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第六章课件

合集下载

劳动经济学第六章工资决定与劳动力配置

劳动经济学第六章工资决定与劳动力配置
第六章 工资决定与劳动力配置
主要内容
❖ 完全竞争下的工资决定与劳动力配置
❖ 买方垄断、工会对工资决定与劳动力 配置的影响
❖ 工资和雇佣量决定的蛛网模型
第一节 完全竞争下的工资决定与劳动力配置
❖ 劳动市场的整体情况 ❖ 单个厂商的雇佣决策 ❖ 配置决策 ❖ 工资率和雇用量决定:
产品市场上的垄断
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4) 决定劳动供给和需求变化的因素
劳动供给的决定因素 劳动需求的决定因素
➢ 其他行业的工资水平: ➢ 产品需求:
➢ 非工资收入:
➢ 劳动生产率:
➢ 工作与闲暇偏好:
➢ 其他投入品的价格:
➢ 工作中的非工资因素: ➢ 雇主的数量:
➢ 合格劳动者的数量:
工资率
单个厂商的决策
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上,均衡的工资率Wo和劳动数量Qo决定于劳动的供给和需求 (图a)。在这里,单个厂商仅仅是“工资接受者”,它具有完全弹性的劳动供给曲 线(即图b中的高度等于均衡工资Wo的水平线SL =MWC= AWC)。为实现最大利润, 该厂商将雇用数量为Qo 的劳动(此时MRP=MWC)。由于产品市场也是完全竞争的, 这样一个雇用水平将会产生一个富有效率的资源配置。
要点回顾(第一节)
❖ 决定劳动供给和需求的因素(表6-1)发生变化,会 使劳动供给曲线和劳动需求曲线发生移动,从而导 致产生新的工资—雇用量的均衡。
❖ 完全竞争厂商表现为工资接受者,其劳动供给曲线 具有完全弹性(W=MWC=AWC);在边际工资成本等于 边际收益产品(MWC=MRP)的地方,厂商实现利润最 大化。
MVPAx=VMPAy=。。。=VMPAn=PL
工资和雇用量决定:产品市场上的垄断

劳动经济学第六章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生成理论

劳动经济学第六章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生成理论

2024/7/15
22
(三)亚当·斯密的工资理论
他认为,工人、资本所有者和土地所有 者是文明社会的三大阶级,与其相适应的有
三大收入,劳动收入——工资;资本收入— —利润;土地收入——地租,在资本主义社 会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在扣除劳动者的工资 后才提供利润和地租。
2024/7/15
23
亚当·斯密对工资的两种解释
提供高水平高质量的劳动
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2024/7/15
12
(三)调节制能
调节劳动力的合理配置
劳动力稀缺程度,地区、产业、企业、职业 间的工作环境、劳动力轻重和难易以及社会地位 存在差别,通过工资调节达到合理配置资源,最 大化发挥效用
调节劳动力的素质结构
科学技术发展,产品技术结构发生变化,对 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需求不断变化。通 过工资关系的变化使劳动力需求达到相对平衡
产品品种比较单一且 大批量生产的行业和
企业
2024/7/15
4
基本特征
➢ 计时工资 由劳动的直接持续
时间来测量
适用性强,适用范 围广
➢ 计件工资
由在一定时间内所 凝结成的产品的数 量来计量
适用范围有一定的 局限性
2024/7/15
5
收入、风险承担者及成本比较
பைடு நூலகம்
➢ 计时工资 基本工资收入比较
周工资制
周货币工资日工资率 标准周日数
2024/7/15
3
适用范围
➢ 计时工资
➢ 计件工资
产品数量、质量难 产品数量、质量可以
以度量的企业
准确计算检验的企业
产品的数量、质量 主要取决于机械性 能的生产行业和企

