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的浪漫主义特色
论郭沫若《女神》中的积极浪漫主义

论郭沫若《女神》中的积极浪漫主义《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郭沫若就是凭借这本诗集震撼了整个诗坛乃至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的。
无论就思想内容还是从艺术质量上来说,《女神》都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一部诗集,不仅充分显示了诗歌革命的实绩,而且开创了一代诗风。
《女神》的基本内容,是对旧世界的深刻诅咒和对新世界的热烈向往,是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与眷恋,对生我养我的地球于劳动人民真挚由衷的赞美讴歌,对古往今来一切革命者与先贤烈士的无比崇敬,是对自然,对科学,对近代文明,对“人”包括自我的热烈赞颂。
《女神》中诗歌的形式多为打破束缚、不拘一格的自由体,而其艺术风格则是狂飚突进、火山爆发式的革命浪漫主义。
气势恢弘,格调雄浑、昂扬,不仅富有感染力,而且具有强大的震撼力。
我们不妨把积极浪漫主义拆分为时代精神与浪漫主义的结合。
一.时代精神五四时期的郭沫若是一个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者,有着强烈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要求,《女神》的内容和形式与“五四精神”正相合拍。
郭沫若感受到了在20世纪初,伟大的五四运动中,祖国的新生和中华民族的觉醒。
毫无疑问,诗人是具有强烈爱国主义精神的。
《女神之再生》是象征着中国当时的战争的状况,“共工象征南方,颛顼象征南方,想在这两者之外,建设一个第三中国——美的中国,表明了“光明同黑暗底战争”,发出了“我们要去创造个新鲜的太阳”的热情呼唤,并且坚信通过斗争,一定能使“光明更生”、“宇宙更生”。
在《炉中煤》中,诗人把拥有一颗火热爱国心的自己,比成炉中烧黑了的炉中煤,深爱着“年轻的女郎”——祖国。
这种爱国的热情在《凤凰涅磐》中也有集中体现。
它宣告着在五四开辟的新时代里,世界上最古老的中华民族(凤凰)正经历着伟大的涅磐,终将在“死灰中复生”。
诗中“凤歌”“凰歌”以低昂悲壮的葬歌结束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
“凤凰更生歌”以热诚和谐的欢唱预示着“光明”“新鲜”“华美”“芬芳”的新时期的到来。
浅谈郭沫若《女神》的艺术形象和浪漫主义特色

276悦读广角《女神》运用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从内心世界的角度出发,对客观存在的现实进行了反映,并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表达出自己对理想世界的向往与追求,诗句的语言热情奔放,作者的想象绮丽梦幻,所运用的夸张手法也恰到好处,这些都证明了在对内心中的革命热情进行表现时采用浪漫主义手法的优势。
一、《女神》及时代背景(一)《女神》简介及背景。
《女神》的出版时间是1921年的八月份,其中大多数诗篇都是郭沫若在日本留学期间写作的,恰好是在五四运动展开前后,五四精神对郭沫若的传中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让他感受到了五四精神所拥有的破坏力和颠覆性,他本人主张个性解放,也接受了泛神论等思想的影响,这些都激发了郭沫若深藏在内心深处的情感,他所选择的情感爆发方式是用新诗来歌颂五四。
也正是因为如此,《女神》这本诗歌集的写作轨迹与郭沫若在五四期间的思想变化轨迹是一致的。
《女神》所收集的诗歌达154首,一共分为三辑,《女神之再生》《湘累》《棠棣之花》为第一辑,《凤凰涅槃》《天狗》《炉中煤》《晨安》为第二辑,这也是分量最重的一辑,在最后一辑当中收录的大多是郭沫若在早期写作的一些小诗。
(二)《女神》的思想内容及特点。
《女神》的主人公是一个典型的时代的叛逆者,其追求个性层面上的解放,要求将封建枷锁全部打破,对破坏者所做出的行为进行歌颂,这也是五四时代大多数进步青年革命者对待旧世界和封建社会的态度。
与此同时,在诗歌当中也表现出了郭沫若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通过对太阳、光明等一系列充满着希望的意象的歌颂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积极进取精神。
在《女神》当中,郭沫若运用了比喻和象征的手法,用豪壮的语言来述说了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以此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
《女神》这部诗歌集的创作在格式上的束缚几近于无,其在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是极高的。
