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空间计量经济学最新进展综述
研究中国经济增长的空间计量经济特点和情况-宏观经济学论文-经济学论文

研究中国经济增长的空间计量经济特点和情况-宏观经济学论文-经济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经济增长论文权威推荐范文10篇之第八篇:研究中国经济增长的空间计量经济特点和情况摘要:中国范围内分布着不同的经济地理分区,各个省域的实体经济增长也存在一定差异性,基于此,本文研究中国经济增长的空间计量经济相关内容,探究经济学分析准备工作,包括指标选择和数据来源,探究分析经济变量之间的空间相关性,讨论残性方差回归模型、空间滞位模型、经济拐点三种方法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的特点和情况。
希望能为关注此话题的研究者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指标选择;空间相关性;空间滞位;Abstract:There are different economic geographical divisions in China, and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in the real economic growth of each province.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spatial econometrics related content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 and explores economic analysis preparations, including indicator selection and data sources, explores and analyzes the spatial correlation between economic variables, discusses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onditions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 by residual variance regression model, spatial stagnation model, and economic inflection point. I hope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researchers who are concerned about this topic.Keyword:indicator selection; spatial correlation; space stagnation;0 引言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四十年时间,就实体经济的发展情况而言,政府的财政支出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专门针对某些区域实施政策补贴,由财政专项资金完成,在此背景下,社会企业的生产活动变得异常活跃,为实体经济的增长提供良好支持。
近十年国内外计量经济学研究进展与趋势

近十年国内外计量经济学研究进展与趋势【摘要】近年来,计量经济学研究在国内外取得了显著进展。
本文从研究背景、意义和目的入手,介绍了计量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发展、国内外研究进展以及未来研究趋势。
国内计量经济学研究在数据质量、模型选择和推断等方面有了明显提升;而国外则在面板数据分析、时间序列建模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结合影响因素,探讨了计量经济学研究的趋势,为未来研究提出了方向建议。
近十年来计量经济学研究呈现出多样化、专业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未来可重点关注新兴技术、政策热点和数据挖掘等方面,推动该领域的不断创新和进步。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研究进展、趋势、国内、国外、方法、影响因素、发展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计量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运用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来研究经济问题,对经济现象进行量化分析和预测。
近几十年来,随着计量经济学方法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计量经济学在理论和实践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成为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随着计量经济学方法的不断发展,研究者们可以更深入地探讨经济问题,揭示经济规律,为政府决策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在国际贸易、金融市场、劳动经济学等领域,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推动了经济学理论的不断进步。
对近十年来国内外计量经济学研究进展与趋势进行全面梳理和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计量经济学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为未来计量经济学研究的发展方向提供指导。
