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歌曲歌词对古典诗词的借鉴研究》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 新桥中学
当代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的融合探究

当代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的融合探究在当今的音乐世界中,流行歌曲的风格多样、题材丰富,满足了人们不同的审美需求。
其中,将古典诗词融入流行歌曲的创作,成为了一种独特而引人注目的现象。
这种融合不仅为流行歌曲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也让古典诗词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古典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优美的意境。
它们经过历史的沉淀,依然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
而流行歌曲作为现代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传播性和影响力。
当这两者相遇并融合,便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一方面,古典诗词为流行歌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许多流行歌曲直接引用古典诗词中的词句,或者以古典诗词的意境和主题为蓝本进行创作。
比如,王菲演唱的《但愿人长久》,歌词直接取材于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原词中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对亲人的思念和祝福,在歌曲中得到了完美的呈现。
歌曲的旋律悠扬动听,与诗词的意境相得益彰,让听众在欣赏歌曲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古典诗词的韵味和魅力。
再如,周杰伦的《青花瓷》,其歌词“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
”虽然没有直接引用古典诗词的词句,但整首歌营造出的古典意境,犹如一幅优美的中国山水画,充满了诗意。
这种以古典诗词的意境为创作灵感的流行歌曲,不仅让听众在音乐中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也为流行歌曲的创作开辟了新的道路。
另一方面,流行歌曲也为古典诗词的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
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阅读古典诗词的时间和机会相对较少。
而流行歌曲作为一种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能够将古典诗词以更加通俗易懂、易于接受的方式呈现给大众。
通过流行歌曲的传播,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喜爱古典诗词,从而促进了古典诗词的传承和发展。
例如,邓丽君演唱的《独上西楼》,将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改编成歌曲,歌曲的旋律优美,邓丽君的演唱深情动人,使得这首词被更多的人所熟知和喜爱。
流行歌曲与高中古诗词课堂的探索教学

流行歌曲与高中古诗词课堂的探索教学
随着时代的变迁,流行歌曲成为了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而在高中古诗词课堂中,如何将流行歌曲与古诗词进行探究和教学,成为了一个新的教学研究课题。
首先,对于学生而言,通过流行歌曲的分析,可以激发他们对于古诗词的兴趣。
由于
流行歌曲的歌词和古诗词存在着相似性和共通性,所以通过歌词的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
地理解古诗词,并且更好地体会到古诗词的美感和深意。
通过流行歌曲搭配古诗词进行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学生的诗词知识面,并且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
其次,通过流行歌曲与古诗词的结合,可以更好地体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流行歌曲
作为当代音乐的代表,其歌词和旋律都受到了当代文化和审美观念的影响。
而古诗词作为
中国文化的瑰宝,其诗意和艺术表现力也深深地影响了现代文化。
将两者进行结合,可以
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历程,增强其文化意识和文化自信心。
最后,通过流行歌曲与古诗词的探究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学的审
美价值。
流行歌曲的流行性和时尚性对于青少年学生有着特别的吸引力,而古诗词则体现
着中华文化的深度和厚重。
将两者进行对比与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文学的时代性和审美价值,进一步提高其文学修养和文学素养。
综上所述,在高中古诗词课堂中,通过流行歌曲与古诗词的结合探究教学,既能引导
学生深入了解和学习古诗词,又能引领他们感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历程,更加细致而深入
