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集体评课稿
公开课《马说》评课

评《马说》张永芳 2016、6 《马说》选九年级上册,本文借马喻人,托物言志。
巧妙地把千里马的生活环境,遭受的待遇和当时的社会现状联系起来,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对社会不满的思想感情。
刘老师的《马说》的教学设置了几个主要环节: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合作,求解过程;发展迁移,效果评价。
这种教学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刘老师着重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第一,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这是新课标、新理念对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语文新课标也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因此,刘老师贯穿在课堂中的一条主线就是让学生去阅读去品味。
刘老师既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又积极发挥帮学作用。
最有意思的是刘老师请学生回答问题不用学生起立,这一点让我觉得很人性化,因为刘老师班上的学生回答问题声音大,又很积极,是一种理想的上课氛围。
第二,刘老师把阅读作了几个阶段的安排:第一阶段:纠正读错的字。
第二阶段:确定学习目标,学生求解,自主合作学习。
翻译文中重点句子。
第三阶段:集体讨论、师生合作、教师点拨,分析文章的含义。
老师采用让学生读出新的感受、新的体验和个性化的理解。
在阅读过程中,既要交给学生必要的阅读方法,解决学生阅读中遇到的困难,更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样教师就不是作者的传声筒了,也不是高高在上的主宰者,而是学生阅读的伙伴,是阅读集体中能力略强的一员。
第二,师生与作者的关系。
阅读本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如果读者只是咀嚼作者的口中之食,岂不索然寡味?只要是个性化的阅读,读者总会读出新信息来,许多好作品不是作者写出来的,而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劳动的结果。
《马说》评课

《马说》评课教学思路:《马说》是一篇文言文,这节课的重点是分析文章的思路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首先对上一节课的内容进行复习,我采取让小组抽签选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所学的知识得以巩固。
在传授新知识时,教师先布置学生提前预习,清楚自己会的和不会的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
让学生发挥小组的力量,课代表当老师,讲解文章的重点。
然后安排男女生同学组织辩论赛,男生为伯乐,女生为千里马,课堂气氛活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评课过程:1.教学设计新颖多样,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讲、说、辩、充分体现了生本教学的理念,活动迁移由课内到课外,给学生自由展示的舞台,开阔了学生的思维,抽签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建议:要多留学生讨论的时间,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和表达观点。
2.教学环节的设计较为紧凑,内容丰富,学生准备了充分的资料,尤其是辩论环节,体现了学生的高水平,采用多种形式参与到教学中,小组抽签形式很新颖,全面的调动的学生的积极性。
课件制作简洁实用。
建议:讨论的话题不要仅限于伯乐,多谈论人才方面的内容。
3.学生预习较好,课件出示的题目条理清晰,层层深入,活动迁移部分学生举例准确,观点鲜明,论证有力。
4.思路清晰,迁移活动环节设计新颖,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某些观点闪烁着学生智慧的火花,突出了重难点。
建议:大胆放手。
5.学生辩论激扬生命。
老师的教是为了不教,学生作知识的主人,这就是生本教育。
6.课堂完全交给学生主宰,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班内交流,男女分组辩论,学生成了真正的主人,上节内容检查既有基础知识的巩固,又有能力的检测,既全面又有重点,学习问题设计合理科学,由浅入深,合理性强。
7.课堂容量大,知识和能力获得双赢,教学环节紧凑,辩论精彩分呈,问题设计合理,驾御教材能力高,教师能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建议:学生多动手,多爬黑板。
马说观课议课

马说观课议课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评课《马说》一在阅读教学方式上,该教师主要采用了提问对话法、语言分析法、诵读涵泳法和探究学习的教学方式。
1、提问对话法:阅读教学是一场多维度的对话,在课堂情境中是师——生、生——生的对话,该教师采用提问对话的教学方式,达到了了师生间的对话与互动。
上课伊始,该教师就提出问题“千里马都有哪些特征”,然后自己朗诵课文,让学生一边感悟一边思考,然后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该教师的提问,有目的地设问,引起学生积极定向思考,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积极思考的兴趣,也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领悟文本的内涵。
2、语言分析法:该教师采用的语言分析法主要体现在让学生解释文言文文体中“只、策、或、是、食”等词语的意思,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和技能,积累文言知识。
3、诵读涵泳法:“语文是个工具,掌握工具要靠练,练才能熟,熟才能巧”阅读时一种扎扎实实的学习语言文字、积累语言的好方法;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是促进学生对课文进行身心感受的有效手段。
因此,课堂中,该教师不但采用角色法,让学生扮演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现出作者对千里马的同情之情和对食马人的谴责之情,还让学生背诵课文的的三自然段,这不但有利于学生把握课文的形式与内容,体验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受到文本的教育和感染,而且还能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写作。
4、探究学习:探究学习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课堂中,该教师不断创设问题情境,从而提出“谁该为千里马的不幸遭遇负责”、“伯乐为什么该为千里马的不幸遭遇负责”等问题,最后还让学生就“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进行辩论。
教师通过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中解决问题、获得顿悟,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该老师《马说》的教学主要运用了阅读教学方式中的提问对话法和朗诵法,整个教学设计都是为了引起学生共鸣,理清作者写作意图,激发学生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的探究热情,很好的将文本精神传达给学生。
《马说》说课稿(通用5篇)

