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来香港的变化
香港产业结构的历史变革与发展

香港产业结构的历史变革与发展□赵素芬 在20世纪的世界经济格局中,亚洲四小龙的崛起始终是一个迷一般的奇迹,尤其香港这个地域狭小,资源贫乏,土地面积仅有1092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仅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就走完了发达国家经几百年才走过的工业化道路,成为今天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
然而,香港的辉煌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经历过波折与风险、冲击与失败、机遇与挑战。
但终于由战后初期的转口商港跃居为新兴工业经济城市,最后又步入多元化经济。
一、以经营转口贸易为主的贸易转口港1842年英国依仗船坚炮利强占香港以后,利用香港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推行了自由港的贸易政策。
自由港政策的主旨是允许各国商品自由进出,免征关税并提出有利香港转口贸易的各种优惠政策。
因此,在自由港各项政策的吸引下,世界各国的货物、资金、人才,逐步涌入香港,香港的转口贸易迅速发展起来。
同时,又带动了与转口贸易配套的航运、港口、仓储、银行、保险、邮电、通讯等行业,1931年,香港出口贸易总值达23.8亿港元。
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大批的农民、市民逃往香港,大量的资金、技术、劳动力也流入香港,从而促进了香港各行业的发展,工业在香港也有了一定规模。
直至日本投降后,英军重新接管香港,恢复了自由港政策,香港转口贸易再获重大发展。
而此时,由于国内内战炮火又起,使得过去不少由香港逃向内地的商人返回香港,更有不少内地资本家为逃避战乱,带厂、携资、连同技术涌入香港。
这时欧美市场也逐步恢复,产品进出口贸易增加,香港的贸易转口额迅速扩大,1947年,香港出口货物总值达27.67亿美元,比战前最高年份1931年高出116%。
1949年,新中国成立,香港迅速成为中国与外国贸易的中转站,英国政府看准香港的经济战略地位,及时采取了积极明智行动,率先承认新中国,推行制定了自由度更高的开放政策。
规定,不仅商品可以免税自由进出,市区可以自由居住,资本自由流动,不受任何限制。
论香港经济发展史

2011-2012年第一学期《香港史概论》科目考查卷专业:班级:任课教师:姓名:学号:成绩论香港经济发展史摘要:经过160多年时间,香港从一个可谓荒无人烟的孤岛迅速发展为今天的远东轻工业制造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信息中心,令世人为之侧目。
香港作为近代城市的发展,经历过一段相当曲折的路程。
关键词:香港;经济发展;国际金融;贸易;信息中心于漫漫一百多年时间里,香港人齐心合力写下了一段传奇经历,令香港由一个寂寂无名的小渔港转变成今天的国际大都会,亚洲最重要的城市。
在踏入新世纪前,且看看香港的发展史,了解多年来香港作为枢纽角色的转变。
(一)转口港形成前时期(1841-1860)古代香港地区曾经有过一定规模的手工业,以制盐、制香、修船为主,海上运输也颇具规模,屯门、尖沙咀、香港仔等都曾是比较活跃的港口。
1841年英国人强行在港岛登陆,1842年正式割占香港后,初期主要是从事最恶毒的鸦片走私活动。
《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受开放五口通商的直接影响,在港的部份外商将其实力分散到新开的商埠,香港的经济地位受到严重打击。
但进入50年代以后,国内外形势生了很大的变化。
为适应华侨社会的需要,横贯东西方向的“金山庄”和沟通南北交通的“南北行”应运而生,为这种交往所需的旅馆业、各种商号也纷纷设立。
华商很快便掌握了港贸易额的1/4以上,中国商人社团开始在港岛崛起。
香港己略具近代城市的雏型了。
(二)转口港时期(1860-20世纪50年代)香港作为一个转口港的地位,从其确立以至完成,并向工业化城市的转变,经历了将近100年的时间。
以1898年英国强租新界为标志,将这一时期划分为前后的两个阶段。
1.第一阶段(1860-1898年)1860年10月24日,英国政府通过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北京条约》,割占了南九龙。
从此,自南九龙至港岛间的广阔水域置于英国的实际占领下,这对于香港的转口贸易地位是至关重要的。
1896年,苏伊士运河正式通航,这使得从西欧到香港之间的航程比绕道非洲好望角缩短了5,000公里以上,欧洲来港航线方便多了。
