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

合集下载

《腊八粥》课文解析

《腊八粥》课文解析

《腊八粥》课文解析一、作者及背景。

1. 作者。

- 沈从文(1902 - 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

他是中国现代作家,其作品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擅长以细腻的笔触描绘湘西地区的风土人情、人性美和生活百态。

2. 背景。

二、文章结构。

1. 盼粥(第1 - 2段)- 文章开篇点题,写小孩们“喜得快要发疯了”,“眼睛可急红了”,生动地表现出孩子们对腊八粥的急切盼望之情。

这里通过描写孩子的神态和心理,为下文腊八粥的出场做了充分的铺垫。

例如“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

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看到那一大锅正在叹气的粥,碗盏都已预备整齐,摆到灶边好久了,但他妈妈总是说时候还早。

”其中“叹气的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锅里煮着的腊八粥形象化,仿佛它也在等待着被食用的时刻。

2. 猜粥(第3 - 12段)- 这部分主要写八儿对腊八粥食材的猜测。

八儿不断地向妈妈询问腊八粥里放了什么食材,从栗子、饭豆到枣子等,他的每一次猜测都充满了好奇和期待。

妈妈的回答总是简单而神秘,进一步吊起了八儿的胃口。

如“‘妈,妈,你抱我起来看看吧!’于是妈妈就如八儿所求的把他抱了起来。

‘呃……’他惊异得喊起来了,锅中的一切已进了他的眼中。

”这里通过八儿的动作和语言描写,表现出他急于知道锅中食材的心情。

3. 看粥(第13段)- 这一段描写八儿看到腊八粥时的情景。

八儿看到了腊八粥的食材丰富多样,“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

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花生仁的去皮过程和锅巴的状态描写得生动有趣,把腊八粥的样子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4. 吃粥(第14 - 19段)- 最后写一家人吃腊八粥的场景。

“靠着妈妈斜立着的八儿,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

他身边桌上那两支筷子,很浪漫的摆成一个十字。

桌上那大青花碗中的半碗陈腊肉,八儿的爹同妈也都奈何它不来了。

”通过描写八儿吃粥后的状态,以及对桌上剩余食物的描写,表现出八儿吃粥吃得饱饱的满足感,也从侧面反映出腊八粥的美味可口,同时体现出家庭生活的温馨和谐。

沈从文的文学成就

沈从文的文学成就

沈从文的文学成就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纳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

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生命的哲学思考,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身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

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沈从文对现代文学的独特贡献--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诗化小说的文章体式。

他的小说取材广泛,描写了从乡村到城市各色人物的生活,其中以反映湘西下层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

代表作《边城》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提供了富于诗情画意的乡村风俗画幅,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形成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

他的创作表现手法不拘一格,文体不拘常例,故事不拘常格,尝试各种体式和结构进行创作,成为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文体作家"。

他的散文也独具魅力,为现代散文增添了艺术光彩。

一些后来的作家曾深受他创作风格的影响。

在文学态度上,沈从文先生一直坚持自由主义立场,坚持文学要超越政治和商业的影响。

沈从文对现代文学的贡献在于他创造了诗意的抒情小说文体,他把诗和散文引进小说之中,打破了三者的界限从而大大扩大了小说的表现领域和审美功能.沈从文小说的主要贡献是他创造了一个特异的"湘西世界".他以湘西人,乡下人的视角,来赞美湘西的山水美景,人的淳朴和风俗的古雅.并以这样一个世界来观照,批判,否定他所生活的,他认为是丑恶的都市社会.因此,沈从文的小说同三十年代主流文学以阶级,阶层的观念分析考察社会不同,他是取地域的,文化的视角,通过两种文化的对峙来表达自己的文学理想。

