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赏析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全文及赏析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全文及赏析南宋诗人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共有两首,其一为:“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
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
”其二为:“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先来看第一首诗。
“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开篇就描绘出一幅狂风暴雨席卷江湖、笼罩村庄的景象。
风雨的来势汹汹,仿佛要将整个世界都吞噬掉。
“四山声作海涛翻”更是将风声雨声的浩大渲染到极致,让人仿佛能听到那如同海涛翻滚一般的巨响。
“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在这样恶劣的天气中,诗人却在室内享受着温暖。
溪柴烧的火轻柔温暖,裹着的蛮毡也带来了暖意,他和他的猫都不愿意出门去面对那风雨。
这两句看似是在写诗人的安逸闲适,但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经历,其实更有一种无奈和自嘲在其中。
外面的世界风雨飘摇,而自己却只能在这一方小小的空间里寻求片刻的宁静。
再看第二首诗。
“僵卧孤村不自哀”,诗人此时已经年迈,身体僵硬地躺在孤寂的村庄里。
但他却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悲哀,这种自我排解和不屈的精神令人敬佩。
“尚思为国戍轮台”,即便身处困境,他心中仍然想着要为国家守卫边疆。
这一句充分展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和壮志未酬的不甘。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在深夜里,诗人躺在床上听着外面的风雨声,思绪万千。
在梦中,他仿佛看到了自己骑着战马,跨过冰河,奔赴战场。
这两句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和渴望为国效力的决心表现得淋漓尽致。
风雨声不仅是现实中的自然之声,更成为了诗人心中的战鼓之声,激发着他的报国之志。
从整体上看,这两首诗既展现了诗人生活中的一个侧面,又表达了他深沉的爱国情感。
第一首诗中的“不出门”与第二首诗中的“入梦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安逸的环境中,诗人的心依然牵挂着国家的安危;而在孤寂的夜晚,他的梦境中充满了战斗的豪情。
这两首诗的语言质朴自然,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
陆游以其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手法,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爱国诗: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爱国诗: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爱国一定程度上是保证人的生存自由权利的需要。
公民爱国,实际上就是爱自己的政权,捍卫自己的根本利益。
下面是无忧考网为大家带来的:爱国诗: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宋代:陆游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
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译文天空黑暗,大风卷着江湖上的雨,四周的山上哗哗大雨像巨浪翻滚之声。
溪柴烧的小火和裹在身上的毛毡都很暖和,我和猫儿都不愿出门。
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
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注释溪柴:若耶溪所出的小束柴火。
蛮毡:中国西南和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出产的毛毡,宋时已有生产。
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器》:“蛮毡出西南诸番,以大理者为最,蛮人昼披夜卧,无贵贱,人有一番。
”狸奴:指生活中被人们驯化而来的猫的昵称。
僵卧:躺卧不起。
这里形容自己穷居孤村,无所作为。
僵,僵硬。
孤村:孤寂荒凉的村庄。
不自哀:不为自己哀伤。
思:想着,想到。
戍(shù)轮台:在新疆一带防守,这里指戍守边疆。
戍,守卫。
轮台:在今新疆境内,是古代边防重地。
此代指边关。
夜阑(lán):夜深。
风吹雨:风雨交加,和题目中“风雨大作”相呼应;当时南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风吹雨”也是时局写照,故诗人直到深夜尚难成眠。
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冰河:冰封的河流,指北方地区的河流。
创作背景陆游自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罢官后,闲居家乡山阴农村。
此诗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十一月四日。
当时诗人已经68岁,虽然年迈,但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在现实中已不可能实现,于是,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触景生情,由情生思,在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望。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赏析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赏析如下: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七言绝句,是陆游创作的爱国诗篇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通过描写风雨交加的夜晚,表现出诗人坚定不移的爱国情怀和强烈的报国之志。