香港回归纪念日作文

香港回归纪念日作文1香港回归纪念日在花花绿绿的中国地图上,中右下方有一个小岛,它拥有的土地,包括香港岛、九龙半岛和新界三个部分,总面积1092平方公里,是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万分之一。
它种植莞香,出产沉香——一种贵重的香料,它馨萦寰宇,给世界带来了芬芳,增添了美丽。
它的芳名叫——香港。
一百年前,香港这块美丽的弹丸之地是帝国主义列强强行从母亲身上割去的,多少屈辱之泪,多少思乡之情,那具有中英特色的“中英街“成了这段屈辱历史的见证,让每个中国人都铭记在心。
1997年7月1日香港终于回到了母亲的怀抱,洗刷了百年的屈辱历史,炎黄子孙得以团聚,民族之魂得以振奋。
我们无法掂量彼时积贫积弱的晚清帝国对割让香港时会有多少痛感,但我们能看到,我们祖国母亲用最真的心,迎接迷失的孩子归来,为了香港回归,为了香港回归后的稳定繁荣,实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为了让香港“马照跑、舞照跳、股照炒“,制定CEPA计划,我们实施东改工程……人道是故园风雨。
历史如昨日风雨,九州为今日故园。
香港这块面积仅1,1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经历过狂风暴雨,而今沐浴着和风细雨;走过凋零颓败,而今是美丽繁荣。
香港的马路上24小时川流不息的汽车,白天将香港弄得热热闹闹,晚上为马路上增添了一条流动的光带;还有那高科技的竞技场、科学馆令人大开眼界;那充满童趣的迪斯尼乐园,是每个孩子向往的地方,美丽的维多利亚港海滨、繁华的铜锣湾,是人们生活、旅游的天堂……十年了,心头忽然回响起97年香港回归时的一首歌:清清的东江水,日夜向南流,流过深圳,流进港九,流上深港楼外楼。
东江的水啊东江的水,你是祖国引出的泉,你是同胞酿成的美酒,一醉几千秋。
突然发现自己所想不知所谓,言不及意,还是引用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闭幕后说过的那句话:“香港回归十年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道路,衷心希望香港更加繁荣,更加开放,更加包容,更加和谐。
“十年树木,今年春天紫荆花盛开了,花开得绚丽、灿烂、芬芳,因为它们还要以更加鲜艳的色彩,庆贺“香港回归十周年“。
香港粤语概貌及近年的变化

二、词汇差异 最为明显。有学者拿《实用广州话分类词 典》作语料作过分析,穗港两地之间存 在 差 异 的 词 有 839 个 , 占 整 部 词 典 的 12.34%(卢兴翘《广州与香港方言的词 汇差异》,《语文建设通讯》第80期, 2005年3月)。概言之,上世纪八十年代 广州话受普通话影响,而香港话受英语 的影响。八十年代后则互相影响。 具体而言,有以下几方面的差异:
பைடு நூலகம்
贰、香港的语言
香港总人口约688万(香港政府统计处2004年 的统计数字),97%以上为汉族。换言之, 97%以上的人讲汉语,其中,讲粤语的占了约 88%,其他的分别为讲客家话(约4.9% )、 闽南话(约8.9%)和其他方言(上海话约 1.6% )。另有约2%的人讲英语,约1.8%讲菲 律宾话,约 1.2%的人讲日语。 回归之前,香港政府的官方语言为英语 (English)和粤语(Cantonese,以1963年创办 中文大学为标志)。香港采取双语政策并非 一朝一夕的事。
四、文字差异 有一些。首先是繁简差异,例如“瞓”、 “嗰”,两地的写法有所不同。其次是某些 字的字形取舍不同,例如表达“混合”的意 义,广州方面可能写成“抠”,香港方面作 “溝”。又如表达“给”的意义,广州方面 可能写成“畀”,香港方面可能写成“俾”。 香港话有成为混杂语言(pidgin)的倾向。 有学者称之为“鸡尾语言(粤英混杂的语言 形式)”,未来,可能是粤、英、普的混杂 语言形式(现在某些同时反映内地和香港内 容的电影,常常出现粤语、英语和普通话三 合一的对白)。
郑 定 欧 先 生 认 为 香 港 话 中 的 éd ( 嗒 、 wéd1)、éu(kéu4 léu1)、ém(zém,英 语jam)、én(bén,英语band)韵母是 广州话所没有的。 2、其次是声调 广州话有55(高平变调)和53两个阴平调, 香港话一般只有55调。
毛概论文之一国两制

摘要:"一国两制"是邓小平代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为解决香港问题、澳门问题和台湾问题,实现国家完全统一大业而提出的一项基本国策。
我们知道,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的初衷,"首先是从中国解决台湾问题"出发的。
