诲人不倦公开课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十一诲人不倦》16PPT课件 一等奖名师公开课比赛

高中语文《十一诲人不倦》16PPT课件 一等奖名师公开课比赛
(2)这是一种文化保守主义,不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述” 是继承,但时代在变化,如果光有继承,没有创新,这种文化趋 向僵化,就不适应时代,因此我们倡导既要“述”,更要“作”。
温又问:“天有耳乎?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宓答曰:“天处高而听卑,《诗》云:‘鹤鸣九皋,声闻于天。’无耳何能听? ”
温又问:“天有足乎? ” 宓曰:“有足,《诗》云:‘天步艰难。’无足何能步? ” 温又问:“天有姓乎? ”
宓曰:“岂得无姓! ” 温曰:“何姓? ” 宓答曰:“姓刘。” 温曰:“何以知之? ” 宓曰:“天子姓刘,以故知之。” 温又问曰:“日生于东乎? ” 宓对曰:“虽生于东,而没于西。”
第十一课 诲人不倦
吴遣使张温来聘,百官皆往饯焉。众人皆集 而宓未往,亮累遣使促之,温曰:“彼何人也?” 亮曰:“益州学士也。”及至,温问曰:“君学 乎?”宓曰:“五尺童子皆学,何必小人!”
温笑曰:“公既出大言,请即以天为问:天有头乎?” 宓曰:“有头。” 温曰:“头在何方?” 宓曰:“在西方,《诗》云:‘乃眷西顾’,以此推之,头在西方也。”
孔子大胆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口号,首创私人办学之风,不论贵贱、贫富、 智愚、长幼,只要到了一定的年龄,悉数给予教育,来者不拒。孔子的学生中, 从贵贱而言,地位显赫的有贵族孟懿子、南宫适,地位低下的有公冶长等。公 冶长曾被判过刑,坐过牢,但孔子提倡“过往不咎”,不但不嫌弃,收作学生, 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其他还有“卞之野人”子路、贱人之子仲弓等。从 贫富上来看,富有的如子贡,“家富千金,结连驷马”;也有住在穷人巷里, “一箪食、一瓢饮” 却乐在其中的颜渊;还有穷困到“三日不生火,十年不置 衣”的曾参。从智愚的角度而言,有问一知十的颜回、举一反三的子贡,也有 愚笨的高柴、反应迟钝的曾参、固执己见的子张和做事鲁莽的子路。从地域来 看,孔门弟子来自鲁、卫、宋、楚各国,可谓分布广泛。从年龄上看,秦商仅 小孔子4岁,而公孙龙却小孔子53岁。更令人称奇的是,还有父子同为孔门弟子 的,如颜繇与颜渊父子、曾晳与曾参父子。兄弟同时受业的则有孟懿子和南宫 适等人。

高中语文诲人不倦公开课课件优质课PPT课件

高中语文诲人不倦公开课课件优质课PPT课件
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 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
——《庄子•渔父》
诲人不倦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 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皆异 能之士。
—— 《史记·孔子世家》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诲焉。 ——《论语·述而》
面对不齐的学生,孔子是如何对他们 进行教育呢?
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 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论语·述而》
教师之教,不在于全部讲解,而 在于相机诱导。
——叶圣陶
凡人病困而愈谓之“起”。义有滞 碍隐蔽,通达之,亦之终。二者, 一之对也。”
—— 朱熹
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 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 孟子《告子章句下》
孔子为什么能做到“不倦”呢?
诲人之乐 ①收获之乐、教学相长之乐; ②成长的快乐。 ③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快乐 ④传承与发扬古代文化,实现思想精神延续的快乐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诗经·小雅》
谢 谢 大 家

