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人教版重点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考必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考必备)

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必修一一.一词多义“之”①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②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③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④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⑥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以”“而”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②敢以烦执事(介词,拿)③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④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⑤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焉”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③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④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其”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②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③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注: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

二.通假字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③秦伯说(同“悦”)④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三.词类活用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②既东封郑(封,疆界。

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③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⑤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⑦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四.古今异义①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②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五.特殊句式(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A.以其无礼于晋 B.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C.佚之狐言于郑伯(2)省略句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省略介词“于”)B.(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省略主语) C.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以之)(3)宾语前置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人教抵需中语丈必修一丈古丈知识点為结-・一词多义“之”①心从之(代佚之班的建仪丿②许之(人称代词,丈公丿③将為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诃丿⑥孑犯检击之(阿,代词丿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C用于主谓之网,取谄句孑技玄性丿⑥外之4,君之蒔也(用于主谓之网,取询句孑独玄性丿⑦行之往泉,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闻,取询句子获立性丿“以” “而”(D*不能早用子,今念而求之,是来人之过也(連诃,表禾換丿②歌玖戏轨亨(介词,t)③趟同以婵遗(连词,表承棲丿⑥因人之力而就之(连词,表桁新丿⑤以乱3挞,不武(介词,非、用丿“爲”①孑亦疝不和為(铐宅词丿②為用亡以◎邻(展同制词,何J③朝济而夕设权爲(集词,“于之”,农邓更J⑥将為取之(展问代词,哪JU“其”(D以其无札于着(代词,同丿②君知其堆也(代词,这件事丿③*其还也(表育受戎希复语宅丿di:為考修习三中“#、说、0,邯、微”令己整理到积累本上。

二. 通假丰①今老矣,无能%也已(通“矣”丿②行之往来,共其乏囲(通“供”,供给丿③俯说CR “悦”丿⑥矢真所与,不知C« “韧”,朗静丿三. 词类活用①晋军岳阪、军汜南(名词用作劝词,驻扎丿②既*対(対,桩界。

这更用作动词,後成殆騷界丿③若不袒(使劫用廉,使……削@)因人之力而故之,不仁(形永诃作劝词,册黑丿⑤越阿以却遗c名词的*动用出,杷……吉作边岂丿⑥苦亡而有益于君(使册用出,後......... 天亡丿⑦垃之武退师(使动用法,後……MAJ四. 古今异义①夫人(古心b“艸个人”,今艾为“金子”的專•称丿②行(古汇为“岀使的人”,今义殆“岀门对所帶包袁”丿五. 特掾句尖CU状谱后JL (介诃结构后JUA.以其无札于普B.若亡而疝益于君C.铁之狐*于術(2)不略句A.晋军(于)因陵,和于)泡南(省略介诃“于”)B.(灶之武J辟国:“臣之牡也,犹不如人;……”(不略主语丿C.歌以(^)烦执亭(不略介词卖语,以之丿⑶宾语前置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卖语看畳的标志丿《#1轲刺王》丈言知识点小姑*•、通假孕1 •王划说見臣it,通“悦”,yue , £兴。

