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着一肚子故事的葫芦——宗璞与《野葫芦引》

合集下载

读《野葫芦引》有感

读《野葫芦引》有感

读《野葫芦引》有感读过《野葫芦引》三卷其实已经是夏天的事情了,此后转回头去看电视剧至今未出坑,甚至还粉了演员,也算是至今三十年人生路程中的一次奇遇。

但如何此时想起写作此篇,却是也是因为一件当下发生的事情,让我想起了玮,那个让我哭的不能自已的澹台玮。

我一向自诩泪点很高,很少为书中文辞、情节、人物流泪。

甚至别人守着电视机哭的七零八落,我可以一脑子银魂式的恶搞看着屏幕傻笑,这种出戏的习惯不知是否与时常B站观影有关。

但我在读宗璞先生的这部书的时候,哭了三次,一次为嵋,一次为李之芹,最后一次难以自已为澹台玮,如若不是身处公共场合,我一定不吝惜自己的眼泪为玮大哭一场。

哭嵋《野葫芦引》成书跨度大约有我的年纪这么长的时间,写作时的心境不同,想表达的终极目标也不同。

宗璞先生是冯友兰先生的女儿,抗战时随父亲与联大一起南渡西迁,在西南联大附中渡过了自己的少年时期,就好像她在第一卷中替嵋写得那样,他们的童年在一夜之间结束,当他们重回方壶之时早已不复少年,她们人生中最美好的少年时代就在动荡中消磨。

忽然,悲从中来,怅惘少年时今已不复存在,不论时局环境我们依旧艰难的生长着,就像贫瘠土壤中努力攀爬的野葫芦。

人物的心境一时间感同身受,泪水便再也忍不住了,从物质与时局的角度上讲,我们的少年时比起先生少年时,不知强了多少倍,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烦恼,我们的少年时同样有着无数的艰难险阻,我们也一样如同努力生长的野葫芦一般,等待着成熟的时刻。

哭之芹之芹的死也引了一段眼泪,其实早就料到了书写到这里,早已料到有人会死在逃难的路上,这种颠沛流离是我辈不能体会的事情,毕竟中华强国之梦已经提上日程,我们看着这个崭新的中国一步步前进,就好像时下流行的社会主义体,我们在调侃的同时心怀自豪。

七十年过去了,一切都在变,唯独“爱国”两个字从没有变。

之芹客死异乡的伤感不同于任何一次客居伤怀,不仅是异乡之叹,更是为她即将要到达目的地的惋惜。

如果没有战争之芹是不会死的,如果没有战争之芹是不会背井离乡,如果没有战争之芹是不会颠沛流离,如果没有战争之芹不会旧病复发死于异乡之中,葬身在没有人能够祭奠的荒野。

读《野葫芦引》有感

读《野葫芦引》有感
读《野葫芦引》有感 《野葫芦引》人物众多,情节曲折,时间跨度漫长,宗璞苦思苦 吟,把八年抗战的人心正气、亲情友爱、生死离别、世情百态、众 生之相,把中国知识分子的群体特征和深刻的历史命运,一一纳入 “野葫芦”中,但是始终贯穿着一个总的主题:爱国。宗璞曾亲身 经历过悲壮的抗日战争,那种全民同仇敌忾的伟大情感,以及老一 辈知识分子在历史大变迁中的人生遭遇与心灵历程,她是深有体会 的。作家着力表现战争年代知识分子的美好心灵、坚强品质、高尚 情操和做人的尊严,她认为这正是一个民族在困境中坚持下去的精 神潜流,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必须有这样的知识分子,中华民 族才有希望。正如曹文轩所说:“这是一个失去风景的时代”,而 我们却“在无风景时代邂逅风景。”这对于我们这个善于遗忘历史 的民族是一大幸事。 《南渡记》是《野葫芦引》的第一卷,可独立成篇。这部作品以 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合大学的生活为背景,生动地刻画了中国知识 分子的人格操守和情感世界。他们对亲人朋友的大善、对祖国民族 的大爱、对入侵之敌的大恨、对亡国之祸藏记》描写明仑大学南迁昆明之后孟越一家和师生们艰苦的 生活,刻画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对教授间亦雅亦俗的人情世 态,对青年人朦胧纯真的思想、情感、均施以委婉细致的笔墨,既有妙 趣,又见真情。 《西征记》紧接《东藏记》,写的是明仑大学学生投笔从戎,参加 远征军在滇西和日本侵略者作战的故事。在硝烟炮火的战争里,青年学 子丰富而又纯真的内心世界、义无反顾的牺牲精神更见其可敬可贵。 宗璞在《野葫芦引》中不仅反映了国难当头时知识分子丰富、充实 而又坎坷的生活,而且将他们思想的高贵、灵魂的纯洁、为国赴难的勇 气和精神做了渲染。这些知识分子生活于大学校园,既受到深厚的传统 文化的熏染,又接受了西方文化的洗礼,他们在“战争”这个残酷的环 境中,依然坚守着知识分子永不沦陷的精神家园,坚守着中国传统知识 分子的人格操守;在国家遭受苦难之时,他们挺身而出,为教育下一代 而奔波。他们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在困境中能够走出的精神支柱,是 “中华民族的脊梁”。

