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我的母亲

合集下载

《我的母亲》课文

《我的母亲》课文

《我的母亲》课文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

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我家是佃农。

祖籍广东韶关,客籍人,在“湖广填四川”时迁移四川仪陇县马鞍场。

世代为地主耕家境是贫苦的,和我们来往的朋友也都是老老实实的贫苦农民。

种,母亲一共生了十三个儿女。

因为家境贫穷,无法全部养活,只留下了八个,以后再生下的被迫溺死了。

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母亲把八个孩子一手养大成人。

可是她的时间大半被家务和耕种占去了,没法多照顾孩子,只好让孩子们在地里爬着。

母亲是个好劳动。

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

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

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

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

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

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

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

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

我们用桐子榨油来点灯,吃的是豌豆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饭里做调料。

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

赶上丰年,才能缝上一些新衣服,衣服也是自己生产出来的。

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布,染了颜色,我们叫它“家织布”,有铜钱那样厚。

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

勤劳的家庭是有规律有组织的。

我的祖父是一个中国标本式的农民,到八九十岁还非耕田不可,不耕田就会害病,直到临死前不久还在地里劳动。

祖母是家庭的组织者,一切生产事务由她管理分派,每年除夕就分派好一年的工作。

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接着听见祖父起来的声音,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

第二课《我母亲》罗曼加里

第二课《我母亲》罗曼加里

同题散文两篇第2课我的母亲罗曼·加里【教课目的】1 、品尝课文中充满感情的语言,抓住要点词句品析人物的心里感情。

2、认识母亲自上表现出的坚毅,走进一位伟大的母亲,感悟亲情。

3、领会作者对母亲的热爱、感谢、内疚及之情。

【教课要点】1、学习课文经过言行描绘来展现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2、比较剖析两篇《我的母亲》的异同。

【教课难点】指引学生专心感觉母爱,珍惜亲情,并学会善待父亲母亲。

【教课方法】品尝语言比较阅读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教课过程一、导入新课3分钟“母爱是母亲对怀中婴儿的甜甜的亲吻,是拍着婴儿入眠的悠悠的摇篮曲,是手把手教子写字的苦苦的耐心,是灯下为子女飞针走线的不眠之夜,是期盼子女成才的郁闷的眼神,是子女远行时的句句叮嘱,是过早爬上眼角的一道道皱纹。

母爱是神圣的、伟大的、不求回报的。

”我们每一个人都在母爱光环的照射下成长,在母亲的眼光的关注下成长。

今日,让我们一同走近一位外国的母亲,认识一下她是怎么用爱来教育和培育孩子的。

二、新课内容37分钟(一)通读全文,掌握课文内容。

(二)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构造,领会母爱的伟大。

第一部分( 1 段),经过回想“我刚 13 岁”时的家庭生活,表现母爱的一个侧面——克己无私。

写母亲总要想法给儿子弄点好吃的,比方一盘牛排,母亲“素来不吃这些肉”。

但是有一天,儿子发现,母亲“正认真的用小块碎面包擦那给我煎牛排用的油锅” 。

于是理解,母亲成为素食者的真切原由是为了把有限的肉省给儿子吃。

第二部分( 2-4 段),还是经过回想旧事来刻画母亲,表现母爱——坚毅。

写“我 16 岁时”,母亲的工作更为劳苦。

直到有一天她“瘫在椅子上了” , “我”才知道母亲“多年来向来对我隐瞒的疾病——糖尿病” 。

这里,母亲的坚毅获得了展现。

同时,还是在写母爱。

由于,她的坚毅源自母爱——是“对我的美好前程的向往支撑着她活下去” 。

接着,写“ 1938 年我被征入空军”,以后巴黎沦陷,“我”展转到英国,向来到收到母亲的来信,表达了母亲对儿子的担忧及鼓舞。

第2课《我的母亲》课后反思(鲁教版初二下)doc初中语文

第2课《我的母亲》课后反思(鲁教版初二下)doc初中语文

第2课《我的母亲》课后反思(鲁教版初二下)doc初中语文在12位选手中,我想我是最幸运的一个,不仅自己上了课,而且因为是第一个上课就有了静心听11位同伴课的心情和时刻。

从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的许多不足,学到了许多东西,也引发了我许多摸索。

〝如何样的课称得上好课?〞〝我的这堂课与他们的距离在哪里?〞这些咨询题始终萦绕在我的脑海之中。

反思一:王曜君老师的话看起来是讲给我听的。

从教有7个年头了,〝教师眼里要有学生〞这句话也听了不知多少遍,但上完这堂不算成功的课之后,王特的这一句〝教师眼里要有学生〞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之中。

