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考试模拟试卷(含答案)
2024年4月厦门市九年级语文中考模拟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年4月厦门市九年级语文中考模拟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2.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卡上,否则不能得分。
一、积累与运用(23分)1.补写出以下古代诗文名句。
(10分)(1)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2)大漠孤烟直,_______________。
(王维《使至塞上》)(3)鹏之背,_______________;怒而飞,_______________。
(庄子《北冥有鱼》)(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孟子《鱼我所欲也》)(5)《望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杜甫勇攀高峰的雄心壮志。
(6)《过零丁洋》中,表现文天祥誓死报国、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7分)甲辰龙年到来之际,不少网友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龙”不再翻译为dragon而是loong。
从“西方龙”到“中国龙”,这背后到底意味着什么?中国龙无论是外部形象还是文化内涵,和西方龙都有天壤甲(A.rǎng B.rǎn)之别。
中国龙,①(téng)云驾雾,飘逸洒脱。
几千年来,它的体态变化无穷,体现了华夏儿女无穷的创造力和无限的生命力,承载了中华民族②(yuán)远流长、璀璨多元的文化。
中国龙,既象征着五千年来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斗进取的精神血脉,也承载着新时代亿万中华儿女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坚定意志和美好愿望。
今天,“枭龙”号战斗机一飞冲天,“蛟龙”号载乙(A.zǎi B.zài)人潜水器探索深海,“雪龙”号极地考察船南极凯旋。
中国龙在新的时代焕发着新的光彩。
loong的使用,有利于增进世界各国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2024年最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模拟试卷及答案(各版本)

2024年最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模拟试卷及答案(各版本)八、古诗文阅读(10分)1. 翻译文言文《桃花源记》中的名句:“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5分)2. 解释《小石潭记》中的“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这句话的意思。
(5分)九、现代文阅读(20分)1. 阅读鲁迅的《阿Q正传》,分析阿Q的性格特点及其社会背景。
(10分)2. 阅读朱自清的《背影》,体会文章中的情感表达和父爱主题。
(10分)十、作文(30分)1. 请以“青春”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要求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青春的理解和感悟。
十一、综合性学习(10分)1. 请列举三个你认为在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习惯,并简述其重要性。
(10分)十二、口语交际(10分)1. 请模拟一个面试场景,针对一个应聘岗位进行自我介绍,要求清晰、简洁、有逻辑。
(10分)十三、文学常识(10分)1. 请列举出你所知道的三个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及其作者。
(10分)十四、语言运用(10分)十五、综合能力测试(10分)1. 请分析一个你熟悉的文学作品,从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进行阐述。
(10分)一、选择题(10分)1. A2. B3. C4. D5. A二、填空题(10分)1. 桃花源记2. 小石潭记3. 阿Q正传4. 背影5. 青春三、古诗文默写(10分)1. 月落乌啼霜满天2. 江枫渔火对愁眠3. 姑苏城外寒山寺4. 夜半钟声到客船5. 明月几时有四、古诗文阅读(10分)1. 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整齐,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
2. 小石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
五、现代文阅读(20分)1. 阿Q是一个精神胜利者,他有着自卑、自大、欺软怕硬、麻木不仁等性格特点。
他生活在封建社会,深受封建思想的影响。
2. 朱自清通过《背影》表达了对父亲的敬爱和对父爱的感悟,文章中父亲的形象深刻感人。
2024年宁德市九年级语文6月中考模拟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年宁德市九年级语文6月中考模拟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2024.06一、积累与运用(23分)1.根据语境,补写出古代诗文的名句。
