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三杜甫诗《登高》赏析
《登高》原文及赏析

《登高》原文及赏析高中《登高》原文及赏析《登高》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
颈联自伤身世,将前四句写景所蕴含的比兴、象征、暗示之意揭出;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登高》原文及赏析,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登高》原文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长江滚滚涌来奔腾不息。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注释1.题一作《九日登高》。
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
选自《杜诗详注》。
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2.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3.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4.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旋。
5.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6.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7.万里:指远离故乡。
8.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9.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10.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11.苦恨:极恨,极其遗憾。
苦,极。
12.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13.潦倒:衰颓,失意。
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14.新停:刚刚停止。
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
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
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
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
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
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
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
杜甫《登高》及赏析详解

杜甫《登高》及赏析详解杜甫的诗歌以清新明丽、豪放感激著名。
他笔下的大自然显得格外美好,激发了读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其中杜甫的《登高》是一首极富代表性的诗歌,不仅表达了他对自然的崇拜之情,也表达了对自由的渴望和向往。
本篇文章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杜甫的《登高》进行详细的赏析。
诗歌背景与韵律杜甫的《登高》是在唐朝时期所写的,当时的国家局面十分动荡,政治腐败,军事风险,朝野人心惶惶,这首诗歌可以看作是杜甫对时代的反思和对未来的希望。
此诗篇用七绝抒发情感,每句仅有四个字,节奏紧凑、抑扬顿挫,非常具有韵味。
整篇歌词共四十个字,开头“风急天高猿啸哀”为写景,表现了大自然的嘈杂与疯狂,而后面如行云流水的语调将我们带入了“意恐迟迟归”的文化符号,尤其是最后一句“花开堪折直须折”,给人以深思和启迪。
文字意境自然景象的描绘杜甫用生动的笔法揭示出了自然景象的壮阔和咆哮:“风急天高猿啸哀”,用这一句话描绘风云变幻的场景,既表露出诗人内心的动荡和郁闷,同时也配合动物群体的狂热和悲鸣,将领悟人生的苦难和人性的高贵处理得如诗如画。
同时这一字句中的猿又是杜甫诗歌中经常出现的动物形象,形象鲜明,更增加了这行字的感染力和魅力。
内心的情感流露用“古登狂无定沿”这一行来描述诗人登山的过程,他一再超越自己,因为自然以及内在的力量不断提醒他自由和狂放的本质。
在“意恐迟迟归”的形象描绘中,诗人通过比喻的方法说出了自己不愿为奴隶般的追逐名利,而向往真正的自由。
这就是诗歌的力量,艺术意象的情感表达使人不禁思考自己所处的环境和处境。
对人生的呼喊在杜甫《登高》中,“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诗人心中的情感渴望。
他在寻求自己内心自由的同时,也期望有同道中人,和自然的生命共勉。
他透过诗歌表达了自由、平等和亲情等珍贵的人性追求,对社会不公和自然破坏等现象发出了有力的抗议。
诗歌主题杜甫的《登高》主题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向往自由之情,另一个是对人生的呼喊。
杜甫《登高》古诗原文及赏析

杜甫《登高》古诗原文及赏析杜甫《登高》古诗原文及赏析《登高》原文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赏析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
首联对起。
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
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
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
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意味。
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
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
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
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
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
“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
“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
“悲秋”两字写得沉痛。
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
诗人把旧客最易悲愁,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
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
《登高》古诗分析