而历史的发展却使香港、澳门先于台湾步入了"一国两制"的轨道。
这就为解决台湾问题作出了范例。
关键词:一国两制;台湾问题;完全统一;香港、澳门范例目前海峡两岸关系是热点问题,而将香港回归与两岸关系联系在一起的还不多。
因此本文便试图通过具体分析“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在香港的成功实践对台湾问题的借鉴与推动作用,从而说明“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好办法。
希望台湾早日回归祖国,这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台独”是行不通的香港回归十年——“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十多年前香港回归祖国,是世纪之交世界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
当时普天同庆、举国欢腾的情景,至今犹历历在目,令人难以忘怀。
转眼间香港回归已十多年,那是香港人民摆脱殖民枷锁、当家作主的一年,是实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一年,也是贯彻执行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的一年。
香港十多年来实行“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对于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有着重大意义,“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对于香港各方面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为什么成功。
1、以“一国两制”方式和平收回香港“一国两制”的构想首先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是党中央经过长期酝酿,认识逐步深化的结果。
早在1955年,党中央就提出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设想,接着又提出准备同国民党进行第三次合作,并为此做了大量工作。
新闻【1】:香港知名人士霍英东先生1 9 9 7 年8 月2 6 日在加拿大温哥华全球华商大会上发表了题为《香港的价值》的重要演说。
其中谈到,“香港的新价值就体现在‘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之中。
”这句话说得很深刻,很有见地。
论香港的近代转型

论香港的近代转型香港是一个独特的城市,其近代转型的历程不仅备受关注,而且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个城市在过去几十年中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从一个渔村变成了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和现代化大都市。
香港的近代转型可以从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首先,香港在政治上经历了重大的转型。
在19世纪末,香港成为英国的殖民地,并一直保持着英国的统治,直到1997年回归中国。
在这段时间里,香港的政治制度逐渐发展,从最初的英国殖民地政府到后来的行政长官制度。
这种政治转型为香港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政治环境。
其次,香港的经济转型也是其近代转型的重要方面。
香港在20世纪初开始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中心,其地理位置和自由经济政策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商业活动。
在过去几十年中,香港的经济从制造业转向了金融、服务和创新产业。
这种经济结构的转变使香港成为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吸引了大量的国际企业和人才。
