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螺旋CT诊断肺癌的临床意义与影像学表现
《2024年小细胞肺癌的多层螺旋CT征象分析》范文

《小细胞肺癌的多层螺旋CT征象分析》篇一一、引言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 SCLC)是一种恶性程度较高的肺癌类型,早期诊断和鉴别对于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 MSCT)作为一种常用的医学影像技术,在肺癌的诊断和分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旨在分析小细胞肺癌在多层螺旋CT下的征象特点,以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效果。
二、材料与方法1. 研究对象本研究收集了近期经多层螺旋CT检查并经病理学确诊的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影像资料。
2. 方法对所有患者的多层螺旋CT影像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并记录肺癌的形态、大小、位置、边缘、内部结构等征象特点。
同时,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病理学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三、多层螺旋CT征象分析1. 形态与大小小细胞肺癌在多层螺旋CT上常表现为类圆形或不规则的结节状病灶,大小不一。
部分病灶可伴有分叶状边缘。
2. 边缘征象(1)边缘毛刺:约70%的小细胞肺癌在CT影像上可见边缘毛刺征象,表现为病灶边缘的不规则细长突起。
(2)胸膜凹陷征:当肿瘤与胸膜相邻时,可出现胸膜凹陷征,表现为病灶与胸膜之间的线状低密度影。
3. 内部结构征象(1)空洞征:部分小细胞肺癌内部可形成空洞,表现为病灶内的低密度区。
(2)支气管充气征:当肿瘤阻塞支气管时,可在CT影像上观察到充气的支气管穿行于肿瘤内,形成支气管充气征。
4. 增强扫描征象小细胞肺癌在增强扫描时,常表现为不均匀强化,部分病灶可见明显的血管供应。
四、讨论多层螺旋CT在小细胞肺癌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其征象特点为形态不规则、边缘毛刺、胸膜凹陷征等。
这些征象特点有助于医生对小细胞肺癌进行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
同时,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病理学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效果。
五、结论小细胞肺癌在多层螺旋CT上的征象具有多样性,包括形态、大小、边缘、内部结构及增强扫描等多个方面。
肺腺癌的新分类及影像学特点

贴壁型
肿瘤细胞沿着肺泡 壁生长,不破坏肺 泡结构。
乳头型
肿瘤细胞形成乳头 状突起,突入肺泡 腔。
实体型
肿瘤细胞呈实性生 长,不形成腺泡或 乳头结构。
基于分子特征分类
EGFR突变型
肿瘤细胞中存在EGFR基因突变,对 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敏感。
ROS1重排型
肿瘤细胞中存在ROS1基因重排,对 ROS1抑制剂敏感。
04
不同类型肺腺癌影像学特 点分析
早期肺腺癌影像学特点
磨玻璃样结节
早期肺腺癌在CT上常表现为磨玻璃样 结节,密度轻度增高,边界模糊。
空泡征
血管集束征
肿瘤周围血管向结节内聚拢,形成血 管集束征,是早期肺腺癌的常见表现 。
部分早期肺腺癌在磨玻璃样结节内可 见空泡征,即结节内局部透亮区。
晚期肺腺癌影像学特点
01
02
03
分叶征
晚期肺腺癌在CT上常表现 为分叶状肿块,边缘不光 滑,呈波浪状或锯齿状。
毛刺征
肿瘤边缘可见短细毛刺, 向周围肺组织浸润性生长 。
胸膜凹陷征
肿瘤牵拉胸膜形成胸膜凹 陷征,表现为胸膜向肿块 方向凹陷。
特殊类型肺腺癌影像学特点
粘液型肺腺癌
CT上表现为密度均匀的磨 玻璃样结节或肿块,增强 扫描无明显强化。
肺泡型肺腺癌
表现为双肺弥漫分布的磨 玻璃样结节或斑片影,边 界不清。
混合型肺腺癌
同时具有上述两种或多种 类型的影像学特点,表现 复杂多样。
