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语文园地(第一课时)》教案及反思

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语文园地(第一课时)》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1.通过交流,总结“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的方法。
2.能联系课文,体会不同结尾的特点。
3.想象画面,能体会场景描写在课文中的作用。
4.能写出自己成长中新的认识和感受。
5.背诵有关勤俭节约的名句。
【教学重难点】1.体会课文中运用的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
2.体会课文中几种结尾方法,写一写成长中的“第一次”。
3.积累有关节俭的名言,养成勤俭的好品德。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结合本单元课文,交流感悟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有利于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感情。
2.体会好的结尾都有什么特点,掌握写好结尾的方法。
3.体会场景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交流平台。
1.单元回顾,激趣导入。
导语:阅读本单元的课文,我们深深地体会到父母对子女浓浓的爱,也能感受到子女对父母的敬爱和深深的感激之情。
这些情感具体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呢?我们是通过怎样的句子感受到的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吧。
2.教师出示本单元课文中的精彩片段。
预设:教师在选择展示的片段时要联系交流活动的主题——关注课文中抒情的语句,引导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恍恍惚惚我又置身于两年一度的庙会中,能去看看这盛大的节日的确是无比的快乐,我高兴极了。
我看各样彩排着的戏人边走边唱,看踩高跷走路,看虾兵、蚌精、牛头、马面……——《父爱之舟》(2)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皲裂的手指数着。
——《慈母情深》3.学生仔细阅读片段,体会情感,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1)学生自主阅读课本上“交流平台”中的句子,意识到教师所呈现的内容均为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从这些文字中我们能鲜明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2)教师指名汇报交流。
交流示例:生:《父爱之舟》中的这些语句描写了作者与父亲逛庙会的场景,流露出父子之间的温情。
可见作者的感情有时是通过场景描写表达出来的。
最新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六单元口语交际

总第课时口语交际(第六单元)主备教师:修改教师:教学目标:1.在交流与沟通中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父爱母爱,建议父母改进方法。
2.学会主动与人沟通的方法,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
3.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4.倾听他人说话要认真,有耐心。
教学重点难点:1.在交流与沟通中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父爱母爱,建议父母改进方法。
2.学会主动与人沟通的方法,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
教学准备:1.师生搜集有关“父母的爱”相关的资料。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课文导入,激发交际兴趣同学们,通过本单元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很多感人的故事。
父母的爱,是早晨阳光拂面,他们的爱时刻感动着我们。
今天,就让我们把自己感受到的爱表达出来,与同学、老师、父母一同分享吧。
(板书课题:父母的爱)(二)讲事例,感悟父母深情1.古今中外,有无数人赞美过父母之爱,那是人世间最纯洁、最美好的情感。
那么,在生活中,你的父母又是怎样爱你的呢?你能把父母爱你的一些生活片段讲述出来和其他同学一起分享吗?2.教师提出口语交际的要求。
(板书:交际要求:㈠认真倾听;㈡表达清楚;㈢文明有礼;㈣大胆发言。
)3.指名讲述。
引导学生讲述亲身经历的故事,体会父母之爱。
4.学生评议。
引导学生从口语交际的要求出发,评议同学的发言,做出中肯的评价。
5.教师点评。
教师根据交际要求,围绕学生的发言,抓住要点,作精要的点评,表扬学生的精彩发言,指出学生的不足,让学生从教师的点评中学会交际的技巧。
6.教师小结:从同学们刚才的谈话中,我们知道了,父母之爱是那样深沉而感人。
为了儿女,父母们不知吃过多少苦,受过多少累,不知起过多少早,贪过多少黑,不知有多少心力被操碎,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让我们一起饱含深情地朗诵《游子吟》吧。
(课件展示《游子吟》)(三)阅读故事,说说自己的见解1.是呀,每一位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但爱的方式却不尽相同。
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习作《我想对您说》教案及反思