地体现文学的审美价值。
流行歌曲与中国古典诗词研究报告

是你吧,高高挂在穹苍千年啦,看尽了人世离与散,多少功名似尘埃……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虽然用李白诗题,且将李白原诗嵌入歌词,所传达的却非李白诗的原意。思乡之情在歌词中只是一种若有若无的陪衬,歌词侧重表现的,是现代人的一种生存状态,一种孤寂感和空虚感。不过,月的意象所负载的内涵与古诗所写倒不乏相通,字里行间隐约可以感受到李白《月下独酌》、苏轼《水调歌头》的意境。
当然也还有表现形式方面的因素。两张专辑中词多于诗这一现象,多少表明词体参差不齐的长短句式更容易与现代乐曲相匹配;五代词、北宋词多于南宋词,同样也有一定的意义在。我们姑且不论风格方面的因素是否会有所影响,可以肯定的是,五代北宋之词语言相对来说较为浅显,意蕴较为显豁,不似南宋词,尤其是所谓骚雅词那样讲究使事用典,追求境远意长。这无疑也是宜于歌的。我们看两张专辑中诸如姜夔、吴文英等人词作均无入选,而且流行歌坛上也没有他们的身影,应该可以说明一些问题。
例如黄安的《新鸳鸯蝴蝶梦》:“昨日像那东流水,离我远去不可留,今日乱我心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明朝清风四飘留……”显而易见,这是以李白的《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为蓝本的。对照李白的原诗不难看出,黄安词基本上是李白诗句的沿袭和化用,但二者所表现的主题有了一些变化。李白抒发的是古代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抑郁苦闷,而黄安表现的则是现代人不求天长地久,只求今天拥有的爱情观。人们对爱情失去了信心,他们不是把爱情奉为一种信仰和归宿,而是把爱情当作一个驿站,一种缘分,人世悲欢,缘来缘去,好聚好散。新词迎合了现代人的爱情心态,所以尽管在内涵上较原诗单薄许多,仍能得到不少现代听众的喜爱。
一、流行歌曲中的中国古典诗词
结合实例谈谈现代流行歌曲与唐宋诗词的创作与融合

浅谈当今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的关系每个时代都有风靡一时的流行文化。
放眼当下,虽不能说流行歌曲能执牛耳,但也是流行文化中主力之一。
诚然,流行歌曲之中虽有糟粕,但亦不能掩盖它的精华。
流行歌曲与中国古典文化的融合给当下的流行歌曲注入了一道清流,是当下流行歌曲之中的精华。
纵观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融合的方式有三种。
其一是旧词谱新曲。
这当中最有名的莫过于邓丽君的《淡淡幽情》专辑。
这当中收录了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戏楼),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秦少游的《桃园忆故人》(玉楼深锁多情种),聂胜琼的《鹧鸪天》(玉惨花愁出凤城),李煜的《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和《虞美人》,欧阳修的《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朱淑真的《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柳咏的《雨霖铃》,辛弃疾的《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等。
其他比较出名还有张明敏唱的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徐小凤的《别亦难》。
这些作品给旧词赋上新曲,不仅给中国古典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而且给流行歌曲打开了一条新的道路。
其二是通过改编诗词,使诗词融入新词中。
成功的例子当属琼瑶为自己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写的主题曲。
例如《庭院深深》取自北宋欧阳修的《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却上心头》取自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几度夕阳红》取自明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一帘幽梦》取自秦观的《八六子》(倚危亭、恨如芳草)等。
其三便是通过选取古典诗词中的一句或几个意向。
这类作品比较多,大多都是旧词取新意。
相当下的周杰伦,许嵩等都有此类作品。
如周杰伦的《兰亭序》中一句“雨打蕉叶/又潇潇了几夜”与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和白居易的“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意象相同,都有抒发孤寂零落之情。
再有《东风破》更值得一提, 对于《东风破》来说,首先值得分析的就是歌名的取法,“破”,据《宋史·乐志》载太宗亲制“曲破”二十九曲,又“琵琶独弹曲破”十五曲。
浅谈流行歌曲歌词与古典诗词

浅谈流行歌曲歌词与古典诗词1000字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的联系和区别,一直是文艺界的重要话题。
对于很多人来说,流行歌曲听起来很好听,但是歌词却不尽人意;而古诗词则看似高深莫测,却让人敬畏不已。
那么,流行歌曲歌词与古典诗词相比,有哪些区别和联系呢?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流行歌曲和古典诗词的区别。
