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秋沪教版思品七上第3课第1框养家的父母最辛苦word教案
沪教版思品七上第3课第3框《学会分担父母的辛劳》ppt课件1

写下想对父母长辈说的话
想亲”的典范。 黄香小时候,家境困难,10岁失去母亲,父亲多病。 闷热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赶打蚊子,扇凉父亲睡 觉的床和枕头,以便让父亲早一点入睡;寒冷的冬夜, 他先钻进冰冷的被窝,用自己的身体暖热被窝后才让 父亲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袄,为了不让父亲伤心, 他从不叫冷,表现出欢呼雀跃的样子,努力在家中造 成一种欢乐的气氛,好让父亲宽心,早日康复。
黄香的故事给你什么启示?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为 你做了哪些事情?
虹强说:“爸妈是一家之主,应该是 他们尽职。我是学生,读好书才是我的责 任!” 你同意虹强的说法和做法吗?为什么?
下列生活中的事,你做得如何?
事情
自己整理书包 早晨起床后自己整理床铺 自己做早饭 自己来学校上学 自己整理房间
好
须努力
……
我们可以帮父母做哪些家务?
《新三字经》: 能温席,小黄香,爱父母,意深长。
• 能温席,小黄香,爱父母,意深长。其中提到的 小黄香是汉代湖北省一位孝敬长辈而名流千古的 好儿童。他九岁时,不幸丧母,小小年纪便懂得 孝敬父亲。每当夏天炎热时,他就把父亲睡的枕 席扇凉,赶走蚊子,放好帐子,让父亲能睡的舒 服:在寒冷的冬天,床席冰冷如铁,他就先睡在 父亲的床席上,用自己的体温把被子暖热,再请 父亲睡到温暖的床上。小黄香不仅以孝心闻名, 而且刻苦勤奋,博学多才,当有“天下无双,江 夏黄童”的赞誉。
番茄炒蛋 任务二选一 咸肉菜饭 或者你拿手的一道菜
说出大致流程,请同 学们来评判。
除了做家务,我们还可以 从哪些方面分担父母的辛劳?
孝敬小举动
①早晨离家时 ②父母生日时 ③父母做家务时 ④父母教育自己时 ⑤与父母交谈时 ⑥向父母提出要求时 ⑦家庭遇到困难时 ⑧父母批评错怪自己时 ⑨当父母身体欠佳时 ⑩当父母闹意见时
七年级政治上册《第三课 第一框 做人从知耻开始》教案 苏教版

阅读感悟一:教材P26。”
(教师小结):羞耻之心能树立公民对国家和民族的道德责任感,增强民族凝聚力,激励中国人自尊、自信、自立、自强,从而促进民族复兴和祖国富强。
课堂总结:做人要有羞耻心,国家要有羞耻感,并且帮它溶入到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这个民族才是有希望的,这个人才是有希望的。
(教师小结):
羞耻之心,(对个人)能使人形成良好的品德素质。
(对社会)能引导公民树立道德责任感,切实履行社会道德义务;
能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安定。
3、问题提示:在感到羞耻的时候,我会做什么?
(阅读感悟):“耻辱戒指”的故事P24
(回答):
(1).加拿大工学院在事故发生后,有没有想方设法逃避责任?为什么?
(2).从加拿大工学院的做法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教师小结):当我们感到羞耻的时候,正确的方法是由“知耻”而“记耻”,由“记耻”而奋发,发挥羞耻心的积极作用,限制其消极影响,这样才能不断取得进步。
发挥羞耻心的积极作用,能够催人奋进,不断进步。
4、如何培养羞耻之心?
培养羞耻之心,就要按照社会道德和法律的要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
(讨论):如果别人用这句话骂你,你会有什么感受?这说明了什么?
(导入新课):在中国传统的道德伦理中,廉耻历来被视为“立人之大节”,“耻之一字,乃人生第一要事”。这就是说每一个人都要树立一种羞耻观念。
(新课讲授)
(二)、羞耻之心,义之端也
1、什么是羞耻之心
羞耻观念,就是对自己言行的过失和对自己不道德、不负责任的行为要有羞辱惭愧之感。
2、培养羞耻之心的意义
(讨论):关于“设立免监考考场”讨论(教材P23)
初中初一政治上册《养家的父母最辛苦》优秀教学案例

五、案例亮点
1.情境体验,深化感悟
本案例通过生动的家庭生活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父母的辛劳,使他们在情境体验中深化对家庭道德观念的感悟。这种情境体验式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同理心,培养他们关爱父母、尊重父母的情感态度。
2.问题导向,培养思辨能力
4.讲解与父母沟通的技巧,如倾听、表达、同理心等,帮助学生改善与父母的关系。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围绕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a.父母在生活中的辛劳表现有哪些?
b.我们应该如何回报父母的辛劳?
c.你与父母之间的沟通有哪些问题?如何改进?