本文旨在探讨近十年来国内外计量经济学研究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者和决策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计量经济学作为经济学中重要的分支学科,通过运用数理统计学和经济学原理对经济现象进行量化分析,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经济运行规律和进行经济政策的制定。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数据的不断积累,计量经济学研究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研究计量经济学的意义在于,通过对实证数据的分析和建模,可以更准确地揭示经济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支持,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7.空间计量经济学文献综述

空间计量经济学文献综述陈建先1,郑玉歆2(1.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摘要:空间计量经济学是用于处理模型中空间相关关系的一种方法,是计量经济学的新兴分支之一。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且在实证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基于此,本文将对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证进行了系统的文献综述,并提出了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的不足和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字: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设定;空间相关性检验;参数估计方法;实证研究空间计量经济学起源于区域科学和计量经济学的共同发展,研究的是如何在横截面数据和面板数据中处理空间相互作用和空间结构问题,是计量经济学的一个分支。
Anselin (1988b)将空间计量经济学定义为:在区域经济模型中处理由于空间因素导致的特殊性质的一系列方法。
具体的说,就是在基于对空间效应恰当设定的基础上,对于区域经济模型进行一系列的模型设定、估计、检验与预测的计量经济学方法。
Paelinck和Klaassen(1979)认为空间计量经济学是用来处理多区域模型中空间关系的一种方法。
他们指出,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主要有:(1)空间模型中的空间相关性问题;(2)空间关系的非对称性问题;(3)其他区域中的解释变量的重要性;(4)事前与事后联系的差异问题;(5)空间建模问题。
Anselin和Florax(1995b)指出:在主流经济学的实证中,空间要素日益受到关注。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在New Directions(Anselin et al,1995a)出版之后,有关空间计量的书籍被大量地出版,涉及到的领域不仅包括区域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而且包括社会学和政治学;其二,许多学者发表了大量的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论,为空间计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最后,经济文献杂志也列出专门一章,介绍空间计量的横截面和空间模型。
然而,到目前为止,空间相关性以及对于空间因素、空间随机过程等问题的处理尚未被提高到与时间序列处理方法同等重要的高度(Anselin, 1988b)。
空间计量经济学前沿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综述

空间计量经济学前沿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综述作者:李江吴玉鸣来源:《当代经济管理》2024年第06期[摘要]数字经济时代区域要素流动愈发明显,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和经济地理正发生着剧烈的、持续的和趋势性的变化,对空间经济理论与实证研究提出了重大需求,在此背景下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应用价值也越来越为重要。
为深化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的理论认识,促进其在经济管理学领域实证研究中的规范应用,文章在充分收集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着眼于空间计量经济学前沿理论、方法与应用,从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及技术、模型体系及拓展、国内应用现状、不足及反思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文献分析与总结,并展望了其发展前景和方向。
未来国内空间计量经济学应在技术理论研究、模型应用体系,及方向上进行不断推进,以提升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与应用研究水平。
[关键词]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模型设定与选择;模型估计;空间权重矩阵[中图分类号]F22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461(2024)06-0030-12一、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缘起空间计量经济学是在区域科学和计量经济学共同推动下,处理空间相关关系的前沿计量经济学,其旨在研究不同地理单元之间经济活动的空间互动效应,这种空间互动效应主要表现为空间观测单元之间的相关性和异质性。
空间计量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伴随着空间经济学与新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活跃在经济社会研究的各个重点领域。
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应用使得区域经济、产业经济、能源经济、环境经济等学科的研究上升到空间层面,更加贴近现实的空间计量经济学分析已经得到学术界的认可。
