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飞向太空的航程》 (1)

合集下载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飞向太空的航程》 (1)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飞向太空的航程》 (1)
“神舟”1—4号飞船成功发射
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新闻的主体(不超过 25个字)。
中国的飞天梦,以及实现飞天梦的艰辛 历程。
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一则新闻的主要内容。
(20字以内)
当地时间11月29日,第67届联合国 大会以138票赞成、9票反时,41票弃权 通过历史性决议,授予巴勒斯坦联合国 观察员国的地位。决议呼吁国际社会继 续支持和协助,巴勒斯坦人民早日实现 其获得自决、独立和自由的权利。有分 析认为,这一投票结果,为巴勒斯坦以 国际社会更普遍承认的地位,加入更多 国际组织和机构提供了机会,也使巴勒 斯坦在国际刑事法院起诉以色列成为可 能。
巴勒斯坦成为联合国观察员。
试比较以下几个为本文编写的标题,哪 个更好,为什么?
A 杨立伟飞向太空 B 中国的飞天梦 C 中国科技的发展 D 飞向太空的航程
2003年10月5日“神舟”5号载人飞船发射 成功。
中国的飞天梦,以及实现飞天梦的艰辛历 程。
飞向太空的航程
1894年筹备第一届奥运会时,国际奥委 会便向中国发出了邀请。当时的清王朝因 对奥运会不了解,没有答复。
用一句话概括导语内容(不超过25个字)
2003年10月5日“神舟”5号载人飞船发 射成功。
时间
明代
1958年
1960年
1970年
1992年 1970年— 1992年 1999年— 2002 年
事件
万户将自制火箭绑在椅子上,试图飞天
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的指示
中国第一枚液体火箭成功发射 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地球卫星 送上太空 中共中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 战略决策 “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
2008年在北京顺利召开了第29届振 兴,请同学们搜集相关资料仿照本文写 一篇简短的通讯。(要求包括标题、导 语、主体)

《飞向太空的航程》优质教案精选

《飞向太空的航程》优质教案精选

《飞向太空的航程》优质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科学探索》教材第七章第三节《飞向太空的航程》。

内容详细阐述了太空探索的基本知识,包括航天飞机的构造、发射原理,以及太空环境对人体的影响。

还将介绍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及未来规划。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航天飞机的基本构造、发射原理及太空环境对人体的影响。

2. 掌握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及未来规划。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航天飞机的发射原理及太空环境对人体的影响。

重点:航天飞机的基本构造、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及未来规划。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视频、图片、模型等。

学具:笔记本、笔、教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神舟十一号飞船发射升空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飞船是如何飞向太空的吗?”2. 新课内容:(1)航天飞机的基本构造:通过PPT展示航天飞机的各个部分,讲解其功能。

(2)航天飞机的发射原理:播放发射过程视频,结合教材讲解。

(3)太空环境对人体的影响:通过图片和实例,介绍太空环境对宇航员身体的影响。

(4)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及未来规划:讲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

3. 随堂练习:分发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航天事业的发展对人类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六、板书设计1. 航天飞机的基本构造2. 航天飞机的发射原理3. 太空环境对人体的影响4. 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及未来规划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所学内容,谈谈你对航天事业的看法。

答案要点:(1)航天事业的发展对人类具有重要意义。

(2)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3)青少年要关注航天事业,为我国航天事业贡献力量。

2. 课后拓展:收集有关航天事业发展的资料,制作手抄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航天飞机的基本知识,让学生了解了航天事业的发展。

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1《飞向太空的航程》优秀课件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1《飞向太空的航程》优秀课件
实践的,是我国明朝的万户(又名
万福)。据史书记载,14世纪末,
明朝一勇敢者万户坐在装有47个
当时最大的窜天猴的椅子上,双手各持一大风筝,试图借 助火药的推力和风筝的升力实现飞行的梦想。尽管这次试 验是一次失败的悲剧,但万户被公认是载人航天技术的世 界第一人。为了纪念万户,月球上的一个环形山以万户的 名字命名。
10月12日,神舟六号在酒泉 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10月12日,神舟 六号在酒泉卫星 发射中心整装待 发
这是费俊龙拍摄的作品,照片中的 褐色部分是位于我国塔里木盆地中 心的塔克拉玛干沙漠。
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首次将我国两名航天员同时 送上太空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的精彩瞬间
这是杨利伟拍摄的作 品,他说这是他看到 的地球最美的画面。
写作背景
2003年15日上午9时整,一艘中国的载人火箭,从 酒泉的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经过21个小时、60万 公里的绕行任务后,成功返回地球,降落在內蒙古大 草原上。这个行动的圆满結束,向世人宣告了一个事 实:继雄霸太空40年的美国、苏联之后,中国已经成 为第三个太空科技国家。“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顺利 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 寻常的发射,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 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本文记 录了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并着重回顾了中国人飞向 太空的航程。
3.根据结语部分,回答:
时间: 金色的秋日,9时10分 人物: 杨利伟,一个勇敢的中国人 事件: 飞船发射、升空,进入预定轨道,标志
着发射成功。 评论: 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
4.本文是按什么顺序行文的? 【提示】时间顺序 5.作者用了这么多精确的表示时间的数字,对 这则新闻起到什么作用?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一、自主探究问题1.标示出全文各自然段的序号。