05
影像学技术在肺腺癌治疗 中作用
辅助制定治疗方案
确定病变范围
通过CT、MRI等影像学技术,可以准确判断肺腺癌的病变 范围,包括肿瘤大小、位置、浸润深度以及与周围组织的 关系,为制定手术方案提供依据。
肺癌的肿瘤分期及CT影像学表现

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强 戒烟宣传和教育,提 高公众对吸烟危害的 认识。
戒烟可以显著降低肺 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越早戒烟,获益越大。
早期筛查与诊断
1
早期筛查和诊断是提高肺癌治愈率和生存率的关 键。
2
低剂量螺旋CT是筛查肺癌的有效手段,可以发现 早期肺癌。
3
定期进行筛查和体检,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
锁骨上淋巴结转移。
M代表远处转移情况,M0表 示无远处转移;M1表示有远
处转移。
肺癌的病理分期
病理分期是根据肺癌的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有无脉管侵犯等因素,将肺癌分为Ⅰ期、 Ⅱ期、Ⅲ期和Ⅳ期。
Ⅰ期表示肿瘤较小,局限于肺叶内,无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Ⅱ期表示肿瘤较大,已侵犯胸膜或肺内其 他结构,可能有淋巴结转移;Ⅲ期表示肿瘤已侵犯胸壁、纵隔或心脏等重要结构,可能有淋巴结转移或远 处转移;Ⅳ期表示肿瘤已转移到其他器官或组织。
01
腺癌
多见于女性,与吸烟关系不大,早期可无症状。CT影像学表现为圆形
或类圆形结节,有时呈磨砂璃样改变,可有分叶征和毛刺征。
02 03
鳞癌
多见于男性,与吸烟关系密切,早期可出现咳嗽、痰中带血等症状。 CT影像学表现为不规则形肿块,边缘不整齐,可有毛刺征和胸膜凹陷 征。
小细胞肺癌
恶性程度最高,进展迅速,早期即可出现淋巴结转移和血行转移。CT 影像学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结节,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后明显强化。
肺癌的肿瘤分期及ct影像学 表现
目录
• 肺癌的肿瘤分期 • CT影像学表现 • 肺癌的鉴别诊断 • 肺癌的预防与控制 • 病例分析
01
肺癌的肿瘤分期
肺癌的TNM分期
螺旋CT诊断肺癌的临床价值

肺癌 是我国常见 的呼吸系统 的恶性肿瘤 ,近年来呈 现逐年增高 的 趋势 ,严重威 胁患 者的生 命安 全和生 活质 量 。采用有 效 的诊断方 式 ,对于 及早发现 、及早治疗 具有重 要的l 临床意 义 。本研 究通过对 防域港市 中医院收治 的疑似肺 癌患者的C 诊断 资料进 行观察和分析 , T 现报道如下。 1资料 与方 法
1 . 1临床资料
采 用螺旋 C 机 扫描 患者 的全 胸 ,扫描参 数 : 电压 1 0V,电流 T 2k
6 -0 m 0 2 0 A,旋转 时间0 s . ,重建层 厚5 m,重 建间隔厚 度1 5 6 m . mm, 2
螺 距1 7 1 . 5: ,每层扫 描时 间08 ,进行 进行多 平面重建 ( R)、 3 . s MP 表 面遮盖 显示 (S )、容积再现 ( R SD V )。
石 吉铎 潘 春
( 辽宁省鞍山市铁西 医院,辽宁 鞍 山14 1 ) 10 1
【 摘要 】 目的 比较 全麻联 合 硬 膜外 麻 醉与 单纯 气管插 管 全麻在 胸腹 部手 术 中的应 用情况 。方 法 将鞍 山市铁 西 医院 收治 的胸腹 部 手术 治疗
的 患者 7 6例 随机 分 为 两组 ,对照 组 3 6例 采用 单纯 气管插 管 全麻 ,观 察组 4 0例 采 用全麻联 合 硬膜 外麻 醉 ,比较 两组 患者 术 毕清 醒拔 管时
疗需要 。腹腔镜子 宫肌瘤剔 除术 的运用有着 诸多优点 ,其创 伤小 、疼
用于 :①子宫增 大如孕 1周 ;②子 宫肌瘤 直径 超过 1c 6 0m;③肌 瘤数 量 多 ,>4 以上 ;④子宫 肌瘤位 于黏膜 下 ;⑤出现子宫 腺肌症状 的 个
患者 。此 次研 究 的对象 ,都 是接 受 腹腔 镜下 肌瘤 剔 除术 治疗 成功 】