空间计量经济学自20世纪70年代在国外产生以来,历经40多年的发展,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和应用,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从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国外发展历史进程来看。
美国地理学家TOBLER(1970)[1]提出的地理学第一定律阐述了空间相关性,认为任何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都是相关的,且距离较近的事物比距离较远的事物相关性更高,从而奠定了空间定量分析的基础。
空间计量经济统计学的研究进展

空间计量经济统计学的研究进展空间计量经济统计学是一门研究空间相关性和空间依赖性对经济现象的影响的学科。
在过去几十年中,随着计量经济学和地理学的交叉融合,空间计量经济统计学得到了快速发展。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空间计量经济统计学的研究进展。
首先,空间计量经济统计学在理论框架上的发展是一个重要方面。
传统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假设观测数据之间是独立的,而空间计量经济统计学则考虑了空间上的相关性。
这个理论框架的发展使得经济学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经济现象。
例如,通过引入空间滞后模型,研究者可以更准确地分析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和影响。
此外,空间计量经济统计学还发展了一系列的空间面板数据模型,使得研究者能够更好地处理面板数据中的空间相关性。
其次,空间计量经济统计学在方法和技术上的进展也是不可忽视的。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研究者们能够处理更大规模的数据,并运用更复杂的模型进行分析。
例如,蒙特卡洛模拟和贝叶斯方法的应用使得研究者能够更准确地估计模型参数和进行推断。
此外,地理信息系统(GIS)的使用也为空间计量经济统计学提供了更多的数据来源和分析工具。
研究者可以通过将经济数据与地理数据相结合,更全面地分析空间相关性和空间依赖性。
第三,空间计量经济统计学在实证研究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研究者们利用空间计量经济统计学的方法来研究城市发展、区域经济差异、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经济现象。
例如,通过空间计量经济统计学的方法,研究者可以分析城市间的人口流动和经济联系,为城市规划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空间计量经济统计学的方法也为环境经济学提供了新的视角,研究者可以更好地分析环境污染的空间分布和影响因素。
最后,空间计量经济统计学还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数据的获取和处理仍然是一个挑战。
尽管技术的进步使得数据获取更加容易,但是空间计量经济统计学仍然需要更多的高质量数据来支持研究。
其次,空间计量经济统计学的方法和模型仍然有待改进和完善。
研究者们需要进一步探索更适用于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模型。
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体系的解析及其展望

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体系的解析及其展望空间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地理位置因素在经济学中的应用的学科,它既继承了空间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又汲取了计量经济学的方法手段,逐渐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理论体系。
从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研究领域来看,其研究对象包括了地区、城市、国家、乃至全球范围内的经济现象和问题。
研究方法上,空间计量经济学除了与传统的计量经济学一样,还需要考虑地理位置因素的影响。
因此,研究者需要使用一些更加灵活、具有空间特征的模型和工具进行分析和预测。
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包括了多个方面,比如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城市发展、社会福利等。
其中,经济增长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研究领域,因为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核心评价指标之一。
近年来,经济学家们利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在研究经济增长方面取得了许多有意义的成果。
例如,他们通过研究全球主要城市的发展模式,分析了都市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发现城市化抑制了经济增长。
同时,他们还探究了城市规模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发现城市的规模和经济增长之间呈现出一个“倒U型”关系。
但是,空间计量经济学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由于研究范围的广泛,空间计量经济学需要建立更为严谨的理论体系。
其次,空间计量经济学需要针对不同领域的特殊问题设计更加精细的研究方法。
最后,空间计量经济学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撑,这在一些数据收集困难的地区尤为明显。
