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世界是自然、人与社会的统一》习题集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试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试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历史唯物主义的任务在于(A )A.揭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B.说明历史事变的动力和原因C.说明阶级社会的本质D.总结历史经验,探索国家兴旺发达的道路2.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D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C.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关系问题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3.社会存在是指( A )A.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B.社会物质财富的总和C.社会各种关系的总和D.社会各种要素的总和4.“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之一”,这种观点属于( C )A.地理环境决定论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历史唯物主义D.历史宿命论5.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通过(D )A.对人的生理结构的影响来实现B.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影响来实现C.对民族气质的影响来实现D.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来实现6.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它可以(D )A.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B.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C.决定社会进步的程度D.制约和影响社会发展7.制约人口生产的根本因素是(D )A.地理环境B.生活习惯C.伦理道德D.物质生产8.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A )A.生产方式B.地理条件C.社会意识D.人口因素9.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B )A.地理环境的优劣B.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C.社会风气的好坏D.人口增长的快慢10.决定社会制度性质和社会制度更替的是( B )A.生产关系B.生产方式C.生产工具D.生产资料11.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 C )A.生产力的社会形式B.生产关系的构成要素C.存在和发展的基础D.经济规律产生的客观经济条件12.社会意识是(A )A.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B.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C.人类改造社会的过程D.人类自我改造的过程13.下列各组社会意识诸形式中,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C )A.自然科学、道德、宗教B.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C.法律思想、哲学、宗教D.政治思想、艺术、语言学14.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B )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B.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C.具有历史的继承性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15.下列各项属于历史唯心主义的是(A )A.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B.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C.在阶级社会里社会意识具有阶级性D.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16.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范畴是标志( C )A.人类进行生产活动、政治活动和科学实验能力的范畴B.人类改造旧的社会制度、创建新的社会制度能力的范畴C.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能力的范畴D.人类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与外部物质世界能力的范畴17.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A )A.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B.人与社会制度之间的关系C.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D.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18.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C )A.劳动者素质B.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C.生产工具的状况D.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19.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的高低,主要看它( D )A.生产产品品种的多少B.生产产品质量的优劣C.劳动对象的丰富程度D.用什么生产工具进行生产20.生产力诸因素中的最活跃的因素是( A )A.劳动者B.劳动对象C.劳动资料D.生产工具21.在生产力的基本因素中占主体地位的是( A )A.劳动者B.生产工具C.劳动资料D.劳动对象22.现阶段,先进生产力集中体现为( B )A.劳动对象B.科学技术C.劳动者D.管理方式23.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因为科学技术(D )A.是直接现实的生产力B.能把生产力诸要素结合起来构成现实的生产力C.是构成生产力的最重要的独立因素D.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转为现实的生产力24.生产关系概念反映的是(A )A.人们在物质生产中的经济关系B.人们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C.人们之间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D.人们之间的压迫与被压迫关系25.在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A )A.生产关系B.家庭关系C.政治关系D.思想关系26.生产关系包括多项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 )A.生产资料所有制B.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C.产品的分配和交换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27.社会生产过程包括的环节是( B )A.购买、生产和销售B.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C.循环、周转和社会资本再生产D.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28.划分生产关系类型的基本标志是( B )A.产品的分配形式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D.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性质29.人类历史上出现的各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可以分为两大类型,这两大类型是(D )A.原始社会的公有制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公有制B.资本主义私有制和社会主义公有制C.个体生产的所有制和社会化生产的所有制D.生产资料公有制和生产资料私有制30.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D )的统一。

马原,第三章习题及答案

马原,第三章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课后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A .生产方式B .地理条件C .社会意识D .人口因素2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A .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B .具有历史的继承性C .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D .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3 .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 .生产资料所有制B .产品的分配和交换C .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D .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4 .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这句话揭示了 ( )A .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B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 .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D .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5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 迅猛发展,这说明( )A .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B .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 方向C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D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6 .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 )A .生产力B .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C .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D .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7 .上层建筑是指( )A .社会的经济制度B .科学技术C .社会生产关系D . 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8 .社会形态是(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 .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的统一体C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D .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9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A .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 B10 .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 ) A .生产力的发展 B .生产关系的变革 C .社会形态的更替 D .科技的进步 11 .社会革命根源于( ) A .人口太多 B .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C .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D .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12 .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A .改变社会主义制度B .完善社会主义制度C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D .实现社会公平 13 . “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 分的革命家。