多排螺旋CT筛查早期肺癌的诊断价值探讨-肿瘤学论文-临床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多排螺旋CT筛查早期肺癌的诊断价值探讨-肿瘤学论文-临床医学论文-医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肺癌是临床中较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是原发性支气管癌,主要经腺体部位、支气管黏膜发病,常常伴随血液播散、淋巴结转移等症状。
目前,临床诊断肺癌主要运用影像学检查,但传统CT的检出率比较低,不能早期确诊,进而影响患者预后[1].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多排螺旋CT在早期肺癌的诊断中得到广泛应用,具有较高的诊断率[2].对多排螺旋CT筛查早期肺癌的诊断价值进行探讨,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08-2013-08在我院进行体检的1 602例无症状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 426例,女176例;年龄30~62岁,平均年龄(42.24.9)岁;所有患者不同程度伴有低热、干咳、乏力等临床症状。
肺癌高危人群:年龄60岁以上或者吸烟每年超过400支以上者或者伴有恶性肿瘤家族史的患者。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给予多层螺旋CT扫描,应用扫描仪(美国GE公司生产;light speed 16层螺旋CT扫描仪或者light speed 层螺旋CT扫描仪),进行扫描前,首先指导患者进行先吸气、后屏气的动作;进行扫描时,首先使用腹带束紧胸部轮廓,给予全肺扫描,在整个检测过程中,注意保持呼吸深度的一致;将电流设置为30或者50 mA,电压设置为120 kV,螺距设置为1.375∶1;安排经验丰富的医师对扫描结果进行读片,对结节大小、部位、内部特征、密度以及边缘情况等进行观察,并结合计算机肺结节分析软件对其进行辅助诊断,得出结论。
如首次检查后,对肺内结节不明确的患者以及无肺内结节的高危人群进行普通CT检查或者多排螺旋CT检查一次,如伴有肺癌症状,则随时进行复查。
2 结果经过检查后,共发现110个非钙化结节,其中,94个良性结节(占85.5%),13个为不排除恶性结节但需进行短期随访(占11.8%),3个恶性结节且需接受手术治疗(占2.7%)。
肺癌影像学表现

肺癌影像学表现肺癌影像学表现一、背景介绍肺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早期发现和准确的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影像学在肺癌的诊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能够提供关于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浸润程度以及是否存在远处转移等信息,为临床医生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提供了依据。
二、影像学检查方法1: X线胸片:X线胸片是最常用的检查方法之一,能够显示肿瘤的位置、形态和大小,但对于早期肿瘤的诊断敏感性较低,常常需要结合其他影像学检查来进行确诊。
2: CT扫描:CT扫描是肺癌影像学诊断的主要手段之一,可以提供更为详细的解剖信息,对于早期肿瘤的检出率较高。
同时,CT扫描还可以评估肿瘤的浸润程度、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以及远处转移情况等。
近年来,多排螺旋CT(MDCT)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肺癌的诊断准确性。
3: MRI扫描:MRI扫描对于肺癌的诊断主要用于评估纵隔淋巴结转移和评估早期肺癌的浸润程度。
由于肺组织的运动导致图像清晰度下降,因此MRI在肺癌的应用相对有限。
4: PET-CT扫描:PET-CT扫描结合了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和CT扫描的优势,可以评估肿瘤的代谢活性和解剖信息,对于评估肿瘤的分期和判断是否存在远处转移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三、肺癌的分类和分期1:组织学分类:根据肿瘤细胞的组织学类型,肺癌可分为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两大类。