展望未来,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可能会受到一些新技术的影响。
例如,人工智能技术、物联网技术等,都可以为空间计量经济学提供更加准确、快速的数据来源,同时可以提高数据分析的效率和精度。
同时,新兴的研究领域,如环境经济学和城市经济学等,也会为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发展注入新的思想和理论,使其更加完善和系统化。
总之,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未来将面临一些新的机遇和挑战,但是其在解决跨区域经济问题方面所起的作用将日益重要。
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体系的解析及其展望

市场调研与统计分析3近年来,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逐渐开始应用到各种经济学相关的工作中,是因为空间计量经济学在计算方法和在计量过程中有不同以往的创新和突破,这种技术上的创新支撑空间计量经济学逐渐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经济学理论的中流砥柱。
自从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体系被提出以来,起初并没有引起大众的注意,也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直到各种经济学理论在现实经济市场中出现缺陷,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才算正式的走入人们的视线中,得到一定的推广。
1.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体系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体系是通过计量模型来对空间问题进行解决,为解决空间问题建立空间模型,使用空间计量模型时要注意模型与实际问题间的关联,空间计量模型存在的意义就是解决实际中复杂的经济问题。
在建模过程中,计量模型与实际问题间的关联需要通过一定的介质来引导和关联,空间矩阵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空间矩阵在空间上将模型与现实问题间建立关系,这也是空间计量经济学与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学存在的不同之处[1]。
1.1空间计量经济学空间相关性空间计量经济学通过空间模型解决问题,既然有模型,则在解决问题是必然就会出现几个数据之间具有交叉点,也就是说变量之间存在相互关系,在其中一个数据发生变化时,另外一个相关联的数据也会发生变化,这种相关性在进行计量时可能会影响结果的正确性。
导致这种结果出现的原因主要包括空间计量模型在创建时没有完整的考虑空间计量模型与实际问题的对应关系,使得模型不能完整全面的表达实际问题,使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会出现空间相关性。
对于空间相关性的解决措施是在建立空间计量模型时要正确判断模型的内部结构以及模型与实际的对应关系,达到一一对应,完美还原[2]。
1.2空间计量经济学空间异质性由于空间计量模型在建立时的某些差异,与实际问题没有达到一一对应的效果,使得不同数据之间存在一定的区别,这种现象叫做空间异质性。
空间异质性在某种情况下与空间相关性由非常大的相似性,遇到这两种问题的其中一种时,容易出现混淆。
空间计量方法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应用现状研究_杨馥瑀

Business!·275·空间计量方法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应用现状研究杨馥瑀作者简介:杨馥瑀(1992--),女,汉族,辽宁铁岭人,云南财经大学财政与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财政学。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概念,指出了空间计量方法在经济发展研究领域应用的重要性。
其次,由经济聚集引入区域经济差异的现象,从而来应用空间计量方法,然后阐述了我国空间计量方法的发展状况和主要的研究方向和方法。
然后,对空间计量方法的应用实例进行分析,主要从金融聚集、空间溢出和经济增长收敛等方面进行分析。
最后,概述了空间计量在应用过程中的一些不足和缺陷。
关键词:空间计量;经济发展;金融聚集;经济增长收敛性一、空间计量的概念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概念在由J.Paelinck 提出后,通过Cliff 和Anselin 等学者的进一步的拓展后,使得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模型在构建中更加有效。
打破了在主流的经济学理论中认定的地理空间的均质性的假设,认为各地区间的经济活动是相互影响的。
因为劳动、资本、自然资源和技术知识等要素在实际的经济活动中不是均衡分布的,所以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开拓性发展,发现并解决了原来忽略空间因素来进行经济活动的判定而存在的与实际经济不相符的问题。
区域之间的距离和发展的差异会影响地区间的贸易活动,因此,在研究区域经济问题时将地理空间效应考虑在内是必不可少的,对空间因素的关注使我们不再局限于时间经济学,使空间计量经济方法得到发展和更好的应用。
二、空间计量方法应用前景从各国发展格局来看,经济聚集会在少数地区出现,在产生经济聚集后,可能会产生一定的规模效应。
正是因为规模效应的作用使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对地区间差距有很大程度的影响,那些影响区域经济聚集的因素还会产生溢出效应间接地对地区间发展有显著影响。
但是,我国对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
在当前的发展状况下,仍只有少数研究将地理空间效应考虑在内,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空间外部性与经济集聚实证研究;第二,空间关联与经济增长的地理溢出效应研究;第三,地区财政支出的空间外部效应研究;第四,地理知识溢出效应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空间计量经济学最新进展综述摘要:随着计量经济学的飞速增长,它已经从社会科学的边缘学科成长为多个学科的主流研究分支。