流行歌曲通常是由流行文化的影响塑造而成,以情感、爱情、青春等为主题,歌词中常常运用口语化的表达方式,旋律简单易记,适合大众传唱和欣赏。
古典诗词则有着严谨的格律和韵律,借物抒情,往往以写景、咏史、雅俗共赏等为主题,运用的词汇和结构都较为复杂,需要一定的文化底蕴和品味。
接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流行歌曲歌词和古典诗词的联系与区别。
首先是表现手法。
流行歌曲往往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表达情感,重视传达情感的直观性、真切性和共鸣性。
这些歌曲的主题包括爱情、友情、家庭、生活等等。
而古典诗词则是追求诗意和意境的表达,常常用借物抒情的方法写景,以唤起人们的思想和情感。
古诗词通过意象、意境引发读者的共鸣和同感,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其次是词汇和韵律方面。
流行歌曲往往运用口语化的词汇,避免使用过于复杂的词语,以便更好地传达情感和表达主题。
在韵律上,流行歌曲不一定有固定的韵律结构,有的歌曲甚至没有完整的押韵。
而古典诗词则有着严格的格律和韵律,每一句话都需要符合一定的规范。
古诗词的词汇也比较高雅,常常运用汉字的字义和音韵,从而形成多音和多义的表述方式,赋予诗词以音律和意味。
最后是文化背景和时代背景的不同。
流行歌曲的词曲都很大程度上受到当代社会和文化的影响,爆发式的热点新闻或社会时事也成为当代流行歌曲的灵感来源。
而古诗词则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和时代背景。
古诗词往往通过借景抒怀而表现出思想情感,具有较强的时代特征。
综上所述,虽然流行歌曲歌词和古典诗词有着很大的差异,但是它们也存在着相互借鉴和融合的现象。
有些流行歌曲也可以用古典诗词的审美标准来评价,而古典诗词也可以通过创造性地应用现代流行文化元素而获得新的意义和表现形式。
流行歌曲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借鉴与继承描述课件

借鉴古典诗词中表达情感的方式,如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来表达歌曲的情感和 主题。
04
流行歌曲对古典诗词的继承
歌词创作中的古典诗词意境继承
描述古典诗词中的常见情境
流行歌曲在歌词创作中常借鉴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情境,如离别、 思乡、爱情等,以增强歌曲的感染力和深度。
运用古典诗词的意象
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如月、花、江水等被广泛运用到流行歌曲的 歌词中,以营造优美的意境。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流行歌曲在创作过程中明显借鉴 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元素,例如修 辞手法、意境营造和情感表达方
式等。
流行歌曲在歌词创作中运用了中 国古典诗词的词汇和意象,使其 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和文化内
涵。
流行歌曲的曲调与演唱方式也受 到中国古典诗词的影响,使其在 现代听众中仍能引起共鸣和喜爱
流行歌曲作为当代社会广泛流行的文化形式,具 有时代性和大众性。
通过研究流行歌曲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借鉴与继承 ,有助于进一步挖掘中国古典诗词的文化内涵,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丰富当代流行歌曲 的艺术表现手法。
研究目的与方法
目的
通过对流行歌曲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借 鉴与继承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归纳其 特点、规律和表现手法。
古典诗词的美学思想对现 代艺术和设计也有着启示 作用。
中国古典诗词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教育领域
在教育领域,古典诗词被 广泛用于培养学生的文学 素养和审美观念。
媒体传播
在媒体传播中,古典诗词 经常被用作电视、电影、 广告等作品的背景音乐或 装饰元素。
文化交流
在文化交流中,古典诗词 成为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和 精神风貌的重要载体。
03
流行歌曲对古典诗词的借鉴
浅谈流行歌曲歌词与古典诗词

浅谈流行歌曲歌词与古典诗词中国的流行歌曲,已经走过了大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
中国流行歌曲产生于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等大都市,新中国成立后“迁移”港台,内地改革开放以来,又逐渐北上,回归到大陆,并从当初的“犹抱琵琶半遮面”发展到如今的“风风火火闯九州”。
可以这样说,作为一种词曲交辉、诗乐合壁的音乐体裁和大众文化的主要形式,流行歌曲已经不仅仅成为广大人民群众重要的精神食粮,而且成为现当代文学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
“先进的文化手段是现代科技的产物,它为商品交换原则在文化领域的无限扩张创造了条件。
文化艺术不再是独立的艺术创造,它不得不受市场供求的制约。
”[1]流行歌曲得以流行就是市场的产物。
可是,“老百姓并不是把流行歌曲作为一门什么艺术来接受的,而是作为生活来接受的,把它看作属于自己的一种文化。
举止行停,起居之中,有形无形俱在。
