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灾和爆炸的类型及特点(标准版)
第二节燃烧的类型与特点

第二节燃烧的类型与特点第二节燃烧的类型与特点一燃烧的类型燃烧的类型有许多种,主要有闪燃、着火、自燃和爆炸。
1、闪燃一定温度下,液体能蒸发成蒸汽或少量固体如樟脑、萘、木材、塑料(聚乙烯、聚苯乙烯等表面上能产生足够的可燃蒸气,遇火源能产生一闪即灭的现象。
发生闪燃的最低温度称为闪点;液体的闪点越低,火险性越大。
闪点是评定液体火灾危险性的主要依据。
表 1-2 给出了某些可燃液体的闪点温度表 1-2某些可燃液体的闪点温度可燃物二硫乙醚汽油丙酮润滑油甲苯乙醇松节油石油名称化碳闪点/ ℃-45-4510-1028526.3103230注:①闪点低于或等于45℃的液体为易燃液体,闪点大于45℃的称为可燃液体;②易燃和可燃液体的闪点高于贮存温度时,火焰的传播速度低。
2、着火可燃物质发生持续燃烧的现象叫着火;如油类、酮类。
可燃物开始持续燃烧的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叫燃点(又称为着火点),燃点越低,越容易起火。
根据可燃物质的燃点高低,可以鉴别其火灾危险程度,表1-3 给出了几种可燃物质着火的燃点。
表 1-3几种可燃物质的燃点名称汽油煤油乙醇樟脑萘赛璐橡胶纸张石蜡麦草珞燃点168660~7086100120130190200/ ℃76名称布匹棉花烟草松木有机胶布聚乙聚氯涤纶尼龙玻璃烯乙烯6燃点200210222250260325340391390395 / ℃3、自燃可燃物在空气中没有外来火源,靠自热和外热而发生的燃烧现象称为自燃。
根据热的来源不同,可分为本身自燃和受热自燃。
使可燃物发生自燃的最低温度叫自燃点。
物质的自燃点越低发生火灾的危险性越大。
自燃有固体自燃、气体自燃及液体自燃。
表1-4 给出了几种物质的自燃点表 1-4几种可燃物的自燃点物黄松汽煤柴木无稻涤纶纤质磷香油油油材烟草维名煤称自302425524035040028033442燃0~~~~~0点530290380500500/℃物氢CO CO2H2S乙乙丙醋苯质醇醛酮酸名称自576012029239227566165580燃290点/℃物铝铁镁锌有硫聚树合成橡胶质机苯脂名玻乙称璃烯自643152068044019049046320燃550点/℃自燃物品的防火与灭火:储运自燃物品时必须通风散热,远离火源、热源、电源,不要受日光曝晒,装卸时防止撞击、翻滚、倾倒和破损容器。
防火与防爆安全管理知识培训(三篇)

防火与防爆安全管理知识培训一、火灾与爆炸的基础知识在生产过程和日常生活中,凡是超出有效范围的燃烧而造成人身伤害和一定的财产损失的都称为火灾,不造成损失的称为火警。
爆炸是指物质由一种状态迅速地变为另一种状态,并在瞬间释放出巨大能量,同时产生巨大声响的现象。
(一)火灾的形成和发展1、燃烧条件(1)有可燃物质存在,如木材、棉花等。
(2)有助燃物质的存在,如空气、氧、强氧化剂等。
(3)有能导致燃烧的能源,即火源的存在,如明火、电火花、化学反应等。
这三个条件是构成燃烧的三个要求,必须同时具备,并互相结合、相互作用,燃烧才能进行。
2、燃烧的发展过程火灾的发生过程一般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酝酿期。
在这个阶段,可燃物质在着火源的作用下析出可燃气体,发生冒烟、阴燃等火灾苗子。
(2)发展期。
在这个阶段,火苗突然窜起,火势迅速扩大蔓延。
(3)全盛期。
在这个阶段,火焰包围所有可燃物质,并使燃烧面积达到最大程度,此时,温度不断上升,气流加剧,同时放出强大的辐射热。
(4)衰灭期。
在这个阶段,可燃物质逐渐燃完或灭火措施奏效,火势逐渐衰弱,最终熄灭。
(二)爆炸形成和发展1、爆炸的分类爆炸可以分为物理性爆炸和化学性爆炸。
物理性爆炸是指物质因状态或压力突变等物理性因素形成的爆炸,如锅炉爆炸,压缩气体或液化气体超压引起的爆炸等。
在物理爆炸的前后,爆炸物质的性质和化学成分均不改变。
