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服务业资本存量地区差异及其成因_基于空间经济学的实证分析
我国现代服务业及其区域差异比较研究

我国现代服务业及其区域差异比较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经济的深入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在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不仅关系到经济的持续增长,也直接影响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就业结构的改善。
由于历史、地理、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特点及其区域差异,以期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本文首先对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定义、分类和发展历程进行梳理,明确现代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接着,通过对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分析我国现代服务业的整体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深入探讨现代服务业在不同区域的发展差异及其成因,揭示区域间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不协调性。
结合国内外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和教训,提出促进我国现代服务业均衡发展的政策建议,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路径。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及其区域差异的认识,也为政府决策和企业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结论对于类似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现代服务业的概念和分类在现代经济中,服务业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力量,而现代服务业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那么,究竟什么是现代服务业?我们又如何对其进行分类呢?现代服务业,顾名思义,指的是在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背景下,通过运用现代科技和管理手段,实现服务产品和过程的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服务业。
它涵盖了传统服务业的升级转型以及新兴服务业的发展,不仅代表了服务业的发展方向,也是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力量。
对于现代服务业的分类,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
从服务对象来看,现代服务业可以分为面向生产的服务业和面向消费的服务业。
面向生产的服务业主要包括金融、保险、物流、商务服务等,它们为生产活动提供必要的支撑和保障;而面向消费的服务业则包括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等,它们直接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提高生活质量。
6 我国区域发展差距的现状、成因及走向实证研究(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 汤雁冰、孙卓霖、邓云松)

从国外研究情况看,1955 年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Kuznets) 首次提出收入分配的“倒 U”假设。1965 年威廉姆森(J.G.Williamson) 将其应用于区域经济研究,得出“倒 U 型规律”的威廉姆森曲线。80 年代小阿莫斯提出“在经济发展后期阶段区域收入趋异”的假说。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为全面分析我国区域发展 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但现有文献或是偏重于不同影 响因素分析,或是由于不同研究考察的样本时期和采用的研究方法不 同而得出的结论不同。因此,本文基于以经济发展水平测量的区域发 展差距,利用基尼系数分解法考察 1952-2007 年间我国东中西部三大 区域人均 GDP 水平差异,利用面板时间序列分析法对全国及各地区作 增长趋同分析并提出政策主张。
这说明总体上全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在逐步缩小并且这种状况在最近三年尤为明显这预示着我国区域本文分析认为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区域人口务工流动量大与地区经济活动相关常驻人口对区域内经济的影响日趋明显故用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的比率对1997年2006年的人均实际gdp进行了修正得到了更为合理的区域经济差异趋势如正文图5b所示
中国现代服务业地区差异与集聚发展的实证研究

中国现代服务业地区差异与集聚发展的实证研究中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在近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了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然而,随着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逐渐凸显,地区之间的差异与不平衡现象也日益凸显。
因此,研究中国现代服务业地区差异与集聚发展成为了一项重要课题。
本文将通过实证研究,探讨中国现代服务业地区差异与集聚发展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相应建议。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中国现代服务业。