《马说》说课稿(通用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
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马说》说课稿(通用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马说》说课稿1一、说教材第一点、教材地位及作用《马说》是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1单元中的第四篇课文。
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通篇写马,实则写人。
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文章对自己不着一字,愤懑不平之情和穷困潦倒之感却充溢其中。
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引发学生的思考:当代千里马是否也要依赖于伯乐?第二点、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这一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2、理解作者的思想,领会文章的寓意。
因为新课标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的要求3、引导学生认识到只要人才保持良好的心态,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持之以恒,就能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树立远大理想,不断完善自身素质,成为坚毅、执着、博学、谦逊的人才”的育人目标。
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来表述自己的观点,生动形象而寓意不言自明,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
二、学情分析8年级学生较活跃,形象思维较强,有一定的概括能力,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进行分析。
意义识记已优于机械识记,自我意识较强,对事物有一定的独立见解,但他们的有意注意稳定性较差。
在教学过程中,可将积累词语与培养想象力结合起来,文言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学生虽已初步接触了文言文,对怎样学习文言文也已有了一定的整体印象,但还是有畏难心理。
所以要抓好预习。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评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评课稿1. 引言《马说》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马的形象与品质。
本评课稿将从课文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过程与方法以及教学反思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以期提供给教师们对这篇课文的教学参考。
2. 课文内容《马说》是一篇描写马的诗歌,采用了马的视角,通过马的语言来揭示马的品质和感受。
课文分为三个节段,分别描绘了野马奔腾、马在田间吃草和马拉车奔跑的情景。
通过马的叙述,我们可以感受到马的自由与热情、马的贪食和饱食以及马的勤劳和坚韧。
3.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马的形象与品质,理解课文的基本意思和情感表达。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由、热情、勤劳和坚韧的认识和感受。
4. 教学重点与难点4.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基本意思和情感表达。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 4.2 教学难点•理解马的语言表达和情感传达。
•培养学生对自由、热情、勤劳和坚韧的认识和感受。
5. 教学过程与方法5.1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与马相关的知识。
例如,“大家能说出与马有关的词语吗?”、“你们在生活中接触过马吗?”第二步:整体阅读(10分钟)让学生阅读全文,并理解整个课文的基本意思。
教师可以提醒学生注意马的视角和对应的场景。
第三步:分段阅读(20分钟)分为三个节段,让学生分组阅读,每组负责一个节段,并理解、总结节段的基本内容和情感。
第四步:情感体验(15分钟)让学生围绕自由、热情、勤劳和坚韧等话题展开讨论,与课文中马的特点相联系,加深对马说的理解和感受。
第五步:思考与探究(20分钟)提出一些问题供学生思考探究,如“为什么用马的视角来描写?”、“这篇诗歌给你什么样的启示?”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背后的意义和价值。
第六步:总结归纳(10分钟)让学生小组展示各自的学习心得和收获,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强化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马说评课稿