反复地回忆这堂课的每一个细节,最大的遗憾是:华茂如此优秀的学生竟没有在我的课堂上展现他们的才华。

究其根源确实是〝我的眼里没有你〔学生〕,只有它〔教案〕〞。

我想就两个片断谈谈这份遗憾:片断〔一〕,在引导学生品读〝母亲与家人相处时,作者感受到什么?〞这一环节时,第一位学生就一下子把母亲的性格全讲出来了,当时我的内心就一惊,接下去如何办?情急之中就随便敷衍了一句让他坐下了,为了让课堂能沿着自己的预设进行下去,便请了另一位学生谈母亲一方面的性格,并没有让第一位学生具体地谈谈自己的感受。

现在我发觉他那败兴的眼神,而且在之后的讨论中他专门少举手。

这应该是一位语文素养专门高的学生,然而正是我的〝无视〞打击了他的积极性,可能也打击了许多学生的积极性。

片断〔二〕,在进行〝用文中5—7段的相关内容仿惯例句,讲出胡适的心声。

〞这一环节时,站起来两个学生都用8—12段的内容来回答,专门明显学生对这一环节的要求没有明确,然而课堂上因为急于赶时刻,并没有引导学生回到前一部分进行重新的摸索,而是寥寥带过,没有让学生的思维在这一环节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施展。

我也错失了让课堂出现杰出的机会。

以上的两个片断留给我深深的遗憾,这不仅讲明我教学机智的薄弱,更讲明我在课堂上没有真正地把学生装在眼里,放在心上,始终考虑和关注的仅仅是自己的教案。

《我的母亲》导学案

《我的母亲》导学案

第2课《我的母亲》导学案学习目标:1、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课文结构,体会作者感情。

2、学习使用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品格特点的写法。

3、体会母爱的伟大,感受作者对母亲无限的怀念之情。

学习重难点:理解“母亲”为人处世对作者的影响,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实施流程:第一课时【准备启航】1、胡适(1891-1962):现代作家、学者,字适之,安徽人,幼年在私塾学习。

14岁到上海求学。

1910年赴美留学。

初学农学,后攻读哲学、文学。

1917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

同年7月回国。

曾任北京大学教授、校长。

曾提倡文学改革,为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

2、冯顺娣,安徽绩溪人,16岁时被许配给胡传作填房。

时胡传年48岁,前妻曹氏去世十余年,他在外做官,家中没有一个家眷实在不方便,胡传长子长女都比冯顺娣大。

为了家人,冯顺娣答应嫁到胡家。

婚后第二年,来到上海,婚后第三年,生下胡适。

在胡适三岁的时候,胡传死在厦门。

当时冯顺娣只有23岁。

冯顺娣,23岁守寡,一直守了23年,受尽了人生的痛苦和折磨。

而最大苦痛,莫过于很多亲人的相继死亡。

这23年间,仅婆家和娘家,共死去七个亲人。

其中妹冯玉英感染血吸虫病死,弟冯诚厚腹胀不消,情状惨苦。

(据说,听乡间传说割股能够疗病,一天夜里,她便焚香祷告天地,用快刀从自己左臂上割下一块肉来,煎在药里。

弟弟吃不下去,她又将肉烤焦,夹在锅巴中,让弟弟吃了。

)冯顺娣,为了儿子的将来,她管教很严。

她没有读过书,却千方百计地履行胡传的遗嘱,送儿子读书。

(据胡适回忆说:我一个人不属于这"两元"的阶级,我母亲渴望我读书,故学金特别优厚,第一年就送了六块钱,以后每年增加,最后一年加到十二元。

这样的学金,在家乡要算"打破纪录"的了。

所以一着,先生便对胡适另眼相看,特别优待,认真地为他讲书,把一字一句的意思讲得清清楚楚。

这使胡适得到莫大的好处。

他后来回忆说,他"一生最得力的是讲书",正是他的母亲增加学金所得的大恩惠。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第2课《我的母亲》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第2课《我的母亲》

