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结课艺术

合集下载

结课的类型及方法

结课的类型及方法

结课的类型‎及方法一、结课艺术的‎概念结课是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所授知识或‎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定型、概括、深化,对整个课堂‎教学情况作‎出科学的总‎结和评价,以及对后面‎的教学建立‎某种联系,进行适当的‎沟通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

二、结课艺术的‎作用(一)梳理知识,突出重点,总结规律(二)引人深思,后发制人,画龙点睛(三)重点扩充,课外延伸,回味无穷(四)开阔视野,激发思维,启迪智慧(五)留下悬念,诱发兴趣,鼓励创新结课艺术很‎重要。

好的结课,能后发制人‎,画龙点睛;能激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引发学生无‎穷的回味,余音绕梁,情形在目,不知不觉中‎,将课堂教学‎的重点扩充‎,并延伸到课‎外。

课断思不断‎,语停意不停‎。

三、结课的原则‎(一)结课要有整‎体性在新课的导‎入设计上,多设置问题‎的悬念,导引学习生‎探究,解决问题,然后开始课‎堂学习,最后是课的‎结束。

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每一‎个环节都应‎紧扣教学内‎容,使每个环节‎,尤其是结课‎都成为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做到与导‎课相呼应。

(二)结课要有适‎度性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做一名教师‎,应合理分配‎时间,注重环节的‎衔接性。

结课不应戛‎然而止也不‎应超前等待‎也不能拖沓‎冗长,应点到为止‎,适可而止,否则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致。

四、结课艺术的‎方法“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

”语文结课艺‎术方法较多‎,有归纳总结‎式、迁移扩展式、巧设悬念式‎、对照比较式‎、激发感情式‎、巧妙幽默式‎、诱发想象式‎、检查巩固式等‎等。

(一)归纳总结式‎前苏联教育‎家叶尼洛夫‎﹒叶希波说过‎:“通过总结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主要‎事实和基本‎思想来结束‎一节课是很‎有好处的。

"归纳总结式‎结课是教学‎艺术中的最‎常用的一种‎结课方法。

它要求用准‎确、精炼、简洁的语言‎,提纲挈领地‎把整个课的‎主要内容,难点和重点‎加以总结概‎括归纳,进一步的突‎出强调,给学生以系‎统、完整的印象‎,促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其综合‎概括能力。

初中语文课教学的结课艺术

初中语文课教学的结课艺术

浅谈初中语文课教学的结课艺术摘要:课堂教学的小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堂课将要结束时,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花很少的时间,用概括性的语言,对整堂课进行小结收束。

这样不但教学过程完整而且能巩固和强化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堂教学结课方法我国传统艺术很讲究结尾处的余音韵味。

所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讲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教学也是这样,要注重课堂教学结尾的设计。

苏联教育家尼洛夫·叶希波曾说:“通过总结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主要事实和基本思想来结束一节课是很有好处的”。

如写文章,一堂课如能做到“虎头——驼峰——凤尾”,即由精彩夺人的导课、引人入胜的高潮、耐人寻味的结课三部分组成有机的整体,是最好不过的了。

一位高明的教师,常常把最重要的,最有趣的东西放在“末场”,越是临近“终场”,学生的注意力越是被情节吸引,的确,一个恰到好处的结课能起到画龙点睛。

承上启下,提炼升华、乃至发人深思的作用;它可以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回忆,激起学生对下一次教学的强烈渴望。

初中语文课教学的结课形式与其他教学方法一样也是多种多样的。

而且有较高的艺术性,下面就简要谈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几种常用的结课方法。

一、归纳总结法一堂课结束时,教师用准确简炼的语言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小结归纳,使学生从中学精华、得方法、找规律、受启发。

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其综合概括能力。

归纳总结也要抓重点,分主次,不是简单地把教学内容复述一遍,而要让学生在原先学习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再学习,再提高。

