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知识点整理

合集下载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陆游宋代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

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译文大风好似卷起江湖,下雨黯淡了村庄,四面山上被风雨吹打的声音,像海上的浪涛翻卷。

若耶溪所出的小束柴火和裹在身上的毛毡都很暖和,我和猫儿都不愿出门。

穷居孤村,躺卧不起,不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哀伤,心中还想着替国家戍守边疆。

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声,就梦见自己骑着披着盔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注释溪柴:若耶溪所出的小束柴火。

蛮毡:中国西南和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出产的毛毡,宋时已有生产。

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器》:“蛮毡出西南诸番,以大理者为最,蛮人昼披夜卧,无贵贱,人有一番。

”狸奴:指生活中被人们驯化而来的猫的昵称。

僵卧:躺卧不起。

这里形容自己穷居孤村,无所作为。

僵,僵硬。

孤村:孤寂荒凉的村庄。

不自哀:不为自己哀伤。

思:想着,想到。

戍(shù)轮台:在新疆一带防守,这里指戍守边疆。

戍,守卫。

轮台:在今新疆境内,是古代边防重地。

此代指边关。

夜阑(lán):夜残;夜将尽时。

风吹雨:风雨交加,和题目中“风雨大作”相呼应;当时南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风吹雨”也是时局写照,故诗人直到深夜尚难成眠。

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冰河:冰封的河流,指北方地区的河流。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公元1192年(南宋光宗绍熙三年)十一月四日。

陆游自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罢官后,闲居家乡山阴农村。

当时诗人已经68岁,虽然年迈,但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在现实中已不可能实现,于是,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触景生情,由情生思,在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望。

鉴赏第一首诗主要写十一月四日的大雨和诗人之处境。

前两句以夸张之法写大雨瓢泼,其声响之巨,描绘出黑天大风大雨之境,很是生动,波涛汹涌之声正与作者渴望为国出力、光复中原之心相印。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课堂笔记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课堂笔记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课堂笔记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1.诗文解析:这首诗是陆游所作,诗中描绘了十一月四日风雨交加
的情景,通过“茅飞屋上”“江船火独明”等生动画面,表达了作者在风雨中仍旧坚守岗位、心系国家的豪情壮志。

2.重点词语解释:如“僵卧”表示卧病在床,“孤村”表示孤寂的村
落,“不自哀”表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戍”表示守卫边疆,“夜阑”表示夜深,“风吹雨”表示风雨交加。

3.主题思想: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风雨中仍旧坚守岗位、心系国家
的豪情壮志,展现出一种崇高的爱国情怀。

4.写作特点:如通过生动的画面描写来表达情感,运用对比手法突
出主题,语言简练有力等。

5.相关文化背景:介绍陆游所处的时代背景、历史环境等,以便更
好地理解诗文内涵。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这首诗所表达的爱国情怀
和崇高品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践行这种精神。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讲解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讲解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讲解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诗歌背景及作者介绍
2.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3.诗歌的艺术特点
4.诗歌的价值和影响
正文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我国著名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描绘自然景象的诗歌。

陆游,南宋著名文学家,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笔记,对我国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作品以其豪放、奔放、激昂的个性和深厚的爱国情怀而著称。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一首描绘风雨交加、天气变幻的诗歌。

诗歌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将读者带入到一场狂风暴雨的场景中。

诗人通过对风雨的描绘,表现出自然的威力和变幻无常,以此寓意人生的无常和社会的风云变幻。

诗歌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动的形象描绘,如“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等,形象生动,使人如临其境;二是鲜明的对比手法,如“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等,通过对比,强化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和坚定的信念;三是富有音乐性的语言,如“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等,语言豪放,富有音乐性,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价值和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诗歌的强烈的爱国情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是诗歌的艺术特点,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启示;三是诗歌的主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启示,使人们更加珍视和热爱自然。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讲解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讲解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讲解摘要:一、诗的背景与作者简介1.诗的创作背景2.作者陆游简介二、诗的内容解读1.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景象2.中间两句表达了什么情感3.最后两句诗有什么深意三、诗的主题思想1.诗中展现了作者的哪种精神品质2.诗如何抒发了作者的壮志豪情四、诗歌的艺术特色1.诗中的修辞手法2.诗的语言风格五、总结与感悟1.对诗的整体评价2.给我们的启示和感悟正文:《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描绘自然景象、表达诗人豪情壮志的经典诗篇。

