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伤的三度四分法
伤残鉴定烧伤三度四分法

烧伤三度四分法
2009-11-12 13:58 【大中小】【我要纠错】
三度四分法:将烧伤分为一度、浅二度、深二度和三度。
Ⅰ度烧伤:仅伤及表皮,局部呈现红肿,又称红斑性烧伤。
有疼痛和烧灼感,皮温稍增高。
3~5d好转痊愈,脱屑而不留瘢痕。
Ⅱ度烧伤:深达真皮,局部出现水疱,又称水疱性烧伤。
浅Ⅱ度:仅伤及表皮生发层及真皮乳头层。
因渗出较多,水疱较饱满,破裂后创面渗液明显,创底肿胀发红,有剧痛和感觉过敏,皮温增高。
若无感染等并发症,约2周可愈,愈后不留瘢痕。
短期内可
有色素沉着,皮肤功能良好。
深Ⅱ度:伤及真皮层,尚残留皮肤附件。
因变质的表层组织稍厚,水疱较小或较扁等,感觉稍迟钝,皮温也可稍低。
去表皮后创面呈浅红或红白相间,或可见网状栓塞血管,表面渗液少,但底部肿胀明显。
若无感染等并发症,3~4周可愈,愈后留有瘢痕(注意:从深Ⅱ度开始留瘢痕!),但基本保存了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皮肤功能。
Ⅲ度烧伤:伤及皮肤全层,甚至可深达皮下、肌肉、骨骼等。
皮肤坏死,脱水后可形成焦痂,故又称焦痂性烧伤。
创面无水疱,蜡白或焦黄,或可见树枝状栓塞血管,触之如皮革,甚至已炭化。
感觉消
失,皮温低。
自然愈合甚缓慢,需待焦痂脱落,肉芽生长而后形成瘢痕。
不仅丧失皮肤功能,而且常成畸形。
重要表格:不同程度的烧伤,愈合时间表。
烧伤的三度四分法

烧伤的分类及分度烧伤是指由热力导致的组织损伤统称为烧伤。
烧伤按烧伤深度及烧伤面积可以如下分 类:一 按烧伤深度分为: I 度(红斑) 达表皮角质层 红肿热痛,感觉过敏,表面干燥1周后脱屑痊愈,无瘢痕。
川度(焦痂) 达皮肤全层,甚至伤及皮下组织,肌肉和骨骼 硬如皮革样,蜡白焦黄或炭化,干燥。
干后皮下静脉阻塞如树枝状 肉芽创面,除小面积外,一般均需植皮才能愈合,可形成瘢痕和瘢痕挛缩。
按烧伤面积分为:1•轻度烧伤:n°以下烧伤总面积在 9%以下;2•中度烧伤:n°烧伤面积 10%〜29%或川°烧伤面积不足 10%;3•重度烧伤:总面积 30%〜49%或川°烧伤面积 10%〜19%或n°、m°烧伤面积虽不达上述百分比,但已发生休克等并发症、呼吸道烧伤或有较重的复合伤;4•特重烧伤:总面积 50%以上或川。
烧伤20%以上或已有严重并发症。
(2)小儿烧伤严重程度和成人不同,如下所示:① 轻度烧伤:总面积在 5%以下的n 度烧伤。
② 中度烧伤:总面积在 5%〜15%的n 度烧伤或川度烧伤面积在 5%以下的烧伤。
③ 重度烧伤:总面积在 15%〜25%或川度烧伤面积在 5%〜10%之间的烧伤。