谈沈从文军旅小说创作中的浪漫主义

谈沈从文军旅小说创作中的浪漫主义
他 对 于人 生 的 、 学 的 美 的 追 寻 , 是 通 过 笔 下 的 自然 山 水 文 正 和 淳朴 民风 描 画 出 的生 活 画卷 展 现 出来 , 也 是 沈 从 文 审 美 这
在屋檐下咕噜咕噜地 转 , 吊脚楼苗 家女临溪 刺绣 , 家鼓王 苗 挥舞着强壮的肩膀 , 在咚咚的鼓声中欢庆丰收 的喜悦。沈从 文笔下的岩壁 、 石窟 、 码头 、 河道 、 网、 渔 船橹 、 白帆 、 日、 落 云
够在血海汪洋一般 的混沌历史中找到与神奇 自然的契合 , 古 老 的湘西人往往都是 通过对 超 自然神 力的想象来对抗 现实 的种种苦痛 , 凄凉的命运和世 间不公 。他们相信并且能 对抗 够忍受命运 的摆布 , 把所有的希望都注入玄而又玄的神秘必
然归宿之中。湘西在 沈从文 军旅小说 中是原始 的, 独特 的。
湘西并不辽阔, 辽远而神秘。多山的土地深沉地藏卧 但
在三省边 缘的地带 , 沅水横 桓崇 山峻 岭和原始森林 , 生了 诞
星罗棋布的土家人的场坝, 吊脚楼 和古老的水车。正是这片 多情的土地滋养了沈从文对美最早最具体的认识 , 他的人生 审美源于这片土地 , 最终又归于这 片土地 。在沈从文 的军旅 生活小说 中, 他往往是不吝笔墨 , 大肆描写湘西的 山水风物 、 优美景致 。在文中 , 峰罗列 , 群 如屏如 障, 云变幻 , 烟 积器堆 蓝, 白浪黑泽 , 清幽迷人。水车悠悠然踩着不变的步伐 , 石碾
璞归真的选择 , 表达 的是对现代都 市化进 程的一种反叛和对
[ 作者简介] 周建刚 , , 男 江苏淮安人 , 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学部讲师 。
其军旅小说 中体现 出了浓烈的浪漫主义 色彩。
[ 键词 ] 沈从文; 军旅小说; 浪漫主义 关

论文浅析沈从文(边城)

论文浅析沈从文(边城)

浅析沈从文的《边城》里的湘西世界[内容摘要] 沈从文先生以故乡为背景,糅合自己身旁的人物为原型,塑造了小说《边城》,其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及整个湘西世界栩栩如生。

《边城》作为湘西小说的代表作,更显得至真至纯,散发着生命之光,充满着生动灵性,瑰丽而温馨,是一个充满爱的和谐家园。

它影响了一代代湘西、中国,乃至于世界的文学爱好者,不仅启迪了读者的心智,还震撼了人们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 湘西世界;翠翠;老船夫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实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沈从文以其特有的文学气质,用优美古朴而又略带忧伤苍凉的笔调,构建起充满真善美的和谐的湘西世界。

而《边城》是这个世界的核心之作,是由“爱”构筑的一个理想王国。

一片爱的和谐湘西《边城》以清新的笔调讲述了湘西边城一个老船夫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生活,描写了老船夫外孙女翠翠和当地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之间的爱情故事。

作者用他那善于说梦、写梦、画梦以至诱人做梦的笔,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远离都市繁华和喧嚣的质朴、恬静而又浪漫柔美的世界。

在我们听着遥远山乡的鸡鸣狗吠,嗅着边地泥土的芬芳之时,带我们进入一个温情脉脉是和谐世界。

故事在湘西的各种风俗民情中展开:端午节赛龙舟赶鸭子,中秋节男女月下对歌,春节耍龙灯、舞狮子……浸润于这些场景中的边城,随处可见人与人之间的温情:祖孙之情,男女之爱,兄弟之情,邻里之睦……在纯澈明净的风俗画卷中,作者把自己的希冀与追求投射在淳朴美好的人物身上,潜心营造一片宁静安逸的和谐世界。

透过《边城》看沈从文的浪漫主义追求-2019年文档

透过《边城》看沈从文的浪漫主义追求-2019年文档

透过《边城》看沈从文的浪漫主义追求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是20世纪最重要的文学思潮之一,五四时期席卷整个文坛,更在之后的半个多世纪里影响了中国文坛的无数作家。

作为文坛极富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沈从文既是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又是田园牧歌式浪漫主义的最后一位吟唱者。

本人将通过对沈从文代表作《边城》的解析来阐释他的浪漫主义精神追求和浪漫主义创作手法。

(一)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是中国现代最有影响力的三大文学思潮之一,萌芽于20世纪初启蒙运动所造就的自由文化空间中, “五四”达到高潮,浪漫主义的发展大致沿着两条途径:一是由“五四”浪漫主义蜕化出30年代的田园牧歌型的浪漫主义,再到40年代浪漫主义,一度回归文坛中心,新时期则再次复兴,以朦胧诗、知青小说为代表。

