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中考题(2013-2016)(附答案)
爱莲说中考试题

爱莲说中考试题### 爱莲说中考试题一、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古文《爱莲说》,完成1-5题。
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 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三种花,分别是菊花、牡丹和莲花。
请分别说明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
2. “出淤泥而不染”一句中,“淤泥”和“染”分别指什么?3. 请解释“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意思。
4. “亭亭净植”中的“亭亭”一词,用来形容莲花,有何寓意?5. 周敦颐在文末提出了一个问题,他问的是什么问题?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二、翻译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三、写作阅读《爱莲说》后,你一定对周敦颐的“爱莲”情怀有了更深的理解。
请以“我眼中的莲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表达你对于莲花的感悟和思考。
四、文化常识1. 周敦颐是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他的《爱莲说》是一篇流传千古的散文。
请问,周敦颐是哪个朝代的人?2. 《爱莲说》中提到的“晋陶渊明”,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他与莲花有何关联?3. 文中提到的“李唐”,指的是哪个朝代?这个朝代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如何?五、综合分析1. 请分析《爱莲说》中,作者通过对比三种花,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态度?2. 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将莲花比作“君子”,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价值观?3. 《爱莲说》中的“爱莲”情怀,对后世文人有何影响?请结合历史背景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一、阅读理解1. 作者对菊花持赞赏态度,认为它是隐逸的象征;对牡丹持批判态度,认为它代表富贵,而人们过于追求;对莲花持喜爱态度,认为它代表君子,出淤泥而不染。
七年级语文下册《爱莲说》中考复习题精选(附参考答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爱莲说》中考复习题精选(附参考答案)题目分六部分:文学常识、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句子翻译、问题探究、阅读理解选择题一、文学常识《爱莲说》作者是,字茂叔,(朝代)哲学家,世称“濂溪先生”。
说,是古代一种性文体,大多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
二、文言实词1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不蔓.不枝.蔓:枝:(2)形容词作动词香远.益清远:2其他重点实词(1)可爱者甚蕃蕃:(2)晋陶渊明独爱菊独:(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染:(4)濯清涟而不妖濯:涟:妖:(5)中通外直通:直:(6)香远益清益:(7)亭亭净植亭亭:植:(8)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亵:玩:(9)宜乎众矣宜:3.一词多义(1)清①濯清.涟而不妖②香远益清.③以其境过清.④回清.倒影(2)远①香远.益清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③亲贤臣,远.小人三、文言虚词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3.同予者何.人4.之①水陆草木之.花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四、句子翻译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译文: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译文:3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译文:五、问题探究1.文中爱菊、爱莲、爱牡丹分别代表的人生态度是什么?2.举例分析衬托手法在《爱莲说》中的运用。
3.《陋室铭》和《爱莲说》两篇文章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4.《爱莲说》称莲为“花之君子”,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具备哪些美好品质。
和同学讨论一下,如何理解“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生境界?六、阅读理解选择题爱莲说周敦颐①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下列各项句中加点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可爱者甚蕃.(蕃:多)不蔓.不枝(蔓:藤蔓)B晋陶渊明独.爱菊(独:唯独)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染:沾染)C濯清涟而不妖(濯:洗)亭亭净植.(植:竖立)D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谓:说)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宜:应当、应该)2下列各项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水陆草木之.花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香远益.清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康肃笑而.遣之D自.李唐来屠自.后断其股3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B.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C.牡丹,花/之富贵/者也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4.对下列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一句是说爱莲的人特别多。
中考初中试题《爱莲说》阅读答案

中考初中试题《爱莲说》阅读答案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很多时候都不得不用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教师进行阅卷打分时的参考,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你所了解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考初中试题《爱莲说》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分享。
中考初中试题《爱莲说》阅读答案1阅读文言文,回答下列各题。
(共11分)(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乙)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2分)(1)为:(2)宜:2、翻译下列语句。
(2分)(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译文:(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译文:3、指出(甲)(乙)两段在表达方式上的相同点,修辞方法上的不同点,并分析修辞方法的作用。
(3分)4、找出(甲)(乙)两段中体现文章主旨的句子,分别抄写下来。
(2分)5、两段文字中哪句话触动了你的心灵,说说你感悟。
(2分)答案解析1、此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词义,平时应多积累、牢记,那么回答此题就很容易。
注意不要用现在的意思解释,解释时结合所在句子进行。
2、此题考查的是句子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注意不要用现在的意思解释。
3、此题考查的是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修辞方法的作用要结合具体内容来答。
4、此题考查的是筛选信息的能力。
先理解文段内容,再根据要求筛选文中的句子即可。
5、此题属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中考初中试题《爱莲说》阅读答案2(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荷(hé)花B. 莲(lián)蓬C. 疵(cī)点D. 莲(liǎn)藕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B.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者,濯清涟而不妖也。