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习作《我想对您说》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给父母写一封信,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教学重难点】1.了解和把握书信的特点,学会运用书信表达自己的情感。
2.写出真情实感,表达出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引出主题。
1.谈话导入。
过渡:同学们,我们刚刚上完一节洋溢着爱的口语交际课,那些见解颇有独到之处,那些事例我们终生也不会忘记。
这节课,我们就来写一写父母对自己的爱,写一写我们想对父母说的话。
2.引导学生了解书信,激起学生运用书信表达思想感情的兴趣。
思考:在电脑和手机发明使用之前,人们用什么来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感情呢?明确:书信。
在我国,人们用书信来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感情的历史很悠久。
即使在电脑和手机频繁使用的当下,书信仍是人们用来表达见解和进行思想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
利用书信,我们能更好地表达对父母的爱和理解,说出我们的心里话。
当父母收到书信,捧读我们的一颗赤子之心时,他们的脸上一定会绽放出笑容,他们的心里也一定会涌动着温暖的热流。
二、明确要求,选择内容。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了解具体的习作要求。
(1)阅读第1自然段,明白这次习作是要求我们和父母“谈心”,即和父母说一说心里话。
(2)结合口语交际活动,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想对父母说的话,然后教师点拨。
(教师出示习作提示)◇可以回忆你们之间难忘的事,表达你对他们的爱。
◇可以讲讲你对一些事情的不同看法,让他们了解正在长大的你。
◇可以关注他们的生活,向他们提出建议,如,劝他们改掉一些你认为不好的习惯等。
预设:学生可从和父母讲难忘的事、发表对某件事或某种做法的看法、向父母提建议三个方面来和同学进行交流。
(3)阅读第3、4自然段,明确是以写信的方式和父母谈心。
(4)师生共同探究习作要求。
预设:①和父母讲难忘的事,要写出具体的事例。
事例要叙述得清楚、具体、完整。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6《将相和》教案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6《将相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将相和》的故事内容,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和情感
2. 通过朗读、解读、理解《将相和》这篇古文体文章
3. 能够正确朗读《将相和》这篇课文,并理解词义、句意
4. 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5.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对文本中生僻词和词语的理解
2. 理解文章中的感情和情感
3. 能够准确读出古文体文章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讲解《将相和》的故事背景,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情境。
2.朗读课文
学生分组朗读《将相和》,教师纠正发音错误。
3.理解课文
–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并回答问题,确保理解文章内容。
–分析生僻词语,辅导学生理解。
4.讨论质疑
学生就文章中的词句进行讨论,澄清疑惑。
5.语文活动
–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感受其中情感。
–组织角色扮演,让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方式理解文章情节。
6.课堂小结
总结课文内容,强调重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提高课文的生动性。
针对较难理解的词句,及时进行解释和示范。
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加强对古文体文章的解读和理解训练,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单元教学设计 教案

第六单元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单元围绕“舐犊之情”这个主题编排了《慈母情深》《父爱之舟》《“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三篇课文。
这三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母爱、父爱的深沉与宽广、崇高与无私,让人感动,引人思考。
学习本单元课文时,要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文中的细节描写、场景描写来体会父母之爱,感受父母之爱的深沉和宽广。
《慈母情深》讲述了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我”钱让“我”买书的事,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慈爱,也表达了“我”对母亲深深的敬爱之情。
