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初中语文》真题

合集下载

初级中学语文教师资格考试面试试题与参考答案

初级中学语文教师资格考试面试试题与参考答案

教师资格考试初级中学语文面试复习试题(答案在后面)一、结构化面试题(10题)第一题请谈谈你对于初中语文教学目标的看法,并说明如何针对这些目标进行实际教学。

第二题结合你的实践经验,谈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

并举例说明某一课堂活动中是如何具体实施的。

第三题题目:请你谈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四题题目:请谈谈您对中学语文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认识,并举例说明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第五题请谈一谈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

第六题请谈谈你在教授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时如何保证教学质量。

第七题题目:请结合实际工作,谈谈如何处理学生之间的纠纷。

第八题情境:一位同学在阅读《鲁滨逊漂流记》时,对鲁滨逊的孤寂感和孤独感表达出了深深的同情,并问我:“老师,这种感觉非常难受,我如果一个人被困在荒岛上,一定也会感到非常痛苦,不知道该怎么办呢?”要求:请结合本情境,谈谈你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和应对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以及如何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中学习正能量。

第九题题目: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如何有效地实施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请简述你的理解和实践策略。

答案及解析:第十题题目:请描述一下您在教学过程中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二、教案设计题(3题)第一题请设计一节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诗情雅韵——古诗词赏析》的课程教学方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等方面。

第二题题目:请以“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情感渗透”为主题,设计一个教案片段,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评价。

第三题题目:《长歌行》要求:请你帮助一名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准备上好这堂古诗。

教师资格考试初级中学语文面试复习试题与参考答案一、结构化面试题(10题)第一题请谈谈你对于初中语文教学目标的看法,并说明如何针对这些目标进行实际教学。

【答案】我认为初中语文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资初中语文试题及答案

教资初中语文试题及答案

教资初中语文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 恣意妄为踯躅茁壮成长踟蹰不前B. 蹉跎岁月磋商差强人意差之毫厘C. 拈花惹草狎昵拈轻怕重拈花一笑D. 踌躇满志伫立踯躅不前踌躇不决答案:B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

B. 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采取了很多措施。

C. 他虽然学习成绩优异,但是热爱劳动,乐于助人。

D. 我们对于这种浪费资源的现象,一定要坚决制止。

答案:D3.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岳阳楼记》是唐代文学家范仲淹所作,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B. 《醉翁亭记》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所作,文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C. 《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所作,文中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

D. 《滕王阁序》是唐代文学家王勃所作,文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描绘了滕王阁的壮丽景色。

答案:B4.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他虽然成绩优异,但总是不骄不躁,谦虚谨慎。

B. 他虽然成绩优异,但总是骄傲自满,目中无人。

C. 他虽然成绩优异,但总是妄自菲薄,缺乏自信。

D. 他虽然成绩优异,但总是自惭形秽,不敢正视。

答案:A5.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中的“焉”解释为“哪里”。

B.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中的“经”解释为“经过”。

C.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中的“鸣”解释为“发出声音”。

D. “不耻下问”中的“耻”解释为“羞耻”。

答案:C6.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不耻下问”中的“耻”解释为“羞耻”。

B.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中的“焉”解释为“怎么”。

C.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中的“鸣”解释为“发出声音”。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考试面试试题与参考答案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考试面试试题与参考答案

教师资格考试初中语文面试自测试题(答案在后面)一、结构化面试题(10题)第一题题目:请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实际,谈谈你对“阅读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这一教学理念的理解,并举例说明如何在教学中落实这一理念。

第二题题目:请阐述一下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效率,并举例说明。

第三题题目:请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实际,谈谈你对“情境教学法”的理解,并举例说明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有效运用情境教学法。

第四题题目: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五题题目:如果你是一位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位学生在课堂上频繁分心,对于这位学生的这种情况,你将如何处理?第六题题目:请阐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举例说明。

第七题题目:以下是一位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时,遇到了以下情况:在讲解《背影》这篇文章时,有学生提出了关于“背影”这一主题的理解问题,认为文章中的“背影”只是父亲的形象,而非文章的主题。

