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劳动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劳动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劳动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二、课程简介本课程是社会保障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主要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1)掌握劳动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2)能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一些社会热点劳动经济问题;(3)能运用规范和实证的研究方法对劳动力市场运行机理、人力资本投资、收入分配、就业与失业、劳动关系等相关问题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主要内容有:劳动和劳动生产率理论;劳动力管理理论;劳动组织理论;劳动报酬和劳保福利理论;劳动计划理论及劳动经济史等。

三、知识点(一)基本知识点1.基本概念:无差异曲线、替代效应、收入效应、劳动力供给(需求)弹性、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人力资本及人力资本投资、非自愿失业;2.工资原则和影响宏观工资水平的的主要因素;3.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的区别;4.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均衡理论及歧视的类型分析;5.劳动力流动的相关理论;6.掌握劳动关系的概念和类型。

(二)重要知识点1.收入效应、替代效应在个人劳动力供给、家庭劳动力供给、市场劳动力供给决策中的影响程度;2.人力资本的含义、人力资本投资的含义及主要形式;3.劳动力需求变动与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区别、最佳劳动力选择的条件、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4.劳动力市场静态均衡与动态均衡的形成过程、劳动力市场非均衡现象;5.劳动力流动的基本假设和必要条件、劳动力流动机制和规律;6.区别就业、自然失业、充分就业、隐性失业等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四、基本要求(一)知识要求1.掌握劳动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2.能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一些社会热点劳动经济问题。

3能运用规范和实证的研究方法对劳动力市场运行机理、人力资本投资、收入分配、就业与失业、劳动关系等相关问题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二)能力要求要求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数学分析能力、逻辑计算能力;有一定的团队合作能力。

(三)素质要求要求拥有健康的心理和身体素质: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讨论发言,及时总结学习体会。

《劳动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劳动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劳动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劳动经济学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经济学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48学时3学分其中实验学时:0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力资源有效配置的学科。

劳动力资源配置绩效如何,直接关系着整个社会资源配置的绩效。

通过对劳动经济学基本原理的学习,认识和了解劳动配置资源的一般规律,以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劳动力市场中所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对国内外劳动经济理论和实践经验梳理中,密切结合我国劳动力市场发育、劳动制度改革和劳动关系的新特点,概括和总结理论的发展,并为社会经济的服务。

二、课程教学要求通过对现代社会劳动经济的运行机理、劳动资源的有效利用及其投入-产出机理、劳动供给与劳动需求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经济波动、劳动保障、职工福利制度与政策研究,自觉遵守劳动力市场运行的一般规律,增强我们行动的自觉,在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的结合中,提高我国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

三、先修课程政治经济学、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重点是现代社会劳动经济的运行机理和管理原则,劳动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收入分配理论。

难点是劳动资源的有效利用及其投入-产出机理。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课堂讲授和讨论相结合。

通过阅读劳动经济学经典文献、社会调查和专题讨论方式,加深对劳动经济学基本原理的了解,并掌握该学科的发展动态。

初步学会辨别是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课堂教学内容绪论劳动经济学在中国的应用(4学时)1.教学内容劳动是一种经济现象,如何对待农民工,如何判断劳动力市场形势,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失业的原因和治理思路,关于《劳动合同法》的争论。

劳动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共性和特殊性,劳动经济学与其他经济学科的关系,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

2.教学提示重点是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难点是动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共性和特殊性。

第一章劳动经济中的人口因素(3学时)1.教学内容与劳动经济学有关的人口学概念,人口数量和结构的决定因素,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劳动经济学教学大纲

劳动经济学教学大纲

劳动经济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劳动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供求关系、劳动力价值和劳动力市场政策等内容的学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深入了解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劳动力价值的形成以及相关政策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劳动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2. 了解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和供求关系。