(1)《关雎》中“窈窕淑女,”,有人理解为“文静美好的女子,演奏乐器来亲近她”。
(2)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通过描写植物的蓬勃生长体现早春富有生机的句子是“乱花渐欲迷人眼,”。
(3)《岳阳楼记》中“浮光跃金,”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了洞庭湖月夜美景。
(4)逐梦路上,难免会遭遇挫折,我们可用李白《行路难》中的“,直挂云帆济沧海”来鼓励自己。
(5)《<论语>十二章》中“,”告诉我们,即使是普通百姓,也要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6)小语同学参加“诗文飞花令”网上冲浪活动,主题词是“月”。
请你帮他说出含有主题词的诗句:,。
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出土简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物见①(zhèng),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生动体现。
百余年来,随着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与诞生,使出土简牍呈“井喷”之势。
书写在竹简木片上的文字以及凝聚其中的“中华文脉”,再次呈现在世人面前。
简牍研究是“冷门绝学”,需要一点“板凳甘坐十年冷”的②(yì)力。
可喜的是,《简牍探中华》主创团队也能够屏气凝神、(),从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萃取题材,不断()。
这使我们看到新时代青年媒体人的严谨.③与专业,也看到他们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更“火起来”的文化()。
期待《简牍探中华》的未来几期,继续以不同维度展示简牍时代的生活图景和文化记忆,提炼简牍文献的历史价值与深邃内涵,将中国历史“简”述给观众,让更多人“牍”懂中华文化。
(1)根据拼音,依次写出①②处相应的汉字(正楷字或行楷字),给③处加点字注音。
(2)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精雕细琢推陈出新担负B.精益求精格物致知担负C.精益求精推陈出新担当D.精雕细琢格物致知担当(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百余年来,随着中国考古学的诞生与发展,使出土简牍呈“井喷”之势。
语文初三摸底考试试题及答案

语文初三摸底考试试题及答案一、语文知识与运用(共20分)1. 根据题目所给的成语,选择正确的一项填入句子中。
(4分)(1)他虽然年过花甲,但仍然________,精力充沛。
A. 老当益壮B. 老态龙钟C. 老气横秋D. 老马识途2. 根据题目所给的词语,选择正确的词义。
(4分)(2)“一诺千金”中的“诺”字,其意思是:A. 诺言B. 承诺C. 答应D. 许诺3. 根据题目所给的诗句,选择正确的一项填入空缺处。
(4分)(3)“________,月涌大江流。
”出自李白的《将进酒》。
A.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B. 君不见长江之水天上来C. 君不见黄河入海流D. 君不见长江入海流4. 根据题目所给的文段,找出并改正其中的错别字。
(4分)(4)“春天的校园里,花团锦簇,绿树成荫,同学们在操场上尽情地玩耍。
”这句话中的错别字是“簇”,正确的字应该是“簇”还是“簇”?5. 根据题目所给的文段,判断下列句子是否正确。
(4分)(5)“文段中提到的‘春天的校园’,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地方。
”这个句子是对文段内容的正确理解吗?二、阅读理解(共30分)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15分)(文言文材料略)(1)解释文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3分)(2)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6分)(3)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
(6分)7.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下列各题。
(15分)(现代文材料略)(1)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5分)(2)分析文章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5分)(3)评价文章的写作手法。
(5分)三、写作(共50分)8. 根据题目所给的材料,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50分)(写作材料略)语文初三摸底考试答案一、语文知识与运用1. 正确答案:A. 老当益壮2. 正确答案:B. 承诺3. 正确答案:A.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4. 正确答案:错别字是“簇”,正确的字应该是“簇”。
5. 正确答案:这个句子是对文段内容的正确理解。
初三语文模拟测试卷带详细答案

初三语文模拟测试卷带详细答案初三语文模拟测试卷带详细答案中考语文其实难度并不大,平时多做模拟测试卷,了解题型,掌握答题技巧,应该分数都不会很低。
店铺为大家力荐了初三语文模拟测试卷以及参考答案,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初三语文模拟测试卷一、积累与运用(22分)(一)古诗文积累(12分)1.关关雎鸠,。
