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不列颠尼亚(获奖课件)

合集下载

全国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别了-“不列颠尼亚”》精品课件

全国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别了-“不列颠尼亚”》精品课件
字,概述最核心的信息。提纲挈领,牵引全文,吸引读者。
(3)主体:对导语作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
步突出中心。
(4)背景:事件发生的背景、环境、与其他方面的联系
等,为烘托新闻的主题服务。
(5)结尾:结语,是新闻的最后一段或最后一句话,主
要阐明新闻所述事实的意义,加深读者对新闻的理解、感受, 使其从中得到更多的启示,语言精练,紧扣主题。
➢ 开门见山揭示新闻的主旨,在港飘扬了156 年的英国米字旗即将降落,香港即将回归。
➢ 点题,点明了英国国旗降落后,“不列颠尼 亚”号将最后完成接载英国王子和港督撤离 的使命。这样就赋予了“不列颠尼亚”号以 象征意义。
➢ 导语结束在时间上,为通讯主体部分的时间 顺序奠定基础。
主体事件概括
时间 顺序
特写 镜头
四个场景,三次降旗
第一场景:4点3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 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 第一次降旗: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 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 中降下旗杆 标志:今后香港再也不会有港督来统治
港督府最后一次降旗
彭定康和家人离开港督府
第二场景:6时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统治 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 第二次降旗:7时45分,广场上灯光渐暗.开始了港岛上的第二 次降旗仪式。……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 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标志:被英国统治了156年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彭定康接过米字旗
添马舰广场
彭定康接过米字旗
第三场景:子夜时分,中英香 港交接仪式,米字旗香港最后 一次降落,五星红旗升起 第三次降旗:在1997年6月30 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子旗在香 港最后一次降下。 标志: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

优秀课件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课件-10.别了,“不列颠尼亚” (共21张PPT)

优秀课件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课件-10.别了,“不列颠尼亚” (共21张PPT)

1748)创作了同名诗作--《统治吧,不列颠尼亚》,在他40岁的时候,即
1740年,这首诗被托马斯·阿恩(Thomas Arne)谱曲改编成同名合唱歌曲, 即英国海军军歌,同时也是英国国歌之一。
当年正是唱着这首歌曲,英国击败了对手,称霸海上,成为日不落帝国;也正 是唱这首歌曲,英国进攻大清王朝,占领了香港等地。如今这首歌以及这首歌所 表达的意境仍为英国人所钟情怀恋,每逢重大活动庆典,如BBC逍遥音乐会千年演 唱会等,英国人都会摇动旌旗,齐声高唱!
问题·探究
3、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短短的十三个字,运用对比手法,包含这无穷的意蕴:当 年从海上耀武扬威地来,今天黯然地从海上离去。胜利的 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4、短新闻力求简短,但本新闻在有些地方却用了“闲 笔”,如第四段,作者竟在百忙之中用了较多的笔墨介绍 港督府,这样写有何作用? 首先,在结构上给读者一个缓冲空间,因为彭定康告别并 离开港督府是4时40分,此时距告别仪式6时15分尚有1小 时35分,这样可以自然地由一个场景过渡到另一个场景。 其次,在思想内容上,以总督府的沧桑变迁来暗示香港的 百年变迁,是中国日益强大的另一体现。
背景中有历史事件回顾,港督府的修建,英 国统治香港的天数,英国米字旗和港督旗的 升降等,都有准确的记载,虽然只写了一天 中发生的事件,但有很大的历史跨度,容量 非常大,使人在丰富的知识中感受到深厚的 历史内涵。
问题·探究
文中多处运用了恰当的对比,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1、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 了。 运用对比,强调了这次升旗是具有标志意义的最后一次,象 征着英国殖民者在香港的终结。 2、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 悬挂的巨幅紫荆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不列颠尼亚”号和巨幅紫荆花图案形成鲜明对比,说明英 国在香港的统治即将结束,而作为特别行政区象征的紫荆花 图案将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香港即将回到祖国的怀抱。

《别了,“不列颠尼亚”》ppt课件[27张]