初中语文试卷马鸣风萧萧我的母亲学习目标:1、积累“文绉绉”、“眼翳”等生字词,掌握字音、字形。

2、能梳理文中记述的关于母亲的几个事例,分析母亲的人物形象。

3、体会“我”对母亲的尊敬、怀念和感激之情,学习母亲宽容、温和等优秀品质。

巩固积累运用1、下列词语中注音有两处错误的一项是( )。

A、穈先生(mí) 广漠(mò) 捞着(lāo) 嬉戏(xī)B、掷铜钱(zhì) 厌恶(wù) 摹画(mó) 管束(sù)C、眼翳病(yì) 抽屉(tī) 容忍(rónɡ) 泡茶(pào)D、文绉绉(zhōu) 绰号(zhuō) 牢骚(sāo) 锁匙(shī)2、根据词义写出相应的词语。

A、卑劣,不道德。

( )B、眼睛角膜病变后留下的疤痕。

( )C、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 )3、抄写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生字两遍:4、下列语段空缺处填写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

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_______眼光,就吓住了。

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_______我。

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_______我,然后_______,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

A、严厉教育责备惩罚B、严肃教育责骂惩罚C、严肃教训责骂刑罚D、严厉教训责备行罚5、与下面一段话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__________。

A、我只得感谢我的慈母。

B、我必得感谢我的慈母。

C、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D、我就得感谢我的慈母。

6、对文中第一句中“野蛮的孩子”一语,我们该如何理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感悟实践(一)阅读课内文段,完成练习:我小时身体弱,不能跟着野蛮的孩子们一块儿玩。

初二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课《我的母亲》教案教学设计反思、板书PPT课件

初二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课《我的母亲》教案教学设计反思、板书PPT课件

---------------------------------------------------------------最新资料推荐------------------------------------------------------初二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课《我的母亲》教案教学设计反思、板书PPT课件初二八年级下册语文第 2 课《我的母亲》教案教学设计反思、板书 PPT 课件初二八年级下册语文第 2 课《我的母亲》教案教学设计反思、板书 PPT 课件初二八年级下册语文第 2 课《我的母亲》教案教学设计反思、板书 PPT 课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理解、积累责罚、管束、广漠、宽恕、质问、轻薄、仁慈、文绉绉等词语。

⑵了解胡适的成长经历,理性思考母爱及其深远影响。

2、能力目标:⑴理解文意,概括文中的母亲形象,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⑵品味含意丰富的语句,把握自传的语体特点狞。

⑶感悟胡适及其作品允所包含的人文内涵,丰富文扦化素养。

3、德育目标:侨联系生活体验,体会母亲办的关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情勇感。

【教学重点】诵读孽。

概括、提炼母亲的形象,弯感悟课文的人文内涵。

1 / 17【教疤学难点】理解作品的深层内狱涵和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银】1、诵读法:课文以饵质朴、真切的叙述语言再现囊了中国传统社会一位既普通芯又伟大的母亲形象。

全文毫达无夸饰之辞,直白,坦诚。

责引导学生充分诵读,把握文搞中的母亲形象,感受母亲深匙细而严格的教育及其深远影铸响。

2、延伸拓展:本违文选自《胡适自传》。

引导控学生延伸阅读有关胡适的传阎记,如其中的《先母行述》冯,全貌性地感知胡适及其作仙品所包蕴的人文内涵。

【教未具准备】多媒体CAI沼课件、投影仪、录音机、打胰印好的讲义资料。

【课时安纶排】1课时。

【教学过程】艳〖教学要点〗诵读,整颂体感知文意。

分析母亲的形犹象。

品味语句,把握自传的优语体特点。

拓展延伸,理性寞思考母爱及其影响。

《我的母亲》课文

《我的母亲》课文

《我的母亲》课文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

我从不明白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她看我清醒了,便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有时侯她对我说父亲的种种好处,她说:“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

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跌股便是丢脸聘书丑)她说到难过处,往往掉下泪来,到天大明时,她才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

学堂门上的锁匙放在先生家里;我先到学堂门口一望,便跑到先生家里去敲门。

先生家里有人把锁匙从门缝里递出来,我拿了跑回去,开了门,坐下念生书,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我是第一个去开学堂门的。

等到先生来了,我背了生书,才回家吃早饭。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爱母兼任严父。

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

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格眼光,便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翌日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

犯的事大,她等人静时,关了房门,先批判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不管息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亲小孩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侯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件小衫出来叫我穿上。

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

”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

”我刚说了这句话,一抬头,看见母样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

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

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的责罚了一顿。

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中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的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庆去睡。

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我母样待人最仁慈,最温顺,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但她有时侯也专门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我家五叔是个无正业的浪人,有一天在烟馆里发牢骚,说我母亲家中有事请某人帮忙,大致总有什么好处给他。