这一系列的作品主张回归自然,寻求精神家园和自我的超越,是中国真正的浪漫主义文学,但不久它就整体性地消失在80年代中期涌起的现代主义潮流中了;二是“革命浪漫主义”,以及继而由“革命浪漫主义”蜕变为“文革”时期的伪浪漫主义。

这一系列伪浪漫主义的思想基础已经不是个性主义,而是某种程度的革命集体主义,不是真正的浪漫主义。

沈从文是一个众说纷纭的作家。

曾志清称“他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伟大的印象主义者”,有论者视他为实证主义的作家、现实主义的乡土作家,更多的论者则认定他是“二十世纪最后一个浪漫派”。

而他本人也自称30年代“最后一个浪漫派”,是30年代田园牧歌型的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

亲近乡土,略带忧伤与绝望的意味,讴歌田园生活,提倡回归自然,以理想和诗意来对抗世俗的生活。

(二)透过《边城》看沈从文的浪漫主义《边城》是沈从文湘西系列小说最具代表的作品,塑造了一个犹如世外桃源的边地。

实际上,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并非简单地对应乡土的现实湘西,是沈从文避开现实社会而创造出的一种近乎虚幻的事物,是沈从文理想的精神家园,体现了沈从文的浪漫主义精神追求。

《边城》是沈从文二十年代初的作品,此前他只身一人从湘西混迹于北京,经过一番拼搏和努力,已经在文坛上崭露头角,并为胡适、梁实秋等信仰自由主义的名人所器重,正是身名鹊起、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

浅谈沈从文《边城》中的浪漫主义

浅谈沈从文《边城》中的浪漫主义

MASTERPIECES REVIEW1980年创刊浅谈沈从文《边城》中的浪漫主义⊙阿来·托合塔尔拜 [新疆大学人文学院, 乌鲁木齐 830046 ]摘 要:20世纪的我国文学史上有三大重要的文学思潮,分别是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现代主义文学思潮,20世纪30年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代表作家是沈从文,他的文学创作建构了一个理想的湘西世界,本文将从其代表作《边城》入手,分析沈从文的浪漫主义情怀和浪漫主义创作手法。

关键词: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沈从文 《边城》五四运动的爆发,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历史事件,五四运动也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先进的知识分子受五四新文化和西方文学思潮的影响,高举民主与科学的伟大旗帜,追求个性和自由成为时代的主流。

受西方浪漫主义的影响,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也应运而生。

沈从文作为20世纪30年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典型代表,他的文学思想及其创作对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具有重要意义。

一、沈从文的浪漫主义情怀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沈从文是颇具个性的。

他出生于湖南的一个水乡,他的爷爷和父亲都是军人,他也在军队生活了五六年并目睹了大量的杀人事件,随后他受到了五四余韵的影响,执意离开家乡,前往北京读书。

只有小学文凭的沈从文,幸运地遇到了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先进办学理念,才有机会成为北大的旁听生。

1924年,沈从文开始陆续发表作品:《菜园》《丈夫》《萧萧》《湘西散记》等,并于1934年完成《边城》,迎来了他小说创作的一个高峰。

沈从文在都市颠沛流离,但始终坚持写作,终于在文坛站稳了脚跟,他自始至终都对家乡一往情深,其文学创作也几乎都与湘西有关,他的创作随心所欲,并具有独特的风格,他笔下的《边城》是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代表作。

作为“京派”文学的代表人物,沈从文主张文艺远离政治,反对将文艺作为政治的工具。

当时的沈从文有意避开政治,他的文学创作也与主流文学格格不入,在大都市生活多年的沈从文,厌倦了城市生活,想念故乡,回忆童年时,故乡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便成为他精神世界的避风港,也渐渐变成了沈从文的创作主题,因此他建构了风景优美、社会和谐的湘西世界。

2017年高考作文主题阅读材料之沈从文

2017年高考作文主题阅读材料之沈从文

沈从文:走进文学殿堂的边城游子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字崇文。

湖南凤凰县人。

中国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边城》《长河》等二十余部小说集,《湘行散记》《云南看云集》等十部散文集,以及《唐宋铜镜》《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多部文化学术著作。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追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具有浓郁的湘西色彩,凸显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

