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史重点整理(打印版)

合集下载

中国音乐史考点梳理

中国音乐史考点梳理

中国音乐史考点梳理不管是在音乐教师资格考试还是在教师招聘考试中,中国音乐史都是的内容,很多考生在准备这部分内容时显得慌乱无措,今天就给大家总结一些中国音乐史中常考的一些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进行考点的梳理和总结,达到快速备考的效果,建立起系统的知识框架。

今天中公老师将从古代音乐史总结到进现代音乐史。

(一)重点知识:贾湖骨笛;音乐起源:精神需要说、情感说、模仿说、劳动生产说;《弹歌》放映狩猎生活;《八阙》选自《吕氏春秋·葛天氏之乐》。

三大乐舞《云门》、《咸池》、《箫韶》。

《大夏》赞颂大禹治水的功绩;《大濩》歌颂商汤伐桀的功绩;兽面纹铜鼓是现存最早的铜鼓;虎纹石磬是体积最大的商磬;青铜铙最早出现的打击乐器。

这部分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图片中的乐器,能够加以区分;(二)礼乐制度是周代建立的等级制度;春宫--第一个礼乐机构;六代乐舞中的《韶》孔子“三月不知肉味”,尽善尽美;尽善未尽美说的是《大武》;小舞等作为了解;诗经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风、雅、颂;楚辞为第二部诗歌总集。

乐器八音也为重点知识;三分损益法;儒家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乐记》为我国最早的音乐美学著作,最早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音乐理论著作。

(三)汉代乐府:汉承秦制;相和歌解释以及伴奏乐器。

清商乐:请商三调和清平三调;《声无哀乐论》作者嵇康;何承天的新律已经相当接近十二平均律了。

《碣石调·幽兰》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文字琴谱;(四)隋代的七部乐,唐代的梨园和教坊;音乐形式为歌舞大曲;变文保存最早的说唱本子;其他的乐器以及主要的音乐家作为了解即可;(五)宋元音乐中心:瓦子和勾栏;姜夔《白石道人歌曲集》;唱赚曲子的代表形式;由张五牛所创;诸宫调由孔三传所创;宋代曲子的解释要作为重点;元曲六大家;南戏的四大传奇和五大传奇为重点;《海青拿天鹅》为最古老的一首琵琶独奏曲。

音乐论著主要了解《乐书》、《梦溪笔谈》等论著地位为重点知识;(六)四大声腔为重点;京剧的三大伴奏乐器;以及汤显祖的四梦;其他知识作为了解内容;(七)民歌中的代表作、京韵大鼓和苏州弹词,四大名旦和四大须生;(八)学堂乐歌的特点:旧曲填词;沈心工,学堂乐歌之父,《体操-兵操》又称“男儿第一志气高”;李叔同《送别》改编美国的《旅愁》、《春游》我国最早的一首三声部声乐作品;曾志忞《和声学》最早介绍西方的和声丛书;(九)萧友梅创办的音乐院标志中国专业音乐教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1929年改名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赵元任:“中国的舒伯特”《海韵》第一个大型合唱,选自徐志摩的诗集;他是刘天华的哥哥,第一个明确提出“中国化”的音乐发展道路;黎锦晖:中国流行音乐先驱,《麻雀与小孩》是中国第一部儿童歌舞剧;刘天华:“二胡的鼻祖”,是与萧友梅齐名的音乐奠基人;王光祈:“开东方民族音乐之先河”,编写中国第一部《中国音乐史》三大乐系:欧洲乐系(哈萨克族、俄罗斯族、柯尔克孜族、塔塔尔族等)波斯阿拉伯(维吾尔族等)中国乐系(朝鲜、蒙古、越南、日本等);(十)黄自:四大弟子;贺绿汀、刘雪庵、陈田鹤、江定仙;《长恨歌》第一部清唱剧,改编白居易的《长恨歌》;《怀旧》是我国近现代音乐创作中最早的一部交响性管弦乐曲;贺绿汀《暴动歌》是我国最早一首创作的工农群众歌曲;《牧童短笛》和《摇篮曲》在亚历山大·齐尔品征集中国风钢琴作品比赛中获得第一名和第二名;青主:代表作品《大江东去》《我住长江头》;聂耳:《义勇军进行曲》出自电影《风云儿女》;《毕业歌》选自电影《桃李劫》,《开矿歌》出自电影《母亲之光》是我国最早的革命歌曲;《金蛇狂舞》根据广东音乐《倒八板》改写,采用“螺丝结顶”,第一部舞台剧《扬子江风暴雨》,反映工人阶级反帝反斗争的作品《码头工人歌》、《打转歌》、《打桩歌》、《前进歌》;冼星海,四大合唱《黄河》《生产》《九一八》《牺盟》,最后一部作品管弦乐《中国狂想曲》,黄河钢琴协奏曲(《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愤》《保卫黄河》)由殷承宗(首演)等改编《黄河大合唱》;(十一)马思聪,《思乡曲》选自《绥远组曲》第二乐章;中国近现代音乐主要了解四种唱法以及熟悉不同的音乐作品,能够达到听旋律知道歌曲的要求。

