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比例的认识》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

《⽐例的认识》教学设计范⽂(精选5篇)《⽐例的认识》教学设计范⽂(精选5篇) 作为⼀名默默奉献的教育⼯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编帮⼤家整理的《⽐例的认识》教学设计范⽂(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家。
《⽐例的认识》教学设计1 教学⽬标 1.知识技能 结合“图⽚像不像”“调制蜂蜜⽔”等情境,找到相等的⽐,理解⽐例的意义,认识各部分名称,能通过化简⽐或求⽐值判断两个⽐能否组成⽐例,会⽤两种形式表⽰⽐例。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经历⾃学和合作的过程,体验学习的快乐。
3.情感态度 培养学⽣⾃主参与的意识,培养学⽣观察、分析、概括的能⼒。
教学重点 通过情境理解⽐例的意义,通过求⽐值或化简⽐判断两个⽐是否能组成⽐例。
教学难点 通过求⽐值或化简⽐判断两个⽐是否能组成⽐例,并正确的写出⽐例。
教法学法 讲授与⾃学相结合、⾃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学卡 教学过程 ⼀、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1.复习学过的有关⽐的知识。
2.谈话引⼊新课。
⼆、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例的意义。
同学们还记得这些图吗?请联系⽐的知识,想⼀想怎样的两张图⽚像,怎样的两张图⽚不像? 你们能说出每幅图的长与宽的各是多少吗?请在学习卡上写下来。
写出长与宽的⽐,并求出⽐值。
完成学习卡的第⼀题。
2. 初步感知⽐例的意义。
(1)交流反馈。
(2)引出⽐例的意义, 因为这两个⽐的⽐值相等,所以我们可以写成⼀个等式,6:4=12:8,也可以写成6/4=12/8 师:像这样表⽰两个⽐相等的式⼦叫做⽐例。
(板书:⽐例) 3.组织看书,认识名称 我们知道了⽐例的意义,那么,⽐例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呢?请⼤家⾃学16页的“认⼀认”,完成学习卡的第⼆题。
【设计意图:让学⽣⾃学⽐例的各部分名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他们,既培养了他们的⾃学能⼒,⼜处理好了讲授与⾃学的关系。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比例解决问题》是学生在掌握了比例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内容。
本节课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理解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比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内容共安排了4个课时,本教学设计为第一课时。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比例的基本知识,能够理解比例的概念,会解比例方程。
但在实际应用比例解决问题时,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愿意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比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2.学会运用比例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运用比例解决问题。
2.难点:灵活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比例。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体会比例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实践操作法:动手操作,巩固比例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案例和练习题。
2.练习题:准备一些实际问题,供学生练习。
3.小组活动准备:划分小组,准备讨论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片,如购物、行程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比例解决问题。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个具体的案例,如购物问题:一件衣服原价60元,现在打8折出售,求打折后的价格。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发现可以用比例解决问题。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案例,运用比例解决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呈现一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题目内容包括购物、行程、比例尺等问题。
完成后,教师进行讲解和点评。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例子,并进行交流分享。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学数学_3.3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感受比例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使学生掌握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的方法,能正确地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3.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初步学会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二、教学重点构建解正反比例应用题的思维模式,使学生掌握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一)课前练习1、判断下面各题的比例关系,并说明理由。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2)总价一定,单价和数量()(3)和一定,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4)工作总量一定,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二)引入新课我们已经学过了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还学过了解比例,应用这些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比例的应用.教师板书:比例的应用1、介绍唐山农民义务救灾小分队事迹:我国南方罕见的特大冰灾雪灾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