2.圈划出有明显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段、句。

3.用准确、简明、连贯的语言提炼出导语、主体、结语三个部分的主要内容填写表格。

二、合作探究问题1.本文标题有何特点?2.本文的标题有哪些深刻的含义?3.本文的标题是如何很好的总领覆盖正文的内容的?学习步骤如下:1.课件或板书展示以上主问题和子问题2.学生分小组讨论以上问题3.各小组派1名代表交流展示讨论成果,其他成员补充4.教师点拨,明确各问题答案5.课件展示下列内容要点:标题包含两层意思:第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以认为是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这个含义主要涵盖正文的导语和结语部分:第二,是指中国的航天梦经过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这个含义主要涵盖正文的主体部分。

6.学生课堂接力,上黑板完成以下内容:近半个世纪中国航天技术探索发展历程第一阶段(4~8段)1958年,毛泽东号召搞人造卫星。

第二阶段(9段)1960年,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

第三阶段(10~13段)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第四阶段(1417段)1992年,中央决策实施我入航天工程。

第五阶段(18~21段)世纪之交,''长征"系列火箭久经考脸。

第六阶段(22-26较)九十年代后,‘'神舟"系列飞船不断升空。

三、合作探究问题:L ''金色的秋日”暗示了些什么信息?2.''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哪一个词语用的最精准?3.''神舟"5号发射成功以后会怎么样呢?学习步骤如下:1.课件或板书展示以上主问题和子问题2.学生分小组讨论以上问题3.各小组派1名代表交流展示讨论成果,其他成员补充4.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认识从文本到自己:''金色的秋日”暗示了暗示了我们已经收获了丰硕的成果,但是''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亥『'中''迎来”一词则精准地告诉我们‘'辉煌''时刻还远远没有结束,也不可能有结束,祖国的航天伟业还需要前赴后继,这就自然为后继者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后来人怎么办?5.教师课件展示下列材料,全班齐读其中的文字介绍:2013感动中国人物罗阳事迹【获奖名片】罗阳:长使英雄泪满襟【颁奖词】如果你没有离开,依然会,带吴钩,巡万里关山。

人教版 高一年级 必修一 语文 教案:飞向太空的航程(1)

人教版  高一年级  必修一  语文  教案:飞向太空的航程(1)

飞向太空的航程【背景材料】一、让“背景”成为一景(胡延宁)美国记者沃尔特·福克斯在《新闻写作》一书中写道:“迄今为止,'背景材料'一词都用于表示那种为读者完全理解一篇报道所需的事实信息。

它从基本的信息,如新闻事件所涉及人物的姓名、年龄、职业和住址等,一直到与此前内容相关的各种信息--记者只要提出正确的问题一般差不多肯定可以获得的信息。

”我以为,这段话基本上回答了消息需要什么样的背景。

要使背景成为一景,应该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把背景写精。

在采访中要广泛占有背景材料,为写好背景做大量积累,然后抽取精华。

作者一定要弄清楚所要报道的新闻事件为什么会发生,发生的内外部原因是什么,这些背后的新闻与刚发生的新闻构成了什么联系。

这些都是“读者完全理解一篇报道所需要”的。

广泛占有并不等于全部写出,这时候,一定要去粗取精、由表及里,仔细筛选,把那些在读者理解报道时所必需的背景信息精选出来,再精练地写出来。

这里讲的精,不仅仅是短,主要指的是精华、精练。

《参考消息》2003年9月26日刊登的一则新闻《美评估报告初步显示--伊拉克没有违禁武器》中,背景介绍只有一句话:“认为伊拉克拥有非常规武器曾是布什政府宣布对伊拉克开战的主要理由。