中国音乐史重点整理(打印版)复习资料重点

中国音乐史重点整理(打印版)复习资料重点

中古音乐史要点整理一、中国古代乐律学1.三分损益法在周代正式确立的我国古代生律的方法,按其振动体长度来进行音阶或十二律吕的相生,史称“三分损益法”,最早记述这一理论的是《管子》一书。

其求五音之法为:先求得一个标准音“黄钟”,把它作为宫音。

然后就宫音的弦长增加三分之一(三分益一),即得低四度的徵音;再就徵音的弦长减去三分之一(三分损一),即得高五音的商音;把商音的弦长增加三分之一,得低四度的羽音;就羽音弦长减去三分之一,可得角音。

2.周代“十二律吕”十二律吕是周代律学的名称。

它是用三分损益法求得的,即: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冼、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其中单数各律为“律”,双数各律为“吕”。

3.京房六十律京房(前77〜前37)西汉律学家,本姓李,字君明。

他因为三分损益法所生十二律中仲吕不能回到黄钟律,因而继续推算下去,成为“六十律”。

京房同时觉察到律管的管口校正问题,提出“竹声不可度调”的认识,并制作了十三弦的“准”。

4.荀勖笛律西晋律学家荀勖(?~289)在乐律上的成就在于他发现了笛律中的“管口校正数”,荀勖运用“管口校正”制作出较精确的十二笛。

每笛适吹一律。

荀勖的“管口校正”之方法为:他作的笛有六个按孔,前五后一。

后面一个按孔离吹口最近,作为商音。

前面五孔依次由吹孔向下排列为宫、变宫、羽、徵、变徵;六孔全按为角音。

5.何承天的“新律”何承天,南朝宋时郑(今山东郊城县)人,武帝时(420~422)曾为尚书祠部郎,文帝时做过御史中丞:后因故免官,死于家中。

他在乐律学史上,第一次别开生面地提出了“十二等差律"(即隋书称之“新律”)的理论。

其方法是:先以黄钟本律之数(9寸)减去由仲吕所生黄钟2之数(8. 8788寸),得差数为0. 1212,再将此差数平分为十二等份。

即0. 1212÷12=0.0101,然后将此数依次递加在林钟以下各律上,即得“新律”各音之数。

中国音乐史 重点背

中国音乐史 重点背

中国音乐史考研复习市民音乐蓬勃发展史宋元音乐的重要特征。

一,名词解释瓦舍:以娱乐为主要内容的商业中心,瓦子的出现是商品经济繁荣的产物。

书会:指专为说话人,戏剧演员编写话本和脚本的行会组织。

社会:是从事表演艺术的职业艺人组成的行会组织。

唱赚:曲子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以鼓,拍板和笛为主要伴奏乐器而清唱套曲的一种表演形式分缠令和缠达两种曲式。

减字:以多音配一字,将某些字拍拖长。

偷声:增加字数,分割少数音,用以配合多数的字,使每字的音相对缩短。

摊破:在原曲牌基础上增加乐句。

杂剧:原是各种滑稽表演,歌舞戏曲统称最初称杂耍,渐渐杂耍作为专门一种有动作,歌唱,化妆的表演故事情节的舞台作品。

诸宫调:因其运用多种宫调而得名,是一种有说有唱说常相间,以唱为主,表演情节复杂的长篇故事的说唱音乐形式,由很多套曲牌组成,每套曲牌使用一个宫调,不同的曲牌则使用不同的宫调。