人教版高一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汇总

人教版高一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汇总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文言知识梳理一、通假字例句释义出处无能为也已“已”通“矣”《烛之武退秦师》焉用亡郑以陪邻“陪”通“倍”,增加《烛之武退秦师》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烛之武退秦师》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烛之武退秦师》秦伯说“说”通“悦”《烛之武退秦师》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烛之武退秦师》南至于句无“句”通“勾”《勾践灭吴》将帅二三子以蕃“帅”通“率”《勾践灭吴》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勾践灭吴》将免者以告“免”通“娩”《勾践灭吴》三年释其政“政”通“征”,赋税徭役《勾践灭吴》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切磋《勾践灭吴》无不餔也,无不歠也“餔”通“哺”,给人食物吃“歠”通“啜”,给人水喝《勾践灭吴》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其”通“岂”《勾践灭吴》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有”通“又”《勾践灭吴》徐公来,孰视之“孰”通“熟”,仔细《邹忌讽齐王纳谏》盛气而揖之“揖”通“胥”,等待《触龙说赵太后》少益耆食“耆”通“嗜”,喜爱《触龙说赵太后》必勿使反“反”通“返”《触龙说赵太后》鼓瑟希“希”通“稀”《侍坐篇》莫春者“莫”通“暮”《侍坐篇》唯求则非邦也与“与”通“欤”《侍坐篇》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寡人之于国也》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失其时“无”通“毋”《寡人之于国也》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颁”通“斑”《寡人之于国也》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莩”通“殍”《寡人之于国也》輮以为轮“輮”通“煣”《劝学》虽有槁暴“有”通“又”,“暴”通“曝”(pù)《劝学》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通“性”,资质、禀赋《劝学》泾流之大“泾”通“径”,直《秋水》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秋水》二、一词多义12345678910、知11、复12、既131415、当16、朝17、孰18、诚19、善20、间21、方22、质23、及24、甚25、少26、异27、如28、与29、数30、发31、直32、兵33、胜34、绝35、强36、假37、望38、闻1、名词作状语:例句释义出处夜.缒而出当晚《烛之武退秦师》朝.济而夕.设版焉在早上;到黄昏《烛之武退秦师》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在庙堂上《勾践灭吴》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当面《邹忌讽齐王纳谏》日.食饮得无衰乎每天《触龙说赵太后》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天《劝学》秋水时.至随着时令《秋水》2、名词作动词:例句释义出处晋军.函陵驻军《烛之武退秦师》唯君图.之计划,考虑《烛之武退秦师》宦.士三百人于吴做帝王的奴隶《勾践灭吴》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以礼相待《勾践灭吴》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穿《勾践灭吴》朝服.衣冠穿戴《邹忌讽齐王纳谏》赵王之子孙侯.者封侯《触龙说赵太后》质.于齐做人质《触龙说赵太后》端./章甫..穿着礼服;戴着礼帽《侍坐篇》鼓.瑟希弹奏《侍坐篇》风.乎舞雩吹风、乘凉《侍坐篇》曾皙后.落在后面《侍坐篇》填然鼓之鼓.打鼓《寡人之于国也》树.之以桑种植《寡人之于国也》七十者衣.帛食肉穿《寡人之于国也》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称王《寡人之于国也》之有也王无罪.岁怪罪《寡人之于国也》非能水.也游泳《劝学》骐骥一跃,不能十步..跨出十步《劝学》3、动词作名词:例句释义出处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好处《烛之武退秦师》其继.有在乎继承人,后嗣者《触龙说赵太后》请以战.喻战争《寡人之于国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活着的人;死去的人《寡人之于国也》輮.使之然也用火熨使物弯曲这道工序《劝学》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见闻,学识《秋水》4、形容词作名词:例句释义出处越国以鄙远.远地、远方《烛之武退秦师》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烛之武退秦师》犹不能恃无功立尊.重器《触龙说赵太后》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小事;大事《侍坐篇》5、形容词作动词:例句释义出处臣之妻私.我偏爱《邹忌讽齐王纳谏》谨.庠序之教认真从事《寡人之于国也》轻.伯夷之义轻视《秋水》6、使动用法例句释义出处烛之武退.秦师使……退却《烛之武退秦师》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灭亡《烛之武退秦师》既东封.郑使……成为边界《烛之武退秦师》若不阙.秦使……削减《烛之武退秦师》阙秦以利.晋使……得利《烛之武退秦师》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使……退却《勾践灭吴》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使……干净,使……美丽,《勾践灭吴》使……充足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使……受辱《勾践灭吴》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使……听到《邹忌讽齐王纳谏》没死以闻.使……听到《触龙说赵太后》今媪尊.长安君之位使……尊贵《触龙说赵太后》可使足.民使……富足《侍坐篇》移.其民于河东使……迁到《寡人之于国也》7、意动用法例句释义出处越国以鄙.远把……当作边境《烛之武退秦师》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认为……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认为……少《秋水》四、古今异义例句古义今义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设宴请客的主人行李..之往来出使的人出门所带的包裹微夫人..之力不及此那人尊称一般人的妻子谋臣与爪牙..之士武士坏人的党羽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原野黄河中下游地区丈夫..二十不取男子女子的法定配偶邹忌讽.齐王纳谏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讽刺,诽谤明日..,徐公来第二天今天的下一天今齐地方..千里土地方圆某一区域宫妇左右..莫私王国君旁边的近臣旁边年几何..矣多少数学的一门科目异乎三子者之撰.才能写作河内凶.谷物收成不好,即荒年人或动物暴躁、心肠狠毒邻国之民不加.少更,再增加金.就砺则利金属制品黄金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广泛地学习学识渊博蟹六跪.而二鳌脚,腿两膝着地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寄身,容身把情感、希望、理想等放在某人或某事物上资料来源:回澜阁教育免费下载天天更新。