非小细胞肺癌又可分为腺癌、鳞癌和大细胞癌等亚型。
2: TNM分期:肺癌的TNM分期是评估肺癌的临床分期的重要依据,其中T代表原发肿瘤的大小和扩散程度,N代表淋巴结转移的情况,M代表是否存在远处转移。
四、肺癌的影像学表现1:肺实质影像学表现:肺癌常表现为肺实质内的结节或肿块,具有边界不清、分叶状、分叶显示或带状阴影等特点。
结节的大小、形态、密度、边缘特征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都有助于诊断。
2:支气管造影:支气管造影是评估肺癌侵犯支气管的重要方法,可以显示支气管的变形、狭窄、阻塞及扩张等变化,同时还可以评估实质性肺癌与支气管的关系。
胸部螺旋CT扫描对肺癌外科治疗的临床意义

2 3 对病 灶定位 的 准确 性 螺 旋 c 为 9 , 通 . T 9 普 C 为 9 , 部 X线 为 9 ; T 6 胸 4 对病 灶定 性诊 断符 合 率 螺旋 C 为 8 , 通 C 为 8 , 部 X 线 为 T 9 普 T 4 胸 8 ; 纵 隔淋 巴结 转 移评 估 的准 确 性 : 旋 C 为 2 对 螺 T 9 , 通 C 2 普 T为 8 , 4 胸部 X 线 为 7 ; 3 对纵 隔 内 心脏 大血 管侵 犯 的评 估 准确性 : 螺旋 C 为 9 , T 3 普 通C T为 8 , 8 胸部 X线 为 6 。 5
3 1 病 灶 的发 现 和 定位 .
C 显示 病 变 清 楚 , 位 T 定
准确 , 尤其 对 靠 近 纵 隔 的肺 癌及 位 于 脊 椎 旁 、 尖 、 肺 奇静 脉食 管 隐窝及 心 后 间隙等 部 位 的病 变 , 过 C 通 T 观察 比较 容易 发 现L 。由于 C I ] T检 查 的组 织 分 辨 率
维普资讯
齐 齐哈 尔 医学 院 学 报 2 0 0 7年 第 2 8卷 第 2 2期
胸 部 螺 旋 C 扫 描 对 肺 癌 外 科 治 疗 的 临床 意 义 T
宋丽 华 孙 学利
【 要 】 目 的 探 讨 胸 部 螺 旋 C 扫 描 检 查 对 肺 癌 外 科 治 疗 的 临 床 意 义 。 方 法 选 择 1 0例 经 过 摘 T 0
高, 常能 发 现 少 量 的胸 腔 积 液 及 直径 小 于 0 5m 的 .c 微 小转 移灶 。当胸 部 X线 正位 片发 现 的病 变在 侧位
1 2 方 法 所 有患 者 行胸 部正 、 位 X线摄 片 和 胸 . 侧 部C T检查 , 部分 患 者 行增 强 扫 描 及 多 平 面 重建 , 大
64排螺旋CT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价值

64排螺旋CT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价值目的探讨周围型小肺癌的CT表现特征,提高CT诊断的准确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周围型小肺癌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经手术或CT引导下穿刺病理证实。
结果边缘分叶32例,长短毛刺征49例,胸膜牵拉征24例,周围结构集中征15例,肺泡征11例,支气管气相征12例,空洞征2例,钙化灶2例。
增强扫描特征:CT值增强幅度为20~60HU。
结论CT 平扫的典型征象及增强扫描后强化特点有助于原发性周围型肺癌的定性诊断。
标签:周围型肺癌;64排螺旋CT;诊断;特征随着螺旋CT技术的发展,扫描时间的提升及层厚的变薄,使得局部病灶动态增强成为可能,病灶内部结构显示更加清晰,有利于肺癌特征的显示及其鉴别,为肺癌的正确诊断及早期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2010年2月~2012年8月在本院诊治并经病理确诊的周围型肺癌62例,其中,男42例,女20例;年龄32~84岁,平均60岁。
临床诊断依据病史、主要症状,其中部分无明显临床症状,查体时发现,临床表现以刺激性咳嗽为主,部分咳血丝,62例患者全部经病理证实,32例术后、24例经皮穿刺活检,6例胸腔积液中查出癌细胞。
1.2设备与方法使用飞利浦Brilliance64层螺旋CT扫描机,高分辨率螺旋扫描,螺距64×0.75,120kV,电流根据部位厚度自动调整,行全肺扫描,扫描范围从肺尖到肾上腺区。
旋转时间0.75s/3600,层厚5mm,重建层厚1mm。
矩阵512×512,对比剂碘海醇100mL,3mL/s。
