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用油现状
2023年菜籽油行业市场分析现状

2023年菜籽油行业市场分析现状菜籽油是一种常见的食用油,也是中国的主要食用油之一。
下面将对菜籽油行业的市场分析现状进行分析。
一、产业概述菜籽油是以菜籽为原料加工而成的一种植物油。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菜籽油生产和消费国家,菜籽油占据中国食用油市场的重要份额,具有广泛的市场需求。
二、市场规模菜籽油市场规模庞大,2019年全国菜籽油消费量达到8500万吨。
中国人口众多,对于食用油的需求量较大,菜籽油以其适合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和口味,逐渐成为中国食用油市场的主导品种。
三、市场竞争菜籽油市场竞争激烈,有众多的品牌和厂家参与其中。
中国菜籽油市场的龙头企业有福临门、金龙鱼、花园等品牌。
这些企业通过不断拓展销售渠道、推出新产品、加强品牌建设等方式进行竞争,争夺市场份额。
四、市场趋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食用油的质量和营养要求也越来越高。
菜籽油具有较高的含油量和丰富的营养成分,符合现代人的健康饮食需求。
因此,在未来的市场趋势中,菜籽油有望成为中国食用油市场的主流产品。
五、发展机遇中国有广阔的农田资源,在种植菜籽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
政府也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扶持,鼓励菜籽种植和菜籽油产业发展,为行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六、面临挑战菜籽油行业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市场竞争激烈,企业需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提高产品竞争力。
其次,菜籽油的价格波动较大,价格低迷时会对企业产生一定的影响。
同时,菜籽油也面临着食用油市场整体下滑的风险。
综上所述,菜籽油行业在中国具有广阔的市场和发展潜力。
随着人们对食用油需求的提高,菜籽油有望成为中国食用油市场的主导品种。
企业需要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加强品牌建设,以应对市场竞争和挑战。
政府应继续出台支持政策,促进菜籽油行业的健康发展。
2024年压榨植物油市场需求分析

2024年压榨植物油市场需求分析概述植物油是人类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用油品之一。
压榨植物油是一种常见的制取食用油的方法,根据植物来源和制作工艺的不同,植物油的种类多种多样。
本文将对压榨植物油市场需求进行分析,探讨市场的规模和潜力以及主要驱动因素。
市场规模与潜力压榨植物油市场是全球性的市场,需求量巨大。
根据统计数据,全球植物油市场的规模近年来呈现稳定增长的趋势。
据预测,2025年全球植物油市场规模将达到XXX吨,年复合增长率为X.X%。
亚洲地区是全球植物油市场的主要需求方,其中中国市场是亚洲最大的植物油消费国家。
中国的植物油需求量持续增长,主要受到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饮食结构改变的影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习惯的变化,对于高品质、低脂肪的植物油需求也越来越大。
因此,中国市场具有巨大的潜力。
驱动因素1. 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全球人口不断增长,特别是亚洲地区的人口增长速度较快。
人口的增加意味着对植物油的需求也将增加。
另外,随着亚洲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进一步促进了对植物油的需求。
2. 饮食结构改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习惯的改变,人们对于食品的品质和营养价值要求也越来越高。
高脂肪食品的健康风险得到广泛关注,因此人们更倾向于选择低脂肪、高营养价值的食用油,如橄榄油、亚麻籽油等。
3. 健康意识提升随着健康意识的提升,消费者对于食品的品质和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
植物油作为主要的食用油品,健康性成为消费者购买的重要考虑因素。
低胆固醇、无反式脂肪酸的植物油备受青睐。
市场趋势1. 多样化产品需求随着人们对食品的品质和多样性需求的提升,市场对不同种类植物油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除了传统的大豆油、花生油之外,椰子油、麻油、芝麻油等特色植物油也逐渐受到消费者的追捧。
