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精选鲁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经济和社会生活第22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课后辅导练习四十四
鲁人版七下历史22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社会保障变成熟
1999年 2002年 2010年
我国参保人数变化表
养老保险 医疗保险
8000万
超过1亿
7920万
超过2亿
1.17亿
失业保险 9852万 超过1亿 1.16亿
讨论:
通过学习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你认为 主要是哪些原因带来的变化?
三、畅想明天——创造无限可能
畅想明天: 再过30年,我们的生活又会是什么
改革开放前 居住条件较差
改革开放后 宽敞明亮,装饰讲究
农村 城镇
住宅小区
住房面积 (平方米/人)
改革开放前
改革开放后
8.1
24
3.6
别墅区10
改革开放前 交通条件差
改革开放后 交通条件明显改善
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问题?该如何解决, 请你出个主意?
减缓交通堵塞, 我有锦囊妙计!
公交优先政策
开辟新的公交线路 大力进行城市道路建设
第22课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学习目标
1、了解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的变化以及就业制 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变化。 2、了解人们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的变化,认识到这是社会的进步, 也是改革开放的胜利。 3、认识到国家关于就业制度的改革,打破“铁饭碗”是社会进步的要 求,人才竞争的需要。国家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适应社会 发展的需要。
材料二 近几年,吃野菜成为时髦,很多天然野菜具有极
高的营从养价吃值饱,吃不仅好风,味独到特讲,究而且营常养有均药用衡功,效...... 材料一粗、细二搭中配吃。野菜绿有色什食么品不深同入?人心。
材料一人们是为了生存不得不吃野菜,作为粮食不 足的补充。
材料二人们是因为生活水平提高,开始重视营养的 全面与均衡。
最新精选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社会生活第22课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鲁教版知识点练习四十七

最新精选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社会生活第22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鲁教版知识点练习四十七第1题【单选题】20世纪70年代,中国城乡居民的衣着主要是单调的“灰蓝黑”。
进入90年代,人们的服饰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日益多元化、个性化。
这一变化反映的实质是( )A、思想观念不断解放B、西方文化影响深远C、服饰品味逐渐提升D、服装产业迅猛发展【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中国人民曾经有过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也有过紧衣缩食的日子,但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是在( )A、新中国成立以后B、三大改造完成以后C、“文化大革命”以后D、改革开放以后【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消费结构的显著变化”表现为( )A、服装休闲化、时尚化B、百姓的餐桌越来越丰富C、食品支出在消费支出中比重下降D、高档耐用品、文化娱乐、旅游和教育消费在消费支出中比重下降【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布票、邮票等购物票证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A、物资丰富,购物不要钱B、物资缺乏,凭票购物C、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D、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五十年代看阳光,七十年代看墙上(钟表),八十年代看手上(手表),九十年代看腰上(手机)”的现象主要反映了( )A、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B、时间观念的增强C、通讯手段的进步D、消费观念的变化【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桥”指的是( )A、钱塘江大桥B、武汉长江大桥C、南京长江大桥D、川藏、青藏公路【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下列消费观你不赞成的是( )A、贷款买房子B、吃大餐,穿名牌C、绿色消费D、品位消费【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通过对比自己与父辈们孩童时的生活状况,同学们深刻感受到改革开放前后人们生活方式发生的巨大变化。
鲁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社会生活的变化》课件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总的来说是进步的; 是以中华民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代价的。
联系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分析近代中国 的社会生活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从政治、经济、思想、先进人物的影响等方面思考)
外因:西方文明的传入
内因:政治变革和政府政策的推动 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 先进中国人的聪明才智
交通通讯 文化生活 社会习俗
古 代 交 通 工 具
轮船
近 代 交 通 工 具
汽车
火车
电车 飞机
在滇越铁路通车以前,从昆明到上海,翻山 越岭,大约需要半年时间才能到达,通车后,可以 先乘火车到海防,再转乘轮船,全程仅需几天。
新式交通工具使人们出行的速度大大加快, 极大地促进了商品流通。
19世纪60年代,中国自 主设计建造第一艘蒸汽机明 轮船——“黄鹄(hú)号”。
民国初年;辛亥革命。 易服,剪辫,废缠足,变礼仪,改称呼等。
清朝的官服体等现出传级统服分饰怎样明的特点?
翎 顶 补 服
长
西
袍
装
马
褂
流行于整个近代中国
鸦片战争后传入, 民国成立后流行
中山装——中西合璧
(民国后流行)
耻 廉
三民主义
五权分立 以文治国
义 礼
清
民国:
末
旗
改良的
袍
旗袍
(宽松保肥守大)
废缠足对妇女的生活有什么重要影响?