《登高》古诗分析《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名篇,全篇共有四句,表达了登高远眺的美好意境。
本文将对《登高》这首古诗进行分析,探究其诗意、表达手法以及传达的思想情感。
杜甫以简洁的词句展现了壮丽的自然景色和登高所带来的愉悦心情。
首句写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描述风势迅猛、天空高远的场景,强调了自然界的雄伟壮丽。
而“猿啸哀”一词,则传递出一种恬静与哀怨的氛围,与后文将要表达的情感相呼应。
鸟儿归巢的描写进一步展现了宁静祥和的景象。
接下来的两句“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以花卉的形象来寄托对心中美好人物的思念之情。
杜甫巧妙地运用兰与菊的对比,表达出对两者各自的喜爱。
兰花象征高雅与秀丽,而菊花则寓意坚强与芬芳。
通过描绘这两种花卉,诗人在情感表达上既展现了细腻婉约之美,又暗含了对佳人的思念之情。
最后一句“长云暗雪山邮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以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整首诗达到高潮,并体现出了杜甫的思想情感。
通过描绘长云与暗雪,诗人创造出一种奇幻迷离的氛围。
而“邮邮”两个押韵的词语,更加强了韵律的美感。
随后,杜甫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豪气之辞,表达了对人世间种种困难的感慨。
将登高的艰苦与蜀道上的艰难相对照,以凸显登高行为的壮丽与艰险。
通过对《登高》这首古诗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杜甫以简洁明快的词语,通过景物描绘、对比与修辞手法的运用,将登高所带来的愉悦心情与内心的思想情感相结合。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对所爱之人的思念,以及对人生坎坷经历的反思。
通过对自然与人生的交融,诗人展现了深刻的思想情感,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触动和感悟。
总结起来,《登高》这首古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自然壮丽的景象和内心的情感变化。
通过细腻的描绘、对比与修辞手法的运用,诗人将登高的愉悦心情与对人生的反思相结合,以及对所爱之人的思念,表达出深厚的思想情感。
这首古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深深地打动了读者,也成为了杜甫众多经典作品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杜甫《登高》全诗翻译及赏析

杜甫《登高》全诗翻译及赏析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文解释】天高风急,猿啸声声似乎蕴含着无限的悲哀,孤洲沙白,只有沙鸥不时地回旋。
无边无际的落叶纷纷飘坠,奔腾不息的长江滚滚而来。
离家万里,悲叹自己经常漂泊他乡,衰老多病,寒秋中独自登临高台。
世事艰难,可恨秋霜凝染了我的双鬓,穷困潦倒,于是不得不放下这浇愁的酒杯。
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词语解释】猿啸:猿长鸣声。
落木:落叶。
萧萧:形容秋天树叶纷纷落下的声响和状态。
1.猿啸哀:巫峡多猿,鸣声凄厉。
当地民谣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渚:水中的小洲。
飞回:回旋。
3.落木:落叶。
萧萧:秋风吹动树叶的声音。
4."万里"两句: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云:"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
杜甫当时患有肺病、风湿病、糖尿病等多种疾病。
5.繁霜鬓:白发日多。
6.潦倒:衰颓、失意。
这时杜甫因肺病戒酒,故云"新停浊酒杯"。
句解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十分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
首联两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且句中自对,无一虚设。
这是诗人登高看到的景象,构成一幅悲凉的秋景图画,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登高而望,江天本来是开阔的,但在诗人笔下,却令人强烈地感受到:风之凄急、猿之哀鸣、鸟之回旋,都受着无形的秋气的控制,仿佛万物都对秋气的来临惶然无主。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杜甫《登高》美点赏析

人教版必修三备课文本解读:杜甫《登高》美点赏析【诗歌原文】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美点赏析】《登高》一诗是“诗圣”杜甫的晚年诗作,曾被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现在仍是部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教读课文。
此诗被誉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我们无论是从章法、意象,还是从表达技巧等角度来赏析,都能感受到“旷代之作”的绝美。
一、章法布局之美从整体来看,《登高》一诗紧扣诗眼“悲”字来写。
诗的四联分成前后两个部分,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前面写登高之所见,后面抒登高之所感,层次清晰。
诗歌四联的起承转合非常明显,首联从细处、微观的角度起笔,写眼前所见的具体景物;颔联从大处、宏观的角度承接,所见之景为秋季的整体氛围;颈联由写景转入抒情,抒发内心的悲苦;尾联则为“合”,对悲苦的内容做了具体的补充。
起承转合平均分布在四联,让诗歌产生和谐的美感。
再品析诗歌的局部,前两联的写景句,不光是从微观到宏观,写出了层次,而且这两联四句,前后相互承接,其中一三句都是写山景,二四句都是写江景,真是绝妙之至。
在首联一二句中,诗人的视角也有变换,诗人在第一句中把视角放在“风急天高”的高远处,可算是仰视,第二句中把视角放在“渚清沙白”的低近处,可归为俯视,两句视角不同,俯仰之间,更加凸显层次之美。
接着看后两联的抒情句,同样很有章法。
颈联中的第五句从“万里”空间的角度立意,第六句是从“百年”时间的角度着笔,时空变幻,悲情四溢。
而尾联七八句,则是把个人生活多艰、国家民族多难的情感交织在一起,艰难苦恨白发添,贫病潦倒人生难,两句极尽悲苦。
和写景句一样,在抒情句中也讲究了交互承接,五七两句相承接,都是写悲苦;六八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多病。
因“悲”而“苦恨”,因“病”而“停杯”,前后承接的两句诗不光是角度一致,内容上也是紧密相连。
杜甫的《登高》原文及全诗赏析