2. 品牌竞争加剧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植物油企业需要注重品牌建设,提升产品质量和品牌知名度。
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信誉度高、品质可靠的品牌产品。
2023年粮油行业市场现状分析

粮油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在政策的鼓舞与支持下,我国食用油市场迎来较大的进展,产量从2022年的4446.1万吨增长至2022年的6475.6万吨,年化增长率为6.5%。
下面进行粮油行业市场现状分析。
中国食用油的品种主要有大豆油、菜籽油、花生油、棉籽油、葵花籽油以及芝麻油、油茶籽油、米糠油、亚麻籽油、玉米油、红花籽油等,棕榈油主要从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进口,橄榄油则主要从西班牙等地中海国家进口。
2022年,我国食用油产量中,大豆油和菜籽油分别达到了2512万吨、1630万吨,产量占比分别是38.79%和25.18%,二者合计占比高达63.97%;其余食用油产量合计占比为36.03%。
可见,在我国食用油市场中,大豆油和菜籽油依旧处于绝大的优势地位。
从产品规格看,食用油包括小包装食用油和散装食用油,其中小包装食用油是指包装规格在5L以下桶装或瓶装的食用油,主要针对消费者家用市场,一般来说,厂家对其质量掌握的标准远远超过国标,并经过长期产品稳定性试验,以保证产品在保质期内的品质。
据统计,中国当前食用油市场中,小包装食用油只占20%左右的比重,剩下的80%左右仍旧是散装油的天下,而在相邻的新加坡和日本等国家,小包装食用油已占当地食用油市场销售的50%-60%。
在食用油行业中,金龙鱼、福临门、鲁花为一线品牌,约占小包装食用油销量的70%。
多力、西王、长寿花等品牌为二线品牌。
从我国食用油区域市场看,华东地区食用油市场进展较为成熟,食用油市场规模在整个食用油市场中的比重高达38%以上;其次是华中地区、华北地区以及东北地区、华南地区,四者占比分别是17.49%、13.24%和12.35%、11.83%,总体差距不大;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的食用油市场较小,占比分别是4.93%和1.83%。
从省市分布看,山东省食用油市场规模占比最高,达12.67%左右;其次是江苏省,占比9.64%。
另外,食用油市场规模占比在6%以上的省份还有广东省、浙江省以及河南省、黑龙江省、河北省河湖北省等,其余省份占比均在6%以下。
2023年小包装食用油行业市场分析现状

2023年小包装食用油行业市场分析现状小包装食用油指的是容量在1升以下的食用油产品,主要包括250毫升、500毫升和1升等规格。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食用习惯的改变,小包装食用油市场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下面将对小包装食用油行业市场的现状进行分析。
一、市场规模近年来,随着快餐业的发展和外出用餐的频率增加,小包装食用油的需求量逐渐增加。
另外,独居人口和办公室一族的增加也促进了小包装食用油市场的发展。
根据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的数据,目前小包装食用油市场规模已经超过200亿元,并且仍然呈现出增长的趋势。
二、市场竞争小包装食用油市场竞争激烈,主要品牌有润滑油、金龙鱼、花花牌、维达、雅士利等。
这些品牌通过广告宣传和促销活动来争夺市场份额。
同时,一些电商平台的兴起也为小包装食用油品牌提供了更多的销售渠道。
三、品牌特点小包装食用油品牌在市场上的竞争主要体现在品质和价格上。
由于小包装食用油通常用于外出用餐或烹饪,对食用油的品质要求相对较低。
因此,品牌的宣传和市场推广对于消费者来说非常重要,对品牌的认知度和信任度也是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重要因素。
四、市场趋势小包装食用油市场未来发展的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品牌竞争将进一步加剧:随着小包装食用油市场规模的扩大,品牌竞争将进一步加剧。
品质和服务将成为品牌竞争的重要因素。
2. 产品创新:未来,小包装食用油市场将面临着更多的产品创新压力。
消费者对于小包装食用油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品牌需要通过不断创新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3. 渠道拓展:电商平台的兴起为小包装食用油品牌提供了更多的销售渠道,未来品牌需要进一步拓展线上销售渠道,提升消费者的购买便利性。
4. 市场细分:消费者对于各种小包装食用油产品有不同的需求,未来市场将进一步细分。
品牌需要根据不同的消费者需求推出不同规格和口味的产品。
总体来说,小包装食用油市场正在经历快速增长的阶段。
未来,品牌竞争将更加激烈,对品质和服务的要求将更高,产品创新和渠道拓展将成为品牌成功的关键。