窈窕淑女,。
(《关雎》)(2分)2. , !风不动安如山。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分)3.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2分)4.若夫日出而林霏开,,,山间之朝暮也。
(2分)5.是?幸福是苏轼“ ,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幸福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悠闲自得。
(2分)6.我们课内外学过的古诗词中,有不少诗句含有深刻的哲理,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请你再写出意思连续的两句。
(2分) ,。
(二)语言运用(10分)静夜独处,突然停电了。
睡下早了点,出去走走又太晚了,只好呆呆坐在桌前。
无边的静mì中,不知是月色还是微风悄悄穿过窗纱,掀开了闲置案头的那本《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在幽幽浮动的墨香里,我看见,远古时代一个白露① (A迷蒙 B迷茫C迷惘)的清晨,在水天相连的地方,出现了一只洁白的飞鸟。
沉重的翅膀与眼睫上异域的冰霜,证明它从很远的地方飞来。
当它终于看到一条流动在苍茫大地上的玉带时,像找到了② (A牵肠挂肚 B梦寐以求 C魂牵梦萦)的故土,突然间热泪盈kuànɡ。
就在它奋力张开双翅投入母亲的怀抱时,一粒圆润饱满的种子从它颤动的羽翼间掉下来,轻轻坠入了温暖的水里。
不知沉睡了多久,种子醒了,它在碧绿的水里照见了自己的同样碧绿的影子。
但它不知道自己的来历,不知道自己将被人们叫做蒹葭或芦苇,不知道每年冬天来临、候鸟南迁的时候,飞鸟们要去的地方就是它的故乡。
它更不知道,命运让它在这里落地生根,是要③ (A给予B赋予C赐予)它的生命以崭新的意义□一个女人将因它而美丽□一个男人将因它而遗憾千年□一首诗将因它而成为千古绝唱。
初三语文模拟测试题及答案

初三语文模拟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应(yīng)聘筵(yán)席恣(zì)意妄为B. 箴(zhēn)言琐(suǒ)碎蹒(pán)跚学步C. 濒(bīn)临豢(huàn)养蹊(qī)跷D. 踌(chóu)躇缄(jiān)默嫉(jí)妒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对环保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B. 能不能刻苦钻研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关键。
C. 他那和蔼可亲的音容笑貌,时时在我眼前浮现。
D. 我们一定要防止类似事件不再发生。
3.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的是:A.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
B. 窗外的雨,淅淅沥沥地下着。
C. 那座山高耸入云。
D. 月光如水,洒在静谧的湖面上。
4.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排比修辞手法的是:A. 他喜欢唱歌、跳舞、画画。
B. 春天的花开了,夏天的树绿了,秋天的果实熟了,冬天的雪白了。
C. 他勤奋学习,成绩优异,品德高尚。
D. 那座桥古老而坚固,美丽而实用。
5.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夸张修辞手法的是:A. 他跑得比兔子还快。
B. 他的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
C. 他的笑声震耳欲聋。
D. 她的眼睛像星星一样明亮。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6.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
7. 《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作者是。
8.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出自唐代诗人陆游的《》。
9.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清代诗人龚自珍的《》中的名句。
10.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中的诗句。
三、阅读理解(每题5分,共2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1-13题。
春天的田野春天来了,田野里一片生机勃勃。
小草从土里探出头来,好奇地打量着这个世界。
柳树抽出了嫩绿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曳。
初三语文中考模拟试卷及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沉默寡言(yǎn)B. 轻歌曼舞(màn)C. 雕梁画栋(diāo)D. 眼疾手快(jì)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们的环保意识也应该随之增强。
B. 我国古代有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如张衡、李时中、毕昇等。
C. 他的作文写得非常精彩,内容丰富,语言生动,令人百读不厌。