进而完全理解,牢固掌握。

因此,要用简明扼要的概括性的语言归纳总结,归纳总结的内容与课文的内容一致。

例如,《故乡》一课的收束。

现在我们看看作者是怎样塑造闰土这个形象的,塑造了这个形象的目的是什么,反映了怎样的现实。

从刚才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闰土是一个典型的旧中国农村的贫苦农民。

他靠出卖苦力谋生。

在军阀混战的年月间,他辛苦操劳,却终因身受天灾、苛税、兵、匪、绅的多重压榨,加上多子的负担,陷入饥寒交迫之中。

绾一个漂亮的“结”——语文课堂结课艺术探微

绾一个漂亮的“结”——语文课堂结课艺术探微
分 张 扬学 生 的 阅读 个 性 , 及 时 指导 , 适 时 引导 , 就 能 帮 助学
们 兴趣盎 然 。
师: 好一个“ 把握住现在 , 就掌握 了未来” , 你朴实的话 语 中蕴涵 着深刻 的道 理 。 生 : “ 追求应该是最大的 ,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 这才是 实实在在的。” 这 句话让我懂得 , 人应该有远大的理
想。 但 也要 注 重现 实。 师: 理 想是 需要 的 , 现 实是客 观 的 , 理 想和 现 实的 完 美
再如《 飞夺泸定桥》 这篇课文 , “ 飞夺” 是文眼所在 , 教师
可 以 引导 学生 在 “ 飞夺 ” 上下 工夫 。学生 很容 易便 提 出 了以 下 问题 : 泸 定桥 在哪 里? 为什 么要 “ 飞夺 ” ? 谁 去“ 飞夺 ” 呢? 引 导 学生 边学文 边质 疑 。 自读 课文 可立 即质 疑 。学 生在 读完 一篇 课文 后 总会产

延 伸— — 课外 的世 界更精 彩
教 育界 有句 老话 说得 好 : “ 三分 得 益于 课 内 ,七 分得 益
于 课外 。” 教 师在 教完 一篇课 文 后 , 要 善于 给学 生推 荐 一些
师: 他们此次见 面的情景有哪些是我们没想到的? 生5 : 3 0 年 过 去 了, 闰土 4 0多岁 了, 没 想到 他 变得 那 么
发 学生 自由朗读课 文之 后 , 提问: 田忌 第一 次与 齐威 王赛 马 为 什 么输 了? 第二次 为什 么赢 了 ? 孙 膑是用 什 么方 法使 田忌
转 败为 胜 的? 这三 个 问题 都 是紧扣 文章 中 心提 出的 。 这种 教
道理 , 还从不同角度欣赏了《 最大的麦穗》 一文。 师生兴致勃
总之 , 教无 定法 , 小学语 文 阅读教 学的 成功 需要 我们 教 师 用心 去摸 索 、 反思 、 积累 、 提高, 结合 小学 生身 心特 点及 个 性特点, 因材 施教 。只有 这样 , 我 们 的语文 阅读 教学 才 会在

语文教学的结课艺术

语文教学的结课艺术

语文教学的结课艺术作者:张星燕来源:《成才之路》2008年第08期语文教学如同写作,固然要重视课文的导学,但也要重视语文教学的结课艺术。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既可以用准确清楚、简明扼要的语言总结全课,也可以追求“留白”,留给学生回味和想象的余地。

一、归纳总结式结课归纳总结式结课是教学艺术中的常用结课方法。

它要求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提纲挈领地把整个课的主要内容加以总结概括归纳,给学生以系统、完整的印象,促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其综合概括能力。

总结固然可以由教师来做,但更要引导学生自己来做,教师只是在必要的时候加以补充和完善。

总结归纳的方式要因势利导,因人而异,恰到好处。

既可以启发学生回忆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也可以重读课文的重点句段,强化印象,还可以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强调学习要点,包括知识点、能力点,以及其他方面的注意点。

这种结课方法看上去顺理成章自然而然,但实际上只有那些在教学艺术上刻意追求的教师才能巧妙灵活地使用这种结课方法,达到挥洒自如的艺术境界。

二、设置悬念式结课不少有经验的教师常常在教学结课时运用设置悬念的方法,使学生在“欲知后事如何”的探究欲望产生的时候戛然而止,从而给学生留下一个有待探索的未知空间,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迫切愿望,使“且听下回分解”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期待。

这种方法既可用于两篇课文之间的教学衔接上(它要求两者的内容或形式有某种内在的联系),也可以用于一篇课文教学的跨课堂连缀处。

如一位老师在《一面》结课时说:“今天我们从课文中学到了一种写作方法,即主要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刻画人物的性格,表现文章的主题。

