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过零丁洋公开课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案)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歌朗读与情感体验: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和情感,把握诗人在特定背景下的心境变化。
-举例:强调“淫雨”、“萧瑟”等词语的朗读,让学生体会作者在风雨交加之夜的情感波动。
-词语解析与运用:掌握并运用课文中的生词、成语,理解其含义和语境,提高学生的词汇积累和运用能力。
-举例: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风雨大作”的夜晚,诗人是如何将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相结合的。
-修辞手法的识别与应用:识别并理解课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学会将其应用到写作中,提高写作水平。
-举例:分析“铁马冰河入梦来”中比喻的运用,让学生学会在写作中巧妙地运用修辞手法,增强表达效果。
4.诗歌意境:探讨诗歌的意境,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诗人在风雨交加之夜的心境。
5.写作手法:分析课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学习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6.课后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语言、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案)
一、教学内容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诗歌朗读: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2.词语解析: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词、成语,如“淫雨”、“萧瑟”等,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3.课文解析:分析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李清照的生活背景,理解诗人在诗中表达的对国家和亲人的忧虑与思念。
-举例:讲解“断肠人”一词,让学生明白其寓意,并能正确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部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张玉梅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公开课获奖比赛人教

部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张玉梅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公开课获奖比赛人教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2.能力目标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目标加强合作学习,养成自主、探究、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1.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对名句的深入理解。

教学方法:讨论交流为主,多媒体教学,配以幻灯片,背景音乐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南宋的诗人里,有一位最让老师感动,他是被梁启超称为“亘古男儿一放翁”的陆游。

今天就让我们通过一首诗,来认识一下这位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

二:读准一首诗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的提示,自由朗读本诗。

自学指导一:1.读准字音:戍2.读出节奏: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让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师生结合读,集体读等。

|三:读懂一首诗自学指导二:结合注释,合理想象,小组之间互相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

小组合作学习,检查反馈。

四:读懂一种情:自学指导三:找一找,品一品:从诗中哪些词句中你可以感受到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

找学生发言。

僵卧:诗人年迈体弱,赋闲在家,无事可做。

孤村:孤寂荒凉,远离朝堂,诗人满腹经纶,一腔热血,却只能泪洒荒村。

质疑:大家是不是觉得可悲可叹呢?诗人为自己的处境感到悲哀了吗?为什么?找同学发言。

找学生朗读这两句话。

夜阑:夜已将尽,诗人忧思难眠。

入梦来:窗外寒风呼啸,如战马嘶鸣;雨打柴扉,似万箭齐发。

在梦里,他终于踏上金戈铁马的战场。

这是一个多么豪壮的梦啊!然而,这只是一个梦呀!找生朗诵后两句。

五:读懂一个梦:陆游的这个梦做了一辈子.向学生介绍陆游的一生。

十几岁:儿时祝身愿事主,谈笑可使中原清。

二十岁: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三十岁: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

Kēng四十岁: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

枣核、最后一课、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古诗四首(《春望》《泊秦淮》《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过零丁洋》

枣核、最后一课、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古诗四首(《春望》《泊秦淮》《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过零丁洋》

枣核、最后一课、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古诗四首(《春望》《泊秦淮》《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过零丁洋》)、晏子使楚、专题:长城(八年级必修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第二单元:爱国情怀﹡内容简析及教学建议本单元围绕“爱国主义”这一主题展开,是对炎黄子孙进行爱国教育和熏陶的语文单元。

学习本单元,要在分析课文人物的基础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单元学习目标1.了解作品中人物活动的背景,倾听他们的爱国心声。

