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教学设计-教案

合集下载

四年级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辩论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和辩论能力

四年级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辩论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和辩论能力

四年级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辩论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和辩论能力四年级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辩论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和辩论能力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的辩论能力,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说服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自信心。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老师通过给学生出一个简单的问题,引发他们的思考和讨论,如:“你认为读书对我们有什么好处?”鼓励学生就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

二、讨论规则的引入(5分钟)老师向学生介绍辩论的基本规则,包括尊重他人观点、遵守讨论规则、注意语言和态度的文明等。

同时,告诉学生辩论的目的是通过辩论使观点更加清晰,并能够听取不同意见。

三、辩论主题的选择(5分钟)老师提供两个有争议性的主题供学生选择,例如:“是不是每个人都应该学习弹奏乐器?”和“是不是每个人都应该学习写作?”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辩论的主题。

四、分组讨论(15分钟)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进行内部讨论并选取代表发言。

学生在小组中分享自己的观点,讨论如何布局自己的辩论论点,并准备相关的支持材料。

五、辩论展开(30分钟)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按照辩论规则进行正式辩论。

辩论过程中学生可以提问、反驳和辩论对方的观点。

老师旁观并记录每个小组的辩论情况。

六、总结讨论(15分钟)每个小组结束辩论后,老师引导学生回顾辩论过程,总结每组的观点和论据。

同时,可以就辩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意见。

七、反思总结(10分钟)老师与学生共同反思整个辩论过程,包括自己的表现以及对辩论的理解和体会。

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观点。

教学评价: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评价可以包括学生发言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的清晰度、观点的构建和支撑能力以及整体的团队合作精神。

同时,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激励学生对自己的优点进行发现和提升。

辩论-教学设计-教案

辩论-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学会辩论2、掌握辩论的原则和技巧2. 教学重点/难点学会辩论3. 教学用具多媒体4. 标签教学过程一、什么是辩论辩论是指持有异议的双方为了各自的目的利用辛辣的语言进行争论和辩解。

包括日常生活中的争吵、竞选中的电视辩论、专题辩论赛等。

辩论,就是辩明是非,探求真理。

《墨子·小取》,对“辩”的作用做了十分精辟的阐述:“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

”二、辩论必须遵守的两个原则(一)道德原则辩论的最基本的道德原则是摆事实,讲道理。

任何歪曲事实、无理蛮缠,直至恶言相向,进行人身攻击,侮辱对方人格的言行都是不道德的。

辩论是真理与谬误的交锋,智慧和愚昧的较量,先进同落后的对峙。

辩论的目的就是坚持真理,反对谬误;弘扬智慧,启迪愚昧;歌颂先进,鞭挞落后。

因此,只有遵坚守“摆事实,讲道理”的基本道德原则,才能达到辩论的目的。

(二)审美原则1、语言美。

辩论就是舌战。

因此,犀利的语言是辩论语言美的标志。

尽管事实铁证如山,道理千正万确,但如果缺乏语言的力度,再深邃的思想,再深刻的内容,也无法得到完美的表达,无法突出辩论“舌战”的特点。

因为只有犀利的语言才具有攻击力,唇枪舌剑是辩论语言的最好注解。

2、形象美。

即美好的公众形象。

这里主要是指儒雅的风度和高贵的气质,具体表现为:语言表述,音色亮丽,节奏明快;庒谐适当,攻守有度;得理饶人,不骄不躁;失势不馁,屡败屡战。

三、辩论的技巧(一)避实就虚论战时,有时需要单刀直入,有时又要巧于迂回,避实就虚,闪开对方所期待的进攻路线和目标,从看似无关的话题入手,使其打消戒备心理,再引入原先准备提出的问题。

降清的明朝叛臣洪承畴,在南京时,曾审问抗击清军的夏完淳,企图诱使夏完淳归降。

洪承畴向夏完淳允诺:“你小小年纪误受叛徒蒙骗,只要归顺大清,我保你前程无量!”夏完淳对洪承畴的降清致使大明迅速灭亡恨之入骨,有意要讥讽他一番,便假装不认得洪承畴,故意高声回答说:“你才是个叛徒!我是大明忠臣,怎说我反叛?我常听人说起我大明朝‘忠臣’洪承畴先生在关外与敌人血战而亡,名传天下。

