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课件(杨河清)
劳动经济学(第一章劳动经济学基本理论)

第三节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一、实证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方法试图超越或排斥价值判断,只揭示经济现 实内在的构成因素及因素间的普遍联系,归纳概括现象的本 质及其运行规律。 (一)实证研究方法的特点 1. 实证研究方法的目的在于认识客观事实,研究现象自身 运动规律及内在逻辑。 重点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超越或排斥价值判 断。 2. 实证研究方法对经济现象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具有客观性, 能够根据经验和事实进行检验。 (二)实证研究方法的步骤 实证研究方法的步骤
包括3种情况: ① 参与交换的各主体均受益;② 参与交换的部分主体受 益,但无人受损;③ 参与交换的部分主体受益,部分主 体受损,但受益大于受损。 2. 规范研究方法研究经济现象的目的 主要在于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服务。 由于存在着互惠的障碍,导致未能产生互惠的行为。 主要有: ① 信息障碍。“不知情”; ② 体制障碍; ③ 价格扭曲; ④ 市场缺位;
1. 确定所要研究的对象 2. 设定假设条件。 3. 提出理论假说。 4. 验证。
二、规范研究方法
规范研究方法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说明经济现象及 其运行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一)规范研究方法的特点 1. 规范研究方法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解决客观经济现 象“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规范研究方法的价值判断标准是“互惠原则”。 互惠是指交易行为活动涉及的所有各方均受益,没有人受 损。
二、劳动经济学与人口学、人力资源管理、劳动关 劳动经济学与人口学、人力资源管理、 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劳动力和劳动力所 劳动力和劳动力所 有者不可分割
劳动力 的特点
•劳动力的形成与再生 劳动力的形成与再生 产是社会劳动的结果
劳动经济学-劳动力供给 p PPT

劳动力供给及其影响因素
非经济因素
人口规模和人口构成(出生率、死亡率、净移民) 劳参率(劳参率高、供给多) 工作时间(减少工作时间可缓解供给压力) 劳动者技能
经济因素
个人收入水平(劳动收入与非劳动收入) 工资水平
偏好
对待工作和闲暇的态度
是如此 人口总量与劳动力人口的变化速度与方向并不一定相同 两个方面:
劳动适龄人口占人口比重的变化 劳动适龄人口内部年龄构成的变动
劳动力:在一定的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和参加有 酬的市场性劳动愿望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
人口与劳动力供给(2)
就业者:从事领取工薪工作的全部劳动力,包括因病、 罢工、休假而暂时离岗的人员;
重点: 个人的劳动力供给分析 个人的工作闲暇图解分析 难点: 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的形状 分析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劳动力供给的基本概念(1)
从本质上是指劳动力的供给主体 (劳动者个人或家庭) 在一定的劳动条件下自愿对存在于主体 之中的劳动力 使用权的出让;
从量的角度说,则是一个经济体(国家、企业、家庭 等)在某一段时间中,可以获得劳动者愿意并能够提 供的劳动能力的总合。
经济周期与劳动力参与率
一级劳动力:男性,劳动力参与率与经济周期不存在灵敏反应。 个体流动表现为失业和就业的流动,而不是劳动力和非劳动力 之间的流动
二级劳动力:中年妇女,参与率和经济情况存在较敏感的反应
附加性劳动力假说
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失业率正相关
悲观性劳动力假说
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失业率负相关
2、对某些人来说,工资增加只会产生替代效应。比如,对某些持 有保留工资的人来说,工资率太低时他们不愿意提供市场工作,当 工资率提高,对他们形成的替代效应远大于收入效应,因此导致随 工资率提高,工作时间增加。
第一章劳动经济学优秀课件