下一节课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写人的方法,叫做‘窥一斑而知全豹’。

那么这是哪篇课文?它刻画的是哪一个人物?是怎么刻画的?这个人物有什么特点?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这就吊起了学生的胃口,激起了他们的求知欲望,为上好下一节课作了铺垫。

三、机智幽默式结课美国的乔治可汗说:“当你说再见时,要使他们的脸上带着笑容。

曲终收拨当心画,余音绕梁久未绝——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结课艺术例谈

曲终收拨当心画,余音绕梁久未绝——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结课艺术例谈

2018年第胸(总第78蝴)夫放f_曲终收拨当心画,余音绕梁久未绝—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结课艺术例谈吴和情(江苏省宿城中等专业学校,江苏宿迁223800)摘要:结语是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课堂教学的成功和完美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好的结语可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成为沟通课内与课外联络的桥梁,成为巩固与创新的助力,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深化记忆,拓展思维,提高鉴赏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强化教学效果。

在语文教学 号”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结语在课堂中“画龙点睛”的作用。

关键词:语文课堂结尾设计引言明朝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凡起句当如爆竹,骤 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

”这句话说的是写作,同样 适用于课堂教学。

在当前语文教学中,一些老师注重“导语”的设计,采用多种手段,希冀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 进人学习状态。

对课堂教学结束语的设计方面关注不多。

通 常在一节课最后三、两分钟里,教师 课文 ,结课这一环节。

这样的结束语 、、死板,使整个课堂因为这一节而然。

如 期使用这些结束语,不让学生与语文课堂,生“课”的后,不于学生的。

“,在 ”。

结束语是课堂教学的“收口”。

结束语作为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节,对课堂的起 关重的作用。

如说“导语”如“”的话,结束语如“撞钟”,余音 ,三 于。

下面年的教学对同语文课堂教学的借,对语文课堂结束语的设计作一 ,作 。

一、把课结成问号——设置悬念式结语课堂教学结尾应像文章结尾一样,讲究意在笔后、悬念 迭出,,给人一种课结束而的[11。

有些、的课文,个课授完毕。

教师 用教学 的连续性和学生的好奇心,在一课结束提出一些富有启的问题,让学生 思考议论,造 ,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探I 识的兴趣,真正达到“欲后事如何,且听 分解”的艺术效。

教授完《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中的“渑池之会”,设计了这样一个结束语渑池之后,蔺相如被封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在个武将地位高于文臣的代,将相关 系又将如何 呢?最高军事统帅廉颇会对凭三寸烂之舌谋高位的蔺相如采取怎样的态度呢?位极人臣、春风得 的蔺相如又对被誉为赵国屏障的廉颇给予什样的,教师要善于创造性地把课结成“问号”“双引号”“省略号”“感叹应呢?欲知详情,且听下课分解。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结课的艺术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结课的艺术
f 宁 省彰 武 县第 二 小 学 辽
中 图 分 类 号 : 2 _ G6 32
辽 宁 彰武 1 3 0 1 2 2 0
文 献 标 识码 :C
文章 编 号 :6 2 1 7 (0 01 - 1 8 0 1 7 - 5 8 2 1)2 0 3 - 1
结 课 时 . 者 提 了个 问题 : 故 意 找小 羊 的碴 儿 , 笔 狼 目地 就 是想 吃
结 课 是 指教 师 完 成一 个 教学 内容 或 活动 时 , 过 重 复强 调 、 通 归 纳总 结 等 方式 . 回顾 与 概括 所 讲 授 的 主要 内 容 , 强化 学 生 的 学 习 兴趣 , 学 生将 所 学 的 知识 形 成 系统 的 行 为方 式 。 言道 : 善 使 常 “ 始 善终 ” 算 一 堂优 质课 。要 想 让学 生 听 课 达 到“ 才 唯恐 聆 取 之 不