杜甫的《登高》原文及全诗赏析《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杜甫的《登高》原文及全诗赏析,快来看看吧。
原文《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原文注释1.诗题一作《九日登高》。
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
选自《杜诗详注》。
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2.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3.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旋。
4.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5.万里: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6.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7.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
苦,极。
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8.潦倒:衰颓,失意。
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刚刚停止。
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全诗赏析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写诗人登高俯仰所见所闻,融合了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感情。
夔州即今天四川的奉节,那里一向以猿多声哀而著称,自古就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巴东三峡巫峡悲,猿鸣三声泪沾衣”之说,而峡口更以风大浪急而闻名,这时诗人独自登上高处,视线从高到低,举目四望,侧耳聆听,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诗人选择了凄冷的秋风、空旷的天空、凄厉哀怨的猿声,以及凄清的江水、白茫茫的沙滩、回旋飞翔的鸟群等六个意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副“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悲凉画面。
特别是“猿啸哀”和“鸟飞回”两个细节,仿佛是诗人在倾诉着无穷无尽的老病孤独的复杂情感,又仿佛是包括诗人在内的成千上万个长年漂泊流离失所者的真实而形象的写照,寥寥数言,为全诗定下了哀婉凄凉、深沉凝重的抒情基调。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集中表现了深秋时节的典型特征。
《登高》原文及赏析