河北省唐山市农民宋志永平时做些小生意,家境并不富裕。
从电视上看到灾区断水断电的情景,他毅然从家中存折上取出3万元钱,并联系了本村12名村民,备上铁锹、铁镐,租了辆中巴车,大年三十下午4时毅然南下,赴湖南郴州参加救灾。
2、出示题目:救灾小分队汽车2小时能行驶8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河北唐山到湖南郴州共行驶30小时,河北唐山到湖南郴州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1)学生利用以前的方法独立解答.80÷2×30=40×30=1200(千米)(2).利用比例的知识解答.思考:这道题中涉及哪三种量?哪种量是一定的?你是怎样知道的?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教师板书: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教师追问:两次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什么相等?怎么列出等式?解:设河北唐山到湖南郴州之间的公路长X千米.80:2=X:302X=80×302X=2400X=1200B学生解答。
应用比例解应用题教学设计6篇

应用比例解应用题教学设计6篇应用比例解应用题教学设计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教材P59―60内容。
1.理解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技巧,学会用比例解决一般问题。
2.通过与前面旧知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比,理解应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优势和好处,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运用正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正确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解比例应用题是在学生理解了正、反比例的意义并学会解比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包括正、反比例的应用题,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通过两个例题讲解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解法,通过讲解使学生掌握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特点以及解题的步骤。
用正、反比例解应用题首先要根据题意分析数量关系,能从题目中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或者积)是否一定,从而判断这两种量中是否成正(或者反)比例,然后设未知数列比例解答.判断的过程是正、反比例意义实际应用的过程,所以是比例应用题的难点,要予以高度重视.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对“比例分配与正比例应用题”“正比例应用题与反比例应用题”这两组概念加以区别,从多角度、多方位提高学生对比例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解比例应用题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比例的基本知识”、同时在四五年级学习了简单的“归一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所以本节课可以重点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学理念。
学生对用比例解决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沉淀,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老师力求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通过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自我展示、一题多解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完成“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转变过程;强化以人为本,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
另外,在练习的设计上,本节课力图通过加强对比训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3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比例解决问题优秀教案(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比例解决问题优秀教案(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比例解决问题优秀教案第【1】篇〗《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用比例解决问题”(教科书P59—60的例5、例6,以及P60页做一做的内容,练习九3—7题。
)【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过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包括正、反比例的应用题,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
教材通过例5和例6两个例题,讲解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解法,使学生掌握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特点以及解题的步骤。
正、反比例应用题,首先要根据题意分析数量关系,能从题中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或积)是一定,从而判断这两种量是否成正(或反)比例,然后设未知数X,用比例解答。
