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 教案粤教版必修
《离骚节选》学案粤教版必修1(粤教版必修)

《离骚节选》学案粤教版必修1(粤教版必修)三维结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立场与价值观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屈原生平事迹及其对后世国民精神的影响;了解楚辞的特点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2、有感情地朗诵全文,细心体会其节奏、韵律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朗诵、品悟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3、借助课文说明和古汉语字典自主理解诗的大意,掌控重点诗句的翻译及重点字词的含义。
4、通过学习本诗,体会屈原坚决执著、洁身自爱的高尚品行和沉重诚笃、坚贞不渝的爱国情怀;并反观自己的青春抱负和人生追求,从屈原那里吸取精神营养。
【学习过程】高效学习三步曲:自主学习→合作沟通→老师指导一、预习。
--凡事预那么立,不预那么废。
1、阅读《语文学习报》第39期《从秭归到汩罗》、《一个屈原已经足够》,参考《名师伴你行》第36页《走进》,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及其人格精神对后世的巨大影响。
2、参考课本第38页《关于楚辞》、《名师伴你行》第36页《了解文体》,了解“楚辞”这一古老的诗歌体裁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3、朗读全文,体会其节奏、韵律。
4、完成《名师伴你行》第35页《预习热身子》。
二、课堂学习。
--“我的课堂我做主。
”〔一〕检查预习。
1、同学互查。
2、老师抽查。
〔二〕诵读、感悟。
1、参考课本第37页练习一,留意以下几点:A、留意句式结构特点:主要是六字句,间有五、七、八字句;B、留意处理好虚词:兮、之等;C、留意处理声音的高低、疾缓、强弱改变,体会其节奏、韵律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D、对特别难懂的句子,可参照说明,在初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诵读。
2、老师指导诵读。
3、同学自读自悟,同学沟通诵读。
4、师生沟通诵读。
〔三〕理解、感知。
1、解题。
〔1〕篇名的含义大致有三种说法:A、西汉司马迁、东汉班固认为:离通“罹”,蒙受、际遇;骚,忧、忧愁、忧患;离骚,际遇忧患。
B、东汉王逸:离,别也;骚,愁也;离骚,离别的忧愁。
C、现代游国恩:“离骚”即古曲名“牢商”,意为牢骚。
高中语文离骚教案 粤教版必修1

《离骚》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2.重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3.学习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所与作者理想的关系;一、对联导入天问千声悲故国, 江咽万语吊斯人.沉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二、读《离骚》1、听朗读正音2、自由朗读读顺3、接龙朗读,读清三、说《离骚》1、读后觉得《离骚》有什么特点,学生说一说。
由此引入楚辞的介绍。
2、本文选自《楚辞》。
(投影)“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
《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解《离骚》1、学生根据文章描绘屈原的外貌。
《离骚》涉及屈原外貌的主要是第三、四节,学生描绘过程中重点解析此两节。
学生释义,教师幻灯出示译文,并且出示屈原图片。
大声朗读,读好。
当场背诵。
2.学生说说所了解的屈原,教师补充。
由此引入第一、二节的学习。
学生翻译,教师幻灯出示译文。
大声朗读,读好。
当场背诵。
[明确]“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寻道夫先路也”,诗人身披香草用以表明自己高洁的品质,诗歌从第一句“帝高阳之苗裔兮”开始,诗人使用大量笔墨,从多方面描述自我的美好而崇高的人格。
他自豪地说明他是楚王同姓之臣,既指出自己有高贵的身份,又表示自己对楚国的兴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他记叙自己降生在一个祥瑞的时辰(寅年寅月寅日〕被卦兆赐命以美好的名字,又强调自己禀赋卓异不凡。
在此基础上,诗人进一步叙述自己及时修身,培养高尚的品德,锻炼出众的才干,迫切地希望献身君国,令楚国振兴,使楚王成为“三后”和“尧舜”一样的圣明君主。
总之.诗人自我的形象,代表着美好和正义的一方,作者相信他的理想和三张,能够把楚国引向康庄大道。
四、品《离骚》1、《诗经》中我们学习了“比”的手法,这种比的手法在《离骚》中有了更广泛的使用。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离骚 教案

15.《离骚》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通过鉴赏重要语句,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教学重点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2、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教学难点1、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教学方法讲读法、讨论法教具准备录音机教学磁带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屈原的《离骚》及他的政治理想。
2、了解《离骚》在诗歌形式上的革新及“楚辞”体。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1)衷怨托离骚,生而独开诗赋立;孤忠报楚国,余风波及汉湘人。
2)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3)亲不负楚,疏不负梁,爱国忠君真气节;骚可为经,策可为史,经天纬地大文章。
4)旨远辞高,同风雅并举;行廉志洁,与日月争光。
)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影片《屈原》的几组镜头:屈原被越王放逐,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并配以主题歌曲。
提问你们知道屏幕上这位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的诗人是谁吗?(学生答:屈原)端午节时民间有一个习俗:吃粽子、赛龙舟(放出粽子,赛龙舟图画)就是为了纪念屈原这位伟大的诗人的。
二、解题1、关于作者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及有关工具书介绍屈原,教师予以补充。
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前278年)名平,字原。
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
)。
“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
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1953年,屈原以诗人身份同波兰的天文学家哥白尼,法国的文学家拉伯雷,古巴的作家和民族运动领袖何塞·马蒂一道,成为世界和平理事会决定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
离骚(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离骚(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导入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有关屈原投江的flash:屈原被楚怀王流放,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
刚刚我们在画面当中看到的就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因政治上的不得志,饱经忧患的屈原于公元前278年农历的5月4日这一天投汨罗江自杀。
后人为了纪念这们守节不移的伟人,于是在端午节这一天兴起了吃粽子、赛龙舟习俗。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位伟大诗人的代表作品--《离骚》二、解题“离骚”的含义:关于<<离骚>>篇名的涵义,古今各家说法不一。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释为“离忧”。