在过去几十年里,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推进,中国逐渐从传统制造业大国转变为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体系。
现代服务业包括金融、信息技术、商务咨询、文化创意等领域,在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创新和推动城市化进程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在中国各个地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和不平衡问题。
一方面是东部沿海地区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较好,拥有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和创新环境,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和资本。
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面临着人才流失和资源匮乏等问题。
这种地区差异主要是由于历史、地理、等多种因素造成的。
在研究中国现代服务业地区差异与集聚发展之间的关系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首先是产业集聚效应。
在经济学中,产业集聚效应是指同一行业在某个特定地理区域内大量集聚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和技术创新能力提升。
这种集聚效应可以通过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促进技术创新等方式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其次是因素。
相关部门在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制定相关和提供相应扶持措施,可以引导资金、人才和技术等要素向中西部地区流动,促进其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同时,在研究中国现代服务业地区差异与集聚发展时,还需要考虑到人才因素。
现代服务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较高,而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往往面临人才流失的问题。
因此,吸引和留住人才成为了关键。
相关部门可以通过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机会,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培养和引进各类专业人才,从而推动现代服务业在中西部地区的集聚发展。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原因分析近年来,中国经济以惊人的发展速度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这个以庞大人口为基础的国家依然存在着巨大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
从世界银行发布的《中国城市化与地区经济发展报告》中可以看出,中国整体经济增长的背后,不同地区推力的差异极大,东南沿海地区依然保持着引领全国发展的态势,而中西部地区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那么,究竟是什么影响了不同地区经济的发展差异呢?一、历史遗留问题中国是一个拥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在各个发展阶段都有自己的优劣势。
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处于传统的农业经济体系,且社会主义经济的政治形式,初期的改革开放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先天优势势不可挡。
而中西部地区经济结构转型的标志是要到1990年代后期,这个时候东南沿海地区经济体系已经基本成型。
二、不同地区资源禀赋不同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依赖于本地的资源禀赋,如工业、基础设施、人口等。
一些资源条件好的地区如江浙沪地区,由于人口众多、经济开发较早、沿海便利的交通等因素,先天优势明显,吸引了大量的资本和人才,而中西部地区则相对落后。
西部地区山地较多,土地面积小,如四川盆地和贵州高原,由于地理上的局限性,资源的利用难度较大,因此区域经济开发水平较为滞后。
而东北地区的历史原因使得其经济结构转型较为困难,导致了当前形势不佳。
三、市场环境差异市场环境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不同地区的市场环境差异较大。
东南沿海地区相对于中西部地区,具有更为完备的市场机制,得益于经济体制改革,形成了更加国际化的市场环境、更为先进的市场经济机制和更高效的法律、财务等服务体系,这些有利的条件吸引了更多的资本和人才,有力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中西部地区在这些方面的配套条件要差得多。
四、政策差异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拥有着重要作用。
不同地区的政府政策不同,可能会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东南沿海地区依托于政策优惠和迅速提升的发展氛围,支付了巨大的发展代价。
我国城市服务业集聚程度及其区域差异研究_管驰明

2007
0. 004981 0. 028883 0. 003025 0. 012095 0. 001472 0. 020832 0. 042750 0. 017950 0. 003327 0. 035104 0. 003135 0. 001580 0. 008237 0. 003322
2008
0. 005038 0. 032023 0. 003082 0. 011908 0. 001128 0. 021666 0. 042551 0. 019663 0. 002526 0. 028312 0. 002885 0. 001078 0. 007718 0. 003207
1 我国城市服务业集聚程度分析