判断过程也是正反比例意义实际应用的过程。
为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教学用比例的知识解答。
正、反比例应用题中所涉及到的基本问题的数量关系是学生以前学过的,并能运用算术法解答,本节课学习内容是在原有解法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参与,合作交流、发现归纳出一种用正、反比例关系解决一些基本问题的思路和计算方法。
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之前,已经认识了正比例意义和反比例意义,会判断生活中含有正、反比例意义的数量关系,也会解决生活中有关归一、归总的实际问题。
本节课主要学习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含有归一和归总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
教学应用正比例解决问题,教材由张大妈与李奶奶的对话引出求水费的实际问题,为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解决,然后学习用比例的知识解决。
在学习用反比例的意义解决问题时,与学习正比例的方法相似,也是先让学生用已有的方法解决问题,然后学习用反比例的意义判断实际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也为中学数学、物理、化学学科应用比例知识解决一些问题作较好的准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教学⽬标:1.使学⽣进⼀步理解正⽐例和反⽐例的意义,学会⽤⽐例知识解答⽣活中的简单问题。
2.引导学⽣利⽤已学知识,⾃主探索,培养学⽣问题解决的能⼒。
3.感受⽐例知识在现实⽣活中的⼴泛应⽤,体会数学与⽣活的联系,渗透环保教育。
教学重点:⽤⽐例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的⽐例关系,并能根据相等关系列等式。
教学过程:⼀、激情导⼊1.⼀辆汽车⾏驶的速度不变,⾏驶的时间和路程。
2.⼀辆汽车从甲地开往⼄地,⾏驶的时间和速度。
看上⾯的题,回答下⾯的问题:(1)各有哪三种量?(2)其中哪⼀种量是⼀定的?(3)哪两种量是变化的?这两种量是按怎样的规律变化的?他们成是什么关系?⼆、民主导学任务⼀:⽤正⽐例知识解决问题1、出⽰例题:王叔叔开车从甲地到⼄地,前2⼩时⾏100千⽶。
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已地⼀共要⽤5⼩时,甲地到⼄地相距多少千⽶?(1)、学⽣⽤学过的⽅法尝试解决,教师巡视,请⽤不同⽅法解答的同学板演。
(让他们说说是怎样计算的?)师:⼤家从多⽅⾯思考,想出了许多合理的解答⽅法。
我们已经学过了⽐例的意义、解⽐例的知识,能不能利⽤⽐例的这些知识来解答这道题呢?(⽤正⽐例知识解决)2、出⽰思考题:(1)题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2)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例关系?(3)根据你判断的⽐例关系列出⼀个含有未知数的⽐例式吗?师:请围绕以上问题独⽴思考⽤⽐例知识解决这个问题的⽅法,再和同桌说⼀说。
师:结果会和上⾯的计算相同吗?同学们⾃⼰算⼀算吧!3、练习。
P60 1任务⼆:⽤反⽐例知识解决问题1、出⽰例题:3⽉12⽇植树节,学校组织同学们参加植树活动。
如果每班种30棵,需要12个班级。
如果每班种20棵树,需要多少个班级参加植树活动?2、尝试⽤⽐例知识解答师:同学们,你们能⽤⽐例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吗?请⼤家先独⽴思考解答,完成后再与同桌交流。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第1篇】【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熟练掌握简单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是让学生画线段图来分析题意,这部分内容是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也就是不同的解题思路来分析。
从而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种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为下一步学习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熟练掌握简单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例2分析一个数量的两个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确定把什么看作单位1学生不难理解,教学时,要画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学生就不会感到有太大的困难了。
例3分析的是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教学方法与例1相同。
【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解答稍复杂的`求一个数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思路,并能正确解答。
2、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培养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分析和掌握把什么量看作单位1及谁是谁的几分之几。
【教学难点】分析和理解两个数量的比校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难些。
【教学过程】备注活动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题意。
1、教师出示例2的情境图。
2、让学生结合图叙述题意。
活动二:动手画图,分析题意。
1、你能不能用上节课我们讲过的学习方法,借助于其它的方法来分析一下这道的意思呢?学生动手画线段图,分析。
小组交流。
与教师共同再一次感受如何画线段图。
(教师板书)重点让学生明确谁是单位1。
2、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确定解题的思路。
3、可能会有两种不同的思路。
教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
4、全班交流,订正。
5、问:这两种解法有什么区别?有什么联系?活动三:教学例3.教师出示例3。
1、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根据这句话应当把什么看单位1?3、学生试画出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4、学生自己解答。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分析的?与全班交流。