美学00037 第三章审美形态论 章节练习题

美学00037  第三章审美形态论 章节练习题

汉语言文学——美学第三章审美形态论一、单项选择题1.审美形态是多种因素的统一,其中核心的因素是()A.审美情趣B.人生境界C.审美风格D.天地境界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审美形态的核心因素。

审美形态的核心内涵与人的存在实践息息相关,它是基于人的存在的人生样态、人生境界的形象反映。

分值:1.02.优美、喜剧、丑和荒诞等审美形态成为世界各民族共同的审美形态,主要是由于()A.文化的认同B.社会的发展C.艺术的变迁D.实践的提升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审美形态的内涵。

随着文化的认同,优美、喜剧、丑和荒诞等审美形态成为世界各民族共同的审美形态。

分值:1.03.审美形态的二重性主要是指()A.感性与理性的统一B.逻辑与历史的统一C.变异性与稳定性的统一D.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答案:D解析:审美形态的二重性主要是指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分值:1.04.中国文论中所谓“不平则鸣”“发愤著书”等命题,实质上都是揭示文艺创作中的()A.崇高现象B.悲剧心理C.荒诞感D.虚无感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审英形态的普遍有效性。

“发愤著书”“不平则鸣”“穷而后工”等命题都与悲剧功能的研究有关,体现了中国文论对于悲剧心理与文学创作的关系进行的有益探讨。

分值:1.05.具有小巧、轻缓、柔和等形式特征的审美形态是()B.崇高C.荒诞D.乖巧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优美的审美对象的特征。

可以被纳入“优美”这一审美形态的审美对象,在形式与审美感受上往往具有以下特征:一般具有小巧、轻缓、柔和等的形式特征,对于优美的对象,常常以清新、秀丽、柔媚、娇小、纤巧、精致、当静、淡雅、素静、轻盈等加以描述。

分值:1.06.最早被人类认识和把握的审美形态是()A.优美B.崇高C.悲剧D.喜剧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优美。

优美是美最一般的形态,是最早被人类所认识和把握的美的范畴。

分值:1.07.亚里士多德认为最高形式是秩序、匀称和确定性”,这里所说的美主要是指()B.优美C.悲剧D.喜剧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优美观念的演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附答案)三、辨析题1•“宿命论”不是英雄史观。

答:错。

因为:“宿命论”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它与唯意志论构成了英雄史观的两种典型形态。

只不过,宿命论把决定历史发展的杰出人物的意志看作是一种神秘精神力量的体现而已。

2•“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演奏第一提琴”。

答:这是恩格斯关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的正确论断。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从同一时代的不同国家来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并不一定处于时代前列;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国家. 其社会意识并不一定滞后,有的还超过生产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

如18世纪末的法国之于英国,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的德国之于英、法两国,前者的经济发展水平均不及后者,但在思想领域内的发展却是领先的。

3•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

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因为这里的“创造”是指推动历史前进的行为,与破坏和阻碍相对应。

如果英雄即历史人物是杰出人物,那就应包含在人民群众的范围之内,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创造历史活动具有统一性。

所以,没有必要说人民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

如果历史人物是反动人物,他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活动是背道而驰、南辕北辙的。

因此,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只能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4.劳动是财富的惟一源泉。

答:错。

因为:首先,劳动的主体和客体是受自然制约的。

从劳动主体来看,劳动离不开人的肉体组织的作用,而人的肉体组织是受自然制约的。

从劳动的客体即劳动对象来看,无论是天然的劳动对象还是经过劳动加工的劳动对象,都来自自然界,受自然规律的制约。

其次,劳动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离开自然界劳动便无从发生。

劳动不能创造物质自然界本身,它只能改变自然物的形态,而且在改变自然物形态的过程中还要经常依靠自然力的帮助。

劳动并不是超自然的力量,自然界的存在是劳动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可以说劳动是财富之父,自然界是财富之母。

