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6 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 语文版35
新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课件:6.“别了,不列颠尼亚”(共36张PPT)

7、第7段中“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 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 “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 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这几句话运用了什 么修辞手法?
(2)用“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 国的英国游轮”修饰“不列颠尼亚号”的作用? 明确:交代英国对香港施行殖民统治的 末任港督,他的离港意味着英国对香港殖民 统治的终结,香港从此回归祖国。 (3)“这是英国撤离香港是最后时刻”这句 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着重强调英国殖民统治将彻底结 束,香港将回归这一历史事实。
列颠尼亚”
• 同学们,有一首歌这样唱:“小河弯弯向南流, 流到香江去看一看,东方之珠,我的爱人, 你的风采是否浪漫依然?”大家知道这歌里唱 的“东方之珠”是什么地方吗?
• 特写:也称新闻速写、新闻素描, 要求用类似电影“特定镜头”的手法 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 场,采写制作的一种新闻价值高、 现场感强、篇幅短小精悍的消息文 体。 • 特写消息侧重于“再现”,往往采用
主体部分(第2—10段)
1、第2段交代了什么? 明确:交代了告别仪式的时间、地 点及末任港督离任这一事件。 2、主体部分叙述了哪几个时间发生的 什么事情?
四个场景:
(1)6月30日下午4:30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降港 督旗帜。 (2)6月30日晚6:15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降英 国国旗。 (3)6月30日子夜时分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米 字旗降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课堂小结:本课是一篇新闻特写, 它以平实、含蓄、庄重的语言向我们 再现了香港回归时的四个交接场景,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优质课件 第6课《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

2、“这是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这句 话有什么作用? 着重强调英国殖民统治香港将彻底结 束,香港将回归这一历史事实 。
3、导语的作用是什么?
(1)点题:点明英国国旗降落后,查尔斯 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将乘坐“不列颠 尼亚”号回国,这样就赋予了其象征意 义。 (2)揭示全文主旨,在香港飘扬了156年 的英国米字旗即将降下,香港即将回归。 (3)导语突出时间概念,为新闻主体按时 间顺序组织材料奠定了基础。
“掩映在…”“古典的白色建筑”等描述 性的语言形象生动的展现了港督府的外观, 通过对港督府的描述告诉世人经过中国人 民长期的艰苦努力与漫长的等待,香港终 于回归到祖国的怀抱。“陈迹”二字写尽 了香港回归以后,中国人民一段屈辱的历 史已经永远的成为历史。“白色的建筑” 不仅见证了那段历史,而且演绎着今天国 家的尊严,彰显了民族的复兴。
1、“别了,不列颠尼亚”,这一标题有 几层含义,分别是什么?
两层,实指虚指,实指不列颠尼亚号皇 家游轮带着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 康离开香港。
虚指,不列颠尼亚也是指的英国,采用借代 的手法,象征着英国的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 结,中国历史上屈辱的一段总被洗雪。标题 一语双关,传递了中华民族在这种特定的历 史时刻的自豪感,同时,此刻所传递的情绪 又是复杂和深沉的。标题寓虚静于实境,独 具匠心又了无痕迹。 “别了”两字,给人委婉中带有自豪的口 气,反映了当今中国国力不断增强,昔日 的屈辱将不再复返。
背景知识
•香港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香港(香港 岛、九龙、新界)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 领土。 •1840年鸦片战争,1842年签订《南京 条约》,永久割让香港岛;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北 京条约》,永久割让九龙半岛尖端; •1898年,划分势力范围,租借新界。
优质课八年级语文(上)《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50张PPT)(共50张PPT)

体裁:通讯(特写)
通讯是新闻的一种。
现在我们回忆一下,新闻可分为:
狭义——消息
1人物通讯 3工作通讯
2事件通讯 4风貌通讯
新闻
通讯 广义 消息
报告文学
新闻最主要的特征是: 用事实说话, 内容真实;报 道及时;语言 简明扼要
香 港 回 归 纪 念 碑
1、新闻的六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起因 事件发展 事件结果 2、新闻正文一般分为哪几个部分? 3、哪几部分是缺一不可的
邓小平的话,令当时有着“铁娘子”之称的 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这位中国的“钢汉 子”面前,低下了头。1984年12月19日:中 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落实香港 1997年之后实行“一国两制”制度。
本文是一篇特写,特写也称新闻速写、新 闻素描,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的“特写镜头”的 手法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或 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 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1、香港坎坷的历史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 强占香港岛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 《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签订不平等 的《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界 限街以南地区给英国。 1898年6月9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 《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九龙 半岛界限街以北地区及附近262个岛 屿,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 结束)。
请同学们概括本文的中心
本文通过描述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的 四个场景,出色地记录了象征英国殖民 统治的“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的最 后历史时刻,充分表现了香港回归这一 深刻的历史主题。
特写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 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 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 读者面前。
别了,“不列颠尼亚”PPT8 语文版 (共16张PPT)

找出文中庄重而且寓意深刻的句子,并 告诉我你读到了什么:
请大家回顾一 下:我们的祖 国自1997年以来, 都取得了哪些 辉煌的成就?