逃学少年浪迹湘西1902年12月28日,沈从文出生于美丽的湘西凤凰城,排行老四。

六岁那年,沈从文被送入私塾。

因受不了私塾的呆板与严厉,他时常想逃出去玩。

在其他顽童的影响下,他学会了种种逃学而又可以骗过先生和父亲的办法,从此也成了一名顽固的逃学少年。

高小毕业后,十五岁的沈从文参加了湘西靖国联军第二军游击第一支队,随军队流徙于湘、川、黔边境与沅水流域,直到1921年这支部队“全军覆没”,他又被遣回家乡。

在沅水流域漂流的五年,沈从文同士兵、农民、小手工业者以及其他形形色色的社会底层人士生活在一起,亲身体验到他们悲惨的生活,亲眼看到军队杀害无辜的百姓,过着难以设想的痛苦怕人的生活,认识了中国一小角的好坏人事、风土民情,为后来的创作打下了基础。

1922年,沈从文到湘西巡防军统领陈渠珍手下做文书。

在那里他认识了一位从长沙来的见过世面的印刷工人,向他介绍了《新潮》《创造周报》等新文化期刊。

于是,受新文化熏陶的沈从文滋生了去北京求学的念头。

文学青年的“北漂”之旅1923年,沈从文来到北京,报考了燕京大学国文班。

可他只有高小文凭,标点符号都不懂,面试时更是得了个零分,连报名费也被燕京大学退了回来。

他只能一边在北大蹭课,一边去琉璃厂的书肆学东西。

沈从文租住的地方,是一间由储煤室改成的小屋,美其名曰“窄而霉小斋”。

他向报社投稿,因没有名气,又没有名家提携,没人愿意发表。

潦倒之际,他给当时在北大任教的郁达夫写了一封求助信,郁达夫接到信后,顶着鹅毛大雪去见了沈从文,然后写了一篇《给一个文学青年的公开状》发表在《晨报副刊》,替沈从文鸣不平,并把他介绍给了《晨报副刊》主编。

论沈从文的浪漫主义

论沈从文的浪漫主义

摘要: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是中国20世纪最重要的文学思潮之一,作为“最后一个浪漫派”,沈从文的文学思想及其创作对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具有重要意义。

笔者从其作品文本出发,以《边城》为例,通过剖析沈从文的文学思想,阐述其独特的浪漫主义。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浪漫诗情乡土中国反现代性中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正式崛起并取得全盛是在五四时期,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产生了分化,并处于边缘状态,沈从文正是在这时形成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

沈从文是一个众说纷纭的人物,曾志清称他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伟大的印象主义者,有论者视他为实证主义的作家、现实主义的乡土作家,杨春时和俞兆平都认为他是最接近经典的浪漫主义,而他也自称是30年代“最后一个浪漫派”。

一、“最后一个浪漫派”的“浪漫诗情”沈从文自称是“最后一个浪漫派”,《边城》可以说是一部浪漫主义田园诗的杰作。

小说写得精致、灵巧、含蓄、隽永,充满诗情画意。

①作者所描绘的边城茶峒,凭山依水,风景如画。

《边城》是一首浪漫主义爱情诗。

小说当中,翠翠与傩送之间的爱情故事,成为作者沈从文创作这部充满人性和抒情作品的载体,抒情就是这一部小说所要发挥出的目的。

因此,沈从文在这部小说中的叙事笔调,流动着并且倾泻出对于美丽、对于爱的一种咏叹和忧伤,使整部故事成为一部爱情的寻觅以及幻想的浪漫主义美学杰作。

天保和傩送兄弟二人喜欢上了翠翠,以此作为故事的经线,而老船夫的关爱、撮合孙女的婚事等作为纬线,进而作者又推波助澜,让翠翠和傩送以及天保之间的爱情纠葛起来,成为一种非常独特的乡镇爱情图景,其中又伴随着翠翠、傩送等人的内心曲折,表现出一种来自中国传统诗歌当中的隐隐忧伤,带着一种独特的浪漫主义的感伤忧郁,抒发着各自心胸中的浪漫和伤感。

正如翠翠为新娘子摆渡的那一段,“站在船头,懒懒地攀引缆索,让船缓缓地过去”,②从这一段就表现出一种纯情的遐想,对于幸福有着憧憬,这里面的感伤和浪漫主义的画面感,都生动地表现出来。

整部小说当中,都是围绕着翠翠的爱情故事进行和展开的,小说结尾,“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作品中的沈从文与张爱玲人性观
很荣幸也很高兴选了陈老师的选修课,在听了老师的详细介绍后,感触颇深,对于沈从文和张爱玲这两位作家笔下的人性观,也发现了不同的认识。

在湘西世界的描写中我们看到的是一种美好、悠扬、像诗一样的人性。

这里和谐安宁、素朴自然、健康活力,是充满着爱与美的人间乐土。

(一)人情美《边城》中“渡头为公家所有,故过渡人不必出钱。

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管渡船的必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