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惟一源泉,劳动和自然界加在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练习题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练习题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名词解释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心主义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有机体社会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社会文化结构社会意识形态阶级阶层社会进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形态阶级斗争社会改革科学技术英雄史观群众史观人民群众历史人物普通个人杰出人物无产阶级领袖二、单项选择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D)A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问题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2.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标准是(B)A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 B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C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不同回答 D对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关系的不同回答3.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各种条件的总和,它是:( A )A.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的统一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C.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的统一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4.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D)A阶级斗争发展史 B生产关系发展史C社会意识发展史 D生产劳动发展史5.“吃、喝、住、穿,这是人生的第一需要”的观点属于(A)A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B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C利己主义的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6."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

'民以食为天'"。

这段话表明( A )A.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活动B.人的生理需求是历史的基础C.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着人的本质D.人的物质欲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7.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 B )A.吃喝穿住B.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C.人的自觉意识活动D.结成社会关系8.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B )A地理环境 B生产方式 C经济基础D实践活动9.“话说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属于(A)A宿命论 B英雄史观 C唯物史观 D诡辩论10.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是对(A)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B科学文化的反映C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D社会规律的反映11.社会意识根源于(A )A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B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C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民群众的心理 D英雄人物成为杰出人物的意愿12.自然科学是一种社会意识的形式,它属于(B)A没有阶级性的上层建筑B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C特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D思想的上层建筑13.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是( C )A法律前面人人平等 B抽象的人性论 C利己主义 D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14.“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说明(D)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D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15.社会进步的内涵是(D)A物质文明的进步B精神文明的进步C政治文明的进步D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进步16.资产积极思想家以“理性”、“人性”是否客观及实现程度作为社会进步的尺度。

马原选择判断题

马原选择判断题

练习一一、选择题习题(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1.一切哲学都是()A. “科学之科学”B.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C.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正确概括与总结D.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进行正确概括和总结的是()A.一切哲学B.唯物主义哲学C.马克思主义哲学D.现代哲学3.哲学基本问题是()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B.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D.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4.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A.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C.一元论和二元论的标准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5.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不同的哲学派别可以分为()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一元论和二元论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A.首次使哲学系统化.理论化B.是哲学发展中的伟大变革C.是哲学成为“科学之科学”的标志D.使哲学成为所有知识的总汇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17世纪英国哲学B.18世纪法国哲学C.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D.19世纪自然科学成就8.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吸收的“基本内核”是()A.休谟的经验论B. 康德的先验论C.黑格尔的辩证法D.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9.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根本特征是()A.科学性B.阶级性C.革命性D.实践性10.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是()A.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B.提高我们理论思维的能力C.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D.更好地掌握各门具体科学知识(二)多项选择题(从各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四个正确答案)1.唯物主义都坚持()A.物质是世界的本原B.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C.意识是物质所派生的D.意识依赖于物质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所包含的内容是()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B.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的问题C.关于世界的联系和发展的问题D.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3.近代唯物主义的缺陷有()A.猜测性B.形而上学性C.机械性D.不彻底性4.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提供自然科学基础和论证的有()A.细胞学说B.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C.达尔文生物进化论D.爱因斯坦相对论5.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其内容来说是()A.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B.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有机统一C.说明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有机统一D.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二、判断说明题(先判断命题正误,然后说明正确和错误的理由)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第三章《世界是自然、人与社会的统一》习题集

第三章《世界是自然、人与社会的统一》习题集

第二章世界是自然、人与社会的统一四、简答题:1.简述实践的本质和基本特征。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定义。

实践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就已出现。

主观唯心主义把实践归为纯粹主观、精神的活动。

例如,中国明代的王阳明说:“一念发动之处便是行”,行”(这里指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即实践;德国主观唯心主义者费希特把实践看做是“自我”(主观精神)设定“非我”(客观世界)的过程;旧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认为,实践是卑污的犹太人的利己主义活动;实用主义把实践看做是人为了应付环境而采取的生物性活动,抹煞了实践的社会性。

这些关于实践的看法,都是不科学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解答了实践的本质问题,把实践定义为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这一定义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二是指实践具有物质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