人教版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言语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言语文化。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人教版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人教版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一、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同“矣”)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供应。

读gōng)秦伯说(“说”通“悦”,高兴)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喜欢。

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回来。

燕王诚振怖“振”,通“震”,害怕。

秦王还柱走“还”,通“环”,绕。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卒”,通“猝”,突然。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内”通“纳”)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愿伯俱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蚤”通“早”)今者有小人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如果不这样)二、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古今意义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今义:请客的主人。

2、行李之往来。

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等。

3、共其乏困古义:缺少的东西。

今义:疲劳。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人。

今义:对已婚女子的尊称。

5、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

今义:贫穷。

6、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7、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古义:袒露一只臂膀。

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8、持千金之资币物古义:礼品。

今义:货币。

9、诸郎中执兵,皆阵殿下古义:宫廷的侍卫。

今义:中医医生10、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古义:指崤山以东地区。

今义:指山东省。

11、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古义:意外的变故。

今义: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12、将军战河北古义:黄河以北地区。

今义:黄河北部的一个省。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文言文知识归纳复习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文言文知识归纳复习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文言文知识归纳复习高语第一册文言基础知识一. 找出通假字并解释1.《烛之武退秦师》夫晋,何厌之有若不阙秦皇岛失其所与,不知共其乏困2.《勾践灭吴(节选)》南至于句无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将免者以告三月释其政令壮者无取老妇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魔厉,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歠也铺,3.《邹忌讽齐王纳谏》孰视之4.《触龙说赵太后》少益耆食必勿使反5.《寡人之于国也》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直不百步耳涂有饿莩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6.《劝学》虽有槁暴君子生非异也二.古今异义1.敢以烦执事古义:今义: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今义:3.行李之往来。

古义:今义: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今义: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

古义:今义:6.苟得闻子大夫之言。

古义:今义: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义:今义:古义:今义:8.丈夫二十不取。

古义:今义:9.今地方千里古义:今义:10.河内凶古义:今义:11.是使民养生葬死无憾也古义:今义:12.邻国之民不加少古义:今义: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今义:14.假舆马者古义:今义:15.蟹六跪而二螯古义:今义:16.金就砺则利古义:今义:三.常见实词归类1.〈〈烛之武退秦师〉〉微:则名微而众寡鄙: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微闻鼠有作作索索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说: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辞: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秦伯说,与郑人盟停数日,辞去不辞劳苦2.〈〈勾践灭吴(节选)〉〉知: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孰为汝多知乎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劝:果行,国人皆劝劝君更尽一杯酒遂: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自杀未遂遂使之行成于吴3.〈〈邹忌讽齐王纳谏〉〉方: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视之,自以为不如是可忍。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知识点梳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知识点梳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知识点梳理①边陲(例:越国以鄙远。