梅兰芳:1在乐器伴奏中加入了丝竹乐器,在新戏中采用了新配乐手法。

2服装的改革3开创了梅派京剧艺术。

黄自:合唱作品:《抗敌歌》《旗正飘飘》第一部清唱剧《长恨歌》艺术歌曲《玫瑰三愿》《花非花》《思乡》《春思曲》等。

娴熟的作曲技法,严谨的艺术构造,清雅的乐韵和明显的中国古典文化精神,是黄自音乐的风格特征,黄自又是30年代对专业音乐教学做出了显著音乐成绩的音乐教育家。

板腔体:是以一首乐曲为基础运用各种节拍形式(即板式)将种种乐曲进行不同的变奏发展,板式音乐的基本格式是七字句和十字句,板式可以灵活的运用原板(2/4)慢板(4/4)流水(1/4,6/2)散板,导板,摇板等多种节拍形式。

京韵大鼓:是在木板大鼓的基础上,与子弟书相结合,并不断吸收京剧,梆子腔等声腔发展而成,曲调流畅明亮,跌宕起伏有致,强调字正腔圆。

二,简答A宋杂剧繁荣的原因:1政治经济繁荣2瓦舍勾栏为它提供很好的条件3川流不息的是对它的支持4宋代民族与阶级矛盾的尖锐为杂剧提供丰富的体裁内容5说唱和曲艺的发展也为它提供有利条件。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乐府:乐府本是秦汉时掌管音乐的机关,因配有乐队,故名。

汉武帝时扩充其功能,它除了将文人诗辞和民间歌谣配乐演唱外,还承担采集民歌的任务。

魏晋以后乐府日渐衰落。

南北朝时乐府演变成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

乐府最明显、最优秀的产物是《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

2、相和歌:相和歌是汉代北方民间歌曲的总称,是两汉乐府在“街陌谣讴”基础上吸收了“楚声”和“新声”而形成的一种有丝竹、歌唱及舞蹈之艺术表演形式。

主要流传于河南、山东等地。

其曲式结构短小精悍,音调流畅优美,且舞曲居多,是中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民间歌舞形式。

3、八音:周代按制造材料的性质将乐器分为八类: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4、律:律是指特定乐音的高低标准,它规定了乐音的绝对高度。

律是由原始的自然法则产生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律学的基本任务是建立标准音,以利于乐器的制造和使用。

5、十二律:古代律制,用三分损益法生成十二律。

自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6、四声:传统音韵学关于声调的分类法。

即把汉字声调分为平(包括阴平和阳平)、上(降调)、去(升调)入(包括全入和半入)四类。

7、谱:乐谱是记录音乐的方法。

中国传统记谱法主要有工尺谱、减字谱和声诗谱三种。

8、琴曲:琴曲是指用琴来演奏的曲子,亦称“琴曲”。

琴曲的范围很广,有独奏曲,也有合奏曲;有文人创作的琴曲,也有整理和加工民间音乐的琴曲。

9、词牌: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

词的调子叫曲牌,如“浪淘沙”、“水调歌头”等。

每个曲牌都有一定的句数、字数、句式、平仄及用韵等规定。

10、曲牌:曲牌是元曲中一首诗(或一韵)小令所用的腔调(或说曲牌名称)。

同一曲牌的曲子可以由不同人演唱,但同一曲牌的平仄格律是固定的。

11、唱赚:唱赚是宋代民间流行的歌唱体裁,也称“鼓板赚”、“鼓段”、“赚”。

由同一词牌的歌曲连缀而成,属于套曲体裁。

中国音乐史重点

中国音乐史重点

远古时期1.原始乐舞的概念:诗,歌,舞/歌,舞,乐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

2.《葛天氏之乐》:传说中的原始乐舞。

《吕氏春秋-古乐》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建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

反应了原始人的敬神意识,宗教信仰和生活愿望。

由此可以看到原始时代的文学艺术活动经常和生产劳动有着密切联系。

《伊耆氏之乐》:《蜡辞》是《伊耆氏之乐》中的一首祭歌,其辞云:“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反映出先民以举行“腊祭”祈求不要发生自然灾害,向神灵祈求丰收的愿望。