2.各小组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历,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总结有效的家庭沟通方法。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父母的辛劳付出、与父母沟通的技巧等方面的重要观点。
2.强调学生要珍惜父母的辛劳,学会关爱和尊重父母,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
3.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家庭道德观念,为构建和谐家庭作出努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家庭、尊重父母的情感态度,增强他们的家庭责任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认识到家庭和谐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具有感恩之心,懂得珍惜父母的辛劳付出,努力为家庭作出贡献。
4.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弘扬家庭美德,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1.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例如,提出“父母为何如此辛苦?”、“我们应该如何回报父母的辛劳?”等问题,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3课第1框认识自己

(1)正确认识自己,可以促进自我发展。 可以从个性心理特征来认识自己,如性格、气质等;
一个人做人做事和认识自己最重要的是要具备判断是非的能力,不能人云亦云,被别人的意见所左右,要靠自己的脚走路,自己的脑 袋思考问题。 思考:1、你如何看待小刚对自己的认识? 奶奶说我淘气得像“假小子”,爸爸说我已经长大,妈妈却说我还很小。
如何正确认识自己?
1、我们可以从生理、心理、社 会等方面认识自己;
2、我们可以通过自我评价来认 识自己;
3、我们可以通过他人评价来认 识自己。
认识自己是一个过程。 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阅历 的增加,我们不断探索自己、 发现自己、发展自己,我们 就可能成为最好的自己。
1.苏格拉底说:“认识自己,方能认识人生。”这句话告诉 我们的道理是( )
思考:1、不同的人对 “我”的评价各不相 同,你怎么看待这些 不同?2、你觉得 “我”该如何对待这 些评价?
父子俩牵着驴进城,半路上有人笑他们: 真苯,有驴子不骑!父亲便叫儿子骑上驴,走 了不久,又有人说:真是不孝的儿子,竟然让 自己的父亲走!父亲赶快叫儿子下来,自己骑 到驴背上,又有人说:真是狠心的父亲,不怕 把孩子累死!父亲连忙叫儿子也骑上驴背。谁 知又有人说:两个人骑在驴背上,不怕把那瘦 驴压死?父子俩赶快溜下驴背,把驴子四只脚 绑起来,用棍子扛着。
下列属于中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有( )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有时我们要通过他人来认识自己。
3.学会正确对待他人的评价。 ①在体育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时,常常觉得自己有足够的能力
一个人做人做事和认识自己最重要的是要具备判断是非的能力,不能人云亦云,被别人的意见所左右,要靠自己的脚走路,自己的脑
初中初一政治上册《学会分担父母的辛劳》教案、教学设计

-设计一份关于分担父母辛劳的实践作业,内容包括:
1)今天回家后,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事。
2)与父母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思考如何为他们分担。
3)记录自己的实践过程和感悟,下次课堂上分享。
2.教学目的:
-通过课堂练习,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巩固所学内容。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他们的家庭责任感。
4.重视情感教育,关注学生心理变化,引导他们正确处理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促进家庭和谐。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方面的重难点:
-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分担父母辛劳的意义,认识到这是子女应尽的责任。
-引导学生掌握分担父母辛劳的具体方法,并能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
-培养学生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家庭中的困难,能够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2.教学步骤:
-导入:通过一个感人的故事或实例,引发学生对父母辛劳的思考。
-新课内容:讲解家庭观念、子女责任等知识点,引导学生认识到分担父母辛劳的重要性。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解决方案。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子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课后实践:布置富有实践性的作业,让学生将所学内容运用到家庭生活中。
此外,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部分学生可能开始出现逆反心理,对父母的关爱和教育产生抵触情绪。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应关注以下几点:
1.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引导他们正确看待父母辛劳,培养孝敬父母的情感。