首先,从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来看,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生动描绘,营造出一种凄凉、悲壮的氛围。
在风雨交加的夜晚,诗人独自一人躺在床上,想到自己年老体弱,无法为国家效力,心中不禁感慨万千。
这种情感贯穿全诗,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
其次,从诗歌的语言和表现手法来看,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如“风卷江湖雨暗村”、“铁马冰河入梦来”等,这些诗句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寓意深远。
诗人还善于运用对比和反衬手法,如以“僵卧孤村”来反衬“不自哀”,表现出诗人坚定的意志和无畏的精神。
最后,从诗歌的主题和思想感情来看,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报国之志。
诗人虽然年老体弱,但他的心却始终牵挂着国家的安危和民族的命运。
他渴望能够为国家效力,为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种情感是全诗的核心,也是诗人所倡导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
总之,《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一首充满爱国豪情的诗歌,它以悲壮的风格和豪迈的气势,表达了诗人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和强烈的报国之志。
这首诗对于我们理解南宋时期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认识陆游的生平和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
同时,这首诗也启示我们要有爱国之心,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精神,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
的力量。
古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翻译赏析

古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翻译赏析《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作者是宋朝文学家陆游。
其古诗全文如下: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前言】《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绍熙三年(1192年)十一月陆游退居家乡山阴时所作。
第一首诗写大雨和诗人所处,第二首诗表明陆游投身抗战、为国雪耻的壮志至老不衰。
但是,诗人空怀壮志,却不为朝廷所重,只能“僵卧孤村”,把为国家恢复中原的理想寄托到梦境之中。
感情深沉悲壮,凝聚了诗人的爱国主义激情。
【注释】⑴溪柴:若耶溪所出的小束柴火。
⑵蛮毡:中国西南和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出产的毛毡,宋时已有生产。
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器》:“蛮毡出西南诸番,以大理者为最,蛮人昼披夜卧,无贵贱,人有一番。
”⑶狸奴:指生活中被人们驯化而来的猫的昵称。
⑷僵卧:直挺挺地躺着。
这里形容自己穷居孤村,无所作为。
僵,僵硬。
⑸孤村:孤寂荒凉的村庄。
⑹不自哀:不为自己哀伤。
⑺思:想着,想到。
⑻戍(hù)轮台:在新疆一带防守,这里指戍守边疆。
戍,守卫。
轮台:在今新疆境内,是古代边防重地。
此代指边关。
⑼夜阑(án):夜深。
⑽风吹雨:风雨交加,和题目中“风雨大作”相呼应;当时南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风吹雨”也是时局写照,故诗人直到深夜尚难成眠。
⑾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⑿冰河:冰封的河流,指北方地区的河流。
【翻译】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
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赏析】第一首诗主要写十一月四日的大雨和诗人之处境。
前两句以夸张之法写大雨瓢泼,其声响之巨,描绘出黑天大风大雨之境,很是生动,波涛汹涌之声正与作者渴望为国出力、光复中原之心相印。
后两句转写近处,描写其所处之境,写出作者因天冷而不思出门,其妙处是把作者的主观之感和猫结合一起写。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全文与赏析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全文与赏析《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作品,全诗内容如下: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这首诗以简洁而有力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在风雨交加的夜晚内心的所思所想,展现了他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壮志未酬的悲愤。
“僵卧孤村不自哀”,开篇第一句就塑造了一个凄凉的场景。
诗人“僵卧”在孤寂的村庄里,身体衰弱,处境艰难。
然而,他却“不自哀”,没有为自己的困境而悲哀。