D.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要发扬光大。
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沧海桑田(沧海:大海;桑田:田野)B. 破釜沉舟(破釜:打破锅;沉舟:沉没船)C. 胸有成竹(胸:心里;成竹:画竹前已胸中有竹)D. 雕梁画栋(雕:雕刻;梁:房屋的大梁)4. 下列诗句的作者和出处对应正确的一项是:A.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高》杜甫B.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滕王阁序》王勃C.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清明》杜牧D.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泊牛渚怀古》孟浩然5.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他的书法技艺高超,堪称一绝。
B. 她勤奋好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C. 这次考试难度较大,大家要全力以赴。
D. 他为人谦逊,从不自吹自擂。
6.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他的演讲富有感染力,赢得了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B. 这篇文章立意新颖,语言生动,读起来令人赏心悦目。
C. 她工作认真负责,深受领导和同事的信赖。
D. 这个计划太不切实际,我们还是另辟蹊径吧。
7.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我觉得这部电影非常感人,看后让人久久不能平静。
B. 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是班级的佼佼者。
C. 她的画技越来越高超,让人叹为观止。
D. 这个问题非常复杂,需要我们认真研究。
8.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个问题非常复杂,需要我们认真研究。
初三年级第二学期中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附答案)

初三年级第二学期中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全卷满分150分,完成时间100分钟)说明:1.本卷共24题。
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文言文(35分)(一)默写与运用(13分)4.小语看到山坡上一亭子取名“过帆亭”,他立刻联想到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诗句“,。
”(二)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第5-10题(22分)【甲】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乙】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丙】齐桓公谓管仲曰:“吾国甚小,而财用甚少;而群臣衣服舆驾甚汰①。
吾欲禁之,可乎?”管仲曰:“臣闻之,君尝之,臣食之;君好之,臣服之。
今君之食也,必桂之浆;衣练紫②之衣,狐白之裘。
此群臣之所奢汰也。
诗云:‘不躬不亲,庶民不信.。
’年而齐国俭也。
[注释]①汰:奢侈。
②练紫:紫色熟绢。
③朝:朝见。
这里意为过了。
5.【甲】诗的作者是唐代的;【乙】文节选自儒家经典《》。
(2分)6.解释下列加点字。
(4分)(1)又何间.焉()(2)庶民不信.()7.下列对【丙】文画线句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您如果禁止不了他们,为什么不自己亲近他们?B.您想要禁止他们奢侈,为什么不自己亲近他们?C.您如果禁止不了他们,为什么不从自身做起呢?D.您想要禁止他们奢侈,为什么不从自身做起呢?8.【丙】文管仲引用《诗经》的句子,理解不正确的是()。
(3分)A.表明自己劝谏的内容B.能增强劝谏的说服力C.强调自己劝谏的态度D.有意识地引导齐桓公9.【甲】诗作者借“古人”“来者”含蓄地表达自己对的期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语文考试模拟试卷(含答案)一、积累与运用(17分)1.下面句子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改正后用正楷字将整个句子抄写在田字格中。
(2分)千年遗韵渊远流长,一生最爱词默诗香。
2.结合语境,给下面一段话中加点的字注音。
(2分)三千里汉江,她始终没有停息过自己的足迹,昂首高歌,再美的风景也无法挽留她奔流的步履()。
她一路欢歌,一路轻盈(),欢快地踏上远征的行程。
她一路小跑地走出宁强县,走向更加广阔的世界,不久,她拥有了一个更加响亮的名字,那就是——汉江!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2分)A.港珠澳跨海大桥的建成通车,让世界对日新月异发展中的中国刮目相看....。
B.枣阳市连续三次闯入全国县域经济百强,这一骇人听闻....的消息令全市人民自豪。
C.《流浪地球》掀起了国内科幻电影的风暴,但许多业界人士对此不以为然....。
D.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不是一下子一蹴而就....的,需要亿万儿女长期艰苦奋斗。