在业人口
劳动力人口 就业人口+失业人口
2021/3/16
18
• 3、劳动力供给
• 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下,劳动力供给的 决策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能够提供 的劳动时间。
2021/3/16
19
• 4、劳动力供给弹性 (1)含义
劳动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
• 利润=总收入-总成本
• 可正:最大
• 可负:最小
2021/3/16
6
三、劳动力市场
商品和劳务供给
居民户
生产要素收 入
企业
生产要素供给
货币支出
收入循环模型
2021/3/16
7
1、在劳动力市场上,市场居民户是劳动力的供给 方,企业是劳动力的需求方。通过双方无数次的 选择,按一定的工资率将劳动力配置于某种产品 和服务生产的职业岗位上。
第一章劳动经济学
第一节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 劳动资源的稀缺性 • 效用最大化 • 劳动力市场 •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2021/3/16
2
劳动经济学基本内容
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中劳动力市场 现象及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的科学。
劳动经济学的框架体系可以概括为:四个主线 两个层次。
四个主线:供给、需求、价格和政府 两个层次:微观和宏观
2021/3/16
13
第二节 劳动力供给与需求
• 劳动力与劳动力供给 • 劳动力需求 • 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 • 劳动力市场均衡 • 人口、资本存量与均衡工资率
2021/3/16
14
• 一、劳动力与劳动力供给(X) • (一)劳动力与劳动力参与率 • 1、劳动力
• 指在一定的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和 就业需求、从事或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 的人口。
劳动经济学 杨河清版PPT 就业与失业1

– 等于1,就业量和经济增长量保持同步 – 小于等于0,经济增长并不能创造就业岗位,甚至减
少就业岗位
第二节
就业理论综述
一、萨伊的市场法则理论
萨伊观点:市场经济内部不会有生产过剩和失 业 就业理论:
依靠价格机制,国家经济失调会迅速被商品市场 和生产要素市场价格的自行运动消灭 市场经济会自动实现充分就业 萨伊反对政府干预经济,主张自由的市场经济
就业人数 ×100%
就业人数比率=
就业人数+失业人数
(二)我国就业统计的演变
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生产者是指从事一定的社 会劳动并取得报酬或经营收入的全部劳动者。 社会生产者,具体包括: 全民所有制单位的职工 城镇集体所有制单位的职工 其他各种所有制单位的全部职工 城镇中的所有个体劳动者 参加劳动3个月以上的乡村劳动者
(三)我国对失业概念的规定
1978年以后-只承认存在待业问题 1982-规定,就业而没有任何职位的人为待业人员 1994年-开始承认有失业 失业人员是指在规定的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 能力,在调查期内无业并以某种方式寻找工作的人 员。
登记失业人员
含义:失业人员中到职业介绍机构以登记的方式寻找工作的 人员 计算公式:城镇登记失业率=
二、凯恩斯的就业理论
就业观点:失业归因于“总需求不足” 就业观点 结 论: 劳动力市场有非自愿失业 非自愿失业不能通过削减货币工资来解决 非自愿失业产生的原因在于有效需求的不足
解决对策
扩大政府职能,采取政府干预和调节经济的一系列措 施 放弃节约原则,鼓励消费 采取增加投资和提高消费“双管齐下”的方法刺激需 求 通过实行增加政府开支、发行公债、赤字财政和温和 的通货膨胀政策,以刺激经济,增加有效需求,以实 现充分就业。
劳动经济学全套课件

劳动经济学参考书
1.劳动经济学 杨河清 中国人大出版社02年 2.劳动经济学 胡学勤 中国经济出版社01年 3.劳动经济学 曾湘泉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4.劳动经济学 陆铭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5.劳动经济学——理论与政策研究 张建武 中央 编译出版社 2001年 李强 清华大学出版社 6 .失业下岗问题对比研究 2001年 7.劳动经济学前沿问题 大卫·桑普斯福特 中国税务 出版社1999年 伊兰伯格史密斯 中国人大 8 .现代劳动经济学 出版社1999年