成功加入WTO
神舟五号 发射
想想:
说说我们的祖国 为什么能够成功 地收回香港主权 以及取得许多辉 煌成就?
情思放飞
我们作为新时代的中 学生,应该怎样去为祖 国的繁荣富强尽自己的 一份力量?
文中对香港回归 过程中哪几个场面进 行了描写?给你触动 最大的是哪个?
历史回顾
香港你知道多少?
品位:
别了,不列颠尼亚
读读 想想:
你能从文中找 出类似“别了,不 列颠尼亚”这样 的句子吗?说说 你的理解。尝试 一下
练习
台湾是中国神圣的领土,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国任何一届政府都不会放弃和平统一祖国的立场。我 们完全理解台湾人民的民主诉求,也完全理解台湾人民 希望有一个和平的环境。但是当台湾当局的领导人试图 要把祖国的领土分裂出去的时候,任何一个中国人都不 会答应。中国人民会不惜一切代价,维护祖国的统一。 我想你大概熟悉林肯总统的一句话,他在演说中曾经说 过,一个“自相分裂的家庭是站立不住的”。他还说过, 美国由各州组成的“联邦乃是永久性的”。我们不希望 事态发展到这一步,因此我们不放弃和平的努力。
精忠报国
不足之处
请多指教
谢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激励学生学习的名言格言 220、每一个成功者都有一个开始。勇于开始,才能找到成功的路。 221、世界会向那些有目标和远见的人让路(冯两努——香港著名推销商) 222、绊脚石乃是进身之阶。 223、销售世界上第一号的产品——不是汽车,而是自己。在你成功地把自己推销给别人之前,你必须百分之百的把自己推销给自己。 224、即使爬到最高的山上,一次也只能脚踏实地地迈一步。 225、积极思考造成积极人生,消极思考造成消极人生。 226、人之所以有一张嘴,而有两只耳朵,原因是听的要比说的多一倍。 227、别想一下造出大海,必须先由小河川开始。 228、有事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229、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 230、积极的人在每一次忧患中都看到一个机会,而消极的人则在每个机会都看到某种忧患。 231、出门走好路,出口说好话,出手做好事。 232、旁观者的姓名永远爬不到比赛的计分板上。 233、怠惰是贫穷的制造厂。 234、莫找借口失败,只找理由成功。(不为失败找理由,要为成功找方法) 235、如果我们想要更多的玫瑰花,就必须种植更多的玫瑰树。 236、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与别人共处逆境时,别人失去了信心,他却下决心实现自己的目标。 237、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 238、回避现实的人,未来将更不理想。 239、当你感到悲哀痛苦时,最好是去学些什么东西。学习会使你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240、伟人所达到并保持着的高处,并不是一飞就到的,而是他们在同伴们都睡着的时候,一步步艰辛地向上爬 241、世界上那些最容易的事情中,拖延时间最不费力。 242、坚韧是成功的一大要素,只要在门上敲得够久、够大声,终会把人唤醒的。 243、人之所以能,是相信能。 244、没有口水与汗水,就没有成功的泪水。 245、一个有信念者所开发出的力量,大于99个只有兴趣者。 246、环境不会改变,解决之道在于改变自己。 247、两粒种子,一片森林。 248、每一发奋努力的背后,必有加倍的赏赐。 249、如果你希望成功,以恒心为良友,以经验为参谋,以小心为兄弟,以希望为哨兵。 250、大多数人想要改造这个世界,但却罕有人想改造自己。
语文版初中语文八上《6别了,“不列颠尼亚”》PPT课件 (9)

zài 接载
紫jīn荆g 掩yǎ映n 、本文正文其由余都哪读几zà个i 部分组成:
1、导语 (第1段)
2、主体 (2—10段)
3、结语 (最后1段)
香港 维多利亚港
合作探究
1、理解本文题目的含义
2、本文按照什么顺序写了几个 场景
• 特写特点:新闻价值高、现场感较强、 篇幅短小精悍。
文章背景
• 《别了,不列颠尼亚》就是一篇新闻特 写,出色地报道了1997年7月1日中国政 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一重大盛事, 真实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王子和末 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 游轮撤离香港的这一历史时刻。
自学检测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第六课
别了,“不列颠尼亚”
香港街景
别了,“不列颠尼亚”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掌握文章中的字词 2、理解本文题目的含义
3、本文按照什么顺序写了几个场景