诗的创作背景是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作者以此为题材,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他的诗歌以豪放、激昂著称。

诗的内容解读如下:前两句“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描绘了诗人在孤寂的村庄中,风雨交加的夜晚,依然怀有为国家守护边疆的豪情壮志。

中间两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表达了作者在深夜里,听着风雨声,依然梦见自己骑着铁马、跨越冰河,为国家的安危而奋斗。

最后两句“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意味着诗人一生都在为国家付出,即使年老体衰,依然初心不改,矢志不渝。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忠诚于国家、忧国忧民的精神品质。

诗中以自然景象为背景,抒发了作者的壮志豪情,展现了他的崇高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

在艺术特色方面,诗中运用了生动的描绘手法,如“僵卧孤村”、“铁马冰河”等,形象地展现了风雨交加的夜晚,以及作者的豪情壮志。

此外,诗的语言简练而有力,使得整首诗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总的来说,《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一首充满豪情壮志的诗歌,通过自然景象展现了作者的忠诚于国家、忧国忧民的精神品质。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讲解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讲解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讲解引言每年的十一月四日,都是一个特殊而令人难忘的日子。

无论是在北方还是南方,十一月四日总是带来风雨交加的天气。

本文将详细解析“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原因和影响,希望能给读者带来更深入的了解。

自然环境季节特征十一月对于大部分地区来说,已经进入了深秋季节。

天气逐渐转冷,气温下降,而此时风雨的出现常常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气象条件在十一月,冷空气南下的频率增加,加之台风、暖湿气流等各种气象因素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常见现象。

风雨大作的原因冷空气南下进入十一月,北方地区的冷空气逐渐南下,与温暖湿润的气团相遇,形成气象对流,从而导致风雨大作的天气现象。

台风与暖湿气流的影响十一月正值台风季节的尾声,有时台风会生成或逐渐减弱为低压系统。

这种极端气象现象会加剧风雨的强度。

同时,暖湿气流也在这个季节逐步影响着天气,不仅增加了降雨的可能性,还会导致风力的加强。

风雨大作的影响天气变化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往往伴随着快速变化的天气。

预报员常用"黄昏莫测,半夜进城"形容这种情况。

交通运输强风和暴雨会对交通运输造成严重的影响。

公路上可能出现倾泻而下的雨水导致路面积水,而强风也可能形成风眼、风沙等现象,危及行车安全。

农业生产风雨大作会对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

豪雨可能导致水稻、小麦等作物受灾,形成农田积水,而强风也可能导致蔬果受到破坏。

居民生活风雨大作的天气让人们的室外活动减少。

同时,强风和暴雨还可能引发电线、树木倒塌等灾害,对居民的生活造成一定困扰。

总结“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每年都会出现的气象现象,其主要原因是冷空气南下和台风、暖湿气流等因素的相互作用。

风雨大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天气变化、交通运输、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等方面。

了解这一现象对于我们更好地应对天气变化、出行和农业生产都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通过本文,读者对“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形成机制和影响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八年级上册语文要背诵的内容

八年级上册语文要背诵的内容

八年级上册语文要背诵的内容古诗词1. 《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2.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3. 《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4. 《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另有版本为“烟波江上使人愁”前一句为“烟波江上暮霭沉”)5. 《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6.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7. 《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8. 《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9.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0. 《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1.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注:李清照此词有多个版本,以上为较常见版本之一。

2020版语文部编版七年级古诗词专题11《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其二)》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解析版)

2020版语文部编版七年级古诗词专题11《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其二)》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解析版)

专题11《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知识储备】一、导入风雨大作的夜晚,一个孤独的老人,僵卧在床榻上,听着窗外肆虐的风雨,他不以衰老自弃,内心仍燃烧着为国戍边的志愿。

这个老人就是身处晚年的陆游,这节课,我们学习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感受诗人老当益壮的乐观,感人至深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吧!二、目标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3、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重点难点]1、重点:背诵默写诗歌。