这一资料记载于《礼记·郊特牲》。

(神龙时代)《箫韶》:舜时乐舞,雅乐,这部乐舞以排箫为主奏乐器,为多段体,别名为《九韶》,《九歌》,《九辩》等,于“六乐“中称《九韶》。

以鸟为图腾崇拜为主,所谓“箫韶九成,凤凰来仪。

”(《尚书·益稷》)乐舞风格是“温润以和,似南风之至。

”具有高度抒情化特色。

孔子入齐欣赏曾说,“学之,三日不知肉滋味”。

是中国宫廷音乐中等级最高、运用最久的雅乐,由它所产生的思想道德典范和文化艺术形式,一直影响着中国的古代文明,韶乐因而被誉为“中华第一乐章” 本乐舞体现了远古人民的敬神意识,认为万物有灵,高雅的艺术可以上通神灵,使吉兆来临。

3.我国第一首情歌是什么:《候人兮猗》,被称为南音之始,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4.磬又名什么:“石"和"鸣球"/“拊石”5.目前所知距今年代最久远的土类乐器是什么,它大概是距今多少年以前的乐器:陶埙,7000年/3500年6.世界上最久远能演奏七声音阶的乐器是什么:骨笛。

7.乐县(xuan):指悬挂钟磬多寡的规格(关于数量,排列方位的等级制度。

)《周礼·春官·大司乐》载:“正月县之位:王宫县【东西南北四方】,诸侯轩县【北西东】,卿大夫判县【东西】,士特县【东】。

中国音乐史整合笔记

中国音乐史整合笔记

上学期一、六代乐舞:歌颂帝王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云门大卷》《大咸》《韶》《大夏》《大濩》《武》乐舞特点:(曲调篇幅短小,结构较为现整,常有很少歌词加入感叹词,节奏突出但旋律性不强,是氏族成员集体创作。

音乐尚无阶段性,音乐的主要目的是娱乐和传授物质生产知识。

组织生产活动,主要的音乐形式有乐舞和原始歌曲,诗,歌融合的乐舞形式居主要地位)二、贾湖骨笛:(河南舞阳县,可奏出完整的七音音阶。

)“巫”出现的意义:(它是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艺术家和领导者表明了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对音乐组织的利用那个、国家设领导人负责音乐活动的历史由此开始。

)雅乐——指郊庙祭祀、朝会典礼时演奏的音乐。

雅乐的性质:音乐有助于推广德行的教化,亦即向被统治阶级灌输封建论理,道德观念的作用,雅乐体系还表现了封建统治阶级想过(通过)礼乐制度来显示对人民的威慑力量。

周公制礼作乐,严格的等级制度表现:乐队王宫县,诸侯轩县,大夫判县,大特县世界上出现最早的,规模最大的音乐教育与音乐演机构——周王朝的音乐领导,机构是“大司乐”。

八音分类方法:金——钟,石——磬,土——缶,革——鼓,丝——琵琶、湖、木——梆子,匏——笙,竹——笛子意义:1、第一次乐器分类法。

2、器乐艺术发展成熟的标志。

3、音乐文化较高层次的反映。

曾侯乙编钟出土的意义。

1、青铜铸造工艺和高律科学达到一定高度,体现聪明才智和高超的音乐才能2、用实物驳倒“中国音乐就是五声音阶的说法”,3、宣告在公元前五世纪,中国人就已经制造出令现代人震惊,符合近代音乐音响学,乐律理论的一整套乐器4、音乐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标志当时高度发展水平。

三分损益法:又叫五度相生法,是我国最早记载的,,采用数学求律的方法,是按振动体长度计算的。

十二律:将一个八度分成十二个半音叫十二律。

蕤林夷难无应仲故夹太大黄宾钟则吕射钟启洗钟簇吕钟(十二律)从右至左,相邻的两个为“半音”,隔开一个的两个为“全音”。

鼓吹乐定义:是以击乐器和吹乐器的演奏为主的一种音乐。

(完整版)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完整版)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古代部分 : 一,远古夏商时期的音乐 :中国音乐的起源 : 模拟说、感情说、劳动说乐舞:初期的音乐常常和舞蹈结合在一起,故名之“乐舞”。