《父爱之舟》记叙了“我”和父亲的诸多往事,表现了父亲对“我”的浓浓的爱以及“我”对父亲的感激和怀念。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记叙了父母亲对一个七八岁孩子写的第一首诗作出了不同评价,从而影响孩子成长的故事。
“口语交际”的主题是“父母之爱”,旨在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正确认识父母的爱。
“习作”的主题是“我想对您说”,旨在让学生在表达真情上下功夫,通过习作加强和父母的沟通,进一步提高写作能力。
“语文园地”的内容与单元主题密切相关。
“交流平台”紧紧围绕本单元课文的训练重点进行设计,让学生通过交流,了解作者是怎样运用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抒发感情的,体会这种写作方法的妙处,恰当运用于写作中。
“词句段运用”提供了三个小题,分别让学生体会本单元课文结尾的特点,掌握场景描写在文中的作用,联系生活实际写话。
“日积月累”提供了几则关于修身养德的名言,旨在让学生培养良好的品德。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会本单元要求掌握的会写的字和会认的字,掌握多音字,掌握本单元要求掌握的词语。
2.默读课文,掌握文中描绘的场景,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段落。
3.想象每篇课文给我们展现了怎样的画面,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课文中的场景,把感触最深的地方画出来。
借助课后习题,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2.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相结合,小组内学习交流。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复习课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复习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够复述有关神话故事的主要内容。
2.理解神话中的寓意和道理。
3.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神话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二、教学重点
1.复述神话故事的主要情节。
2.理解神话中的寓意和道理。
三、教学内容
1. 神话故事复述
让学生依次复述《夸父追日》和《后羿射日》这两个神话故事的主要情节,包括主要角色、事件发展、结局等。
2. 分组讨论
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这两个神话故事中的道理和寓意,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四、教学过程
1. 复述神话故事
1.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老师朗读《夸父追日》和《后羿射日》。
2.学生分组,依次复述这两个神话故事的主要情节。
3.老师带领全班一起总结这两个故事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2. 探讨道理和寓意
1.指导学生分组,讨论这两个神话故事中的道理和寓意。
2.每组选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的结果。
3.老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对组内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补充。
五、课堂检测
1.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夸父追日》和《后羿射日》的故事情
节。
2.让学生写下自己对这两个神话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六、课后作业
1.阅读课本中与神话故事相关的文本或练习题。
2.思考并写下对神话故事的反思和感悟。
本节课设计旨在让学生通过复述神话故事和深入探讨其中的道理和寓意,增强对神话文化的理解和体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希望同学们在课后能够深入思考,发现神话故事中蕴含的智慧和价值观念,从中受益并得到启发。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含整个单元)

部编版五年级语⽂上册第六单元教案(含整个单元)部编版五年级语⽂上册第六单元精品教案《慈母情深》教学设计教学⽬标1、掌握“龟”的读⾳以及“龟裂”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积累⾃⼰喜欢的段落。
(重点)3、通过描写母亲的细腻的语⾔⽂字,了解作者的写作⽅法。
(难点)4、分析⽂中的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了解“我”家境的贫寒、母亲的⾟劳,从中体会母亲的慈爱、善良和母爱的深沉、伟⼤及“我”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新课。
⽼师演唱歌曲《母亲》,让学⽣听这是⼀⾸关于谁的歌曲。
引⼊母亲。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也是关于母亲的。
下⾯就让⽼师带着⼤家穿越时光,回到上世纪60年代,和作家梁晓声先⽣⼀起看⼀下他的母亲是这样的。
出⽰课件:我将为难留给⾃⼰,将快乐给予⾃⼰的孩⼦们。
我想要⽤⽂字,为⾃⼰,也为这⼀代⼤多数⾃⼰的母亲是怎样的含⾟茹苦,⼈的母亲画⼀幅像-----梁晓声师:这副像就是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慈母情深》。
板书课题并齐读。