学法指导
1、朗读课文,通过课下注释解决目标 2、小组间借助参考书,合作探究目标
相关语文知识-----特写
• 特写即截取新闻事实的横截面,抓住富 有典型意义的某个空间和时间,通过一 个片段、一个场面、一个镜头,以事件 、人物、景象作出形象化的报道的一种 有现场感的生动活泼的新闻体裁。
(第十自然段)
中国政府为什么能 成功地恢复对香港
行使主权?
香 港 中 环
全世界的国家和平解决问题的大 环境,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国 际影响力逐渐增大,国力强盛, 领导人的决策英明,人民的团结,
才能实现香港回归
香港回归场面
完成练习册 第16页前5题
天安门广场庆祝香港回归
别了,不列颠尼亚ppt课件下载(语文版八年级上册教学课件)

别了,不列颠尼亚ppt课件下载(语文版八年级上册教学课件)上传者:ylc 邮箱:***************上传者来自:乌海四中课件简介:原创课件,原创课件,有视频,紧配课文流程.好用! )相关课件:上传者:zyz 邮箱:****************上传者来自:云南课件简介:原创课件,新闻(特写)的特点、文章理解、视频及图片相结合。
课件并非原创,有11张来自23613号课件. 「下载次数:279」上传者:刘双平邮箱:****************上传者来自:皖枞阳县周潭镇吴桥中学课件简介:原创课件,非常适用,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其中有有关香港回归的珍贵图片多张. 「下载次数:212」上传者:万博邮箱:******************上传者来自:天津耀华滨海学校课件简介:原创课件,无简介「下载次数:267」上传者:huangran 邮箱:******************课件简介:ppt制作,原创课件,别了,不列颠尼亚.zip, 「下载次数:217」上传者:wangxiaonan 邮箱:*************************课件简介:ppt制作,改编课件,多角度展示香港回归的宏伟场面,主要学习新闻的结构特点,内容构成要素。
本文从特殊角度介绍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下载次数:237」上传者:hnlgs33 邮箱:***************课件简介:ppt制作,转发课件,新课改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前进。
新教材需要我们共同学习,共同钻研,共同鉴赏。
「下载次数:242」上传者:bin 邮箱:***************课件简介:ppt制作,转发课件,资料详细,并有清晰的视频朗读,值得下载!「下载次数:222」上传者:jaj1123 邮箱:**********************课件简介:ppt制作,改编课件, ppt制作,改编课件,具体详实,完整使用.便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习. 管理员注:在42115的基础上进行改编. 「下载次数:205」上传者:李乔松2008 邮箱:**************课件简介:ppt制作,原创课件,ppt制作,原创课件,原创公开课课件,获奖课件,内容详实,画面丰富,实用有效「下载次数:201」上传者:lshzhr 邮箱:*******************课件简介:ppt 制作,改编课件,此课件系在同类课件比较的基础上修改的,适合高一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资料全面,有此课件,就可直接教学,无需大量修改和考虑课件中的衔接。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6课《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

香港回归谈判:
1982年6月至1983年6月,英国提出继续统治香港, 不肯归还,邓小平坚决地说:“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 以讨论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中国政府没有回旋的余 地,我们可以明确告诉你们,中国在1997年要收回的 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和九龙。如果在新中国成 立48年后还不收回香港,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都不能 向中国人民交代,甚至不能向世界交代。”邓小平又 说:“中国希望和平收回香港,谈判收回。如果谈不 成,中国也要收回。” 1983年7月至1984年9月。英国这时企图以主权换 治权。对此,中国政府寸步不让,因为主权是不可分 割的,终于经过两年的谈判,两国在1984年12月签署 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 ‚一百五十六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 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 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 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 降下了米字旗。‛ • 明确:平实语言强烈对比,饱含对长达一 个世纪的殖民统治结束的欣喜之情。