口语交际:辩论【教案】

口语交际:辩论【教案】

口语交际:辩论【教案】
辩题,是否应该取消学校的作业?
辩论辩题:
正方观点,应该取消学校的作业。

1. 学习压力过大,学生每天都要面对大量作业,导致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其他活动,如体育锻炼、社交和休息,这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2. 学习效果有限,研究表明,过多的作业并不一定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相反,过多的作业可能导致学生盲目应付,缺乏深入理解和思考。

3. 家庭关系受损,作业给家长增加了额外的负担,他们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来帮助孩子完成作业。

这可能导致家庭关系紧张,影响家庭和睦。

反方观点,不应该取消学校的作业。

1. 提高学习能力,作业是学生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的重要途径。

通过作业,学生可以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2. 培养自律和责任感,作业要求学生按时完成,培养了他们的
自律和责任感。

这对他们的未来学习和工作都非常重要。

3. 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作业是老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
手段。

通过作业,老师可以发现学生的学习困难,及时给予帮助和
指导。

结论:
通过辩论,我们可以看到取消学校作业的正方观点强调了学生
的身心健康和家庭关系,而反方观点则强调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
律性。

综合来看,我们可以采取一种平衡的方法,减少作业量,注
重质量而非数量,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其他活动,以促进他们的全面
发展。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口语交际优秀教学设计辩论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口语交际优秀教学设计辩论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口语交际优秀教学设计辩论其一1、教材分析《辩论》是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口语交际的内容,也是小学阶段最后一次口语交际。

教材列举了几个日常生活中容易产生分歧的问题,鼓励学生展开辩论。

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丰富学生的认知,使其在未来处理事情的过程中有一个全面的视角。

三年级下册的《该不该实行班干部轮流制》和六年级上册的《意见不同怎么办》分别对“围绕自己的观点发表看法”和“沟通时的态度”提出要求。

本课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目标——听出别人讲话中的矛盾或漏洞;抓住漏洞进行反驳,注意用语文明。

本案教学既要注意倾听对方的观点,找出对方的漏洞,反驳对方的观点;又要注重用语的文明,使辩论有序、友好。

2、学情分析口语交际是交际主体之间相互交往的活动,在日常的口语交际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特别喜欢说,但是表达杂乱无序,有些学生则不愿意说话,我什么都知道,但是我就是不举手,总是默默地坐在座位上,像“看客”一样看着其他同学说,尤其是高年级学生,这种情况屡见不鲜……这些问题使得口语交际的课堂总是不尽人意。

六年级的学生因为自身性格原因等有着害羞畏惧心理或者自卑心理而不愿说、不敢说,只要有意的训练,加上鼓励与指导,这种畏惧心理是逐步克服的。

六年级的学生虽然已经在生活中有意无意地开始运用辩论的方式,但是这次口语交际是第一次正式接触,对于什么是辩论,辩论的流程和辩论的注意事项都不是很清楚,辩论能力也有限。

所以在教学中应让学生通过看视频、了解辩论流程、语言实践来体会辩论的要领。

再以班级优秀辩组为范例,在其表达中进一步明确辩论的技巧和方法,进而提升学生的表达、倾听、有理有据地辩驳等能力。

最后学生分组辩论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辩论情况适时指导,降低难度。

3、教学目标1.能条理清晰地表达自己(己方)的观点,以理服人,用事实说话。

2.善于倾听,能听出对方辩手话语中的矛盾或漏洞。

3.抓住对方辩手话语中的矛盾或漏洞,进行反驳。

综合实践辩论赛教学设计(3篇)

综合实践辩论赛教学设计(3篇)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辩论赛的基本规则和流程。

- 学生能够掌握辩论的基本技巧,如论点陈述、反驳、证据支持等。

- 学生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辩论赛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 通过参与辩论,提高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和公共演讲技巧。

- 通过准备和参与辩论,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和信息检索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辩论活动的兴趣和热情。

-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表达能力。

- 培养学生的尊重他人意见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二、教学对象初中或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辩论赛的基本规则和流程。

- 辩论技巧的运用,如论点陈述、反驳、证据支持等。

2. 教学难点:- 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

- 在辩论中保持冷静和理性的态度。

四、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导入与准备(1课时)1. 导入:- 通过播放辩论赛视频或讨论辩论赛的历史,激发学生的兴趣。

- 提出问题:“什么是辩论赛?辩论赛有哪些规则和技巧?”2. 讲解辩论赛的基本规则和流程:- 解释辩论赛的基本规则,如时间限制、辩论结构等。

- 介绍辩论赛的流程,包括选题、准备、辩论和总结等环节。

3. 分组与选题:-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4-6人。

- 每组选择一个辩论主题,如“网络成瘾对青少年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4. 准备辩论材料:- 指导学生如何查找资料、整理论点和反驳论据。