这一定义把实践同人以观念的方式把握客体的活动区别开来。

(2)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1)实践使人与动物的存在方式从根本上区别开来。

2)实践是人的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实践是人的本质形成的基础。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实践则是人的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所以人的本质归根结底是由实践所决定的。

总之,实践构成了人类特殊的生命活动形式,即构成人的存在方式。

(3)实践的基本特点。

其一,客观现实性,即实践是客观的感性的物质的活动。

因为实践的主体是现实的人,实践的工具是物质的工具,实践的对象是物质世界,实践的结果客观的成果,所以实践是一个物质过程。

坚持实践的客观性,就与唯心主义实践规划清了界限。

其二,自觉能动性,即实践是主体有目的、有计划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坚持实践的能动性,就与旧唯物主义的实践观划清了界限。

其三,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主体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这是实践的社会性;实践是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这是实践的历史性。

坚持实践的社会历史性。

才能同唯心主义、旧唯物主义、实用主义的实践观划清界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题库最新版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题库最新版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题库最新版第三章第三章⼀、单项选择题1、对于社会制度的性质及其更替的原因,应当从( D )A、地理环境中去寻找B、⼈⼝因素中去寻找C、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中去寻找D、物质资料的⽣产⽅式中去寻找2、社会意识相对独⽴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C )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3、⽣产⼒诸要素中的主导因素是( C )A、劳动对象B、劳动资料C、劳动者D、⽣产资料4、⽣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C )A、⼈与⾃然之间的关系B、⼈与⼈之间的政治关系C、⼈与⼈之间的经济关系D、⼈与⼈之间的思想关系5、在⽣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的是( A )A、⽣产资料所有制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C、在⽣产中⼈与⼈的关系D、管理者和⽣产者的不同地位6、“⼿推磨产⽣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的是⼯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了( D )A、⽣产⼯具是衡量⽣产⼒⽔平的重要尺度B、科学技术是第⼀⽣产⼒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定的顺序性D、物质⽣产的发展需要建⽴相应的⽣产关系7、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依据是(D )A、对⽴统⼀规律B、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原理C、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D、⽣产关系必须适合⽣产⼒性质的规律的原理8、⼗⼀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系列正确的路线、⽅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 C )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向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9、⼀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 D )A、⽣产⼒B、该社会的各种⽣产关系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D、与⼀定⽣产⼒发展阶段相适应的⽣产关系的总和10、上层建筑是指( D )A、社会的经济制度B、社会⽣产关系C、科学技术D、建⽴在⼀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11、社会形态是( B )A、⽣产⼒和⽣产关系的统⼀B、同⽣产⼒发展⼀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体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D、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12、⼈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 B )A、⽣产⽅式内部的⽭盾规律B、⽣产⼒和⽣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盾运动规律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盾规律D、物质⽣产和精神⽣产的⽭盾规律13、阶级⽃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突出表现在( C )A、⽣产⼒的发展B、⽣产关系的变⾰C、社会形态的更替D、科技的进步14、社会⾰命根源在于( D )A、⼈⼝太多B、少数英雄⼈物组织暴动C、先进思想和⾰命理论的传播D、社会基本⽭盾的尖锐化15、社会主义改⾰的根本⽬的在于( C )A、改变社会主义制度B、完善社会主义制度C、解放和发展⽣产⼒D、实现社会公平16、“蒸汽、电⼒和⾃动纺织机甚⾄是⽐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命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世界是自然、人与社会的统一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1.把人与自然联结起来的中介是()。

A.政治制度B.经济制度C.生产劳动D.社会意识答案:C2.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最显著标志在于它具有()。

A.客观性B.矛盾性C.实践性D.社会性答案:C3.劳动作为一个具体的过程,它是()。

A.劳动的一般性质与劳动的社会形式的统一B.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C.人与人之间的交换活动的过程D.人们在生产中分工协作的过程答案:A4.以下不属于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

A.理论实践B.科学实验的实践C.物质生产的实践D.阶级斗争的实践答案:A5.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

A.农民播种小麦B.医生给病人做手术C.法官审理案件D.科学家进行思考答案:A6.实践是()。

A.纯主观的思想活动B.客观精神的外化活动C.人应付环境的生物性活动D.主体能动的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物质活动答案:D7.在人类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中,最基本的、决定其他一切实践活动的是()。