《登高》原文及赏析《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经典之作,这首诗以其深沉的情感和高超的艺术手法,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篇。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咱们先来说说这开头两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想象一下啊,那风呼呼地吹着,天特别高,猿猴的叫声听起来特别悲哀。
江边清渚、白沙上,鸟儿在那盘旋。
这风急的感觉,就好像咱们着急忙慌去赶公交车,风把头发都吹乱了。
渚清沙白的景象呢,又有点像咱们去海边度假,看到那干净的沙滩和清澈的海水,心里特别舒畅。
但在诗里,这景象却透着一种孤独和凄凉。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两句可真是气势磅礴!那漫天飞舞的落叶,萧萧地往下落,感觉就像秋天里学校操场上的落叶,怎么扫也扫不完。
长江水滚滚流淌,永不停歇,就像咱们的日子,一天天过去,从不停下脚步。
杜甫站在那,看着这景象,心里得是啥滋味儿啊!“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这一辈子,到处漂泊,在这悲凉的秋天,还总是在外地做客。
就像咱们有时候出门在外,想家想得不行。
而且他身体还不好,多病缠身,一个人登上高台。
这得多孤独、多难受啊!咱们要是生病了,身边还有家人照顾,可杜甫呢,只有自己。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生活的艰难和愁苦,让他头发都白了。
潦倒的日子里,连酒都喝不了了。
这就像咱们有时候遇到挫折,心情低落,想喝点酒解解愁,结果发现连这点小小的安慰都没有。
我记得有一次,我在秋天去爬山。
山上的风也是呼呼地吹,树叶刷刷地往下掉。
我一个人站在山顶,看着远处的景色,突然就想起了杜甫的这首《登高》。
那一刻,我好像有点明白了杜甫当时的心情。
那种孤独、无奈和对生活的感慨,一下子涌上心头。
总的来说,《登高》这首诗,把杜甫的愁苦和感慨都写得淋漓尽致。
它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杜甫一生的写照。
咱们读这首诗,就像是走进了他的内心世界,感受着他的喜怒哀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必修三杜甫诗《登高》赏析
高一语文必修三杜甫诗《登高》赏析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青年时代,和许多盛唐诗人一样,也有过“裘马轻狂”的漫游经历和“致君尧舜”的理想抱负,但他一生穷愁潦倒,遭遇坎坷,在感情上更能体验到下层民众的疾苦,因此他的诗歌不仅包含了丰富的时代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眷顾祖国、同情民众、不惜自我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特别是在安史之乱时期,杜甫目睹了唐帝国有由盛至衰的过程,对百姓的苦难更是感同身受,当初“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的所谓理想世界已经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万方多难”的时代,是“乾坤含创痍”“人烟眇萧瑟”的国土,是“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的伤感,复杂的阶级斗争、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之间的内部冲突,不仅造成了生灵涂炭和国家的严重危机,也把杜甫卷入了生活的底层,使他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彻底破灭,于是他只能“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面对苍天来表白“济世敢爱死,寂寞壮士惊”的志向,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悲,把自己忧国忧民的满腔赤诚写进诗歌,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和历史的盛衰起伏紧密地结合起来,《登高》就是其中富有代表性的一首。
这首诗歌写于大历二年秋天,是杜甫寄寓夔州时所作。
诗人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开始挈妇将雏,流浪漂泊,倍尝
生活的艰辛,直到唐肃宗广德元年。
公元767年的时候,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是地方军阀为了争夺地盘,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又乘机而起,社会仍然是一片混乱。
这时,杜甫已经是一位漂泊受难、饱经沧桑的五十六岁的老人了。
他目睹了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的重重创伤,感受到了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衰败,也感受到了仕途的坎坷,晚年的孤独和生活的艰辛,心中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慷慨激越、动人心弦,被称为“杜集七言律诗之冠”的《登高》一诗。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写诗人登高俯仰所见所闻,融合了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感情。
夔州即今天四川的奉节,那里一向以猿多声哀而著称,自古就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巴东三峡巫峡悲,猿鸣三声泪沾衣”之说,而峡口更以风大浪急而闻名,这时诗人独自登上高处,视线从高到低,举目四望,侧耳聆听,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诗人选择了凄冷的秋风、空旷的天空、凄厉哀怨的猿声,以及凄清的江水、白茫茫的沙滩、回旋飞翔的鸟群等六个意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副“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悲凉画面。
特别是“猿啸哀”和“鸟飞回”两个细节,仿佛是诗人在倾诉着无穷无尽的老病孤独的复杂情感,又仿佛是包括诗人在内的成千上万个长年漂泊流离失所者的真实而形象的写照,寥寥数言,为全诗定下了哀婉凄凉、深沉凝重的抒情基调。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集中表现了深秋时节的典型特征。
落木茫无边际、萧萧而下,是诗人仰视所望;江水奔腾不息、滚滚而去,是诗人俯视所见,这里有“萧萧”之声,也有“滚滚”之势,让人感到整个画面气象万千,苍凉悲壮,气势雄浑壮观,境界宏阔深远。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从这里仿佛感受到了诗人面对逝者如斯的江水所发出的韶光易逝、人生苦短的慨叹,面对一枯一荣的落木所抒发的壮志难酬、无可奈何的苦痛!沉郁悲凉的对句,将诗人“艰难苦恨”的人生境遇书写得淋漓尽致,用语精当,气势宏伟,
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实在不足为过。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将以上两联所蕴含的感情进一步明朗化,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把诗人的忧国伤时的惆怅表现得富有层次性和立体感:一悲漂泊憔悴,离乡万里;二悲深秋萧瑟,苍凉恢廓;三悲人生苦短,喜怒无常;四悲羁旅他乡,作客异地;五悲暮年登高,力不从心;六悲体弱多病,处境艰难;七悲孤苦伶仃,愁苦难遣……工整严谨的对句,不仅饱含了诗人像落叶一样排遣不尽的羁旅愁,也饱含了诗人像江水一样驱赶不尽的孤独恨,丰富的内蕴,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杜甫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的脉搏和时代的强音!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已经使诗人白发日多,苦不堪言,本欲借酒遣愁,但由于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以排遣,这又无端地给诗人增添了一层深深的惆怅和无奈的慨叹。
这里诗人将潦倒不堪归结于时世艰难,其忧国伤时的情操表现得淋漓尽致。
整首诗歌“悲”字是核心,是贯穿全诗的主线。
诗人由内心伤悲而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由触景生悲到借酒遣悲,由借酒遣悲到倍增新悲,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着笔,悲情落句,大有高屋建瓴之形,坂上走丸之气势,这“悲”字是诗人感时伤怀思想的直接流露,是诗人忧国忧民感情的充分体现,这种质朴而博大的胸怀,让人品读咀嚼,至再至三,掩卷深思,叹惋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