其中,32例患者进行了动态增强扫描,30、60、120、180、300s对病灶重复扫描,重建做出强化曲线。
2结果病灶位于左肺42例,右肺20例,其中右上叶20例。
62例周围型肺癌中,腺癌30例,鳞癌15例,腺鳞癌11例,未分化癌6例。
分叶征32例(浅分叶10例、深分叶22例),毛刺征49例(长毛刺8例、短毛刺26例、长短毛刺15例),胸膜牵拉征24例,结节周围结构集中征15例,肺泡征11例,支气管充气征12例,癌性空洞征2例,钙化灶2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螺旋CT诊断肺癌的临床意义与影像学表现
发表时间:2019-07-31T09:14:29.013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2019年第06期作者:熊礼照
[导读] 在全球范围内肺癌都是病发率高、死亡率高的恶性呼吸系统疾病,常发生于腺体、支气管粘膜等部位,
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湖南永州 425000
【摘要】目的浅析肺癌诊断中螺旋CT的应用意义与影像学表现。
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5月前来我院诊治的经病理确诊的65例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螺旋CT检查,对诊断结果和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
结果螺旋CT肺癌检出率为95.38%,与病理诊断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表现包括血管集束、胸膜凹陷、分叶、毛刺、磨玻璃变化。
结论肺癌诊断中螺旋CT有着较高的检出率,通过对典型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有助于明确肿瘤严重程度,进而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螺旋CT;肺癌;影像学表现
在全球范围内肺癌都是病发率高、死亡率高的恶性呼吸系统疾病,常发生于腺体、支气管粘膜等部位,还容易淋巴结转移、经血液传播。
在患病初期患者一般没有明显的表现,待出现不适症状时通常病情已经发展到了中晚期,不仅会提高治疗难度,还会降低预后效果。
因此,在临床中及时、准确的诊断,及早干预,有助于提高患者5年存活率。
影像学检查是最为方便的检查方式,其中螺旋CT因无叠影、分辨率高、无创伤等优势被广泛应用。
此次我院为了探究螺旋CT临床应用意义和影像学表现而展开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65例研究对象均是本院2018年3月-2019年5月收治的经病理确诊的肺癌患者,其中女患38例、男患27例;年龄最大81岁、最小32岁,平均(55.07±7.16)岁;病程2-11个月,平均(6.13±1.45)个月;类型:26例鳞癌、39例腺癌;病变部位:3例中叶、25例上叶、37例下叶。
1.2 方法
所有患者都应用多层螺旋CT机进行胸部扫描,检查中患者呈平卧体位,将双臂上举过头,头部先进,参数设置:管电压为120kV,管电压为60-200mA,螺距为1.375mm,每层扫描时间为0.8s,旋转时间为0.6s,重建层厚为5mm,重建间隔厚度为1.25mm,Acq为128mm×0.6mm,探测器准直为7.0cm;如果在扫描中肺部有结节,进行薄层重建,同时应用常规剂量进行病灶增强扫描;扫描完毕将所得数据传到计算机工作站处理,应用二维、三维重建技术进行表面遮盖重组、横断面薄层、多平面重建、容积重建。
1.3 观察指标
统计螺旋CT的肺癌检出率,并将病理诊断作为金标准进行对比分析。
同时,总结螺旋CT重建图像和薄层扫描的肺癌影像学表现。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23.0软件整理两组数据,x²检验计数资料,用率率(%)表示,组间差异显著呈统计学意义(P<0.0)。
2 结果
2.1 比较螺旋CT与病理诊断的结果
螺旋CT共计检出肺癌62例,检出率为95.38%,与病理诊断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2.2 螺旋CT重建图像和薄层扫描的肺癌影像学表现
经过螺旋CT重建图像和薄层扫描,肺癌的主要影像学表现有血管集束、胸膜凹陷、分叶、毛刺、磨玻璃变化。