)②卑微、不尊贵(例:鄙人无以报效。

)③轻视、贬低(例:鄙视他人的努力。

)3.缺①不足、欠缺(例:共其乏困。

)②减少、削减(例: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4.利①好处、利益(例:___。

)②利用、得到好处(例:利用自己的优势。

)5.厌①满足、饱足(例:___,___。

)②厌恶、不喜欢(例:厌倦了平淡的生活。

)二)虚词:1.共①共同、一起(例:共同完成任务。

)②供给、提供(例:共其乏困。

)2.与①和、跟(例:与人为善。

)②给予、赠送(例:与___。

)3.以①表示手段、方式(例:以诚待人。

)②表示条件、前提(例:以和为贵。

)③表示目的、结果(例:以无为有。

)改写:烛之武退秦师》是一篇充满古代汉语特色的文章。

其中,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语言现象都有所涉及。

在通假字方面,例如“已”通“矣”,“共”通“供”,“厌”通“餍”,“阙”通“缺”,“说”通“悦”等。

此外,古今异义也是文言语言中常见的现象。

比如,“贰”在古代汉语中既可以表示从属二主的动词,也可以表示数词“二”的大写;“鄙”可以表示边陲,也可以表示卑微不尊贵的意思。

在词类活用方面,名词可以作状语、动词,还可以表示使动和意动。

动词也可以作名词和使动。

形容词可以作名词和动词。

数词也可以活用为动词。

这些都是文言语言的特色之一。

最后,在一词多义方面,重要实词如“贰”、“鄙”、“缺”、“利”、“厌”等都有多种不同的含义。

虚词如“共”、“与”、“以”等也存在不同的用法。

总之,《烛之武退秦师》是一篇很好的文言文阅读材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汉语的语言现象。

10.非有诏不得上(指皇帝下达的命令,即诏书)。

三、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向北进兵北略地(方位名词作状语)。

②用匣子函封(名词作状语)。

③向上发尽上指冠(名词作状语)。

④象簸箕一样箕踞以骂曰(名词作状语)。

⑤马上秦兵旦暮渡易水(名词作状语)。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归纳(人教版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归纳(人教版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归纳(人教版《烛之武退秦师》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应。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假设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快乐。

)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1.贰于楚也古:附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

2.假设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三、词类活用(例句)(一)名词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夜缒而出 (表时间,在晚上)②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③既东封郑 (表处所,在东边)2.名词作动词①晋军函陵名词的使动与意动①既东封郑(封:疆界。

名作使动,使……成为疆界)②阙秦以利晋(利:利益、好处。

名词作使动,使……得利)③越国以鄙远(鄙:边邑。

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二)动词的活用1.动词作名词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2.动词的使动①假设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②假设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③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退却(撤兵))(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①越国以鄙远(远,远地)②臣之壮也(壮,壮年人)③今老矣(老,老年人)④邻之厚,君之薄也(厚,雄厚的势力;薄,单薄的力量)⑤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2.形容词作动词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四)数词活用且贰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附属二主)四、一词多义(一)重要实词:1.贰①“二〞的大写。

(例:国不堪贰,君将假设之何?《左传?隐公元年》)②副职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

人教版语文必修1课内文言文复习知识归纳

人教版语文必修1课内文言文复习知识归纳

人教版必修1课内文言文复习知识归纳教师版烛之武退秦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重要实词1、贰:从属二主。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鄙: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越国以鄙远:鄙用作动词,把....作为边邑。

)②庸俗,鄙陋。

(例: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阙:①què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