二、传统“女神”形象的古典文化精神我国古代的神话故事瑰丽奇幻,而在这些故事当中有许多女神形象,她们是女性神祗,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所发挥的作用也是不一样的,代表着不同的精神,举几个典型的例子来说,巫山女神这种具有文学地位的女神的地位就是比较高的,女娲等在祭祀活动中经常出现的女神反而较少出现在诗词当中。
郭沫若《女神》赏析5篇

郭沫若《女神》赏析5篇第一篇:郭沫若《女神》赏析整理:沈玉成【作家及作品】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史上杰出的诗人。
历史剧作家。
他是一个主观性、抒情性很强的浪漫主义诗人。
“五四”时期创作的《女神》是其诗歌艺术的最高成就,也是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
开创了“一代诗风”。
《女神》收入1919年到1921年之间的主要诗作。
连同序诗共57篇。
多为诗人留学日本时所作。
其中代表诗篇有《凤凰涅磐》《女神之再生》《炉中煤》、《日出》《笔立山头展望》《地球,我的母亲!》《天狗》《晨安》《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等。
在诗歌形式上,突破了旧格套的束缚,创造了雄浑奔放的自由诗体,为“五四”以后自由诗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天地,成为我国新诗的奠基之作。
今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本,后又重印多次。
《女神》共分三辑。
除《序诗》外,第一辑包括《女神之再生》、《湘累》、《棠棣之花》。
第二辑在一九二一年《女神》初版本上分为三部分。
自《凤凰涅盘》至《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共十篇为《凤凰涅盘之什》,自《三个泛神论者》至《我是个偶像崇拜者》共十篇为《泛神论者之什》,自《太阳礼赞》至《死》共十篇为《太阳礼赞之什》。
第三辑在一九二一年《女神》初版本上分为三部分,自《venus》至《晚步》共十篇为《爱神之什》,自《春蚕》至《日暮的婚筵》其中《岸上》为三篇共十篇为《春蚕之什》,自《新生》至《西湖纪游》其中《西湖纪游》为六篇共十篇为《归国吟》。
【文本速读】《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具有突出成就和巨大影响的新诗集。
《女神》的主要篇目:《凤凰涅磐》《炉中煤》《天狗》《女神之再生》《地球,我的母亲!》《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晨安》《匪徒颂》《湘累》。
《女神》充分吧地体现了“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
《凤凰涅槃》借凤凰“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的故事,体现了诗人否定旧我、诅咒旧世界、追求新生的精神。
把社会的改造和个人精神的自新结合在一起,表达了诗人追求理想、追求精神自新的决心。
[文学]开一代诗风的《女神》
![[文学]开一代诗风的《女神》](https://img.taocdn.com/s3/m/a81f914a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35.png)
有人说郭沫若的诗“一点诗味儿没有”、“纯粹是大喊大叫”,缺少含蓄的韵味,显得散漫、幼稚、直露、粗糙。 从现代诗歌发展的 链条中去理解郭沫若的意义。
影响。 我在我神经上飞跑,我在我脊髓上飞跑,
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女神》对现代诗歌发展的贡献
验性的宏大意象,超越日常生活经验,塑造出视 野开阔的巨人的形象 。 体现强烈的主体精神。 意象的创造与中国传统诗歌美学形成强烈反差。
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
李白
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 黛光。……
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 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
……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来自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1921年,诗人将1918——1920年创作的诗歌
结集为诗集——《女神》出版。
五 四 时 期 的 郭 沫 若
一、郭沫若与《女神》
诗集所体现的追求自由、个性解放的精神, 成为五四时代精神的最强音。
这些诗歌在艺术上与传统诗歌美学背道而驰, 体现彻底的反传统的艺术倾向。彻底摆脱传 统诗歌形式的束缚,对建构现代诗歌艺术产 生深远的影响。
《站在地球边上放号》节选
……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 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
的 律吕哟!