文章对国内的最新发展状况进行了介绍,分别从经济增长、技术创新、FDI、财政和金融、环境和农业等方面探讨了其研究动态。
关键词:空间计量;经济增长;技术创新;FDI空间计量经济学是以计量经济学、空间统计学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学科为基础,以探索建立空间经济理论模型为主要任务,利用经济理论、数学模型、空间统计和专业软件等工具对空间经济现象进行研究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
最近几年,国内众多学者对于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兴趣几乎成指数型增长,在计量分析中融入对空间因素的考察正在成为一种趋势,导致相关文献大量涌现。
文章主要对其21世纪以来的国内最新发展进行了一个初步梳理,理清其研究发展的脉络和领域。
国内学者在方法上有深入研究的不多,除了个别学者在方法上有一定的研究外,比如孙洋和李子奈发展了一个在空间矩阵间进行选取的非嵌套检验方法[1],林光平等和龙志和等对Bootstrap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2-3],其他学者基本上是处于将国外的理论应用到国内的阶段,不过在研究领域上呈现日益多元化的趋势。
1 经济增长随着我国地区间经济联系的日益紧密,区域间的空间相关性对于各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大。
值得一提的是,吴玉鸣、林光平等学者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使得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进入这一领域。
吴玉鸣和徐建华运用面板数据分析了中国31个省级区域经济增长集聚及其影响因素,认为中国省域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空间依赖性,在地理空间上存在集聚现象,忽视这种空间效应必将造成模型设定的偏差和计量结果的不准确。
吴玉呜的研究进一步证明了地理因素和空间效应一起对经济增长和收入差距产生重要影响。
何江和张馨之使用空间固定效应模型验证了增长过程中区域外溢显著存在。
刘名远使用DURBIN空间面板计量经济模型测度了我国区域规模经济效应,发现区域经济空间聚集回波效应大于辐射扩散效应。
林光平等利用空间计量模型研究了我国28个省区年间人均GDP的β收敛(增长率上的趋同)和σ收敛(人均收入水平上的趋同)情况,研究结果表明,考虑到省区间相关性,我国地区间经济存在收敛性,尤其是近几年省区间经济表现出σ收敛的趋势,但是β的估计值表现出增大的趋势。
不过随后的研究结论略有不同,有学者认为在中国经济地区增长考虑空间依赖性的情况下,标准的β收敛模型存在收敛的趋势;有的学者认为收敛方向并没有改变,但是其β收敛的速度却明显下降;还有学者基于空间误差模型的实证结果表明:不论从长期看还是从短期看,我国的区域经济增长均存在着条件β收敛。
以上这些研究由于数据来源和采用方法不同,导致在结果上有所差异,不过大多数人还是认可我国经济增长存在缓慢的收敛,并且都一致认为在研究经济增长的过程中纳入对空间因素的考察会显著提高研究的可靠性。
2 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我国学者重点关注的领域,近几年涌现出的大量文献都集中于运用空间计量对技术创新进行研究。
首先国内诸多学者利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和省际区域创新数据,论证了创新活动存在空间依赖性,表现为比较明显的区域创新集群现象。
有些学者认为在发现技术溢出效应随地理距离衰减的基础上,还需要对技术溢出的半径进行测算。
符淼的实证研究证明省界对知识的传播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在一到两个省的范围或800公里内为技术的密集溢出区,超过800公里为快速下降区,超过1250公里技术溢出效应强度减半。
郭嘉仪和张庆霖认为溢出效应密集区域的范围是900公里,而在1200公里外急速衰减。
这些研究进一步解释了我国创新活动的空间集聚现象。
其次在对我国技术创新的主体的研究上,学者们从不同角度一致认同我国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并且具有明显的技术外溢作用,高校和科研机构所起的作用不大,这和国外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多在大学附近形成集聚形成鲜明对比。
王立平从高技术产业的角度证实了高等院校对于区域内的知识溢出程度较低。
吴玉鸣从区域创新能力出发,认为省域创新能力的贡献主要由企业研究与开发投入实现,大学研发对区域创新能力没有明显的贡献。
黄萍比较了企业与高校及研发机构对经济增长作用,也得出了类似的观点。
韩剑则研究了高等院校对企业研发的溢出,结果表明高等院校研发支出对于我国企业研发的溢出效应并不突出。
以上这些研究结果都证明了高校及研发机构的溢出效应远远不如企业研发作用大,解释原因可能是由于我国国内的大学和研究机构过于封闭,没有和企业形成有效的产学研结合有关。
最后在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上,学者们的意见并不统一,说明这一领域的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入。
一种认为人力资源对技术创新很重要,比如符淼采用空间面板模型分析人口流动和流动导致的人口增量对专利创新有重要的影响。
钱晓烨等实证研究发现从业人员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与省域技术创新活动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另一种认为相对来说,还有其他因素比人力资源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更显著,比如区域R&D资金投入要比区域人力资本量和城市化率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显著;信息传播比人力资本对区域创新溢出效应的影响更显著。