国内外食用植物油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国内外食用植物油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1、我国食用油市场现状及未来发展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用植物油脂的消费量越来越大,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对食用油脂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食用植物油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也普遍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对高级烹调油、一级油的需求越来越大。
中国的人均消费食用油与世界人均消费相比还有比较大的市场空间,而且每年仍保持 5.7%的增长比率,食用油行业发展空间依旧可观。
而且,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在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高度重视发展油脂油料生产,为餐饮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餐饮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对原材料的品质要求,这促使了我国油脂油料生产不断提高。
消费者对于餐饮的消费需求已经从简单的“安全、卫生”提升到了“营养、健康、美味”,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对于上游食品生产企业的要求,有利于具有规模优势、品质优势、新产品开发优势的食品企业的发展。
新的品种的高档和特种食用油不仅含有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而且对预防和控制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癌肿、老年痴呆症等疾病具有良好功效,具体包括橄榄油、山茶油、核桃油、荠蓝油、红花籽油、亚麻籽油等各种特种油。
健康、营养、多样化的食用油产品是市场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对健康类食品的强烈需求,促使健康营养的食用油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
调查显示,油菜籽、大豆、花生、棉籽、葵花籽、芝麻、油茶籽、亚麻籽等八大油料产量由1990年的3452.8万吨上升到2009年的6015.1万吨,增长74.2%,平均年增长3.9%。
我国的油料生产虽然发展较快,但仍跟不上人民生活不断提高的需求。
为满足食用植物油市场供应日益增长的需求,我国政府采取了在提高国内油料产量的同时,增加了油脂油料的进口数量,并呈现不断加速上升的趋势。
现在,我国油脂油料净进口折油总量已由2000年的461.4万吨上升到2010年的2088.9万吨,十年间增长353%,平均年增长35.3%.但与此同时,出现了我国食用植物油的自给率已由本世纪初60%下降到目前的37%左右。
中 国粮油市场分析报告

中国粮油市场分析报告一、引言粮油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其市场状况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稳定物价以及满足居民消费需求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中国粮油市场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发展态势。
二、市场规模与发展趋势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粮油生产国和消费国之一。
随着人口增长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粮油市场的总体规模持续扩大。
在过去的几年里,粮油消费总量稳步上升,尤其是食用油和优质大米、面粉的需求增长较为明显。
从长期趋势来看,消费者对于粮油产品的品质和种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绿色、有机、健康的粮油产品越来越受到青睐,这也促使粮油企业不断进行产品创新和升级。
三、消费结构与需求特点(一)食用油在食用油领域,大豆油、花生油和菜籽油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但橄榄油、玉米油等小品种油的市场份额逐渐增加。
消费者对于食用油的营养成分、加工工艺和品牌信誉更加关注,高端食用油的市场需求不断扩大。