4.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为了发展教育事业,全社会需要进一步关心和重视留守儿童。
(加点词的词性分别是介词、动词、连词、名词)B.我国古代的许多词语具有特定的称谓,如:婵娟指月亮,须眉指男子,社稷指国家,八百里指牛,山门指佛寺的外门。
C.排雷战士杜富国面对危险、舍己救人,用实际行动书写了新时代革命军人的使命和担当。
(这句话没有语病)D.“独立思考、拓宽渠道、思想品质、精彩至极”,这几个短语分别是偏正短语、动宾短语、主谓短语、补充短语。
5.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中国诗词大会》是与大家一年一度的相约,我们携手走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________________,就让我们在《中国诗词大会》花开四季的舞台上,再一次来感受中华文明的璀璨辉煌,品诗意人生,看四季风光。
①季节有四季,诗词也有四季,代代相传,生生不息②一起盼“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③一起听“稻花香里说丰年”④一起看“人面桃花相映红”⑤一起叹“霜叶红于二月花”A.④③⑤②①B.①④③⑤②C.②④③⑤①D.①④⑤③②6.诗文默写。
(7分)①春天像健壮的青年,,领着我们向前去。
(朱自清《春》)②思亲之情,是千百年来人们所吟诵的永恒主题。
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就抒发了对亲人的深切眷恋。
③《登飞来峰》一诗中与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④古往今来,凡志存高远者,“无求”于名利,却“有求”于大道。
虽“不戚戚于贫贱”,但有“安得广厦千万间,”(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济世情怀;虽“不汲汲于富贵”,但有“人生自古谁无死?”(文天祥《过零丁洋》)的赤子之心……从“无求”到“有求”,这是一种大格局、大境界。
二、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8分)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理想信仰,也是一种凝聚力和向心力,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文化传统的结晶。
你所在学校准备开展“弘扬好传统,传递正能量”的综合性学习,请你参与活动完成下面的任务。
【补写标语】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蕴藏着丰富的圣贤智慧。
学校举办经典诗词朗诵大赛,不仅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加深大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而且还能够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提升同学们的人文素养。
九(2)班计划组织一次古诗文朗读大赛,班长陈明为大赛宣传写一副标语,现已完成上联,请你根据画线句子补充下联。
(2分)上联:读诗文传承国学下联:【活动设计】为了让国学经典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请你再设计两个活动。
(2分)示例:举行国学经典朗读大赛;活动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活动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探究】当今国学传播呈现出新的特点,阅读下面两则材料,请将材料中所反映出的国学传播的特点简要概括出来。
(2分)材料一:漫画《孔子曰》实现了轻松讲解儒家经典的目的,《大鱼海棠》成为中国上古神话的“说明书”之一……点开微信公众号,网友们大开眼界,原来“高冷”的国学也可以如此趣味横生,硬邦邦的文字变成了活生生的生活。
一位在新疆支教的老师留言:“这些形式可以让学生们边看边笑,边学边思考。
”材料二:互联网上,打着国学旗号进行商业推广的网站屡见不鲜,朋友圈里,假借国学之名进行营销的各类公众号活跃度很高。
对传统文化的随意解读充斥网络,其所传播的国学知识荒腔走板;日前网上一些低质量的教学视频让人们对国学的认知产生偏差,“似乎摇头晃脑、满口京片子就是国学”。
【交际运用】一天,张军拿着语文课本,对你说:“这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很晦涩,我有些不明白,又读不进去,你能帮我讲解一下吗?”请你联系所学知识,给他写几句解惑和鼓励性的话。
(2分)三、阅读与理解(45分)(一)阅读《春望》,完成9—10题。
(4分)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8.对《春望》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首联写望中所见,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
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
B.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采用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
C.“家书抵万金”写出战乱年代,一封普通家信是多么难得,多么值钱啊!诗人也急切希望知道家人是否平安的消息。
D.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刻画了一个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的艺术形象。