【高中语文】诲人不倦ppt精品课件14

【高中语文】诲人不倦ppt精品课件14

11、22 因材施教 • 一:了解学生 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 • • • • 二:对不同的学生说不同的话 11.22 季文;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 也。
• 三:按照学生的爱好特长进行分科教育,定向培 养。 • 四科十哲11.3
7、1 述而不作 • 述:对古代礼乐以及反映这些礼乐的典籍进行整 理,阐释和传授,而这正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恢复周礼的需要。 • 课后练习第三题 文化保守主义,创新才能进步; 述是作的基础,创新的前提是继承; 述也是一种形式的作,新的整理渗透整理者的观点 和倾向。 9、15 诗教、乐教 雅:是“王畿”之乐 ,是正声,典范的音乐; 颂:是国王用于宗庙祭祀的乐章。 孔子承续了周公“制礼作乐”的事业,维护了传统 的礼制。
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2.橘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3.孟母三迁
1.平民: 不论出身贵贱和等级的 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 曾参“缊袍无表,颜色肿哙,手足胼胝,三 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 子思家贫,其居处“蓬户不完”,“上漏下 湿” 2、贱人:冉雍“父,贱人”,家“无置锥之 地”。 3、贵族:南宫敬叔、司马牛 4、商人子弟:子贡 不分品性、智愚、学习态度、年龄、 5、出狱的犯人公也长,做过盗贼的颜涿聚。
诲人不倦
孔子游乎缁帏之林,休坐乎杏坛之 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 ——
《庄子·杂篇·渔父第三十一》
泗水文章昭日月; 杏坛礼乐冠华夷。
这座坐落在泗水旁的曲阜孔庙 中的杏坛,也许是中国最为动人的 景致了。它是路,无尽头地延续并 日益宽广着中国历史的命脉。它又 是一座使这条命脉始终沸腾着青春 活力的熔炉,锻造着也拓展着天下 教师与学生的智慧与情感。有了这 座杏坛,原本只有官员与百姓的人 世上,便多出了一群叫做“知识分 子”的人们。当然,这座杏坛更是 一种永不涸竭的源头,潺潺地,便 洇湿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心灵,并使 这种潮湿,氤氲成河流,湖泊,山 峦,或森林。 于是世界就热闹了,也有了味道。 孔子,从此也就成了中国人世世 代代再也无法回避的存在与话题。

浙江省苍南县勤奋高级中学高中语文公开课课件 《诲人不倦》

浙江省苍南县勤奋高级中学高中语文公开课课件 《诲人不倦》
孔子招收的学生是不分智愚的,所教学生的知识、智能、 学习态度都各不相同。如颜回、子贡的接受力较强,像高柴、 曾参的智力却比较差。但经孔子的教育,最终都成为高才生。 在学习态度上,颜回好学,宰予懒惰,但孔子都招为学生。 他们的年龄也不受限制,有的比孔子小几岁,也有的比孔子 小近五十岁。孔子并不歧视品行上有缺陷的人,照样收他们 为弟子,他们后为也都成为孔子门下的优秀学生。
取独
离开,保持距离。 形容词做动词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闻: ①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听到、听说 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故先乎吾。知道、懂得 ③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名声、声望 ④博闻强志 见闻、知识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第4——7章讲述的是教育的内容,从此四章里得出孔子的教学 有哪些具体内容?
上等的与“词教育的作用”相联系起来?
人的天性是相近的,通过教育使人的品行智力千差万别,即 教育可以改变人。
对于天才或蠢才,教育是改变不了他们的。
探究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孔子一方面说“性相近,习相远”,一方面又
说“唯上知与下愚不移”,这两种说法之间有什么矛盾?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教育的对象
种类、类别
子曰:“有教无类类。”
在当时的社会可以依据什么样的标准来给人分类? 出身的贵贱 智力的高低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孔子招收的学生是不论出身贵贱和等级的。他的学生来 自不同的家庭,身份也各不相同,只有少数是贵族子弟 (如南宫敬叔、司马牛)和商人子弟(如子贡),大多数 是平民(如颜回、曾参、子路等),还有家无立锥之地的 “贱人”仲弓,出狱的犯人公治长,做过盗贼的颜涿聚。 孔子是鲁国人,从地域看,他的学生也不限于鲁国,还有 齐、宋、晋、楚、秦等国。从民族看,大多数是华夏族的, 也有少数民族的。所以何晏认为,有教无类“言人所在见 教,无有贵贱种类也”。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孟子》选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课件31张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孟子》选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课件31张