第二阶段:辩论实践(2课时)1. 辩论练习:- 每组进行内部练习,确保每位成员都熟悉自己的角色和辩论内容。

- 可以请教师或同学担任评委,给予反馈。

2. 正式辩论:- 每组进行正式辩论,包括开篇陈词、自由辩论和总结陈词等环节。

- 规定每环节的时间,确保辩论的节奏。

3. 评委点评:- 教师或评委对辩论过程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

- 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和回答问题。

大班语言优秀教案《辩论》

大班语言优秀教案《辩论》

大班语言优秀教案《辩论》教案名称:辩论教案目标:1. 学习辩论的基本概念和技巧;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辩论能力;3.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辩论技巧;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互相尊重的意识。

教案内容:第一课时:辩论的基本概念和技巧1. 引入辩论的概念,让学生了解辩论的定义和意义;2. 介绍辩论的基本规则和辩论时的礼仪;3. 对学生进行辩论知识的小测,了解学生对辩论的基本了解程度;4. 分组讨论辩论的优点和缺点,并向全班汇报。

第二课时:辩论的准备工作1. 讲解如何选择辩题,以及如何分析辩题;2. 学习论证的方法和技巧,包括举例、引用权威观点等;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辩论训练,训练学生辩论论据的有效性和说服力;4. 分组评选出最佳辩论小组,并评选出最佳辩论观点。

第三课时:辩论的实施1. 通过抽签确定辩论小组的辩辞立场;2. 组织学生进行一场正式的辩论,规定辩论时间和辩论次序;3. 对辩论过程进行点评,评选出最佳辩论小组和最佳辩论观点;4. 进行辩论总结,让学生反思辩论的经验和不足之处。

第四课时:辩论的总结和展望1. 让学生总结辩论的经验和收获;2. 引导学生反思辩论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探讨解决方法;3. 分组讨论辩论的未来发展和对自己的意义;4. 整理辩论的材料和辩论小组的成果,向全班展示。

教学方法:1. 导入法:通过问题导入,引发学生对辩论的兴趣和思考;2. 讲授法:通过讲解辩论的基本概念和技巧,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和辩论技能;3. 互动法:通过小组讨论和辩论实践,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互相尊重的意识;4.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辩论案例,增加学生的辩论素材和思考能力。

教学评价:1. 参与评价:根据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评价学生在辩论中的表现;2. 个人评价:对学生的辩论观点和论据进行评价,提供针对性的指导;3. 小组评价:通过小组辩论的评选,激励学生团队合作和竞争意识;4. 全班评价:对辩论小组和观点进行评选,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示范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设计:辩论会

示范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设计:辩论会

示范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设计:辩论会
主题:糖果和蛋糕,哪个更好?
目标:通过辩论会,让幼儿了解糖果和蛋糕的特点,并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活动安排:
一、前置活动
1.复习糖果和蛋糕的知识,让幼儿了解糖果和蛋糕的不同之处。

2.布置任务,让幼儿准备辩论的内容。

任务可以分为正方和反方,正方为糖果更好,反方为蛋糕更好。

二、辩论会
1.开场白:主持人向幼儿介绍辩论的规则和流程。

2.正方先辩,反方回答,依次轮流。

每人发言时间2-3分钟。

3.评分和结论:评分员按照发言内容、语言表达和思维逻辑等方面评分,并公布分数。

最后,由主持人宣布哪一方胜利。

三、结论总结
1.主持人总结双方辩论的观点,分享幼儿们的思考过程,引导幼儿思考如何理性表达自己的观点。

2.以“既喜欢糖果,又喜欢蛋糕”为主题,让幼儿总结糖果和蛋糕的不同之处,理性思考两者的优劣,拓展幼儿的思维,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拓展延伸:
1.语言教学:针对活动内容,引导和教育幼儿,使他们能够掌握一些常用的辩论技巧和针对不同情况下的用语能力。

如问题提出、支持观点、反驳观点、总结结论等短语。

这些技巧有机的融合在语言中,可以让幼儿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2.发挥幼儿的想象力:活动中可以多安排类似的竞赛,以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竞争意识。

在活动中可以引导幼儿进行创新或模拟不同的情境,比如说模拟某个问题展开辩论,或者以童话剧的形式进行表演。

辩论教学设计(汇集4篇)