化学性爆炸是指物质在短时间内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其它物质,并同时产生大量气体和能量的现象的爆炸,如炸药、炮弹、爆竹等爆炸就属于化学性爆炸。
2、爆炸形成的条件燃烧的三要素一般也是化学性爆炸的必要条件。
而且,可燃物质与助燃物质必须预先均匀混合,并以一定的浓度比例范围组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着火源才会爆炸。
这个浓度范围叫做爆炸极限。
常见易燃易爆液体、气体的自燃点和爆炸极限见表4-1,常见粉尘的爆炸特性见表4-2。
爆炸混合物能发生爆炸的最低浓度叫爆炸下限,最高浓度叫做爆炸上限。
火灾与爆炸事故 论文

浅谈火灾与爆炸事故呼达物质燃烧、爆炸过程中会释放出物质内部潜藏的能量,这些能量通常是人们生产、生活所必需的主要能量。
但是,当人们对燃烧爆炸失去控制时,就会酿成灾害,造成火灾或爆炸事故。
所以要防止火灾、爆炸,必须控制燃烧、爆炸发生的条件,限定燃烧、爆炸发生的空间范围。
火灾、爆炸事故的形成和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
当火灾发生后,火会向四周各个方向蔓延,而且会随着时间的延长,火势向外蔓延的速度加快,着火的范围急剧扩大,失控的程度也就越发严重。
所以,火灾发生后需要及时迅速地进行扑救。
爆炸事故是突然发生的,所以一旦发生爆炸就无法控制和制止。
为了防爆,只能在爆炸事故出现之前,采取安全防范措施,防止爆炸事故的发生。
近几年来,我国所发生的各类事故中,由于火灾爆炸导致的人员死亡成为各类事故之首,直接经济损失也损失巨大。
例如: 2014年“8.2”昆山特别重大铝粉粉尘爆炸事故,造成146人死亡,114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3.5亿人民币;2015年“2.5”义乌商品城火灾事故,造成17人死亡,5人重伤;2015年“8·12”天津港瑞海公司危险化学品仓库火灾爆炸事故,造成死亡100余人,直接经济损失高达亿元以上。
掌握火灾与爆炸原因,正确进行危险性评价,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对搞好安全生产,防止事故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一、火灾及其分类凡是在时间或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叫火灾。
(1)在国家技术标准《火灾分类》(GB 4968—85)中,根据物质燃烧特性将火灾分为:① A类火灾指固体物质火灾,如木材、棉、毛、麻、纸张火灾等。
② B类火灾指液体火灾和可熔化的固体物质的火灾,如汽油、煤油、柴油、乙醇、沥青、石蜡火灾等。
③ C类火灾指气体火灾,如燃气、甲烷、乙烷、氢气火灾等。
④ D类火灾指金属火灾,如铝合金火灾等。
(2) 按照一次火灾事故损失划分火灾等级将火灾等级划分为:①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特大火灾:死亡10人以上(含本数,下同),重伤20人以上,死亡、重伤20人以上,受灾户50户以上,直接财产损失100万元以上。
燃烧类型及其特点

燃烧类型及其特点 The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the evening of 2021第一章燃烧类型及其特点燃烧可从着火方式、持续燃烧形式、燃烧物形态、燃烧现象等不同角度做不同的分类。
掌握燃烧类型的有关常识,对于了解物质燃烧机理、火灾危险性的评定,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燃烧发生瞬间的特点分类按照燃烧形成的条件和发生瞬间的特点,燃烧可分为着火和爆炸。
(一)着火可燃物在与空气共存的条件下,当达到某一温度时,与引火源接触即能引起燃烧,并在引火源离开后仍能持续燃烧,这种持续燃烧的现象叫着火。
着火就是燃烧的开始,并且以出现火焰为特征。