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案例分析数学教案设计

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案例分析 - 数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教学的学习,学生应该可以掌握:1.什么是比例及其相关概念及应用;2.如何运用比例的相关知识解决小学数学中的一些实际问题;3.如何运用比例的相关知识求解物品的价格,实现语文和数学同步教学。
二、教学内容1.比例与比例的相关概念的介绍;2.比例的应用:解决小学数学中的实际问题;3.运用比例的知识求解物品的价格。
三、教学步骤及流程1.前置知识的梳理与导入1.1 教师出示“2 ∶ 3 = 4 ∶ 6”这组比例,并向学生询问其中的意思。
1.2 掌握学生对比例的理解程度,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比例及相关概念。
2.讲解比例的定义和比例的相关概念2.1 弄懂比例概念之前,学生需要明确比例的定义。
2.2 讲解比例的定义及比例中数值和单位的相关概念,做好学生思维的导入,为后续的教学工作打好好基础。
3.比例的应用-解决小学数学中的实际问题3.1 准备一些实际问题,利用黑板把问题啄成标准教学模式,如:一个长方形的长与宽之比是2 ∶ 3,长为5何宽为多少?3.2 完成标准问题后,教师把题型转化为更加普适的模式,如利用比例解决汽车行驶实际问题,墙体涂料购买数的实际问题等。
使学生能够更好理解比例的应用,解决更加实际的问题。
4.运用比例的知识求解物品的价格4.1 引导学生采用比例的方法来解决物品的价格问题,如:体毫水的价格是一元五角,一毫升水的价格是多少?4.2 通顺学生阅读材料,借助图表展示、比例的抽象讲解等方式,深入解读比例的概念和运用。
5.教学总结5.1 巩固比例的相关知识,强调文化跨学科教学的必要性。
5.2 教师总结今天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并向学生展示在应用比例相关技巧的过程中取得的成绩。
四、思考与评价1.本次教学重视实际应用问题的研究,学生体验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教学环节中引导学生参与,同时通过普适的应用场景,更自然地实现教材内功运用。
3.在教学过程中,根据班级学生的不同学习水平,科学地设计讲解,因材施教,帮助每一个学生取得学习成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即墨市德馨小学杜彩飞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信息窗4第49-—52页,课题:用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简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过正反比例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
也是为中学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中应用比例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做较好的准备。
【教学目标】
1.掌握用正反比例的方法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沟通用正、反比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联系和区别。
2.利用迁移,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对比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3.通过解决现实问题,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掌握用比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数量的比例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微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同学们,青岛啤酒不光是深受我们青岛市民的喜爱,并且早已成为全
国乃至全世界的名牌产品,每年青啤公司都要向全国各地输送大量的优质啤酒。
今天让我们跟进啤酒生产的最后一道工序“装运啤酒”,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让生观察情境图,获取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谈话:观察情境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生1:(1)480瓶啤酒需要多少个箱子?
生2;(2)需要几辆汽车?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进行板书。
谈话: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二)探究交流,获得新知
(1)独立思考:480瓶啤酒需要多少个箱子?这个问题可以怎样解决?
(2)提出学习要求:学生先梳理信息,独立思考,再把想法写在本子上。
(3)组内交流想法和做法:
小组交流要求:
①说:把你的想法和做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
②听: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并提出自己的意见。
(赞同的或是补充或是质疑)
③改:虚心听取小组同学的意见与建议,改正或完善自己的做法。
④总结:组长对小组的做法进行及时全面的总结,以便全班交流用。
(4)小组上台展示交流结果,重点说说解题思路。
预设:第一小组代表:
我们小组先列表整理条件和问题,
2箱 24瓶
?箱 480瓶
利用以前的知识解决,先求出每个箱子能装几瓶啤酒,再求装480瓶啤酒需要几个箱子,列式:480÷(24÷2)=480÷12=40个;
第二小组代表:
我们小组补充:先求480瓶里面有多少个24瓶,再求装480瓶啤酒需要几个箱子,列式:480÷24×2=20×2=40个;
第三小组代表:
用了比例知识解决的。
(投影仪出示)
解:设装480瓶啤酒需要x个箱子。
24:2=480:x
24x=480×2
24x÷24=960÷24
x=40
答:装480瓶啤酒需要40个箱子.
学生质疑、补充:
24:2求出的是什么?480:x呢?
预设:24:2和480:x都是求出每箱啤酒的瓶数。
②480和24都表示啤酒的总箱数,2和x表示箱数,
所以啤酒的总瓶数和箱数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③正因为24:2和480:x都是求出每箱啤酒的瓶数,所以可以把它们写成比例:24:2=480:x
④啤酒的总箱数和箱数为什么成正比例?