第三节 劳动经济学地位及其研究意义
一、劳动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一)、劳动经济学的独立性 为什么劳动经济学能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1)劳动要素的特殊性(异质性,非物化) (2)劳动力市场的复杂性(供给曲线后弯,分割性;) (3)劳动经济问题的现实性 (4)人力资本革命的重要性等 (二)、劳动经济学的联系性 1、与经济学的联系: (1)假设的一致性:稀缺性,经济人;(劳动力是一种稀缺 资源吗?) (2)与微观、宏观、发展经济学等的联系 2.与管理学的联系一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劳动组织管理, 劳动报酬管理,劳动人员管理等 3.与社会学的联系:劳动社会;劳动关系;劳动保障; 4.与法学的联系:劳动组织法;劳动保护法;国际劳工公约;
4、统计学意义上的劳动力(就业与失业)
讨论思考题:
1.劳动经济学:兴起与发展历程?何时?何人? 阶段性特征?6一7页宁;9页 2.劳动经济学学科属性?(共同的逻辑起点: 陆3页; 与经济学联系性及贡献8页,守10页 与管理学宁10页) 3劳动经济学研究核心内容? (微宏观) 陆1页 4劳动力资源是稀缺的吗?(如何界定稀缺?3 页) 5.劳动力要素特殊性?(异质性;非物化)
劳动经济学-杨河清版PPT第九章-人力资本投资

二、劳动力流动的条件
(一)劳动力流动的基本假设 ➢ 劳动力的流动是劳动力为了实现自己的利
益而自愿进行的迁移行为。
➢ 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有流动的自由选择 性。
(二)劳动力流动的条件
➢ 劳动力的个人所有权 ➢ 不同地区和工作之间存在着经济福利方面
的差异 ➢ 社会对劳动者就业给予充分的自主权。 ➢ 社会分工所造成的劳动技巧和工作能力的
特殊培训的成本与收益
边际劳 工 动产品 资 价值 率 VMP
wa
个人成本
wu
wc
企业成本
企业收益 个人收益
VMPu VMPc
Wc’=VMPc’ Wu’=VMPu’ Wa’=VMPa’
0 培训期间 t
培训后服务期间
时间T
关于在职培训的小结
1、普通培训和特殊培训都涉及成本和收益, 但是负担和分享的主体有所不同
明塞尔 用人力资本解释个人收入的差别
二、人力资本的含义和特点
(一)人力资本的含义
从价值的角度看,任何个人对自身进行 的知识、技能、智力和健康的投入,如 果能够给投入者带来超过投入价值的价 值,并由其占有和支配这部分价值而产 生更大的投入积极性,那么这种投入所 形成的价值就是人力资本。
(二)人力资本的特点
会成本
(二)收益
培训的最终收益表现在两方面: 1.对企业而言.企业内员工绩效和劳动生
产率得到提高,进而使企业能够获得更多 的利润。 2.对受训者而言,最明显的收益就是可以 增加其劳动收入和有关的福利待遇,提高 选择职业的能力。
二、两种在职培训的成本效益分析
(一)一般培训的成本效益分析
一般培训,指员工通过培训获得的业务技术 知识、技能,对其所属企业以外的组织同样 具有适用性。
劳动经济学第四版杨河清

选择题涉及的主题:•劳动需求与供给弹性•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收入效应:收入上升。
劳动者感觉富有,不想工作,想休闲多点,那么增加对闲暇时间的需求,减少劳动。
替代效应:工资上升,想多赚点钱,赚钱更为划算,放弃工作去增加闲暇,感觉浪费,放弃了工作去闲暇,感觉成本升高了,也就是机会成本上升,所以减少闲暇去增加工作,增加劳动。
单位闲暇的成本其实就是单位工资。
究竟最后是劳动需求增加还是减少,看两种效益哪种作用大一些。
替代效用占优势收入效应占优势•替代效应与规模效应•边际产量•等成本线的斜率:w/r[给定资本(价格为r)和劳力(价格为w)],等成本曲线表示一个固定的总支出所能得到的各种投入品组合。
如果厂商面对的投入品价格是固定的,等成本曲线就是一条直线,其斜率代表相对价格。
•无差异曲线的特点:劳动者的闲暇与收入无差异曲线一般满足以下几个特征:1、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代表越高的效用水平;2、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会相交;3、无差异曲线的斜率为负,并且凸向原点;4、不同的劳动者无差异曲线表现出不同的具体形状,但是大致特征保持一致•劳动力需求的规模与替代效应•(此两题的内容最后没有能讲到,所以直接给大家题目)•工资差异是指各类人员( C )的差异。
A.工资形式B.总收入C.工资水平D.劳动成本•年纪大的人更不愿意投资于人力资本的经济原因是(BC )A.投资的直接成本较大B.投资后未来收益持续期相对较短C.投资的机会成本较大D.投资后的收益增量规模较小E.老年人记忆力下降概念:1.边际技术替代率:在同一条等产量曲线上,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可以相互替代而产量不变,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相互替代的比率称为边际技术替代率。