⼆、诗歌赏读,明确⽬标活动⼀:朗读诗歌《母亲的牵挂》分享感受。
活动⼆:师⽣共同书写课题,说说⽼师为什么将课题中的“深”⽤红⾊粉笔写的猜想。
(学⽣可能会围绕“深”字提出的问题。
如:慈母情有多深?慈母情怎样深?作者梁晓声是怎样表达出来的?)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些问题。
三、检查预习。
活动⼀:1.学⽣开⽕车读词语。
(⼤屏幕出⽰:失魂落魄震⽿欲聋龟裂陷⼊忙碌攥)读词语,注意“攥、龟”的读⾳。
理解“龟裂”,问:你见过龟裂的⼿吗?谁的⼿是龟裂的?理解“攥“,做动作:学⽣把笔攥在⼿中。
2.书空“攥”。
活动⼆:了解课⽂主要内容:抓住这些词语,学⽣说课⽂⼤意。
四、品读课⽂,体会慈母深情。
活动⼀:学⽣带着阅读要求读课⽂。
课件出⽰阅读提⽰,学⽣默读课⽂并作批注。
阅读提⽰:1.从⽂中哪些地⽅你感受到了作者佳境的贫寒?2.那些描写母亲的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些关于对作者⾃⼰的描写让你感同⾝受?活动⼆:交流⾃⼰的感受预设:交流时学⽣会从以下⼏个句⼦谈体会:(1)家境贫寒“母亲还从来没有⼀次给过我这么多钱。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优秀教案(共6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优秀教案(共6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读生字词:古人,素心,神州,美德。
2.理解生字生词的意思,能用生字生词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能够流畅朗读。
教学重点1.生字词认读和造句。
2.课文内容理解和朗读。
教学难点1.能够运用生字词造句。
2.能够流畅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教案、课件。
教学过程1.学习生字词:教师先板书生字词,学生跟读,并理解意思。
2.造句练习:学生根据所学生字词造句。
3.课文朗读:学生分段朗读课文,重点讲解生字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巩固词语的理解与运用。
2.理解课文内容,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1.理解和复述课文内容。
2.进一步巩固生字词的运用。
教学难点1.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2.在复述中准确运用生字词。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教案、课件。
教学过程1.复习生字词:学生快速复习前一课学过的生字词。
2.课文复述:教师提问学生,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3.生字词运用:学生完成一定数量的生字词造句练习。
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中的具体内容,能够正确回答问题。
2.学有所感,发表自己对课文内容的见解。
教学重点1.正确回答课文问题。
2.学有所感,表达自己的看法。
教学难点1.能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2.能够表达自己的看法。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教案、课件。
教学过程1.预习课文:教师引导学生预习课文内容,并提出问题。
2.课文理解:学生阅读课文,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3.学生表达:让学生表达对课文的看法和感受。
第四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讨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讨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提高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单元教案18 慈母情深【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10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会写12个字。
理解“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等词语。
2.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母爱的伟大。
3.感受“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过程与方法: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合作交流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平凡母亲的伟大,感受伟大的母爱,激发感激母亲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就课文的主要情节和细节,引导学生分析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和环境的描写,集中探究课文是怎样表现“慈”和“深”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初步感悟家庭的贫困。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知道孟郊的《游子吟》吗?(师生共同背诵。
)你们知道这首诗赞颂的是什么吗?(母爱)2.历来的文人墨客喜欢用诗歌的形式来赞扬母亲。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一位普通母亲的世界,去感受那博大的——慈母情深。