预设:因为啤酒的总瓶数÷箱数=每箱啤酒的瓶数(一定),所以啤酒的总箱数和箱数成正比例。
⑤因为啤酒的总瓶数和箱数是两种相关联的量,箱数扩大,啤酒的总瓶数也随着扩大。
啤酒的总瓶数÷箱数=每箱啤酒的瓶数(一定),所以啤酒的总箱数和箱数成正比例。
谈话:说得非常精彩!你们知道为什么吗?说给同桌听听。
小洁:同学们运用了我们刚学的正比例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想法非常好,活学活用。
对于这种方法大家都听明白了吗?大家也试着用比例的知识做一做。
在学生质疑、争辩中,充分借助正比例的意义理解题意,发挥学生间互助的作用解决问题。
(5)概括小结
谈话:①我们在用比例解决问题时的关键是什么?应注意什么问题?(看两种相关联的量要成正比例关系)
②用比例方法解答应用题,具体步骤是怎样的呢?学生同桌讨论
交流自己的观点。
全班交流总结:(板书)
a.整理信息(箭头、列表)
b.判断关系。
c.列式解答。
【设计意图】通过整理解题步骤,使学生对此类问题进行正确建构模型,并为学生自己进一步学习用反比例知识解决问题提供学习方法,做知识铺垫。
(6)仿例练习
2个箱子能装24瓶啤酒,40箱能装多少瓶啤酒?(用比例解)关注学生正确找出成正比例的两个量:每箱啤酒的瓶数一定,啤酒总瓶数与箱数成正比例)学生自主完成,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将信息窗稍作改变补充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用正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三)反比例解决问题
谈话:(课件出示窗4情境)仔细观察情境图,收集题中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用载重10吨的汽车运,需要多少辆?师提出请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要求:①.学生独立解决。
②.组内交流想法和做法:
③.全班交流算法,重点说说解题思路。
(1)小组展示:列表整理条件及解题过程,板书。
8吨 15辆或
10吨?辆
因为汽车的载重量×辆数=啤酒的总量(一定)
所以汽车的载重量和辆数成反比例。
解:设需要x辆。
10x=8×15
10x=120
x=12
答:需要12辆。
(2)学生质疑。
(3)得出结论:根据用正比例的解题算法,我们组先整理信息,再判断关系,我发现啤酒总量一定,汽车的载重量和辆数成反比例即因为汽车的载重量×辆数=啤酒的总量(一定),它们的积是一定的,因此根据反比例的知识列出方程解答。
【设计意图】本节课教学是在学生学习用正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知识的迁移性,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利用小组合作,在学生相互的质疑、争辩、补充、帮助中,解决新问题。
自主练习第50页第3题,学生独立做,讲算法,订正。
【设计意图】仿例练,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用反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谈话小结:
①我们在用反比例解决问题时的关键是什么?应注意什么问题?
②刚才我们用反比例方法解答应用题,具体步骤是怎样的呢?学生同桌讨论交流自己的观点。
全班交流总结:
a .整理信息(箭头、列表)
b.判断关系。
(关键)
c.列式解答。
【设计意图】通过整理解题步骤,使学生对此类问题进行初步正确建构模型。
(四)比较正、反比例解法沟通,总结方法。
谈话:回忆一下,刚才我们学习了应用正、反两种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我们是怎样想怎样做的?
同学们可互相讨论一下,然后告诉大家,指名说解题思路。
沟通与联系:应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先要整理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正确
找出题中的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成哪种比例关系,然后根据正或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
(正确判断成什么比例,正比例(归一题)比值相等,反比例(归总题)乘积相等.即整理信息--- 判断关系---- 列式解答。
(五)对比练习
1.边长为6米的正方形教室要用地砖360块,用同一种地砖,边长为9米的教室需要用砖多少块?
2. 同学们做广播操,每行站20人,正好站18行,如果每行站24人,可以站多少行?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用不同方法解题思维及策略的联系与区别;理解巩固了“用比例解的应用题”的结构特点。
(六)回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从知识、能力、学习方法以及情感方面谈谈。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评价自己,讲收获、谈感受,使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树立学习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