2.针对学生对家庭责任的认知现状,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家庭行为习惯。
3.通过生动的案例和互动讨论,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使他们能够主动关注家庭问题,思考如何分担父母的辛劳。
沪教版思品七上3-2《学会尊重体谅父母》教案3

第二框学会尊重体谅父母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学,让同学了解什么是孝敬,懂得怎样去孝敬父母。
学会在日常生活中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自己关爱和孝敬父母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课前设计表格、观察家庭生活并完成表格的填写等活动,体会父母的关爱,为孝敬父母打下感情基础。
在课堂上利用展示父母子女间矛盾冲突的影视短篇、典型实例等,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并准确认识怎样孝敬父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崇尚关爱、尊敬长辈的情感,确立孝敬父母长辈的价值取向,在更高层面上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教学准备1.课前设计表格,要求同学通过观察父母的生活完成表格,并记录下父母为自己所做的最令人感动的一件事,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关爱。
(或运用上节课“感恩卡”中叙述的父母关爱自己的小故事)2.课前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对父母长辈的态度,用学生中相关典型实例绘制图画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应如何尊重父母长辈。
3.收集平时父母在子女耳边常唠叨的一些话,帮助学生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
4.收集父母子女间矛盾冲突的典型实例,制作“一封家长来信”。
让学生懂得“理解父母”是孝敬父母的重要内容。
让学生学会从父母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理解他们的一片苦心。
5.指导学生课前收集孝敬父母长辈的古今中外故事。
6.制作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师:上节课老师让同学回家观察父母,并记录下父母为自己做的最令人感动的一件事。
现在就请同学来交流我们一周来的观察成果,并说说你有什么感想?【学生活动】(交流父母为自己做的最令人感动的一件事)略师:同学们记录下了父母对自己的点滴关爱。
老师也被你们父母的行为所感动。
为了我们的成长,十几年来父母为我们付出了无数汗水和心血,养家的父母最辛苦。
面对亲爱的父母,(虽然上节课同学们都谈到了一些,但或许我们在生活中又有新的认识产生),我们为人子女的该做些什么呢?生1:听父母的话,好好学习,回报父母。
沪教版初中初一政治上册《学会分担父母的辛劳》说课稿

沪教版初中初一政治上册《学会分担父母的辛劳》说课稿一、教材信息•课本名称:沪教版初中初一政治上册•课文名称:《学会分担父母的辛劳》•课文页码:第10页•课文作者:未知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家庭成员分工与合作的重要性;–理解学生在家庭中如何分担父母辛劳。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于家庭角色和责任的意识。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感恩父母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三、重点难点•重点:了解家庭成员分工与合作的重要性。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学生在家庭中如何分担父母辛劳。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课本、课件•计时器五、教学过程1.了解前情提要(5分钟)–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问题:“你们在家里都完成过哪些家务活?你们觉得孩子应该帮助家里做什么家务活?为什么?”–学生回答问题,并进行简要讨论。
2.导入新课文(5分钟)–分享标题:“学会分担父母的辛劳”。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标题,并提问:“你们觉得这个标题意味着什么?你们认为学会分担父母的辛劳有什么好处?”–学生回答问题,并展开讨论。
3.阅读课文(10分钟)–学生独立阅读《学会分担父母的辛劳》课文,并标记重要内容和生词。
–教师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对于课文的思考和理解。
例如:“课文中的孩子为什么要学会分担父母的辛劳?” “如果孩子不分担家务,会对父母和自己产生什么影响?”等。
4.分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由3-4人组成。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发言人,讨论以下问题:•学会分担父母的辛劳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什么好处?•家庭成员应如何分担家务活?•为什么分担家务活可以帮助家庭更和谐?5.小组展示与总结(10分钟)–每个小组的发言人向全班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和观点。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总结小组讨论的相关观点,并与课文进行对比。
6.视频欣赏(10分钟)–播放一个与课文主题相关的视频,例如家庭成员合作分工的例子。
–观看完视频后,教师提问:“你们看到视频里家庭成员是如何合作和分担家务的?你们从中有什么启发和体会?”–学生回答问题,并展开讨论。
初中道德与法治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第1框《做有梦想的少年》教案(2024秋)