着火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燃烧现象。
可燃物的着火方式一般分为下列几类:1.点燃(或称强迫着火)点燃是指从外部能源,诸如电热线圈、电火花、炽热质点、点火火焰等得到能量,使混气的局部范围受到强烈的加热而着火。
这时就会在靠近引火源处引发火焰,然后依靠燃烧波传播到整个可燃混合物中,这种着火方式也习惯上称为引燃。
2. 自燃可燃物质在没有外部火花、火焰等引火源的作用下,因受热成自身发热并蓄热所产生的自然燃烧,称为自燃。
即物质在无外界引火掠条件下,由于其本身内部所发生的生物、物理或化学变化而产生热量并积蓄,使温度不断上升,自然燃烧起来的现象。
自燃点是指可燃物发生自燃的最低温度。
( 1 )化学自燃。
例如火柴受摩擦而着火等;炸药受撞击而爆炸;金属钠在空气中自燃;煤因堆积过高而自燃等。
这类着火现象通常不需要外界加热,而是在常温下依据自身的化学反应发生的,因此习惯上称为化学自燃。
(2) 热自燃。
如果将可燃物和氧化剂的混合物预先均匀地加热,随着温度的升高,当混合物加热到某一温度时便会自动着火(这时着火发生在混合物的整个容积中),这种着火方式习惯上称为热自燃。
(二)爆炸爆炸是指物质由一种状态迅速地转变成另一种状态,并在瞬间以机械功的形式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或是气体、蒸气在瞬间发生剧烈膨胀等现象。
新版消防安全技术实务教材电子版:第一篇 消防基础知识 第三章 爆炸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知识点整理第一篇消防基础知识第三章爆炸第一节爆炸的定义及分类爆炸是物质从一种状态迅速转变成另一种状态,并在瞬间放出大量能量的现象,通常伴有发光和声响。
火灾过程有时会发生爆炸,从而对火势的发展及人员安全产生重大影响,爆炸发生后往往又易引发大面积火灾。
一、爆炸的定义爆炸指在周围介质中瞬间形成高压的化学反应或状态变化,通常伴有强烈放热、发光和声响。
爆炸是由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引起的。
在发生爆炸时,势能(化学能或机械能)突然转变为功能,有高压气体生成或释放出高压气体,这些高压气体随之做机械功,如移动、改变或抛射周围的物体。
一旦发生爆炸,将会对邻近的物体产生极大的破坏作用,这是由于构成爆炸体系的高压气体作用到周围物体上,使物体受力不平衡,从而遭到破坏。
二、爆炸的分类爆炸有着不同的分类,按物质产生爆炸的原因和性质不同,通常将爆炸分为物理爆炸、化学爆炸和核爆炸三种。
其中物理爆炸和化学爆炸最为常见。
(一)物理爆炸物质因状态变化导致压力发生突变而形成的爆炸叫物理爆炸。
物理爆炸的特点是爆炸前后物质的化学成分均不改变。
例如,蒸汽锅炉因水快速汽化,容器压力急剧增加,压力超过设备所能承受的强度而发生的爆炸;压缩气体或液化气钢瓶、油桶受热爆炸等。
物理爆炸本身虽没有进行燃烧反应,但它产生的冲击力可直接或间接地造成火灾。
(二)化学爆炸化学爆炸是指由于物质急剧氧化或分解产生温度、压力增加或两者同时增加而形成的爆炸现象。
化学爆炸前后,物质的化学成分和性质均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这种爆炸速度快,爆炸时产生大量热能和很大的气体压力,并发出巨大的声响。
化学爆炸能直接造成火灾,具有很大的火灾危险性。
各种炸药的爆炸和气体、液体蒸气及粉尘与空气混合后形成的爆炸都属于化学爆炸,特别是后一种爆炸,几乎存在于工业生产、交通运输、日常生活等各个领域,危害性很大,应特别注意。
1、炸药爆炸炸药是为了完成可控制爆炸而特别设计制造的物质,其分子中含有不稳定的基团,绝大多数炸药本身含有氧,不需要外界提供氧就能爆炸,但炸药爆炸需要外界寻找火源引起。
火灾分几类,分别是什么

火灾分类及特点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火灾是一种常见的灾害事件,其对人类和财产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为了更好地了解火灾的特点和应对措施,我们有必要对火灾进行分类并详细了解每种类型的特点和防范措施。