谁要这个!’但不成,凡是求个心安理得,出气力不受酬谁好意思,不管如何还是有人把钱的。

管船人却情不过,也为了心安起见,便把这些钱托人到茶峒去买茶叶和烟草,将茶峒出产的上等烟草,一扎一扎挂在自己腰带边,过渡的谁需要这东西必慷慨奉赠。

”老船夫乐善好施、信义至上,过渡人质朴、淳厚、真诚,这些无不都显示了一种优美而善良的人性!
(二)亲情美“风日清和的天气,无人过渡,祖父同翠翠便坐在门前大岩石上晒太阳。

或一把木头从高处向水中抛去,唤使身边的黄狗从高处岩石跃下,把木头衔回来。

或翠翠与黄狗皆张着耳朵听祖父说些城中多年以前的战争故事。

或祖父与翠翠两人,各把小竹做成的竖笛,逗在嘴边吹着迎亲送女的曲子。

”这是一幅多么祥和欢乐的画面!爷爷与翠翠朝夕相处,形影不离,也正是爷爷对翠翠的这种真挚的爱,才使得翠翠在“近于一种奇迹中,居然长大成人”。

同样翠翠对爷爷也是关爱备至。

当爷爷阖然离世时,翠翠更是悲痛万分,留在那里继续着爷爷一生的事业和义务,一个人挺立渡口继续摆渡。

我们不免被这一对祖孙所打动,这种纯粹的亲情之美是如此的弥足珍贵。

(三)爱情美翠翠与大佬和二佬的爱情故事亦让人感动和伤感。

在大佬和二佬的心中爱情与门第和财富毫无关系。

爱就是爱,不爱就是不爱,豪爽而干脆。

当大佬发现翠翠倾心于二佬时,便忍痛割爱成人之美。

可是天公不作美,爱情总是令人嫉妒的,大佬溺水而亡,二佬也远出家门。

但翠翠对二佬的爱是那样的执着和坚定,即使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依然在渡口痴痴的等着。

翠翠对爱情的期待似乎是一种无法预知的孤独守望翠翠和二佬的爱情结局就是作者内心对本土文化流失的无助守望。

作者想要从湘西这块心灵的栖息地寻找到让自己轻松、舒展甚至自豪的东西,而这些却都在走向远离和虚无。

作者现一切的努力和拯救又都是徒劳“一面写一面总仿佛有个生活上陌生,情感上相当熟悉的声音在招呼我:‘你这是在逃避一种命定。

其实一切努力却是枉然。

’”
张爱玲的小说,无论结局是好是坏都给人以一种悲凉的感觉。

张爱玲文笔冷静,小说常用第三人称即“他”来描写,以一种全知的视角来叙述,小说中虽然没有掺杂太多作者个人的情感,但是感情基调悲凉。

如《金锁记》中一开头从月亮写起,“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比眼前的月亮大、白、圆;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来看,再好的月亮也不免带着凄凉。

”小说中的曹七巧用“三十年来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

'然而'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人还没完——完不了。


如《金锁记》中借七巧的媳妇芝寿眼睛有段描写:“窗外还是那使人汗毛凛凛的反常的
明月——漆黑的天上一个灼灼的小而白的太阳。

屋里看得分明那玫瑰紫绣花椅披桌布,大红平金五凤齐飞的围屏,水红软缎对联,绣着盘花篆字。

梳妆台上红绿丝网络着银粉缸,银漱盂,银花瓶,里面满满盛着喜果。

帐檐上垂下五彩攒金绕绒花球,花盆,如意,粽子,下面滴溜溜坠着指头大的玻璃珠和尺来长的桃红穗子。

偌大一间房里充塞着箱笼、被褥、铺陈,不见得她就找不出一条汗巾子来上吊,她又倒到床上去。

月光里,她的脚没有一点血色——青、绿、紫,冷去的尸身的颜色。


张爱玲喜欢用紫色、金色等浓艳色彩的字眼,而本来代表着高贵富丽的紫色、金色在她的叙述中从来给人的都是一种绝望的凄怆,在艳丽的字眼背后掩盖的是满眼满心的荒凉。

使人视觉上受到猛烈的冲击,烘托出一种晦暗阴森的气氛,给人以无边的联想,让人感到再美的色彩都只是一种凄凉和了无生气,让人觉得喘不过气的压抑和恐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