1.做有梦想的少年【核心素养目标】[政治认同]将个人梦想与国家、民族的梦想紧密联系起来,实现人生理想与抱负。
[道德素养]树立与时代脉搏、中国梦紧密相连的远大理想,培养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
[法制观念]以实际行动维护国家利益,助力实现中国梦。
[健全人格]知道努力是梦想与现实之间的桥梁,付出努力,勇于追梦。
[责任意识]把自己的梦想与中国梦结合起来,为实现梦想而努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正确认识自己的方法,理解宽容和善待他人,服务社会、奉献社会。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观看视频《解放军环台军演全面升级》,小组合作讨论:这次解放军环台军演告诉我们什么?台湾统一的梦想很快就要实现了。
二、精心探讨生活观察:★小组合作讨论:你的梦想是什么? 如果不能实现,梦想还有意义吗?探究与分享:1.收复台湾的梦想是几代人的梦想,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梦想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愿望,能不断激发我们对生命的热情和勇气,让生活更有色彩。
有梦想,就会有希望。
2.向收复台湾的英雄学习,我们青少年应追求怎样的梦想?少年的梦想,与时代脉搏紧密相连,与中国梦密不可分。
少年的梦想,与个人志向紧密相连。
志向是人生的航标,是奋斗的原动力。
精读细研:(一)少年要有梦想的原因1.编织人生梦想,是青少年时期的重要主题。
2.只有每个人都能勇于追梦、勤于圆梦,才能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探究与分享:1998年,六岁的加拿大男孩瑞恩是一名一年级小学生。
一天,老师在上课时讲道:在非洲,许多孩子没有玩具,也没有足够的食物和药品,甚至喝不上干净的水,许多人因为喝不上干净的水而死去。
“我一定要为他们挖一口井!”小瑞恩暗暗下定了决心。
起初,挖井的钱是靠他一个人做家务赚来的,在他的感召下,亲戚、朋友、邻居纷纷加入进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心愿鼓舞了全世界六十多个国家的成年人,人们纷纷解囊相助。
2000年,瑞恩的第一口井打好了;2001年,“瑞恩的井”基金会成立; 2003年初,“瑞恩的井”基金会已经为非洲挖了七十多口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课关爱父母学会孝敬
第一框养家的父母最辛苦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懂得父母肩挑家庭生活的重担,体会父母为养家不辞辛劳从而理解我们为什么要关爱和孝敬父母。
学会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到父母对自己的爱和对家庭所付出的辛劳。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家庭调查直观地体验父母养家的辛劳;通过故事、朗读的方式感悟到父母对子女的慈爱之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父母养家持家的辛劳,培养养育感恩之情,养成为父母长辈尽孝的行为习惯,以实际行动回报父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父母肩挑家庭生活重担。
难点:体会父母辛劳、培养感恩之情。
三与两纲的结合点:
四课前准备:
1一位学生朗读“阅读天地”的《一位母亲的日记》(配乐)
2分四小组进行课前的家庭调查
3教师利用网络寻找关于歌颂父母的爱的诗歌
4寻找关于孩子感恩回报父母的案例
五教学过程
时政点评
•学生活动:由当天的新闻发言人发布最新的国内外新闻。
•教师活动:归纳总结,进入新课。
引课
•学生活动:配乐朗读《一位母亲的日记》
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
•教师活动:提问:从上面这篇家长的日记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学生活动:思考后回答
•教师活动:其实所有的父母对子女的爱都如同这位母亲一样是无私的,我们的父母将自己的心血全都倾注在我们的身上,那么我们能否应体会到父母的一片苦心和一生辛劳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养家的父母最辛劳。
并出示课题
一养家的父母最辛苦(投影)
<学生活动一> 夸夸我爸和我妈
•教师活动:我们的父母工作都很繁忙,经常我们在他们的脸上看到疲惫的神情,但是他们对我们的爱还是那么的充沛。
而我们在享受着父母为我们创造的良好条件时,有多少同学理解父母的辛劳。
所以下面就让我们敞开心扉来夸夸我们可敬的父母吧。
•学生活动:课前要求三组同学分别就一个论题开展调查研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全班同学在课堂上一起分享。
体验父母养家的辛劳,以增强情感因素,拓展思考,表达真情。
小组一:敬业的父母(父母工作的辛劳以及他们的工作对家庭对社会的贡献)
小组二:父母的双休日(做家务、探望老人、陪我们学习乐器、辅导我们学习等);
小组三:比比算算(和父母一起计算,父母养育一个孩子大致需要多少钱。
比如小时候的奶粉钱、学习的费用等)。
•教师活动:虽然大家都说了很多自己的父母为家所付出的辛劳,但是我们都知道他们所做的远不止这些,他们为家庭所付出的辛劳是无法用数字来计算的。
1.父母肩挑家庭生活重担(投影)
•教师活动:古往今来,有很多诗词是歌颂父母的,接下来请同学们朗读诗歌,细细品味诗词所表达的内涵。
<学生活动二>:分四小组朗读
第一组:《游子吟》
第二组:《繁星》之八十
第三组:《妈妈的爱》
第四组:《父爱无言》
•教师活动:同学们朗读得很好,不知道大家在颂读这些歌颂父母的诗词中有没有体会到一种细腻的父母对子女的爱呢?如果体会到了,同学们会在行动上有哪些体现呢?
•学生活动:(学生发言)
•教师活动:在朗读的过程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出了为什么世界上会有那么多作家去撰写歌颂父母的诗歌了,因为父母的爱是无私的,是伟大的。
我们总有一天也会成为父母,体会做父母的艰辛,因此年少的我们更应该在短暂的生命历程中尽可能得去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教师活动:展示案例一则
《母亲患尿毒症,子女争相捐肾》
提问:①子女为何要争相给母亲换肾?为何最终大家还要设置一个美丽的谎言呢?