(指板书,引读课题)设计意图:由孟郊的古诗激发学生的兴趣,走入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意。
1.出示课件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多音字龟[ guī ](乌龟)(龟甲)[ jūn ](龟裂)2.看看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归纳主要内容,理清思路,整体感知课文。
三、了解“我”的家境的贫困。
(1—4自然段)1.同学们,我们知道事情的起因只是一本价值一元五角的书。
对你而言,买这样一本书容易吗?可对于当时的作者梁晓声来说,买书容易吗?(不容易)2.请你读读课文的第1—4自然段,从哪些语句中看出买这么一本书不是容易的事情?3.理解“失魂落魄”。
(1)“失魂落魄”是什么意思?(形容心神不定非常惊慌的样子。
)(2)从“失魂落魄”这个词语你读出了什么?(作者很想拥有这本书,但苦于家境贫寒)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语,让学生更能体会到作者家庭的贫困,家庭越穷,母亲依然给“我”钱买书,越能体会到母爱的伟大。
四、课堂小结。
虽然家境贫寒,母亲工作辛苦,挣钱不易,但母亲依然给“我”钱买书,因“我”能够看书高兴不已,多么深沉的母爱啊!下节课我们再深入感悟母爱的无私。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通过对描写母亲外貌、动作、语言的重点句段的品析,学会如何欣赏和分析人物,并体会母亲的伟大及伟大的母爱和“我”对母亲的感激与敬爱之情。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吗?设计意图:回忆导入,使学生很快走入文本。
二、入景融情,感悟“情深”。
1.面对这样的家庭情况,“我”的愿望有没有实现呢?照理说,作者梁晓声拿到钱,可以去买书了,心情应该是——高兴,开心。
可是文中的“我”拿到钱,却是什么反应?(鼻子一酸)“鼻子一酸”是什么感觉?(出示课件2)2.为什么会鼻子一酸呢?请你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心思考,课文中哪些地方让“我”鼻子一酸?请用笔画下来。
(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3.交流:“我”为什么会鼻子一酸?出示课件3:七八十台破缝纫机发出的噪音震耳欲聋。
(1)读一读,你体会到了什么?(环境很差)(2)“震耳欲聋”是什么意思?“欲”是什么意思?(耳朵快要被震聋了。
)(3)假如你置身于这样的噪音中,你是什么感觉?(难以忍受、受不了、想逃离)(4)可是母亲却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从“我”去到离开,这噪声停止过吗?昨天的母亲在怎样的环境中工作?前天的母亲呢?明天?后天?当儿子看到这种情景会有怎样的滋味?(很心疼、很难过)看到自己的母亲在这样一个令人烦躁的环境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工作,“我”怎能不——鼻子一酸?在这鼻子一酸中,你们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母亲?(坚强、辛苦) 你还找到哪些这样的句子?出示课件4: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凑到缝纫机板上。
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
(1)从这段话中你读懂了什么?(抓“极其瘦弱”“弯曲”“烤”等词语,感受到母亲的工作环境很不好,母亲工作很辛苦)(2)母亲的脊背已经是极其瘦弱了,当“我”看在眼里时,是什么感受?(心像被万根钢针扎了一样疼)(3)看到这种情况,“我”又怎能鼻子不酸?出示课件5: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
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
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1)此刻,看到母亲,“我”是什么感觉?(吃惊、心酸)(2)母亲吃惊地望着“我”,“我”又何尝不是吃惊地望着母亲啊!仔细品读这段话,作者在表达上有什么特别之处?(连续使用三个“我的母亲”)对比读,有什么不同?(反复强调“我”的吃惊,母亲的疲惫、劳累深深震撼了“我”的心灵,它从心底发出呼唤,“我的母亲”所以连续出现)请你带上这样的感情,再读这段话。
(3)听老师范读,指名读。
(4)如果“我”今天不到母亲工作的地方,也许永远也不会知道母亲是这样辛苦地赚钱养家的(读出母亲的辛苦);如果“我”不近距离观察母亲,“我”又怎么会懂得母亲的疲惫?(读出疲惫)这般辛苦的母亲不禁让“我”鼻子一酸。
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
如果说这段话是慢镜头,那你能找到一组快镜头的段落吗?出示课件6: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1)读完这段话,带给你最深的感觉是什么?(忙碌)(2)哪个词语给了你这样的感觉?(立刻)你能给“立刻”找个近义词吗?(马上、立即等)(3)既然“立刻”有这么多的近义词,那完全可以把立刻换成其他词语,让整个段落变得更丰富,更有变化。
请大家把这些近义词替换进去,再读读,和课文上的原句子比比有什么不同。