班固在<离骚赞序>>中释为“遭忧”。
王逸在<<楚辞章句>>中释为“别愁”。
后人多各从其一说。
近世学者,则有人据<<大招>>“伏戏<<驾辩>>。
楚<<劳商>>只”及王逸注“<<驾辩>><<劳商>>,皆曲名也”,认为“劳商”与“离骚”均系双声字,“离骚”即“劳商”之转音,因而推论<<离骚>>本为楚国古乐曲名。
现在比较公认的说法是:“离”,通“罹”,“遭遇”的意思;“骚”,“忧愁”的意思。
“离骚”,即“遭遇忧愁”的意思。
三、有关资料1、屈原生平:屈原(约前339~约前278),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
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文学成就:屈原一生创作了《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许多不朽的作品。
高中语文 4.15《离骚》教案设计 粤教版必修1

《离骚》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思想目标:理解《离骚》的思想内容,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主义情感。
2 、知识目标:了解《楚辞》、《离骚》的文学价值;掌握“修姱”、“羁”、“谇”、“怨”、“浩荡”、“溘”、“尤”、“反”、“忳”等实词以及“虽”、“兮”、“以”等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3 、能力目标:吟诵注意节拍、重读和情感,培养学生阅读背诵古诗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 、赋与比的写法;2 、“香草美人”的意象体系。
3 、屈原的精神与理想在诗中的体现。
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
媒体设计:配音朗读磁带、投影胶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1、提问: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慨叹封建帝王武功有余而文才匮乏时说“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这里的“风骚”指的是什么?(《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2、简介: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创了现实主义的诗风,与之相提并论的《楚辞》则开创了浪漫主义的诗风。
所以,“风骚”就成了文学的代名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楚辞》中的名篇《离骚》。
(板书课题:《离骚》)二、解题1、简介屈原:(约前 339 —约前 278 ),我国最早的大诗人。
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战国楚人。
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改革政治,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其政治理想的内容是“美政”。
后遭谗去职,两次被流放,因无力挽救楚国灭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投汨罗江而死。
其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
其作品2、简介“楚辞”:①诗体名。
屈原吸收楚地民间语言和民歌形式而创作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骚”体。
②总集名。
西汉刘向所辑,收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的诗歌作品,主要是屈原的作品。
③特色:“楚辞”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溶化神话传说,塑造鲜明形象;以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
《离骚》教案粤敎版必修

《离骚》教案1(粤敎版必修1)《离骚》创新教案设计赵序行【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和重读。
4、通过鉴赏重要语句,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2、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难点:1、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设想】本文是一篇节奏感很强的古代抒情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学时应以朗读为主,所以我设计了诵读和点拨的学习方法。
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培养对古诗的感悟能力。
在读的过程中,教师适当点拨、引导,以完成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2、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3、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和重读4、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一、导入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
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新时代的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离骚》节选,以求在文学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
二、简介作者及《离骚》1、作者简介屈原简历:屈原是楚国出身贵族,早在楚怀王时就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
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约九年之久。
离骚粤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离骚粤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离骚》是中国战国时期诗人屈原诗人创作的诗歌。
全诗导入美人香草的比喻、大量的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骚体”诗歌形式,对后世触发了深远影响。
以下是整理的离骚粤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概要!《离骚》教案导标显示屏幕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熟练掌握楚辞的文学知识;2.重点理解屈原爱国精神的爱国精神和心智节操;3.学习概括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所与作者理想的关系;4.背诵全诗。
导学点拨窗口【作家作品】屈原(约前339~约前278),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热情诗人。
名平,字原。
楚武王随国之子屈瑕的后代。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自幼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矢志为实现楚国的遗志,对内积极太师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以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告发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
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