3. 掌握劳动力价值的评估方法和影响因素。

4. 熟悉劳动力市场的政策调控和相关问题。

三、教学内容1. 劳动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a. 劳动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b. 劳动力市场的分类和特点c. 劳动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框架2. 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和供求关系a. 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b. 工资决定的基本原理c. 劳动力市场的均衡与失衡3. 劳动力价值的评估方法和影响因素a. 劳动力价值的理论基础b. 劳动力价值评估方法的应用c. 影响劳动力价值的因素4. 劳动力市场的政策调控和相关问题a. 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干预b. 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失衡问题c. 劳动力市场的不平等与福利四、教学方法1. 授课方式:理论讲解与案例分析相结合。

2. 学生参与:鼓励学生提问和互动,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调研或实验设计,以加深对劳动力市场的理解。

五、教学评价方法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

2. 期中考核:进行理论知识的答题测试。

3.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劳动经济学的掌握和理解能力。

4. 课堂演讲:鼓励学生进行相关主题的课堂演讲,评价其表达和分析能力。

六、参考教材1. 《劳动经济学导论》(第三版),作者:John M. Keynes,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2. 《劳动力市场分析与劳动经济学》(第五版),作者:George J. Borjas,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七、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周:课程介绍和基本概念讲解2. 第二周:劳动力市场的分类和特点3. 第三周:供给和需求分析4. 第四周:工资决定的基本原理5. 第五周:劳动力市场的均衡与失衡6. 第六周:劳动力价值的评估方法与影响因素7. 第七周: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干预8. 第八周: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失衡问题9. 第九周:劳动力市场的不平等与福利10. 第十周:复习与总结八、教学资源1. 课程教材和参考书籍2. 课程PPT和讲义3. 相关案例和实地调研资料4. 论文和学术文章以上便是《劳动经济学教学大纲》的内容安排。

劳动经济学教学大纲

劳动经济学教学大纲

劳动经济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本门课程旨在介绍和讨论劳动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应用。

通过学习本门课程,学生将能够了解劳动经济学的核心概念,掌握分析和解决劳动市场问题的基本方法,并学会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劳动经济政策和实践中。

二、课程目标1. 了解劳动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2. 掌握劳动市场的基本模型和分析方法;3. 理解劳动供求关系和薪酬决定的基本原理;4. 分析和评估劳动市场政策和实践;5. 培养运用劳动经济学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1. 劳动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定义- 劳动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劳动经济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2. 劳动市场的供求关系- 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劳动力市场的特征和运行机制- 影响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因素:人口、教育、技能等3. 薪酬决定与劳动市场效率- 边际生产力理论:薪酬与边际生产力的关系- 薪酬差距与劳动市场不平等- 劳动力市场的效率与市场失灵4. 劳动经济学的应用- 劳动力市场政策:最低工资、劳动合同、福利制度等- 培训与技能提升:对劳动市场的影响和效果评估- 劳动力市场的国际流动和迁徙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教师讲授劳动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模型;2. 小组讨论: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进行小组活动和讨论,集思广益,共同解决问题;3. 个案分析:通过分析真实世界的劳动市场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劳动经济学理论的应用;4. 学生演讲:学生独立选择并准备一个关于劳动经济学的研究课题,并进行演讲。

五、评估方式1. 平时成绩:包括小组讨论参与度、个案分析报告等;2. 期中考试:对课程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进行测试;3. 学生演讲:对学生的独立研究能力进行评估;4. 期末考试:对整个课程的知识和能力进行综合测试。

六、参考教材1.《劳动经济学导论》,作者:斯潘德·凯恩斯、伍兹·凯恩斯2.《劳动经济学原理》,作者:乔治·布朗3.《劳动经济学概论》,作者:沃特·考托尔七、参考文献1. Acemoglu, D., & Autor, D. (2011). Skills, tasks and technologies: Implications for employment and earnings. Handbook of labor economics, 4, 1043-1171.2. Lazear, E. P. (1999). Globalization and the market for team-mate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07(S6), S333-S352.3. Borjas, G. J. (2013). Labor economics. McGraw-Hill Education.4. Card, D., & Krueger, A. B. (1994). Minimum wages and employment: A case study of the fast-food industry in New Jersey and Pennsylvania.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4(4), 772-793.八、备注本教学大纲仅供参考,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细化。