一、郭沫若与《女神》
1920年8月出版诗集《女神》,成为那个时代 的畅销书。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水平都超过了 胡适的《尝试集》,标志着对于现代诗歌艺 术的认识的深化。
论《女神》的艺术特色

论《女神》的艺术特色《女神》是一部艺术个性非常突出的浪漫主义诗集,其首要的艺术特点就是拥有新奇优美的浪漫主义特色。
浪漫主义强调的是一种自我实现,重视主观思想。
而郭沫若正是一位典型的主观诗人,运用自由体新诗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对未来的热情向往和对现实的激烈反抗。
在《女神》的创作中,郭沫若常常采用借物抒情的手法借助神话故事的传说来表达自身的理想情感,并采用比喻、象征的手法来显现浪漫主义。
例如:在《凤凰涅槃》中,诗作绘制了一只自力更生的凤凰的形象,凤凰反叛旧有社会的黑暗,成为新时代的民族勇士。
他们汇集了中华民族的各种美德和深沉、悲凉的情感,体现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的精神品质和高尚聪慧的风范。
诗人借用凤凰的形象来阐述诗人呼唤祖国重迎新生、破旧立新的心声以及表达诗人对祖国的深切眷念与无限热爱。
再如:在作品《炉中煤》中,诗的副标题是“眷恋祖国的情绪”,这正是“炉中煤”的喻意所在,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独特想象,以煤自况,寄寓着诗人以身报国、积极进取的爱国情怀,表现了当时知识分子的心灵唤醒,也体现了诗人与时代精神的统一。
用“煤”的形象来表现诗人烈火般的爱国热心,新颖而又恰当。
诗人一直在强调的是个性的解放与自我的表现,因此在语言文字上色彩鲜亮明丽,节奏音律高昂激扬,在表达内心的情感时,往往是直抒胸臆,用最为直接的感情唤醒读者心灵。
郭沫若一生著作丰富,这在文学史上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在“五四”文化运动和“诗界革命”发展之际,在诗歌形式上,中国的新诗也逐步发展起来。
在白话写作的过程中,《天狗》、《凤凰涅槃》、《炉中煤》等惊世骇俗的作品如同陨石般坠落新诗界。
1921年8月《女神》的发表成为新诗革命的纪念碑式作品,成为白话新诗取代传统旧诗的标志。
郭沫若在格式上追求“绝对自由,绝对自主”,不受任何一种形式的束缚,创造了奔放的自由诗体,使得中国新诗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女神》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开创中国自由新诗的大门和五四时期的“浪漫主义”诗风,真正实现了诗歌形式上的大解放。
名著名篇 谈《女神》的积极浪漫主义

谈《女神》的积极浪漫主义《女神》是郭沫假设诗歌的代表作,出版于1921年8月,因为它充分地表现了“五四〞时代精神,并成功地创造、运用新诗的主导形式----自由体,把新诗艺术推向新的水平,因而成为白话新诗真正取代文言旧诗的标志,也为新诗奠定了基石。
《女神》是现代浪漫主义的发端,把“五四〞时代精神与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有机地统一起来,它所表现浪漫主义是积极的浪漫主义。
一、内容上表现出突进的时代精神是积极的《女神》共三集。
第一集共收三部诗剧,第一部《女神之再生》,以神话中的共工与颛顼争帝的战争,使天倾地陷,象征军阀混战把中国践踏得破烂不堪。
诗人借女神之口,表达了努力创造、追求的积极精神和美好理想。
第二部《湘累》塑造了屈原的形象。