《别了,“不列颠尼亚”》ppt课件[27张]
消息
新闻
1人物通讯 3工作通讯 2事件通讯 4风貌通讯 香 港 回 归 纪 念 碑
通讯
新闻最主要的特征是:
用事实说话
1、新闻正文一般分为哪几个部分?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2、哪几部分是缺一不可的
标题、导语、主体
3、新闻的标题 有什么特点呢?
除了主标还有哪 些?
引标和副标
文体简介
“特写”,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来反映事实, 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采写的一种现场感较强、篇幅短小精粹的 新闻文体。
香港紫荆花广场升旗仪式
中国政府为 香 什么能成功 港 地恢复对香 中 港行使主权?环
香 港 回 归 场 面
香 港 会 展 中 心
香 港 维 多 利 亚 港 夜 景
天安门广场庆祝香港回归


回顾课文
通讯是新闻的一种。新闻可分为:
消息
新闻
1人物通讯 3工作通讯 2事件通讯 4风貌通讯 香 港 回 归 纪 念 碑
• 除了历史与现实对照, • 文章中现实场景还有对比的地方。
• 如 、 第五段
• 另外、文章中多处叙述也流露出了民 族自豪感!
• 为什么详写“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 四天”?
• 1、不应该忘记殖民统治的这段历史 。 • 2、中国人民经过了漫长的等待,终于 迎来了香港回归祖国的一天。作者心 中,人民心中,都是感情澎湃。通过 精确地记录英国统治香港的时间来表 现。
• 这句话平实的语言, 对比的鲜明,其中之 一饱含了中国人民对 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 民统治结束的欣喜之 情。
• 从1841年1月23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 海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 共过去了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 • 对中国人民来说,英国在香港进行殖民统治的这 段历史是刻骨铭心的,是不应该忘记的。中国人 民经过了漫长的等待,终于迎来了香港回归祖国 的一天。作者心中,人民心中,都是感情澎湃。 这种感情,通过精确地记录英国统治香港的时间 来表现,语言含蓄,很有分寸。

《别了,“不列颠尼亚”》PPT免费下载

《别了,“不列颠尼亚”》PPT免费下载
பைடு நூலகம்
1、阅读下面四则材料,请分析这四则报道的不同倾向。
• 新华社 香港7月1日凌晨电 1997年7月1日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 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
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新华社的导语突出强调了香港回到祖国的怀 抱,洋溢着民族自豪感和由衷的激动之情。
时间:晚6时15分至7时45分 地点:添马舰东面的广场 5-7 事件:举行告别仪式,查尔斯王 子宣读女王赠言,英国海军士兵 降下英国国旗(第二次降旗)
156年前,英国士兵占领 港岛,升起英国国旗, 英国管治开始
今昔纵比: 156年前,英国 升旗与今日降旗 的对比
“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 的背景”“雨越下越 大”“降下了米字旗”
五星红旗的对比
米字旗插上港岛的时间, 英国管制香港的精确时间
今昔纵比: 英国过去“从海 上来”,如今 “从海上去”
“很快消失”“大英帝国从 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历史与现实相交织,有何意义?
例如:写港督府告别仪式时,加进对港督府历史的追述等,这样一 来,文章就像电影中的闪回一样,使历史与现实以镜头的方式交错出现, 画面感很强。
时间:子夜时分 8-9 事件: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上的易帜,米字旗在香港最后 一次降下(第三次降旗),五 星红旗升起
时间:7月1日0时40分 10-11 地点:南海
事件: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 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英国对香港殖民地统治 长达一个半世纪
横向对比:
“最为世人瞩目”“冉冉升
英国米字旗与中国 起”“从此恢复”
如何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这一标题?
题目运用了倒装句式,强调“别了”,突出了英国统治的 结束。

《别了,“不列颠尼亚”》公开课 精品课件 PPT

《别了,“不列颠尼亚”》公开课 精品课件 PPT
《别了,“不列颠尼亚”》
课文整体把握:
• 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 时代意义的大事,1997年7月1日的香港 政权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 目光。为了记下这一盛事,四位新华 社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 了这难忘的时刻。
在众多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中,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最别致的 一篇,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 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的人们多么激动, 而是选择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角度,并 且把末代港督乘英国皇家游艇“不列颠 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放在一个历 史的背景中,更加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历 史意义。
消息一般由导语和主体两部分 组成。
• 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 的事实或者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 论组成;而主体则具体展开新闻事 实的叙述。本文就是以这样一种结 构组织材料的。
课文分析
• 第1段是导语部分。它告诉我们,香港末 任港督乘“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这标志着长达150年的英国统治的终结。
这些仪式的叙述都很简洁,作者突 出仪式本身的涵义,这表现在介绍了每 一种仪式之后,作者总要引用一些背景 材料,使得每一个仪式都显示出历史的 跨度,有着历史的意义。作者并不直接 出面发表议具 体叙述了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文章 共有10段。有8段写的是现实的场景,分 别是:4时30分,末任港督的降旗仪式;4 时40分,彭定康离开港督府;6时15分, 英国告别仪式;7时45分,降旗仪式;0点 左右,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0点40分, “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33张