最后,社会变革也是香港近代转型的重要方面。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香港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人口大量增加,城市化现象明显,居住条件和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同时,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劳动力需求也不断变化,导致香港面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住房短缺、劳工权益等。
这些社会问题成为香港社会发展的挑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解决。
总之,香港的近代转型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涉及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个方面。
这个城市在近代转型中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从而成为一个国际化的都市,为全球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范例。
然而,香港的转型也面临着各种挑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只有通过持续的发展和改革,香港才能实现更加繁荣和稳定的未来。
香港城市发展

三、空间形态演进
1841 年开埠后,经过100多年转口港经济时期的建设,香港城市形成了集中于维多利 亚港南北两岸,长约17km的带状布局,城市形态表现为东西走向“带形”的典型山地 城市结构。这一时期城市人口规模迅速增长,城市用地紧张,城市不得不“向上、向 下”寻求发展空间。“向上”:通过平整山坡,城市垂直等高线向山上发展;“向 下”:在港九的维多利亚港两岸不断填海造地,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这一时期的香 港城市都是以维多利亚港为中心,呈现单中心、高密度的发展态势,城市逐步向海面 和外围山地拓展。 1971年后,香港城市发展开始由港九都市区向广大的新界地区扩展,城市结构形态也 由以维多利亚港为核心的同心带形结构向以港九都市区为中心的“集中紧凑,相对松 散”的组团结构演化。香港的城市形态布局走过了从集中到分散的发展之路,城市形 态布局由散点分布到集中带形分布,最终形成了多中心、组团式的布局结构。
四、产业变迁
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直接影响了用地结构的变化。一般来说,第一产业比重 在进入工业化后期即开始显著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在第二产业比重达 到极限后(一般不超过50%),第三产业超越第二产业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 主要动力,也使得配套的生活和服务设施用地增加,占据了城市的黄金地段, 使得城市中心区建设用地的利用率得以提高。 悉尼的就业比重符合三次产业的发展趋势,近80%的就业岗位来自第三产业。 2001年,财产和商业服务部门超过制造业成为悉尼最大的产业部门。 悉尼城的主导产业为商业和金融服务及通信业,占劳动力人口45%的人在金 融、保险和商业服务部门工作,其次为政府部门和酒店餐饮业。
五、政策影响
政府的政策
政府的政策导向是影响城市发展和城市用地规模的重要因素,时而限制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的扩展, 时而使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超常规发展。一般而言,影响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变动的相关政策有行政 区划调整、城市规划政策、土地管理体制、房地产产业政策和特殊优惠政策等等。 在悉尼的发展中,城市规划政策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它调整了悉尼的行政区划,通过用地预测 将人口预测转化为住宅用地和商业用地的需求预测,并制定严格的土地使用计划来控制和管理城 市建设用地规模变化和各类用地的空间布局。 (1)悉尼大都市规划 悉尼大都市规划先后编制过5次,一般期限为20~50年,分别在1948年、1968年、1988年、1995年 和1999年进行过编制。悉尼历次规划的主要内容如表10-6所示。 (2)可持续的悉尼—2030年悉尼规划 悉尼2030年规划以“建设长期持续繁荣、具有世界地位的活跃而生机盎然的城市”为目标。根据 此规划,未来的25年悉尼人口预计增加110万,政府面临着道路交通、住房供应、基础设施建设和 服务供给的诸多压力。其战略目标包括:适于居住、提高经济竞争力、保证公平、环境保护、高 效治理。 整个悉尼2030年规划包括七个战略计划,分别为:经济和就业、中心和走廊、住房、交通、环境 和资源、公园和公共区域、治理和执行。并同步启动了三个重大项目,即悉尼用水计划、西部悉 尼公园地块和新城开发。 这些战略计划和重大项目,均影响大悉尼各类建设用地规模的变动。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经济更繁荣 社会更安定
