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课件杨河清
劳动经济学第四版杨河清

选择题涉及的主题:•劳动需求与供给弹性•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收入效应:收入上升。
劳动者感觉富有,不想工作,想休闲多点,那么增加对闲暇时间的需求,减少劳动。
替代效应:工资上升,想多赚点钱,赚钱更为划算,放弃工作去增加闲暇,感觉浪费,放弃了工作去闲暇,感觉成本升高了,也就是机会成本上升,所以减少闲暇去增加工作,增加劳动。
单位闲暇的成本其实就是单位工资。
究竟最后是劳动需求增加还是减少,看两种效益哪种作用大一些。
替代效用占优势收入效应占优势•替代效应与规模效应•边际产量•等成本线的斜率:w/r[给定资本(价格为r)和劳力(价格为w)],等成本曲线表示一个固定的总支出所能得到的各种投入品组合。
如果厂商面对的投入品价格是固定的,等成本曲线就是一条直线,其斜率代表相对价格。
•无差异曲线的特点:劳动者的闲暇与收入无差异曲线一般满足以下几个特征:1、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代表越高的效用水平;2、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会相交;3、无差异曲线的斜率为负,并且凸向原点;4、不同的劳动者无差异曲线表现出不同的具体形状,但是大致特征保持一致•劳动力需求的规模与替代效应•(此两题的内容最后没有能讲到,所以直接给大家题目)•工资差异是指各类人员( C )的差异。
A.工资形式B.总收入C.工资水平D.劳动成本•年纪大的人更不愿意投资于人力资本的经济原因是(BC )A.投资的直接成本较大B.投资后未来收益持续期相对较短C.投资的机会成本较大D.投资后的收益增量规模较小E.老年人记忆力下降概念:1.边际技术替代率:在同一条等产量曲线上,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可以相互替代而产量不变,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相互替代的比率称为边际技术替代率。
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量(ppt)2.劳动的供给弹性: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
3.劳动的需求弹性:工资率变化1%,劳动力需求量变化百分之几4.内部劳动力市场:是相对于外部市场而言的,是指一个用人机构(主要是企业)范围内,以特定的规则和习惯来调节劳动力供求的资源配置机制。
劳动经济学-劳动力供给 p PPT

劳动力供给及其影响因素
非经济因素
人口规模和人口构成(出生率、死亡率、净移民) 劳参率(劳参率高、供给多) 工作时间(减少工作时间可缓解供给压力) 劳动者技能
经济因素
个人收入水平(劳动收入与非劳动收入) 工资水平
偏好
对待工作和闲暇的态度
是如此 人口总量与劳动力人口的变化速度与方向并不一定相同 两个方面:
劳动适龄人口占人口比重的变化 劳动适龄人口内部年龄构成的变动
劳动力:在一定的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和参加有 酬的市场性劳动愿望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
人口与劳动力供给(2)
就业者:从事领取工薪工作的全部劳动力,包括因病、 罢工、休假而暂时离岗的人员;
重点: 个人的劳动力供给分析 个人的工作闲暇图解分析 难点: 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的形状 分析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劳动力供给的基本概念(1)
从本质上是指劳动力的供给主体 (劳动者个人或家庭) 在一定的劳动条件下自愿对存在于主体 之中的劳动力 使用权的出让;
从量的角度说,则是一个经济体(国家、企业、家庭 等)在某一段时间中,可以获得劳动者愿意并能够提 供的劳动能力的总合。
经济周期与劳动力参与率
一级劳动力:男性,劳动力参与率与经济周期不存在灵敏反应。 个体流动表现为失业和就业的流动,而不是劳动力和非劳动力 之间的流动
二级劳动力:中年妇女,参与率和经济情况存在较敏感的反应
附加性劳动力假说
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失业率正相关
悲观性劳动力假说
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失业率负相关
2、对某些人来说,工资增加只会产生替代效应。比如,对某些持 有保留工资的人来说,工资率太低时他们不愿意提供市场工作,当 工资率提高,对他们形成的替代效应远大于收入效应,因此导致随 工资率提高,工作时间增加。
第一章劳动经济学优秀课件

在业人口
劳动力人口 就业人口+失业人口
2021/3/16
18
• 3、劳动力供给
• 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下,劳动力供给的 决策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能够提供 的劳动时间。
2021/3/16
19
• 4、劳动力供给弹性 (1)含义
劳动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
• 利润=总收入-总成本
• 可正:最大
• 可负:最小
2021/3/16
6
三、劳动力市场
商品和劳务供给
居民户
生产要素收 入
企业
生产要素供给
货币支出
收入循环模型
2021/3/16
7
1、在劳动力市场上,市场居民户是劳动力的供给 方,企业是劳动力的需求方。通过双方无数次的 选择,按一定的工资率将劳动力配置于某种产品 和服务生产的职业岗位上。
第一章劳动经济学
第一节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 劳动资源的稀缺性 • 效用最大化 • 劳动力市场 •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2021/3/16
2
劳动经济学基本内容
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中劳动力市场 现象及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的科学。
劳动经济学的框架体系可以概括为:四个主线 两个层次。
四个主线:供给、需求、价格和政府 两个层次:微观和宏观
2021/3/16
13
第二节 劳动力供给与需求
• 劳动力与劳动力供给 • 劳动力需求 • 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 • 劳动力市场均衡 • 人口、资本存量与均衡工资率
2021/3/16
14
• 一、劳动力与劳动力供给(X) • (一)劳动力与劳动力参与率 • 1、劳动力
• 指在一定的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和 就业需求、从事或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 的人口。
劳动经济学第一章劳动经济学基本理论