劳动经济学第6章PPT教学课件

劳动经济学第6章PPT教学课件
3、双方在谈判区间内达成协议。如图:
2020/12/10
9
➢分析:
工会和企
业关于工资谈
GS
判的上下限之
间会能一个交
叉区域,称为
工资谈判区间,
双方在这个区
间内交涉,最 后达成协议。
GX
2020/12/10
QS
QX
工资谈判区间
10
集体谈判的作用:
❖分析4: 就劳动动者来说 ,能实现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
主张以“分享基金”作为工人工资的来源,它与 利润挂钩,工人与雇主通过协议规定双方在利润中的 分享比例,若利润增加,则分享基金也增加。
分析1:这一理论改变了传统的工资制度。工资 不再是刚性的了,而是随利润的增减而变动。
2020/12/10
12
❖分析2:工资与利润挂钩后,利润减少,分享基 金就减少,这势必受到工会的抵制。
如果工人的人数不断增加,每增加一单位的工人 就使每个工人平均分摊到的工具设备减少,从而使每 单位劳动力的产品比原来减少,因而劳动的边际生产 力递减。
雇主支付给最后那个工人的工资等于最后增加的那 个工人的产量。而且它决定了其他工人的工资水平。
2020/12/10
3
2、均衡价格工资理论 代表人物:马歇尔 工资水平由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两个力量共同作用决定的。
❖分析3:当经济回升时,利润增长,劳动成本也 增长,社会需求也相应增加,有可能引起成本推动 和需求拉动混合型的通货膨胀。
2020/12/10
13
5、效率工资理论
代表人物:斯蒂格里茨
观点:员工的有效劳动供给量,或者说工作绩效,与工 资水平成正比,企业支付的工资越高,员工的工作效率 越高。(见案例)
W

《劳动经济学课件》PPT课件

《劳动经济学课件》PPT课件

1997年,我国调整高等学校专业设置,撤消劳动经济专 业,设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劳动经济学成为该专业的 基础、核心课程之一。
改革开放后,劳动经济学研究分为三个时期。根据时代
特点,每个时期都有特定的关注重点。
整理ppt
15
1.2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2.1 劳动经济学的定义
劳动力资源是一种稀缺的社会生产性资源 如何以最少的劳动费用投入获得最大经济效益是劳动
整理ppt
6
1.1.1 劳动经济学的起源
劳动经济学,作为一门在经济学发展的基础上分化出 来的独立学科,其形成和发展与经济学密不可分。自 古以来,劳动就是人们关注之最。但是,在市场经济 确立之前,古代和中世纪的思想家们对劳动问题的论 述与哲学、经济学、法学、伦理学、农学等混杂在一 起,内容十分分散。
整理ppt
3
第1章 导论
整理ppt
4
本章要求
了解劳动经济学的发展沿革 明确劳动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从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的角度
把握劳动经济学的学科体系及其发展趋势 为系统学习全书奠定基础
整理ppt
5
1.1 劳动经济学的产生
劳动经济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说它 古老,是因为古代和中世纪的思想家们,在研 究哲学、经济学、法学、伦理学、农学等时, 已经触及到了劳动经济问题并作了很多精辟地 论述;说它年轻,如果以世界上第一本真正以 《劳动经济学》命名的教科书正式出版作为现 代劳动经济学的标志,今年也不过才80年。
经济学关注的焦点 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的经济效率的科学
整理ppt
16
劳动经济学是以劳动力价格及其影响因素为中心,研 究劳动力资源如何通过劳动力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 劳动力资源的社会与个体利益的最佳结合,以及在这 个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劳动关系和劳动力资源与其 他生产资市场参与者的决 策,以及与劳动力资源就业和收入分配有关的公共管 理政策与制度进行研究

《劳动经济学》教学课件 劳动经济学课件

《劳动经济学》教学课件 劳动经济学课件
(二)基本概念。“基本概念”是构成理论大厦的 砖瓦,是对社会现实加以定义的最小单位,也是理论 的浓缩。
(三)现象范围。“现象范围”指的是某种研究所 确认的最重要的社会现象。现象范围是一门学科或一 门学科内的某一领域的研究有别于他种研究的基本特 征之一。
第 七 章





识 员 工 的
第 八 章

第 九 章 就
酬 与





第 十 章 失 业
第 十 一 章 社 会 保 障
第一章 导论
案例引入
许多人都认为,劳动经济学是“穷人经济 学” ,研究它不像许多富人需要的经济学哪样 有利可图,因为穷人无力向研究该学科的人支 付讲座和研究项目费用。其实不然,经济越发 达越富有的国家对劳动经济学的研究越重视: 一方面,政府在财政预算中专门设有劳动问题 研究经费,还经常出资委托研究机构做劳动问 题专项研究;另一方面,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 最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在美国经济学20多个 分支学科中,按社会重视程度、课题数量及发 表文章数量、质量等指标排序,劳动经济学排 在第二位。
影响人力资源素质高低的因素
人力资本投资
人种质量
经济发展水平
社会风气
观念因素
科学技术发展及应程度
在人力资源的数量与质量之中,
人力资源数量可以进行一定数量的劳 动,而人力资源质量不仅可以进行一 定数量的劳动,而且也可以完成一定 难度的劳动。所以,人们越来越重视 人力资源质量的提高。
(三)人力资源的稀缺性
流动中所有权
不能转移
转移
流动状态 主动性、决定性
被动性
(二)劳动的含义与分类
⒈劳动的含义