这种自我坚强的精神,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坚定和豁达。
尽管身处逆境,但他的心思并不在个人的困苦上,而是心系国家。
“尚思为国戍轮台”,这一句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爱国之情。
即使年老体衰,被困在孤村之中,他仍然想着要为国家去守卫边疆。
“轮台”是古代边疆的一个地名,这里代指边疆战场。
诗人的这种爱国热忱,不受年龄和环境的限制,始终熊熊燃烧。
“夜阑卧听风吹雨”,夜晚将尽,诗人躺在床上听着外面的风雨声。
这里的“风吹雨”既是自然界的风雨,也象征着国家面临的风雨飘摇的局势。
诗人在这样的夜晚,无法入眠,心中思绪万千。
“铁马冰河入梦来”,在梦中,诗人仿佛看到了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奔赴战场。
这个梦境展现了诗人对战争的渴望,对为国效力的急切期盼。
尽管现实中他无法实现这一愿望,但在梦中,他的爱国之心得到了释放。
整首诗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风雨交加的夜晚,烘托出诗人内心的不平静和忧国忧民的心情。
诗人通过对自身处境的描写和梦境的描绘,深刻地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渴望为国家献身的壮志。
从艺术手法上来看,这首诗语言质朴,却蕴含着深厚的情感。
诗人用简洁的文字,将自己复杂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通过“梦”这一特殊的意象,将现实与理想连接起来,给人以无尽的遐想和感慨。
在历史背景方面,陆游生活在南宋时期,国家面临着外敌入侵和内部动荡的困境。
他一生致力于抗金复国,但却壮志难酬。
这首诗正是他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反映了那个时代许多爱国志士的共同心声。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宋代:陆游原文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
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译文天空黑暗,大风卷着江湖上的雨,四周的山上哗哗大雨像巨浪翻滚之声。
溪柴烧的小火和裹在身上的毛毡都很暖和,我和猫儿都不愿出门。
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
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注释溪柴:若耶溪所出的小束柴火。
蛮毡:中国西南和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出产的毛毡,宋时已有生产。
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器》:“蛮毡出西南诸番,以大理者为最,蛮人昼披夜卧,无贵贱,人有一番。
”狸奴:指生活中被人们驯化而来的猫的昵称。
僵卧:躺卧不起。
这里形容自己穷居孤村,无所作为。
僵,僵硬。
孤村:孤寂荒凉的村庄。
不自哀:不为自己哀伤。
思:想着,想到。
戍(shù)轮台:在新疆一带防守,这里指戍守边疆。
戍,守卫。
轮台:在今新疆境内,是古代边防重地。
此代指边关。
夜阑(lán):夜深。
风吹雨:风雨交加,和题目中“风雨大作”相呼应;当时南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风吹雨”也是时局写照,故诗人直到深夜尚难成眠。
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冰河:冰封的河流,指北方地区的河流。
赏析第一首诗主要写十一月四日的大雨和诗人之处境。
前两句以夸张之法写大雨瓢泼,其声响之巨,描绘出黑天大风大雨之境,很是生动,波涛汹涌之声正与作者渴望为国出力、光复中原之心相印。
后两句转。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译文及赏析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译文及赏析导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南宋)陆游僵①卧孤村不自哀②,尚思为国戍③轮台。
夜阑④卧听风吹雨,铁马⑤冰河入梦来。
注解:①僵卧:躺着不动。
②不自哀:不为自己哀伤。
③戍轮台:守卫边疆。
轮台,汉代西域地名,即今新疆轮台县。
这里泛指北方的边防据点。
④夜阑:夜将尽。
⑤铁马冰河:身披铁甲,手持兵器,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驰骋沙场、英勇杀敌。
⑥孤村:偏僻乡村。
作此诗时,陆游已六十八岁,闲居在故乡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却仍然盼望着为国效力。
译文:我静静地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自己并不感到悲哀,却还想着替国家守卫边疆。
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赏析:这是年近七旬的陆游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寒夜,支撑着衰老的身体,躺在冰凉的被子里,写下的一首热血沸腾的爱国主义诗篇。
诗的前两句直接写出了诗人自己的情思。
“僵卧”道出了诗人的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一“僵”一“孤”,凄凉之极,为什么还“不自哀”呢?因为诗人的爱国热忱达到了忘我的程度,已经不把个人的身体健康和居住环境放在心上,而是“尚思为国戍轮台”,犹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气概。
但是,他何尝不知道现实是残酷的,是不以人的意愿为转移的`,他所能做的,只是“尚思”而已。
这两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表现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后两句是前两句的深化,集中在一个“梦”字上,写得形象感人。