一、火灾的分类根据火源、燃料和氧气三要素的不同组合,火灾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A类火灾A类火灾主要是指可燃固体物质所引发的火灾,例如木头、纸张、织物等。
这类火灾通常会产生火苗,并以物质表面燃烧为特征。
2. B类火灾B类火灾是由可燃液体或可燃气体引发的火灾,例如汽油、油漆、天然气等。
这类火灾往往在液体或气体表面燃烧,燃烧过程较为猛烈。
3. C类火灾C类火灾是指金属火灾,例如铝、镁、钠等金属在高温条件下燃烧所引发的火灾。
这类火灾具有高温、明亮的燃烧特点,对人员和设备造成较大威胁。
4. D类火灾D类火灾是由可燃金属粉尘或颗粒引发的火灾,如镁粉、钛粉等。
这类火灾通常在粉尘或颗粒悬浮于空气中时发生,燃烧过程迅速,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危害。
5. E类火灾E类火灾是指电气设备或电气线路引发的火灾。
这类火灾的特点是快速蔓延、难以确定火源位置,且消防工作存在较大困难。
二、各类火灾的特点及防范措施1. A类火灾的特点及防范措施•特点:火焰明亮,燃烧表面较大。
•防范措施:在居家及公共场所设置灭火器并进行灭火演练,保持环境整洁,减少易燃材料。
2. B类火灾的特点及防范措施•特点:燃烧温度高,火焰猛烈。
•防范措施:储存可燃液体和气体需遵守规定,使用符合要求的储存设备,保持设备的安全性等。
3. C类火灾的特点及防范措施•特点:燃烧过程明亮且高温。
•防范措施:在金属生产和储存过程中,要加强安全防范措施,减少金属粉尘的产生。
4. D类火灾的特点及防范措施•特点:燃烧过程迅速,威胁性大。
•防范措施:在金属粉尘生产和使用过程中,避免粉尘扬起,保持场所干燥清洁。
5. E类火灾的特点及防范措施•特点:燃烧过程快速且难以确定火源位置。
•防范措施:定期检查电气设备,及时更换老化设备,保持电气设备通风透气。
燃烧与爆炸

1.燃烧:可燃物与氧化剂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发烟的现象。
火灾:在时间或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
爆炸:物质由一种状态迅速地转变为另一种状态,并瞬间以机械功的形式放出大量气体和能量的现象。
2.火灾和爆炸事故的特点:严重性、复杂性、突发性3燃烧的必要条件:可燃物、氧化剂、点火源燃烧的充分条件:一定浓度的可燃物;一定的着火能量;一定的含氧量;相互作用燃烧的持续条件:反应释放足够能量维持燃烧燃烧形成要素:可燃物、氧化剂、着火源→外加热、合理配比、混合作用4.燃烧本质是一种特殊的氧化还原反应。
特征:放热、火焰、发光、发烟5.点火源种类:化学能;电能;机械能;光能;核能;高温表面;地热、火山爆发6.燃烧爆炸的形式:①按照燃烧反应进行程度:完全燃烧、不完全燃烧②按照产生燃烧反应相:均相燃烧、非均相燃烧③按照可燃性气体的燃烧过程:预混燃烧(层流预混燃烧、湍流预混燃烧)、扩散燃烧④蒸发燃烧⑤、分解燃烧⑥、表面燃烧⑦、延迟燃烧⑧、阴燃⑨、粉尘爆炸⑩、单纯物质的分解爆炸○11炸药燃烧○12气体泄漏燃烧○13绝热燃烧○14喷雾燃烧7.燃烧类型:闪燃、点燃、自燃8.闪燃:可燃液体挥发的蒸汽与空气混合达到一定浓度,或可燃固体受热到一定温度后,遇明火发生的一闪即灭的燃烧现象。
闪点:液体在空气中或在液面附近产生蒸气,其浓度足够被点燃时的最低温度。
9.闪燃与闪点的重要性:闪燃是可燃液体着火的前奏,是危险的警告;闪点是衡量可燃液体火灾危险性的重要依据。
10.点燃:也叫强制着火,引燃。
是指可燃物的局部在点火源的作用下起火,移去火源后仍能保持继续燃烧的现象。
燃点:又叫着火点。
可燃物在空气充足条件下,达到某一温度时与火源接触即行着火(出现火焰或灼热发光),并在火源移去后仍能继续燃烧的最低温度。
11. 重要性:燃点对评价可燃固体和闪点较高的可燃液体的火灾危险性具有实际意义,燃点越低,越易着火,火灾危险性越大;控制这类可燃物的温度在燃点以下是预防火灾发生的有效措施之一。