从南渡到北归:宗璞《野葫芦引》系列小说研究

从南渡到北归:宗璞《野葫芦引》系列小说研究

从南渡到北归:宗璞《野葫芦引》系列小说研究作者:张丹来源:《文学教育》2019年第08期内容摘要:《野葫芦引》系列小说是中国当代杰出的女性作家宗璞近年来的代表作。

该系列小说使用写实、写意与议论相结合的文本语言,利用中西交融的叙事策略,塑造出以知识分子为主的人物形象,全面展现了宗璞一以贯之的创作风格,凸显出独特的中国气韵。

关键词:宗璞野葫芦引艺术风格精神内涵宗璞是中国当代知识分子题材写作的代表作家之一,著有代表作《红豆》、《我是谁》、《三生石》等。

《野葫芦引》系列小说是宗璞唯一的长篇小说,包含《南渡记》、《东藏记》、《西征记》和《北归记》。

2019年1月,该系列小说最后一部《北归记》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历经三十年,宗璞实现了南渡、东藏、西征之后的北归,给《野葫芦引》系列小说画上一个句号。

本文以此为契机,试图以四部可独立成篇又相互联系的小说为文本细读对象,从文本语言、叙事策略、人物形象等角度全面分析文本,探寻该系列小说的审美价值和内涵意蕴,挖掘宗璞一以贯之的创作风格和独特的中国气韵。

一个作家的语言风格一方面取决于作家运用语言的熟练程度,另一方面与作家本人的经历、性格、修养和气质息息相关。

宗璞的家庭环境奠定了宗璞的语言格调,父亲冯友兰的谆谆教导和言谈举止给她潜移默化的影响,文科研究所的书籍又提供了阅读中国古典小说的便利条件。

大学期间,宗璞在外文系接受西方人文关怀和自由思想的影响,并且长期从事外国文学的研究。

这种全面的成长历程造就了宗璞自身中西兼容的气质,她进一步将西方话语内化到中国传统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叙事语言系统。

《野葫芦引》系列小说是对一段历史岁月进行写意加工的真实再现,“写实”与“写意”两种矛盾的语言形态呈现出和谐的交融,中国古典文学追求的“写意精神”与知识分子表达思想见解的“议论语言”相辅相成。

一方面,《野葫芦引》系列小说的叙事语言是写实的语言,这得益于宗璞写《野葫芦引》系列小说的创作初衷和“求真”原则。

《野葫芦引》是当代著名作家宗璞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创作的一部

《野葫芦引》是当代著名作家宗璞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创作的一部

《野葫芦引》是当代著名作家宗璞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创作的一部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野葫芦引。