完善 精 要 的结 尾 。俗 话 说 : 筐 编篓 , 在 收 口; 龙绘 风 , 在 编 重 描 重 点 睛 。 此 , 师通 过 巧妙 的结 尾 , 但可 以集 中学 生 的 注意 力 , 因 教 不
引导 学 生对 所 学 的知 识 作简 要 的 回顾 与 整 理 . 清知 识 的关 键 , 弄 完 成 一 堂课 的 教学 任 务 ,而且 具 有促 进 学 生 加深 对 教 学 内容 的
我 们都 是 一 家人 !”这 样 一 比较 , 生 既 能温 故 旧 的知 识 . 学 叉能 进 一步 体 会 世界 人 民之 间 的友 好 情谊 , 受 生 活 的美 好 。 感 26练 习式 . 练 习式 结课 是 最 常用 、 简便 的一 种方 式 , 是 指教 师通 过 最 它 让学 生 做 练 习 的方 式 , 束课 堂 教 学 的方 法 。 主要 包 括 总结 巩 结 它 同 和布 置作 业 两 个 方 面 。 结 巩 同是 让 学 生 总结 所 学 的 内容 . 总 然 后 在 此 基 础上 , 用 提 问 或做 练 习 巩 固新 课 . 查 学生 掌 握 的 情 运 检 况 , 现 问 题 及 时解 决 。 发 家庭 作 业 对加 深 理 解教 材 、 用 教材 、 运 巩

好的结课语给语文课绾一个漂亮的结

好的结课语给语文课绾一个漂亮的结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

”要想上好语文课,务须讲究结课艺术。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节课45分钟,学生的认知积极性呈现一个波形状。

最初1—2分钟注意不稳定,其后20—30分钟学生进入注意力最佳状态。

下课前7—10分钟,注意又开始逐渐趋于衰退。

临近下课,学生的注意力进入分散期,教师应当及时变换课堂的活动方式。

使学生注意力再次反弹,以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规律和方法。

大凡优秀的语文教师,结课时不是草草收场,不是书到临尾渐渐松,而是课了事未休,课终情更浓,课结智不停,不仅仅使学生的思维局限于课内,还要使学生在课外仍然保持强烈的求知欲。

结课艺术是教师的基本功。

但目前有许多在职教师缺乏这方面知识,或者疏于研究,一节课下来,或虎头蛇尾,不了了之;或老生常谈,落入俗套;或牵强附会,随意性强。

有的甚至把课时挤得满满的,以致“溢”出课外;有的则多余几分钟甚至十几分钟,无事可做。

这些无疑会冲淡一节课所学内容,长此以往还会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产生消极影响,这自然谈不上结课艺术。

其实,一节课结尾该如何收束,应讲究艺术,需潜心研究。

那么,怎样让结课语给语文课绾一个漂亮的结?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文学独白感染熏陶文学独白是教师情至高潮的一种难以自禁的倾泻,是教师析理入微时的一种细腻畅快的表达。

它能让人深思,让人警醒,让人振奋。

记得1991年8月,在旅顺举行的全国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中,程翔老师教《孔乙己》一文,曾以一段饱含深情的文学独白作为该课的结尾,给听课者留下深刻印象。

“孔乙己就这样在人们的笑声中死去了。

孔乙己静悄悄地死去了。

他的死一点也没有惊动这个社会,他的死就像树上无声地落下一片叶子,就像荒野枯死了一棵无名小草。

他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度日,最后在笑声中死去。

他活着的时候,封建社会公开地侮辱他、损害他,用封建意识毒害他、麻痹他。

他盲目地挣扎了一辈子,被别人践踏,也自己践踏自己。

这个可悲的下层小知识分子啊,被吃得干干净净,他的人格、尊严、价值被剥夺得干干净净,成了封建教育制度下的一个牺牲品。

别出心裁的语文教学结课艺术

别出心裁的语文教学结课艺术

别出心裁的语文教学结课艺术摘要:成功的结课,对教学内容起整理概括、提炼升华和画龙点睛的作用。

通过精心准备的结课设计和发人深思的结课语言,让学生觉得“余音绕粱,三日不绝;课堂虽终,意趣不尽”,突破课堂教学时空的局限,使课堂教学进入启思激情的意境。

关键词:结课艺术耐人寻味高效课堂语文教学如同写作,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导语要动人心魄,引人入胜,结尾也应精心设计,做到课虽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