篇一:《马说》评课《马说》一课的学习目标设定符合文言文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马说》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写的,文章托物言志,有着含蓄而深刻的寓意。
学习《马说》这篇千古美文,在今天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根据新课标提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要求,学习文言文的分析方法,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分析理解能力,通过文言知识的学习,掌握相应的文言知识,为今后文言文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教学中能够利用相应的检测训练,及时检测和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并通过课外对比文的阅读训练,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篇二:马说说课稿《马说》说课稿许俊芳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
其时,作者出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郁郁,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本文正是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
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用文字来书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使学生了解作者韩愈怀才不遇的情感,理解“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的主题。
3.明确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
培养学生对人才的认识。
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领悟作者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学习的难点。
评课《马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该名老师通过在多层次、多角度、多智慧的阅读对话中,让学生深入文本并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下面,我主要针对阅读教学的基本方式从三方面来阐述:
一、以情带读,读中悟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个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他们机械的割裂开来。
”该名老师以“读”贯穿整个课堂,采用了诵读涵咏法中的诵读法,通过“老师读—学生读—自由读—个别读—齐读”,让学生在认真反复的诵读中,把千里马的遭遇、文言文的语言表达、作者的思路化为己有。
并且该名老师十分注重学生情感的体验,要求学生以情带读,从而感受作者对当时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二、连贯问题,层层深入。
在《马说》一课中,该名老师还以连贯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娴熟地运用了“提问对话法”来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思考文章主旨。
如她首先让学生找出千里马的特点,接着问“千里马有怎样不幸的遭遇?”其实这是让学生找出作者写作的原因。
接着问“谁该对千里马负责?”就是引申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层面。
到了最后“千里马该为自己负责吗?”把学生的思维扩散开来,也把课堂气氛推到高点。
三、原初感悟,联系生活。
马说教学过程评析

《马说》教学过程评析周娟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代有个善于相马的人是谁吗?俗语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今天,我们就走进韩愈的《马说》。
评析:怎样让学生最快地走近这篇文言文?开门见山,用“古代善于相马的人”引出话题,用“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可密切了”作为过渡语,引导学生利用课文第一、二两句来回答,既使学生对作者阐述的“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有了初步印象,又令其快速地走入了文本。
接着,让学生介绍作者,给予发言学生肯定与鼓励,并告知学生,学习文言,从朗读开始。
二、整体感知(一)因声求气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大声朗读课文两遍,把遇到不懂的词句画出来。
2、小组代表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听,字音读对了吗?停顿合适吗?)3、师生合作正音,讨论文章停顿。
4、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听,学生评价)5、师生合作点评教师的朗读。
明确:学文言文,通过朗读,去感觉文章的气韵。
评析:文言文,需要“吟哦讽诵而后得之”,要一读再读,读得准确、流利、有感情。
此环节中,设计多种方式让学生“读”:自由读,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听朗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评范读,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这些不同形式的读,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走入了文本,为下个阶段目标的实现打了下了基础,更让学生明白“学文言文,通过朗读,去感觉文章的气韵”。
(二)因文解字1、学生自主翻译课文。
要求:利用课下注释,口头翻译课文,标注出不理解的字词句。
2、师生合作释,讨论辨析“骈、是、食、策、之”等文言词义。
明确:学文言文,把词语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揣摩它。
评析:此环节,要花时间,让学生在主动译读中发现问题,提出质疑;要敢放手,通过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合作解决问题;要引导鼓励,将话语权利归还学生,提高学生的解读能力,突出重点。
(三)因言寻意1、思考:文章短短151字,有一个字频繁出现,饱含了作者的感情。
是哪一个字?明确:“不”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说》集体评课稿
宁安农场中学语文组
杨威:
本课的教学,让学生反复朗读,以引发学生情感上的投入,同时学习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引导学生理解本文托物寓意的方法,挖掘文章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
在课堂教学进程中,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积极培养学生自学探究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唱“独角戏”、“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学生成为了装知识的容器,这种教学模式和公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利提高。
新的课改对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
这一学习方法,转变了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由“灌输者”变为“指导者、点拨者”。
学生学习由被动者变为了主动者,由原来的“要我学”,变为了“我要学”。
鉴于这一点,在这节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少讲,如果讲,要讲到“点”上,要精要。
许多知识点,主要通过学生间的讨论来完成教学任务。
我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讨论,成为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
孙庆:
课堂上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辩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多年的课文教学使我深刻地认识到,目前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差,
“言之无物,言之无序,言之无理”,更谈不上“通顺、连贯、得体”了,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课堂教学中特设计了讨论这一环节。
从学生的回答情况来看,收到了预想的效果。
学生就“究竟是千里马重要还是伯乐重要,说说理由。
”这个论题展开讨论,有的同学很有创见,提出新的见解,博得了全班同学的好评。
吴祖光:
在和谐课堂里,学生是课堂的中心,有民主的学习氛围。
在民主的学习氛围中,学生能够充分、自由地彰显个性,毫不隐瞒自己的观点,不论对与错,尽显个人所思所想,敢于向教材和老师质疑,不用担心老师的责备,不用担心同学们的嘲弄,只在乎将自己的言论作为课堂交流、讨论的一部分,积极参与,大胆表达。
老师给予学生应有的指导与呵护,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面”的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