黄帝时代的《云门》,又称《云门大卷》,相传黄帝部落以云为图腾,因此这是一部歌颂氏族图腾的乐舞。

《咸池》又名《大咸》,相传咸池为东方日浴地,故这是一部崇拜日浴的乐舞。

《箫韶》又名《大韶》,简称从《韶》。

最初是咸黑所作的声歌,原名《九招》,虞舜时代的质又校正过,故后辈又称此乐为《韶虞》。

《箫韶》之名,是由于此乐舞以排箫为主要伴奏乐器的缘故。

夏代开始进入奴隶制社会,乐舞内容从氏族社会中关于图腾或大自然的歌颂转向对奴隶主统治者的歌颂。

《夏籥》又名《大夏》,是一部歌颂夏禹治水有功的乐舞。

此乐舞在周代演出时舞者共六十四人,分为八行八列。

主要伴奏乐器为籥,籥为管乐器,是排箫的原始形制。

《大濩》又称《濩》,是一部歌颂成汤灭夏建立商代伟绩的乐舞。

“巫乐”,又称“巫音”,即巫术活动中所用的乐舞。

在原始氏族社会里,由于人们对各种自然现象不能够赐予科学的讲解,因此就造成了这种观念的表现。

在无力抗争或抗争失败的情况下,就寄希望于借助某种超自然的法术来推翻奴隶主阶级的统治,或能预知他们命运的吉凶。

瞽宗:一个起源于商代的音乐教育场所。

商代的音乐教育不但教本国的贵族子弟,而且还有别国的学生。

天然资料制成的乐器:骨哨、骨笛;龟甲摇响器;鼍鼓;磬(现存故宫博物馆的三音编磬为“永启”“永余”“夭余”);陶制乐器:摇响器、陶铃、陶角、陶鼓、陶镛、陶埙;铜制乐器:铜铃、铜鼓、钟、铙、镛、鑮;远古夏商时期的乐律:1 ,既有旋律性的乐器(骨哨、骨笛、陶埙等),又有节奏性的乐器(摇响器、铃、鼓),说明旋律和节奏是最早的音乐中的两大概素; 2 ,商代出土的编铙、编磬,诚然大小周边,但可以用不相同的厚度调出不相同的音高,说明商代人已经掌握了运用不相同规格的钟体和磬体产生不相同音高的技术;3 ,夏商时期已经开始出现五声音阶的歌曲和乐曲。

中国音乐史重点整理

中国音乐史重点整理

中国音乐史重点整理一、中国古代乐律学 1.三分损益法在周代正式确立的我国古代生律的方法,按其振动体长度来进行音阶或十二律吕的相生,史称“三分损益法”,最早记述这一理论的是《管子》一书。

其求五音之法为:先求得一个标准音“黄钟”,把它作为宫音。

然后就宫音的弦长增加三分之一,即得低四度的徵音;再就徵音的弦长减去三分之一,即得高五音的商音;把商音的弦长增加三分之一,得低四度的羽音;就羽音弦长减去三分之一,可得角音。

2.周代“十二律吕”十二律吕是周代律学的名称。

它是用三分损益法求得的,即: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冼、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其中单数各律为“律”,双数各律为“吕”。

3.京房六十律京房西汉律学家,本姓李,字君明。

他因为三分损益法所生十二律中仲吕不能回到黄钟律,因而继续推算下去,成为“六十律”。

京房同时觉察到律管的管口校正问题,提出“竹声不可度调”的认识,并制作了十三弦的“准”。

4.荀勖笛律西晋律学家荀勖在乐律上的成就在于他发现了笛律中的“管口校正数”,荀勖运用“管口校正”制作出较精确的十二笛。

每笛适吹一律。

荀勖的“管口校正”之方法为:他作的笛有六个按孔,前五后一。

后面一个按孔离吹口最近,作为商音。

前面五孔依次吹孔向下排列为宫、变宫、羽、徵、变徵;六孔全按为角音。

5.何承天的“新律”何承天,南朝宋时郯人,武帝时(420~422)曾为尚书祠部郎,文帝时做过御史中丞:后因故免官,死于家中。

他在乐律学史上,第一次别开生面地提出了“十二等差律”的理论。

其方法是:先以黄钟本律之数减去仲吕所生黄钟2之数,得差数为,再将此差数平分为十二等份。

即÷12=,然后将此数依次递加在林钟以下各律上,即得“新律”各音之数。

何承天的这种“新律”,不但完全解决了古律仲吕还生不能得黄钟本律的问题,而且还缩小了古律大、小半音之间的差距,己接近十二平均律,是乐律史上一大贡献。

6.蔡元定“十八律”蔡元定(1135-1198,字季通,建阳人,南宋律学刮虱理学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古音乐史要点整理一、中国古代乐律学1.三分损益法在周代正式确立的我国古代生律的方法,按其振动体长度来进行音阶或十二律吕的相生,史称“三分损益法”,最早记述这一理论的是《管子》一书。