2.感受作品中的人物个性,记诵、品味作品中精警、含蓄的语句。

3.写作中能根据文章中心选取材料,分清主次,详略得当;4.能根据文意,使用正确的符号修改作文,养成修改作文的好习惯。

5.能因地制宜,开展访问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活动,汲取爱国主义养分。

﹡单元课时安排共18课时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枣核》(2课时)《最后一课》(2课时)《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1课时)《古诗四首》(2课时)《晏子使楚》(2课时)诵读欣赏(1课时)写作(3课时)语文实践活动(2课时)专题:长城(2课时)单元整体学习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一、导入“谁怜爱国千行泪”,“一寸山河一寸金”,爱国主义,是人类走向文明的强大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千千万万的志士仁人,为了敬爱的祖国,用各种方式,倾诉着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爱国主义凯歌。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爱国主义的篇章”,倾听爱国主义的赞歌,感受先驱们的爱国情怀。

听讲。

可以播放爱国主义歌曲,如《五星红旗》、《我的祖国》等。

二、快速浏览,明确任务1.本单元的5篇课文,各自从什么角度表达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

【明确】萧乾的《枣核》以“枣核”为线索,采用以小见大、以物传情的写作手法,写了一个美籍华人要几颗故乡的枣核试种,以寄托思乡之情的故事,反映中华民族深厚的民族意识和丰富的民族情感。

都德的《最后一课》通过对最后一课的生动描述,反映了法国人民在遭到普鲁士侵略以后所表现的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和对侵略者的仇恨。

《古诗四首》教案

《古诗四首》教案

《古诗四首》教案《古诗四首》教案1一、课型定位:重点课二、本课分析:四首诗都是唐代诗人的作品,都是写景抒情诗。

学生可以通过课件上重点词语的解释来理解全诗的意思。

要求学生知道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会生字,掌握灵活翻译诗句的能力、自学的能力。

本节课的设计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把学生带入诗情画意的世界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语言。

让学生在“读、想、悟、背”的综合阅读活动中充分自主、有效的合作、积极的探究,解读古诗的意思,感受古诗的意蕴,品味古诗的物质,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运用多媒体创设了学习情境,利用直观的欣赏可以帮助学生进入情境,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就不至于令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也可以更好的理解古诗的含义。

我利用图片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让他们在情境中发挥想像,练习说话,体会诗人去感自然的美和他的内心情感。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会生字;结合上下文理解直、疑、坐、晚、于、对、孤独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进而理解诗句的意思。

(2)、培养学生灵活翻译诗句的能力、自学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古诗背诵比赛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2)、通过对字、词的分析理解把握全诗的内容;(3)、通过多种形式朗读悟出意境并背诵。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观察画面,吟诵古诗想象意境,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边读边想象画面,品词赏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望庐山瀑布》和《山行》这两首诗都是通过写景来抒发作者对大自然美丽景色的赞美之情。

教学中,我的教学力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采用教——扶——放的方法。

学生可以通过课件上重点词语的解释来理解全诗的意思。

通过朗读示范来读好古诗,掌握停顿,还可以了解一些与本诗有关的相关信息。

并总结出学习方法。

八年级语文上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上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案、教学设计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a.诗歌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这样的景象给诗人带来了怎样的情感?
b.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哪些爱国情怀?你是如何体会到的?
c.诗歌中有哪些修辞手法?们在诗歌中的作用是什么?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四)课堂练习
3.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和表达能力。
4.学会运用诗歌的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进行创意写作,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1.导入:通过图片、音乐等辅助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
2.自主学习:鼓励学生预习课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结合具体诗句,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
4.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个性化的指导,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内涵,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和爱国情怀。
2.作业完成后,要进行自查和互查,确保作业的正确性和美观性。
3.教师将针对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关注学生的进步和成长。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敬畏生命的情感,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4.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将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备课:泊秦淮、十一月四日

备课:泊秦淮、十一月四日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 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文天祥(1236——1282)
字宋瑞,二字履善,号文山, 吉州庐陵人。理宗宝佑四年 (1256)举进士第一。恭帝 德佑元年(1275),元兵长 驱南,文于家乡起兵抗元。 次年,临安被围,除右丞相 兼枢密使,奉命往敌营议和, 因坚决抗争被拘,后得以脱 逃,转战于赣、闽等地。 1278年兵败被俘,作《过零 丁洋》以明志。诗歌多为表 现爱国精神之作,有《指南 录》等。留有《文山集 》
文天祥
知识拓展
爱国诗词
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金错刀行》陆游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 李清照《乌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烈士不怕死,所死在忠贞。(唐· 柳宗元《韦道安》) 一寸丹心为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明· 于谦《立春日感怀》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清· 谭嗣同《狱中题壁》)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清· 徐锡麟《出塞》)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秋瑾

