经金融学研究生培养方案
〔A〕国际金融〔B〕货币金融学〔C〕保险学与精算〔D〕公司金融〔E〕金融工程
三、招生对象
已获学士学位的在职人员,应届本科毕业生,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测验合格,再经复试合格者。
四、学习年限
本专业学习年限为3年,共6个学期。此中硕士学位必修课、选修课及教学实践为4个学期,第5个学期开始酝酿硕士学位论文编写方案,第6个学期完成论文的写作与辩说。
1




2
高级商务英语
1




2
商务英语翻译
1




2
英语同声传译
1




2
微不雅经济学中的数学方法
2


3
经济数学学院
宏不雅经济学中的数学方法
2


3
数学建模
2


3
经济模型与MATLAB应用
2


3
经济学中的计算方法
2


3
随机过程与经济应用
2


3
跨专业选修课
见附表 跨专业选修课程目
说明:
五、课程设置
A类: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学分〕
马列经典著作选读〔2学分〕
英语〔4学分〕
B类:
高级宏不雅经济学〔3学分〕
高级微不雅经济学〔2学分〕
高级计量经济学〔2学分〕
C类:
国际金融研究〔2学分〕
金融工程研究〔2学分〕
风险办理与保险研究〔2学分〕
金融机构办理〔2学分〕
高级金融经济学〔2学分〕

西南财经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管理办法

西南财经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管理办法

附件:西南财经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保障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国家相关规定,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组织教学活动、规范教学管理、实施毕业审核的基本依据。

第三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应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章培养方案制定第四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在学校教学委员会指导下,由教务处组织,各教学单位制定并实施。

第五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1)培养目标;(2)培养要求;(3)培养路径;(4)培养目标、专业能力与课程设置矩阵图;(5)主要课程;(6)计划学制、毕业最低学分要求、专业准入准出标准和授予学位;(7)课程设置:含课程类型、名称、性质、学时或学分分配、开课学期、实践环节安排等);(8)其它与本科人才培养相关的内容。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结构及具体内容应遵循本年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原则性意见。

第六条工作程序1.教务处制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性意见,经学校教学委员会审定后,各教学单位依据原则性意见具体实施。

2.各教学单位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时间安排,广泛调查国家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组织各专业负责人和骨干教师、实务界专家和学生代表等论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拟订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初稿。

3.各教学单位组织学院(中心)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审议、修改本单位人才培养方案初稿,经分管本科教学工作负责人审定签章后报教务处。

4.教务处汇总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交学校教学委员会审议。

5.各教学单位根据学校教学委员会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修改后,由分管本科教学工作负责人签字并加盖学院公章后报教务处。

6.教务处整理、汇总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报学校教学委员会审定后生效。

7.各教学单位负责将生效后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信息及时准确录入教务系统。

金融人才培养方案

金融人才培养方案
3.创新能力培养:重点关注金融科技创新、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等新兴领域。
4.国际化视野培养:引入国际金融、跨境金融、全球金融市场等课程,帮助学员了解国际金融市场动态。
五、培养方式
1.面授课程:组织专业师资力量,开展系统性的面授培训,确保学员掌握专业知识。
2.在线学习:借助网络平台,提供丰富的金融课程资源,满足学员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3.实践能力培养:通过实习、实训、案例分析等形式,提高金融人才的实战能力。
4.创新能力培养:开展金融科技创新、金融业务模式创新等培训,培养具备创新精神的金融人才。
5.国际化培养:开设国际金融、跨境金融、国际金融市场等课程,提高金融人才的国际视野。
五、培养方式
1.面授培训:组织专业师资力量,开展面授课程,确保培训质量。
2.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培训管理制度,确保培训工作有序进行。
3.合作与支持:与金融机构、高校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动金融人才培养。
4.培训投入:加大培训经费投入,保障培训设施和资源的充足。
九、总结
本金融人才培养方案立足于金融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从理论知识、实务技能、创新能力、国际化视野等多方面进行系统规划。通过实施本方案,有望为我国金融行业输送一大批高素质、专业化的金融人才,为我国金融事业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2.建立健全培训管理制度,确保培训工作有序进行。
3.与金融机构合作,为学员提供实践机会。
4.加大培训投入,保障培训设施和资源。
九、总结
本方案旨在为我国金融人才培养提供系统、全面的规划,助力金融行业持续发展。通过实施本方案,有望提高金融人才的综合素质,为我国金融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第2篇
金融人才培养方案
3.拓宽金融人才的国际视野,提升其在全球金融市场中的竞争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和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介绍
一、金融学院介绍
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办学历史悠久,办学实力雄厚,学科优势明显,办学层次完整,在中国金融行业和金融教育界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影响。