”含着讽刺,带着嘲笑,还有几分揭露。

如果没有这个精练的背景介绍,读者就不明白为什么美国要跑到伊拉克去搞评估报告,以及美国和全世界为什么都对这份评估报告如此关注。

二是把背景写准。

背景材料是为了让读者更好更准确地理解一篇报道,说的都是“为什么”,所以,一定要准确无误,千万不能道听途说、以讹传讹。

如果连“为什么”都搞不清,那就会为读者理解报道造成困难,甚至把读者引入理解的误区。

比如说,关于中国载人航天的新闻报道,正确的背景应该是中国要发展自己独立的航天工业,正当地参与国际太空竞争,而西方一些新闻媒体却别有用心地将背景偷换为中国要发展太空军事,要成为军事强国,进而鼓吹中国威胁论,以谬误的背景来误导受众。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飞向太空的航程》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飞向太空的航程》课件

但不能飞翔于云霄。后来,乾闼
婆和紧那罗相混合,男女不分,职能不分Leabharlann 合为一体,变为飞天。飞天梦之四
万户上天
太空探索其实是从个人起步的。世界上最早进行载人 航天技术实践的,是我国明朝的万户(又名万福)。据 史书记载,14世纪末,明朝一勇敢者万户坐在装有47 个当时最大的窜天猴的椅子上,双手各持一大风筝, 试图借助火药的推力和风筝的升力实现飞行的梦想。 尽管这次试验是一次失败的悲剧,但万户被公认是载 人航天技术的世界第一人。为了纪念万户,月球上的 一个环形山以万户的名字命名。
飞向太空的航程
新华社酒泉10月16日电 第1~3段 第4~26段 第27~30段
中国实现飞天梦的历程中,有哪几个关键性的 事件?
• 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 • 1960年中国第一枚火箭成功发射。 • 1970年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天空。 • 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 “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 • “神舟”一至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
10月12日,神舟六号在酒泉 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10月12日, 神舟六号在酒 泉卫星发射中 心整装待发
这是费俊龙拍摄的作品,照片中 的褐色部分是位于我国塔里木盆 地中心的塔克拉玛干沙漠。
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发射 成功首次将我国两名航 天员同时送上太空
本文标题有什么含义?
• 其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 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 成功,标题可认为实指“神舟”五号飞 船发射的过程。 • 其二,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 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 一探索过程。
• 读了这则新闻,我们能感受到作者什 么样的情感?

飞向太空的航程优质课获奖课件

飞向太空的航程优质课获奖课件

诞生(dà ) n . 横亘(ɡè ) . n 翌年(yì ) .
【答案】
C(着:zhuó)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运载 摘星揽月 橘红 四战四 捷 B.沉闷 拨地而起 竖立 直刺九 宵 C.震动 惊天动地 跨进 大漠深 处 D.落伍 举国关注 响彻 发源地 【答案】 B(拨—拔,宵—霄)
1.读准字音 运载(zài) 橘(jú)红 角(jiǎo) 落 翌(yì)年 开辟(pì) 乐曲(qǔ) 酝酿(niànɡ) 横亘(ɡèn) 着(zhuó)陆 2.解释词语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 勇气。作,振作。后泛指做事要趁鼓起劲头 的时候一口气干完。 酝酿:造酒的发酵过程,比喻做准备工作。 苛刻:(条件、要求等)过于严厉,刻薄。

在这个时候,本文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更 有一些才经披露的资料,而且把这些资料 以历史的形式系统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对 于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无疑是及时的,而 且这些信息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也是很新 的。另外,这种狂欢之中的冷静回顾,也 使得事件本身的意义更加突出。


(5)本文除了报道主要事件外,还运用了一 些议论和抒情,请你找出几例,试着分析 一下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深化主旨,揭示本质。本文第三段“这是 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 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 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这样一议论使读者不仅看到了事实,而且 领悟到这一事实的重大现实意义,抓住这 一点表现主题,就有新意、有深度了。
【答案】C(A.慷慨解囊:毫不吝啬地拿出钱帮助别 人;B.万籁俱寂:各种声音都停息了;C.异曲同工:不同 的曲调演得同样好。比喻不同的人的辞章或言论同样精彩, 或者不同的做法收到同样的效果;D.秀色可餐:形容女子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1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之《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1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之《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之《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了解中国人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的不懈努力⑵了解文章叙述、议论、抒情与描写有机融合的表现手法。

⑶学会找关键词关键句子和段落抓有效信息。

2、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文章叙述、议论、抒情与描写有机融合的表现手法。

2、学会找关键词关键句子和段落抓有效信息。

【课时】1课时。

【教学课型】自读课。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自主学习法、问题探究法、提问法。

【教具】CAI 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图片进行提问,学生自己介绍神州六号的情况。