(用四个“立刻”体现出母亲工作的节奏很强,很忙碌,一刻也不能停歇)(4)母亲您是如此的憔悴,您就不能停一会儿,休息一下吗?母亲您是如此的瘦弱,您就不能歇一歇吗?母亲您是如此的疲惫不堪,您就不能喘口气吗?(不能,母亲还得养家糊口,还要供你们上学,还要……)如此劳累、拼命,能不“鼻子一酸”吗?这“鼻子一酸”中,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母亲(艰辛、劳累)然而,当儿子要钱买书时,母亲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出示课件7: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里了,大声回答那个女人:“谁叫我们是当妈的呀!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1)母亲竟然是这样说的,是这样做的。
我们再次齐读。
(2)你的目光定格在哪个词呢?把“塞”字圈出来,读读这个句子,体会母亲是怎样地“塞”。
(毫不犹豫、使劲、坚定……)(3)你说这是怎样地一塞?是的,不要小看这个词语,这个词语说明母亲在给钱的那一刻,她想过家中的困难吗?(没有)是啊,这是迅速地塞,这是使劲地塞,这是毫不犹豫地塞,我们再来读一读这段话。
母亲塞到“我”手里的哪里是钱啊?是什么?(母爱)师:是的,是爱,是普通的爱,是无私的爱,是伟大的爱,是纯真的爱,这一切都汇成了四个字——慈母情深。
设计意图: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让学生感悟母爱的伟大,在交流中丰富对课文的理解。
三、拓展延伸。
出示课件8:1.小练笔:就这样,“我”鼻子一酸,攥着母亲的血汗钱,攥着母亲的疲惫,也攥着母亲那无私而又伟大的爱,跑了出去……此时此刻,“我”的心里是多么心酸与感激。
你有过鼻子一酸的经历吗?试着写一写。
2.有一种情让人泪流满面,有一种爱总是感人至深,让我们在《懂你》的音乐中结束今天的课。
设计意图:通过语言练习,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最后在音乐声中结束课文,令人回味无穷。
【板书设计】18 慈母情深19 父爱之舟【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本课14个生字,会写1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抓住父亲爱儿子的细节描写,深深感悟父亲伟大的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父亲对儿子那份深深的爱。
【教学重点】抓住父亲爱儿子的细节描写,深深感悟父亲伟大的爱。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课文题目。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认读本课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几个场景。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父爱是个永恒的话题,他是一首永远唱不完的歌,是一部永远拍不完的电影,他值得我们用一辈子去欣赏、去品味、去敬仰。
今天我们欣赏一下吴冠中的《父爱之舟》。
(板书课题)2.看着题目,你会提些什么问题呢?预设:父亲是怎样爱“我”的?为什么叫“父爱之舟”?设计意图:由父爱的话题引入课文,并针对题目质疑,为后面进一步深入探究父爱做铺垫。
二、初读感知,整体感悟。
出示课件1: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读懂读通课文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再读课文。
1.出示课件2,自学提示(一)(1)默读课文,说说“我”在梦中出现了哪些难忘的场景。
(2)哪个场景给你的印象最深?(先自学然后小组交流)2.难忘的场景:(1)同父亲卖茧子。
(2)父亲同姑爹摇船送“我”上学。
(3)去赶庙会,父亲给“我”做万花筒。
(4)父亲送“我”上初小、高小、无锡师范。
3.学生自由阐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
设计意图: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归纳令人难忘的场景,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已经初步感悟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下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深入感悟这份爱。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抓住父亲爱儿子的细节描写,深深感悟父亲伟大的爱。
2.深入感悟题目蕴含的深层含义。
一、复习导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吗?讲了哪些场景?你对哪个场景印象深刻?设计意图:回忆上节课内容,让学生很快进入文本,为下文的进一步深入做铺垫。
二、细节描写,感悟父爱。
1.出示课件3,自学提示(二)找出父亲爱儿子令你感动的句子,并在旁边标注出自己的感悟。
(先自学,再小组交流汇报)2.教师点拨。
(只要学生说的合理即可)师重点点拨以下句子,出示课件4—6:(1)半夜我被臭虫咬醒,身上都是被咬红的大红疙瘩。
父亲心疼极了。
从“心疼”这个词,看出父亲对“我”深深的关爱。
(2)遇上大雨大雪天,路滑难走,父亲便背着我上学……那还是母亲出嫁时的陪嫁呢。
父亲为了“我”的学业,为了“我”能在大雨大雪天上学,便背着“我”送去学校,为了儿子不惜付出任何代价,这种无私的精神令人感动。
(3)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与在家里撒娇的哭、发脾气的哭、打架的哭都大不一样,是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了。
(“新滋味”指的是什么?)“心酸”是因为“我”上学的钱来之不易,即使家里生活不富裕,还要供“我”上学。
“新滋味”指的是父亲为了“我”的前途,愿意把钱都花在“我”身上,这钱来之不易,所以拿着这钱,“我”心酸的哭,有一种新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