C.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 下列对《爱莲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通过描绘莲花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高洁品质的追求。
B. 文章中“出淤泥而不染”体现了莲花的高洁品质,也暗示了作者对世俗污浊的厌恶。
C. 文章通过对比手法,突出了莲花的高洁品质。
D. 文章中“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莲花的审美态度。
4. 下列关于《爱莲说》的作者和背景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爱莲说》是宋代文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散文。
B. 周敦颐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哲学家,被誉为“宋明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C. 《爱莲说》创作于北宋仁宗年间,反映了当时文人对于自然美的追求。
D. 《爱莲说》是周敦颐的代表作之一,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下列关于《爱莲说》的翻译,最准确的一项是()A. I love the lotus because it grows out of the mud but is not stained, and it is washed clean in the clear water but does not become cunning.B. I love the lotus because it grows out of the mud but is not stained, and it is immersed in the clear water but does not become cunning.C. I love the lotus because it grows out of the mud but is not stained, and it is washed clean in the clear water but does not become cunning.D. I love the lotus because it grows out of the mud but is not stained, and it is immersed in the clear water but does not become cunning.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15分)6. 简述《爱莲说》中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之情。
《爱莲说》中考真题及答案汇编

《爱莲说》中考真题及答案汇编一、【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来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l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乙】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
为分宁主簿。
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
惊曰:“老更不如也。
”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
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
逵,酷悍吏也,众莫非争,敦颐独与之筏不听乃委手版①归,将弃官去,日:“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
”逵悟,囚得免。
(节选自《宋史》) 【注】①手版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见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4分)(1)亭亭净植. (2)宜.乎众矣(3)有狱.久不决 (4)尚可仕.乎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标两处。
(2分)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归3.翻译下面句子(4分)(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敦颐至,一讯立辨。
4.甲文主要写的是“莲”,为何还要写“菊”“牡丹”?(2分)5.根据两文内容,说说周敦颐是个什么样的人。
(不少于两点)(4分)1.(4分)(1)树立(2)当然(3)案件(4)做官2.(2分)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归3.(4分)(1)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污泥的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不显得妖媚。
(2)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
4.(2分)以“菊”“牡丹”衬托“莲”,突出莲的高洁,表达作者洁身自好、不慕荣利的高尚情操。
5.(4分)从甲文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句可以看出周敦颐洁身自好、不慕荣利;从乙文“敦颐至,一讯立辨”可以看出他是个有才能的人,处理案件,快速准确;从乙文“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可以看出他刚正不阿,敢于据理力争。
最新中考试题·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爱莲说》(含答案)资料

2013年中考试题·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爱莲说》【重庆市A卷】三(二)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9—12题。
(15分)【甲】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犊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乙】爱莲说(节选)周敦颐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9.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4分)⑴斯.是陋室斯.:.⑵可以调.素琴调.:.⑶陶后鲜.有闻鲜.:.⑷宜乎众.矣众.:.10.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4分)⑴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⑵莲之爱,同予者何人?11.甲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这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怀?(3分)12.两则选文均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试各举一例说明。
(4分)【答案】9.(4分)⑴这⑵调弄,这里指弹奏(只答“调弄”不给分)⑶少⑷多10.(4分)⑴苔痕碧绿,长到台阶;草色葱茏,映入帘里。
⑵对于莲花的喜爱,像(和)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每小题2分)11.(3分)安贫乐道(或“高洁傲岸”,意合即可)12.(4分)甲文“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2分);乙文“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2分)【重庆市B卷】二(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15分)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4分)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染.:.⑵濯清涟而不妖.妖.:.⑶香远益清,亭亭..:.⑷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谓.:...净植亭亭10.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中考文言文试题—《爱莲说》(3)

中考文言文试题—《爱莲说》(3)[题目]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做后边的题目①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②晋陶渊明独爱菊。
③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⑤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⑥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⑦莲之爱,同予者何人?⑧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 文中加点的“蕃”“植”“鲜”“宜”的意思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茂盛树立新鲜适当B. 多树立少应当C. 多栽种新鲜适当D. 茂盛栽种少应当2. 下列各句中的“而”与“出淤泥而不染”中的“而”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吾恂恂而起B. 执策而临之C. 学而不思则罔D. 余闻而愈悲3. 文中有一个句子具体写出莲的美丽外形和可贵品质,这个句子是 ( )A. 第④句B. 第⑤句C. 第⑦句D. 第⑧句4. 文章以莲花为歌颂对象,却几次提到菊花、牡丹,其用意是( )A. 菊花、牡丹、莲花,各有其不凡之处,均是作者大力赞颂的爱物。