与内地的交往
更密集融洽
变
国际社会更认可
政治更自由、民主
人心更认同更归属
不变
原有的社会、政治、经济制 度和生活方式 。
材料一:
从“移民海外”到“凤还巢”
材料二:
从“香港之死”到“更有活力”
材料三: 从“我是香港人”到“我是中 国人” 材料四 从“委派产生”到“民主选举”
澳门
香港
台湾
对于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我 知道
1898年《展 拓香港界址专 条》租借新界, 租期99年。
1860年《北京条约》 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
1842年《南京条约》 割占香港岛。
1553年,葡萄牙人借口曝 晒水浸货物,强行进入澳 门,攫取澳门居住权。
1887年,葡萄牙政府与清 政府签定《中葡和好通商 条约》,正式强占了澳门 地区。
港澳回归大事年表
1984年12月
签署中英联合声明
1987年4月 1997年7月1日 1999年12月20日
签署中葡联合声明 香港回归 澳门回归
港澳的回归,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 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加拿大 艰难大
记者:那个时候为什么会考虑 移民加拿大呢? pinky妈妈:快九七了。 记者:怕九七什么呢? pinky妈妈:怕没有自由啊,朋 友们都走了。 记者:当时中央政府说要在香 港 “一国两制”,这个您清楚 吗? pinky妈妈:我不很清楚。 记者:您当时会有信心吗? pinky妈妈:…… 记者:在加拿大的生活怎样? pinky妈妈:艰难、艰难。
问题:社会安定 经济繁荣
从“香港之死”到“更有活力”
1995年,《财富》杂志曾撰文《香港之死》,体 现了西方人对香港回归后的前景持悲观态度。但 2001年的财富论坛偏偏就选址在香港。香港回归 十年后,2007年出版的《时代》周刊,以整整25 页的篇幅承认其姊妹杂志《财富》当年报道错误, 更承认香港比从前更有活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多年来香港的变化
香港非法占中集会旷日持久,已对香港社会造成巨大负面影响,香港社会表示已忍无可忍。
为深入了解香港民众的内心想法,分析香港占中集会的历史本源与未来发展,有必要对十多年来香港发生的变化以及其对香港民众产生的影响作一回顾与总结。
自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以来,中央人民政府明确指出要“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和基本法,坚定不移支持香港依法推进民主发展,坚定不移维护香港长期繁荣稳定。
这是香港在巨大变化中的不变之处在此背景下,香港无论是在政治,经济方面,还是在文化方面都发生了较大变化。
首先是在政治方面,2010年,广州市社会主义学院黄济福教授指出,回归以来,香港社会“马照跑、舞照跳”,资本主义制度照常运转,社会生活和回归前没有多大区别,但是政治生态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主要特征是:爱国爱港成为社会主流;民主潮流势不可挡,法治观念深入人心;政党成为民主发展的明星;中产阶层成为民主发展的中坚力量。
4年已经过去,但这种总体发展趋势却没发生根本性变化。
爱国爱港成为社会主流,这是毋庸置疑的,每一个公民都天然的对自己所生所长的土壤有一种依赖感与保护欲,不允许任何力量侵入它。
而回归十多年来,港人对自己的祖国——中国也渐渐产生了这种感觉。
具体表现在,第一,回归以来港人国民身份认同趋势上升。
第二,领取中国护照人数增加。
第三,对中央政府和内地信任度和满意度提高。
第四,拥护祖国统一和祖国休戚与共。
第五,移民回归,港人北上,支持香港和内地互动,背靠祖国的成了绝大多数。
第六,爱国爱港力量逐渐成为香港最大的政治力量等等。
所有这些改变的一大原因无疑是我国国力的强盛,国际威望的提高,港人找到了作为国人的荣耀感、自豪感与归属感。
其次,民主潮流势不可挡,法治观念深入人心。