借屈原之口,诅咒混浊的、黑白颠倒的世界,也是对黑暗的旧中国的抨击。
第三部《棠棣之花》,取材于战国时代聂政刺杀韩相的历史故事,借以揭露当时中国军阀“争城者杀人盈城〞。
第二集最为重要,有许多最有代表性的最重要的作品几乎都集中在这里。
如:《凤凰涅磐》、《天问》、《天狗》、《炉中煤》、《地球,我的母亲!》等。
第三集所收诗篇,写作时间的跨度大,因而内容也很庞杂,风格与五四高潮时期的风格不同。
《女神》集中地,强烈地表现了“五四〞突进的时代精神。
就这一点来说,当时再也不能找到第二部,因而它是无以取代的。
首先,这种时代精神从诗集中那种强烈地要求冲破封建藩篱,彻底地破坏、扫荡旧世界的精神中表现出来。
可以说鲁迅在辛亥革命时期所追求的“摩罗诗力〞,在十数年后,在新某某主义革命兴起之后,才在郭沫假设的诗中得到表现。
《女神》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大胆地反抗封建思想的叛逆者,一个追求个性解放,要求尊崇自我的战斗者。
这种情绪是与“五四〞时期思想解放的大潮流相一致的。
因此,诗中的“我〞,是与时代、与人民相联系的“大我〞,是朝代精神的代表者。
《天狗》的二十九行诗,每行都以“我〞开头,如:“我是月底光,我是日底光,我是一切星球底光,我是X 光线底光,我是全宇宙底Energy底总量!我是月底光,我是日底光,我是一切星球底光,我是X 光线底光,我是全宇宙底Energy底总量!我是月底光,我是日底光,我是一切星球底光,我是X 光线底光,我是全宇宙底Energy 底总量!〞“我〞所喊叫的似是迷狂状态中语言,却正是猛烈破坏旧事物的情绪的极好表现。
浅谈郭沫若之《女神》

浅谈郭沫若之《女神》郭沫若简介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号尚武,沫若是他留学日本时根据家乡乐山县的两条河流—沫水(大渡河)和若水(雅河)而取的名字。
他出生于地主兼商家庭,从小广泛接触中国古典文学,并接受维新思想的启发,培养了浓厚的爱国民主思想和与众不同的思想意识。
1913底,郭沫若留学日本,在此期间拜读了泰戈尔,歌德,海涅,雪莱等人的作品;1916年,与安娜相恋,《新月与白云》,《死的诱惑》等是写给其恋人的情诗;此时他也深受王阳明“万物一体”的宇宙观的影响,开始接受西方泛神论的影响。
1919年下半年到1920年下半年,在五四运动狂潮的激荡下,进入他的“诗的创作爆发期”,《凤凰涅槃》,《天狗》等都是此时期创作的;1921年《女神》的出版,奠定了他在中国新诗史上的文学地位,使之成为与鲁迅一样的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
1921年7月,郭沫若与郁达夫等成立了新文学社团“创造社”;1923年4月离日返国,致力于前期创造社的文学活动,创作《星空》等诗集;1924年,赴日本翻译《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并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1926年创作的《革命与文学》标志着其文学思想的巨大变化,并于1927年写出了《请看今日之蒋介石》,后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2月,在党的安排下,亡命日本达10年之久,在此期间他主要从事中国古代社会史和古文字的研究,并写了《我的童年》,《创造十年》等作品;1937年抗战爆发,其代表作《屈原》,《棠棣之花》显示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新中国成立后,他积极参加国家行政领导工作和社会活动,担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等重要职务;1978年6月12日病逝于北京,享年86岁。