完美的结课形式犹如画龙点睛,会使一堂课再生波澜。

作为一门教学艺术,结课形式和方法很多,如何营造余味无穷,别出心裁的语文课堂结尾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做法和体会一归纳总结,提炼升华前苏联教育家叶尼洛夫·叶希波说过:“通过总结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主要事实和基本思想来结束一节课是很有好处的。

”授完一篇课文,教师做一次简要总结,使学生获得一个较为完整的印象。

如教完《方仲永》,我对学生讲:天才需要呵护,天才需要勤奋.学业方面的精神造诣来源于勤奋好学.像方仲永这样天赋极高的神童,后天不勤奋学习结果沦为庸才。

而《孙权劝学》中的吕蒙,大字不识几个,通过学习,也具有了军事和政治上的才干和谋虑。

美国的海伦·凯勒,出生才一个月,就失去了视听能力,不久又变哑了,但她没有屈服于命运,通过顽强的学习,这个残疾儿童成为了美国著名的作家和教育家。

吕蒙和海伦·凯勒与方仲永,正好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后天勤奋学习的重要性。

这样收束可供学生形成总体印象,加深对文章中心的理解,对人物产生不同的感情涟漪二以情激情,打开心扉马卡连柯曾说:“做教师的决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就不能做老师.”教师的结课语言充满激情,言简意赅而又意味深长,将拨动学生的情思之弦,激发他们的美好情感,会收到发人深省的艺术效果。

如教学《陋室铭》一文结束时我说:“今天我们不仅认识了这位身居陋室却心怀天下的大诗人,而且走进了他的精神世界,聆听他人生响亮的宣言,斯是陋室唯我吾馨,刘禹锡几十年宦海沉浮,一生多次遭贬,但他忧国忧民之心从未动摇,他不慕名利,不趋炎附势,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始终保持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实在难得.这些激情的颂扬言语,既充分发挥了教材中语言文字的魅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思想品德,陶冶了他们的情操,使他们的心灵得到深层的净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结课艺术探索
结课是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在这个环节里,教师不但要对所授知识或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定型、概括、深化,又要对整个课堂教学情况作出科学的总结和评价,有时还要对后面的教学建立某种联系,进行适当的沟通。

此外,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当课堂教学进入结尾阶段,正是学生精力最感到疲倦、注意力最容易分散、效率最为低下的时候。

这时,最需要介入有效的刺激来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连续性。

因此结课与课首应能做到相呼应,有始有终,使整堂课浑然一体,要对教学效果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下面我就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结课做了一点肤浅的探索,希
望能得到同行们的批评与指正。

一、“山穷水尽”、“柳暗花明”——诱发想象
根据小学生喜欢幻想、想象、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在结课时,先诱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然后话锋突转,制造悬念,让学生有一种“山穷水尽”的感觉,进而巧妙地引导学生进入课外阅读。

通过阅读让学生自己寻求问题的答案,又
达到“柳暗花明”的目的。

如教完《少年闰土》一文最后一节,师:“同学们,‘我’和闰土少年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离别时难舍难分。

在经历三十年后,我们又相见了。

这时我们又怎样呢?”让学生大胆猜测,积极发言后,师总结:“大家说得很好,想象也很丰富,可惜都想错了。

三十年后,闰土见了‘我’就喊‘老爷’,这是怎么回事呢?大家想
知道吗?请同学们课后到图书馆阅读鲁迅的小说《故乡》就明白
了。


这样的结课,既加深了学生对新课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想象
力,又能将学生入到课外阅读领域,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又如教《琥珀》一课的结束教学时,教师适时出示一幅琥珀的精美挂图,其用意是让学生回忆文章有关的句子和想象琥珀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感受到既含蓄、隽永、耐人寻味,又能有效地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因势利导,概括总结——培养能力
当课堂教学的重难点解决后,教师可结合课文,用归纳结尾的方式引导学生以准确、简练的语言,对所学内容作概括、总结。

可以归纳课文的思想内容、写作特点。

一方面可培养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明晰的了解,提高教学效果。

如在讲授《桂林山水》的结尾时,师问:“这篇课文重点写的是什么?(桂林山、水的特点。

)作者写桂林山、水的目的是什么?(热爱桂林山、水的感情。

)”然后教师让学生归纳总结,生:“作者通过描写桂林山、水的美景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这样言简意赅地抓住课文的精髓进行归纳式的结尾,虽只几句,但思想内容和和艺术特色的归纳、总结都完成了。