八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四首《 春望 泊秦淮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过零丁洋》课件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四首《 春望 泊秦淮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过零丁洋》课件 苏教版
频繁的抗元战争中已度过了整整四年
遭逢:遭遇,指受到朝廷选拔。
起一经:指自已由科甲出身。
干戈寥落:意为冷清,稀稀落落,指兵力单薄。
四周星: 指四周年。
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 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 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金。
[内容评析]
辛苦遭逢起一经,
极好地写出了当时的历 史背景和个人心境 作者在面临生死关头, 回忆一生,感慨万千。 国家整个局势而言
Gaily echo A Song of Courtyard Flowers.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
古诗四首
诵读欣赏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我挺直地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自 己并不感到悲哀,还想着替国家守卫边疆。 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 就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甲的战马跨 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过零丁洋》选自《文山先 生全集》。本诗是文天祥的 代表作,录自《指南录》, 此诗作于1279年,即被元军 所俘的第一年正月过零丁洋 时。这首诗为誓死明志而作 。作者从国家和个人两方面 书写,极写出国破之恨、哀 怨之情。
古诗解析
辛苦遭逢起一经,
自幼刻苦研究经书,科举考试得中被朝廷选 拔,如仕做官, 于戈寥落四周星。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作者简介
文天祥(1236——1282) 字
宋瑞,二字履善,号文山,吉州 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理宗宝 佑四年(1256)举进士第一。 恭帝德佑元年(1275),元兵 长驱东下,文于家乡起兵抗元。 次年,临安被围,除右丞相兼枢 密使,奉命往敌营议和,因坚决 抗争被拘,后得以脱逃,转战于 赣、闽、岭等地,兵败被俘,坚 贞不屈,就义于大都(今北京)。 能诗,前期受江湖派影响,诗风 平庸,后期多表现爱国精神之作。 存词不多,笔触有力,感情强烈, 表现了作者威武不屈的英勇气概, 震憾人心。有《文山先生全集》。

《古诗四首》--《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过零丁洋》第二课时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整

《古诗四首》--《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过零丁洋》第二课时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整

《古诗四首》--《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过零丁洋》第二课时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整理安静三中骨干老师公开课教学设计《古诗四首》2教案设计--《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过零丁洋》安静三中段国辉教学目标:1、反复朗诵诗歌,增加文化积淀,提高同学对文言诗文的解读力量;领会诗人肤浅的爱国情怀。

2、深化理解名句,培育同学品尝语言鉴赏诗歌的力量。

3、加强合作学习,养成自主、探究、沟通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内涵,精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深化理解名句,培育同学品尝语言鉴赏诗歌的力量。

3、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引发喜爱家园、报效祖国的热忱。

教学难点:1、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对名句的深化理解。

课时支配:1课时教学方法和手段:反复朗读,争论沟通为主,配以幻灯片,背景音乐等。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张明敏的歌曲《我的中国心》,营造课堂学习的良好氛围。

1、导语: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

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背景的炎黄子孙,以不同的方式喜爱着自己的祖国。

古人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然而,王朝的更迭不是偶然的,而是历史进展的必定规律。