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取决于他们内心的自然,人为制选的引导或有强烈的终止都不易改变他们的选择。
于是,不甚承认权威,也没有考虑那么多,直截了当的承认自己的感受。
”[2]因此,这种大众化市场化的精神快餐,也许不会有太多的人主动地将它和古典诗词联系在一起,会觉得那是两件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一个好比是汪洋中的滔滔江水,一个是高峰上的千年积雪,相距太遥远。
但是正如滔滔江水实则来源于千年积雪的消融,古典诗词与现代的流行歌曲的歌词创作,其实也有着一个根源与发展的不可磨灭的关系。
本文拟探讨当下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的关系。
一、当下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关系示例流行歌曲作为现今社会的一套大众快餐,已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所喜好,所接受。
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曾剖析过:“大众传播媒介的美学意识到必须讨人高兴和赢得大多数人的注意,它不可避免的变成媚俗的美学。
随着大众传播媒介对我们整个生活的包围与渗入,媚俗成为我们日常的美学观与道德。
”[3]这大概是我们社会的主流。
尽管如此,那些盛行的流行歌曲,却有很大的一部分和我们传统的古典诗词紧密联系,成为流行歌坛上的生力军,这又似乎使它远离了媚俗。
浅谈流行歌曲歌词与古典诗词

浅谈流行歌曲歌词与古典诗词流行歌曲发展到今天,也许不会有太多的人主动地将流行歌曲和古典诗词联系在一起,会觉得那是两件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但是古典诗词与现代流行歌曲的歌词创作,其实也有着一个根源与发展的不可磨灭的关系。
流行歌曲对古典诗词的精华加以借鉴发扬,使之成为一种大众化的精神快餐;古典诗词从遣词造句,主题营造以及铺,情感把握等方面,为现代流行歌曲的词创作者提供了很多好的思路和借鉴,它将会是流行歌曲词创作中一个不可舍弃的主题。
这方面成功的例子不少,最有名的要算是《淡淡幽情》专辑,其中收录了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戏楼),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仲淹的《幕遮》(碧云天,黄叶地),少游的《桃园忆故人》(玉楼深锁多情种),聂胜琼的《鹧鸪天》(玉惨花愁出凤城),煜的《乌夜啼》(林花了春红)和《虞美人》,欧阳修的《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朱淑真的《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这个琼瑶也用过,用在她为《烟锁重楼》还有《新月格格》所写的插曲《鸳鸯锦》里),柳咏的《雨霖铃》,辛弃疾的《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等,加上名声卓著的曲作家古月、家昌、翁清溪、等谱曲,曲与词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使这专辑成为现代音乐史上传颂的极品,《音像世界杂志》曾将该片评为“十最适合在夜晚用心聆听的专辑”。
这专辑里最有名的两首,一个是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一个就是后来由王菲翻唱的《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那倒是对这首古典佳作现代版的诠释了。
这首词其实在大陆也有多个谱曲版本,印象最深的是在83、84年播出的电视连续剧《武松》中,都监家的丫鬟,后来为武松跳楼的那个,就曾弹唱了这一曲。
从某个角度上来说,它说明了经典诗词与音乐的融合性。
我们再来换一个角度,流行歌曲多表现一种通俗文化,而古典诗词的介入,恰好将其雅的一面也推到了众人面前,这也正说明了,艺术其实并无雅与俗不可逾越之鸿沟,关键在于融合的手段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行歌曲歌词对古典诗词的借鉴研究》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一、【课题背景】随着电视的普及和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通俗文化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甚至取代了传统文字阅读的主流地位。
新颁布的高中语文大纲明确指出“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注意开发显示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新课标也提出“综合性学习”的概念。
如果语文课堂教学与当代社会现实缺乏有机的联系,就不可避免地引起学生对语文的敬而远之。
因此,鉴于学生对通俗文化的情有独钟,如果能够找到通俗文化与经典文化的衔接关系,或许可以充分挖掘通俗文化中的语文教学资源。
诗词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薄弱项目,许多学校对诗歌教学往往采取淡化处理。
《语文学习》杂志曾经发起过关于诗歌教学的大讨论,大力呼吁诗教传统的回归。
因此,如果从学生喜爱的流行歌曲入手,也许有助于诗词教学。
在这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流行歌曲歌词,来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对那些歌词追本溯源的兴趣,从而学习古典诗词的内容和技巧。
