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ppt成品

合集下载

《伤寒和副伤寒知识》课件

《伤寒和副伤寒知识》课件

建立有效的监测和报 告系统,及时发现并 控制疫情。
对患者粪便进行消毒 处理,以减少伤寒和 副伤寒的传播。
切断传播途径
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洗脸 、洗澡等,避免接触患者和污 染水源。
避免食用生冷食物和不洁饮用 水,尽量饮用开水或瓶装水。
对食品和水源进行消毒处理, 确保食品安全和饮水卫生。
保护易感人群
实验室检查
血液培养
伤寒沙门菌培养阳性是 确诊伤寒的依据。
粪便培养
在病程第二周阳性率最 高,可作为伤寒的辅助
诊断依据。
肥达反应
检测血清中伤寒沙门菌 的抗体,有助于伤寒的
诊断。
其他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尿常规等检查 有助于了解病情和鉴别
诊断。
鉴别诊断
01
其他沙门菌感染:如肠 炎沙门菌引起的胃肠炎 等。
02
2023
REPORTING
《伤寒和副伤寒知识 》ppt课件
2023
目录
• 伤寒和副伤寒概述 • 伤寒和副伤寒的诊断 • 伤寒和副伤寒的治疗 • 伤寒和副伤寒的预防 • 伤寒和副伤寒的预后
2023
PART 01
伤寒和副伤寒概述
REPORTING
定义与分类
伤寒
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全身性传 染病,主要通过水、食物、日常 接触等途径传播。
副伤寒
由副伤寒杆菌引起的传染病,与 伤寒相似,但症状较轻。

流行病学特征
01
02
03
地区分布
全球范围内均有发病,但 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和 地区。
人群分布
无特定人群易感,但儿童 和老年人发病率较高。
季节分布
无特定季节,全年均可发 病。
临床表现

伤寒ppt幻灯片

伤寒ppt幻灯片

1873 英国内科医生William Budd阐 明了伤寒的发病本质,认识到它的传 染性,基本病理变化是小肠淋巴组织 的增生、坏死。
概述
定义: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 传染病。
病理特点:全身单核吞噬系统增生。 临床特征:持续发热、表情淡漠、相对缓
脉、玫瑰疹、肝脾肿大、白细 胞减少等。可出现肠出血、肠 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伤寒小结(伤寒肉芽肿):伤寒细胞聚集 成团。
第二周:肿大的淋巴结坏死。 第三周:坏死组织脱落形成溃疡。 第四周:溃疡愈合。
肝脾肿大,脾大为著。
临床表现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 Incubation period 通常7~14天(3~60天)
一.典型经过:分初期、极期、缓解期、恢复期
缓解期:病程第4周
体温逐渐下降,各种症状减轻,食欲好 转,肝脾回缩,仍可出现并发症(肠穿 孔,肠出血)。
恢复期:病程第5周
1个月左右完全恢复,体弱、慢性疾病、 并发症患者病程可延长。
临床类型
轻型: 原因:早期接受有效抗菌药物者、曾经接
受伤寒菌苗预防接种者、年幼儿童。 特点:T 38oC左右,1~2周可恢复。全身毒
特征性部位:回肠末段集合淋巴结和孤立淋 巴结。
儿童病理特点:肠淋巴结肿大,充血。少 见溃疡。
肝脾特点:肝脾肿大
镜下特点 淋巴结:淋巴窦内大量巨噬细胞 脾:红髓充血 肝:细胞肿胀、变性、 坏死
第一周:肠道淋巴组织增生肿胀呈钮扣样突
起。特点:以巨噬细胞浸润为主,无中性粒细
胞。显微镜
小肠溃疡底部及其周围有大量巨噬细胞浸 润,内有红细胞、淋巴细胞、伤寒杆菌和坏死 组织碎屑,称为伤寒细胞。
传播途径