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时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屈原的佳作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王室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
他的“美政”理想个股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
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勇气。
屈原的作品充满灵性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
离骚粤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离骚粤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离骚》的创作背景及作者屈原的生平经历。
掌握《离骚》的基本内容、结构、主题及修辞手法。
学会欣赏古典诗歌的美感。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理解、分析古典诗歌的能力。
提高学生运用古典诗歌进行审美教育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屈原的忧国忧民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激发学生追求真理、坚持正义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离骚》的基本内容、结构、主题及修辞手法。
屈原的生平经历及创作背景。
2.教学难点《离骚》中的象征手法及寓意。
《离骚》中的美学价值。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古典诗歌,如《离骚》之前的《诗经》等,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
(2)简介《离骚》的作者屈原及创作背景。
2.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离骚》全诗,感知诗歌的基本内容。
3.分析讲解(1)讲解《离骚》的结构,帮助学生理清诗歌脉络。
(2)分析《离骚》的主题,引导学生理解屈原的忧国忧民情怀。
(3)讲解《离骚》中的象征手法及寓意,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4.拓展延伸(1)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探讨《离骚》在当代社会的意义。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古典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及寓意。
5.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课后深入研究《离骚》,提高自己的审美素养。
四、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离骚》全诗。
2.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写一篇关于《离骚》的鉴赏文章。
3.收集其他古典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及寓意,进行对比分析。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素养。
1.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2.是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离骚》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3.是否关注了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通过反思,不断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与难点讲解教学重点:“同学们,你们在阅读《离骚》时,有没有注意到诗中屈原是如何表达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的?”“我们可以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屈原的孤独与坚持?”2.在分析结构时,我会这样引导学生:“屈原在《离骚》中是如何布局谋篇的?我们可以一起找出诗中的过渡句,看看屈原是如何巧妙地连接各个部分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离骚》创新教案设计赵序行【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和重读。
4、通过鉴赏重要语句,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2、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难点:1、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设想】本文是一篇节奏感很强的古代抒情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学时应以朗读为主,所以我设计了诵读和点拨的学习方法。
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培养对古诗的感悟能力。
在读的过程中,教师适当点拨、引导,以完成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2、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3、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和重读4、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一、导入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
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新时代的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离骚》节选,以求在文学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
二、简介作者及《离骚》1、作者简介屈原简历:屈原是楚国出身贵族,早在楚怀王时就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
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约九年之久。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明其忠贞爱国之志。
成就: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
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屈原的作品主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不朽诗篇。
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评价: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1953年,屈原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2、关于《离骚》和骚体诗《离骚》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也是最长的)抒情诗(政治抒情诗),共373句,近2500字。
特点:香草美人作比兴,神话传说构幻境。
王国维曾说:“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
起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
特点: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
三、整体感知1、诵读课文(1)、放录音或教师范读第一遍: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
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
第三遍:让学生大声朗读。
(2)、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指正读音及节奏。