《女神》介绍《女神》是郭沫若的创作的第一本诗集,1921年8月由上海泰东突书局出版。
全书除《序诗》外,共3辑。
第1辑收《女神之再生》,《湘累》,《棠棣之花》等3篇诗剧,合称“女神三部曲”,主要是歌颂反抗专制独裁,创造民主和平的“女神”这一圣洁形象;第2辑收《凤凰涅槃之什》,《泛神论者之什》,《太阳礼赞之什》各10首;第3辑收《爱神之什》10首,《春蚕之什》8首和《归国吟》5首,这23首诗不如一、二辑那样情绪高昂,反映了诗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软弱性。
《女神》新奇优美的艺术风格--浪漫主义.doc

二、《女神》新奇优美的艺术风格——浪漫主义特色《女神》是运用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创作的作品,它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绮丽的想象和玄妙的夸张手法来塑造形象,反映了浪漫主义在表现革命激情时的长处。
《女神》在五四时期,在中国新诗坛上掀起了一股浪漫主义的思潮,不仅确定了郭沫若作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的形象,而且成为中国新诗走向成熟的纪念碑式的作品。
浪漫主义的一个最本质的特征是它的主观性,即偏重于表现主观理想,抒发强烈的个人感情,这正好与诗是主情的特征相契全。
浪漫主义文学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对大自然的歌颂。
诗人对自然的崇拜也和从作品中表现出的泛神论有密切的联系.他们往往把大自然看作一种无处不在的神,突出人与自然在感情上的共鸣,使景物拟人化或作为精神境界的某种象征。
1、采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并常借助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表达感情。
诗人既在中国传统审美观念中代表着纯洁、高尚、美丽的凤凰形象中找到了契合的喻体,又吸收了阿拉伯古老神话传说中“菲尼克司”满500岁自焚更生这一喻体的框架。
两个民族的神话传说中的形象,经过诗人的再创造,构成了一个统一的美好象征,从而创造出新的艺术世界。
《凤凰涅槃》在整个《女神》所体现的彻底的破坏精神和创新精神都集中体现在这首诗中。
《凤凰涅盘》以有关凤凰的传说作素材,借凤凰“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的故事,象征着旧中国以及诗人旧我的毁灭和新中国以及诗人新我的诞生。
凤凰诅咒现实,诅咒冷酷、黑暗、腥秽的旧宇宙,把它比作“屠场”,比作“囚牢”,比作“坟墓”,比作“地狱”,怀疑并且质问它“为什么存在”。
它们从滔滔的泪水中倾诉悲愤,诅咒了五百年来沉睡、衰朽、死尸似的生活。
在这段悠长的时间里,有的只是“流不尽的眼泪,洗不尽的污浊,浇不息的情炎,荡不去的羞辱”;在这段悠长的时间里,看不到“新鲜”和“甘美”,看不到“光华”和“欢爱”,年轻时的生命力已经消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女神》的浪漫主义特色[内容摘要]《女神》是一部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理想主义强光照亮了诗集中大部分的诗作。
《女神》采用了内在情感强化,极化以及喷发式宣泄的表达方式。