火灾的分类与类型及特点

火灾的分类与类型及特点火灾是一种威胁人类安全的自然灾害,它可发生于各种场所,如建筑物、森林、油田、工厂等等。
火灾具有很强的破坏力,一旦发生,不仅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会给社会和国家带来不小的影响。
因此,对火灾的分类和类型及特点需要深入研究和认识,以便更好地预防和控制火灾。
一、火灾的分类1、按起火原因分类火灾可按起火原因分为五类:电气火灾、燃气火灾、小品火灾、自然火灾、液体和气体火灾。
(1)电气火灾:电线、电器设备、电路等因故障、电缆、屏蔽、短路、电气着火等原因引起的火灾。
(2)燃气火灾:由于燃气泄漏,导致爆炸或着火。
(3)小品火灾:包括普通物品的燃烧,如纸张、塑料、木材、布料等。
(4)自然火灾:自然火源,如闪电、大风、高温等,引起的火灾。
(5)液体和气体火灾:例如化学药品、汽油、液化气等可燃易爆物质,容易引起的火灾。
2、按火势大小分类(1)大火:大面积的火,难以被扑灭,需要大规模的人手和工具介入,以最快的速度扑灭火源。
(2)中火:一般情况下,指火势较大,难以控制,扑灭难度较大。
(3)小火:指小面积、低温度、可被较快扑灭的火。
二、火灾的类型及特点1、建筑火灾建筑物火灾是最常见的火灾类型,可分为内部火灾和外部火灾。
(1)内部火灾:指起火点在建筑物内部的火灾。
由于一些因素,如电气故障、燃气泄漏、吸烟等可以引起内部火灾。
建筑物内部火灾的特点是可能会有较强的烟雾,热辐射强,火势较大,扑灭难度较大。
(2)外部火灾:指起火点在建筑物周围或其他建筑物引发的火灾。
外部火灾的特点是火势较大、属于接触式火灾,可剥夺建筑物电源或引起建筑物的灾害性倒塌。
2、森林火灾森林火灾是由于森林中有可燃的物质被点燃而引起的火灾。
森林火灾一般发生在炎热干燥、缺乏雨水、气温潮湿、难以防范的自然灾害环境下。
森林火灾的特点是火势熊熊、遭受燃烧的森林极易引起山体滑坡等灾害发生。
3、油田火灾油田火灾是因为油井、油气管线等设备和建筑物被点燃而引起的火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火灾和爆炸的类型及特点(标准
版)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and production are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火灾和爆炸的类型及特点(标准版)
备注说明:安全管理是生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与生产在实施过程,两者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存在着进行共同管理的基础。
生产加工和储存运输过程中发生的火灾和爆炸灾害是多种多样的,为了便于探讨防火和灭火的有效对策,需要对火灾和爆炸灾害进行分类。
在此火灾是指那些火焰传播速度(或燃烧速度)较慢的燃烧型火灾,爆炸则包括火焰传播速度很快的化学性爆炸和某些物理性爆炸。
在火场上,火灾有时会引起爆炸,爆炸有时会引起火灾。
火灾和爆炸可大致分成由点火源直接点燃而引起的和不需要点火源直接点燃而引起的两种情况。
火灾和爆炸类型划分见表(略)。
火源型、蓄热型火灾和爆炸的特点是发生了燃烧、分解等反应的化学变化过程,而潜热型蒸气爆炸特点是发生了液相向气相急剧相变而急剧升高压力的物理变化过程,亦即发生了物理性爆炸。
发生潜热型蒸气爆炸的物质若为不燃气体,爆炸后则可能造成设备损坏或人员伤亡,一般不会进一步造成火灾;若为可燃气体,爆炸后则可能被点火源点燃,从而发生化学性爆炸或造成大范围的火灾。
下面简述上表列出的六类火灾和爆炸现象。
(一)泄漏类火灾和爆炸
指处理、储存或输送可燃物质的容器、机械或其它设备,因某种原因发生破裂而使可燃气体、蒸气、粉尘泄漏到大气中(或外界空气吸入负压设备内),达到爆炸浓度极限时遇点火源所发生的火灾和化学性爆炸。