二、【现状】在这次研究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歌词赏析,和学生一起设计活动方案,召开师生见面会讨论形成开题报告,指导学生上网搜集材料、到图书馆查阅文献、筛选整合资料,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整理,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并形成过程性材料;指导学生召开学习讨论会,撰写心得体会和结题报告。
三、【活动主要过程与内容】初步探究了现代流行歌曲歌词对古典诗词的借鉴。
我国五千年莽莽苍苍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古典诗歌一直被历代、历朝奉为主流文体,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丰富。
从《诗三百》到四言诗、五言诗,到律诗;从无意识的“歌以咏之,足以蹈之”等劳动生活之余的即兴表演,到形成固定的词牌名予以传唱,古典诗歌以其立意的高绝,幽美的意境,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融入了中华民族精美的文化精髓,成了我们民族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
一首优秀的流行歌曲的产生,同时也就创造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它综合了文学与音乐的精华,通过旋律与文字同时感染打动我们,使我们自然而然成为俘虏,徜徉在歌曲所创造的艺术氛围中。
在旋律打动人的基础上,流行歌曲的歌词选择一种最能被广大人们所共同接受的形式去进行心灵的交流。
使人们在不知不觉间受到歌曲的感染,获得共鸣,得到一次心灵的净化与洗礼。
就成为一种力量迫使歌词作者在中国古老的文化背景寻找思想共鸣的基础,获得独特的审美效果,而中国传承千年的古典诗歌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催生这种审美效果的土壤。
例如:流行歌曲:《在水一方》由琼瑶作词,林家庆作曲歌手邓丽君演唱,一时红遍大江南北,两岸三地。
歌词为:“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绿草萋萋,白雾迷离,有位佳人,靠水而居.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我愿顺流而下, 找寻她的方向.却见依稀仿佛,她在水的中央.我愿逆流而上,与她轻言细语.无奈前有险滩,道路曲折无已.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足迹.却见仿佛依稀,她在水中伫立.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此词便是出自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这首诗以水、芦苇、霜、露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朦胧、清新又神秘的意境。
早晨的薄雾笼罩着一切,晶莹的露珠已凝成冰霜。
一位羞涩的少女缓缓而行。
诗中水的意象正代表了女性,体现出女性的美,而薄薄的雾就像是少女蒙上的纱。
她一会出现在水边,一会又出现在水之洲。
寻找不到,急切而又无奈的心情正如蚂蚁爬一般痒,又如刀绞一般痛。
就象我们常说的“距离产生美感”,这种美感因距离变的朦胧,模糊,不清晰。
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蒹葭、白露、伊人、秋水,越发显得难以捉摸,构成了一幅朦胧淡雅的水彩画。
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
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
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
诗每章的头两句都是以秋景起兴,引出正文。
它既点明了季节与时间,又渲染了蒹苍露白的凄清气氛,烘托了人物怅惘的心情,达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地。
“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
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
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
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蒹葭》这首诗就是把暮秋特有的景色与人物委婉惆怅的相思感情交铸在一起,从而渲染了全诗的气氛,创造的一个扑朔迷离、情景交融的意境,正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体现。
如果把诗中的“伊人”认定为情人、恋人,那么,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
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
然而这首诗最有价值意义、最令人共鸣的东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创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难即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