在想象方式上则具有想落天外的奇特想象,与本来形态相距很远或改变性的极度夸张。
在形象描绘方式上,具有英雄主义的格调。
在语言方面,也具华瞻丰美的特点。
[关键词]《女神》浪漫,特色《女神》出版于一九二一年八月,是郭沫若的第一部新诗集,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具有突出成就和巨大影响的新诗集,尽管在《女神》出版以前已经有新诗集出现,但真正以崭新的内容和形式为中国现代诗歌出现开拓一个新天地的,除《女神》外,在当时却没有第二步。
郭沫若实在是中国第一个新诗人,《女神》实在是中国第一部新诗集。
它以磅礴的气势,狂热的激情,全新的形式,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内容,深刻的思想,激进的态度,震撼了文坛,使人战栗,使人惊喜,充分体现了“五四”的时代精神,他的第一部诗集《女神》,不仅确定了郭沫若作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的形象,而且成为中国新诗走向成熟的纪念碑式的作品。
《女神》是“五四”狂飚突进精神的典型体现。
它燃烧着对一切旧秩序,旧传统,旧礼教的大胆否定和无情诅咒,海啸般地呼喊着,创造与光明,民主与进步,因而激动了,鼓舞了整整一代人。
如果说,鲁迅用他的小说冷静地解剖着旧社会,希望引起疗救的注意,那么,郭沫若便是用他的诗歌热烈地呼唤着新社会,希望引导光明的到来。
郭沫若的《女神》是一部浪漫主义诗集。
浪漫主义的一个最突出,最本质的特征是它的主观性,即偏重于表现主观思想,抒发强烈的个人感情,黑格尔曾指出:“浪漫型艺术的真正内容是绝对的内心生活,相应的形式是精神的主体性,亦即主题对自己的独立自由的认识。
“浪漫派作家由于对现实的强烈不满,把精神生活看作是同卑俗的物质实践活动相对抗的唯一崇高价值,因而着重描写作家的个人主观世界,对景物的内心反映和感受。
浪漫主义的另一重要特征是对大自然的歌颂。
浪漫主义作家对自然的崇拜也和当时流行的泛神论有密切的联系,他们往往把大自然看作一种无处不在的神,突出人与自然在感情上的共鸣,使景物拟人化和作为精神境界的某种象征。
〈〈女神〉〉的浪漫主义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喷发式宣泄的表达方式。
诗中的直抒表现为喷发式的宣泄,〈〈凤凰涅槃〉〉等诗最典型地体现这一表现特色。
〈〈凤凰涅槃〉〉借凤凰的传说,象征着旧世界和诗人旧我的毁灭以及新世界和新我的诞生,整个〈〈女神〉〉所体现的破坏精神和创新精神都集中体现在这首诗中。
凤凰的死而新生正是“五四“运动中人们反帝反封建精神的象征,也是祖国及诗人自己开始觉醒的象征,洋溢着热烈的破旧立新,追求自由,创造理想的激情。
〈〈凤凰涅槃〉〉以有关凤凰的传说作素材,借凤凰“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灭中更生”的故事,象征着旧中国以及诗人旧我的毁灭和新中国以及诗人新我的诞生。
除夕将近的时候在梧桐已枯,醴泉已竭的丹穴上,“冰天”与“寒风凛冽”,一对凤凰飞来飞去地为自己安排火葬。
临死之前,它们回旋低昂地起舞,凤鸟“唧唧”而鸣,凰鸟“足足”相应。
它们诅咒现实,诅咒了冷酷,黑暗,腥秽的旧宇宙,把它比作“屠场”,比作“囚牢”,比作“坟墓”,比作‘‘地狱’怀疑并且质问它“为什么存在”。
他们以滔滔的泪水中倾诉悲愤,诅咒了五百年来的沉睡,衰朽,死尸似的生活,在这段悠长的时间里,有的只是“流不尽的眼泪”“流不尽的污浊,流不息的情炎,荡不去的羞辱”,在这段悠长的时间里,看不到“新鲜”和“甘美”,看不到“光华”和“欢爱”,年轻的生命力已经消逝。
于是它们痛不生,集木自焚。