又如教学《一夜的工作》,可在总结课文内容的同时引导学生说自己的感受,教师:作者看了总理一夜的工作后,他是怎么想,怎么说的?而你又想对总理说些什么呢?学生满怀深情地
说:“总理,您辛苦了,可要保重身体呀!”“总理,您为人民日夜操劳,我们怎能不感动呢?我们一定会好好学习,将来报效祖国!”再如教《威尼斯的小艇》时,这样结课:师:“夜深了,威尼斯就要沉睡了,我们的旅行也该结束了,这次的旅行你们有哪些收获?”生:“(各抒己见)通过学习,欣赏到威尼斯独特的水城风光;了解了威尼斯小艇的样子和作用;学到了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写作的方法等等。


这种结课,学生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写作特点等方面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较好地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同时也让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感受到了学有所得的愉悦和乐趣,语文综合能力也得到提高。

三、巧妙设问,训练思维——开拓思路
在课文教学的结尾处设问,可把学生的思维再次推向高潮,从而达到拓宽思路、语言训练的目的。

如在《凡卡》的结课时,引导学生讨论凡卡给爷爷的信发出去后,命运将会如何。

学生积极思考时,教师进一步设问:“爷爷能收到凡卡的信吗?为什么?凡卡能跑回去吗?为什么?假如爷爷把他接到乡下,就能摆脱苦难的命运吗?为什么?”这些设问,使学生思维形成“发散——集中——发散——集中”。

此过程,突破常规和经验的禁锢,不断使思维向独特性和创造性方面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而且这样的结尾,让学生动脑、动口,有利于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发散性,促进智能的发展。

四、创设情境,产生共鸣——渗透德育:
在课终处,创设一些与课文相称的生动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之中,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同时抓住学生的心潮起伏、情感相通的时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懂得
并接受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的结尾时,师问:“学到这里,五壮士的英勇豪壮表现在哪里?课文是怎样写详细的?大家明白了吗?”(生:“明白了。

”)接着师述:“课文抓住了五壮士的动作、语言、神态来详写‘顶峰杀敌’和‘英勇跳崖’,以此表现五壮士的英勇豪迈,也证明了他们的确可称为——狼牙山五壮士。

”师把课题的“壮”字圈起来,然后让全体学生起立,带着对五壮士的无比怀念和崇敬,再有感情地一起读课文后几段,最后教师总结:“历史不会忘记英雄,人民不会忘记英雄,让我们记住这悲壮的一幕,
做一个自强不息的中国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这堂课的结课,教师及时抓住学生心潮起伏,与英雄心灵相通,对英雄充满敬佩之情时,有机渗透德育教育。

教师让全体学生起立,激发学生带着对五壮士的怀念和敬佩有感情地读课文相关内容,教育学生记住这悲壮的一幕,做一个自强不息的中国人,使学生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
课文内容、陶冶情感、发展语言的作用,给人一种“言有尽而意无
穷”的感觉,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五、尽显教师语言艺术,让结课更有魅力
教师在结课时,用警示语触动学生心灵深处,使其情思之弦震颤不已,心潮的波澜难以平静,收到发人深省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师小结时说:“小女孩走了,带着那些美好的梦幻,离开了那充满寒冷、饥饿、寂寞、冷酷的世界,永远地离开了那令人憎恨的穷人地狱!她那黑瘦的脸、蹒跚的步伐、蜷缩的身影,为什么不能引起当时人们的同情?她对光明的向往、对温暖的企盼、对幸福的渴求,难道就不能引起我们的警醒吗?今天,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里,过着没有寒冷、饥饿,充满幸福、
关爱的生活,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珍惜、不好好学习呢?”
这样的结课,要求教师尽量发挥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让结课
更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结课有法,但无定法。

结课是一门艺术,它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

教师要因人而变,因文而导,根据没堂课的教学内容、目标、重难点灵活地选择,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使整堂课的教学得到升华,从而达到“课虽终,趣不尽;言已尽,意无穷”的境界。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地造就一种“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结课佳境,从而使结课在整个课堂教学中产生一种“画龙点睛”的作用,以全面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