(3)、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
一般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4)、集体朗读,要求读出语气。
提示:“兮”字,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齐读时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疏通诗词句,整理文言基础知识,初步感知课文。
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并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边读边归纳,教师巡视作必要点拨,解答学生的疑问。
3、主旨把握课文节选部分表达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生讨论.教师作适当点拨)明确:节选部分,诗人自述身世、品质、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诚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悔的高尚节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4、齐读全文,找出文中能体现屈原高贵品质的诗句,并摘抄。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指九天以为正兮,夫维灵修之故也”——忠君报国,虽死不悔。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坚持真理,永不言弃。
这些感天动地的诗句,令我们感受到诗人高贵的品质,宁死不屈的精神。
正如司马迁所赞:“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而从此,一种永世不曾泯灭的信念——对真理的信仰和对理想的追求,一种千古不变的情愫——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乡土的依恋,深探注入到中华文化中来,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光辉传统。
四、作业朗读并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2、通过鉴赏重要语句,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3、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一、复习导入1、学生齐读课文。
2、找个别同学尝试背诵。
二、诗文分析教师:作者在《离骚》的开篇突出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学生:高贵的出身、降生的瑞奇、美好的名字不仅具有上天和先人的赐予,而且具有美好的品质和才能,这些都是自己的后天修养。
主要表达作者出身高贵,与楚王是同根,楚国是我的祖国,爱国是我的本分。
自身的高洁,同时也是与现实的抗争,有众人皆醉唯我独醒的意思。
教师:在你的想像中,屈原有怎样的外貌,怎样的风度?(可先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然后再用课文中的诗句来说)学生:“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寻道夫先路也”,诗人身披香草用以表明自己高洁的品质,诗歌从第一句“帝高阳之苗裔兮”开始,诗人使用大量笔墨,从多方面描述自我的美好而崇高的人格。
他自豪地说明他是楚王同姓之臣,既指出自己有高贵的身份,又表示自己对楚国的兴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他记叙自己降生在一个祥瑞的时辰(寅年寅月寅日〕被卦兆赐命以美好的名字,又强调自己禀赋卓异不凡。
在此基础上,诗人进一步叙述自己及时修身,培养高尚的品德,锻炼出众的才干,迫切地希望献身君国,令楚国振兴,使楚王成为“三后”和“尧舜”一样的圣明君主。
总之.诗人自我的形象,代表着美好和正义的一方,作者相信他的理想和三张,能够把楚国引向康庄大道。
教师:诗人感到流年似水后又是怎样做的呢?学生:时光如逝水,岁月不待人。
诗人深感努力向前,还怕追赶不上,于是就勤奋不懈:清晨去摘山坡上的木兰啊,黄昏去拔经冬不凋的草,即抓紧时间,修养自己。
教师:《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也叫“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可抒难抒之情。
例:“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小流”,(出示投影)唐朝杜甫这两句诗借用对柳絮与桃花的描写,表达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及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的痛苦和愁闷。
请找出相关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运用这些比喻来表达政治理想的。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作适当点拨。
学生:“恐美人之迟暮”一句中“美人”喻指楚怀王“固众芳人之所在”一句中“众芳”喻指群贤,用“椒、桂、蕙、茝”四种植物喻群贤,用香草“荃”喻楚怀王等等,文中用“香草美人”表明对君王的忠诚,对古代君王举用群贤的敬佩以及表白自己的高洁情操,希望君王能够抛弃秽政,不要听信小人谗言,像古代贤明君主那样,以社稷为重,举用群贤,了解自己的忧国忧民的良苦用心。
教师:文中除了使用比喻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还使用了什么手法?请举例说明。
学生:还使用对比手法。
如:古代遇明君王举用群贤“遵道而得路”与昏庸君王狂乱不羁“路幽昧以险隘”形成对比,以此告诫楚王要任人唯贤:“党人”贪图个人享乐与自己为国为民不惜身遭灾祸形成对此,表达自己九死不悔,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三、品读鉴赏教师:你对《离骚》的语言有什么感受?学生1:汲取散文的笔法,行文灵活多变。
句式以六言为主、加上对偶修辞,使整首诗整齐而节奏鲜明。
学生2:大量用“兮”字,不仅加强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诗歌的调子回荡顿挫,婉转动人。
教师:“兮”是具有浓厚楚国地方色彩的语气词,它在诗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相同。
试作一分析。
学生:在句中,表示语音延长;在句间,表示语意未竟,待下句补足;在句末,表示感叹意味。
教师:战国时期,有许多人像苏秦、吴起、张仪等,离开故土后仍有所作为,屈原为什么那么执着?学生:他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感、高洁的志向和高尚的人格尊严,在漫长的专制的时代,如果没有屈原这类人物,中国的历史将更加黑暗。
教师:《离骚》一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学生:《离骚》为我们塑造了屈原这一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首先,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的特征。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很多屈原的画像即使不写上“屈原”二字,人们也可以一眼认出是屈原,就是因为都依据了诗中这种具有特征性的描写。
其次,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
第一,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规矩”“绳墨”),主张举贤授能。
第二,他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哀民生之多艰”“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
第三,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这个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们以力量。
四、诵读诗文1、学生齐读全文。
2、学生背诵全文。
五、作业1、背诵全文2、屈原的伟大人格和爱国精神为后人所传颂。
课后搜集有关屈原的对联、诗歌或评论,写一篇评价屈原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