在对现实的谴责里,交融着深深地郁积的诗人心头的民族的悲愤和人民的苦难。
凤凰的自我牺牲,自我再造形成了一种浓烈的悲壮气氛。
当他们同声唱出“时期已到了,死期已到了”的时侯,一场漫天大火终于使旧我连同旧世界的一切黑暗和不义同归于尽,燃烧而获得新生的不只是凤凰,也象征地包括了诗人自己。
二,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想象与夸张摆脱了对生活原型的依赖,似乎呈现了一种不合理性,但更强烈地显示了生活的本质,融入诗人感情色彩的真实性,是一种更为合理的艺术抒情方式的创造。
如作品中对于宇宙的夸张的描绘:“茫茫的宇宙,冷酷如铁;茫茫的宇宙,黑暗如漆;茫茫宇宙,腥秽如血”,表达了诗人对黑中国的愤怒和诅咒的感情。
如从民间天狗吞月;想象为天狗把全宇宙都吞了。
“如大海一样地狂叫”等,这种极度夸张的奇特想象最能表现强烈的个性解放要求和对旧世界的反抗,叛逆精神。
天狗﹑我是一条天狗呀!我把月来吞了,我把日来吞了我把一切星球来吞了,我把全宇宙来吞了我便是我了-----------------《天狗》一诗总共有四节,第一节以“吞”为关键词,展示的是一条“天狗”吸纳世界万物的生命特性。
你看这天狗,它把日也吞了,把一切的星球也吞了,甚至把全宇宙也吞了,在吞下这一切之后,它终于化为了自己,“我便是我了”。
这天狗是谁?其实就是郭沫若本人,他在日本这块土地上,饱餐世界优秀的思想文化的珍馐,把歌德来“吞”了,把尼采来“吞”了,把哥白尼,达尔文来“吞”了,把斯宾诺莎也“吞”了,他形成了一个思想丰富主体意识浓烈的现代人。
这《天狗》又不只是郭沫若一个人,他包括了中国近现代史上所有追求救国真理,追求现在知识与文化的中华儿女,他是梁启超,王国维,鲁迅,周作(文)人,胡适,徐志摩,闻一多------中国现代的思想与文化,不就是由这一群“天狗”合力而成吗?诗的第二节,吞下全宇宙的“天狗”,开始向世人展显他的力量。
它在吞进了宇宙星球之后,便放射出熠熠的光辉来,这既是宏观上的光:“日的光”,“月的光”“星球的光”也是微观上的光:“力光线的光”。
总之,它代表了一切的光芒之所在,它是全宇宙能量的总和。
如果诗的第一步写的是能量的储存的话,第二节则意在写活力的闪现;第一节着眼于动态的描绘,第二节就是静态的写真。
储存与闪现,动态与静态,编织出一个具有宽广的胸怀与无穷创造潜能的巨人形象来。
第三节是这首诗最为精彩的部分。
吸纳了日月精华,积聚了全宇宙能量的“天狗”,此时主体意识郁葱地凸现出来,他需要汹涌,需要喷发,需要尽情展现自身的生命力与创造力。
他于是仿佛电气,仿佛大海,仿佛烈火,正是疯狂的飞奔,吼叫与燃烧。
在这里,诗人书写了一个具有鲜明主体意识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这个抒情主人公正是一只经历了涅*之后的“凤凰”,它用那种“不断的毁灭,不断的创造与不断的努力”的非凡力量,向世界昭示了现代青年,现代文化人蓬勃的青春与旺盛的创造欲望,这激情与欲望如此浓烈,以至使抒情主体达到了非理性的程度。
现代性的体验和感觉依然挤满了这个抒情主体的心空,使它全然忘却了外在世界的客观存在,只是感到自我的孑然独立与异常强大,整个宇宙的显示屏上惟有一个大写的“我”应现出来。
陷入非理性的天狗,便把这大写的“我”作为了唯一的毁灭对象与超越目标,它对“我”剥皮,食肉,吸血,吃肝,最后甚至在“我”的思维天地里尽情撒欢,释放着不尽的活力与激情,显现着个性充分展示与张扬的自由精神。
三,形象描绘的方式上,具有英雄主义的格调。
《凤凰涅槃》以有关凤凰的传说作素材,借凤凰“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的故事,象征着旧中国以及诗人旧我的毁灭和新中国以及诗人新我的诞生。