二、字词闯关(给加横线的字词注音)三、自读课文,分析课文1、结构分析:导语:(1~3)中国发射载人飞船成功。

主体:(4~26)飞天航程。

结语:(27~30)迎来了飞天梦圆的时刻。

2、怎样理解标题的含义?可以认为是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

中国的航天梦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也喻指这一航程。

3、自读课文,整体感知,作者表达的是怎样的情感?自豪、赞美。

4、本文导语部分有什么特色?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是描述,也是评论。

既有对飞船升空的情景精细描绘,又有对这壮举的评论。

生动感人,有情感。

5、中国实现飞天梦的历程中,有哪几个关键性的事件?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

1960年中国第一枚火箭成功发射。

1970年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天空。

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

“神舟”系列飞船的成功发射。

6、中国人飞天航程经历了哪几个阶段?7、“要真正依靠自己的力量把航天员送入天空,还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

”主要有哪些困难?首先要有可靠性高,大推力的运载火箭。

安全返回技术。

研究出具有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统为太空中的航天员提供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四、理文章线索文章用倒叙手法写出了“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然后按照是时间的顺序回顾了中国飞向太空的历程,最后落笔到“神舟”五号的研制、发射上,首尾照应,重点突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飞向太空的航程》课时教案
今天我主播:哪位同学来播报今天的新闻
点评。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新闻单元的最后一篇新闻《飞向太空的航程》。

同学们先把书翻到52页。

52页上面有一幅《嫦娥奔月图》。

我们在很小的时候,就听过“嫦娥奔月”的故事。

虽然等我们长大以后,很遗憾地得知,这个故事只是一个神话,是人类虚构的,但是,嫦娥所去到的、地球以外的那个神秘的世界,却因为这一个神话而深深地印刻到了我们的脑海里。

而到了明朝,终于有一个人,把我们“飞天”的梦想从神话拉到了现实中。

他就是明朝的士大夫——万户。

万户他试图用自制的火箭飞向天空,虽然最后以失败告终,万户也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是他的努力、他对天空的向往,无疑又拉近了我们人类和外太空的距离。

一直到了2003年10月15日,同学们一定要记住这个日子,因为,我们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终于被我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载入了外太空。

可以说,这是一件令全中国为之振奋、令全世界为之震惊的大事。

当时,对于我们的第一位宇航员——杨利伟、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包括神舟五号的研发团队等等,关于他们的报道,多到简直可以用“铺天盖地”来形容。

那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这篇,我们教材在众多报道中特别为我们选取的《飞向太空的航程》,来了解一下我们中华民族的飞天之路。

二、主要内容
我们无论是在分析课文,还是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第一步,最基础的,我们首先要通过初读文章,来了解文章主要写了一个什么内容。

那我们如果想第一遍读一篇新闻,就能够整体地把握这篇新闻,就必须通过初读来达到两个目标:归纳主要内容、划分新闻结构。

先来复习一下之前学过的内容,新闻从结构上,可以划分成几部分:——好,下面,给大家5分钟时间,你来速度课文,注意时间的把握,完成两项任务:
1、用最精炼的语言概括出这篇新闻的主要内容。

2、划分这篇新闻的结构,并概括出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大家注意,我还是强调一个阅读习惯的问题:读课文的同时,把段落标好,把你不熟悉的生字生词画出来)
三、划分结构
好,提出了它的主要内容,下一步我们要从整体上把握这篇新闻,划分结构。

好,那标题毫无疑问:飞向太空的航程。

导语、正文、结语分别是由哪几段组成呢?快速看一下。

导语:1—3:“神五”发射;
正文:4—28:发展历程历程;
结语:29—30:发射成功
(结语的划分大家有争议,来,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大家的争议主要集中在了27、28、29三个自然段,那我们看一看,这三个自然段都是围绕一件什么事情写的啊——“神五”发射。

25段写2001年,26段写2002年,27段写新的一年,也就是2003年,它实际上还是在按照时间的进程,来写进入新实际,我们航天事业的发展。

而28段紧接着27段写,中国人都在期盼着这一时刻,什么时刻呢,就是杨利伟飞向太空的这一时刻。

所以它们划归到上一部分,没有问题吧。

那我们再来看29段,29段我觉得就有一点特别了:它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9时10分许”的时间点,这个时间点提出的很突兀,它不像前面,提到时间就说某年某月某日、具体什么时候,但是在这里,它却单独提出了一个“9时10分”的时间点,它是连着上面的内容,还是连着前面的什么内容呢?同学们在课文中找一找:往前找。

它是连着第二自然段:上午9时整,我们的载人飞船拔地而起,到了9时10分,顺利的进入了太空。

我们说,分段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被分到一大段当中的某几段,他们的内容一定是连续的、是一个整体。