(二)大米大米是中国居民的主食之一,消费者对于大米的口感、品质和产地的关注度不断提高。
东北大米、泰国香米等优质品种受到消费者的喜爱,而功能性大米如富硒米、胚芽米等也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
(三)面粉面粉市场的消费结构逐渐多元化,除了传统的普通面粉,专用面粉如面包粉、饺子粉、蛋糕粉等的需求不断增加。
消费者对于面粉的品质和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无添加、纯天然的面粉产品更受欢迎。
四、供给状况(一)国内生产中国的粮油生产保持稳定增长,但受到耕地资源、气候条件和农业技术等因素的限制,部分粮油品种仍需依赖进口。
国家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粮食产量,保障国内粮油市场的基本供应。
(二)进口情况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粮油进口国之一,进口的粮油品种主要包括大豆、棕榈油、小麦等。
进口粮油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内市场的供需缺口,但也对国内粮油产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五、价格波动因素(一)供需关系供需平衡是影响粮油价格的最基本因素。
当市场供应不足或需求旺盛时,粮油价格往往上涨;反之,价格则会下跌。
我国食用油脂质量安全现状和对策

我国食用油脂质量安全现状和对策我国食用油脂质量安全现状和对策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食品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而食用油脂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品,其质量安全问题备受关注。
那么,我国食用油脂质量安全现状如何?又有哪些对策可以采取呢?一、我国食用油脂质量安全现状1.质量参差不齐目前,我国食用油脂市场上的产品种类繁多,质量参差不齐。
一些小作坊或小厂家生产的食用油脂,由于缺乏规范的生产流程和检测手段,往往存在着质量安全隐患。
2.假冒伪劣现象严重由于食用油脂的利润较高,一些不法商家为了追求利润,采用掺假、冒充等手段,生产出假冒伪劣的食用油脂,严重危害了人们的健康。
3.残留农药、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在生产过程中,一些不法商家为了提高产量和利润,使用了大量的农药和化肥,导致食用油脂中残留有害物质,如农药、重金属等,对人体健康造成了威胁。
二、对策1.加强监管政府应加强对食用油脂生产企业的监管,加强对食用油脂的质量检测和监督,严厉打击假冒伪劣食用油脂的生产和销售行为,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
2.提高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消费者应提高食品安全意识,选择正规渠道购买食用油脂,避免购买假冒伪劣产品。
同时,消费者也应注意食用油脂的使用方法和保存方式,避免食用油脂变质或受到污染。
3.推广绿色食品政府应加大对绿色食品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生产绿色食品,推广绿色食品的消费观念,提高人们对绿色食品的认识和接受度,从根本上保障人们的健康安全。
4.加强科技研发政府和企业应加强科技研发,研发出更加安全、健康的食用油脂产品,提高食用油脂的品质和安全性,满足人们对食品质量的要求。
总之,我国食用油脂质量安全问题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共同努力,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监管,提高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推广绿色食品,加强科技研发,共同保障人们的健康安全。
2023年食用油市场分析:中国食用油行业市场分析

食用油市场分析:2022年中国食用油行业市场分析2022年1-12月,我国食用植物油进口839.1万吨,同比增6.6%,进口额59.9亿美元,同比减15.1%;出口13.7万吨,同比增1.2%,出口额1.9亿美元,同比减7.6%;贸易逆差58.0亿美元,同比减15.3%。
在食用油行业中,金龙鱼、福临门、鲁花处于第一梯队,约占小包装食用油销量的70%,盛洲、九三、融氏、多力、西王、长寿花等品牌处于其次梯队,其他地域型的食用油品牌处于第三梯队。
从整个行业格局来看,第一梯队的品牌以综合性的食用油品类构成为主,金龙鱼和福临门都是由多油种构成的品牌。
为满意我国经济进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国家在进展粮食生产的同时,高度重视进展油脂油料生产,促使了我国油脂油料生产不断提高。