每一朝代,初期都能励精图治,后来逐步下滑。

所以才有人提出:生命的活力,不来自宫廷,而来自民间。

毛主席说,人民才是历史的制造者。

宋朝晚期,皇帝暗弱,昏庸无能,不思进取,很让陆游、辛弃疾、文天祥那样的诗人看不上眼。

可是他们空怀报国之志而得不到信任。

谁了解陆游、文天祥这两人?请同学试着讲一讲,展现幻灯片。

二、朗读训练,结合写作背景,做到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

1、齐读,留意读间和辨析形似字。

戌xū寥liáo哀āi戍shù戮lù衷zhōng戊wù戳chuō蓑suō2、听录音(2遍),留意听朗读的节奏。

3、自读、指读、齐读。

三、分析这首诗。

1、同桌相互争论,说一说诗句的字面意思。

老师明确:在“孤村”这样偏远的生活环境,却一点也不为个人的境遇而悲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性调整九《古诗四首》课堂学习活动单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诗歌内容,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2.了解诗人的身世、创作背景等,准确把握诗中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诵四首古诗并加以背诵。

【课前预习】
1.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疑难,熟读诗歌。

2. 背景材料。

(1)至德元年8月,杜甫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

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
亡莫卜,诗人家国之痛更加浓烈,便在第二年暮春写下了这首触景生
情的五言律诗。

(2)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他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镇的拥兵自固,看到边患的频繁,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
景可悲。

这种忧时伤世的思想,促使他写了好些具有现实意义的诗篇。

《泊秦淮》也就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产生的。

诗中作者借陈后主因追
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那班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
汲取教训,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

(3)在陆游65岁高龄之际,因上书要求出师北伐,遭到当朝以光宗皇帝为首的主和派的打击,66岁被罢官还乡,从此闲居
山阴,再也无法实现他扭转乾坤,重整山河的愿望。

但是,爱国
热情时时在这位老人的心中燃烧,在他68岁高龄时的一个夜晚,
雨骤风狂,再次激起他金戈铁马,气吞残虏的雄心和遐想,写
下了这首苍凉悲壮、沉郁凝重的爱国诗篇。

(4)祥兴元年十二月,文天祥兵败被俘。

被俘次年过零丁洋时,元军统帅张弘范逼他招降宋军抗战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写下此诗
以明志节。

【活动方案】
活动1: 围绕“爱国”这一话题,自由发言,说自己想说的话。

活动2:听诗中的深情。

(1)学生认真倾听朗读录音,注意字音、节奏等,在书上作好标记。

(2)小组自由朗读,加以体会。

(3)全班齐读。

活动3:说诗的故事。

(1)说诗人与诗。

内容可以是:诗人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写这首诗的?
诗人当时的境遇如何?诗人的哪些经历与本诗有关?你觉的他是怎样一个人?
(小组合作交流,推荐代表作全班交流,师作必要补充。


(2)叙诗中情景。

借助工具书及课本注释,理解诗的内容;再走进诗人所处的时代,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转换角色,把自己当作诗人,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诗中情景,发出内心感慨。

(小组合作交流,选出最具诗人气质的同学作代表作全班交流。


活动4: 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以小组为单位,有感情朗读诗歌→小组间朗读大比拼→读后师生共作简评,加深理解→自由地、有感情地背诵这四首诗。


课堂随笔
个性调整九《古诗四首》课堂学习活动单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进一步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2.品味诗中字里行间的爱国深情,提高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3.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引发热爱祖国的情思。

【课前预习】
1.借助参考资料,组织阅读四首诗的鉴赏文字。

2.收集其他爱国诗歌,加以背诵。

【活动方案】
活动1:小组间背诵大比拼。

活动2:这四首诗都写于国家危难之时,诗中蕴涵的是诗人深深的爱国情怀。

思考:诗中何处最能体现这一深情?
(自由朗读,边读边思,结合课前相关资料的阅读,在书旁写下
自己的看法。

→小组讨论交流,各抒己见,同学互评。

→小组
推荐代表作全班交流。


活动3:推荐课外收集的爱国诗歌。

(个人有感情地朗读自己课外收集的爱国诗歌→小组选择其中一
首诗集体朗诵并进行赏析→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推荐这
首爱国诗歌,并说出推荐理由。