②子女为母亲换肾值不值得?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后发言
•教师活动:①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这位母亲的几个子女都是非常孝顺的,古代有“割肉啖母”的故事,而今有“为母捐肾”的感人故事,实数难得。
谎言分为很多种,我想谁都不会认为田世国的谎言有何恶意和虚伪,这是一个美丽的谎言,任何一个人都会被感动的。
②值不值得,我想每个人的想法不一样,但是田世国的做法会是每个人会让每个人都为此而感动。
我们可从中认识到子女可以为父母做很多事情,无论是大的方面还是小的方面,只要是发自内心的对父母好,我想就是对父母的孝顺。
2 体会父母辛劳,培育感恩之情(投影)
•学生活动:若干学生谈感想、教师归纳
•教师活动:媒体播放《天亮了》,引导学生将情感升华。
(前后呼应,感人的旋律唱出了师生的心声,课堂教学在和谐的气氛中结束。
)
课后作业:设计一份调查报告:父母在你的心中有多重?内容可包括:你知道父母的生日么?你给你的父母洗个脚么?在你父母病了的时间,你曾经连续好几天不眠不休么?当你花从父母手里拿来的钱的时间,计算过父母要付出多少才能赚来么?等一系列问题。
调查范围可延伸到班级、年级或全校。
六备课资源:
1 朗读材料:
△《游子吟》
作者: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冰心《繁星》之八十
母亲啊!
我得头发
披在你的膝上,
这就是你付与我的万缕柔丝
母亲啊!
撇开你的忧愁,
容我沉酣在你的怀里,
只有你是我灵魂的安顿。
△《妈妈的爱》:妈妈,好想对你讲,我的心因你而如此地痛苦着。
因为有太多的话要对你说。
然而,怎奈我笨拙的笔和口,无法将它传达。
你对我的爱,无法形容,无微不至,又无处不在。
太熟悉,以至深入骨髓,只可体味,不可表达。
你的爱,似那滔滔热浪,注入我涌动的血液,溢满我生命的长河。
你的爱呵,似那团团烈火,我愿化着飞蛾,不顾一切,扑向她!
△《父爱无言》:谁用虬劲的手臂,为我撑起一片无邪的天空。
没有风,也没有雨,谁赠我傲翔的双翅,搏击长空。
而我,始终飞不出那一双牵挂的眼神,没有回头,我在飞翔,飞翔……是我的愿望,来自深夜的一声咳嗽,叩醒我沉睡的心灵,以及那曾经漠视一切的眼睛,我听到筋络退化的声音,我听到皱纹肆意绽放的声音,我听到黑发脱落的哀怨,这一刻,我哭了,不是出于悲伤,只为曾有的懵懂。
2 案例:2004年9月“中国新闻”报道“母亲患尿毒症,子女争相捐肾”的感人故事。
2004年9月30日,上海中山医院做了一个非常特殊的手术:山东汉子田世国在瞒着母亲的情况下,将自己的一个肾脏移植给身患尿毒症的母亲。
手术很成功,但老母亲至今不知道捐肾的“大善人”正是自己的亲生儿子。
七设计说明:
本课时是第三课的第一框,教材的主要内容为:1 说明父母的辛劳;2 父母对子女的慈爱之心;3 引导学生对“关爱和孝敬父母”有必要的理性认识。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基本明白做子女的要孝敬父母,但是他们并不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
我们有的学生甚至觉得父母对自己的关爱是理所应当的,所以这部分同学体会不到父母持家的辛劳,那么也就谈不上内心的感悟以及行为上的主动孝敬了。
因此在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我设计为:父母肩挑家庭生活重担。
为了让同学真正体验到父母持家的辛劳,在这部分我采用了两个学生活动进行体验学习。
首先我在课前要求同学分成三大组,每个小组以一个主题进行家庭调查,因为主要采访对象是父母所以任务既容易完成又对学生有触动。
所以在课堂上的交流会让学生体会到父母是很辛苦的。
其次在课堂上组织学生朗读关于歌颂父母的诗歌从而的情感进一步提示为下一个知识点做好铺垫。
本课时的教学难点我认为是:学会对父母感恩。
在教学中通过一段文字材料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思考子女为母亲捐肾就是感恩于母亲对自己的爱,从而引导学生体验自己如何对父母感恩。
本课时应侧重于引导学生体验父母持家养家的不易和辛劳,才会在情感上激发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从而在下一课时理解对父母的孝敬。
上海市进才实验中学
王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