1. 确定所要研究的对象 2. 设定假设条件。 3. 提出理论假说。 4. 验证。
二、规范研究方法
规范研究方法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说明经济 现象及其运行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一)规范研究方法的特点 1. 规范研究方法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解决客观经济 现象“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规范研究方法的价值判断标准是“互惠原则”。 互惠是指交易行为活动涉及的所有各方均受益,没有人受 损。
可以把工资压得越来越低 一厢情愿地给农民工涨工资,是否能够做到
如何判断劳动力市场形势
焦点是“是否真正存在劳动力短缺” 观察的第一个角度是看劳动力的潜在供给
第二个观察视角是看经济结构变化对劳动力的吸纳和需求
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
人口结构问题
人口转变与年龄结构变化
失业的原因和治理思路
“减员增效” 失业现象是20世纪90年代末骤然出现并严峻化的现象,很
难用劳动力数量多了或少了这样的原因解释 主张降低劳动参与率的办法,不能很好地解决失业问题
关于《劳动合同法》的争论
2008年1月1日正式实施 要不要规范劳动力市场,如何规范劳动力市场 各国处理劳动雇佣关系的利益纷争形成了三方协商机制 归根到底,对《劳动合同法》的不同意见,反映了对稳定
性和灵活性的不同强调
第五章 劳动力流动 (4)
教材:曾湘泉主编:《劳动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参考资料: 杨河清主编:《劳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蔡昉等著: 《劳动经济学——理论与中国现实》,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9 马培生主编: 《劳动经济学》,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 [美]伊兰伯格 史密斯著:《现代劳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劳动经济学 杨河清版PPT 就业与失业1

– 等于1,就业量和经济增长量保持同步 – 小于等于0,经济增长并不能创造就业岗位,甚至减
少就业岗位
第二节
就业理论综述
一、萨伊的市场法则理论
萨伊观点:市场经济内部不会有生产过剩和失 业 就业理论:
依靠价格机制,国家经济失调会迅速被商品市场 和生产要素市场价格的自行运动消灭 市场经济会自动实现充分就业 萨伊反对政府干预经济,主张自由的市场经济
就业人数 ×100%
就业人数比率=
就业人数+失业人数
(二)我国就业统计的演变
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生产者是指从事一定的社 会劳动并取得报酬或经营收入的全部劳动者。 社会生产者,具体包括: 全民所有制单位的职工 城镇集体所有制单位的职工 其他各种所有制单位的全部职工 城镇中的所有个体劳动者 参加劳动3个月以上的乡村劳动者
(三)我国对失业概念的规定
1978年以后-只承认存在待业问题 1982-规定,就业而没有任何职位的人为待业人员 1994年-开始承认有失业 失业人员是指在规定的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 能力,在调查期内无业并以某种方式寻找工作的人 员。
登记失业人员
含义:失业人员中到职业介绍机构以登记的方式寻找工作的 人员 计算公式:城镇登记失业率=
二、凯恩斯的就业理论
就业观点:失业归因于“总需求不足” 就业观点 结 论: 劳动力市场有非自愿失业 非自愿失业不能通过削减货币工资来解决 非自愿失业产生的原因在于有效需求的不足
解决对策
扩大政府职能,采取政府干预和调节经济的一系列措 施 放弃节约原则,鼓励消费 采取增加投资和提高消费“双管齐下”的方法刺激需 求 通过实行增加政府开支、发行公债、赤字财政和温和 的通货膨胀政策,以刺激经济,增加有效需求,以实 现充分就业。
劳动经济学全套课件