1. 1 样本选择 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 2004—2009 年《中国城市
108
城市发展研究 18 卷 2011 年 2 期 Urban Studies Vol. 18 No. 2 2011
管驰明等:我国城市服务业集聚程度及其区域差异研究
城市经济
年鉴》中省、自治区、直 辖 市 所 辖 市 的 城 市 服 务 业 就 业人口。根据 2003 年起开始启用的新国民经济行 业代码( 编码为 GB / T4754-2002) ,将服务业分为交 通运 输、仓 储 和 邮 政 业 等 14 个 行 业。为 统 一 口 径, 本文选取的 人 口 统 计 指 标 为 各 省、自 治 区、直 辖 市 所辖市年末单位 从 业 人 员 数。 此 外,由 于 受 到 数 据 限制,统计地区不包含港、澳、台,且除 2007、2008 年 以 外 ,其 余 年 份 的 数 据 中 不 包 括 西 藏 。 1. 2 研究方法
随着服务业越 来 越 受 到 人 们 的 重 视,测 度 服 务 业集聚的 指 标 也 越 来 越 多,主 要 有 空 间 基 尼 系 数、 赫芬达尔指 数、空 间 自 相 关 Moran 指 数、区 位 商、集 中系数、产 业 地 理 集 中 指 数 等 等,受 数 据 可 得 性 的 限制,很多 指 标 难 以 测 算,本 文 选 取 相 对 较 容 易 获 得而且相 对 得 到 较 多 认 可 的 空 间 基 尼 系 数 作 为 测
中国经济的地区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中国经济的地区差异及其原因分析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从东部沿海地区的发达城市到中西部相对欠发达的农村地区,中国的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
本文将对这种差异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原因。
一、地理和自然条件的影响中国地域广阔,自然条件各异,这对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东部沿海地区拥有丰富的港口资源,便利的海陆交通条件以及较为适宜的气候条件,这使得该地区成为国内外投资的热门目的地。
相反,中西部地区地势较为复杂,交通不便,气候条件也相对较差,这给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制约。
二、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中国的经济改革开放始于1978年,但最初的改革重点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
这导致了东部地区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优势,而中西部地区则相对滞后。
这种历史遗留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地区差异的存在。
三、政策导向的影响中国政府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导向,这也对地区差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例如,为了推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包括税收优惠、基础设施建设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使得中西部地区逐渐缩小了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
四、人力资源和教育水平的影响人力资源和教育水平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东部沿海地区拥有较为发达的教育体系和人才资源,这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相反,中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源和教育水平相对较低,这限制了其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五、产业结构的影响中国的产业结构也是地区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东部沿海地区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导,而中西部地区则以农业和重工业为主。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速度更快,这使得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优势进一步扩大。
六、市场需求和消费能力的影响中国的市场需求和消费能力也存在地区差异。
东部沿海地区的消费能力相对较高,市场需求旺盛,这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
相反,中西部地区的消费能力相对较低,市场需求相对较弱,这限制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
我国服务业技术效率影响因素及区域差异演化实证分析

所 谓 产 业 承 接 集 中 区“ + 3 发 展 模 式 是 指 省 直 管 集 中 l ” 走 可持续发展 道路 , 设 生态 产业园 区。 建 区 以 区 内 的一 个 省 直 建 园 区 为 发 展 核 心 , 大 投 入 , 点 开 加 重 发 , 行 快 速 发 展 ; 个 市 直 建 园 区 为 三 根 发 展 支 柱 , 点 要 素— — 再 生 产 品 ” 过 程 来 组 织 生 产 , 态 产 业 园 区 内 不 先 三 重 的 生 形 完 善 产 业 承 接 基 础 设 施 建 设 , 强 与 省 直 建 园 区 进 行 产 业 同产 业 或 企 业 之 间 存 在 着 物 质 和 能 量 的 交 换 和 互 动 , 成 加
NO .23, 201 0
现 代 商 贸 工 业 Mo enB s e rd n ut d r ui s T aeId s y ns r
21 第 2 O O年 3期
我 国服 务 业 技术 正
( 南农 业 大 学 经 济 管 理 学 院 , 东 广 州 5 0 4 ) 华 广 1 6 2 摘 要 : 用 随 机 边 界 分 析 方 法 , 用 面 板 数 据 , 析 了 1 9 —2 0 利 使 分 9 5 0 7中 国服 务 业 技 术 效 率 的 外 生 变量 影 响 及 区 域 差距