《野葫芦引》是当代著名作家宗璞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

小说计划撰写四卷《南渡记》。

《东藏记》。

《西征记》和《北归记》。

现已完成前三卷。

第四卷正处于创作中。

故事以20世纪抗日战争时期为背景。

写北平明仑大学被迫南迁云南办学的艰苦历程。

故事中塑造了一系列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的形象。

而且也较为难得的记录了被人们遗忘已久的抗战时期修建滇缅公路的事迹。

全书多为短句。

读起来“上口”而无滞碍之感。

语言纯朴雅致。

清丽典雅。

细腻和谐。

有诗的美意和散文的含蓄。

宗璞是宗璞创作中的精品之作。

xx年。

小说的第二卷《东藏记》荣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

书名,野葫芦引。

又名,双城鸿雪记。

作者,宗璞。

类别,长篇小说。

出版社,人民文学版社。

类型,四部曲。

人物介绍。

以上整理自文学鉴赏。

孙犁曾称宗璞的文字“明朗而有含蓄。

流畅而有余韵。

于细腻之中。

注意调节”。

这决非过誉之词。

宗璞既有深厚的古典文学的家学渊源。

又从事外语工作多年。

接触到很多外国文学作品。

故而在创作中。

她秉承中国古典文学的特色。

又兼及外国文学的优长:中国传统语言的含蓄凝炼。

特有的节奏与音韵美。

鲜明的形象性;外国文学中表现微妙复杂的人物心理状态的新鲜活泼的文字。

两者在宗璞笔下互相渗透。

彼此融合。

化而为一。

这就形成了宗璞非常个人化且颇具特色的言语风格。

而到了《野葫芦引》。

宗璞更是把这种风格推进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野葫芦引》的叙述方式匀称。

节制。

含蓄。

典雅。

在全书之前有六首序曲。

名为“风雷引”。

“泪洒方壶”。

“春城会”。

“招魂云匾”。

“归梦残”。

“望太平”。

当是四卷本的总纲。

前两部作品《南渡记》与《东藏记》。

每章的字数大体相当。

一般分为三或四节。

而在奇数章节末尾。

一会出现一篇独语。

如:野葫芦的心。

没有寄出的信。

棺中人语等。

以旁白形式来凝炼。

升华本章内容。

从_玻璃瓶_到_野葫芦_宗璞的第一篇小说和她爱情书写的诗学特征

从_玻璃瓶_到_野葫芦_宗璞的第一篇小说和她爱情书写的诗学特征

·195 ·一 第一篇小说发表于何时何处?宗璞的第一篇小说是什么?发表于何时何处?小说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对于一位还健在的当代作家来说,这样最基本的史料学问题应该是极容易回答的。

但事实上,答案并不确切,甚至有些混乱。

作者本人能够肯定地说出第一篇小说的名字,但对于出处和小说内容却记忆、表述有误,导致以讹传讹者颇多。

在接受女作家施叔青访谈时,宗璞说:“上大学时在天津《大公报》发表了第一篇小说,笔名绿繁。

那时我在学法文,小说名字叫《A.K.C 》,法文‘打碎’的意思。

故事是一个小女孩把信装在瓶里要男孩打碎,男孩不懂,错过了,后来他一直在遗憾中度日。

”在《说虚构》一文中,宗璞又说:“一九四八年,我写第一篇小说,刊登在天津《大公报》上。

内容是编造的爱情故事。

现在这篇小说找不到了,它的价值不大,并不让人太遗憾。

有趣的是这篇小说的题目,可以提一提。

这题目用的是法文,《A.K.C.》。

当时我正在上大学,法文是我的第二外语。

”还说:“‘A.K.C.’是a` casser 的谐音,意思是打碎它。

小说中男主角送给女主角一件瓷器,上面刻着‘A.K.C.’,但是女主角舍不得打碎它,就没有得到藏在其中吐露真情的信。

两人错过了,成为终身之恨。

”很显然,这里对故事内容的复述发生了颠倒:写信留下谜语的变成了男主角,但没有“打碎”瓶子而错失机会的变成了女主角。

这段文字中提供了另一个重要信息,即小说发表的时间:一九四八年。

但很遗憾,这是一个错误的时间信息,这是导致“小说找不到了”,导致《宗璞文集》对此事的记录只能将错就错,致使其他研究者以讹传讹,致使作者对故事的复述前后不一的根本原因。