学科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25年光华大学商科银行学系,1997年在西南财经大学原金融系、国际经济系国际金融教研室以及农经系农村金融教研室的基础上组建金融学院,1998年金融学被评为中国人民银行行属重点学科,金融学专业开始招收博士后。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第一部货币信用教材《货币信用论大纲》就是由金融学科教师彭迪先编著,在国内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该书于1956年被译成日文在日本三和书店出版。

1952年以后,彭迪先、留法博士梅远谋、何高著、留英学者程英琦、温嗣芳、柯瑞麒、汪桂馨等知名学者学成归国。

改革开放以后,涌现出一大批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著名金融专家,如曾康霖教授、何泽荣教授、冯肇伯教授、刘锡良教授、林义教授、卓志教授、刘俊教授、殷孟波教授、陈野华教授、张桥云教授、赵静梅教授等。

二、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介绍
(一)培养目标
金融学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宽厚扎实的经济、金融理论基础和具备金融业务操作及较强金
融管理能力,能够胜任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金融机构及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专业工作,具有深厚理论功底、精湛专业技能、良好综合素质和优秀人格品格的创新型金融人才。

本专业毕业预期达到以下目标:
目标1:职业道德: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高尚的职业操守和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

目标2:专业素养:具有宽厚扎实的经济、金融理论基础,掌握必备的专业分析技术和
研究方法,了解本学科的前沿理论和发展动态,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

目标3:应用与实践:能够灵活运用现代金融理论、技术与方法,分析具体金融问题并
提出解决方案,具备金融业务操作能力及较强的金融管理能力。

目标4:创新精神:具有创造性思维、较强的动手能力、从事金融学理论研究的能力以
及终身学习的能力。

目标5:国际视野: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良好的英语沟通能力,成为能够适应现代金融理
论和国际化金融实践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要求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和运用现代金融学理论、金融学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
研究并解决具体的金融问题,注重理论研究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本专业要求学生在金融专业领域具备创造性思维和较强的动手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注重创新精神的启发;本专业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高尚的职业操守和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注重价值观念的引导。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扎实的经济学和金融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工具;
2.具备较强的理论研究能力,能熟练掌握并较好地运用金融学专业知识以及数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分析方法对现实金融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3.具备较强的金融实践能力,有创造性解决金融专业领域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人际沟通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具有良好的人文
修养、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5.熟悉我国国情,并具备较强的对国家有关经济和金融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的理解
和解读能力;
6.熟悉金融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熟悉国内外金融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和需求,
熟悉国际金融活动的规则和惯例,熟悉中国金融发展与改革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三)培养路径
为达到金融学人才的培养目标,体现高等教育“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人格塑造”的理念,通过以下方式强化人才培养:
1.夯实基础教育,注重能力培养。

本专业按照教育部对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的要求,结合我校经济、金融的学科优势,大力加强通识教育,设计出高质量、有特色的课程体系,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

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始终贯穿能力培养这一主线,特别是综合运用能力和创造能力。

2.注重教学创新,提升教学质量。

坚持主讲教师与助教相结合,对于所有的专业主干课程,除主讲教师外,还配备一名助教,负责学生的课外辅导和作业讲评工作,使学生的课堂所学知识及时得到巩固;坚持国内师资与国际师资相结合,金融学教学方案参照国际惯例拟定和实施,教师来源包括归国学者、外籍专家和校内外优秀教师;坚持实务讲座与教师讲授
相结合,通过聘请金融实务部门专家开展讲座的形式,提高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3.注重通过规划和指导,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

实行科研导师制,进入二年级后,为学生确定科研导师,科研导师负责提高学生对学科专业情况、个人学业规划以及发展方向的认识,并具体负责学生科研能力的训练。

4.注重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金融学思维和能力。

在课堂讲授的基础上,通过布置作业、文献阅读、读书笔记、调研报告、研究论文等形式进行教学组织和考核,以此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力度,让学生在真情实景中学活知识,缩短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距离。

同时,通过案例教学、利用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主要课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