而29段提出的这个9点10分的时间点,把它和前面的内容联系到了一起,也就把它和27、28段的内容划分开了。

)那好,我们来总结一下结构的划分。

四、大事记
结构我们先划分到这,下面我们开始细致地分析这篇新闻。

它主要写的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那好,既然是“历程”,我们就要弄清楚,在这个过程当中,它到底经历了哪些事情。

好,下面的时间,给咱们同学,你们小组合作,
来完成这样一个任务:根据这篇新闻主体部分的内容,归纳一下,课文中介绍了我国航天事业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哪些大事。

一会儿我找小组,从三个点来汇报:在哪一段中,哪个时间点,发生了什么事。

(这个小组汇报的时候,其他小组注意听,看看和你们的答案有什么不一样的。


(因为这片新闻的时间点写得比较明确,所以我们筛选信息还是比较容易的。

)(选拔宇航员、863计划:严格意义来讲,这两件事情,只能算是我们航天事业发展历程中两项重要的准备工作,不必要把它们列入发展历程中的重大事件。

但是,在这篇新闻里,这两个部分,确实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两部分,因为虽然只是作为准备工作,它们对我们取得最后的胜利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五、感悟
那好,我们来看,刚才同学们总结出了一系列我国航天事业在发展历程中的大事件。

那从同学们总结出的这一系列大事中,你们觉得,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有什么特点呢?你从它的这个发展过程中,你能得到一些怎样的感悟呢?来思考一下。

(你的感悟可以是通过我们刚才总结的发展历程而得到的,也可以结合着课文,从作者对于某一件事情的具体叙述中得到。


1、时间长:几十年、几代人的努力。

为了梦想坚持不懈。

时间短:从明朝的万户第一次试图飞上天空到我们决定发展自己的航天事业,经历了几个世纪。

而我们从开始发展到最后的成功,仅仅经历了几十
年,说明我们国家的国力在增强,科技在进步。

2、读12、13段:是一个情节的波澜,几乎就要成功了,但是,梦想最终的结果
只能是落空了——说明并不顺利。

但是,无论怎样的失败都没有阻止我们奋斗的历程。

小结:我们通过分析它,知道,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

这中间有过失败,但是,紧接着失败的,就是继续的努力,继续的去争取成功。

这当中的过程是需要我们清楚的,而这当中的精神更是需要我们学习的。

同学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我相信,一定会比这些航天人遇到的困难小很多。

面对那么大的困难,他们都能坚持下来,那面对生活中的小困难,我们是用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比如说,我们默写写的不够好,我们能不能再去背第二轮、第三轮,直到我能把它写得一字不差;我们作文有写的不到位的地方,我们能不能去
反复地修改、反复地研究,反复地跟老师请教,最后让我们的作文提高一个档次。

这些问题,我不多说,我相信同学们至少学完这课以后,你应该对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有一个反思。

六、比较
我们在学这篇新闻之前,已经学过两篇新闻了。

所以,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不仅可以就这篇新闻本身来分析,还可以把它和我们之前学过的篇目加以比较。

比如,同学们看39页,《别》这篇新闻,报道的主事件是:英军撤离。

而作者把对于“英军撤离”这件事情的报道重点放在什么位置来写——主体。

翻过来,看《奥》。

这篇新闻的主事件是:对于奥集中营的介绍。

那作者把对于这座集中营的介绍放在了什么位置来写——也是主体。

好,看我们今天学的这篇,《飞向太空的航程》这篇新闻报道的新闻主事件是——神五发射成功。

而它把对于这件事情的报道安排到什么位置来写了呢——导语、结语。

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思考一下。

写作目的——把……放到……位置
这篇报道是以“神五”发射成功为写作契机,带领我们回顾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在这里我们提到了一个词——写作目的。

我们看,一篇新闻的写作目的重要到什么程度?它可以决定一篇新闻的主体内容。

甚至我们可以说,一篇新闻,确立了它的写作目的,就等于确立了它的中心。

七、标题
我们的载人航天飞船终于成功地飞向了太空这一新闻事实。

我们取得成功的这一路奋斗历程
八、总结
随着我们这篇新闻学习的结束,我们这一单元的学习也就告一段落了。

这个单元,我们主要学习了一种什么文体——新闻。

好,那今天我们就来留一个归纳整理的作业,同学们把书翻到第四单元前面,单元要求这一页。

今天大家通过回顾我们学习的这几篇新闻来总结一下:1、阅读新闻,要分哪几个步骤。

2、每一步当中要注意什么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