④ 特重度烧伤:总面积在 25%以上或川度烧伤面积在 10%以上者 烧伤的处理只要是做出了以上分类, 治疗是明确的, 由于烧伤容易发生感染和休克, 因此,初期就要做好预防措施,防止休克和感染的发生。
潮湿, 潮湿 浅n 度 达真皮浅层,部分生发层健在 剧痛,感觉过敏,有水疱,基底部呈均匀红色、 局部肿胀 1〜2 周愈合,无瘢痕,有色素沉着。
深n 度 达真皮深层,有皮肤附件残留 痛觉消失,有水疱,3〜 4 周愈合,可有瘢痕。
基底苍白,间有红色斑点、 痛觉消失,无弹力,坚 2〜4周焦痂脱落,形成。
05、【外科学笔记】烧伤、冷伤、咬蛰伤

烧伤、冷伤、咬蛰伤第一节热力烧伤伤情判断一.面积头颈部9%,双上肢2*9,躯干3*9%,双下肢5*9+1%。
成年人并指掌面占自身1%。
儿童头颈部9+(12-年龄)%,双下肢46-(12-年龄)%。
二.深度采用★三度四分法。
1.Ⅰ°(红斑性烧伤)仅表皮浅层,生发层存在;表面红斑、干燥,烧灼感,3~7d脱屑痊愈,表皮完整,温度稍高。
2.浅Ⅱ°伤及表皮生发层、真皮乳头层;局部红肿,薄皮水泡,内含黄色清亮液;剥脱后红润潮湿、疼痛明显;1~2w愈合,一般无瘢痕,有色素沉着。
3.深Ⅱ°伤及真皮层,深浅不一;厚皮水疱脱痂后红白相间,痛觉迟钝;若不感染3~4w愈合,瘢痕形成。
4.Ⅲ°伤及全皮层甚至皮下、肌、骨骼;无水泡,呈蜡白或焦黄甚至碳化;无痛觉,局部低温;痂下可见树枝状栓塞的血管;需植皮修复;只有小面积伤才能靠周围爬行修复而收缩愈合。
三.严重度1.轻度——Ⅱ°<10%2.中度——Ⅱ°11~30%;Ⅲ°<10%3.重度——Ⅲ°11~20%;面积达31~50%;面积不大,但发生休克、呼吸道烧伤、重复合伤。
4.特重烧伤——总面积>50%;Ⅲ°>20%;存在重呼吸道损伤、复合伤。
四.吸入性损伤包含热力、化学刺激损伤;诊断①呼吸道刺激,咳出碳末痰,呼吸困难,肺部哮鸣音;②火灾现场相对密闭;③面颈口鼻周有深度烧伤,声音嘶哑。
烧伤病理生理、★临床分期一.急性体液渗出期/休克期持续36~48h;大面积者引起休克;早期属于低血容量休克,但区别于大出血,呈逐步,2~3h 最急剧,8h达高峰,随后减缓,48h恢复;故临床补液应先快后慢。
二.感染期从水肿回收期开始;创周炎症,可继发于休克;热力损伤首先凝固性坏死,随之组织溶解,2~3w广泛溶解,为感染高峰。
三.修复期炎症反应同时开始组织修复深Ⅱ°靠上皮岛融合修复;Ⅲ°只能皮肤移植修复。
烧伤创面苍白或焦黄炭化

烧伤创面焦痂提前潮解、脱落或出现虫咬样变化:焦痂提前潮解、脱落,或出现虫咬样变化,表示局部有感 染的发生。
烧伤创面粪臭味分泌物:烧伤创面粪臭味分泌物是属于厌氧菌感染感染。
烧伤创面淡黄色粘稠分泌物:出现淡黄色粘稠分泌物是判断金葡菌感染的关键。
烧伤创面苍白或焦黄炭化
介绍
01 原因
03 鉴别诊断
目录
02 检查 04 缓解方法