A.日常消费生活实践B.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C.科学实验D.生产实践答案:D8、关于实践问题,正确的说法是()。

A、唯心论者都轻视实践B、唯物论者都重视实践C、马克思主义者最早提出实践的概念D、实践的形式多种多样答案:D9.在类人猿变为人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类人猿的生理结构B.类人猿合群生活,群体组织程度高C.森林面积减少D.劳动答案:D10.标志着人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的根本标志是()。

A.手脚分工B.语言的产生C.人的社会关系的形成D.劳动的出现答案:D11.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是()。

A.制造和使用工具B.有宗教信仰C.有语言文学D.有意识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1.人类劳动与动物活动的区别在于()。

A.前者用工具生产物质生活资料,后者主要用自身肢体获取食物B.前者能积极改造自然,后者只能消极适应自然C.前者是有意识的活动,后者是本能的活动D.前者是精神性活动,后者是物质性活动E.前者有社会性,后者无社会性答案:ABCE2.“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

”这说明()。

A.生产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B.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C.生产劳动是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D.生产劳动是改造自然的活动E.生产劳动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答案:ACDE三、判断题(判断正误并给出理由):1.工业和人的环境是人的一本打开的心理学。

正确。

工业和人的环境是人的实践活动,即对象性活动的产物。

实践活动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感性或现实性,二是对象性。

实践的对象性把人的需要、知识、价值、理想贯注到对象中去。

因此,作为实践活动产物的工业和人的环境,一方面是客观的,另一方面又是人的知识和价值理念的体现,体现着人的兴趣、心理和价值观。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把工业和人的环境看做是人的一本打开的心理学。

2.实践是指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

人是实践的存在物。

正确。

这是实践的基本含义,实践是指作为主体的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更重要的是,实践把人的目的,理想,知识,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一个属人的对象世界。

所以说,实践实现着人的本质力量,实践活动不断地把人的理想变成现实,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丰富多彩的人类世界,即是人的本质力量不断对象化的呈现。

只了解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没有达到辩证唯物主义,必须进一步了解实践及其意义,才能正确的把握世界和人,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类活动的能动性的关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实践使人和动物从根本上区别开来。

正确。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哲学或者用思维,或者用理性或者用意识区别人和动物,其根本原因是他们不了解实践及其实践活动的意义,把活生生的,现实的人抽象化了。

动物是按物种的特性本能的生存的,它们只是消极地适应自然,和自然界天然统一。

人是以实践的方式生存的,或者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通过实践活动不断地改变自然,创造着属于人的人类世界。

所以说,实践特别是生产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思格斯指出:“劳动创造了人及其人本身”。

4.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旧哲学的分水岭。

正确。

它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旧哲学的本质区别。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哲学,主要是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之所以制服不了唯心主义,就是因为它离开主体,离开人的感性活动,离开人的实践去理解现实、事物和课题。

唯心主义不知道真正的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只是抽象地发展了主体的能动的方面。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把实践作为理解人(主体),人的社会生活,人的思维的现实性和人与现实世界关系的基础。

如何理解实践的确成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哲学的分水岭。

5.主体是人,客体是物。

错误。

第一,这是旧唯物主义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主体是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换言之,主体是实践的主体和认识的主体。

客体是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既包括物和人,也包括人和物与人和人的关系。

第二,把主体简单地与人划等号,势必导致把人变成脱离社会具体性和历史性的、没有内在差别的抽象存在物。

把物简单地和客体等同起来,结果会导致在人对人的实践——认识关系中,只有主体,没有客体。

第三,不能简单和孤立地理解主体和客体,只有在具体的活动关系中才能界定和区分,否则,就会把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归结为思维和存在、主观和客观的关系。

6.主观和客观的关系就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错误。

应该说,主体、客体和主观、客观即有区别又有联系。

从二者的联系上看,主体和客体问题、主观和客观问题,都是思维和存在这个哲学基本问题在两个不同方向上的深化和具体化,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是它们共同的实质和核心。