学习 理解 赏析
Hale Waihona Puke 原文:【译文】:子曰:“默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
而识之,学而不厌, (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
诲人不倦,何有于 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
我哉?”
这对我能有什么因难呢?”
学习 理解 赏析
【评析】: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此章则说他“学
而不厌,诲人不倦”;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 个侧面。这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 很大的影响,以至于在今天,我们仍在宣传他的 这一教育学说。
原文: 公西华曰:
“由也问‘闻斯行 诸?’,子曰: ‘有父兄在’;求 也问,‘闻斯行 诸?’,子曰: ‘闻斯行之’。赤 也感,敢问?”, 子曰:“求也退, 故进之;由也兼人, 故退之。”
【译文】: 公西华问:“冉有和子路都
问同样的问题,我很迷惑为什么 先生的回答不一样。”孔子说: “冉求性格过于谨慎,所以我鼓 励他去做;子路的性格急躁,所 以让他谨慎些,和别人商量之后 再说。”
学习 理解 赏析
原文:
子以四教: 文、行、忠、信。
【译文】: 孔子教学有四个重点:
文化典籍、德行修养、做事 尽心、做人诚实。
学习 理解 赏析
【评析】: 孔子教学的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本章的文即是文学,行即是德行,忠为尽心竭力 代表政事,信是言而有信代表言语,四教就是四 科,说法不同而已。四是四教内容有三。所谓四 教,其实可分为三个方面:文指书本知识,行指 社会实践,忠信指道德修养。
• 第三种解释:是当代著名学者赵纪彬先生的一种特殊观点。他从训字入手,认 为“有教无类”中的“有”应释为“域”,即分划居住区域的意思;“教”应 释为“军事训练和政治教化”;“类”则是“族类”的意义,是贵族实行世袭 统治的社会基础。他得出的结论:凡是贵族,不分族类,都必须接受强制的政 治、军事训练。(赵纪彬《赵纪彬文集第二卷》)

诲人不倦ppt实用课件11

诲人不倦ppt实用课件11
• 中国的教育家有千千万万,为何 独以“孔子”为名设立教育奖?
•孔子——中国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
你已经知道孔子的哪些教育教学名言?
• 1.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 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 译文:我每天多次检查自己:替人谋划事情,有 不尽心尽力的地方吗?同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地 方吗?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还有不温习的吗?
要义:因材施教
11-3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
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德行:指能实行孝悌、忠恕等道德。 言语:指善于辞令,能办理外交。 政事:指能从事政治事务。 文学:指通晓诗书礼乐等古代文献。 (古今异义)
【评点】顾鸿安 《论语解读》
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是孔门四科教育,德行列 为第一,足见道德教育最为重要。
思考 P55 课后练习一
“性相近,习相远”强调后天因素的作用, “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强调先天因素的作用。
孔子重视教育,主张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 和方法,这些都说明孔子是肯定教育的育 人功能的。
关于教育的对象
15-39子曰:“有教无类。” 类:种类、类别
“类”的具体含义: 一是指“族类”,即指民族的类别,有破除民族界限 的意思。二是指“等类”,即奴隶制社会森严的等级。
天:上天,实指宇宙和自然界。 天何言:属宾语前置句,即“言何”的倒置 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
•「评析」本章孔子用含蓄的语言,教育学生学习 主要靠主观努力,靠自己领悟,靠独立观察思考。 现代教育有一句话:“教是为了不教。”这个 “不教”之时,正是学生真正具有独立分析问题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之日。
7-1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高中语文诲人不倦复习8页公开课ppt课件