《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33张

凝重 (níng) 庄重。
掩映 (yǎn yìng) 彼此遮掩而互相衬托。
陈迹 (chén jì) 过去的事情。
瞩目 (zhǔ mù) 注目,把视线集中到一点上。
冉冉升起(rǎn rǎn)慢慢地。
易帜 展拓 子夜
。 (zhǎn tuò) 施展开拓。
新闻作品要具备以下五个要素,即“五 个W”:When(何时)、Where(何 地)、Who(何人)、What(何事) 、Why(为什么)。
1.新闻一般分为哪几个部分?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2.哪几部分是缺一不可的?
标题、导语、主体是新闻中必不可 少的,背景和结语有时则蕴涵在主 体里面,有时省略。
(第五、六、七自然段)
彭 定 康 接 过 降 下 的 旗 帜
第三场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
米字旗香港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红旗升起。
(第八自然段)
第四场景:7月1日零点40分,在中国南海, 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 号离开香港。 (第十自然段)
1.末任港督离府
2.添马舰广场军营告别仪式 象
香港回归场面
香港会展中心
香港维多利亚港夜景
香港夜景
香港明天会更好!
3.中英香港交接仪式

4.“不列颠尼亚”离港
思考:本文正文由那几个部分组成
1.导语 (第1段)
英国米字旗降落,“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
2.主体(第2—10段)
具体报道了英方撤离的过程。
3.结语(最后1段)
总结全文。从米字旗的降落到五星红旗的升起,英国 结束了对香港的殖民统治,香港掀开了新的一页。
1.旧题新用 意味深长;
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 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写过 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本文 活用此题。

《别了-不列颠尼亚》ppt课件

《别了-不列颠尼亚》ppt课件

概括场景
【任务】本篇新闻报道共写了哪几个场景?
时间
4:30
地点
港督府
场景
末任港督彭定 康告别港督府
情感表达
解题
【任务】同时期同主题的新闻报道与本篇文章标题大相径庭,本文 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的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的人们多 么激动,而是选择了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样一 个新颖的角度。如何理解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0:40
地点 港督府
历史背景材料
添马舰东面 添马舰军营 “不列颠尼亚”号
【任务】将新闻事实与背景材料穿插着写有什么样的效果?
将新闻事实与背景材料融为一体的写法使得现实的场景有 了历史纵深感,历史与现实的纵向对比、现实与现实的横向 对比使政者更加清晰地体会到政权交接仪式的现实意义,作 者的情感态度世更加鲜明。如“日落余音”“日落仪式”等 词语的使用,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所谓“日不落帝国”已经 成为“过去式”。
• 主体:消息的主要部分,导语地具体化。 (以上是必不可少的主要部分,下面是可有可无的辅助部分)
• 背景: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等等,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 • 结论:一般是最后一句话或者最后一段文字。提示新闻的意义、趋向或对报道
内容进行概括总结。
预习任务 1. 如何理解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2. 找出文中的四个场景,完成表格。
主旨分析
【任务】如何理解“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这句话?
《人民日报》1997年7月1日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
参考答案:
• 主谓倒装。突出“别了”这两个字,能够更好地表达情感, 彰显文章主题。
• 运用象征。即将退役的“不列颠尼亚”象征“日落”的大 英帝国,妥帖生动。