2、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三、原文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四、注释【1】僵卧:直挺挺地躺着。

这里形容自己穷居孤村,无所作为。

【2】孤村:孤寂荒凉的村庄。

【3】不自哀:不为自己哀伤。

【4】尚:副词,还,仍然;表示事情的继续或残存状态。

【5】思:想着,想到。

【6】戍(shù)轮台:在新疆一带防守。

戍,守卫。

轮台,在今新疆境内,此处代指边关。

【7】夜阑(lán):夜深。

【8】卧听:躺着听。

【9】风吹雨:风雨交加,和题目中“风雨大作”相呼应;当时南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风吹雨”也是时局写照,故诗人直到深夜尚难成眠。

【10】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11】冰河:冰封的河流,指北方地区的河流。

五、诗意年老力衰僵直地呆在偏僻的山村,不为自己的处境哀愁,还想着为国家到边疆去效力。

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听着外面风吹雨打的声音,激起了我无限的思绪,连梦境也是骑着铁马跨过冰冷河流,向着敌人奋勇冲杀而去。

六、赏析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僵卧孤村不自哀”叙述了作者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态,“尚思为国戍轮台”是对“不自哀”这种精神状态的解释,前后照应,形成对比。

“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作者此时凄凉的境遇。

“僵”字写年迈,写肌骨衰老,“卧”字写多病,写常在床蓐;“孤”字写生活孤苦,不仅居处偏僻,而且思想苦闷,没有知音;“村”写诗人贫困村居,过着荒村野老的凄苦生活。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笔记一、诗意理解僵直地躺在偏僻的山村,不为自己的处境哀愁,还想为国家戍守边防。

深夜睡在床上听着风吹雨打声,梦中又来到铁骑飞跃冰河的战场。

二、内容分析1.“僵卧”道出了诗人的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一“僵”一“孤”,凄凉之极,为什么还“不自哀”呢?因为诗人的爱国热忱达到了忘我的程度。

这两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表现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2.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这两句由现实转入梦境。

诗人因关心国事而形成戎马征战的梦幻,以梦的形式再现了“戍轮台”的志向,“入梦来”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形诸梦境。

报国杀敌之心却更强烈了。

而“铁马冰河”的梦境,使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现。

3.第一句中的“僵”和“卧”对表现陆游的爱国之心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歌作简要分析。

“僵卧”说明陆游年事已高早已不是为国效力的年纪,但是他依然心怀国家,想为祖国尽一份力,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报效祖国的愿望和爱国热情。

4. 自然界的“风雨大作”之声和陆游的“铁马冰河”之梦有什么关系?因果关系。

风雨大作的声音与战马的马蹄声相似,由此使作者产生了此梦。

5.“风雨”含义有三:其一为自然风雨;其二为时代风雨,南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由“戍轮台”可知。

其三为诗人内心的风雨,诗人一心为国,但壮志难酬,只觉得心痛悲伤,6.这首诗写了哪些画面?写法上有哪些特点?写了“孤村”“轮台”“夜”“风吹雨”“铁马冰河”等。

这首诗巧借自然界的风雨,把现实和梦境联系起来,使“铁马冰河”的梦境和“为国戍轮台”的壮志巧妙的融合起来,使满腔的爱国热忱化为豪壮的诗句,读起来荡气回肠。

三、主旨全诗通过写出作者夜卧孤村,连梦中都想为国戍边杀敌的描述,表达了诗人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

《过零丁洋》笔记一、诗意理解我自幼刻苦攻读经书,取得功名在朝廷做官,在频繁的抗元战争中度过四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

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南宋诗人。

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

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

【全文翻译】
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守卫边疆。

深夜里,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
疆场。

【考试范围】
1、陆游以衰老多病之身,尚想为国戍边,不忘抗战报国的诗句是: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2、“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两句表达诗人什么样的的感情?答:作者将梦境和现实相结合,表现老诗人报效祖国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欲望。

3、“僵卧孤村”描绘了诗人年老久病,无所作为的处境。

4、通过“风吹雨”把现实和梦境结合起来,自然而又巧妙。

本文由索罗学院整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