劳动经济学UnitS6精品PPT课件

劳动经济学UnitS6精品PPT课件
– 潜在替代物可能是机器,也可能是人。(核
心竞争力的培养)
产品的需求弹性
– 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变化对企业的产量产生决 定性的影响,这种产量的变化最终影响到企 业职工的工资水平。
补偿性工资差别理论
1.工资理论上由市场供求力量决定均衡工资。为什么现实 中还存在工资差异?
2.本节内容强调工作环境、工伤风险以及员工福利等这样 一些每天重复出现的工作特征对劳动者工作选择的影响
燥)、(脏、乱、差、粉尘、噪音、高温、 高湿)
• ——正的工资差别与差的工作特征联系在一
起,而负的工资差别与好的工作特征联系在 一起
6.3.2 补偿性工资理论分析
• 6.3.2.1 补偿性工资理论的三个前提
• ——并不是简单的认为在差的工作条件下工作的劳动者一定
比在好的工作条件下工作的劳动者得到的工资高
6.1工资的历史、本质和形式
6.1.1 工资的演变历史 6.1.2 工资的本质 6.1.3 工资的形式 6.1.4 国内对工资结构的理解
6.1.1 工资的演变历史
实物工资
货币工资
➢职 人 类 社 会 的 早期以农业生产 为主,食品、住 宿和其它消费品 作为劳动报酬 ➢118世纪工业革 命后,部分工资 仍为实物(免受通胀
•劳动者个人特征保持不变 •员工追求效用(不仅仅是收入—工作心理和工资的总效用,
净收益)最大化
•员工了解重要的工作特征信息(非货币特征)
•工人是否具备取得补偿性工资差别所必须的知识和选择的机

•石棉有关的疾病要过20年才会发病
•员工具有可流动性(均衡点的达到) •以员工的偏好为基础
6.3.2 补偿性工资理论分析
• 补偿管理者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所做出的正

劳动经济学课件完整版

劳动经济学课件完整版

• 三、劳动经济学的价值 • (一)作为一门重要学科的经济学 • 1、社会经济学方面的问题需要劳动经济 学进行研究 • 2、劳动贡献数量上的重要性 • 劳动贡献超过资本贡献 • 3、劳动要素交易的独特性 • 能动因素
• (二)学习劳动经济学的收益 • 1、个人角度 • 失业原因、工作搜寻、工资谈判等 • 2、社会角度 • 失业治理、收入分配、人力投资等
• • • • • •
பைடு நூலகம்
(二)一般特点 1.主动性 2.目的性 3.创造性 4.多层性 5.相依性
• 三、知识经济时代的劳动特点 • (一)劳动概念--广义化 • 1.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的划 分失去现实意义。 • 2.知识创新者与资本所有者的支配 和主导地位发生了换位。 • (二)劳动配备的主要要素--知识化 • 1.劳动者就业必须具备当代知识技术 • 2.劳动发生了质的变化 • 3.在业劳动结构以智力劳动为主
劳动经济学
( Labor Economics)
目录
• • • • • • •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劳动需求理论 第三章 劳动需求决策 第四章 劳动供给概述 第五章 劳动供给分析 第六章 劳动市场均衡 第七章 生命周期与职业选择 • • • • • • • • 第八章 人力资本理论 第九章 劳动力流动理论 第十章 工资理论 第十一章 工会理论 第十二章 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 第十三章 就业与失业理论 第十四章 收入分配差异 第十五章 政府与劳动力市场
• 三、关于劳动问题的一些观点 • 1、威廉·配弟(英)(1623-1687): • 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 • 2、亚当·斯密(英)(1723-1790): • 劳动是最初的价格,购买一切世界财富 的是劳动,而不是金银 • 3、马克思(德)(1818-1883): • 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 4、A·马歇尔(英)(1842-1924): • 劳动问题的解决是决定一个社会福利、 经济增长和经济稳定的重要因素 • 5、岛田晴雄: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的根本