高中语文诲人不倦复习8页公开课ppt课件

提问: 1、对孔子的“述而不作”,你怎么看?
参考: 观点一:反映了孔子思想上保守的一面。完全遵从 “述而不作”的原则,对古代的东西只能陈陈相因,就不 再会有思想的创新和发展。 观点二:阐述了自己性格中好古的一面,谦逊地指出 自己对古代文化的贡献是“述而不作”。正因为孔子的“述 使他成为中国文化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人物。
成语: 不愤不启:不到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 不悱不发:不到想说出来而不能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举一反三(一隅三反):从一件事类推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闻一知十:形容人很聪明逻辑推理能力强。 安贫乐道:安于清贫,乐于实践自己所信奉的思想。 切磋琢磨:比喻学习和研究问题时互相讨论,取长补短。 告往知来:告诉你过去的事情就可以知道未来要发生的事。 绘事后素:①指先有白色的底子才能进行彩绘。 ②比喻礼 乐产生于仁义之后;比喻做事先从简单做起,然后逐步深入 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 信而好古:信奉并爱好古代文化。 各得其所:多指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安置。
《论语》选读

诲人不倦
课前回顾:
1、孔子认为教育可以起到什么作用? 2、如何理解孔子的“有教无类”? 3、孔子的教育内容涉及哪些方面? 在各领域 中有突出成就的你能说出几个? 4、“陈亢问伯鱼”一章中陈亢说自己“问一得三” 这里的“一”指什么?“三”指什么? 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怎样的教育原则?
7· 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 反,则不复也。” 5· 9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 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弗 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3· 8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 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 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11· 22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 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 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思考:这几章主要讲教育的什么?具体指哪些?