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量(ppt)2.劳动的供给弹性: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定义为劳动力。
劳动经济学 杨河清第10章_劳动力市场歧视1

劳动力市场歧视 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 收入歧视的测定 中国的就业歧视现象 消除歧视的对策与相关法规
原来分析中的假设:相同生产率水平的劳动力可以 相互替代,即匀质
劳动力市场歧视:具有相同能力、教育、培训、和 经历并最终表现出相同生产率的劳动者,由于一些 非经济的个人特征引起的在就业、职业选择、晋升、
就业歧视愈演愈烈,完全是因为中国没有任何相关的 法律,来保护求职者得到平等的就业机会。中国宪法
规定:“公民享有平等的就业权力”;中国的《劳动
法》写道,“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
及“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
不同而受歧视”。但除了这些模糊的规定外,中国幷
未出台任何禁止就业歧视的法律法规。
的方式,抗议“就业婚姻歧视”。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院长郑功成认为,在中国的就业
市场上,90%以上的招聘广告均含有歧视性条款,包括年龄歧 视、性别歧视、学历歧视、户籍歧视、地域歧视乃至身体歧视
如身高、相貌等等,就业歧视正在愈演愈烈。
郑功成说,如果任由就业歧视在市场上发展下去,将会损害劳 动力市场的正常发长,进而带来更为严重的经济社会后果,同 时也会严重扭曲人力资本投资的正常行为。如片面追求高学历 等,破坏就业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导致人力资本的巨大浪费。
过去10年里,中国的大学不断扩招,导致毕业生人
数供过于求,特别是在人文、艺术及社会学方面。官
方资料显示,去年近一半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大学
生过去一度被誉为“天之骄子”,根本不用担心毕业 后的就业问题;如今,也不得不拉下颜面,在招聘会 上拼得“你死我活”。中央电视台和智联招聘网联合 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约有74%的求职者遭遇过就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MPL / MPK MRTS(Margin Rate Technology Substitution)
29
二. 成本极小化与劳动力需求 总成本:C = Lw + Kr
K=C/r+w/rxL L=C/w+r/wxK
30
等成本线: 构成总成本的劳动与资本的不同组合 表明用一定的货币可能购买到的两种投入的最大数量界 线,反映了企业实现一定产出水平的成本约束。
a
2.5
1851150
d
4.0
900
e
4.5
550
f 11
W
劳动力需求曲线
L
12
第二节 企业劳动力需求行为
(资本固定条件下的企业短期需求)
一. 利润最大化原理的应用
利润公式: Ⅱ = R- C = QP-( Lw+Kr)
二. 生产函数 数学表达式: X = f ( L, K )
???……
固
定
C
X*
生产量 X
总收入与总成本曲线
17
总 成 本 C
A
边际 边
成本 际
⊿R/⊿ 成
X
本
C/X
D E B
总成本 平均成本 边际成本 图a 曲线
⊿R/⊿X C/X
图b B
生产量X 18
五、单个企业的产量决定
企业利润公式 Ⅱ = R- C = QP-( Lw+Kr)
19
六. 单个企业劳动力需求量的决定
Q
平 均 产 量 AP
边 际 产
量O
MP
TP
AP= Q / L MP=⊿Q / ⊿L
AP a b MP 劳动投入量 L
15
劳动的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以及由它决定的总产量、平均 产量、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 是研究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决 定原理的出发点。
16
四. 收入与成本(一)
总成本C
R
总收入R
C
利润
生产过程中与一个劳动量相对应的资本 量(K / L)被称为资本装备率,或称为技 术装备率。点 I 的技术装备率由点 I 与原 点相连接的直线的斜率表示。
34
最佳生产方法(1)
K C1 a C2
C3
e
Ke
Ka Le
b Q1