准确的信息是:《A.K.C 》分(上)、(下)两部分分别发表于天津《大公报》1947年8月13日和20日,署名绿繁。

故事发生在法国巴黎。

女主角波娃莉小姐是一个美丽、天真、无忧无虑的少女,父母挚爱,朋友众多,在一个温暖和谐的环境中长大。

在历史风云中重现知识分子风骨——谈宗璞《野葫芦引》系列长篇创作

在历史风云中重现知识分子风骨——谈宗璞《野葫芦引》系列长篇创作

118百家评论 2019年第1期 总第38期当代作家宗璞所写的《野葫芦引》系列小说共有四部:《南渡记》《东藏记》《西征记》《北归记》。

在第一部小说《南渡记》第一章后的间曲里,有一个关于野葫芦的故事,在一个村庄中,有一大片葫芦地,后来村庄遭受外敌入侵,野葫芦也被砍,但是,在新的季节里,野葫芦再度蓬勃生长。

在作者的笔下,野葫芦这种坚贞执著的秉性正是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根源,同时也是小说所要表达的主旨所在,因此,作家将这四部书统冠以“野葫芦引”之名。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西方文学中的现代主义风潮在中国文坛上极为兴盛,宗璞作为一个清华大学外文系的毕业生,对西方现代文学有深入的研究,创作过《我是谁》《泥沼中的头颅》等一系列具有现代主义意味的小说作。

在这类作品中,作家以象征手法来表现人性的扭曲和伤痛,但是,宗璞并没有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出于一种历史责任感,她决定将自己所熟知的西南联大时期的知识分子精神历程写出来,在她看来,写作素材的历史回归与写作手法的传统现实主义必须同步,于是,1985年,宗璞停止了小说创作中的现代主义手法的尝试,并放弃了社科院外文所给她的一个她很感兴趣的关于伍尔芙评传的研究课题,全身心投入长篇小说《野葫芦引》的创作。

1988年,第一部《南渡记》问世,首先发表于《海内外文学》,后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从1993年起,宗璞开始第二部《东藏记》的写作,但是开始不久,她就患视网膜脱落之疾,目力极差,致使她无法阅读和书写,因此,大部分小说都是凭口授完成的,历经七年的艰辛,2000年《东藏在历史风云中重现知识分子风骨——谈宗璞《野葫芦引》系列长篇创作王爱侠内容提要:宗璞所写的《野葫芦引》系列小说以西南联大的南迁及北归为主线,讲述了以孟弗之、澹台玮等为代表的两代中国知识分子在历史的风云变幻中为国家与民族奉献的大节,表现了他们在民族灾难中坚韧不屈的风骨,重塑了知识分子作为“中国的脊梁”的形象,在今天的“小时代”创造了一种文学书写的“大格局”。

葫芦引(散文)

葫芦引(散文)