《诲人不倦》-优秀课件

《诲人不倦》-优秀课件

9-15子曰:“吾自卫反鲁(1),然后乐正(2), 雅颂(3)各得其所。”
「注释」 (1)自卫反鲁: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 冬,孔子从卫国返回鲁国,结束了14年游历不定的生 活。 (2)乐正:调整乐曲的篇章。 (3)雅颂:这是《诗经》中两类不同的诗的名称。 也是指雅乐、颂乐等乐曲名称。 「译文」 孔子说:“我从卫国返回到鲁国以后,乐才得到 整理,雅乐和颂乐各有适当的安排。”
在,如之何 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 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 “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 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 惑 ,敢问。”子曰:“求也退 ,故进之;由 也兼人 ,故退之。”
要义:
因材施教
【解读】对症下药
因材施教 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 这既是因材施教. 也是对症下药。 在《雍也》篇里,孔子曾经批评冉求画地 为牢,裹足不前,对于道德学问抱退缩的态度, 所以在这里继续鼓励他前进。 《公冶长》篇曾经记载说,子路听到什么 还未能行动起来,就又唯恐听到什么。反映出 子路急躁冒进的性格,所以孔子要在这里压压 他。告诉他说,你的父亲和兄长都还在世.听 到什么应该先问问他们的意见,然后才行动, 而不要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
「评析」
孔子之前,“学在官府”,实行“有教有 类”,即教育仅限于贵族阶层,由贵族垄断。孔 子却向这种贵族垄断教育发起挑战,提出了“有 教无类”。“有教无类”即“教无类”,亦即主 张人人有受教育权,不分贵贱、贤愚、贫富、地 域,都可以入学。他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 尝无诲焉。”(见7.7)意思是说,只要是来拜 我为师的人,我从来没有不教他的。这是对“有 教无类”最好的注释。
3、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人
贫民
鲁 晋
曾参
子路
无区域
子贡 颜回 高才
狄夷
颜回很好学 宰予很懒惰
我们现在有没 有完全做到有教 无类了?
无智愚
曾参
孔子收学生有教无类,但又说“唯上知与下愚 不移”,似乎充满了矛盾,对此你如何理解? 你认为哪些人是“下愚”? 孔子教些什么?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孔子主要教会学生什么吗? 文、行、忠、信 学会学习 学会做事 学会做人
如果你是老师,你会怎么说?
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如果你是子贡,你会怎么讲? 你喜欢像孔子一样的老师吗?
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 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 问。”
赞同第二种解释,理由如下: 孔子招收学生是不分智愚的,所教学生的知识、智能、学习 态度都各不相同。如颜回、子贡的接受能力较强,像高柴、 曾参的智力却较差。但经孔子的教育,最终成为高才生。在 学习态度上,颜回好学,宰予懒惰,但孔子都招为学生。他 们的年龄也不受限制,有的比孔子小几岁,也有比孔子年长 几十岁的。孔子并未因品行上的缺陷而歧视他们,照样收为 弟子,他们后来都成为孔子最好的学生。这些事实说明,朱 熹将“有教无类”解释为人不分善恶,都可以进行教育,这 也是符合孔子的教育实际的。 当然,必须指出的是孔子虽然主张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但他所说的“人”不包括占人类一半的妇女。“唯小人与女 子不可教也”,孔子的三千弟子中没有一个是女性。我们不 能要求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具有男女平等的现代意识,但孔子 把妇女排斥在教育对象之外,则是他“有教无类”原则的一 个极大的缺陷。
宰予有没有触动和思考呢?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 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 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 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 君王,至於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己焉! 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 中国言六艺者,折中於夫子,可谓至圣矣!”
【明确】赞同第一种解释,理由如下: 孔子招收学生是不论出身贵贱和等级的。他的学 生来自不同的家庭,身份也五花八门,只有少数 是贵族子弟(如南宫敬叔、司马牛)和商人子弟 (如子贡),大多数是平民(如颜回、曾参、子 路等),还有家无立锥之地的“贱人”仲弓;出 狱的犯人公也长,做过盗贼的颜涿聚。孔子是鲁 国人,从地域看他的学生也不限于鲁国,还有齐、 宋、晋、楚、秦等国。从民族看大多数是华夏族 的,也有少数民族的。诚如斯言:“自行束脩以 上,吾未尝无诲焉。”意思是说只要给我一些薄 礼,我从来没有不教的,来者不拒。
补充资料
1.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雍也》);冉 雍“父,贱人”(司马迁《史记》),家“无置锥 之地”(梁启雄《荀子简释》)。曾参“缊袍无表, 颜色肿哙,手足胼胝,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 子思家贫,其居处“蓬户不完”,“上漏下湿” (王先谦《庄子集解》)。 2.孔子曾评价宰予“予之不仁也”(《阳货》);子路 “性鄙,好勇力”,在成为孔子学生之前曾经“陵 暴孔子”(司马迁《史记》);子张秉性邪辟,公 冶长坐过牢(《公冶长》)。
17.3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 移。” 唯:副词,通“惟” 独、 只有
知:通“智”; 上知:上等的智者
下愚:下等的愚人
移:改变
补充资料:清朝时有个故事:
文学家毕沅在陕西当巡抚,一天到庙 里住宿,看一位和尚在念经,就问他: “一部《法华经》共有多少个‘阿弥 陀佛’?”和尚说:“我是个蠢人, 不知道这个。大人是天上文曲星,聪 明得很,一定知道一部《论语》有多 少个‘子曰’吧?”毕沅也答不出。 因为“子曰”实在太多了,谁也没有 统计过。
关于教育的对象 种类、
类别
• 15.39 子曰:“有教无类。”
在教育对象方面,孔子提出“有教无 类”的主张,它是孔子整个教育思想 体系的总纲。有人认为,在孔子的教 育思想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最光辉) 的思想,就是“有教无类”。对此, 你作何评价?
对“有教无类”中“类”字的 含义你是怎样理解的? • 【明确】“类”的含义:一是 指“族类”,即指民族的类 别,有破除民族界限的意思。 二是指“等类”,即奴隶主 贵族森严的等级。
【问题】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根本的要靠 教育,联系《论语》中的其他篇章,我们 还能够找到孔子的以下“片言只语”,对 此你作何理解?
【明确】1.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