劳动经济学教学大纲

劳动经济学教学大纲

劳动经济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1.1 课程名称:劳动经济学
1.2 学时安排:总学时为36学时(理论课为24学时,实践课为12学时)
1.3 课程性质:必修课
1.4 先修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经济学原理
1.5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劳动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运作机制,具备分析和解决劳动经济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教学计划
2.1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 劳动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 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特点
- 劳动供求理论及其应用
- 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分工与生产效率2.2 工资决定理论
- 马克思主义工资理论
- 边际生产力理论和供需理论
- 协商集体谈判理论
- 人力资本理论
- 劳动生产率与工资水平的关系2.3 劳动市场的不完全竞争和失业
- 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衡分析
- 隐藏失业和结构性失业
- 失业的类型和原因
- 劳动市场政策的作用和影响
2.4 劳动力市场的性别与年龄差异
- 性别差异对工资的影响。

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背景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们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做出最优决策的学科。

它涵盖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主要领域,通过分析个体和整体的行为,帮助我们理解市场运作、经济增长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等重要问题。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提供学生必要的经济学知识和分析工具,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使他们能够理解和解决与经济相关的问题。

三、课程内容1. 第一部分:微观经济学基础a. 供求关系和市场机制b. 弹性及其应用c. 企业与产业组织d.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e. 收入与福利分配2. 第二部分:宏观经济学基础a. 国民经济核算b. 经济增长与经济循环c. 货币与银行d. 政府财政与货币政策e. 国际贸易与汇率3. 第三部分:经济分析方法a. 经济学模型与假设b. 数据收集与处理c. 统计分析与推断d. 经济预测与评估e. 经济实证研究方法四、教学方法在本课程中,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学习效果:1. 授课:通过系统而清晰的讲解,向学生传授经济学基本原理和理论知识。

2. 讨论:在特定的话题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和讨论,促进思维的活跃与碰撞。

3. 案例分析:通过对真实案例和经济事件的研究,帮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小组项目:鼓励学生组成小组,开展研究项目,加深对特定经济问题的理解和应用。

5. 阅读与写作:指导学生阅读经济学相关文献,培养独立思考和写作的能力。

五、评估方式1. 平时表现:包括出勤、参与讨论、小组项目等。

2. 作业与报告: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和研究报告。

3. 期中考试:对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知识进行考核。

4.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全课程的知识与能力。

六、参考资料1. 经济学原理,Gregory Mankiw 著2. 经济学通识讲义,N. Gregory Mankiw等著3. 经济学概论,Paul Samuelson 著七、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学期:a. 第一部分:微观经济学基础(8周)b. 第二部分:宏观经济学基础(7周)2. 第二学期:a. 第三部分:经济分析方法(7周)b. 复习与总结(4周)八、上课要求1. 准时上课,积极参与讨论和活动。

劳动经济学教学大纲

劳动经济学教学大纲

劳动经济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劳动力市场、劳动力需求和供给、劳动力价值、收入分配等问题。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劳动经济学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的掌握,以及对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及其政策影响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1. 掌握劳动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2. 理解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和特点;3. 熟悉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决定因素;4. 分析劳动力市场的不平等现象和收入分配问题;5. 了解劳动市场政策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和安排1. 劳动经济学导论1.1 劳动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1.2 劳动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和方法1.3 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特点和分类2. 劳动力供给和需求2.1 劳动力供给的决定因素2.2 劳动力需求的决定因素2.3 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均衡分析3. 劳动力市场不平等和收入分配3.1 劳动力市场的不平等现象3.2 收入分配的基本理论和实践3.3 政府干预与收入再分配4. 劳动力市场政策与劳工权益保护4.1 最低工资政策与劳动力市场4.2 劳动合同与劳工权益保护4.3 劳动争议解决与劳动仲裁制度五、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

学生将通过课堂讲解和学术文献阅读来加深对劳动经济学理论的理解,并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来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六、评估方式1. 课堂参与与讨论(占比30%):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观点。