B. “莲”虽美,可是菊花和牡丹更加雍容华贵。
C. 以菊的隐逸、牡丹的富贵来衬托莲花的种种美德。
D. 写牡丹来讥讽贪图荣华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写菊花来表达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5. 下列诗句中有咏莲的,也有咏菊的,其中咏莲的诗句是( )①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②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③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④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⑤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A. ①③⑤B. ②③④C. ③④⑤D. ①②④[题解]第1题。
考查加点词解释辨正。
答案:B第2题。
考查对“而”的含义用法的辨同。
答案:C第3题。
考查对句子表达作用的理解。
答案:A第4题。
考查对衬托写法的理解。
答案:C第5题。
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答案:D。
爱莲说》中考试题

爱莲说》中考试题夜泊牛渚怀古》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对古人的敬仰之情。
借物抒情的写法,不仅能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还能够更深刻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无题》中用“坚贞不移,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表达了深挚的爱情;___在《己亥杂诗》中,用“百折不挠,不甘沉沦,始终为国效力”展示了诗人坚强的性格和献身精神。
7.(1)出淤泥而不染而(清)(2)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反(德)3)横柯上蔽,在昼犹昏蔽(阳)8.(1)水陆草木的花朵,可爱的种类很多。
2)蝉鸣声不断,猿叫声不绝。
9.《爱莲说》中,___代表的是高洁的人生态度;___代表的是坚韧的人生态度;___代表的是豪放的人生态度。
10.富春江水的两个特点是清澈透明和起伏不定。
11.___认为,即使在荒芜的麻丛中,也有坚强而直立的蓬草;___则认为,莲花虽然从淤泥中生长,但不会被污染。
这表明环境并不决定一个人的品质,一个人可以在恶劣的环境中保持高尚的品质。
17.(1)可爱者甚蕃(繁多)(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轻视)(3)___(少有人知)18.我特别喜欢莲花,因为它从淤泥中生长而不被污染,清澈而不妖艳。
19.在作者心中,君子应该具有高尚的品德和行为,追求真善美,不为物欲所动。
19.答案为B。
20.(1)香远益清(越远越清香)(2)亭亭净植(高高挺立,洁净无瑕)(3)___(鲜有人知道)(4)宜乎众矣(适合大众)21.(1)远远观赏莲花,但不可亵玩。
2)我认为菊花是隐逸的花。
22.从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中,可以看出他追求高尚、纯净的品质和精神,以及追求超脱尘世的境界。
___年少时,住在西湖。
每到夏天,我会去湖边欣赏荷花,甚至会因此忘记吃饭。
有一天,我和几个朋友一起来到湖边的亭子里观赏荷花。
当时情绪正浓,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湖中的荷花随着风摇曳。
不久,雨过天晴,湖水平静如镜,荷花被雨水洗涤过后,更加清新娇艳,多姿多彩,美丽绝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莲说》中考题(2013-2016)一、2013重庆(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一12题。
(15分)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4分)(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2)濯清涟而不妖.()(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4)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10.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4分)(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1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12.《爱莲说》这篇散文,在做人方面给了我们哪些启示?(4分)二、【2013年·湖北省荆门市】水陆草木之花,……..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宜乎众矣。
10.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可爱者甚蕃.(多)B.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当)C.不蔓不枝.(长枝)D.亭亭净植.(种植)11.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且焉.置土石B.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D.濯清涟而.不妖水落而.石出者12.对《爱莲说》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以爱莲之情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还表达了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B.文章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寄托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
C.文中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来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的高尚品质。
D.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将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表达了作者对雍容华贵的牡丹的赞美之情。
13.将选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分)⑵莲之爱,同予者何人?(2分)?三.【2013年·山东省德州市】(二)爱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3.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2分)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②陶后鲜.有闻( )14.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5.文章题目为“爱莲说”,为何还写了“菊”和“牡丹”?(3分)四、2014枣庄市二、阅读(共50分)(一)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成8——13题。
(18分)(甲)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周邦彦——《苏幕遮》(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丙)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
芙蕖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
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
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
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李渔《芙蕖》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⑴侵晓..窥檐语⑵可爱者甚蕃.⑶芙蕖则不然.⑷自夏徂.秋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1分)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濯清涟而不妖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D.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10.(乙)段以莲象征君子美德,下列叙述莲与君子特质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2分)A.出淤泥而不染:君子洁身自爱,不同流合污。