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礼记· 礼运》) 2.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 “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 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 子路》) 3.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论 语· 子路》) 4.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论语· 子 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泰勒博士说: “如果人们思索一下孔子的思想对当今世 界的意义,人们很快便会发现,人类社会 的基本需要,在过去的二千五百多年里, 其变化之小是令人惊奇的。”(潘富恩. 孔子思想研究[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1999,8.)
人人都有接受教育,不断完 善自我的需要
关于教育内容
1.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 译文:用政治手段来治理他们,用刑罚来整顿他们,人民就只 求免于犯罪,而不会有廉耻之心;用道德来治理他们,用礼教 来整顿他们,人民就会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还会人心归顺。 2.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 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 “教之。” 译文:孔子到卫国去,冉有为他驾车。孔子说:“人口真多 呀!”冉有说:“人口已经够多了,还要再做什么呢?”孔子 说:“使他们富起来。”冉有说:“富了以后又还要做些什 么?”孔子说:“对他们进行教化。” 3.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译文:孔子说:“善人教练老百姓用上七年的时间,也就可以 叫他们去当兵打仗了。” 4.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译文:孔子说:“如果不先对老百姓进行作战训练,这就叫抛 弃他们。”
不愿接受教育的人,固 执己见,不思进取的人。
联系你自己所接受的 教育,请大家对孔子 的教学内容做点评价。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又是怎样教学生的呢?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返,则不复也 。 教育是一个心灵互相交流的过程,而不是单向的灌注。 你认为“则不复也”有什么好处?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己去深入思考。 女与回也孰愈? 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
为什么要诲人不倦?
性相近,习相远也。 从这一句话中你获得了哪些启迪?
人的成败取决于后天的努力。
人当自强不息。
有教无类
shù xiū 一束干肉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不诲也。 你如何理解“无类”?
古代学生与教师初见面时, 必先奉赠礼物,表示敬意, 名曰“束修”。
无贵贱
无品行
贵族
南宫 子贡 颜回 楚
司马牛
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有何现实意义?
• 【明确】孔子的这一朴素的教育普及的思想,与今天所说 的“教育要立足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并在全国范围 推行普遍的义务教育是相通的;孔子关于“人无论品行善 恶、不管聪明愚笨,都可以接受教育”的思想,与我们今 天强调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也是相通的;孔子关于 “人不论年龄大小,不管是否有了职业都可以接受教育” 的思想,与我们今天主张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还是相通 的。 • 因为它是以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需要为基础的,即人人都 有接受教育、不断完善自我的需要。孔子时代的人们有这 种需要,孔子于是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原则,并大办私 学,广招学生,满足了人们这种基本需要;今天我们的政 府提出对所有学龄儿童和少年实行义务教育,对全体国民 实行广泛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我们的教育要面向全体 学生,包括那些在智力或品行方面有缺陷的学生,同样是 满足了人们接受教育,完善自我的基本需要。
诲 人 不 倦
《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贡的话有没有得到老师的肯定? 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贡的第一问为什么没有得到老师的肯定呢?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未若贫而好乐,富而好礼者。
前者是自卑的体现,后者是傲慢的表露。无论自卑还是傲慢都是错 误的,因为有一个比较的心在作怪。处处比较,做不到直心真心, 不能做一个平凡真实的人。
【问题】据考,古今学问大家对 “有教无类”大致有三种不同的看 法,你赞同何种观点?并详述理由。
• 第一种解释:人无论出身贵贱,都可以接 受教育。何晏认为,“有教无类”“言人 所在见教,无有贵贱种类也”。(何晏 《论语集解》) • 第二种解释:人无论品行善恶,都能够进 行教育。这一解释以朱熹为代表。他在 《论语集注》中将“有教无类”注为“人 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殊者,气习之染 也。故君子有教则人皆可以复于善,而不 当复论其类之恶矣” 。(朱熹《四书章句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同一பைடு நூலகம்问题为什么有不同的回答? 因材施教 野哉,由也 若由也,不得其死也。
同一个问题,子路问孔子时,孔子怎么说?冉有问这个问题时,孔子 又是怎么说的呢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
子曰:“子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 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 哉? 无言也是教学的方法吗?无言有什么好处? 无言以教,学生自己思考,对学生的思维发展会有帮助。 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 使之闻之。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于予与何诛?”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 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