二者之间因此有多重交叉关系。

从二者的区别上看,它们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

作为主体的人不仅有主观性,还有其客观性。

把主体归结为主观是片面的;同时,人不仅仅是客体,在一定情况下人还是具体的客体,因此,当人是客体的时候,这种客体就不仅仅是客观的,它还有自己的主观性,即精神方面的特性。

进一步说,人的精神世界本身也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总之,主体、客体同主观、客观是两种不同性质的范畴。

前者是实体性范畴,后者是特性性范畴,主体和客体的问题中包含有主观和客观的问题,但不归结于主观和客观。

至于这两对范畴之间的相互连接和过渡,必须遵循实事求是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来进行,切记简单化和僵化,这方面的教训是深刻的。

7.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正确。

首先,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和条件。

在人类历史上,最先出现的实践是生产实践。

人类只有首先通过生产实践解决吃、喝、住、穿等物质生活资料问题,才能维持基本的生存需要,人不吃饭会饿死,这是连小孩子都懂得的道理,而这却成为马克思解读历史之谜的钥匙。

其次,物资生产实践是人类发展和进化的前提和根据,一要生存,二要发展。

人类解决了生存问题之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等其他活动,才能#多方面得到发展。

因此,改造自然的生产活动既是人类最早的实践活动,也是人类根本的、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活动。

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被称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几种称谓都是从不同的方面阐发新唯物主义和以往旧哲学的本质区别。

8.世界对人既是本原性的存在,又是对象性的存在。

正确。

人是通过实践的方式把握物质世界的。

实践把世界分化为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

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在自在世界的基础上建造了属人的世界,从而把世界二重化,在这个过程中,自在世界构成了人类世界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基础,入在实践活动中把天然自然同化于自身,转化为自己的本质力量;同时又把这种本质力量对象化,创造了人类世界;人类世界形成之后又反过来制约天然自然,不断地改变自在世界的界限,并使人的本质力量进入到自然存在之中。

总之,人的实践活动使世界二重化为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它不仅改造着世界,而且创造着世界。

从这个角度说,世界对人既是本原性的存在,又是对象性的存在。

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不仅要从客体方面,而且要从主体方面,从“感性的人的活动”即实践方面去理解“对象、现实、感性”。

9.实践创造了人类世界。

正确。

实践创造世界首先表现在,实践创造出一个与自在世界既对立又统一的人类化的世界。

人类世界在内容上包含着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

但是,这两个方面不是自然界和社会的“相加”,而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与人类社会不可分的世界。

在人类社会中,自然与社会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这种相互作用统一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

人类历史无非是人类世世代代实践括动的展开和积累。

实践创造了人类历史,实践创造了人类世界。

10.自然是人类世界的前提和现实基础。

是不准确的。

人在实践活动中,把自然分化为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

人类世界中的自然即人化自然是被打上了社会烙印的自然,是社会的自然。

它不仅具有客观实在性,而且具有社会历史性。

人类世界中的社会也不能脱离自然,人类社会是在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人类历史也无非是“自然界对人的生成过程”。

从一定意义上,社会是自然的社会。

所以,笼统地说自然是人类世界的前提和现实基础是不准确的,正确的说法是,社会的自然或人化自然是人类世界的前提和现实基础。

三、填空题:1.实践是()。

实践是()中介,是()向()--转化的基础。

实践是()存在方式。

2.主体是()。

3.客体是()。

4.自在世界是()。

5.人类世界:又称属人世界,是()。

答案:1.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人与世界关系的自在世界人类世界人的2.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3.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4.人产生前的自然界和人类实践活动尚未深入到的自然界5.在人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四、简答题:1.简述实践的本质和基本特征。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定义。

实践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就已出现。

主观唯心主义把实践归为纯粹主观、精神的活动。

例如,中国明代的王阳明说:“一念发动之处便是行”,行”(这里指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即实践;德国主观唯心主义者费希特把实践看做是“自我”(主观精神)设定“非我”(客观世界)的过程;旧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认为,实践是卑污的犹太人的利己主义活动;实用主义把实践看做是人为了应付环境而采取的生物性活动,抹煞了实践的社会性。

这些关于实践的看法,都是不科学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解答了实践的本质问题,把实践定义为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这一定义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二是指实践具有物质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