2. 作业和小组项目(占比40%):包括理论性作业、案例分析和小组项目报告。

3. 期末考试(占比30%):对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整体掌握程度进行综合评估。

七、参考教材1. 《劳动经济学导论》(第四版),作者:**,出版社:**2. 《劳动经济学研究》(第三版),作者:**,出版社:**八、教学资源及参考资料1. 劳动力市场统计数据2. 劳动经济学相关学术期刊和研究报告3. 劳动力市场政策法规文件九、教学团队与助教安排本课程将由主讲教师和助教组成的教学团队共同负责,其中助教将协助主讲教师进行课程组织、讲义整理和学生问题答疑等工作。

《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详细完整最新标准版

《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详细完整最新标准版

《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经济学适用专业: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学时:48。

其中讲授48。

学分:3开设学期:第3学期大纲执笔人:XX大纲审核人:XX制定时间:20XX年XX月一、课程简介: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课程性质:必修内容要点: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及如何将有限或者稀缺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社会科学。

它既研究古老而又现代的家政管理,又研究多姿多彩的企业经营,还客观解释政府的经济调控。

其对资源分配方式的不同理解分为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经济学两大理论流派。

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家庭、厂商和市场合理配置经济资源的科学,以个量分析为方法来证明市场机制的作用。

宏观经济学则以国民经济整体的运行为对象,以资源的充分利用为解决的主要问题,以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为中心理论来验证政府干预的价值。

先修课程:经济数学、管理学后续课程: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二、课程培养目标(知识、能力、素质)《经济学》课程理论部分(48课时)四、课程考核课程总评成绩=平时成绩X40%+期末成绩X60%。

其中:平时成绩(100分);出勤X15%+课后作业X25%+课堂表现X20%+调研报告X40机期末成绩(100分):试卷。

五、参考书(一)推荐教材:1.张瑞民:《经济学原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9年5月2.曼昆:《经济学原理》第七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1月3.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六版):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1月(二)参考资料:1.戴维・R.,哈克斯:《经济学原理》(第七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年8月2.国家统计局《2017年全国年度统计公报》、《2018年全国年度统计公报》《2019年全国年度统计公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劳动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社会保障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主要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1)掌握劳动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2)能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一些社会热点劳动经济问题;(3)能运用规范和实证的研究方法对劳动力市场运行机理、人力资本投资、收入分配、就业与失业、劳动关系等相关问题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主要内容有:劳动和劳动生产率理论;劳动力管理理论;劳动组织理论;劳动报酬和劳保福利理论;劳动计划理论及劳动经济史等。

三、知识点
(一)基本知识点
1.基本概念:无差异曲线、替代效应、收入效应、劳动力供给(需求)弹性、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人力资本及人力资本投资、非自愿失业;
2.工资原则和影响宏观工资水平的的主要因素;
3.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的区别;
4.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均衡理论及歧视的类型分析;
5.劳动力流动的相关理论;
6.掌握劳动关系的概念和类型。

(二)重要知识点
1.收入效应、替代效应在个人劳动力供给、家庭劳动力供给、市场劳动力供给决策中的影响程度;
2.人力资本的含义、人力资本投资的含义及主要形式;
3.劳动力需求变动与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区别、最佳劳动力选择的条件、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4.劳动力市场静态均衡与动态均衡的形成过程、劳动力市场非均衡现象;
5.劳动力流动的基本假设和必要条件、劳动力流动机制和规律;
6.区别就业、自然失业、充分就业、隐性失业等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四、基本要求
(一)知识要求
1.掌握劳动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能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一些社会热点劳动经济问题。

3能运用规范和实证的研究方法对劳动力市场运行机理、人力资本投资、收入分配、就业与失业、劳动关系等相关问题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二)能力要求
要求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数学分析能力、逻辑计算能力;有一定的团队合作能力。

(三)素质要求
要求拥有健康的心理和身体素质: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讨论发言,及时总结学习体会。