比如金龙鱼的品类构成为:调和油、菜籽油、稻米油、玉米油、葵花子油、油茶籽油、橄榄调和油等;只有鲁花以花生油为主,并成为国内食用油行业中单一品类的领导者。
传统食用油以菜籽油、大豆调和油和花生油为主,构成消费者小包装食用油消费的主力。
近年来,随着消费的多元化和新食用油类别的消失,小油种成为增长较快的品类。
在品牌上小油种正成长为重要品类:玉米油中,崛起了西王和长寿花;葵花子油中,多力成为代表;在南方地区,崛起了地域品类山茶油品牌金浩等,这些品牌正在成为消费者多样化选择的新品类。
我国的油料生产虽然进展较快,但仍跟不上人民生活不断提高的需求。
为满意食用植物油市场供应日益增长的需求,我国政府实行了在提高国内油料产量的同时,增加了油脂油料的进口数量,并呈现不断加速上升的趋势。
据《2022-2022年中国食用油行业市场进展分析及供需格局猜测报告》猜测,将来我国的食用油行业进展趋势会随着人们对消费需求的提升,研发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
且在该行业竞争加剧的形势之下,以及国外资本和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国内市场的竞争只会更加激烈。
国内上规模的食用油加工企业达数千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以食为天,食品的数量和质量都关系到人的生存和身体健康。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食品供给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品种丰富, 数量充足,供给有余。
在满足食品数量需求的同时, 质量却存在着严重不足。
随着经济日益全球化和国际食品贸易的日益扩大,危及人类健康、生命安全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屡屡发生、令人防不胜防,新技术影响食品品质,环境恶化导致农牧渔产品受到污染,以及境外食品安全问题可能影响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等,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食品安全是一个重要性日益提高的公共卫生问题[1]。
全世界的政府都致力于改善食品安全性。
这些努力是对不断增长的食品安全问题以及消费者的日益关注作出的反应。
一、食品安全的现状1.1国外的食品安全问题疯牛病1986年在英国发现,90年代流行达到高峰。
2000年7月英国有34万个牧场的17万多头牛感染此病,已屠宰焚毁30多万头,流行趋势于90年代后期明显下降,但发病率每年仍以23%的速度增加,并由英国向西欧,全欧和亚洲扩散,受累国家超过100个。
目前病人约100例,有科学家推测处于潜伏期的病人约50万人,发病后表现为进行性痴呆,记忆丧失,共济失调,震颤,神经错乱,最终死亡。
1997年专家预计人类发病流行颠峰大约是在2015年,届时每年将有20万人死亡,在最糟糕的情况下,可能会有1000万人最终死于“雅克氏症”,2002年这一预计数字降为5万人[2]。
二恶英1999年,比利时、荷兰、法国、德国相继发生因二恶英污染导致畜禽类产品及乳制品含高浓度二恶英的事件。
二恶英是一种有毒的含氯化合物,是目前世界已知的有毒化合物中毒性最强的。
它的致癌性极强,还可引起严重的皮肤病和伤及胎儿[3]。
O-157事件自1996年6月从日本多所小学发生集体食物中毒事件而发现元凶为疠-157”大肠杆菌以来,日本全国至当年8月患者已达9000多人。
其中7人死亡,数百人住院治疗。
“O-157”是一种长约千分之二毫米、宽约千分之一毫米的杆菌。
“O”是德语对这种细菌称谓的第一个字母。
大肠杆菌因其抗原抗体反应不同,截至目前被分为173种。
“O-157”于1982年被美国科学家定为第157种而得名。
感染上大肠杆菌“O-157”的患者往往都伴有剧烈的腹痛、高烧和血痢。
病情严重者并发溶血性尿毒症症候群(HUS)和脑炎,危及生命。
“O-157”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近年来不仅在日本,而且在美国以及欧洲、澳洲、非洲等地也发生过。
据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估计,“O-157”在美国每年可造成2万人生病,250至500人死亡[4]。
丙烯酰胺2002年4月,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的科学家发布一项研究报告指出,包括炸薯条在内的多种油炸淀粉类食品中含有致癌物质丙烯酰胺。
这份报告指出,1公斤炸薯片的聚丙烯酰胺含量是1000微克,炸薯条是400微克,而蛋糕和饼干中的含量则为280微克。
丙烯酰胺这种物质人们并不陌生,在诸如塑料和染料等许多材料中都有使用。
动物试验证明它有致癌危险,但2002年以来的多项研究却又陆续证实,在对土豆等含有淀粉的食品进行烤、炸、煎的过程中也会自然产生丙烯酰胺,这就逐渐开始掀起了一场新的食品安全风波[5]。
1.2食品安全问题造成的后果经济损失食品安全事件造成的经济损失十分可观。