烧伤的等级划分,国内普遍采用三度四分法,按烧伤深度分为Ⅰ度、浅Ⅱ度、深Ⅱ度、Ⅲ度。临床习惯上称 Ⅰ度、浅Ⅱ度为浅度烧伤,深Ⅱ度、Ⅲ度为深度烧伤。烧伤创面苍白或焦黄炭化是Ⅲ度的烧伤。Ⅲ度烧伤:累及 皮肤的全层甚至皮下脂肪、肌肉、内脏器官。创面苍白或焦黄炭化,无疼痛,无水疱,感觉消失,质韧似皮革。 3~4周后焦痂脱落后遗留肉芽组织面,愈后遗留瘢痕,皮肤功能丧失,造成畸形。酸烧伤一般不起水疱,迅速成 痂。硫酸、硝酸和盐酸的烧伤痂分别呈深棕色、黄棕色和黄色;烧伤越深,痂色越暗,痂皮内陷越明显,质地越硬。 碱烧伤创面呈黏滑或皂状焦痂,色潮红,有小水疱,一般较深,焦痂或坏死组织脱落后,创面凹陷,边缘潜行, 经常久不愈。此外酸烧伤容易估计偏深,碱烧伤和其他一些化学烧伤有继续加深的过程,应反复估计核实深度。 严重烧伤:可累及全身各器官组织,出现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如水盐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休克、DIC、 免疫平衡失调,继发感染,心功能不全、呼吸功能不全等。尤其是呼吸功能受损,是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2、营养
大面积烧伤病人通常同时存在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和感染,三者互为因果。研究表明,严重烧伤病人的 足够的热量供应下,高蛋白治疗组的调理指数、血清总蛋白、转铁蛋白、C3和IgG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加强营养 并注意维持正氮平衡能显著减少侵袭性感染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卫生资格《初级护师》复习指导-皮肤烧伤的深浅

皮肤烧伤的深浅
我国普遍采用三度四分法,即根据皮肤烧伤的深浅分为浅Ⅰ度、浅Ⅱ度、深Ⅱ度、Ⅲ度.深达肌肉、骨质者仍按Ⅲ度计算.临床上为表达方便,将Ⅰ度和浅Ⅱ度称为浅烧伤,将深Ⅱ度和Ⅲ度称为深烧伤.
(1)Ⅰ度烧伤:称红斑性烧伤,仅伤及表皮浅层――角质层、透明层、颗粒层或伤及棘状层,但发生层健在.局部发红,微肿、灼痛、无水疱.3-5天内痊愈、脱细屑、不留瘢痕.
(2)Ⅱ度烧伤:又称水疱性烧伤. 浅Ⅱ度:毁及部分生发层或真皮乳头层.伤区红、肿、剧痛,出现水疱或表皮与真皮分离,内含血浆样黄色液体,水疱去除后创面鲜红、湿润、疼痛更剧、渗出多.如无感染8~14天愈合.其上皮再生依靠残留的生发层或毛囊上皮细胞,愈合后短期内可见痕迹或色素沉着,但不留瘢痕.
深Ⅱ度:除表皮、全部真皮乳头层烧毁外,真皮网状层部分受累,位于真皮深层的毛囊及汗腺尚有活力.水疱皮破裂或去除腐皮后,创面呈白中透红,红白相间或可见细小栓塞的血管网、创面渗出多、水肿明显,痛觉迟钝,拔毛试验微痛.