请问,作为教师,你将如何处理这个问题?第八题题目:请你阐述一下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举例说明具体的教学方法。

第九题题目:请结合当前初中语文教学实际,谈谈你对“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的理解,并举例说明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实施情感教育。

第十题题目:请你谈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举例说明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

二、教案设计题(3题)第一题题目要求:请根据以下教学要求,设计一节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方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

教学要求:1.教材内容:《背影》2.教学年级:初中八年级3.教学课时:2课时第二题题目:请为初中一年级的学生设计一堂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主题的语文课。

这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理解鲁迅先生童年时期的生活环境及其对自然的热爱,并通过分析文本中的描写手法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教师资格面试初中语文试讲真题

教师资格面试初中语文试讲真题

教师资格面试初中语文试讲真题一、试讲题一1.课题:《野望》2.内容: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3.基本要求:(1)朗诵全诗。

(2)分析全诗意境。

(3)讲解诗中的一个典故。

二、试讲题二1.课题: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片段教学2.内容: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3.基本要求:(1)流利地朗读课文。

(2)疏通文义,体会文章深意。

(3)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板书。

三、试讲题三1.课题:《诫子书》2.内容: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3.基本要求:(1)讲解全文。

(2)介绍作者生平。

(3)适当板书。

四、试讲题四1.课题:《爱莲说》2.内容: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3.基本要求:(1)点明本文的写作手法。

(2)根据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人格品质。

五、试讲题五1.课题:《望岳》2.内容: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024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初中语文》真题及答案

2024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初中语文》真题及答案

2024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初中语文》真题及答案[单选题]1.教学李白《赠汪伦》时,教师联系其他送别诗句进行比较鉴赏,下列适合的是()。

A.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B.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江南博哥)C.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D.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本题考查古代诗歌的题材。

A项:诗句出自杜牧的《江南春》,描绘了江南的美好春景,和题干的“送别”无关。

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诗句出自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描写了江岸美丽的春色,和题干的“送别”无关。

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诗句出自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根据标题的“送”和诗句中“帆”借代“船”这一意象,可判定是“送别诗”。

与题干相符,当选。

D项:诗句出自王之涣的《凉州词》,写出了戍边战士无法还乡的悲怨与豪情,是边塞诗,和题干的“送别”无关。

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

[单选题]2.教学杜甫《春望》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辨析“家书抵万金”中“抵”的意思,下列短语中的“抵”字,意思与之相同的是()。

A.一个抵两个B.收支相抵C.相互抵触D.抵挡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本题考查古代诗歌字词的含义。

题干中,“家书抵万金”的意思是: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抵”是“相当”的意思。

A项:“一个抵两个”中的“抵”是“代替、相当”的意思。

与题干相符,当选。

B项:“收支相抵”的“抵”是“抵消”的意思。

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相互抵触”的“抵”是“彼此对立、排斥”的意思。

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抵挡”的“抵”是“抵抗”的意思。

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单选题]3.学习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时,教师准备推荐一篇小说,引导学生深入体会细节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下列作品适合的是()。

A.杨绛《老王》B.鲁迅《故乡》C.莫怀戚《散步》D.高尔基《海燕》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本题考查现当代文学作品的体裁。

教师资格考试初级中学面试语文试题及答案指导

教师资格考试初级中学面试语文试题及答案指导

教师资格考试初级中学语文面试复习试题(答案在后面)一、结构化面试题(10题)第一题情境:某初二语文课堂上,老师正在教导课文《礼记·学而》。

课上,学生小明回答老师的提问时,语速缓慢,思路混乱表达不清楚。

老师停下板书,鼓励小明:“没关系,慢慢说,我们来一起好好理清一下你的思路。

”问题:请结合实际教学工作,谈谈您如何帮助小明表达流畅清晰,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课文内容。

第二题题目:请描述一下你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的思路,并说明你如何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和设计教学评价。