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其原因分析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各国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日益显著。
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部,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存在明显的差异,这就是所谓的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
本文将分析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产生的原因。
一、地理位置因素地理位置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
比如,地处沿海地区的城市由于便利的交通条件和开放的港口,更容易接触到国际贸易和外来投资,从而加速经济发展。
相比之下,内陆地区由于交通条件相对较差,更难以与外界进行经济交流与合作,导致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二、资源禀赋差异资源禀赋也是造成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
不同地区的资源类型和数量存在差异,进而影响经济发展水平。
一些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石油、矿产等,可以通过资源开发和出口赚取丰厚的经济利益,从而实现经济快速增长。
而那些资源贫乏的地区,则面临着发展困难。
三、政府政策因素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政策导向和资源投入也是产生区域经济差异的重要因素。
政府对一些重点地区给予优先扶持和政策支持,通过投资、税收减免等方式,吸引外来投资和产业发展,从而推动经济发展。
与此相反,一些地区由于政策支持不足或政策执行不力,导致经济发展缓慢。
四、人力资源和技术水平人力资源和技术水平也是影响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因素。
发达地区通常拥有更多的高素质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水平,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求。
而一些落后地区由于人力资源短缺和技术水平低,阻碍了其经济的快速发展。
五、历史文化因素历史文化传统也会对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一些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可以吸引大量的游客和文化活动,从而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相比之下,缺乏历史文化底蕴或文化资源较为贫乏的地区,往往面临着经济发展的困境。
综上所述,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而产生的。
地理位置、资源禀赋、政府政策、人力资源和技术水平以及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都在不同程度上导致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q ( t) - ( 1+ r ) q ( t- 1) = - p ( t ) -
S= 1
E
[ d ( S) -
# 74 #
5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6 2008 年第 11 期
S
d ( S- 1 ) ]
s= 1
F
1 p ( t + S) = - p ( t ) + P D, t 1+ r s
将死亡率引入上式, 容易推导出:
引
言
对中国当代第三产业的很多实证研究都涉及资本存量 K 这个指标, 特别是关于经济增
¹
本文系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 2007- JJ17 ) 、重庆大 学人文社 科青年基 金项目 ( CDSK2007 - 01) 以 及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 07BJY122)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感谢中山大学第三 产业研究中心陈 凯博士、北京大学 经济 学院刘源超博士等提出的建设性意见与建议 , 当然文责自负。
] S
P D, t =
]
S = 1
E
m ( S)
s= 1
F
1 p ( t + S) 1+ r s
=
E
D ( S) [ q ( t+ S) - q ( t + S- 1 ) ]
S = 1
其中 , P D, t 表示折旧 , D ( S) 表示折旧率。此时, 如果假定资本品符合几何递减效率假 定, 则 d ( S) = ( 1- D ) , ( 1- S) 表示递减比率。给定名义收益率 r , 我们很容易证明 P D , t =D q ( t ) 和 R ( t) = D K ( t ) 。折旧率和重置率相等 , 便容易得到资本存量的公式: K ( t) = K ( t - 1) ( 1- D ) + I ( t) 上式即为戈德史密斯 PIA 方法估算资本存量的标准公式, 因此 , 要对第三产业资本存 量进行估算, 首先要确定基期资本存量 K, 其次是当年固定资本投资 I, 通过折旧率 D 的确 定测算固定资产折旧 , 最后运用上述公式进行估算。 二、 各省区第三产业资本存量估算 一般而言, 现有的关于产业资本存量的估算大多采用多个数据源, 这往往要求在数据处 理中进行大量细致而繁琐的分析和对比研究 , 小心地对待不同的数据来源中每一个统计指标 的范围和内容 ( 徐现祥、周吉梅、舒元 , 2007) 。幸运的是 , 我们 发现国家统计局提供的 5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6 ( 1952~ 1995 年、1996~ 2002 年和 2004 年 ) 提供了关于 第三产业产业资本存量 K 核算所需的全部数据资料。这为本研究按照统一口径的数据资料 进行核算提供了可能。 1 1 确定基年资本存量 K 对于基年, 现有的研究一般确定在 1952 年或 1978 年。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 我们把基年 确定为 1978 年 , 并将不变价格设计为 1978 年不变价格 ( 个别省份数据缺失 , 下文另有说明) 。 