辩论教学设计(汇集4篇)

辩论教学设计(汇集4篇)辩论教学设计(1)(人教版)《走上辩论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习辩论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资料阐述自己观点的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搜集整理资料,形成观点,并以辩论形式展示成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心理品质,养成耐心倾听,尊重他人的发言的良好的`交际习惯。

课前准备:教师:将学生进行分组,注意分组大体均衡;搜集并制作有关课件。

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校内外学习资源。

学生:搜集、筛选有关资料,提取依据、形成观点。

活动过程:一、导入: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电视中有关辩论赛的录像,让学生从中体验精彩的辩论,鼓励他们成为运用语言的能手和能言善辩的人才。

二、选择活动项目,开展辩论:1、学习辩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巧:(1)先把自己的观点阐述清楚。

(2)用有力的材料证明观点。

事实要确凿,资料要来自权威人士或权威机构。

(3)用心听并分析对方的观点、论据,找出其薄弱环节,以便反驳。

(4)答辩时有必要才答复,该避就避,以免言多语失,被对方抓住不放。

(5)变换角度反击对方。

(6)熟悉归谬法、反证法、两难法,灵活运用,使对方陷于被动。

辩论评分表:辩题:正方:反方:项目得分内容(30)论辩技巧(50)仪态(10)合作精神(10分)2、活动步骤:(1)主持人介绍台上正反两方的选手,讲述辩论规则和评判方法,宣布辩论会开台。

(2)正反两方分别陈述各自的观点和理由。

(3)正反两方代表队交锋,互相诘难、反驳。

主持人宣布辩论会结束,然后总结正反两方在辩论中的得与失,最后宣布评判结果。

3、教材设置了三个活动主题。

一是“上网利弊谈”,设置这一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对上网有个全面正确的认识。

既要学会充分利用网上学习资源,又要分清网上良莠,自觉抵制网上不辩论教学设计(2)晴天好还是雨天好的幼儿园大班辩论教学设计目标: 1.能大胆、清楚地表述喜欢/不喜欢晴天/雨天的观点,对辩论活动感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辩论-教学设计-教案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逻辑的一般知识。

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培养学生准确、严密、清晰地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辨析概念和运用推理的一般方法,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究的习惯,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2. 教学重点/难点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梳理感性材料,掌握概念、命题、推理和逻辑规律的一般知识是教学重点。

把自发形成的思维习惯转化为自觉的合乎逻辑的思维方式是教学难点。

3. 教学用具多媒体4. 标签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阶段(明确任务)1、通读本课内容,划出有关逻辑的知识点。

思考课后练习。

概念有内涵和外延。

内涵是概念对思维对象本质属性的反映;外延是概念对思维对象分子范围的反映。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两个逻辑特征,二者是相互依存的。

概念的外延之间的关系有以下五种关系:①全同关系。

②包含关系。

③交叉关系。

④矛盾关系。

⑤反对关系。

2、概念和词语呈现非常复杂的关系。

①一个概念可以由多个词语表示。

(讨论交流)例如:“父亲”是“子女的男子”,这是“父亲”的概念。

而“老子”“爹”“爸爸”“家严”“阿大”也可以表示这个概念,甚至“老爷子”“老头子”等在特定的场合也可以表示这个概念。

又如死是一种生理现象,中国人有上百种说法,一个字的有“亡”“故”“薨”;两个字的有“断气”“长眠”“物化”;三个字的“回老家”“上西天”“见阎王”;四个字的有“与世长辞”“百年之后”“骑鹤西去”;基督教有“上天堂”“下地狱”;共产主义者把它幽默地说成“去见马克思”。

这些是同义词、近义词,词不相同,表示的概念却是一样的。

②一个词语也可以表示多个概念。

如北京是个内陆城市,但不少地方被称为海,“中南海”“北海”“什刹海”等,在这里,“海”是蒙古语“海子”的简称,意思是花园,这是元代沿袭下来的名称。

语言当中的多义词常常表示了不止一个概念。

明确:概念和词语之间既然呈现复杂的关系,那就要注意透过词语看词语背后的概念。

要正确使用概念,就必须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例如:李白《静夜诗》“床前明月光”中的“床”往往被理解为人们睡卧的床,其实这是一种误会,它的实际意义是围在井口的一圈栏杆。

类似的句子还有李白的《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2、理解命题的特点命题,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的语言形式,是断定或陈述事物情况的思维单位。