第三题请谈谈您作为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四题情境:您是一位即将承担初一语文教学工作的年轻教师,课后遇到家长陈述:“我的孩子特别喜欢故事,在家读了很多书,但是课堂上读古诗或散文,却总是眼神游离,说枯燥乏味。

”要求:请您结合教学理念和具体教学策略,谈谈您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古诗歌或散文,使其在课堂上也能感到兴趣和快乐。

第五题题目原文:某同学课堂上一直透露出焦虑情绪,成绩下滑。

你作为班主任,应该如何处理?第六题题目:请描述一下你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个挑战,并说明你是如何解决的。

答案及解析:第七题在教学过程中,你如何处理学生之间的矛盾冲突?第八题情境:你是一名初二语文教师,课堂上正在进行《红楼梦贾宝玉成婚》课件的解读。

你发现其中一位学生李明对贾宝玉与薛宝钗的婚姻态度消极,表达了“宝钗是为了家族利益才嫁给了宝玉”“宝玉和黛玉才是真正的爱情”等观点。

思考题:请结合你的教学经验,设计一位学生针对以上观点进行质疑和辩论的言语,并简要说明你的设计思路。

1.学生观点的合理性:学生李明提出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很多人对《红楼梦》中这段婚姻的理解,需要尊重学生的想法。

2.引导学生深度思考:为了引导学生深度思考问题,可以设计一位学生以质疑的方式进行辩论,避免简单地否定李明的观点,并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复杂性。

3.引导学生分析文本: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宝钗和宝玉的互动,探寻婚姻背后的原因,以及他们内心对爱情、家庭、身份的理解,从而得出更成熟的认识。

初中语文教资面试真题 70道

初中语文教资面试真题 70道

试讲内容: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

我的母亲和许多别的人都这样称呼她,似乎略带些客气的意思。

只有祖母叫她阿长。

我平时叫她“阿妈”,连“长”字也不带;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1我那隐鼠2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

虽然背地里说人长短不是好事情,但倘使要我说句真心话,我可只得说:我实在不大佩服她。

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3,向人们低声絮说4些什么事。

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我的家里一有些小风波,不知怎的我总疑心和这“切切察察”有些关系。

又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我顽皮,要告诉我的母亲去了。

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

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吧。

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试讲要求:学习“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品析“阿长”的形象10分钟试讲试讲内容:试讲内容:1、题目《春》2、内容: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初中语文考编面试题目(3篇)

初中语文考编面试题目(3篇)

第1篇一、基础知识部分(50分)1. 请解释下列词语的正确用法:(10分)(1)婉约(2)澎湃(3)剽悍(4)蔚为大观(5)络绎不绝2. 请判断下列句子中成语的使用是否正确:(10分)(1)他工作勤奋,成绩斐然,深受领导赏识。

(2)这部电影情节曲折,引人入胜,让人百看不厌。

(3)他为人正直,刚正不阿,赢得了同事们的尊重。

(4)这个问题很复杂,需要我们集思广益,共同解决。

(5)他出身贫寒,但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摆脱了困境。

3. 请选出下列句子中的病句并修改:(10分)(1)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

(2)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3)他热爱祖国,关心集体,乐于助人,是老师的好帮手,同学的好榜样。

(4)我国在科技、经济、文化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5)他从小就立志成为一名科学家,为实现这一梦想而努力奋斗。

4. 请根据下列成语,写出相应的句子:(10分)(1)画龙点睛(2)杯水车薪(3)画蛇添足(4)画饼充饥(5)画虎类犬5. 请解释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并举例说明:(10分)(1)那棵树仿佛一位慈祥的老人,静静地守护着这片土地。