劳动经济学第6章 工资理论

劳动经济学第6章 工资理论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工龄和年龄的作用都在淡化。
工龄对工资的正向的影响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方面表现
出来,一是管理和技术职位的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都
与工作经验有关。
15
!曲线A:按照现实劳动贡献, 员工
工资会随年龄增大而下降,一般
W
B
不为员工所接受。
C !曲线B :工资制度与工作表现脱
1990 0.88 0.81 0.51 0.73 0.70 0.72 0.89
1994
0.81
0.72 0.76 0.90
14
! 8、年龄和工龄
工龄在工资中起作用的原因:
第一、补偿员工过去的贡献
第二、平滑年龄收入曲线(见下页)
第三、减少劳动力流动
工龄工资政策使得频繁的跳槽给员工成较高的机会成 本和一定的经济损失。
曲线为D2时,不存 在补偿性差额,这 说明有些员工不讨 厌工作A,他们愿意 在相对工资水平为1 的时候工作。
25
!非货币特征变化的效应
• 分析:如果一种工作的有关
特征发生了变化,例如变得 不很危险了,补偿性工资差 别也将相应地发生变化。这 种分析的基本机制是供给曲 线的移动。例如曲线S2表示 不愉快的工作特征有所减少, 相应的均衡工资也降到 (WA/WB)2。
23
!偏好不相同的补偿性工资的影响
• 分析:假设所有的员工都
讨厌A工作的某一方面, 但讨厌的强度彼此不同。 员工对A工作的供给曲线 将向上倾斜,如图所示。 曲线开始处相对工资大于 1,其幅度刚好达到满足 那些对A工作讨厌程度最 低的员工。
24
!工人偏好不同时不存在补偿性差别的可能
• 分析:劳动力需求
英国
0.60
美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某人从事家务劳动的机会成本是其将时间用于有报 酬劳动所获得的工资率,可以以此衡量家务劳动的贡献。
➢ 本节研究简单的劳动力供给理论,对家务劳动和有 报酬劳动不加区别,统一为能获得工资收入的劳动。劳 动力供给者只是决定如何分配时间于闲暇和劳动?
劳动经济学-第六章
❖ 闲暇能给人们带来效用,收入也能带来效用。如果 劳动者的生活总效用由闲暇和收入提供,那两者的关系 可用无差异曲线图(等效用曲线图)表示:
➢工作固定时间成本指一旦决定工作必须付出的时间,该时 间长短与劳动提供量无关,所以是固定的时间成本,如上 下班往返时间等。
➢下图中,折线ABCD为存在非劳动收入和工作固定时间成 Y本时 A’ 的预算线。BC长度即为工作固定时间成本大小。
A
C B
D
闲暇时间
劳动经济学-第六章
第三节 家务劳动和市场劳动之间的选择
❖对于简单的劳动—闲暇模型修正的出发点:
第六章 工作决策理论
——劳动力供给行为理论(一) ❖ 微观经济学分别研究消费者行为理论和生产者行为
理论,同样地,劳动经济学对劳动力需求方(厂商)和 劳动力供给方的行为深入描述。 ❖ 劳动力供给者的供给决策有两大类:一是决定是否 工作,决定工作时间的长短;二是决定从事的职业,决 定工作地点。本章研究第一类劳动力供给决策,即工作 决策理论。 ❖ 本章研究内容的隐含前提为:劳动力可以从自身效 用最大化出发自由地决定供给的劳动量。在实践中,劳 动力的劳动供给决策有时会受制于外在因素的制约,如 全日制工作、正常工作班制时间等要求。
劳动经济学-第六章
❖工作固定货币成本与劳动参与决策
➢进一步引入“工作固定货币成本”,是指一旦决定工作必须 付出的费用,该费用与劳动提供量无关,所以是固定的货 币成本,如上下班交通费用,置装支出等。
➢下图中,ABCD为预算线,CD长度为非劳动收入大小,BC 长度为工作固定货币成本大小。
Y A’ A
•该模型可以解释为什么非全日制 工人的周工作时间不会太短;
劳动经济学-第六章
❖存在非劳动所得时的决策变化
Y
➢非劳动所得存在时,闲暇时间
增为t2,劳动时间减为(T- t2)。
➢非劳动所得导致的决策变化是 一种 纯收入章