语句“人是动物”就表达了一个命题。

以下语句都表达命题:①所有人是动物。

②李白和杜甫是同时代人。

③如果天在下雨,那么地是湿的。

(1)我们看下列语句:①红豆生南国,②春来发几枝?③愿君多采撷,④此物最相思!思考这些句子哪些是命题?明确:这里的语句②是疑问句,它仅仅提出问题。

语句③是祈使句,它表达一种要求、愿望。

语句④是感叹句,它只是抒发情感。

这几类语句都没有直接描述事件,也这就无所谓真假,因此它们不表达命题。

语句①则不同,它作为陈述句,描述了红豆生长的客观情况。

这个描述是符合事实的,因此它是一个真的陈述句,语句①有所描述并且可区分真假,它表达了命题。

一般来说,只有陈述句才直接表达命题,但即使是陈述句,它与命题之间也没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同一个命题可以有不同的语句表达形式。

这表现在不同的民族语言对同一个命题的表达是不同的,并且在同一民族语言中对同一命题的表达形式也是多样化的。

(2)一个句子可以表示不止一个命题,这就是多义句。

如:“王小刚在飞机上写字”,可以表示王小刚在飞机里面的桌子上写字,也可以表示王小刚把字写在飞机的机身上。

“我们煤气厂今年夏天一定供好气”,在书面语里表示了两个命题,一个命题是供应好的煤气,一个命题是要把供气工作做好。

这样的句子表示了哪个命题,是由上下文决定的。

知道了句子和命题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使用命题时就应当注意一个句子是不是同时表示了两个命题,上下文是不是能够清除其中的一个命题。

(3)潜台词就是深藏在话语中的真正含意。

这种含意没有直接写出来、直接说出来,而是通过语言流露、表达出来。

俗话说“说话听声,锣鼓听音”,指的就是话中有话,有潜台词。

潜台词表现出说话者的真正意图、真正动机。

如:唐朝诗人韩翃与爱姬柳氏有一段悲欢离合的经历,其间曾有诗歌唱和。

韩翃写了一首题为《章台柳》的词给爱姬柳氏:“章台柳,章台柳!夕日青青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

”而柳氏读过这首词后,失声痛哭,并写下一首题为《杨柳枝》的词作答:“杨柳枝,芬芳节,所恨年年赠离别。

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

”从字面上看,两首词都是写对杨柳的怀念,大家想一想两首词的真实含义是什么?4、理解推理的特点推理是从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推出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推理由前提、结论、推理联项三个部分组成。

其中,前提是作为推理根据的已知判断;结论是根据已知判断所推出的新判断;推理的联项是前提与结论之间的逻辑联结项,是推理的逻辑常项。

推理中常见的有三段论推理和二难推理等。

(1)三段论推理是由两个包含着一个共同项的性质判断作前提,推出另一个性质判断为结论的间接推理。

这个定义注意三点:一是三段论全由性质判断组成;二是两个前提必须有一个共同项(相同的概念);三是三段论是间接推理,因为它的前提是两个判断组成。

比如:凡犯罪行为都是违法行为抢劫行为是犯罪行为,所以,抢劫行为是违法行为。

三段论有大小前提和结论三部分。

①大前提:包含大项的前提。

②小前提:包含小项的前提。

③结论:推出的新判断。

一般地说,在关联词“所以”、“因此”,“由此可见”等等后面的是结论;在关联词“因为”前面的是结论。

思考:古时候,有两人同时生了孩子,其一人的死了,把另一人的偷走。

两个母亲为此告到官府。

大家想一想,能否用三段论智断孩子。

(讨论)在实际的语言当中,演绎推理很少有像上面这样完整的语言形式,一般说来,总是省略了一段或者两段。

如:人非圣贤,孰能无过?(2)二难推理在前提中提出两种可能,然后由这种可能推理出两种结论,对方无论选择其中的哪一种结论,都会陷入进退维谷、左右为难的境地。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在第三次打白骨精时,实际上就面临了二难,因为根据前面两次的经验,如果孙悟空第三次把白骨精打死,他就可能被师傅赶走,但如果不打死白骨精,师父就会被白骨精吃掉。