葫芦 ,是民间常见的夏令蔬菜 。元代王祯 《 农书 》记载 : “ 瓠
之 为物 也 ,累然而 生 ,食 之 无穷 ,最 为佳 蔬 ,烹 饪无 不 宜者 。 ”古人
把葫芦作为瓜果菜蔬食用 ,吃法多样 ,既可烧汤 ,也可做菜 ,既能腌
制 ,也可 干晒 。我 们那 地 方最 常见 的 ,是 用新 鲜葫 芦纽 儿 包 菜角 、包 饺 子 、煎面 饪 、炒 葫芦 片 、凉拌 葫 芦—— 一个 带 有绒毛 白中泛 绿 的葫 芦 ,用 手一 掐 ,只 听见 难 以觉 察 的细微 的 “ 嘭 ” 的一声 ,葫 芦 上 立即
现 出一 个 月牙形 状 的指 甲印儿 ,掐得 动 的 自然 是嫩 的 。指 甲抠掉 一 块
葫芦 皮 儿 ,用 舌头舔 舔 ,甜 的即可 食用 ,苦 的 不能 。新 鲜 的葫芦 皮 儿 嫩绿 ,果 肉 白色 ,切 丝 ,用盐杀 过 之后 ,就现 出 自己 的软 弱来 。葫芦
配粉条、豆腐 、芝麻叶 ( 因为是夏天用开水焯后晒干 ,所以吃时用温
葫芦 架 擎起 的一朵 五瓣 子 黄蕊 白花 上 ,停在 上面 一 动不 动 了 ,突然 一
阵小南风吹过 ,它闪开透明的翅膀 飞起来 ,随即又颤巍巍地停在另一
朵上。
花落了 ,结 了小葫芦 ,初 为草 绿 ,后又变成 绿中泛 白,褪去一
层绒 毛 。葫 芦架 上 既有 小嘴 大 肚 的实 用葫芦 ,也有细 腰 双肚 的 观赏 葫 芦 。这细 腰 双肚 葫芦 ,大 的蒜 臼小 ,小 的拇 指大 ,吊 ,立 ,坐 ,卧 , 神态各异 ,玲珑别 致 ,活像 一群束 腰美人 ,姗姗 可爱 。
勾芡 ( 面粉亦可 ),撒人葱花 、姜末、荆芥 、胡椒粉等 ,拌匀。锅 内 放油 ,要比平常炒菜多一些 ,炒香蒜片 ,小火慢煎 ,至两面金黄 ,即 可 出锅。油香之中 ,混杂着葫芦的清淡。炒葫芦片 ,要用猪油爆炒 , 袁枚 《 随园食单 》说 ,炒素菜用荤油 ,炒荤菜用素油 ,颇有道理 。起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学类文本专题训练——虚构与非虚构(含答案)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学类文本专题训练——虚构与非虚构(含答案)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学类文本专题训练——虚构与非虚构(含答案)文学类文本专题训练------虚构与非虚构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徙(节选)汪曾祺简师毕业,高北溟先生在“五小”任教。

按规定,简师毕业,只能教初、中年级,因为高先生是谈甓渔的高足,中过秀才,声名藉藉,叫他去教“大狗跳,小狗叫,大狗跳一跳,小狗叫一叫”,实在说不过去,因此,破格担任了五、六年级的国文。

即使是这样,当然也还不能展其所长,尽其所学。

然而高先生教书是认真的。

讲课、改作文,郑重其事,一丝不苟。

他不吃烟,不饮酒,不打牌,不看戏。

除了学校和自己的家,哪里也不去,每天他清早出门,傍晚回家。

拍拍白木的板门,过了一会儿,门开了。

①进门是一条狭长的过道,砖缝里长着扫帚苗、苦艾,和一种名叫“七里香”其实闻不出什么气味、开着蓝色的碎花的野草,有两个黄蝴蝶寂寞地飞着。

高先生就从这些野草丛中踏着沉重的步子走进去,走进里面一个小门,好像走进了一个深深的洞穴,高大的背影消失了。

木板门又关了,把门上的一副春联关在外面。

高先生家的春联都是自撰的,逐年更换。

这年是辛未年,板门上贴的春联嵌了高先生自己的名、字:辛夸高岭桂未徙北溟鹏也许这是一个好兆,“未徙”者“将徙”也。

第二年,即壬申年,高北溟竟真的“徙”了。

这县里有一个初级中学。

新任校长沈石君是想有一番作为的。

国文教员,他聘了高北溟。

高先生自然欣然同意。

他谈了一些他对教学的想法。

他要求在部定课本之外,自选教材。

他说教的是书,教书的是高北溟。

“只有我自己熟读,真懂,我所喜爱的文章,我自己为之感动过的,我才讲得好。

”他强调教材要有一定的系统性,要有重点。

他也讲《苛政猛于虎》《晏子使楚》《项羽本纪》《出师表》《陈情表》,韩、柳、欧、苏。

集中地讲的是白居易、归有光、郑板桥。

最后一学期讲的是朱自清的《背影》、都德的《磨坊文札》。

他好像特别喜欢归有光的文章。

一个学期内把《先妣事略》《项脊轩志》《寒花葬志》都讲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Vol.27 No.10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文学艺术收稿日期:2012-09-15作者简介:姚 潇(1991-),女,广东中山人,从事英汉语言文学研究。