英国自1986 年公布发生疯牛病以来,仅禁止牛肉出口一项,每年就损失52 亿美元。
为彻底杜绝“疯牛病”而不得已采取的宰杀行动损失300 亿美元。
比利时发生的二恶英污染事件不仅造成了比利时的动物性食品被禁止上市并大量销毁,而且导致世界各国禁止其动物性产品的进口, 这一事件造成的直接损失达3.55亿欧元,如果加上与此关联的食品工业,据估计其经济损失达13 亿欧元。
政治后果和贸易纠纷比利时政府因二恶英事件,使欧洲乳、鸡、牛肉等食品的出口在全球范围内受因,而造成内阁倒台.2001年德国因疯牛病导致卫生和农业部长辞职。
欧洲消费者当前反对转基因食品在很大程度上是反映了对政府的不信任。
从国际上的教训来看,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不仅使所在国在经济上受到严重损害,还可以影响到消费者对政府的信任,乃至威胁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6]。
2、国内主要食品安全事件:1987年12 月至1988年2 月,上海甲型肝炎暴发性流行事件,30万市民染上甲肝。
1996年6月27日至7月21日,云南曲靖地区会泽县发生食和散装白酒甲醇严重超标的特大食物中毒事件,192 人中毒,35人死亡,6人致残。
1997年6月底至7月上旬,云南思茅地区发生群众自行采食蘑茹中毒事件,共有255人中毒,死亡73人。
1998年2 月,山西省朔州、忻州、大同等地区连续发生的多起重大的假酒中毒事件,有200多人中毒,夺去了27人生命。
1999 年1月,广东省46名学生食物中毒;同年6月,某省一医院接受了34人中毒事件,中毒原因都是食用带有甲胺磷农药残留的“蔬菜”。
2001年1月,浙江省杭州市60多人到医院就诊,症状为心慌、心跳加快、手颤、头晕、头痛等,原因是食用了含有“ 瘦肉精” (即盐酸克伦特罗)的猪肉[7]。
2001 年,江苏、安徽等地暴发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 : H7 食物中毒,造成177 人死亡,中毒人数超过2 万人[8]。
2003年3月19日,辽宁省海城市部分小学生及教师饮用豆奶引发食物中毒,其中涉及2556名小学生(中毒人数达292人),豆奶食物中毒的原因是,活性豆粉中的胰蛋白酶抑制素等抗营养因子未彻底灭活[9]。
2.2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一是食源性疾病仍然是危害公众健康的最重要因素[10]。
据卫生部提供的信息,2003年,卫生部共收到全国重大食物中毒事件报告379起,12876人中毒,323人死亡。
与2002年比较,重大食物中毒的报告起数、中毒人数、死亡人数分别增加了196.1%、80.7%、134.1%[11]。
但是,在我国规定的法定传染病报告制度中,大量肠炎、痢疾等散发食源性疾病病例以及病毒、寄生虫所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并不包括在其中。
我国致病性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现状表明,由肠道致病菌(沙门菌、副溶血性弧菌、大肠埃希菌O157∶H7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伤寒沙门菌、霍乱弧菌、痢疾杆菌等) 污染食品而引起的食物中毒以及疾病散发是直接造成人体健康损害的主要食源性危害[12]。
目前,我国尚没有建立起完善的食源性疾病报告系统。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发展中国家食源性疾病的漏报率在95%以上[8]。
因此,在我国,致病性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仍然是对健康的严重威胁。
二是食品中新的生物性和化学性污染物对健康的潜在威胁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10]。
最近几年, 各级政府纷纷制定了停止生产和使用部分剧毒化学农药的法规[13] 。
2000 年在北京召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药管理条例》颁布实施3 周年总结会上, 农业部门将采取措施, 停止批准新增甲胺磷、对硫磷等5 种剧毒农药的登记; 部分省市决定在农药用药高峰之际, 全面禁止在蔬菜区销售和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
然而, 在2001 年2 季度国家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结果显示, 已被禁止使用的两类高毒农药甲胺磷、氧化乐果检出率依然很高[14] 。
农药污染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已不仅仅停止在专家呼吁和社会关注的程度上了。
二恶英及其类似物的污染在国际上一直受到关注,因其具有明显的致癌性、生殖毒性和免疫毒性。