辛亥革命冲破旧秩 序、旧习俗的明显成就 是令人剪掉辫子妇女放 开了脚。此后,在新式 学堂里,到处可见男女 同校现象,妇女焕发出 青春的魅力。
使妇女获得自由和解放,有机会享受平等的待遇。
“老爷”“大人”
鲁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

鲁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社会生活的变化》是鲁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近代以来社会生活的变迁。
教材通过介绍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让学生了解近代社会生活的演变,认识社会进步的原因,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了解不多,生活经验有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直观的教具和实例,引导学生了解和感受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近代以来社会生活的变迁,认识社会进步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概括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的情感,树立为美好明天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近代以来社会生活的变迁。
2.教学难点: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社会生活的变化。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分享自己的看法。
3.案例教学法:分析典型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社会生活的变迁。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鲁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2.教具:多媒体课件、图片、实物等。
3.参考资料:相关历史文献、论文、案例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组近代社会生活的图片,如近代的服饰、饮食、住宅、交通工具等,引导学生关注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呈现(10分钟)简要介绍近代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包括服饰、饮食、住宅、交通工具等方面的变迁。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变化的原因。
3.操练(10分钟)分析典型实例,如近代的服饰、饮食、住宅、交通工具等,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生活的变迁。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分享,谈谈自己家庭和社会生活中的变化。
4.巩固(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及其原因。
七年级历史上册《社会生活的变化》同步练习 鲁教版

第22课社会生活的变化一、选择题1.报刊已成为大众传媒的重要形式之一,它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大众传媒的的先驱——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报纸是A.《海国图志》B.《新青年》C.《申报》D.《人民日报》2.中华民国建立后,明令废除“大人”、“老爷”等称呼,而以先生、君或官职相称。
此外,各政党团体内部一般称“同志”。
对妇女则根据年龄、身份的不同分别称夫人、女士、小姐等。
这种社会习俗的变化主要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出现的什么新观念A.平等观念B.民主观念C.自由观念D.等级观念3.图3这一场景最早出现在A.辛亥革命后 B.新文化运动后 C.五四运动后 D.新中国成立后4.在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中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是A.看电影照相B.坐火车、汽车出行C.拍电影打电话D.用电脑上网聊天5.1919年春,胡老太爷从绍兴到上海探亲。
此时,他不可能看到A.西式洋楼里,身着旗袍的摩登女郎正在吃西餐B.轮船往来于黄浦江上,汽车行驶在南京路上C.报童在大街上叫喊:“卖报!卖报!《申报》头条新闻——巴黎和会召开了”D.大孙子正在为进京参加科举考试作准备6.1915年,吴老太爷从浙江绍兴来到上海,他不可能看到A.西式洋楼里,穿着高开叉旗袍的摩登女郎正在陪洋人吃西餐B.轮船往来于黄埔江上,汽车穿梭于南京路口C.《申报》刊登了身着中山装的男士照片D.拖着长辫的男人正在用欧元购买“洋油”和“洋布”7.1901年清政府某官员要给远在武昌的湖广总督发送消息,下列传递方式中能够使用的最快捷的是A.乘飞机B.发电报C.乘火车D.乘轮船8.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假如你是一位已经接受新生事物并生活在当时的上海某政府官员,你不可能A. 坐轮船.火车去北京购买商品B. 向你的上司行跪拜礼.称“老爷”C. 发电报问候亲人.与朋友照相D. 在报纸上看新闻.休闲时看电影9.电视剧《闯关东》中曾有传武兄弟剪辫子的情节,请问民国政府颁布剪辫令是在A.洋务运动期间B.甲午中日战争期间C.戊戌变法期间D.辛亥革命后10.在1898年的上海,一位清朝官员不可能做到的是A.阅读《申报》B.参观“轮船招商局”C.买一本商务印书馆编印的书籍D.观看无声电影《定军山》11.1901年清政府某官员要给远在武昌的湖广总督发送消息,下列传递方式中能够使用的最快捷的是A.乘飞机 B.发电报 C.坐火车 D.乘轮船12.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为历史背景的电视剧中不可能出现的情景是A.在城市看电影 B.有钱人家拍照片C.市民穿新式礼服 D.成年男子留长辫13.假如你生活在中国近代,你不可能看到的现象A.有人乘火车旅游 B.有人在电影院看电影C.有人在网吧聊天 D.有人在照相馆拍婚纱照14.假如你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上海,你不可能经历:A.乘轮船.火车出行B.使用无线电话与亲友联系C.翻阅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字典D.阅读<<申报>>了解国内外大事15.“胜地无须秉烛行,圆珠替月倍分明。
2019-2020学年度鲁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经济和社会生活第22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课后辅导练习第六十八

2019-2020学年度鲁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经济和社会生活第22课社会生活的变化课后辅导练习第六十八篇第1题【单选题】在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有一段描述钱老太爷的大儿子因剪去辫子而引起全家震动的情节,后来政府规定全国男子限期剪去辫子,颁布这一剪辫令的人物是( )A、慈禧太后B、宣统皇帝C、袁世凯D、孙中山【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我国最早、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 )A、人民出版社B、商务印书馆C、北京教育出版社D、延边出版社【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