B.不蔓不枝:君子不随便说他人短处,以免横生枝节。
C.香远益清:君子德行芬芳,可以远播各地。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君子人格高洁令人景仰,不受人狎利用。
11.翻译下面句子。
(4分)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⑵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
12.(甲)词是写作者见到荷塘景象,而生出的情感。
(乙)段借对莲花形状的叙写,阐述了作者的生活态度。
(丙)段按照顺序来写芙蕖,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4分)13.(甲)词中“一一风荷举”为什么比同样写荷叶的(丙)段中“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显得更为形象、传神?(3分)五、2014年安徽省【三】(15分)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宜乎众矣!1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5分)(1)可爱者甚蕃蕃:(2)濯清涟而不妖濯:(3)香远益清益:(4)亭亭净植植:(5)宜乎众矣宜:15.翻译下列句子。
(4分)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16.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爱牡丹”的原因各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2分)17.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4分)六、【2015·山东省菏泽卷】(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14分)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习惯说(清)刘蓉蓉少时,读书养晦堂①之西偏一室。
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
室有洼,径尺,浸淫②日广。
每履之,足苦踬③焉。
既久而遂安之。
一日,先君子来室中坐,语之,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
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
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中人④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
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注】①养晦堂:刘蓉居室名。
②浸淫:渐渐扩展。
③踬:跌绊。
④习之中人:习惯在人身上一旦形成。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益:增加 B.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鲜:少C.每履之,足苦踬焉履:踩 D.先君子来室中坐,语之语:告诉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A.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 B.丹之爱,宜乎众矣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C.命童子取土平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D.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8.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①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用“/”给《习惯说》中画曲线的句子断句。
(限标两处,不含句末)(2分)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10.《爱莲说》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志”是:__________________ ;《习惯说》通过一件小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这个道理是: _________________ 。
(2分)七、【2015·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卷】文言文阅读(13--15小题,每小题2分,共6分;16--19小题,共10分;本大题共16分)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宜乎众矣!13。
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晋陶渊明独爱菊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B.香远益清自己以为大有所益C.隋后鲜有闻娟然如拭,鲜妍明媚 D.同予者何人予观夫巴陵胜状14.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水陆草木之花宋何罪之有 B.自李唐来屠自后断其股C.濯清涟而不妖丁壮者引弦而战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且焉置土石15.下列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文章以“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为陪笔,引入下题,烘托自己对莲花的喜爱,惜景抒情;“借花自以为写照”。
B.文章品评菊花、牡丹、莲花,意在慨叹真隐者少,有德者寡,而贪爱富贵者居多。
以“君子”喻莲,表明了作者志在君子的道德情感。
C.文章用“噫”字引领三个排比句,在排比句中,句式同中见异,变化有致,感情起伏,其中反问句“同予者何人”情感色彩最为强烈。
D.文章结尾没有按照之前的菊、牡丹、莲的顺序来写,而是将牡丹衬在莲后,是对追名逐利者进行暗讽,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16、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译文:(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二)叶公好龙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写龙。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①,施②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③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选自刘向《新序.杂事》)【注释:】①牖(yòu):窗户。
②施(yí):延伸。
③还(xuán):掉转。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2分)(1)施尾于堂于:(2)弃而还走走: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译文:19.叶公“弃而还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叶公好龙”这个成语通常用来讽刺什么?(2分)答:八、【2016·山东省济南卷】(一)课内文言文阅读。
爱莲说6.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 分)A.可爱者甚蕃.蕃:繁多 B. 不蔓不枝.枝:长枝节 C.亭亭净植.植:种植 D. 陶后鲜.有闻鲜:少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 分)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醉翁之.意不在酒 B.濯清涟而.不妖人不知而.不愠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且焉.置土石 D.同予者.何人陈胜者.,阳城人也8.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 分)A.《爱莲说》作者周敦颐。
“说”是一种古代文体。
B.本文托物言志,文中称莲是“花之君子”,表达了作者对清白正直品性的坚守。
C.文章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层层深入,意蕴无穷。
D.“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世人喜爱牡丹的羡慕之情。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孟尝君有舍人①而弗悦,欲逐之。
鲁连②谓孟尝君日:“猿猴错木据水,则不若鱼鳖;历险乘危,则骐骥不如狐狸;曹沫③奋三尺之剑,一军不能当,使曹沫释其三尺之剑,而操铫鎒④。
与农夫居垅亩之中,则不若农夫。
故物舍其所长,之⑤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
今使人而不能,则谓之不肖⑥;教人而不能,则谓之拙。
拙则罢之,不肖则弃之,……岂非世之立教首也哉⑦?”孟尝君曰:“善!”乃弗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