好诗都能创造意境。
意境是一种格局、一种结构,它具有含容一切具备相似格局、类同结构的异质事物的性能。
“在水一方”的结构是:追寻者——河水——伊人。
由于诗中的“伊人”没有具体所指,而河水的意义又在于阻隔,所以凡世间一切因受阻而难以达到的种种追求,都可以在这里发生同构共振和同情共鸣。
由此看来,我们不妨把《蒹葭》的诗意理解为一种象征,把“在水一方”看作是表达社会人生中一切可望难即情境的一个艺术范型。
这里的“伊人”,可以是贤才、友人、情人,可以是功业、理想、前途,甚至可以是福地、圣境、仙界;这里的“河水”,可以是高山、深堑,可以是宗法、礼教,也可以是现实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其他任何障碍。
只要有追求、有阻隔、有失落,就都是它的再现和表现天地。
如此说来,古人把蒹葭解为劝人遵循周礼、招贤、怀人,今人把它视作爱情诗,乃至有人把它看作是上古之人的水神祭祖仪式,恐怕都有一定道理,似不宜固执其一而否决其他,因为它们都包蕴在“在水一方”的象征意义之中。
正是基于这些原因,当琼瑶以《在水一方》为歌名,用轻柔的曲调反复咏唱,在广大听众中形成共鸣,红极一时。
又如我们耳熟能详的毛宁演唱的这首《涛声依旧》:“带走一盏渔火,让他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无助的我,已经疏远了那份情感,许多年以后才发觉,又回到你面前;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久违的你,一定保存着那张笑脸,许多年以后,能不能接受彼此的改变?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其中有部分词我们可以感觉到是借鉴了唐代张籍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江枫渔火对愁眠。
------(让它停泊在枫桥边)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留恋的钟声)月亮落下去了,乌鸦不时地啼叫,茫茫夜色中似乎弥漫着满天的霜华,面对岩上隐约的枫树和江中闪烁的渔火,愁绪使我难以入眠。
夜半时分,苏州城外的寒山寺凄冷的钟声,悠悠然飘荡到了客船。
诗人运思细密,短短四句诗中包蕴了六景一事,用最具诗意的语言构造出一个清幽寂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
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
而《涛声依旧》的词作者,又在古诗的意境里输入了新意。
“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一咏三叹,意犹未尽,给听众留下了思想的空间,绕梁三日,余味无穷,可谓一时经典。
四、【建议或措施】小组成员能团结协作,积极参与,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所撰写的文章虽仍有不够成熟的地方,但都是学生们汗水的结晶,通过本次“研究性学习”,学生加深了对作品的认识,提高了对经典文学作品的认识,更新了学习的观念和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但这次的活动也为今后的新活动奠定了一定的实践基础,学生也获得了一些具体有用的理论指导,在活动的个别细节上还应有所改进,使学生能多每次活动的任务有更加明确的目标和可行性操作方法。
五、【学生活动感悟】从研究性学习中让我们收获了许多东西。
在活动中,大家分工明确,互相合作,共同讨论,交流感想,大家互相学习,提高了我们综合实践的能力。
此次我们的课题是通过流行歌曲来鉴赏古诗词,通过对歌词的研究,对我们对古诗词的深入了解有重要的作用,帮助我们学习《唐诗宋词选读》,提高了我们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了我们的文化素养。
流行歌曲融入了现代的元素,古典诗词充满了古代的气息。
古典诗词流传至今,大多数还被运用到现代流行歌曲歌词中,这样既传播了古典文化,又使流行歌曲更加富有韵味。
二者的结合无疑是一种创新。
让我们更加熟知古典诗词,用唱的形式将它们牢记,扩充了学生的知识范围。
流行歌曲对古典诗词的借鉴,是一种新的文化创新,古今借鉴,古为今用,使得歌曲深入到一个新看领域。
我们相信,我们能通过更多的歌词和诗词的研究,来学习如何自己动手写词或谱曲,真正达到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六、【教师点评】在研究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歌词和诗词的赏析,和学生一起设计活动方案,召开师生见面会讨论形成开题报告,指导学生上网搜集材料、到图书馆查阅文献、筛选整合资料,指导学生开展问卷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召开学习讨论会,指导学生撰写心得体会和结题报告。
研究过程中,没有过多地干涉学生怎么做,而是提醒他们尽量按计划完成调查任务,收集有价值的资料。
从整理资料到利用资料进行撰写心得体会和结题报告对他们是一个艰难的选择过程。
因为所有的资料都是他们心血的结晶,所以他们舍不得扔掉任何的资料,都希望把所有资料搬到文章中去,因此文章中堆积了太多的无用的资料,而缺少自己的研究体会,缺少自己的个性发现。
在整个活动的过程,强调了主动学习、主体实践的教育价值,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亲身的活动和实践,变被动消极地学为主动积极富于创新地学,使学习成为学生主体的自主活动。
在整个课题研究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指导教师是主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