占乡村人口不到l0%的地主和富农,占有70%~80%的土地;而占乡村人口90%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约20%~30%的土地,他们终年劳作,仍不得温饱。
上述材料反映的是( )A、土地改革的背景B、土地改革的内容C、土地改革的性质D、土地改革的影响【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鲁迅曾说:“感谢……从此可以不带辫子而自由自在”,这里他要感谢(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电视台拍摄了一部反映我国近代人们社会生活的电视剧,以下镜头不符合史实的是( )A、人们坐在家中读报纸B、男主角上街被剪掉了辫子C、剧中人物穿着中山装、西服、新式旗袍D、人们见面就叩头,口中称着“大人”“老爷”【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下列情景你认为不可能发生的是( )A、张之洞坐轮船到北京向光绪帝述职B、慈禧太后对《申报》的某些报道甚为不满C、慈禧太后逃离北京后打电报给李鸿章让其到北京同八国联军谈判D、1912年孙中山在电影院欣赏3D电影【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在20世纪初的上海,人们可以做到的事是( ) ①看《申报》②坐火车③使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字典④拍电报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有一位新国民,戴一顶自由帽,穿一套文明装,着一双进步靴,走过了交通路,来到了模范街,踏进了公益会,说几句义务话.这一新国民形象的描述反映了( )A、民族经济的工业化B、礼仪风俗的简洁化C、民间服饰的西洋化D、社会生活的近代化【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申报》报道民国时期一场婚礼:“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宣读婚约,互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
最新鲁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社会生活的变化》课件

辛亥革命的冲击
请思考: 根据近代西方列强侵华史实,结合
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请您重新评价西方列 强入侵对中国的影响。(从正反两个方面 评价)
1.西方侵略中国,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 2.也带来西方文明,促进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
小栓子
1902年生,牟平 人。自小家境贫 寒,1913年(民 国二年),父母 打算让其投奔在 上海工作的叔叔 当学徒。
(一)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请阅读课文124页—125页第二段,思考 1.小栓子要从我们烟台到上海找他叔叔,可
以选择什么新交通工具? 2.这些从西方传入我国的交通工具有何优势 3.小栓子来到上海后,想给爸爸妈妈捎个口
妈报个平安,不要她担
心。”
小栓子怎样才能快捷
地给妈妈报个平安?
19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
近通讯代:邮差架设有线电报;
信鸽
20世纪初开办了无线电
报。
电报 优点: 为快速传递信息提供了方便。
叔呵叔呵,,就 你现上在海的打真扮, 到街是上繁是要荣闹笑
话的啊,,你必我须改 头换想面出,才门能出 门。逛一逛
(二)社会习俗的变化
变化
近代社会生活叔变化的局限
叔,栓从子,你 是上个海幸运的的孩子, 你变看化到了可祖国的 最千以万新看万变个化出小,,孩而子千 还我生们活在中旧的社 会国生进活状步态当中 呢真!是大
啊!
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局限
同学们阅读127页 1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有限
最后一段,思考: 2轮船只是在沿海沿江的口岸城市
京剧《定军山》剧 照
1934年上映的中国第一部 在国际电影节获奖的影
2019年精选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经济和社会生活第22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鲁教版巩固辅导【含答案解析】

2019年精选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经济和社会生活第22课社会生活的变化鲁教版巩固辅导【含答案解析】第一篇第1题【单选题】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是( )A、《万国公报》B、《申报》C、《字林西报》D、《时务报》【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闯关东》电视剧中曾有传武兄弟剪辫子的情节。
请你判断这一情节发生在( )A、洋务运动期间B、甲午中日战争期间C、辛亥革命后D、新文化运动后【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关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变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A、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开始有了逐步的提高B、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提高C、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在20世纪末我国进入小康社会D、我国全国各地人民的生活水平都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1899年,近代民族企业家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开车试工,这件事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
当时这一消息最可能刊载在( )A、《万国公报》B、《民报》C、《新青年》D、《申报》【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19世纪80年代后,一位住在天津的高官要与在上海的亲友取得联系,可以选择的最佳手段有( )A、写封书信B、拍电报C、上网D、打长途电话【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申报》报道民国时期一场婚礼:“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宣读婚约,互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