在泄漏口处及地面上泄漏的液体或粉尘往往只发生火灾。
(二)燃烧类火灾和爆炸
指可燃物质,在某种火源作用下,发生燃烧、分解等化学反应,而导致的火灾和化学性爆炸。
在敞开式或半敞开式空间中,一般的可燃物质燃烧后产生的气体和压力能够向大气中释放,所以不会发生爆炸,而只发生火灾。
在密闭容器中,可燃物质被点火源点燃后发生燃烧或分解等反应,产生的大量气体,在反应热的作用下体积急剧膨胀,从而使容器内的压力迅速升高,当超过容器的耐压极限强度时,则会使容器破裂发生爆炸。
在较为密闭的建筑物内,如充满可燃气体、蒸气或悬浮着可燃粉尘,若达到爆炸浓度极限范围,
遇点火源也会发生这种燃烧类化学性爆炸。
某些易分解气体和火、炸药等爆炸性物质,在开放空间中或密闭容器内,被点火源点燃后都会发生这种燃烧类化学性爆炸。
另外,输送高压氧气的铁制管路和阀门在一定条件下与氧化合,会发生剧烈燃烧,导致此类火灾和爆炸。
(三)自燃类火灾与爆炸
指某些物质由于发生放热反应、积蓄反应热量引起自行燃烧而导致的火灾和化学性爆炸。
通常,在敞开式或半敞开式的容器或空间发生的自燃,大多会导致火灾;在密闭容器或空间发生的自燃,因反应压力急剧上升则容易使容器破裂,造成爆炸。
能发生这种自燃类火灾和爆炸的物质及其自燃特点大致包括:
1、黄磷、烷基铝、磷化氢、硫化铁、煤、含油脂物品(桐油漆布、种籽饼等)、橡胶粉末等,在空气中发生氧化放热自燃;
2、硝化棉、硝化纤维胶片等,在空气发生分解放热自燃;
3、还原镍、还原铁、活性炭等,在空气中发生吸附放热自燃;
4、稻草、原棉、锯木屑等,在潮湿条件下发生发酵放热自燃;
5、金属钠、氢化钠、电石(碳化钙)、锌粉、镁铝粉、放射性物质铀等,遇水或在潮湿空气中发生水解放热自燃;
6、可燃物与强氧化剂(如甘油与高锰酸钾)发生混和接触氧化放热自燃等。
(四)反应失控类爆炸
指某些物质在化学反应容器内进行放热反应,当反应热量没有按工艺要求及时移出反应体系外时,使容器内温度和压力急剧上升,容器超压后破裂,导致物料从破裂处喷出或容器发生爆炸。
这类爆炸可认为是物理性爆炸,但是当物料的温度超过其自燃点时,则会在容器破裂或爆炸后,发生燃烧反应,瞬间变成化学性爆炸。
发生这类爆炸的化学反应大致有聚合反应、氧化反应、酯化反应、硝化反应、氯化反应、分解反应等。
(五)传热类蒸气爆炸
指低温液体与高温物体接触时,高温物体的热量使低温液体瞬间由液相转变为气相而发生的爆炸。
这类爆炸主要有水接触高温物
体(如铁水、炽热铁块、高温炉等)发生的水蒸汽爆炸。
常温的水全部变成水蒸气会使体积膨胀1700倍以上,这种急剧的膨胀会对人员或设备等造成伤亡或破坏。
另外,当液态甲烷倒入液态丁烷、液态丙烷倒入液氮、液态丙烷倒入约70℃的水中时,也会发生这种传热类蒸气爆炸。
传热类蒸气爆炸属于物理性爆炸,一般不会造成火灾。
但液态甲烷、丙烷等可燃气体发生的蒸气爆炸,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则有发生化学性爆炸及发生火灾的危险;水蒸气爆炸可能损坏机械设备、电气设备等,间接引起火灾。
(六)破坏平衡类蒸气爆炸
指较高压力的密闭容器中盛有高于常压蒸气压的液体,当容器气相部分的容器壳体因材质劣化、碰撞等原因出现裂缝时,容器内液体急剧从裂缝中喷出,容器内的压力急剧下降,从而破坏了气—液平衡状态,变成不稳定的过热状态,液体立即沸腾,体积急剧膨胀,压力剧增,使容器裂缝扩大或破裂成碎片,容器内液体大量喷出,液体由液相瞬间变成气相、呈现的蒸气爆炸现象。
这种破坏平衡类蒸气爆炸属于物理性爆炸。
但是,若容器内的液体是可燃性液
体时,喷出的液体变成蒸气后,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遇点火源便会发生化学性爆炸或大面积火灾。
常温的液化石油气火车槽车、汽车槽车因撞车、脱轨等原因会发生这类蒸气爆炸。
在火场上受到烘烤加热的易燃、可燃液体贮罐以及有较高压力的液体贮罐或反应器等,若容器上因某种原因有裂缝存在,也会发生这种破坏平衡类蒸气爆炸。
云博创意设计
MzYunBo Creative Design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