伤寒教学PPT课件

伤寒教学PPT课件

菌体裂解释放出内毒素(主要致病因素)
伤 寒 杆 菌 电 镜 照 片
伤寒沙门 菌纯培养 的镜下形 态(革兰染
色)
二、病原学

抵抗力强
耐低温,-20℃可长期存活
粪便中可存活1~2个月 但不耐热与干燥 60℃ 15min或煮沸后即可杀灭 对一般化学消毒剂敏感
二、病原学
菌体“O”抗原 鞭毛“H”抗原 表面“Vi”抗原
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听力减退 重者出现谵妄,昏迷或病理反射等 循环系统症状:常有相对缓脉;如并发心肌炎,则 相对缓脉不明显
ð Æ ¡ ² º » ± ¼ ¨ £ · ¢ È ª Î ý À © £ 41 40 39 38 37 36 35 34
Ë É ® º ú ¾ ¡ Á á ½ Ë º
 å Î Ì
四、病理解剖
其他脏器的病理改变

脾脏:
肿大 充血、灶性坏死 网状内皮细胞增生及伤寒肉芽肿 肝细胞局灶性坏死伴单核细胞侵润

肝脏:
五、临床表现
潜伏期7-23天,平均10-14天
典型的伤寒自然病程分为四期:
初期(病程第1周) 极期(病程第2-3周) 缓解期(病程第3-4周) 恢复期(病程第5周)
五、临床表现
①少量出血 ②大量出血
失,肿大的
脾脏开始回 缩。
3.1个月左右
完全康复。
战非伤寒。
2.消化道症状:食 欲减退、腹胀。
6.肝脾肿大
7.中毒心肌炎
2.肠穿孔
3.中毒心肌炎
本期仍可出
现各种并发 症。
3.全身不适、乏力
4.咽痛、咳嗽等。
五、临床表现
普通型:具有前述典型临床表现者。
轻 型:体温38℃左右,热程较短,全身 中毒症状轻,其他症状少见。多见于发 病初期已应用有效抗生素者或儿童。 迁延型:发热持久,病程长达数月之久, 肝脾肿大明显,见于血吸虫患者及免疫 低下者。

《伤寒论》讲稿 PPT课件

《伤寒论》讲稿  PPT课件

医学课件
6
孙思邈是唐代太医,被后世尊为药王,他 研究《伤寒论》是方与法并重,以法定方,以 方分证,对《伤寒学论》的研究产生了重要影 响。 宋代名医韩祗和,师法仲景心法,而不拘 泥于《伤寒论》中条文和方药。他治疗疾病, 多为自拟之方,并分时候辰而用药。著有《伤 寒微旨论》。 宋代名医朱肱强调“治伤寒先须识经络,不 识经络,不知邪气之所在。”著有《南阳活人 书》。
医学课件
45
四、误汗的救治 误汗或损伤阳气,或耗损津液,或者阴阳两伤, 故误汗救治也以回阳,救阴或阴阳两补为主。
若阴阳损伤不甚,通过机体的自稳调节,可以恢复
平衡。 “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 阳自和者,必自愈”(58)。
医学课件
46
若汗后荣虚,筋脉失养而致身疼痛, 治当补气滋阴活血通经,用桂枝加芍药生姜 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62)。

医学课件 8

成无己,宋末名医,活动于金代, 他是注解《伤寒论》的第一家,他根据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中所说“撰用 《素问》、《九卷》、《八十一难经》” 为线索,以《内经》、《难经》作为依 据注释解析《伤寒论》诸证,开启了 《伤寒论》研究的新途径。
医学课件 9
明代以后伤寒学形成了三大流派: 以方有执、喻昌为代表的诸医家为重订错简一 派。他们认为仲景《伤寒论》年代久远,历代 多有讹传谬改,他们对于王叔和编集的《伤寒 论》认为颠倒错乱严重,大倡重整考订之风, 希望能恢复仲景所著的本来面目,虽然这一派 的重新考订的结束未必被后世医家所接受,但 他们对于风寒中伤,营卫虚实诸种病变,以及 仲景的立法定方思想,各有新的阐发和相应的 成就。
以柯琴、钱潢、包兴言为代表的诸 医家是辨证论治一派。这一派主张,仲 景《伤寒论》,即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 体系完整的经典著作,后世学者就不必 陷入孰为仲景原论,孰为王叔和所增的 争论中,只要有利于辨证论治的运用, 便值得加以研究和发扬。这一派又有以 方类证学派、以法类证学派和分经审证 三个派别。辨证论治一派是伤寒学派的 主流。