劳动经济学参考书
1.劳动经济学 杨河清 中国人大出版社02年 2.劳动经济学 胡学勤 中国经济出版社01年 3.劳动经济学 曾湘泉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4.劳动经济学 陆铭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5.劳动经济学——理论与政策研究 张建武 中央 编译出版社 2001年 李强 清华大学出版社 6 .失业下岗问题对比研究 2001年 7.劳动经济学前沿问题 大卫·桑普斯福特 中国税务 出版社1999年 伊兰伯格史密斯 中国人大 8 .现代劳动经济学 出版社1999年
第三节 劳动经济学地位及其研究意义
一、劳动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一)、劳动经济学的独立性 为什么劳动经济学能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1)劳动要素的特殊性(异质性,非物化) (2)劳动力市场的复杂性(供给曲线后弯,分割性;) (3)劳动经济问题的现实性 (4)人力资本革命的重要性等 (二)、劳动经济学的联系性 1、与经济学的联系: (1)假设的一致性:稀缺性,经济人;(劳动力是一种稀缺 资源吗?) (2)与微观、宏观、发展经济学等的联系 2.与管理学的联系一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劳动组织管理, 劳动报酬管理,劳动人员管理等 3.与社会学的联系:劳动社会;劳动关系;劳动保障; 4.与法学的联系:劳动组织法;劳动保护法;国际劳工公约;
4、统计学意义上的劳动力(就业与失业)
讨论思考题:
1.劳动经济学:兴起与发展历程?何时?何人? 阶段性特征?6一7页宁;9页 2.劳动经济学学科属性?(共同的逻辑起点: 陆3页; 与经济学联系性及贡献8页,守10页 与管理学宁10页) 3劳动经济学研究核心内容? (微宏观) 陆1页 4劳动力资源是稀缺的吗?(如何界定稀缺?3 页) 5.劳动力要素特殊性?(异质性;非物化)
(1)劳动经济学导论

劳动经济学的定义
角度二: 强调劳动力的市场特征或劳动的投入和产出
“ 劳动经济学是关于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方面的经济学 问。它涉及到影响劳动参与率、 工资谈判 、培训、工作 小时和劳动条件、以及有关雇佣、劳动力流动、移民和退 休年龄等的实践活动的各种因素。”
——《牛津经济学辞典》
注意事项:
要有较好的微观和宏观经济学基础
关注经济现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意
结论成立的条件
过多的缺课会破坏知识的系统性,也不
利于你成绩超过60分的目标
大学生招聘会现场
2006年11月29日,招聘单位展台前挤满了求职
者。当日,2007年北京地区毕业研究生专场供 需见面、双向选择招聘会在全国农业展览馆举 行。800家用人单位进场提供就业岗位17000多 个,吸引了3万多名研究生前来求职。新华社 发(张越 摄) 新华网北京2月22日电(记者 李亚杰)中 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日前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 “十五”期间(2001年至2005年),中国普通高 校的毕业生人数以两位数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 但就业率却在持续下降。 这份报告名为《―十五”期间中国青年发展 状况与“十一五”期间中国青年发展趋势研究 报告》。估算显示,2003年至2005年,离校时 未就业的毕业生分别达到75万、99万和120万。 近几年,大学生就业压力凸显,就业竞争更加 激烈。
导 论
“掌握劳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是理解大量的社会问题和社会计划所 必需的,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其它地 方,都是如此”。
—— G.Ehrenberg & S.Smith
你知道吗?
为什么你要读大学? 为什么女性比男性更难找工作?为什么女性的 工资比男性更低? 大学生为什么会就业难? 为什么世界各国都有失业现象?为什么收入会 出现两极分化? 为什么会存在工会? 为什么太好的社会保障体系、太强的工会组织 反而可能对劳动者不利?
劳动经济学-杨河清版PPT第九章-人力资本投资

二、劳动力流动的条件
(一)劳动力流动的基本假设 ➢ 劳动力的流动是劳动力为了实现自己的利
益而自愿进行的迁移行为。
➢ 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有流动的自由选择 性。
(二)劳动力流动的条件
➢ 劳动力的个人所有权 ➢ 不同地区和工作之间存在着经济福利方面
的差异 ➢ 社会对劳动者就业给予充分的自主权。 ➢ 社会分工所造成的劳动技巧和工作能力的
特殊培训的成本与收益
边际劳 工 动产品 资 价值 率 VMP
wa
个人成本
wu
wc
企业成本
企业收益 个人收益
VMPu VMPc
Wc’=VMPc’ Wu’=VMPu’ Wa’=VMPa’
0 培训期间 t
培训后服务期间
时间T
关于在职培训的小结
1、普通培训和特殊培训都涉及成本和收益, 但是负担和分享的主体有所不同
明塞尔 用人力资本解释个人收入的差别
二、人力资本的含义和特点
(一)人力资本的含义
从价值的角度看,任何个人对自身进行 的知识、技能、智力和健康的投入,如 果能够给投入者带来超过投入价值的价 值,并由其占有和支配这部分价值而产 生更大的投入积极性,那么这种投入所 形成的价值就是人力资本。
(二)人力资本的特点
会成本
(二)收益
培训的最终收益表现在两方面: 1.对企业而言.企业内员工绩效和劳动生
产率得到提高,进而使企业能够获得更多 的利润。 2.对受训者而言,最明显的收益就是可以 增加其劳动收入和有关的福利待遇,提高 选择职业的能力。
二、两种在职培训的成本效益分析
(一)一般培训的成本效益分析
一般培训,指员工通过培训获得的业务技术 知识、技能,对其所属企业以外的组织同样 具有适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