《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

《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

3.下面文段横线处依次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
《义勇军进行曲》冉
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
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
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
给中国人民
解放军,解放军开始
香港防务。
A.随着 执行 移交 管理
B.伴着 行使 移交 接管
观点三:此处的“闲笔”是新闻中背景知识的介绍,根据新闻的需要灵活安排。插入这一部分内容,既增强了新 闻的知识性,又使新闻具有广度和深度。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停泊.(bó)
陈迹.(jì)
大厦.(shà)
B.掩.映(yǎn)
旗帜.(zhì) 悬.挂(xuán)
C.甲.板(jiǎ)
A.①②⑥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①④⑤ 答案:B
⑥改革破除利益藩篱,开放倒逼改革深化,要素自由流动的束缚持 续打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一个大国释放出世.人.瞩.目.的活力奇迹。
解析:①釜底抽薪: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使用正确。②一言九鼎:形容所说的话分量很重,作用很大。望文 生义,该成语不能理解为守信用。③行云流水:形容诗文、书画、歌唱等自然流畅。不能用于形容想象力,不 符合语境。④进退有度:前进、后退都有规律,有标准,合法度。使用正确。⑤不绝如缕:多形容局势危急或声 音细微悠长。用错对象,可用“络绎不绝”。⑥世人瞩目:全世界都在关注某人或事。形容人或事非常重要。使 用正确。
《别了,“不列颠尼亚”》
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这一天的零点,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钟声。它响彻 寰宇,向五洲四海郑重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时刻到来了!这是中华民族洗百年耻 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时刻。《别了,“不列颠尼亚”》记录了这一珍贵的瞬间,留下了永恒的画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奥斯维辛 没有什么新闻
罗森塔尔
这里是一座平静的小镇,
也曾经是最恐怖的死亡工厂; 这里见证着人性的堕落,
也凝结着一个民族的苦难;
这里是人类历史无法跳过的一页, 这里是奥斯维辛。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1—3段 导语 简要叙述奥斯维辛的现状
4—5段 背景 介绍过去这里曾是杀人工厂 6—15段 主体 参观者的感受 16段 结尾 奥斯维辛现状
时代的重大历史意义。作为对重大历史事件的
纪录,这篇报道笔法灵活,感情深沉,语言精 当,内涵丰富,是一篇新闻特写的佳作消息 特写 调查报告 新闻评论 香 港 回 归 纪 念 碑
报告文学
新闻最主要的特征是:
①真:内容真实,事实准确。 ②短:简明扼要,篇幅短小。 ③快:要迅速及时,有时效性。 ④新:内容新鲜,有价值。 ⑤强:消息的强是指思想性和 指导性要强。
2、记者在参观时,他的注意力是
放在什么上面的?7-15
作者并未直接描写集中营那些残酷的遗迹, 而是将眼光转移到了其它参观者身上,
参观游览的主体实际上是其它游客,
记者正是通过观察他们的感受和反应 来感染读者的。
3、参观者在集中营里看见了
哪些东西?他们在看见
这些东西时有什么反应?(7-15)
焚尸炉
标题创意 1、一语双关 意味深长 离开、告别 回归、雪耻 2、句式倒装,重在突出、强调
2、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 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 式”的背景。
“不列颠尼亚”号和巨幅紫荆花图案构成形成鲜明对比,说明 英国在香港的统治即将结束,而作为特别行政区象征的紫荆花 图案将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香港即将回到祖国的怀抱。
“…人们对他说,这是‘小的’, 还有一个更大的。…”
——《奥斯维辛没有什 么新闻》
遇难者的鞋 子
遇难者的遗物
“…一看到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集中营里拥挤的囚犯 宿舍
“…这些三层的长条盒子,…在这样 大一块地方,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 人睡觉…”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第三次降旗——7月1日子夜时分的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的 易帜 它标志着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的结束,也 标志着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将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
记者
中央电视台记者白岩松的现场解说词是:“彭定康的车 轮原地转起了圈子,但历史的车轮是不会在原地转圈 的。” 凤凰卫视的解说词是“按惯例,历任港督离港前都要坐 车绕总督府两圈,彭定康也不例外,只是不同的是,彭 定康没有继任了。” 诗人 港督府前车马稀,缓降慢别米字旗。 小号声中斜阳暮,细雨蒙蒙霸权离。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这篇报道与我们在报纸上看到的
一般报道有什么不同之处?
比较的项目 比较的方面
一般报道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时效性 报道内容 情感倾向
最新发生的事件 客观事件 客观
时效性不强 个人感受 个人情感浓厚
1、这篇新闻报道的题目是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那么为什么‚奥斯维辛
没有什么新闻‛,
新闻由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等五部分组成。
1、掌握新闻的相关知识
2、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新闻的定义
新闻也叫消息,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
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是一种及时准确地报道新
的、重要事实的新闻体裁。一般采用客观报道形式,
只用叙述手法。(有时也适当进行一些描写,以增强 具体性和现场感,没有特殊的必要,一般不在消息中发 表议论和抒情。)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新闻 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新闻评论、报告 文学等,是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中常见的报 道体裁。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
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
短新闻两篇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新华社记者
周树春等四人写了一篇题为《别了,不列颠尼
亚》的新闻,报道了查尔斯王子代表英国参加
中英交接仪式并与末代港督彭定康离开香港的