对于基年资本存量 K 的确定, 贺菊煌 ( 1992) 采用的推算方法是 : 假设资本在 1964~ 1971 年间的平均增长率等于它在 1971~ 1978 年间的平均增长率 , 理由是这两段时期内经济 体制和国家政 策比较 稳定 , 然后他 利用迭 代方法 计算出 1964 年 的资本 存量 K 。唐 志红 ( 1999) 通过不断优化生产函数在 50 年代区间的拟合度, 采用逐步逼近的方法测算出中国 1953 年的资本存量估计为 1800 亿元 ( 1980 年不变价 , 其中是否包括土地没有交代 ) 。另外 , 在王小鲁和樊纲 ( 2000) 的研究中 , 他们称 / 根据反复推算将 1952 年资本存量设为 1600 亿 元 ( 1952 年不变价 ) 0, 具体推算方法不详 ; 在估计各省的基年资本存量时, 徐现祥 ( 2007) 指出 , 一般有两种做法: 一种是先估计全国基期资本存量 , 然后将其分配到各个省区, 比如 宋海岩等 ( 2003) 假定基期的省区资本存量相同 , 平均分配。另外一种做法是 , 基期的固定 资本形成总额除以某个具体数值作为初始资本存量 , 比如 Young ( 2002) 和张军等 ( 2004) 以 10% 做分母。这也是国际上通用的做法, 如 H al l 和 Jones ( 1999) 估计全球 127 个经济 体 1960 年 ( 基期) 的资本存量所采用的公式就是: K 1960 = I 1 960 / ( 0 1 06+ g 1960 ) 。其中 I 1960 、 0 1 06 和 g 1960 分别是经济体 j 在 1960 年的投资折旧率以及在 1960~ 1970 年投资的几何平均 增长率。本文采用基期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除以 10% 作为初始资本存量。而且许多学者已
S= 1 ] S= 1
E E
[ d ( S) - d ( S- 1 ) ] I ( t- S) m ( S) I ( t- S) = I ( t ) - R ( t)
R ( t) =
S= 1
E
m ( S) I ( t - S)
其中, R ( t) 为重置投资。重置需求也可以用购置之后 S 时期需要重置的初始投重置需求, 以及每一次后续重置的所 有重置, 成为不同役龄资本品的重置率 D ( S) 。重置率序列可以运用以下更新死亡率序列递 归计算: D ( S) = m ( 1 ) D ( S- 1) + m ( 2) D ( S- 2) + , + m ( S) D ( 0) 其中 , S= 0, 1, 2 , , , 重置序列 { D ( S) } 称为重置分布, 利用重置分布 , 我们可以 用过去资本存量的变化来表示重置需求。因此, 重置需求也可以表示为:
Regional Difference of the Capit al Stock in Tertiary Industr y and t he Cause
Abstr act: People pay more at t ent ion t o t he estimat ion of capit al st ock K in t he tert iary industr y because capit al st ock has very import ant significance on economic growt h1 But due t o t he limit ation of est imated dat a, t here are few of document s a2 bout t he est imate of capital stock K in the t ert iary indust ry1 This paper uses PLA method t o est imat e each region. s capital st ock K in t he t ert iary industr y, and also calculat es t he spat ial dist ribut ion mechanism of capit al st ock K in t he t ert iar y indus2 t ry by Moran index1 Our r esearch shows t hat: T he capit al st ock K of t he t ert iar y industr y in China is increasing rapidly from 1978, but it is uneven dist ribut ion and shows obvious spat ial agglomerat ion1 Key words: Capit al St ock; Perpet ual Invent ory Met hod; Spat ial Economics
]
[ d ( S) - d ( S- 1 ) ] , 其中 , S= 1 , 2 ,
, , L, L 表示该资本品的使用寿命。m ( S) i 被定义为死亡率, 由于资本品的相对效率是递
E
m ( S) = 1 恒等于 1 。基于 上述分析 ,
每一期期末的资本存量 K ( t ) 便可以表示为过去的投资与不同役龄 的资本品的相对效率
我国服 务业资本存量地区差异及其成因
# 71 #
我国服务业资本存量地区差异及其成因
) ) ) 基于空间经济学的实证分析 曹跃群 刘冀娜
¹
( 重庆大学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研究院; 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
=摘要> 资本存量对经济增长具有特别意义 , 因此服务业资本存量的估算工作 受到了广泛关注 。但由于受估算数据的制约 , 鲜有第三产业资本存量估算的文献 。 本文运用 P LA 方法对分地区的第三产业资本存量进行了估算, 并采用 Mor an 指数 测算了第三产业资本存量空间分布机理。 研究发现 : 自 1978 年以来我国服务业资 本存量增长迅速 , 但分布不均衡且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特点。 关键词 资本存量 永续盘存法 空间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 F 2241 0 文献标识码 A
]
R ( t) =
S= 1
E
D ( t) # [ K ( t- S) - K ( t - S- 1) ]
依据 Jorgenson 在引入资本品租赁市场假设下建立起来的租赁价格模型, 在竞争均衡条 件下 , 资本品的当期购置价格等于它未来所有的期望租赁收入的折现和, 各年的租赁收入由 于相对效率的递减和资本品的退役 , 是新资本品租赁价格的加权, 权数与资本存量估算中的 权数相同 :
] S +1
q ( t) =
S= 1
E
d ( S)
s= 1
F
1 p ( t + S+ 1) 1+ r s
S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