场面三(8--9):
• 米字旗降落,五星红旗升起,这时候人民 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凝( ní ng )重 掩( yǎn )映 瞩( zhǔ )目 易帜( zhì )
凝重:庄重 掩映:彼此遮掩而互相衬托 瞩目:注目,把视线集中到一点 上 子夜:半夜 易帜:变换旗帜,文中指降英国 国旗、 升 中国国旗
• 标题: 别了,‚不列颠尼亚‛ • 导语: (1—2)英国米字旗降落,‚不列颠尼 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 • 主体: (2—10)英方撤离香港的四个场景。 • 结语: (11)大英帝国从海上离去。
• 用二十个字以内概括导语,思考导语部分 的作用。 • 米字旗降落,‚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 交代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开始的时间 和地点,很自然地过渡到下文:按时间顺 序特写英国撤离的几个场面。
语文:第6课《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课件(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 “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这是对末日港督彭定康面部表情特写,生动的写 出了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前黯然神伤的神态。通过 这一神态,我们能揣摩出彭定康当时复杂的心情 。但是不论他如何“面色凝重”,历史的脚步不 会为任何人停止,香港终将回归祖国,更能体现 香港回归的主题。
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 是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 升起。
这是作者在继续末任港督离开港督府时,举行降旗 仪式之后发表的评论,它既回答了彭定康“面色凝 重”的原因,又写出了中国人民收回香港的无比兴 奋。同时通过以比强调了这次升旗是有标志意义的 最后一次,象征着英国殖民者在香港统治的终结。
米五 字星 旗红 最旗 后冉 一冉 次升 降起 下
四个场景
场 景 三
不 列 颠 尼 亚 号 离 港
场 景 四
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终结
三次降旗
港督府降旗
特殊意义
行政管理结束
军营旁广场降旗 交接仪式降旗(易帜)
军事管治告终 国家主权交接 Nhomakorabea3.为何要突出“蒙蒙细雨”“雨越下越大”这一自然环 境呢?
写天气,烘托气氛,体现彭定康离任时的心情,更突出 香港的明天如雨过天晴,前途无限光明。
8、如何理解“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对比。“从海上来”指当年英国强占中国领土,开始殖民统治。“从 海上去”指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含蓄地表达了庄严而喜悦的心情。
9、第7段后一句话用了什么修辞?从中读出什么情感?
对比。饱含对长达一个世纪的殖民统治结束后的欢喜之情。
10、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 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 结。(两个“最后”表达了什么感情?) 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米字旗”降下象征着英国 对香港的管制结束,含蓄的表达了庄严而喜悦的心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周婷 杨兴 体裁:通讯(特写)
通讯是新闻的一种。
现在我们回忆一下,新闻可分为:
狭义——消息
1人物通讯 3工作通讯
2事件通讯 4风貌通讯
新闻
广义
通讯 消息
新闻评论
报告文学
新闻最主要的特征是: 迅速及时、内 容真实、语言 简明
香 港 回 归 纪 念 碑
1、新闻的六要素
盛 世 金 莲
香港特别 行政区行 政长官:
董 建 华
曾 荫 权
梁 振 英
祝愿香港明天 更 加 美 好!