第二节 劳动参与决策
❖退出劳动力市场的决策
Y
BC
A
存在非劳动收入时,图中显示 了A、B、C三人不同的无差异 曲线,他们偏好各异,闲暇对 B、C的效用相对较大,甚至 使他们作出退出劳动力市场的 决策(即闲暇时间为T)。
T
闲暇时间
思考题:
1.无差异曲线具备什么特征的人将退出劳动力市场不工 作?(图中, B处于临界状态。)
2.为什么无非劳动所得的人不可能退出劳动力市场?
劳动经济学-第六章
❖工资率变化与劳动参与决策
Y
➢原先不劳动的B和C当情况
发生改变后( 如w上升),
将决定是否进入劳动力市场,
B2
这就是劳动参与决策。
劳动经济学-第六章
第一节 闲暇和劳动之间的选择
❖ 劳动力拥有的时间资源是有限的,除去恢复劳动能 力必需的睡觉吃饭时间(规定为8小时/天),如何支配 剩余时间(T,16小时/天)?有两种基本选择:将时间 在休闲娱乐(即闲暇)和从事劳动之间进行划分。
➢ 劳动行为有两大类:家务劳动和有报酬的工作。虽 然将“劳动力”定义为从事有报酬工作的人,但家务劳动 与工作收入都能提高家庭的满意程度,目的是相同的。
收入
闲暇时间的增加
就是劳动时间的
减少,所以,等
效用线图的横轴
U3 隐含表示了时间
U2 U1
(T)在闲暇和 劳动之间的分配。
闲暇时间
(T-劳动时间)
劳动经济学-第六章
➢ A、B两人关于闲暇和收入的无差异曲线图如下,其 中的差异说明两人在闲暇和收入选择上的偏好不一样:
Y
Y
闲暇时间 A的无差异曲线图
闲暇时间 B的无差异曲线图
t1
闲暇
时间
劳动经济学-第六章
❖劳动工资率上升的效应(价格效应)
YC
➢当工资率w上升时,首先,因 为闲暇的机会成本增加,为维
持总效用不变,倾向于减少闲
A’
暇时间,增加劳动时间,表现
3
为均衡点1到2,闲暇时间从t1
A
降为t2 ,这就是替代效应;
2
1
➢同时,w上升会带来收入的增 加,人们倾向于增加闲暇时间,
减少劳动时间。表现为均衡点2
到3,闲暇时间从t2 增加到t3 ,
t2 t3 t1 B’ B 闲暇 这就是收入效应。
时间
➢价格效应表现为均衡点1到3,闲暇时间从t1 变化到t3,但 t1与 t3 的大小关系无法确定。
➢总之,工资率上升会导致劳动者增加还是减少劳动时间, 取决于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的大小。
C B1
2
➢图中显示:原先处于临界 状态的B在w上升后,决定 减少闲暇时间,进入劳动力
1
市场;而C决定仍然不工作。
闲暇时间
请问:B、C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或者说w的上升满 足什么条件时才能使不工作者作出参与劳动的决策?也 就是w与保留工资之间的关系问题。
➢原先劳动力市场之外的某人在w上升后,如果决定工 作,那么 此时w上升的替代效应肯定大于收入效应。
闲暇与收入相比,A更看重的是收入,B更看重的是闲暇; 也就是说, A是偏好劳动的人, B是喜欢休闲的人。
劳动经济学-第六章
❖ 个人或家庭的收入(Y )由劳动报酬和非劳动所得 (资本收入、继承遗产等)组成:
Y = w ×劳动时间+非劳动所得
= w × ( T-闲暇时间)+非劳动所得
该式显示了收入和闲暇之间的时间约束关系(总
•工作固定货币成本的增加势必会 导致潜在工人保留工资水平的提 高,同时,工人将延长工作时间, 减少闲暇时间;
C
•工作固定货币成本的增加会在延
长一些劳动者工作时间的同时,
使得另外一些人退出劳动力市场。
B
D
闲暇时间
劳动经济学-第六章
❖工作固定时间成本与劳动参与决策
➢现引入“工作固定时间成本”使研究环境离现实更近一步。
时间为 T收)入,D图形形式表图现形图为D形C时BA表B间表示约示非束非劳劳线动动:所所得得不为为零零的的情情况况
A
B点、C点处的闲暇时间等于
T
BC线段的长度表示
非劳动所得的大小
C
B 闲暇时间
劳动经济学-第六章
❖闲暇和劳动之间的选择决策 Y
时间约束线与无差异曲线图中 某条曲线的的切点为最佳决策
点:闲暇时间t1,劳动时间(Tt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