La
L
35
最佳生产方法(2)
K
a
Ke
●e
Q3
Ka
●b
Q2
Q1
36
决定企业长期劳动力需求的原则: 劳动力的边际产量与工资率
总总 成收 本如
CR
C
A
利润 R
固
定
成 本
O
L*
劳动量L
总收入与总成本曲线
20
七. 边际收入
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的边际收入
边际收入=产品的边际生产力×产品价格
卖方垄断的产品市场的边际收入
边际收入=产品的边际生产力 ×产品的原价格 -供给量 ×价格降低的部分
八. 边际成本
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的边际成本 边际成本 = 工资
26
一. 资本的变化与总成本的变化
K=1
C
K=2
K=3
E
G
B
D
A
X
x
伴随资本量变化的总成本曲线的移位
27
K
A B
Q2 Q1
L
等产量曲线与等产量面(生产要素组合系统)
28
边际技术替代率( MRTS):
劳动投入与资本投入相互替代的比率 即等产量线的斜率, 因为是一个负值, 为分析方便起见,一般用其绝对值表示。
三. 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把可变的劳动投入增加到不变的其他生 产要素上时,劳动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 当其增加超过一定量时, 增加的产量开始 递减。
三个阶段:
1. 边际产量递增、总产量增加阶段; 2.边际产量递减、总产量继续增加阶段; 3.总产量绝对减少阶段
14
总产量 、平均产量 和边际产量的关系
产 量
之比等于资本的边际产量与资 本价格之比。 公式:MPL / W = MPK / R
买方垄断的劳动力市场的边际成本 边际成本 = 工资+劳动者数量×工资上升部分
22
九. 处于完全竞争状态下的劳动 力市场和产品市场的劳动力需求
边际 边际 成本 收入 ⊿C/⊿ ⊿R/⊿ XX
⊿R / ⊿X A ⊿C / ⊿X
O
L
边际收入曲线与边际成本曲线
23
产品价格的变化与劳动力需求
名
义
工
B
资
W
A
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某种 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 佣到的劳动力的数量。
5
劳动力需求是派生性需求。 是生产活动的需求 是对物质产品和服务需求的派生性 需求
边际生产率理论是劳动力需求理论的支 持理论之一。
劳动力需求是愿意与支付能力的统一。 劳动力需求不等同劳动力需要 劳动力需求的直接目的是为了生产 剩余
组织目标假设
生产性组织目标 利润最大化 人均产量最大化 总产量最大化
非生产性组织目标 服务最大化 财政最大化
9
市场环境假设
完全竞争性市场 不完全竞争性市场 垄断性市场
劳动力是否同质的假设
劳动经济学假定劳动力是同质的
10
五. 劳动力需求表
工资率(元/小时)劳动力需求量(人) 组 合
2.0
2400
6
三. 劳动力需求的分类
劳动力的企业需求、行业需求和市场 需求
企业需求是主体 行业需求是本行业企业需求之和 市场需求是所有行业需求之和
7
长期需求与短期需求 短期指资本存量不变,惟
一可变的因素是劳动投入量。 长期则指企业的一切生产
要素都是可变的。
8
四. 关于劳动力需求的假设
生产技术假设
不变的假设 可变的假设
K C/r A
w/ r
D
B
O
E
C/ W L
等成本曲线
各种等产量曲线
KF
图A
w/ r
G
O
L
K
F 图C
F F
图B H
G 图D
I K*
L*
G K*
I
L
L*
G
32
固定投入生产要素比例 的等产量线
K
Q3 Q2 Q1
L
33
技术系数可变型生产
如等产量曲线图D 所示。 曲线上各点切线的斜率称为边际技术替
代率,表示在劳动量每增减一个单位时, 为保持一定的产量所必须增减的资本量。
D
C
劳动力需求量L
产品边际生产力= ( 名义) 工资 / 产品价格
24
十. 整个市场的劳动力需求函数
W
W0 市场整体的劳动力需求曲线
W1
B 第二产业企业的劳动力需求曲线
O L1
A 第一产业的劳动力需求曲线
L
L2
L3
25
第三节 资本积累与长期劳动力 需求
在长期劳动力需求中,资本成为 可变的生产要素。在这样的条件 下, 企业的产量决定后,节约资本、多 雇佣劳动力的生产方法,或者节约 劳动力、多使用资本的生产方法都 是可以选择的。
劳动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
2
第一节 劳动力与劳动力需求
一. 劳动力的含义
概念
1.是人所特有的一种能力 2.是存在于活的人体中的能力 3.是人在劳动中所运用的能力 4.是人在劳动中运用的体力与
智力的总和 5.具有劳动能力的人
与劳动力相关的概念 1.劳动 2.人口 3.劳动适龄人口 4.劳动力资源
4
二. 劳动力需求的基本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