(2)他工作勤奋,成绩斐然,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

(3)春天的阳光洒在大地上,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

(4)那座山连绵起伏,宛如一条巨龙蜿蜒盘旋。

(5)他微笑着,眼角眉梢都洋溢着喜悦。

二、阅读理解部分(50分)1.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回答问题。

(20分)在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里,有一棵参天大树。

这棵树见证了这片土地的变迁,见证了无数生灵的成长。

有一天,一群伐木工来到了这里,他们要将这棵树砍倒。

树非常害怕,它知道一旦被砍倒,自己的生命将结束。

于是,它开始哀求伐木工:“求求你们,不要砍我,我还有好多梦想没有实现呢!”伐木工们被树的话感动了,他们决定给树一个机会,让它完成自己的梦想。

树得到了这个机会,它开始努力地生长,希望能尽快实现自己的梦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行路难》
一、考题回顾
1.题目:行路难
2.内容: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基本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此诗。

(2)学习本诗以乐写哀情得艺术特点。

(3)十分钟内完成试讲。

答辩题目:
1.请回想下刚才所讲授的课文,说说你的教学的目标是什么,你是如何实现的。

2.你认为这首诗中你最想和学生分享的闪光点是什么?
初中语文《苏州园林》
一、考题回顾
1.题目:苏州园林
2.内容: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

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邱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

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

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3.基本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带领学生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根据教学内容有适当的板书。

答辩题目:
1.概括下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

2.在品读课文的提问式引导过渡环节,你设计的目的是什么?
初中语文《天净沙.秋思》
1.题目:《天净沙.秋思》
2.内容: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基本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意;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秋思”;
(3)合理的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
1.你会怎样指导本课的朗读?
2.对于新字讲授环节,你是如何设计的?
初中语文《电视机旁的一家子》
1.题目:《电视机旁的一家子》
2.内容:
组织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命题作文,题目为“电视机旁的一家子”。

注重具体的事件表现人物,例如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等。

3.基本要求:
(1)指导学生进行写作;
(2)设置互动;
(3)要有板书。

答辩题目
1.写作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什么能力?
2.细节描写要注意什么?
初中语文《紫藤萝瀑布》
1.题目:《紫藤萝瀑布》(节选)
2.内容:
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

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

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

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

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

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


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但是我没有摘。

我没有摘花的习惯。

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

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

我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3.基本要求:
(1)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2)设置课堂活动,让学生感受散文的语言美。

(3)要求配合教学内容有适当的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
1.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什么,你是如何突破重点的?
2.本节课你是如何设计导入的?
初中语文《水调歌头》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5月19日吉林省长春市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
1.题目:《水调歌头》
2.内容: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基本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意;
(2)学习文章中作者运用想像的写作手法;
(3)合理的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
1.请你谈谈你为什么设计这样的导入?
2.请你谈谈这篇词中虚实结合的方式对整体表达有何优点?
初中语文《唐雎不辱使命》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5月19日山东济南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
1.题目:《唐雎不辱使命》
2.内容:
学生已经学习完《唐雎不辱使命》,请指导学生完成练习题:
下列文言虚词(也、哉、乎、矣)表示什么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什么字?
(1)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2)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技亦灵怪矣哉。

(3)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4)与臣而将四矣。

泯然众人矣。

3.基本要求:
(1)要读句子,并且注意读音和停顿;
(2)结合语境,明确答案;
(3)要有板书。

答辩题目
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以“而”为例,讲解词义及一两个出处。

初中语文《曹刿论战》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5月19日甘肃省兰州市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
1.题目:《曹刿论战》
2.内容: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3.基本要求:
(1)按第二课时进行讲解;
(2)重点把握本文的写作特点;
(3)设置互动环节。

答辩题目
1.这篇文章有几条线索?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2.请谈一谈你对《左传》的认识?
题目整理自网络,仅供参考!
以上为教师资格真题,如需查看、了解更多教师资格相关问题,可登录希赛网教师资格频道()进行咨询。

希赛网是专业的在线教育平台,业务涵盖软件、建筑、医卫、金融、教资等资格证考试培训服务,为用户提供智能题库、视频教程、在线辅导等知识服务和智适应学习方案,致力于提高学习效率。

为全国60,000余家企业提供了培训服务,培训学员超过420,000人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