课堂随笔
【反馈练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不胜簪.()戍.()轮台风飘絮.()寥.()落
2.选出下列诗句出处、作者及朝代搭配有误的一项()A.“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唐朝
B.“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山先生全集》——文天祥——南宋
C.“隔江犹唱《后庭花》”——《全唐诗》——杜牧——唐朝
D.“家书抵万金”——《杜诗详注》——杜甫——唐朝
3.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语的本意是什么?在句中是什么意思?
(1)烽火
..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4.诗歌前两句运用了什么写法?
5.“夜阑卧听风吹雨”一句语意双关,应怎样理解?
6.“铁马冰河”进入了诗人的梦境,这说明了什么?
春望
7.诗中点明时间和季节的句子是
8.花鸟本是可娱之物,为何在诗人眼里见到后反而落泪心惊?
9.你怎样理解“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过零丁洋
10.用你自己的话描述“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的打萍”所反映的国家和作者个人的境遇。

11.说一说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

金陵驿
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辉,孤云飘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原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杜鹃带血归。

注:离宫,即行宫,皇帝出巡临时的住所。

12.首联中诗人选取了、、、等景物交代了自身
的悲苦处境。

13.诗的首联和颔联与《过零丁洋》中的哪两句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14.诗人说“山河无异”其实是,根据是(用原文回答),
这里用的是
1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过零丁洋》
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3.品味流传千古的名句。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二、学习《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简介作者并破题导入。

陆游(1125-1210),号放翁,南宋著名爱国诗人。

自幼好学,一生坚持抗金,为权贵所嫉。

他是一个富有才华而又多产的作家。

他的诗歌既有深刻的现实生活内容,又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

他能诗、能词、能散文,尤以诗的成就最高。

现存诗计有上万首。

南宋光宗绍熙三年,68岁的我(陆游)闲居在农村。

农历十一月四日夜,突然狂风暴雨,于是这场暴风雨勾起了这位爱国志士对往昔军旅生涯的追忆.
2.朗读活动(读出诗韵)。

(1)音读。

要求:(1)读准字音。

(2)把握节奏。

(3)读出感情。

赛一赛:学生读;录音读;教师读;集体朗读。

(2)义读。

对照注释,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然后边读边翻译诗句。

3.问题探讨。

陆游因风雨大作而想到卫国战争,他是通过什么诗句将两者联系起来?并借以表达什么愿望?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两句,将风雨与战争联系起来,一场突然而起的暴风雨触动了他的情思,窗外呼啸的风声,雨声,在他听来就好象当年战场上铁骑奔突之声,若不是诗人曾经驰骋沙场,若不是诗人怀有强烈的爱国热忱,决不可能写出如此具有感染力的诗。

(诗人将现实与梦境相结合,借以表达自己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
4.尝试背诵。

二、学习《过零丁洋》。

1.简介作者及背景。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

他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也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

•这首诗是作者被俘第2年正月经过零丁洋时写的,里面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当时元军的都统帅张弘范逼迫文天祥写信招降宋朝正在海上坚持抵抗的将领张世杰,文天祥坚决拒绝,并写了《过零丁洋》这首诗作为回答。

2.朗读。

3.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和手中的材料,疏通文章大意。

4.内容理解(设疑,在朗读过程中分析理解)。

(1)此诗首联含义?体会情感。

艰苦的生活经历是从读书做官开始的。

以薄弱的兵力与元军苦战了四年。

包含了无限的辛酸和遗憾。

(2)颔联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这一联的上下两句有何联系?
运用了比喻.对偶修辞手法,风飘絮比喻国家的命运,雨打萍比喻个人的命运.
联系:国家山河支离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千辛万苦。

(3)体会颈联的妙处。

“惶恐”、“零丁”两词分别在一句中出现两次,字面重复词义不重复,地名转化为心情,写出了自己忧虑不安的心情。

读起来琅琅上口,悲怆沉郁,堪称绝对。

(4)体会尾联所包含的情感。

作者以议论的方式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这句诗也是爱国志士激励民族气节的警句名言.
(5).同学们还知道中国历史上有哪些“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人物或者含有铮铮骨气的名句?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明.于谦<<石灰吟>>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唐.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宋.李清照<<乌江>>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徐悲鸿
5.小结。

6.作业:背诵、默写诗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