其求五音之法为:先求得一个标准音“黄钟”,把它作为宫音。

然后就宫音的弦长增加三分之一(三分益一),即得低四度的徵音;再就徵音的弦长减去三分之一(三分损一),即得高五音的商音;把商音的弦长增加三分之一,得低四度的羽音;就羽音弦长减去三分之一,可得角音。

2.周代“十二律吕”十二律吕是周代律学的名称。

它是用三分损益法求得的,即: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冼、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其中单数各律为“律”,双数各律为“吕”。

3.京房六十律京房(前77~前37)西汉律学家,本姓,字君明。

他因为三分损益法所生十二律中仲吕不能回到黄钟律,因而继续推算下去,成为“六十律”。

京房同时觉察到律管的管口校正问题,提出“竹声不可度调”的认识,并制作了十三弦的“准”。

4.荀勖笛律西晋律学家荀勖(?~289)在乐律上的成就在于他发现了笛律中的“管口校正数”,荀勖运用“管口校正”制作出较精确的十二笛。

每笛适吹一律。

荀勖的“管口校正”之方法为:他作的笛有六个按孔,前五后一。

后面一个按孔离吹口最近,作为商音。

前面五孔依次由吹孔向下排列为宫、变宫、羽、徵、变徵;六孔全按为角音。

5.何承天的“新律”何承天,南朝宋时郯(今郯城县)人,武帝时(420~422)曾为尚书祠部郎,文帝时做过御史中丞:后因故免官,死于家中。

他在乐律学史上,第一次别开生面地提出了“十二等差律”(即隋书称之“新律”)的理论。

其方法是:先以黄钟本律之数(9寸)减去由仲吕所生黄钟2之数(8.8788寸),得差数为0.1212,再将此差数平分为十二等份。

即0.1212÷12=0.0101,然后将此数依次递加在林钟以下各律上,即得“新律”各音之数。

何承天的这种“新律”,不但完全解决了古律仲吕还生不能得黄钟本律的问题,而且还缩小了古律大、小半音之间的差距,己接近十二平均律,是乐律史上一大贡献。

6.蔡元定“十八律”蔡元定(1135-1198,字季通,建阳人,南宋律学刮虱理学家。

在《律吕新书》中提出了十八律的理论。

其十八律是以古代“三分损益法”十二律为基础,而于黄钟、太簇、姑洗、林钟、南吕、应钟六律后,各增加一个比本律高一“古代音差”的变律而成。

各变律亦系用“三分损益法”从仲吕继续推舞誓卜次而得。

蔡元定增加六个可选择的变律,就頁可比较妥当地解决旋宫的问题,但增加律数仍不够理想。

7.朱载堉及十二平均律朱载堉,字伯勒,凤阳人。

毕生写下了大量关于乐律学、音乐史及数学、历学等方面著作,并编订了供实际应用的《乐舞全谱》,改编创作了《豆叶黄》《金字经》等歌舞作品。

他的十二平均律理论,最初发表于《律历融通》(书前有1581年序言)。

而在1584年定稿的《律学新说》一书,称它为“新法密率”,随后又在另一著作《律吕精义》(约1596)中详细阐述这种“新法密率”的计算方法,并列出了全部的计算结果。

朱载堉的十二平均律与现代计算的十二平均律的频率完全相同,只是前后次序正好颠倒,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十二平均律计算。