宗璞先生一直是中国文坛的一缕清泉,以优雅而洁净的笔感动和鼓励着不同时代的人。

多年来,她一直进行着长篇小说《野葫芦引》的创作。

第一部《南渡记》成书于1987年,后陆续推出《东藏记》和《西征记》,最后一部《北归记》仍在创作过程中。

一、讲故事的人说起宗璞,很少有人没读过她的作品,其中被选入初中语文教材的《紫藤萝瀑布》更是脍炙人口。

宗璞原名冯钟璞,是中国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之女, 其姑母冯沅君女士是“五四运动”时期著名的女诗人,可说是成长于诗礼簪缨之家。

宗璞在浓厚的学术氛围和书香气息的熏陶下成长,自幼便能背诵唐诗宋词,八岁开始读《红楼梦》,这对她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十岁那年由于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宗璞随家人南迁到昆明,其父冯友兰先生在西南联大任教。

这段在云南的日子成了宗璞难以忘怀的记忆,她的豆蔻年华永远地停留在昆明,以至于在宗璞后来的文学创作中,也不断出现昆明的影子,而《野葫芦引》的故事背景更是发生在昆明西南联大。

抗日战争结束后,宗璞考入南开大学外文系,后转入清华大学外文系,潜心研究英语及欧美文学,并在翻译方面有所建树。

书香世家的熏陶和西方文化的学习在宗璞身上显得矛盾而又和谐,她也因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风——雍容典雅。

宗璞并不是个多产的作家,但每部都是承载着心血的精品。

她的主要作品有:《红豆》、《弦上的梦》、《三生石》和长篇小说《野葫芦引》等,获得过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其中《野葫芦引》第二卷《东藏记》更为宗璞赢得第六届茅盾文学奖①。

二、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野葫芦引》这个书名奇特又有趣,但在宗璞的笔下有着深刻的含义。

宗璞说过:“因为不知道写什么,不知道葫芦里卖什么药。

”其实历史就是个葫芦,外人不知道“里面卖的什么药”,除非切开个小口探视一番。

普通葫芦且如此,更何况野葫芦?野葫芦里装着的历史或被遗忘、或被无视,可那段尘封的记忆恰恰正是这个民族所需要铭记的。

“野葫芦引”不是葫芦本身,只是个引子,指引着后人打开野葫芦的口子,让葫芦里的故事能够为世人所熟知。

在书中作者还讲了一个关于野葫芦的故事。

大山里漫山遍野长着金灿灿的野葫芦,山里的人有认葫芦的习惯,会将新生儿的名字贴在葫芦上。

然而,一天敌人入侵大山,对着葫芦的名字把新生儿都杀死了,血染满山;但是这些葫芦却砍不烂,烧不裂,敌人只能将葫芦扔进河里,任其飘走。

可是来年春天,漫山遍野又长出金灿灿的野葫芦。

宗璞借用这个故事,用野葫芦象征中华民族在苦难面前自强不息、勇敢斗争的精神。

八年抗战为作家提供了众多的写作素材:有老舍的《四世同堂》,描写普通百姓在北平沦陷后的生活;有杨沫的《青春之歌》,讴歌进步青年奋斗的故事;还有张爱玲的《倾城之恋》,讲述乱世中的爱情……而鲜有作家将目光放在抗战时期的知识分子身上,宗璞先生的《野葫芦引》终于填补了这个空白。

《野葫芦引》以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大为故事背景,讲述了中国读书人在那段非常时期的故事。

那时候,北大、清华、南开三校联合集体南迁,在抗战的艰苦环境中,培养了大批人才,成为教育史上的奇迹。

长期以来,以抗战为背景的故事都着重于描写红军或是劳动人民,而文人在当代文学作品中很多是以丑角的形象出现,如王朔的《顽主》。

但是在宗璞先生的笔下,中国知识阶层不是传统观念中那样迂腐、懦弱、刻板,他们也有血有肉,在战争中积极教育,传递着中华文化的薪火,以微薄的能力救国图强。

书中有爱情、友情、亲情,而这些人间大善大爱的背后,是高洁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节操。