这句话传到了我母亲耳杂里,她气得大哭,请了几位本家来,把五叔喊来,她当面质问他给了某人什么好处。

八下2课《我的母亲》课堂教学实录

八下2课《我的母亲》课堂教学实录

八下2课《我的母亲》课堂教学实录八下2课《我的母亲》课堂教学实录该课获年杭州市初中语文优质课评比大赛一等奖一、整体感知,初识母亲不易的生活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的母亲》(出示题目)。

谁的母亲?生齐答:胡适的母亲。

师:假如你是胡适,你怎么向别人介绍母亲所处的这个大家庭的情况,试着来说一说。

生1:家庭中有大哥二哥大嫂二嫂。

师:你从家庭成员的角度进行了介绍。

同学们对他的介绍有什么补充吗?生2:母亲23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二哥在上海经营,大哥从小就是败家子,大嫂是最无能又最不懂事的人,二嫂是个能干但气量很小的人。

五叔是个不务正业的浪人。

师:家中有一大堆儿女,大女儿大儿子都比母亲大好几岁,这样人家的后母可不容易做啊!母亲的生活确实不容易。

我们不由得感叹:(幻灯片出示)“母亲的命真啊!”生(全班自然接着说):母亲的命真苦啊!(师板书“苦”)二、细细品读,理解母亲多面的性格师:母亲的命这么苦,她会跟人去诉苦吗?会还是不会?请用跳读法到文中去找找理由,并用笔划出关键词句。

(学生动笔划。

)生3:她不会诉苦,她会回避。

第10自然段说“她悄悄走出门去,或到左邻立大嫂家去坐一会,或走后门到后邻度嫂家去闲谈。

她从不和两个嫂子吵一句嘴。

”生4:我也认为不会。

因为母亲从来不说一句伤人感情的话。

师:那她到隔壁闲谈。

会谈点什么呢?生4:(生犹豫了一下)说说家常事,她肯定不会数落儿子媳妇。

生5:她会去诉苦。

因为“大哥从小就是败子,吸鸦片烟,赌博,钱到手就光,光了就回家打主意,见了香炉就拿出去卖,捞着锡茶壶就拿出去押。

”家里全靠母亲一个人撑着。

这么苦会出去诉苦。

生6:她会诉苦。

11自然段第四行,“她不骂一个人,只哭她的丈夫,哭她自己苦命,留不住她丈夫来照管她。

”会向丈夫诉苦。

师:她的丈夫还活着吗?生6:已经死了。

师:是向已经过世的丈夫诉苦,更准确地说是哭诉。

她哭的对象是谁?生6:哭她自己,哭她自己命苦,留不住丈夫来照管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我的母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熟读全文,了解作者;2、学会根据具体事件,概括、提炼母亲的形象特点;3、品味文中语言的质朴、真挚,极有分寸感;4、了解胡适及其母亲身上代表的传统文化意义。

[教学重点]1、感知内容,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2、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特色,感受质朴、真切的文风。

[教学课时]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中国现代史上,曾有这样三位母亲,一位是冯顺弟,安徽绩溪中屯村人,胡适的母亲;一位是吴清芝,河南唐河小吴庄人,冯友兰的母亲;一位是鲁瑞,浙江绍兴东北乡安桥头村人,周树人(鲁迅)的母亲。

她们在身世际遇上有着不少的相似之处:第一,都出生在农村;第二,都嫁给了读书人或小官吏;第三,年轻时都不幸丧夫,年纪轻轻就担负起了抚育幼小子女的重担;第四,她们都识字,有文化。

母亲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位老师。

我们应该好好感激她。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胡适《我的母亲》,了解他的母亲是一位怎样的母亲,作者对母亲感情又是怎样的。

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学者。

资料一:胡适,原名胡洪骍,字适之,安徽绩溪人。

学者。

1910年留学美国,入康乃尔大学,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从学于杜威,深受其实验主义哲学的影响。

1917年初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

191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

参加编辑《新青年》,并发表论文《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出版新诗集《尝试集》,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很有影响的人物。

1919年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主张改良主义。

1938年任国民政府驻美国大使。

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

1948年离开北平,后转赴美国。

1958年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

胡适一生在哲学、文学、史学、古典文学考证诸方面都有成就,并有一定代表性。

著有《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胡适文存》、《白话文学史》、《中国章回小说考证》等。

胡适一生的学术活动主要在史学、文学和哲学几个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上)和《胡适文存(四集)等。