见表2
3 讨论
在呼吸器官中肺是最为重要的,由于粘膜面积较大,在呼吸过程中会将外界不良气体吸入体内,对粘膜组织产生刺激发生病变,特别是随着空气环境污染逐渐严重化发展,也就提高了肺癌的患病率。
此外,该病的产生还与长期吸烟、电离辐射、遗传等因素有关,由于起病较为隐匿,初期患者仅表现为发热、咳嗽、胸闷等症状,缺少特异性表现,容易漏诊或误诊,造成预后不良。
因此,准确诊断有着重要意义,多层螺旋CT是主要的影像学检查方式,能通过较高的分辨率,显示肺部病灶的位置、范围、侵犯情况等,对诊断、治疗、预后都有着较大帮助。
经螺旋CT扫描,能明确肿瘤和支气管、血管之间的关系以及肿瘤大小,并利用肿瘤和纵膈内部、纵膈横膜、脏层胸膜、胸壁、心包之间的解剖结构关系,有助于病情诊断[1]。
在螺旋CT薄层扫描中,可以显示清晰的横断面影像,还可以利用重建技术获得三维影像,利用图像后处理技术,让肿瘤内部或周围萦绕束状影像,显现出肿瘤供血细小支气管动脉以及肿瘤侵犯的肺部静脉血管情况,观察到支气管充气征象、空泡征象,进而为准确诊断肺癌提供可靠参考[2]。
如果是中期肺癌患者,经螺旋CT平扫、增强扫描、多平面重建,能表现肿瘤部位、侵犯程度、范围等基本信息外,还能表现出支气管壁不规则增厚、管腔内肿块、管内阻塞等病变情况,从而更好的进行病情诊断[3]。
CT影像学研究发现,肺癌的CT影像表现主要有四种,①胸膜凹陷征:大部分肺癌患者存在胸膜凹陷症,主要是因为肿瘤内部纤维瘢痕组织收缩,而呈现出三角形、线状、曲线等征象。
②分叶征:分叶征会表现为花瓣状,呈凹凸不平的突出,在两个突出中间有相对的凹入切迹,还能清晰的观察切忌处有肺血管。
③毛刺症:肺癌结节边缘有细短的毛刺,为短毛刺征癌性浸润。
④血管集束征:周围的血管向肺癌结节聚集,到结节边缘会贯穿或中断[4]。
此次研究中,65例患者经过螺旋CT检查,共计确诊62例,检出率为95.38%,与病理诊断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另外,经过螺旋CT重建图像和薄层扫描,肺癌影像学表现:血管集束检出率在63.08%-93.85%、胸膜凹陷检出率在67.69%-72.31%、分叶检出率在73.85%-87.69%、毛刺检出率为67.69%-86.15%、磨玻璃变化检出率在0%-44.62%。
由此可知,螺旋CT诊断肺癌准确率较高,通过肺部横断面能明确支气管腔实际情况,还能利用图像重建,清晰的显示病灶情况,并利用肺癌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准确诊断。
不过在检查中,要指导患者屏气,以便最大程度减少伪影,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肺癌诊断中螺旋CT有着较高的检出率,通过对典型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可发现微小早期病灶,明确病灶与周围大血管关系,以及病灶侵犯范围,进而为正确诊断和分期提供可靠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小刚, 杨茂生, 彭君,等. 64排螺旋CT术前增强扫描在辅助诊断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的应用价值分析[J].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8, v.22(05):21-24.
[2] 王总飞, 杨慧远, 刘先本,等. 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在诊断肺癌中的价值研究[J].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9, 17(01):88-90.
[3] 曾朝强, 王晶, 张福洲,等. 低剂量螺旋CT在早期肺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J]. 现代肿瘤医学, 2019, 27(02):122-125.
[4] 刘兵, 郭大可, 曹淑丽. 多层螺旋CT增强检查对支气管内膜结核及肺癌病变管壁长度的评价[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9, 18(01):11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