占中问题来自于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普选问题和2016年立法会产生办法的决定,这一决定再次有力推动了香港的民主发展,然而这给外国势力代言人成功上位夺取最高香港治权,设置了难以逾越的门槛。
占中集会组织者也正因此出此下策,发起占中集会骚扰民生。
但是他们应该认识到,香港回归十多年来,其民主潮流已经势不可挡,极少数人为了自身利益而所做的无畏的反对不会带来任何实质性改变,更不会动摇中央的正确决策。
1997 年香港回归,根据《基本法》,香港开始实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基本法规定,香港行政长官的选举最终达至由一个有广泛代表性的提名委员会按民主程序提名后普选产生的目标。
立法会的选举最终达至全部议员由普选产生的目标。
这个双普选的目标必然激发推进民主的热情。
有数据显示,回归前,“到1991 年,立法局选举首次引入分区直选,当时地方选区的登记选民人数约有192 万人,而投票率为39.15%。
”回归后,“在2004 年,立法会选举中,地方选区登记选民人数已上升至约321 万,而投票率亦升至55.6%。
登记选民人数及投票率的增加,反映了市民是期望在选举方面有更大的参与的(引自黄济福《回归以来香港政治生态的四大变化》)。
这些变化都说明了民主潮流在香港的盛行及法治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最后,政党成为民主发展的明星;中产阶层成为民主发展的中坚力量。
这些政治方面的变化无不指向一个方向,那就是民主,法治。
这也意味着占中集会组织者及外国势力的阴谋不会得逞。
经济方面,刚回归时,香港就遇到了亚太经融风暴,严重的经融风暴导致香港经济开始衰退,其经济出现疲软的状况,尽管之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复苏,但还是没有达到回归前的繁荣,直到2003年其经济增长才步入正轨。
数据显示,直到2009年,12年来香港GDP年均增长3.88%,打破了西方学者关于回归后将出现
“香港之死”的预言。
2008年香港GDP总额为2152亿美元,同比增长2.4%;人均GDP为3.08万美元,世界排名28位,亚洲第6位。
2008年,香港进出口总额为7499亿美元,占世界贸易总额的4.75%,回归以来年均增长6%,是全球第12大贸易实体。
2008年底银行总资产达13787亿美元,是世界第15大银行中心;外汇储备1825亿美元,是世界第6大外汇交易市场(来自中国经济网)。
十几年来香港仍一直保持着其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不变,可见香港经济的发展虽有所起伏,但总体来看,却是趋向于又好又快方向发展。
经过十几年中央的大力支持与政策指导,香港人均GDP呈现增长态势,香港民众的生活得到提高,香港的经济也将持续繁荣下去。
但占中问题旷日持久,已经对香港的经济繁荣造成了重大负面影响,这必将引来商界及民众的强烈反对。
在文化方面,香港的变化则尤为明显。
首先是语言方面,1997年前后,香港流行一种说法:只要不过罗湖桥,就可以不用学普通话。
如今,置身于人潮涌动的铜锣湾商圈,耳边尽是普通话的声音:店铺的销售员热情地用普通话招揽生意;街头的香港市民耐心地用普通话为内地游客指路。
回归前的香港,粤语和英语是主流;17年来,随着香港与内地在政治、经贸、社会文化及教育等领域的交流越发频繁,普通话在香港使用日趋广泛。
特区政府统计处2011年发布的香港人口普查报告显示,普通话的普及程度首次超越英语,成为香港的第二大语言。
这使得香港越来越具有中国的味道,香港人民对祖国的归属感也在不断加强。
文娱方面,97回归前,1980年代开始的香港内地合拍片风潮逐渐陷于混乱无序,一些内地片厂与香港合拍影片仅将厂标卖给港方便万事大吉,大批质量不高的合拍片泛滥。
97回归后,中央加强了文艺领域的监管工作。
尤其在电影制作领域,中央通过行政法规(如2004年开始施行的《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简称CEPA)将香港合拍片制作纳入内地规范。
文件规定香港内地合拍片可视为国产片在内地发行,但合拍片中内地主要演员的比例不得少于影片主要演员总数的三分之一;加之港片在台湾和东南亚市场的大幅萎缩,香港影人急需扩大内地市场,也为在纯港产影片中引入大陆演员提供了可能。
这使我们在港片中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内地艺人面孔。
香港与内地的电影文化交流也不断加深。
可见,回归十几年来,大陆与内地的文化渗透交融已十分充分,港民与内地公民的文化界限也在不断缩小至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