郭沫若曾说《凤凰涅槃》是在一天之内分两次写成的,诗里倾泻式的感情和急湍似的旋律,充分地体现了诗人在创作上狂飚突进的精神。
和《凤凰涅槃》一样根据古书上女娲炼石补天的记载而写成的《女神之再生》,也以神话题材而突出了“五四”革命现实的核心,揭示出反抗,破坏和创造的主题。
诗剧一开始写天地晦暝,风声和涛声织成“罪恶底交鸣“,女神们从“生命底音波”里听出预兆,感动“浩劫”重现,各各离开了神,他们齐声唱出:我们要去创造个新鲜的太阳,不能再在这壁龛之中做甚神像!这里就点到了诗的题旨。
在颛同共工决战的场景里,诗人以暗示式的语言,谴责了军阀的混战,描写了人民的灾难。
天柱折后,颛与同工一同毁灭,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上反对统治者强烈憎恨。
在黑暗中,终于传来了代表人民意志的声音。
女神们不屑于去做修补残局工作,她们再造一个太阳,并且预言这个新造太阳将“照彻天内的世界,天外的世界!”《女神》中很多诗篇以极大的激情抒写温暖,阳光,这正反映了时代的需要,也是诗人郭沫若的追求。
这些诗从时代的制高点上,对古老民族在“五四”高潮中的伟大觉醒作了色彩鲜明的象征性的反映,而“无四”的时代精神反过来又赋予诗人以激越的情调。
虽然当时也有许多进步写出向往光明的诗歌,但象〈〈女神之再生〉〉和〈〈凤凰涅槃〉〉那样敢于同旧世界决裂,敢于向旧世界宣战,充满着创造的信心和乐观的精神,充满着英雄气概和革命理想主义的诗篇,却很少见到。
四,神话传说的运用。
〈〈女神〉〉的浪漫主义特征主要表现在:诗中采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并非借助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表达感情。
作者既在中国传统审美观念中代表着纯洁,高尚,美丽的凤凰形象中找到了恰当的喻体,又吸收了阿拉伯古老神话传说中“菲尼克司”满五百岁自焚更生这一喻体框架。
两个民族的神话传说中的形象,经过诗人的再创造,构成了一个统一的美好象征,启迪他创造上新的艺术世界。
五,语言方面,具有华?丰美的特点。
带有强烈的主观性色彩。
一切描写自然语句中,染上诗人当时的主观感觉。
------我飞奔,我狂叫,我燃烧。
我如烈火一样地燃烧!我如大海一样地狂叫!我如电器一样地飞跑!我飞跑,我飞跑,我飞跑,我剥我的皮,我食我的肉我嚼我的血,我啮我的心肝,我在我的神精上飞跑,我在我的脊髓上飞跑我在我的脑筋上飞跑。
四我便是我呀!我的我要爆了!一开始诗人便自称“天狗”,而且还是一条空前绝后,无与伦比的天狗;它不仅吞月〈这是古代神话之愿意〉,而且还是吞日,吞一切星球,吞全宇宙。
我们习惯以“气吞山河”来形容气魄之伟大,而青年郭沫若的气魄,更是伟大超群得不可想象。
“我便是我了”表现了个性充分张扬所带来的自豪感。
所以它是诗人在五四时代精神的关照下对个性解放的赞歌,也正因为有了冲决一切束缚个性发展的罗网的巨大勇气之后,个性才得以充实张扬,五四时代的新人才具有无限的能量:“我是全宇宙的能的总量。
”“我飞奔,我狂跑,我燃烧------。
”这样的诗句就象猛烈的飓风,在读者心头上呼啸而过,产生极其强烈的冲击波,使人感到五四新人的气概是何等豪迈。
而接下来三个“我飞跑”,更给人以急促振奋,迅雷不及掩耳的感觉。
诗人广泛运用从远古神话到现代科技的各种典故,术语,丰富了诗的词汇。
尤其是用语时时带有强烈的主观性色彩,如〈〈晨安〉〉中“诗一样涌着白云”,“情热一样烧着的海山”等等都染上了诗人当时的主观感觉,为白云山海这些普通事物注入了新鲜活泼的生命。
此外,〈〈女神〉〉这部诗集还句具有鲜明的革命浪漫主义特色如:九嶷山上的白云有聚有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