诗人因关心国事而形成戎马征战的梦幻,以梦的形式再现了“戍轮台”的志向,“入梦来”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形诸梦境。
但是诗人一点也“不自哀”,报国杀敌之心却更强烈了。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因此,“铁马冰河”的梦境,使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现。
与诗人其他的老年诗相比,这首诗在写法上别具一格。
其主要特色在于以梦境抒发情怀。
爱国诗: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爱国诗: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爱国一定程度上是保证人的生存自由权利的需要。
公民爱国,实际上就是爱自己的政权,捍卫自己的根本利益。
下面是无忧考网为大家带来的:爱国诗: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宋代:陆游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
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译文天空黑暗,大风卷着江湖上的雨,四周的山上哗哗大雨像巨浪翻滚之声。
溪柴烧的小火和裹在身上的毛毡都很暖和,我和猫儿都不愿出门。
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
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注释溪柴:若耶溪所出的小束柴火。
蛮毡:中国西南和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出产的毛毡,宋时已有生产。
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器》:“蛮毡出西南诸番,以大理者为最,蛮人昼披夜卧,无贵贱,人有一番。
”狸奴:指生活中被人们驯化而来的猫的昵称。
僵卧:躺卧不起。
这里形容自己穷居孤村,无所作为。
僵,僵硬。
孤村:孤寂荒凉的村庄。
不自哀:不为自己哀伤。
思:想着,想到。
戍(shù)轮台:在新疆一带防守,这里指戍守边疆。
戍,守卫。
轮台:在今新疆境内,是古代边防重地。
此代指边关。
夜阑(lán):夜深。
风吹雨:风雨交加,和题目中“风雨大作”相呼应;当时南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风吹雨”也是时局写照,故诗人直到深夜尚难成眠。
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冰河:冰封的河流,指北方地区的河流。
创作背景陆游自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罢官后,闲居家乡山阴农村。
此诗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十一月四日。
当时诗人已经68岁,虽然年迈,但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在现实中已不可能实现,于是,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触景生情,由情生思,在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赏析
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
【原诗】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译文】
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
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作者】
陆游,号:放翁,南宋著名爱国诗人。
自幼好学,一生坚持抗金,为权贵所嫉。
他是一个富有才华而又多产的作家。
他的诗歌既有深刻的现实生活内容,又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
【背景】
陆游罢官居住家乡山阴(绍兴),抗金收复失地是他不能忘怀的事。
他因风雨大作而思绪万千,既想到南宋王朝在风雨中飘摇,岌岌可危的现实,又浮起到前线作战挽救国家危亡的企望。
于是,在风雨声中入梦,梦境是在前线作战。
风雨声就把他所处的现实同所存的希望联系起来了。
【主题思想】
表达自己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和爱国情怀。
【赏析】
这是年近七旬的陆游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寒夜,支撑着衰老的身体,躺在冰凉的被子里,写下的一首热血沸腾的爱国主义诗篇。
诗的前两句直接写出了诗人自己的情思。
“僵卧”道出了诗人的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一“僵”一“孤”,凄凉之极,为什么还“不自哀”呢?因为诗人的爱国热忱达到了忘我的程度,已经不把个人的身体健康和居住环境放在心上,而是“尚思为国戍轮台”,犹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气概。
但是,他何尝不知道现实是残酷的,是不以人的意愿为转移的,他所能做的,只是“尚思”而已。
这两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表现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
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
后两句是前两句的深化,集中在一个“梦”字上,写得形象感人。
诗人因关心国事而形成戎马征战的梦幻,以梦的形式再现了“戍轮台”的志向,“入梦来”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形诸梦境。
但是诗人一点也“不自哀”,报国杀敌之心却更强烈了。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因此,“铁马冰河”的梦境,使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