本文 正文由的 哪几个部 分组成:
1、导语
(第1段)
2、主体 (2—10段) 3、结语 (11段)
香港 维多利亚港
第一场景:6月30日下午4点30分,末任港督 彭定康告别 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2— —4段) 彭 定 康 和 女 儿 离 开 总 督 府
末任港督 彭定康
第二场景:下午6时15分,在添马舰军营 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统治结束的告别 仪式,降下英国国旗。(5——7段)
彭 定 康 接 过 降 下 的 旗 帜
英王查尔斯
英女王 依丽莎白二世
第三场景:七月一日子夜时分,中英 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香港最后一次 降落,五星红旗升起。(8——9段)
第四场景: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 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第十自然段)
文中一共写了四个场景
3、一百五十六年前,一个叫爱德华· 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 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 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 旗。(7段)
• 这句话语言平实,但 对比鲜明,其中之一 饱含了中国人民对长 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 统治结束的欣喜之情。
4、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11段) •短短的十三个字,语言庄重而含蓄。运用对比手法, “从海上来”:指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强占了 中国的领土,开始殖民统治。“从海上去”:指英国 殖民统治的结束。胜利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港督府
第一部分(1): ----导语部分。 总写不列颠尼亚号离开 香港,体部分
按照时间顺序,具体叙述英 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
第三部分(11): ----结语部分 • 与开头呼应,交代英 国在香港的统治背景。
请同学们概括本文的中心
本文通过描述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的 四个场景,出色地记录了象征英国殖民 统治的“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的最 后历史时刻,充分表现了香港回归这一 深刻的历史主题。
• 场景一:6月30日下午4:30,末代港督 告别港督府,降港督旗帜 • 场景二:下午6:15,添马舰东面广场降 英国国旗 • 场景三:7月1日子夜时分,中英交接仪式, 最后一次降下米字旗。 • 场景四:0:40,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离开
象征意义:英国殖民主义者结束在香港的统治
权,中国恢复香港主权。
1如何理解标题的含义?
2、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 成,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 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 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 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4段)
• 这句话表面上说的是 港督的建筑,实际上 是在告诉人们,香港 已经回归祖国,末代 港督已经离去,中国 人民一段屈辱的历史 已经永远地成为过去。
明确: 一方面看,参加完交 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 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不 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不 列颠尼亚”号在中国人的目光 中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
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 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 香港的终结,中国历史上屈辱的 一段终被洗雪。标题一语双关传 递出中华民族在这种特定历史时 刻的自豪感。这个标题不仅揭示 了事件的主题,而且新颖别致, 寓意深刻。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起因 事件发展 事件结果 2、新闻一般分为哪几个部分?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 (结语)
3、哪几部分是缺一不可的
标题、导语、主体
鸟瞰香港
4、新闻的标题有 什么特点呢? 除 了主标还有哪些?
引标和副标
写作背景:
•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新华社记者周 树春等四人由此写了这篇《别了,“不列颠尼 亚”》,报道了查尔斯王子代表英国参加中英交接 仪式并与末代港督彭定康离开香港的具体情况。 • 这篇新闻特写,通过对告别仪式的现场描述和 156年的沧桑回顾,体现出香港回归的划时代的重 大历史意义。 • 作为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录,这篇报道笔法灵活, 感情深沉,语言精当,内涵丰富,是一篇新闻特写 的佳作。
1、体裁介绍: •特写:也称新闻速写、新闻素描,要求用类似电影 “特定镜头”的手法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 现场,采写制作的一种新闻价值高、现场感强、篇幅 短小精悍的消息文体。
2、生字词:
旗帜(qízhì ) 掩映(yǎn yìng) 瞩目(zhǔ) 展拓(zhǎn tuò)冉冉升起(rǎn rǎn)凝重(ní 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