《传染病:伤寒》课件

《传染病:伤寒》课件

伤寒的预防措施
1
加强个人卫生
勤洗手、采取消毒措施,保持环境卫生,是预防伤寒的最基本方法。
2
接种疫苗
建议居住在流行地区的人群接种伤寒疫苗,可以参考医生的建议。
3
尽早就医
如果有发热、腹泻、腹痛等症状,要及时就医,进行适当的抗菌治疗,以避免病 情恶化。
伤寒的治疗
对症治疗
补液、调整酸碱平衡、膳食疗法等方法可以缓解症状,减轻患者的痛苦。
抗生素治疗
通过对病原菌进行抗生素治疗,可以有效杀灭细菌,控制疾病的进展。
结束语
预防胜于治疗
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 饮食习惯和个人卫生习惯等方 面,加强预防措施,降低感染 风险。
就医及时
及时就医,有助于寻找病因, 减轻病情,避免病情恶化,让 自己和家人健康。
接种疫苗
接种伤寒疫苗,可以有效降低 患病风险,建议有需要的人群 接种。
《传染病:伤寒》PPT课 件
学习传染病:伤寒,了解病因、传播途径、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的知识,共同 预防和控制患病人数的增加。
什么是伤寒
疫情严重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 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疫 情普遍,仍是全球卫生领 域的重大问题。
危害性大
患者常以不明原因的发热、 腹痛、腹泻等症状为首发 症状,导致延误诊疗,病 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
易感人群
伤寒多发生在卫生条件不 佳的地区,如水质差、环 境卫生差的地方,人群易 感。
伤寒的传播途径
食物污染
环境污染
饮食的不洁或饮食水被伤寒杆 菌污人流密集的公共 场所或家庭卫生状况不佳也是 传播途径之一。
个人卫生
个人卫生差,如洗手不彻底、 不及时更换内衣等,也可能会 引起病菌传播。

伤寒ppt课件

伤寒ppt课件

(二)伤寒杆菌培养:
*1、血培养:病程第1—2周阳性
率最高80—90%
*2、骨髓培养:较血培养阳性率
高,达90%
3、粪便培养:第3—4周阳性率
最高达80%
4、尿培养:3—4周达25%(+)
5、十二指肠引流胆汁培养:
6、玫瑰疹刮取物培养:
精选ppt课件
21
(三)肥达反应:伤寒血清凝集反应 病后1周 左右出现抗体,3—4 周阳性率70%
伤寒
精选ppt课件
1
学习要点
掌握伤寒流行特点、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典型伤寒的临 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
熟悉伤寒的并发症及鉴别诊断。 了解伤寒的病原学及预防。
精选ppt课件
2
概述
伤寒 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主要病变部位 回肠末段集合和孤立淋巴结 主要病理变化 全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增生性反应 临床特征 持续高热、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
精选ppt课件
38
并发症的处理
治疗
• 肠出血:禁食/流食/止血——生命体征——手术 • 肠穿孔:禁食—胃肠减压—补液—抗生素—手术 • 中毒性心肌炎:保护营养心肌-皮质激素—强心剂 • 中毒性肝炎: • 溶血尿毒综合征:输血补液-皮质激素-抗凝-透析
精选ppt课件
12
暴发型
临床表现
• 起病急;
• 毒血症状重:高热或体温不升。
• 并发症多而重:中毒性休克、中毒性脑病、中毒性
心肌炎、 DIC;
• 皮疹显著
• 病死率高
精选ppt课件
13
逍遥型
临床表现
毒血症状轻,常以肠出血、肠穿孔为首发症 状就诊
迁延型
病程迁延5周~数月,呈驰张热和间歇热,肝脾肿 大显著。 多见于患有慢性消化系统疾病或免疫功能低下者。