二、中国古代主要的记谱法1.声曲折:是汉代出现的记录歌或诗歌演唱所用的一种弯弯曲曲的、表示声音高低的一种记谱法。

2.文字谱:是用文字记述古琴弹奏指法和弦位的一种记谱法。

现存最早的是唐人手抄的琴谱《碣石调·幽兰》。

3.减字谱:由文字谱发展而来,是唐代柔创立。

它是用减字笔画拼成某种符号作为左、右手在古琴音位上弹奏手法的标记,是一种只记弹奏音位与方法而不记音名的记谱法。

4.半字谱:又称燕乐半字谱,是工尺谱的一种早期形式,分管色谱和弦索谱两种。

它们是由笔画简易的半字符号组成。

5.俗字谱:是宋代流行的一种记谱法,是由唐代的半字谱演变而来。

它通过运行十个基本谱字来记谱,代表不同的音高,另外还有一些记录节奏的符号和其他常用的符号。

6.工尺谱:因用“工”“尺”等字记写唱名而得名。

它是由唐代燕乐半字谱、宋代俗字谱发展而来。

7.律吕谱:相传早在唐代开元年间已有此种乐谱。

谱中用十二律名表示旋律的音高,以一字一音的格式用律名的第一字标在歌词每一字右下方或左侧。

8.二四谱:一种古老的记谱法,是以二、三、四、五、六表示音阶各音级的音高,它基于五声音阶基础,当七声出现时,“二变”之音则是将原三、六两音提高一个二度而获得。

三、中国古代主要音乐机构1.汉代乐府:乐府是封建王朝管理音乐的一个官署,始于代。

汉承制,在公元前112年亦设立乐府。

乐府的任务是收集民间音乐;创作和填写歌辞、创作与改编曲调、编配乐器、进行演唱及演奏等。

历史上汉乐府的领导人重要的且有记载的是协律都尉延年,乐府中并有几十位文学家写歌词,另有八百多名工作人员,多为各地民间艺人。

乐府的撤销是在公元前7年,汉哀帝对乐府机构进行了裁减,致使乐府由盛变衰。

2.太常寺(唐代):太常寺由政府管辖,是唐代最高的礼乐行政机构,大乐署、鼓吹署是隶属于太常寺的音乐机构。

3.大乐署(唐代):唐代太常寺下属的音乐机构,既管雅乐,又管燕乐,由乐师教习“音声人”。

4.鼓吹署(唐代):唐代太常寺下属的音乐机构,主管鼓吹乐,参与祭祀和一部分宫廷礼仪活动,往往兼管百戏。

5.教坊(唐代):教坊是唐宋元明时管理教习音乐、领导艺人的宫廷所用俗乐机构,是宫中训练、培养乐工的场所,是宫廷歌舞乐人的集中地。

唐高祖时置教坊于宫中。

开元二年禁城外分别设左、右教坊二处,并在东京另设外教坊二处,均由宫廷委派监担任教坊使,从此不属太常寺领导,直属宫廷。

6.梨园(唐代):梨园是唐玄宗在廷设立的音乐、歌舞机构,以教习法曲为主。

由于玄宗常亲自教正,宫廷梨园艺人被称为“皇帝梨园弟子”。

宫外另有分属两京太常寺的梨园。

长安太常寺属下有“梨园别院”,太常寺有“梨园新院”,人数都及千人,都是培养和选拔音乐人才的基层机构。

梨园的创立表示唐代音乐机构达到最高水平。

四、中国古代主要作品1.嵇康与《声无哀乐论》嵇康是末著名的文学家、音乐家,在政治上富有正义感和反抗性,他反对晋代统治者司马氏的封建礼教,提出了“非汤武而薄周孔”。

由于他与当权者司马氏采取不合作的态度,惨遭杀害。

《声无哀乐论》是他所著的一本音乐美学著作,其基本观点是:音乐不能表达人的喜怒哀乐的情感。

嵇康认为音乐是客观的实体,哀乐是情感的表现,两者没有直接的联系,从而否定了音乐能表现人的哀乐情感,不承认音乐有一定的思想容。

他说,音乐是可以感动人的,音乐可以引起人们的哀乐之情,但并非音乐本身表现了什么哀乐。

他认为音乐只不过是一种“和声”,它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哀乐,只是由于哀乐“先遘于心,因和声后而显发”的。