”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大众传媒的普及B、男女实现了平等C、西方思想的影响D、封建思想的根除【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下列关于中国报纸发展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鸦片战争前,中国就已经有了中文报纸②在中国,外文报纸出现的比中文报纸早③20世纪初,报纸是人们了解国内外重大事件的主要媒体④《申报》创办时维新变法运动尚未开始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1906年除夕,两广总督岑春煊发布谕告,自次年正月起,废除“婢膝奴颜,有伤气节”的下跪请安,大小官员相见,概用长揖;同时废除禀帖中“卑职”等用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精选鲁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经济和社会生活第22课社会生活的
变化课后辅导练习四十四
第1题【单选题】
政府以法令形式强制推行后,男子剪掉辫子和女子停止缠足的做法,逐渐被人们接受。
这种情况最早应该发生在( )
A、戊戌变法后
B、五四运动后
C、亥革命后
D、解放战争后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假如你是一位已经接受新生事物并生活在当时的上海某政府官员,你不可能( )
A、坐轮船、火车去北京购买商品
B、向你的上司行跪拜礼、称“老爷”
C、发电报问候亲人、与朋友照相
D、在报纸上看新闻、休闲时看电影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有一位新国民,戴一顶自由帽,穿一套文明装,着一双进步靴,走过了交通路,来到了模范街,踏进了公益会,说几句义务话.这一新国民形象的描述反映了( )
A、民族经济的工业化
B、礼仪风俗的简洁化
C、民间服饰的西洋化
D、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歌谣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的反映。
下列歌谣反映了民国时期社会习俗变化的是( )
①旗袍西服中山装,穿着舒适又大方
②辫子搭肩三尺长,之乎者也说荒唐
③禁缠足,倡女权,男女平等新追求
④称先生,道某君,人格平等义深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下列漫画描绘了20世纪初人们见面打招呼时称呼的变化。
这一变化体现了( )
A、博爱思想
B、平等思想
C、自由思想
D、爱国思想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令:“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
……光复以后,闻中央地方各官厅,漫不加察,仍沿旧称,殊为共和政体之玷。
”有研究者发现,同年6月《申报》载:“公堂会审之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
”上述材料最宜作为下列哪一观点的论据?( )
A、审判制度沿用前清
B、政体变化不甚明显
C、平等制度遭受玷污
D、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2016年4月12日,在伦敦总部举行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发布仪式上,吉尼斯世界纪录全球高级副总裁正式确认,如图中所示的工具书上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字典”和“最畅销的书”。
这反映了( )
①中外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②英语具有持久的魅力③中华文化具有很强的影响力④中国国际地位显著提升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②④
D、③④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商务印书馆成立于1897年,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现代出版机构,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
它创办于( )
A、北京
B、上海
C、广州
D、香港
【答案】:
【解析】:
第9题【填空题】
______以后,随着纺织和化工技术的发展,时装的流行速度明显加快。
【答案】:
【解析】:
第10题【问答题】
【答案】:
【解析】:
第11题【问答题】
商务印书馆是我国历史最久.影响最大的出版机构。
我们平常使用的字典.词典等很多书籍都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它每日都陪伴着我们的学习和生活。
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商务印书馆创办的背景。
张元济弃官,投身“国民教育”,对商务印书馆及中国近代印刷出版业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答案】:
【解析】:
第12题【问答题】
(探究开放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876年,英国人在上海修筑了吴凇铁路,这是中国境内的第一条客运铁路。
这条铁路的修建事先没有得到清政府的同意,运行不久,火车又轧死了人。
清政府遂以28万两白银赎回铁路,随即拆毁,将铁轨抛入大海。
材料二挑铁路,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
——义和团揭贴材料三要想富,先修路。
——当代一句流行语请回答:(1)从中国的第一条铁路的命运和义和团的揭贴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铁路的什么态度?(2)说说铁路和轮船等交通工具传入中国以后,产生了哪些影响?(3)材料三反映了人们的观念发生了什么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答案】:
【解析】:
第13题【问答题】
请你简要说明中国近代社会人们生活的变迁情况。
【答案】:
【解析】:
第14题【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以洋务运动为起点,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不仅给中国的经济带来了变化,也改变了中国人民的社会生活。
在近代史上,交通通讯工具开始在近代中国出现。
火车、轮船等交通工具的应用,有线电报的传入,照相和电影传入中国,新闻报纸、出版机构开始出现,中国社会的生活开始变得丰富多彩。
火车、轮船的传入和应用,给近代中国带来哪些影响?
我国什么时候开始架设有线电报?
电报、照相和电影的传入,分别对中国社会发展起到什么作用?
最著名的“新闻报纸”是什么?当时最著名的出版机构是什么?
“社会习俗”发生显著变化的原因有哪些?(举出一点即可)
从近代社会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中,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答出一点即可)
【答案】:
【解析】:
第15题【材料分析题】
依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市民生活的特点并指出其出现的原因。
依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具体表现。
辛亥革命后礼节、称呼等社会习俗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依据材料三,归纳中国民众的服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
【答案】: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