②què城楼③què皇宫,引申为朝廷④jue挖掘,引申为侵损,削减。

(本文:若不阙秦,将焉取之?)4、微:假如没有。

(例:微斯人,吾谁与归?微夫人之力不及此5、敝:①坏,破旧。

例:敝帚自珍,民生凋敝,视之如敝屣。

②谦词敝人。

③损害,衰败。

因人之力而敝之。

)重要虚词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②敢以烦执事:拿来,用来,介词)③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连词④焉用亡郑以陪邻:目的连词,来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⑥以乱易整:用⑦阙秦以利晋:用来2、而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表顺承,连词④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连词⑤因人之力而敝之:表转折,连词3、焉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代词,为什么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兼词,从哪里④朝济而夕设版焉:语气词4、其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代词,指代“使者”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指示代词,那③失其所与,不知:代词,自己的④吾其还也:表示祈使语气,还是5、之①公从之:代词,代佚之狐的建议②是寡人之过也:的③行李之往来:主谓间,取独④何厌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有何厌之⑤邻之厚,君之薄也:主谓间,取独⑥因人之力而敝之:结构助词“的”⑦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主谓间,取独⑧子犯请击之:代词,秦军⑨辍耕之垄上:动词,到6.封①既东封郑:动词,使......成为边界②肆其西封:名词,疆界词类活用1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退却2晋军函陵:名动,军是驻扎的意思3夜缒而出:名状,在夜晚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动词使动,使......灭亡5越国以鄙远:鄙:名词意动,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指郑国6邻之厚,君之薄也:“厚”“薄”都是形容词用作动词厚,变雄厚;薄,变薄弱7共其乏困:形容词用为名词,缺少的东西8君亦无所害:动词作名词,害处9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名状朝,在早上;夕,在晚上10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名状,向东;名动,使动,使......成为疆界11若不阙秦:使动,使……减少12阙秦以利晋:使动.使.....获利13因人之力而敝之:形动,损害通假字⒈无能为也已(已,通“矣”,了)⒉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⒊秦伯说(说,通“悦”,赞同,高兴)⒋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⒌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知足,满足)6.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古今异义1、行李之往来(行李: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泛指接待宴客的主人)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一.一词多义
“之”
①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②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
③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④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
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③秦伯说(同“悦”)④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三.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既东封郑(封,疆界。

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
③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⑤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
⑦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
四.古今异义
①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②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
五.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二、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

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

今义:表可能、能够、
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古义:礼物今义: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侍卫今义:指中医。

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

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现象:
名词作状语
介宾短语后置
1、常痛于骨髓(介宾短语后置)
2、嘉为先言于秦王(介宾短语后置)
3、燕王拜送于庭(介宾短语后置)
4、使毕使于前(介宾短语后置)
定语后置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五、重点实虚词
1、发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打开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出发发尽上指冠头发
2、顾
顾计不知所出耳只是,不过
荆轲顾笑武阳回头
3.为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
6.以故荆轲逐秦王(因此)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
一、通假字
1.距①关,毋②内③诸侯。

①距,通“拒”,把守。

②毋,通“无”,不要。

③内,通“纳”,接纳,进入。

2.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些。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

6.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通“纳”)
7.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坐通“座”)
8.令将军与臣有却。

却,通“隙”,隔阂,嫌怨。

9.秋豪不敢有所近。

豪,通“毫”。

督过之(督过:责备)留谢(谢:辞谢)
(二)虚词
固不如也(固:当然)君安与项伯有故(安:怎么)
孰与君少长(孰与:与……相比,哪一个更……)
人有大功而击之(而:却)因言曰(因:趁机)
今者有小人之言(者:助词,不译)
不然,籍何以至此(然:这样)因留沛公与饮(因:于是)
以示之者三(三:多次)因击沛公于坐(因,趁机)
若属皆且为所虏(若属:你们这些人)
三、词类活用
1.沛公军霸上。

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2.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①沛公欲王关中。

②秦地可尽王也。

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16.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间,动词作状语,从小路。

17.拔剑撞而破之。

破,使动用法,使……破裂。

18.籍吏民,封府库。

籍,名词作动词,登记。

19.沛公今事有急。

急,形容词作名词,危急的事。

20.此亡秦之续耳。

续,动词作名词,后续者。

21.此其志不在小小,形容词用如名词,小的方面
22.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东、南,名词作状语,向东、向南
四、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1.此天子气也
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3.此亡秦之续耳(二)被动句:
1.若屑皆且为所虏
2.晋属今为之虏矣
(三)宾语前置句:
1.然不自意能先人关破秦
2.不然,籍何以至此
6.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古义:黄河以北、以南。

今义:分别指河北省和河南省。

六、一词多义
(一)为
人为刀姐,我为鱼肉动词,是,
使子婴为相动词,做,担当,
窃为大王不取也动词,认为,
谁为大王为此计动词,出,制定,
且为之奈何动词,对付,
何辞为句末语气词,呢,
为击破沛公军介词,替,给,
(二)故
故听之连词,所以)
君安与项伯有故形容词,旧时,此指交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