科技部“十五” 重大攻关项目——《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究显示,日前我国每人每日二恶因膳食摄入量为72.48pg,按体重折算成每日膳食摄入量为1.21pg/kgbw每月膳食摄入量为36.24pg/kgbw,这一污染水平已经与发达国家使用垃圾焚烧技术造成的污染水平相当,也接近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暂定)的每月耐受摄入量70 pg/kgbw[15]。
三是食品新技术、新资源(如转基因食品、酶制剂和新的食品包装材料)应用给食品安全带来新的挑战[10]。
近十年来,以基因工程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已经在农业和食品领域显现出极大的生产和市场潜力,丰厚的利润和高额投资使现代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16]。
生物安全所致的食品安全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而用传统的毒理学试验方法和危险评价程序评价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存在的诸多困难,就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还不能肯定转基因食品能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危害。
四是我国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自身管理水平仍然偏低[10]。
近年来,我国食品行业不断发展,2001年全国食品生产经营单位比1995年增加12.6%,达432万户,从业人员比1995年增加5%,达到门17万人。
另据国家统计局资料,2000年全国食品工业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8.8%,其中食品加工业占食品工业增加值的29.48%。
食品行业涌现出一批达到良好生产规范(GMP)的、有实力的企业,出现了采用定牌加工(0EM)模式进行跨省合作的大型企业,他们以完善的质量标准和管理体系做技术保证,不断开拓市场[17]。
但是,食品行业中达到GMP的企业所占的比重现还较低,规模小、管理水平低、加工设备落后、卫生保证能力弱的家庭作坊、食品摊点等仍然是影响食品卫生水平的重要原因。
一方面食品行业特别是饮食业吸纳了大批城市下岗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但另一方面由于加工设施简陋、卫生知识缺乏、操作技能不熟等,也给食品卫生带来隐患[18]。
五是防范犯罪分子利用食品进行犯罪或恐怖活动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7]。
近年来,犯罪分子利用食品进行破坏活动的案件越来越多,2002年9月发生在南京的特大鼠药投毒案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2003年因投毒导致的食物中毒事件起数与往年相比明显增多,是引起中毒死亡的最主要原因。
投毒的物质主要是剧毒急性鼠药(大多数为毒鼠强),高居中毒致死原因的第一位。
2003年全国共报告重大剧毒鼠药中毒75起,1316人中毒,121人死亡,病死率为9.2%[11]。
这类破坏活动不仅危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更是扰乱了社会的稳定团结。
六是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条件、手段和经费还不能完全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10]。
自建国以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就致力于卫生队伍的建设,经过50多年的努力,我国已拥有10万人的卫生监督执法队伍和20万人的技术队伍,但是,这与432万户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和1117万人的食品从业人员相比,卫生监督资源显得十分有限[17]。
二、食品安全管理的主要对策1、世界卫生组织的全球安全战略2000 年5 月第53 届世界卫生大会的决议(WHA 53. 15) 在WHO 的历史上首次将食品安全列入全球公共卫生的重点领域。
并于2002 年提出WHO 全球食品安全战略计划。
目标———降低食源性疾病对健康及社会的影响。
措施———①加强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 ②改进危险性评价方法; ③创建评价新技术产品安全性的方法; ④提高WHO 在法典中的科学和公共卫生作用; ⑤加强危险**流和宣传; ⑥增进国家、国际协作; ⑦在发展中国家加强职能部门的建设[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