五、教学模式与作业要求
(一)教学模式
1.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紧贴社会热点问题;
2.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二)作业要求
1.课程论文1篇(3000字左右)
2.小组作业1次
3.个人作业2次
六、成绩评定及权重分配
卷面(50 %)+考勤(10 %)+课程论文(20 %)+平时与作业(20 %)
七、学生学习建议
(一)先修课程
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等
(二)学习建议
1. 认真参加课堂授课和讨论;
2.认真阅读指定资料,按时独立完成作业和课程论文;
3.结合生活中的劳动问题,学习用劳动经济学的观点来分析。

第一部分劳动经济学概论(2学时)
一、劳动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0.5学时)
劳动经济学的起源、发展与理论基础
二、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重点)(1学时)
劳动经济学的概念、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三、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与发展趋势(0.5学时)
研究劳动经济学的一般方法与前沿问题
第二部分劳动力供给(6学时)
一、劳动力供给概述(2学时)
劳动力的界定、劳动力供给的假设与类型*(难点):包括无线弹性的劳动力供给、劳动力供给的正弹性、劳动力供给的无弹性和劳动力供给的逆变弹性
二、个人劳动力供给(1学时)
劳动力供给的时间约束和效用分析、劳动力供给决策的影响因素(难点):包括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
三、家庭劳动力供给(2学时)
家庭生产理论、不同条件下的家庭劳动供给(难点)、劳动参与的周期变动
四、社会劳动力供给(1学时)
社会人力资源状况(重点)、社会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因素与供给的度量
第三部分劳动力需求(重点)(6学时)
一、劳动力需求概论(2学时)
劳动力需求的概念、影响因素及劳动力需求弹性(难点)
二、企业劳动力需求及市场均衡(4学时)
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长期劳动力需求及劳动力市场均衡(难点)
第四部分劳动力市场(4学时)
一、劳动力市场的理论(难点)(2学时)
劳动力市场的构成、特征与类型(重点)、劳动力市场的功能
二、劳动力资源的市场配置(1学时)
劳动力资源市场配置的机制(重点)、原则
三、政府行为与劳动力市场(1学时)
政府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作用、最低工资保障(重点、难点)、劳动力市场歧视管制第五部分专题学习与讨论(12学时)专题一:劳动力流动★(重点专题)(2学时)
(一)劳动力流动理论(1.5学时)
劳动力流动的概念、类型及决定因素,区域劳动力流动
(二)专题讨论:随同迁移者与随同定居者(0.5学时)专题二:人力资本投资★(重点专题)(2学时)
(一)人力资本投资理论(1.5学时)
人力资本理论概述、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与收益核算
(二)专题讨论:教育与培训投资决策(0.5学时)
专题三:劳动工资与福利(2学时)
(一)工资与福利理论(1.5学时)
工资理论、工资形式与工资水平,职业福利
(二)专题讨论:从美国CEO工资中看高薪养廉(0.5学时)
专题四:劳动就业★(重点专题)(2学时)
(一)劳动就业理论(1.5学时)
劳动就业及其性质、就业理论、影响劳动就业的因素
(二)专题讨论:职业病与劳动者工资(0.5学时)
专题五:失业★(重点专题)(2学时)
(一)失业理论(1.5学时)
失业的概念与类型、失业的衡量及治理政策选择
(二)专题讨论:失业率的计算(0.5学时)
专题六:工会与社会保障(2学时)
(一)工会理论(1.5学时)
工会的概念、结构与类型,集体谈判
(二)专题讨论:中国工会现状(0.5学时)第六部分考核(2学时)
(三)学生课外阅读的参考资料
教材:
劳动经济学,曾湘泉编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主要参考书:
1.劳动经济学(第三版),袁伦渠,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年。

2.劳动经济学(第三版),胡学勤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3.劳动经济学(第二版),杨河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4.劳动经济学,温海池,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

5.劳动经济学,曾湘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6.现代劳动经济学,罗纳德•伊兰伯格、罗伯特•史密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7.当代劳动经济学,布鲁、麦克菲逊著刘文、赵成美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

8.劳动经济学,C•A•摩尔根,工人出版社,1984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