创面愈合需要经过坏死组织清除、脱落或痂皮下愈合的过程.由残存的毛囊,汗腺水上皮细胞逐步生长使创面上皮化,一般需要18~24天愈合,可遗留瘢痕增生及挛缩畸形.。
烧伤分度之欧阳引擎创编

烧伤深度的识别:采用三度四分法(四度五分法)
欧阳引擎(2021.01.01)
分度损伤层次表现疼痛治愈时间
Ⅰ表皮浅层红斑状烧灼感 3-7天愈合
浅Ⅱ表皮生发层,真皮乳头层水泡,基底潮红剧痛 1-2周愈合
深Ⅱ真皮层深层水泡,基底红白相间钝痛 3-4周,瘢痕
Ⅲ表皮真皮全层,皮下脂肪焦痂,腊白,焦黄,小块自愈
树枝状栓塞消失植皮愈合
Ⅳ深筋膜以深Ⅲ+肌腱,神经,血管,消失清创,截肢
脏器损伤皮瓣修复
功能障碍
Ⅰ度烧伤采取前文提到的紧急处理后,无需特殊治疗就能自愈;
浅Ⅱ度烧伤若仅为单个水疱,可由医生无菌条件下抽出水疱液后包扎治疗,多处或面积较大可以包扎或暴露,辅以烧伤外用药治疗;
深Ⅱ度烧伤可采取包扎、暴露治疗,或磨痂、削价手术治疗;Ⅲ度烧伤一般采取切削痂、各种植皮手术治疗;
Ⅳ度烧伤若毁损严重需截肢(或截指、趾)治疗,若有挽救可能,采取皮瓣修复。
除Ⅰ度和未发生感染的浅Ⅱ度烧伤外,其他深度烧伤均遗留瘢痕。
烧伤深度和程度

烧伤深度的鉴别和程度的分类1、烧伤深度的鉴别我国普遍采用三度四分法,即根据皮肤烧伤的深浅分为浅Ⅰ度、浅Ⅱ度、深Ⅱ度、Ⅲ度。
深达肌肉、骨质者仍按Ⅲ度计算。
临床上为表达方便,将Ⅰ度和浅Ⅱ度称为浅烧伤,将深Ⅱ度和Ⅲ度称为深烧伤。
(1)Ⅰ度烧伤:称红斑性烧伤,仅伤及表皮浅层――角质层、透明层、颗粒层或伤及棘状层,但发生层健在。
局部发红,微肿、灼痛、无水疱。
3-5天内痊愈、脱细屑、不留瘢痕。
(2)Ⅱ度烧伤:又称水疱性烧伤。
浅Ⅱ度:毁及部分生发层或真皮乳头层。
伤区红、肿、剧痛,出现水疱或表皮与真皮分离,内含血浆样黄色液体,水疱去除后创面鲜红、湿润、疼痛更剧、渗出多。
如无感染8~14天愈合。
其上皮再生依靠残留的生发层或毛囊上皮细胞,愈合后短期内可见痕迹或色素沉着,但不留瘢痕。
深Ⅱ度:除表皮、全部真皮乳头层烧毁外,真皮网状层部分受累,位于真皮深层的毛囊及汗腺尚有活力。
水疱皮破裂或去除腐皮后,创面呈白中透红,红白相间或可见细小栓塞的血管网、创面渗出多、水肿明显,痛觉迟钝,拔毛试验微痛。
创面愈合需要经过坏死组织清除、脱落或痂皮下愈合的过程。
由残存的毛囊,汗腺水上皮细胞逐步生长使创面上皮化,一般需要18~24天愈合,可遗留瘢痕增生及挛缩畸形。
(3)Ⅲ度烧伤:又称焦痂性烧伤。
皮肤表皮及真皮全层被毁,深达皮下组织,甚至肌肉、骨骼亦损伤。
创面上形成的一层坏死组织称为焦痂,呈苍白色,黄白色、焦黄或焦黑色,干燥坚硬的焦痂可呈皮革样,焦痂上可见到已栓塞的皮下静脉网呈树枝状,创面痛觉消失,拔毛试验易拔出而不感疼痛。
烫伤的Ⅲ度创面可呈苍白而潮湿。
在伤后2~4周焦痂溶解脱落、形成肉芽创面,面积较大的多需植皮方可愈合,且常遗留瘢痕挛缩畸形。
以潮红、起疱、烧焦来区分Ⅰ、Ⅱ、Ⅲ度烧伤,抓住了烧伤深度识别的主要特点,这样易懂易记。
由于皮肤的厚薄在不同个体与不同部位有较大差异,不同年龄也有差异,深Ⅱ度和Ⅲ度烧伤在早期有时难以准确区分。
可在治疗过程中加以核实,一般在2~3周后创面属于深Ⅱ度或Ⅲ度将明朗。
简述烧伤的分度

简述烧伤的分度
烧伤的分度是根据烧伤的深度和严重程度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通常分为以下三度:
1. 一度烧伤:一度烧伤是最轻的烧伤类型,仅影响表皮层。
皮肤会出现发红、肿胀和疼痛,但不会出现水疱。
一度烧伤通常在几天内愈合,不会留下明显的瘢痕。
2. 浅二度烧伤:浅二度烧伤影响表皮和部分真皮层。
皮肤会出现发红、水疱和明显的疼痛。
水疱可能会破裂,露出湿润的创面。
浅二度烧伤通常需要几周的时间才能愈合,可能会留下轻微的瘢痕。
3. 深二度烧伤:深二度烧伤影响真皮深层,皮肤可能呈现白色或红白相间的外观,疼痛程度较轻。
创面可能比较干燥,因为皮肤的汗腺和毛囊已被破坏。
深二度烧伤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愈合,通常需要几周甚至几个月,并且会留下明显的瘢痕。
4. 三度烧伤:三度烧伤是最严重的烧伤类型,涉及皮肤全层和皮下组织。
皮肤呈现黑色、干燥、无弹性,无痛感。
三度烧伤的创面需要通过手术植皮来修复,愈合时间较长,并且会留下严重的瘢痕和畸形。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是烧伤分度的一般描述,实际的烧伤程度可能因个体差异、烧伤面积和位置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对于烧伤的治疗和管理,应尽快寻求专业医疗机构的帮助,以获得适当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烧伤的分类及分度
烧伤是指由热力导致的组织损伤统称为烧伤。
烧伤按烧伤深度及烧伤面积可以如下分类:一按烧伤深度分为:
Ⅰ度(红斑)达表皮角质层红肿热痛,感觉过敏,表面干燥1周后脱屑痊愈,无瘢痕。
浅Ⅱ度达真皮浅层,部分生发层健在剧痛,感觉过敏,有水疱,基底部呈均匀红色、潮湿,局部肿胀1~2周愈合,无瘢痕,有色素沉着。
深Ⅱ度达真皮深层,有皮肤附件残留痛觉消失,有水疱,基底苍白,间有红色斑点、潮湿3~4周愈合,可有瘢痕。
Ⅲ度(焦痂)达皮肤全层,甚至伤及皮下组织,肌肉和骨骼痛觉消失,无弹力,坚硬如皮革样,蜡白焦黄或炭化,干燥。
干后皮下静脉阻塞如树枝状2~4周焦痂脱落,形成肉芽创面,除小面积外,一般均需植皮才能愈合,可形成瘢痕和瘢痕挛缩。
按烧伤面积分为:
1.轻度烧伤:Ⅱ°以下烧伤总面积在9%以下;
2.中度烧伤:Ⅱ°烧伤面积10%~29%或Ⅲ°烧伤面积不足10%;
3.重度烧伤:总面积30%~49%或Ⅲ°烧伤面积10%~19%或Ⅱ°、Ⅲ°烧伤面积虽不达上述百分比,但已发生休克等并发症、呼吸道烧伤或有较重的复合伤;
4.特重烧伤:总面积50%以上或Ⅲ°烧伤20%以上或已有严重并发症。
(2)小儿烧伤严重程度和成人不同,如下所示:
①轻度烧伤:总面积在5%以下的Ⅱ度烧伤。
②中度烧伤:总面积在5%~15%的Ⅱ度烧伤或Ⅲ度烧伤面积在5%以下的烧伤。
③重度烧伤:总面积在15%~25%或Ⅲ度烧伤面积在5%~10%之间的烧伤。
④特重度烧伤:总面积在25%以上或Ⅲ度烧伤面积在10%以上者
烧伤的处理只要是做出了以上分类,治疗是明确的,由于烧伤容易发生感染和休克,因此,初期就要做好预防措施,防止休克和感染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