故事的中心孟樾教授一家人,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垂髫少儿,在亡国面前坚贞不屈,年青一代更是投入救国的热潮中,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与力量,支撑着民族的脊梁。

宗璞“衔一粒沙再衔一粒沙”,用数十年时间潜心创作,将八年抗战中的酸甜苦辣尽收入她的“野葫芦”里面,等着世人一探究竟。

抗日战争的大背景,以知识分子作为主角,很容易令人想起台湾作家鹿桥的作品《未央歌》以及钱钟书《围城》,然而三者相似又不同。

《未央歌》用浪漫而优美的笔调描绘了西南联大,一个远离现实,理想化的校园生活,有着自由自在的牧歌情调,如同乱世中的乌托邦。

《围城》则用辛辣的笔调描写了抗日战争初期,中国知识分子的众生相。

钱钟书落笔于表现世间百态、人性弱点,更是讽刺了学问人虚荣、懦弱的特点,被誉为现代版《儒林外史》。

对比《未央歌》,《野葫芦引》显得庄严而崇高,有校园的浪漫,但更多的是现实的表现,宗璞笔下的西南联大也无法避开战火的影响,而主人公澹台玮更在滇西远征的过程中牺牲。

相比于《围城》中对人性犀利的洞察与讥讽,《野葫芦引》则多了一份人情味,故事中有善有恶,但无伤大雅,即使对犯错之人的批评也是温和的。

三、古典雅致的文字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学习研究带给宗璞一种气质,而这种气质也充分地体现在她的文字中,形成了她独特的文笔——古典、优美、干净。

《红楼梦》给了她很大的影响,“60多年前,我……背唐诗、背黛玉的葬花词”,而这从她的作品中可见一斑。

《野葫芦引》和《红楼梦》一样,没有大场面的描写,仅仅着笔于生活中的细致事,却写得事事入味,一些不起眼的小事则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宗璞的文字像诗词歌赋一样古装着一肚子故事的葫芦——宗璞与《野葫芦引》姚 潇(香港城市大学人文及社会科学学院 香港 999077)摘 要:宗璞,我国当代著名作家,主要撰写散文和小说,学养深厚,气韵独特。

本文主要分析其四卷本系列长篇小说《野葫芦引》,以至真至纯的文学结晶为它所描述的时代立言,不仅展示了宗璞高尚的爱国情操和深厚的文化素养,更是她调和现代与传统、东方与西方文化的可贵尝试。

关键词:野葫芦引;宗璞;文风;文心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757(2012)10-0027-022012年第27卷 第10期姚 潇:装着一肚子故事的葫芦——宗璞与《野葫芦引》韵悠长,需细细品读,她更写了六篇散曲揭示《野葫芦引》四部小说的情节发展,例如序曲《风雷引》——“百年耻,多少和约羞成。

烽火连迭,无夜无明。

小命儿似飞蓬,报国心遏云行。

不见那长城内外金甲逼,早听得卢沟桥上炮声隆!”——对整个故事的大背景做了高度概括。

《野葫芦引》繁多的出场人物又令人联想到《红楼梦》中的四大家族,宗璞学习了曹雪芹的写法,围绕几个书香世家,几代人和众多人物在抗战中的生活经历展开创作,完成《野葫芦引》的故事。

《野葫芦引》不是由单一的主线串联而成,倒像是西方的交响乐,以多个声部、多条线索丰富整部小说。

《红楼梦》对《野葫芦引》的影响还体现在名字的艺术。

《野葫芦引》中的名字取得颇有讲究,如孟家三子“孟离己”“孟灵己”“孟合己”,分别暗示了三个孩子的性格和在抗战大潮中的命运。

长女孟离己清高孤傲实则自卑压抑,最后她离开家人,独自留在了云南,恰恰应了一个“离”字;主人翁孟樾教授的名字“樾”正是树荫的意思,暗示着他在困难的环境下如同树荫一样,尽力给予孩子们庇护。

这些都与《红楼梦》中“甄士隐(真事隐)”“贾雨村(假语存)”有异曲同工之妙。

然而,在一定程度上讲,宗璞的语言已经成了绝唱,因为经过文化大革命的摧残,当今少有作家还能像宗璞一样用传统白话的语法、句法写作,遣词造句颇为古雅,因而《野葫芦引》也就具有了文学“活化石”的价值。