这一细节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9.结合全诗,分析诗题中“望”字所包含的含义,以及全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二)名著阅读。
(6分)那知县时仁,发出二十四两银子来。
翟买办扣克了十二两,将册页取去。
时知县又办了几样礼物,送与危素,作候问之礼。
危素只把这本册页看了又看,爱玩不忍释手,说道:“这是古人的呢,还是现在人画的?”时知县不敢隐瞒,便道:“这就是门生治下一个乡下农民,年纪也不甚大。
想是才学画几笔,难入老师的法眼。
”危素叹道:“故乡有如此贤士,竟坐不知,可为惭愧。
此兄不但才高,胸中见识大是不同,将来名位不在你我之下。
不知老父台可以约他来此相会一会么?”时知县道:“这个何难,门生出去,即遣人相约。
他听见老师相爱,自然喜出望外了。
”10.(1)以上文段选自长篇章回体小说《》,作者是。
(2)文中画横线的“乡下农民”是谁?这个“乡下农民”有没有接受邀请?他是怎么做的?(4分)(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
(10分)余读书之室,其旁有桂一株焉,桂之上,日有声关关①然者。
即而视之,则二鸟巢于其枝干之间,去地不五六尺,人手能及之。
巢大如盏、精密完固、细草盘结而成。
鸟雌一雄一,小不能盈掬②,色明洁,娟皎可爱,不知其何鸟也。
雏且出矣,雌者覆翼之,雄者往取食。
每得食,辄息于屋上,不即下。
主人戏以手撼其巢,则下瞰而鸣,小撼之小鸣,大撼之即大鸣,手下,鸣乃已。
他日,余从外来,见巢坠于地,觅二鸟及鷇③,无有。
闻之,则某氏僮奴取以去。
嗟乎!以此鸟之羽毛洁而音鸣好也,奚④不深山之适⑤而茂林之栖,乃托身非所,见辱于人奴以死。
彼其以世路为甚宽也哉!(选自戴名世《戴名世集》) 【注】①关关:拟声词,二鸟相和之声。
②掬:捧。
③鷇(kòu):初生的小鸟。
④奚:为什么。
⑤适:到。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2分)①去地不五六尺去②人手能及之之12.文中划句句子的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分)A.巢大如盏精密/完固细草/盘结而成B.巢大如盏/精密完固/细草盘结而成C.巢大如盏精密/完固/细草盘结而成D.巢大如盏/精密完固细草/盘结而成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每得食,辄息于屋上,不即下。
14.选文中的二鸟最后致死的根本原因是“”,《爱莲说》中表明所托之物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易欺侮的句子是“,”。
(2分) 15.作者通过讲述二鸟致死的不幸遭遇,意在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2分)(四)阅读《密密的针脚》,完成16-20题。
(10分)密密的针脚赵宜辅①母亲愈发衰老了,习惯在脑后随意绾一个髻,花白的头发已失去了原先的光泽,干枯发黄。
这些年,地里家务的劳累,使得母亲患有腰椎间盘突出,走路时腰老伸不直,稍微负重,腰就疼得站不起来。
可即便是这样,母亲还坚持种了一亩地的棉花,她说:“女儿家的棉被该换新了。
”②我给母亲去过电话,说市场上的羽绒被真空棉被因其轻盈美观又不失暖和,早已走入千家万户了,不愿意母亲再劳累。
母亲坚持说棉被才更暖和贴心。
③记得十年前,母亲也是这般,选了绒长一点的棉花请人加工成棉絮,买来崭新的被里、被面,她要为心爱的女儿缝制嫁妆。
④秋日的午后,阳光透过窗棂倾泻进来,洒下一片暖。
那时母亲尚且年轻,眼神好,眯着眼穿针引线,在右手中指戴上顶针后就开始纫针了。
母亲动作娴熟,不时地把针在头发上擦一下,加点润滑,遇上太厚的地方,针穿不过去,就把针尾在顶针上顶,母亲神情很专注,似乎在刺一幅精美的苏绣。
我知道,她是在把那份浓浓的爱一针一线缝在这棉被上。
⑤母亲做这些的时候,我除了默默看,什么也帮不上,索性将脸贴在棉被上,喜欢闻着棉花散出的那种淡淡的清香,还残留着阳光的味道,有一种暖意在心底蔓延开来。
⑥静静的时光里,流淌着岁月静好。
⑦转眼间春去秋来,这期间繁琐的育苗、除草、打药,直至棉花收获,不敢想象母亲是如何在地里劳作的,仿佛看见那些寒露沾衣的清晨,我那单薄的母亲围着自家做的蛇皮袋,穿行在高出她许多的棉花垄里拾捡棉花,而露水悄没声息打湿了她的衣衫,仿佛看见母亲在堂屋里剥棉花,黑乎乎皴裂的指头掏开一朵朵的洁白。
而做着这些,支撑她的只是一个信念,只是那份碎碎念的牵挂。
⑧待到缝制好了四床厚实的崭新棉被,母亲便要亲自给我送来。
因为晕车,只好坐了三轮车一路颠簸来到小城。
我接过棉被的那一刻,鼻子发酸泪水忍不住就落下来,轻轻地抚摸着这些光滑的被面,抚摸着这些密密麻麻的针脚,这针脚里有我熟悉的气息,属于母亲的气息。
⑨抬眼望见母亲,她正开心地笑着,眼角的皱褶堆积得更深了,这笑,是那般慈爱,是那般暖心暖肺。
⑩母亲一边说我是傻丫头,一边替我拭擦泪水。
她的手指关节粗大,粗糙得像失去了水分的树皮。
动作却很轻柔,生怕弄疼我似的。
我把头埋进母亲的胸前,母亲用双臂抱着我,就仿佛又回到了那些旧时光里,那些郁郁葱葱的日子里,开心了,受委屈了,也是这般依恋母亲的。
而不管岁月的脚步走过多远,我知道,母亲始终是永远给我温暖的那个人,无论我飞多高,母亲的牵挂始终在。
⑪有时候,大爱就是无言的,一如这密密的针脚。
(选自《读者》) 16.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2分)17.选文第④段中的画线句属于环境描写,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2分)18.谈谈你对选文第⑩段中的画线句子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