嵇康承认不同乐器会发出音色不同、大小不同的各种声音,其亦有猛静之别。

但不论猛或静,其终结都必须归之“和”,即“美”。

他认为正是这种“美”能使人感动,能激发人们的喜怒哀乐之情。

嵇康有时也用善、恶两字来说音乐的好坏,但他却把“善”“恶”与情感割裂开来,他说:“声音自当以善恶为主,则无关于哀乐;哀乐自当以情感(为主),则无关于声音”。

从而完全否定了音乐所能表达人们的哀乐情感。

由于社会及历史原因,嵇康的音乐思想很多地方又是十分矛盾的,例如他在另外场合(如在《琴赋》中)又肯定音乐创作是有感而发的。

“劳者歌其事,乐者舞其功”。

同时肯定“声”(民间音乐的泛称)之至妙,并且肯定听“声”对他的感情感染。

在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史中,大多数的音乐美学文献都认为音乐能表达人的思想感情或表现一定的容,而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而独树一帜。

2.《碣石调·幽兰》:《碣石调·幽兰》是由梁代丘明所传的一首古琴曲,现所见为唐人手抄本,是目前仅见的一首用文字记述弹奏手法的琴曲,为古琴减字谱的前身。

此曲借深山幽谷的兰花,抒发文人隐士的清高思想。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此曲中已出现散音、按音和泛音在音高相一致的旋律,尤其是它常用具有纯律特色的三、六、八、十一徽位上的按音和泛音,这说明至少在第六世纪以前,古琴音乐已正式应用了纯律音阶。

3.《乐书要录》:《乐书要录》是一部通俗性的乐理理论专著,成书于久视元年(700年),由著作郎元万顷等奉武则天之命编撰。

该书10卷,已失,日本尚存3卷。

它对了解唐代乐律宫调有重要价值。

4.《教坊记》:《教坊记》是唐开元年间令钦撰写的一部记载唐教坊制度和轶闻的著作。

全书共分28条目,是研究唐教坊最便利的史料。

5.《羯鼓录》:《羯鼓录》是唐代南卓于宣宗大中二年完成的记录羯鼓由来、唐羯鼓名手轶闻趣事和128个羯鼓曲名的一部羯鼓专史著作。

6.《乐府杂录》:《乐府杂录》是唐代段安节所撰记载唐歌唱家、演奏家等唐代音乐见闻录。

全书有40个条目,是研究唐代音乐的重要史料。

7.《乐书》:《乐书》世称《旸乐书》,是北宋旸于哲宗时完成,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规模较大的音乐百科全书。

全书共200卷。

该书保存有极丰富的音乐史料,尤以关于乐器的绘图及释文重要。

8.《碧鸡漫志》:《碧鸡漫志》是一部研究歌曲的专著,由南宋王灼于年间在其寓所碧鸡坊完成的。

全书叙述了上古至唐代歌曲的发展和演变,对北宋词人的风格和流派作了评价,并对唐代乐曲的源流、标题、宫调等方面进行分析与考证。

此书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9.《词源》:《词源》是由南宋炎撰写的研究古代乐律和宋词音乐的重要文献资料。

分上下两卷。

上卷论述音律及唱曲方法,下卷主要论作词原则。

书中关于八十四调、管色应指字谱、拍眼、曲式及词曲唱法等方面的论述,价值很高。

10.《唱论》:《唱论》是元代燕南芝庵所著的我国最早论述声乐的著作。

文中论述宋金元乐曲的名目、节奏、格调、宮调声情、歌唱方法及其他音乐理论。

11.《梦溪笔谈》:《梦溪笔谈》由北宋括撰写,共26卷,另有《补笔谈》三卷、《续笔谈》一卷。

容为百科式书籍,其中有论及音乐章节,是研究宋代音乐极宝贵的资料。

12.《弦索十三套》:原名《弦索备考》,是清代荣斋所编的一部以弦乐器为主的合奏曲选集,编于1814年,其中共收乐曲13部,故称《弦索十三套》。

主要乐曲有《十六板》《将军令》《月儿高》《普庵咒》《海青》《舞名马》《阳关三叠》等。

都是明清以来的流行乐曲,该曲包括按不同乐器分行抄录的乐队总谱(称“汇集板”)和供各乐器演奏的分谱两部分。

编者注意在各种乐器演奏同一主旋律时,由于乐器性能和技法不同而在节奏、用音方面略有改变。

这些乐曲已不用民间演奏的,即兴加花、减字的处理,而有规性设计。

有的曲目用了复调手法,如《十六板》。

13.《谿山琴况》:明代徐上瀛所撰琴论专著,将古琴演奏的原则分为“二十四况”:和、静、清、远、古、淡、恬、逸、雅、阴、亮、采、洁、润、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