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

晚年潜心于《水经注》的考证,但未及写出定稿。

1962年在台北病逝。

二、整体感知1、学生默读课文。

2、疏解疑难字词,读准字音,弄懂词义:文绉绉(zhōu)庶(shù)翳(yì)责罚管束气量宽恕质问3、你说说看,文中的母亲具有哪些身份?“我”的母亲、当家的后母、死了丈夫的寡妇。

三、理解人物1、请用一句原文,概括作为“我”母亲的人物特点。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2、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也用一句话概括。

(1)学习上的督促天刚亮,母亲叫醒“我”,“催”我去早上学;(2)做人上的训导我说了轻薄的话,母亲重重责罚“我”。

3、从这些事中,你感受到母亲的什么品性?表现了母亲对“我”的既严格又慈祥。

四、品读体验1、找出你认为母亲最感人的细节,谈谈你的体会。

(学生自由发言,言之有理即可)A、“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催我去上早学”。

预设:胡适的母亲深感教子的责任重大。

丈夫去世后,对孩子的教育全部落在了自己头上,同时,孩子是她精神生活的全部,也是她对未来生活的全部寄托,更要对得起去世的丈夫,所以,她想培养孩子早日成才。

B、“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眼病。

”充分体现出母亲的慈爱。

2、作者感人至深的爱戴、感激之情,是通过怎样的语言加以表现的?通过质朴、真切的语言来自然流露的。

五、课堂小结母亲,一个伟大的名词。

作者的母亲,一个备受生活磨难的旧中国妇女,她对“我”教之严,爱之慈。

作者以饱蘸深情而又质朴的文字,抒写下儿子对她的尊敬、感激,读来确实让人泪眼朦胧。

六、布置作业1、认真朗读课文,感悟文中母亲的慈爱;2、课外阅读《尝试集》,了解胡适的文学贡献。

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1、默写词语、拼音2、简答下列问题:(1)作为母亲,她的人物特点是什么?(2)请以“妈妈,我想对您说……”开头,说说最令你感动的母爱的细节。

二、理解反思1、作为当家“后母”,母亲和家人是怎样相处的?表现出她怎样的品性?资料二:《九年的家乡教育》(附后)A、除夕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表现母亲宽容的度量、善良的品性。

B、处理与“我”大嫂、二嫂的矛盾。

——表现母亲的容忍、温和的性格。

2、作为一名寡妇,母亲又怎样的处世为人?受到人格上的侮辱,非常生气,让五叔认错陪罪。

——表现母亲“刚气”的一面。

3、为什么作者用较多笔墨,写了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这看似游离“母亲是我的恩师”这一主题,其实不然。

母亲对我的教育,不仅体现在如何“教导”上,更多地体现在平时怎样待人接物对自己的影响上。

因此,这与家人的相处,是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既写“言传”,更写“身教”。

4、请你就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式,谈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

(学生自由发言,言之有理即可)除前文所讲的三位母亲外,还可补充徐庶之母凛然自尽、孟母三迁、《野火春风斗古城》的母亲等故事。

三、品味语言1、母亲对“我”的教育影响体现在哪里?学得了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宽恕人,体谅人。

(学生齐读文章最后一节)2、这种感情,却是用极质朴、极有分寸感的语言来表达,形成形质统一。

试从文中找出类似的语句加以体会。

(学生自由发言)预设:A、在文字和思想(看文章)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

双重否定,加强对“打了一点底子”的主观肯定,既表明了态度,又不显得断然和绝对。

“一点”,也是谦虚的说法。

B、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混”,表明了作者谦虚的态度,也说明母亲给“我”的教益是多么大。

C、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事实上,作者的好脾气、性格品德是有口皆碑的,但在表述时,用了“如果”,表示这仅仅是一种假设,而不是已经具备了这些美德,表现了作者不溢美、不自夸的品格。

3、仿句:请续写两句,与前文构成排比。

母爱是阳光,让我感到人间的温暖;母爱是明灯,照亮我前行的路;母爱是……(学生写作、交流、点评)四、课堂小结本文写的是“我的母亲”,这是能够引起我们共鸣的话题。

古往今来,多少赤子曾讴歌过世界上最伟大的母爱,“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尽管时代不同,“母亲”的形象会发生很大变化,但是,“可怜天下父母心”是每个时代都相通的。