宗璞多年学习欧洲文学,从《野葫芦引》的创作中也可以找到欧洲古典文学的影子。

欧洲古典文学崇尚理性、含蓄之美,而宗璞对两性关系的描写干净纯洁,着意于表现情侣心灵的契合,共同为理想奋斗的精神,文中没有任何不雅的字眼。

这样含蓄的写法与现在社会上充斥的各种情爱作品产生了强烈的对比。

再者,古典文学追求匀称,讲究规范和谐的形式,《野葫芦引》每章字数相同,各分为四个小节,且每个奇数章节的末尾都会以一段独语作为结尾,看似跳脱出了故事,实则是主人翁情感的升华,是人物形象更加的鲜明丰满。

有人曾形容宗璞带有欧洲“贵族气”,这里的贵族气不是指身份地位的高贵,而是指一种维护人类尊严的精神,就像宗璞笔下的那群知识分子,即使在苦难中依旧保持着自己的傲骨,而这种“贵族气”写作的来源正是宗璞本身深厚的中西文化积淀。

三、亦史亦诗《野葫芦引》有着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和谐统一,主要体现在宗璞对历史的真实反映。

在大陆反映南迁历史的作品较少,因此越来越少的人了解那段历史,尤其是现在的青少年。

原因很多,主要是民族心理作祟,“面子至上”的观念根深蒂固。

虽然中国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但这八年是痛苦的,损失惨重,人们注重于强调最后的胜利,而避开耻辱的过程。

宗璞随家人南迁,亲身经历过那一段历史,在她笔下有许多令人难忘的细节描写,例如日军修订的教课书上的洗脑文字“1931年9月18日,日军经中国人民邀请,不辞辛苦远涉重洋而来协助成立满洲国,建设王道乐土。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描写,让整个历史显得更加真实具体,少了矫揉造作的嫌疑。

宗璞在《野葫芦引》里面写的是众人的故事,正如她所说“一部小说之所以存在,其唯一的理由就是它确实试图表现生活”。

读者可以在《野葫芦引》里找到许多人的影子:闻一多、华罗庚、冯友兰、钱钟书、杨绛……书中的小主人翁嵋(孟灵己)就是以作者自己为原型的,因此小说虽是以第三人称展开的,但随处可见作者自己的影子。

宗璞通过嵋的眼睛,也就是她的回忆,向读者还原了当时的社会大环境,有战争带来的苦难,也有人们努力生活的情景。

《野葫芦引》更是以小见大,通过小人物在不同道路上的选择,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世间百态,人性的矛盾;通过普通人的命运,生动地揭示了大时代的命运,而众人的悲欢离合也是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的种种遭遇。

作者以真实的历史为基准,以身边的故事为模板,用练达的笔触细致地刻画着这为数众多的出场人物。

虽然书中人物基本都有生活原型,但小说作为一门艺术,始终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索引的做法仅供娱乐,不必认真,否则就是买椟还珠了。

《野葫芦引》“亦史亦诗”的特点还体现在宗璞对历史的尊重上。

在《野葫芦引》的故事中,宗璞尽力展示历史真实的过去,客观地肯定了国民党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这好比是为不了解抗战的人打开了葫芦的小口,使其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这一往事。

读宗璞的作品不能不佩服其深厚的学养,在她的笔下,诗词曲赋,信手拈来,便可熠熠生辉。

她的文字,干净唯美,无一处不妥帖,无一处不顺畅,如溪流般铮铮淙淙,却可以掀起阅读者情感的巨浪。

它的优势在于氛围足、诗意浓。

《泪洒方壶》:“多少人血泪飞,向黄泉红雨凝。

飘零!多少人离乡背井。

枪口上挂头颅,刀丛里争性命。

就死辞生!一腔浩气吁苍穹。

说什么抛了文书,洒了香墨,别了琴馆,碎了玉筝。

珠泪倾!又何叹点点流萤?”《归梦残》:“八年寒暑,夜夜归梦难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