具体情况。这篇新闻,通过对告别仪式的现场
描述和156年的沧桑回顾,体现出香港回归的划
1、新闻的六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起因 事件发展 事件结果
2、新闻正文一般分为哪几个部分?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3、哪几部分是缺一不可的?
标题、导语、主体
主体部分描写了英国撤退时的哪 几个场景?请概括内容。
第一场景:4点30分,降下港督旗帜;4点40分, 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港督府。(第三自然段)
但这位记者还要去报道?
(1).“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早就因它的那段沉重、血腥的历史而出名。 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 对于追求新闻时效性的记者来说, 的确是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可供报道了。
(2).为什么又要写
――但作者还是要写,因为他此时已经不只是一个记者, 更是一个被深深震撼的参观者,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 这种感情驱使作者必须为它写一点东西,以祭奠亡灵,揭露罪恶。
3、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英国曾经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 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 年脱离英国统治,回归祖国,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 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下了。所以把英国的告别仪式称为“日落仪 式”。
4、分析“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第二场景:6时15分,英国告别仪式;7时45分, 降英国国旗。(第五自然段) 彭 定 康 接 过 降 下 的 旗 帜
第三场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易帜。 (第八自然段)
第四场景: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 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第十自然段)
导语:香港末任港督乘“不列颠尼亚”离开香港(1 段) 主体:4时30分:末代港督降旗仪式 ( 4时40分:末代港督离开港督府
狭小的女牢房——“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
但是叫不出来‛ 试验室——庆幸‚没有打开门进去‛, 否则会‚羞红了脸的‛ 纪念长廊——沉思 执行绞刑的地下室——“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 参观结束时——“参观者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 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4、课文中有好几处写到了与奥斯维辛集中营不相称的事物,
部分死难者的照片
“…这是数以千计的照片,是囚徒们的照片。他们都死了— —这些面对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 他们…”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开始时——“默默地迈着步子‛、想象成了现实 ——“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
参 观 者 的 所 见 所 感 和 反 应
毒气室——“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 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死囚牢房—— “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如第八段写到:‚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 雏菊花在怒放‛。请思考一下,这样的一种反差和对比有什么作用?
毒气室和焚尸炉 → 纳粹灭绝生命的地方 雏菊花→ 生命不息 顽强抗争 怒放→ 说明纳粹永远无法阻碍 生命之花的绽放
5、文章最后一段景物描写
再次照应首段景物描写,
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使整篇文章浑然一体。
(1)以乐景衬哀情,寄托对遇难者的哀悼。
(2)对法西斯的控诉,对受害者的哀悼, 对历史的反思,‚前事不忘,后世之师‛
年奥 纪斯 念维 活辛 动集 中 营 解 放 60 周
今天的“死亡墙”
德国总理向遇难者致哀
主题归纳
对法西斯残暴行为的愤怒控诉。
对受害者的哀悼。
对历史的反思。 提醒大家珍爱和平,‚前事不忘,后世之 师‛。
0时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背景:港督府变迁(4段插叙) 结语: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11段)
2——10 段 )
6时15分:英国告别仪式 7时45分:英国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0时左右: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1、如何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标题的含义? 一方面,字面上看是写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乘坐游轮 “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南海夜幕中, 这是现实的场景; 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 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被洗刷。
短短的十三个字,运用对比手法,包含着无穷的意蕴:当年从 海上耀武扬威地来,今天黯然地从海上离去。胜利的自豪之情, 溢于言表。
文中三次写到降旗,各有什么意义?
第一次降旗——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 下 这标志今后的香港再也不会由港督来统治
第二次降旗——港岛上的每天一度的降旗 平时,这一次降旗是很平常的,但这一次降旗,意义非常大,因 为标志着被英国统治了156年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 抱
本文获得普利策奖的颁奖词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 零度写作”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 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 纪念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 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 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 自省。它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个新闻记 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 心,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