所以,打白骨精或者不打白骨精,所引起两种后果,或者孙悟空被师父赶走,或者师父被白骨精吃掉,都是孙悟空所不愿接受的。

4、理解逻辑规律普通逻辑基本规律是关于思维的逻辑形式的规律。

包括: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

普通逻辑基本规律对人的思维有强制性,违背了它,思维就会发生混乱,人们就不能正确地认识事物和准确地表达思想。

普通逻辑基本规律不是先验的,也不是约定俗成的。

它是人类在长期的实践中对思维活动的概括和总结,是客观事物的相对稳定状态在人们主观意识中的反映。

(1)同一律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都与其自身保持同一。

“同一思维过程”,是指同一时间、同一关系、同一思维对象三个方面的“三同一”思维过程。

违反同一律要求的基本错误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概念、判断的内容不确定。

具体表现为:偷换概念或混淆概念、偷换论题或混淆论题(或转移论题)。

例如:一旅行者又饥又渴,来到一酒店。

他问:“老板,夹肉面包多少钱一份?”“五先令。

”“给我来两份。

”“好。

”“老板,我感到渴比饿更厉害。

可用两份面包换十先令一份的啤酒吗?”“当然可以。

”于是他喝完酒就走了。

老板急忙叫住他:“你还没付钱呢?”“我不是用面包换的酒吗?”“可你面包未付钱啊。

”“我没吃你的面包,为何要付钱呢?”“是啊,可是……”老板一时找不出问题出在哪里,只好让他走了。

大家想一想问题出在哪里呢?(2)矛盾律矛盾律的要求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一个思想及其否定不能同时都是真的。

就是说,一个思想与其否定,互相排斥,不能都真,至少有一假。

如果违反这一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一个对象既予以肯定,又予以否定,就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

通常人们说“出尔反尔”、“自己打自己嘴巴”等就是对这种错误的形象说明。

例如:价值连城的无价之宝。

我国有世界上没有的万里长城。

(3)排中律排中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具有矛盾或下反对关系的思想不能同假,其中至少必有一真。

排中律的要求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两个具有相互矛盾或相互下反对关系的思想同时予以否定,而必须承认其中至少有一个是真的。

简言之,就是要保持思维的明确性。

违反排中律要求的基本逻辑错误是“两不可”,即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两个具有矛盾关系的概念,或者具有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的判断都同时予以否定。

例如:“说世界上有鬼,这不对,这是迷信;但要说世界上没鬼,也未免武断,因为有些现象还真不好解释。

”这段论对“世界上有鬼”和“世界上没鬼”这对互相矛盾的判断同时否定,犯了“两不可”的错误。

五、课外延伸•学习探究下面的故事运用了什么逻辑规律?请简要分析1、数学家斯摩林,根据莎士比亚的名剧《威尼斯商人》中的情节编成一道逻辑推理题:女主人公鲍西亚对求婚者说:“这里有三只盒子:一只是金盒子,一只是银盒子,一只是铅盒子,每只盒子的铭牌上各写有一句话。

三句话中,只有一句是真话。

谁能猜中我的肖像放在哪一只盒子里,谁就能做我的丈夫。

”金盒上写的是“肖像在这里”,银盒上写的是“肖像不在这盒里”,铅盒上写的是“肖像不在金盒里”。

2、据说有一次,邻人偷了华盛顿家里的一匹马。

华盛顿同一位警官到邻人的农场里去讨索,但那人拒绝归还,并声称那是他自己的马。

华盛顿用双手蒙住马的两眼,对邻人说:“如果这马是你的,那么,请你告诉我们,马的哪只眼睛是瞎的?”“右眼。

”华盛顿放开蒙右眼的手,马的右眼并不瞎。

“我说错了,马的左眼才是瞎的。

”邻人急着争辩说。

华盛顿放开蒙左眼的手,马的左眼也不瞎。

“我又说错了……”邻人还想狡辩。

“是的,你错了,”警官说,“证明这马不是你的,立即把马交还给华盛顿先生吧!”3、《庄子》载: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矣,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

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我知之濠上也。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外篇《秋水》中记载着庄子与惠施在壕梁之上观鱼时的一段对话。

庄子说:“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

”惠施问:“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反问道:“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下面还有惠施的诘难和庄子的回答,这里不再征引。

惠施和庄子关于是否知道游鱼快乐的问答都带有诡辩的性质。

首先,作为正确的提问,惠施应对庄子说:“你怎么知道鱼快乐呢?”而惠施却又加上了一个前提:“你不是鱼,怎么能知道鱼快乐呢?”这就构成了一个省略推理,省略的大前提是:“凡鱼以外的事物,都不能知道鱼快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