还有学者对FDI在技术创新中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比如符淼通过Moran I检验和空间相关系数检验都表明,FDI的技术进步作用存在空间相关。
韩晶的实证分析表明,FDI带来的技术效率提高最明显,不过近几年国内技术市场对技术效率的影响明显提高。
3 FDI由于FDI是在我国经济增长和对外贸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长期是研究的重点领域。
然而FDI在我国的空间分布并不均衡,一方面地理分布高度集中;另一方面各地差异很大,这就使得如何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我国FDI区位分布进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早期研究主要应用省级空间面板数据,基本集中在对各项国民经济活动与FDI的关系上,如经济总量、劳动力成本、基础设施建设、FDI存量和优惠政策等与FDI自身的溢出效应相关的影响分析,其中多位学者均证实了FDI在我国各省的区位分布有正的空间溢出效应,且在不同区域内部各类经济数据对FDI的溢出影响存在一定的区别。
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罗雨泽等的研究更进一步,不仅采用大数据样本,而且把FDI区分为的国外直接投资和港澳台直接投资,实证结果发现FDI对我国内资企业的当地溢出效应是正的,国外直接投资的异地溢出效应是负的。
何兴强和王丽霞的研究进一步细化到了关注城市和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空间效应,认为FDI在中国城市的分布也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并且在东、中、西部地区的主导类型具有明显的差异。
廖小东和丰凤对我国三大地区FDI的空间差异的特征和原因进行了分析。
杨海生等和蒋伟从另外一个角度即“第三方效应”的框架内重新考察影响我国FDI区位的因素,通过利用空间面板数据进行的实证分析,表明不管是从东中西部地区层面还是省级层面,我国FDI区位分布中都存在显著的“第三方效应”。
4 财政和金融财政的空间效应可以从收入和支出两个角度研究,张宇麟和柳锐从财政收入的角度,通过运用空间计量模型,证明1994-2005年我国29个省级人均GDP、人均税收收入、人均个人所得税等目标变量均存在收敛性。
冯等田和沈体雁从财政支出的角度,发现与目标省份相邻的省区人均财政支出增加1%,会使目标省份的人均财政支出也相应增加80%以上,这证明我国地方政府之间存在着支出竞争。
踪家峰等同时证明了我国省级区域之间的财政收入和支出都存在着正的相关性,并且做了具体测算:一个地区的财政收入增加10%会促使其相邻省份的财政收入增加约1%;一个地区的财政支出增加10%会使得相邻省份的财政支出增加1.77%,这就是说我国基于财政支出的标尺竞争比收入还要激烈。
5 环境和农业在环境问题上,国内运用空间计量的研究并不是很多,主要集中在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的研究上。
李刚和朱平辉等分别使用空间残差自回归模型和空间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了我国EKC的倒U型特征问题,结果均表明我国地区间的工业污染排放具有较强的正向空间相关关系,有部分环境指标与人均GDP之间为“倒U型”关系。
许和连和邓玉萍进一步从空间异质性的角度考察,证明了产出水平与环境污染之间普遍存在N型曲线关系。
直到最近几年,学者们才渐渐运用空间计量对农业问题进行研究。
刘秉镰和赵晶晶从农民收入的角度入手,发现农民收入具有很强的空间异质性,城市化和固定资产投资对农民收入的促进作用具有逐渐增强的趋势;吴玉鸣从农业生产的角度证明了省际空间关联性和异质性非常明显,通过分析中国31个省域的农业产出,发现不管是在整体上还是在局部区域都表现出了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
除此之外,最近几年学者们运用空间计量围绕城市、产业和基础设施等问题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使得空间计量的研究范围在我国呈现出迅速扩大的趋势。
6 结束语21世纪以来,空间计量经济学已经在国外逐步从应用区域科学的边缘走向了主流,不仅在模型的估计、检验还是应用领域或软件方面都取得了全面的发展,研究对象更是遍布世界各国。
最明显体现这种地位提升的例子就是空间计量经济学已经成为了国外几本"权威手册"中的公认的一部分,以Baltagi的《经济理论指南》、Mills和Patterson的《帕尔格雷夫计量经济学手册》的第一卷为首的书籍都致力于理论计量经济学研究,这些书都包含了一个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章节,并且在许多权威的教材当中对空间计量也日益重视。
相比之下,国内目前对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研究基本停留在应用领域,不过在经济增长及收敛、技术创新和FDI等国内关注领域,持续涌现出大量文献,空间计量已经成为目前学术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
当然这些研究和国外相比,在理论深度和数据处理上还有待提高,特别是在方法和软件上的研究基础显得明显不足,专业的教材也仅有一本,可以说国内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研究还处于方兴未艾的起步阶段。
参考文献[1]孙洋,李子奈.一种空间矩阵选取的非嵌套检验方法[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7):147-159.[2]林光平,龙志和,吴梅.Bootstrap方法在空间经济计量模型检验中的应用[J].经济科学,2007(4):84-93.[3]龙志和,欧变玲,林光平.空间经济计量模型Bootstrap 检验的水平扭曲[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1):151-160.作者简介:颜琼(1979-),女,汉族,湖北武汉人,南昌航空大学讲师,科技哲学硕士,研究方向:科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