让我们在生活中感受母爱,用实际行动报答母爱吧。

(播放歌曲《懂你》)五、布置作业1、完成“研讨与练习”、《语文作业本》;2、课外阅读关于母爱的文学作品。

推荐篇目:老舍《我的母亲》,邹韬奋《我的母亲》,朱德《回忆我的母亲》,赵丽宏《母亲和书》。

3、阅读参考资料:【资料整合平台】《我的母亲》的语言特色佚名《我的母亲》之所以能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当然不是凭借什么宏伟的结构和华丽的文字。

而是仗凭它的平实。

平实的语言,朴素明净,把母亲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催我去上早学”。

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中国,女性的地位极低。

更何况胡适之母是一个封建大家庭的主妇,她身为寡妇又兼后母,除了巴望亲生儿子“踏上”他“老子”的脚步外,还企盼什么?所以“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对于非己所生的儿子、媳妇,母亲则“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她实在忍不住了,便悄悄走出门去”,母亲忍辱负重的痛苦形象.只通过这平淡的叙述,便跃然纸上,并在读者心中碰出同情的音响。

没有华丽词藻的堆砌,对母之爱倒显得深沉而质朴。

其实,平实的风格来源于作者的真情实感。

因此,任何虚情假义、矫揉造作都不会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

通读全篇,我们能够感到胡适对母亲的深深爱意。

胡适作为书香门第的后代,在幼年时期接受的便是论述传统儒家忠孝仁爱的伦理教育,以后又从朱子《小学》中,学会了“勤谨合缓”,因而对于母亲的不易,便理解得更深,更切,所以说出了家乡“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

我的恩师便是我的慈母。

”当然,对于自己的母亲,也就爱得更深。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爱母之情,敬母之意,透过字里行间,强烈涌现出来。

感情之真、之纯,动人心弦。

九年的家乡教育胡适一我生在光绪十七年十一月十七日(1891年12月17),那时候我家寄住在上海大东门外。

我生后两个月,我父亲被台湾巡抚邵友濂调往台湾;江苏巡抚奏请免调,没有效果。

我父亲于十八年二月底到台湾,我母亲和我搬到川沙住了一年。

十九年(1892)二月二十六日我们一家(我母,四叔介如,二哥嗣秬,三哥嗣秠)也从上海到台湾。

我们在台南住了十个月。

十九年五月,我父亲做台东直隶州知州,兼统镇海后军各营。

台东是新设白州,一切草创,故我父不能带家眷去。

到十九年底,我们才到台东。

我们在台东住了整一年。

甲午(1894)中日战争开始,台湾也在备战的区域,恰好介如四叔来台湾,我父亲便托他把家眷送回徽州故乡,只留二哥嗣秬跟着他在台东。

我们于乙未年(1895)正月离开台湾,二月初十日从上海起程回绩溪故乡。

那年四月,中日和议成,把台湾割让给日本。

台湾绅民反对割台,要求巡抚唐景崧坚守。

唐景崧请西洋各国出来干涉,各国不允。

台人公请唐为台湾民主国大总统,帮办军务刘永福为主军大总统。

我父亲在台东办后山的防务,电报已不通,饷源已断绝。

那时他已得脚气病,左脚已不能行动。

他守到闰五月初三日,始离开后山。

到安平时,刘永福苦苦留他帮忙,不肯放行。

到六月廿五日,他双脚都不能动了。

七月初三日他死在厦门,成为东亚第一个民主国的第一个牺牲者!这时候我只有三岁零八个月。

我仿佛记得我父亲死信到家时,我母亲正在家中老屋的前堂,她坐在房门口的椅子上。

她听见读信人读到我父亲的死信,身子往后一倒,连椅子倒在房门槛上。

东边房门口坐的珍伯母也放声大哭起来,一时满屋都是哭声,我只觉得天地都翻覆了!我只仿佛记得这一点悽惨的情状,其余都不记得了。

二我父亲死时,我母亲只有23岁。

我父初娶冯氏,结婚不久便遭太平天国之乱,同治二年(1863)死在兵乱里。

次娶曹氏,生了三个儿子,三个女儿,死于光绪四年(1878)。

我父亲因家贫,又有志远游,故久不续娶。

到光绪十五年(1889),他在江苏候补,生活稍稍安定,才续娶我的母亲。

我母亲结婚后三天,我的大哥嗣稼也娶亲了。

那时我的大姊已出嫁生了儿子。

大姊比我母亲大七岁。

大哥比她大两岁。

二姊是从小抱给人家的。

三姊比我母亲小三岁,二哥三哥(孪生的)比她小四岁。

这样一个家庭里忽然来了一个17岁的后母,她的地位自然十分困难,她的生活自然免不了苦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