伤寒一讲PPT课件

伤寒一讲PPT课件
肺。 临床表现:发热、咳吐黄痰,甚至铁锈色痰。
喘促胸闷,鼻翼煽动,心烦口渴,尿赤便 干,舌红苔黄,脉滑而数。 治法用方:清热宣肺平喘,麻杏石甘汤加减
【例2】阳衰烦躁证
• 61条: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 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 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课前提示
熟读经典多临证,问道明师有悟性 ——这是中医临床家成才的基本条件。
历史上和当代的著名临床家,没有一个不精 通中医经典的,在中医经典中,对临床家的 成才,对提高治疗疑难重症的水平,学习、 研究和应用《伤寒论》尤其重要。
中医临床家的成才条件和 学习《伤寒论》的方法
郝万山(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09
柴胡桂枝汤治疗疑难症的应用
• 治疗外感、太阳、少阳、太阴同病。 • 治疗肝病伴有关节痛。 • 治疗痹症伴有肝气郁结。 • 治疗神经症,无器质性病变的身痛症。 • 治疗精神抑郁症、焦虑症、惊恐发作、
双向情感障碍等。 • 治疗脂膜炎。 • 治疗不安腿综合症(不宁腿综合症)
【例2】大柴胡汤适应症
•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加大黄、枳实、芍
学什么 一、学习理法方药的基本知识 二、学习辨证鉴别的思维方法 三、学习灵活用方的思路 四、学习组方遣药的思路 怎么学 一、常读诵 记胸中 二、训词句 明本义 三、访明师 多思考 四、勤临床 深体会 五、读注家 增智慧
一、常读诵 记胸中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临到用时,信手拈来。 陈慎吾老师每天背《伤寒论》一遍。 刘渡舟教授治病,常用原文对号入座。 方药中老师读《内经》,倒背如流。 台湾张步桃医师过目不忘,胸中自有名著
百卷。
二、训词句 明本义
1、训释字词,当用古代工具书
煎熬 煎——凡有汁而干谓之煎。 熬——凡以火而干五谷之类,自山而东齐

《伤寒和副伤寒》课件

《伤寒和副伤寒》课件

实验室检查
流行病学史
了解患者是否有与伤寒或副伤寒患者 接触史,或是否在流行病区生活和工 作过。
通过血液、粪便等样本进行病原学检 测,如检测到伤寒沙门氏菌或副伤寒 沙门氏菌可确诊。
治疗方法
抗菌治疗
使用适当的抗生素,如喹诺酮类 、头孢菌素类等,以杀死体内的 伤寒沙门氏菌或副伤寒沙门氏菌

对症治疗
针对患者的症状进行对症治疗,如 降温、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等。
特点
伤寒和副伤寒的潜伏期较 长,一般为1-2周,病程 较长,需要积极治疗。
伤寒和副伤寒的传播途径
水传播
饮用被伤寒杆菌污染的水 或食用被污染的食物。
食物传播
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如未 煮熟的肉类、蛋类、奶制 品等。
日常接触传播
通过接触患者或其排泄物 、分泌物等传播。
伤寒和副伤寒的症状
发热
持续高热是伤寒和副伤 寒的典型症状之一,体
控制传染源
及时发现和治疗伤寒和副伤寒 患者,对患者的粪便和污染物 进行消毒处理,以控制传染源
的传播。
03
伤寒和副伤寒的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特征
地域分布
伤寒和副伤寒主要分布在亚洲、 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 以及部分欧洲和北美的发达国家

季节性
伤寒和副伤寒的发病高峰通常在 温暖的季节,可能与食品和水源
温可高达39-40℃。
消化系统症状
食欲不振、腹胀、腹泻 、便秘等症状较为常见

神经系统症状
头痛、乏力、失眠、烦 躁等症状可能出现。
其他症状
肝脾肿大、皮疹等症状 也可能出现。
02
伤寒和副伤寒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方法
临床症状
观察患者是否出现持续发热、头痛、 全身乏力等症状,以及腹部不适、恶 心呕吐、便秘或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暴发型
临床表现
• 起病急;
• 毒血症状重:高热或体温不升。
• 并发症多而重:中毒性休克、中毒性脑病、中毒性
心肌炎、 DIC;
• 皮疹显著
• 病死率高
逍遥型
临床表现
毒血症状轻,常以肠出血、肠穿孔为首发症 状就诊
迁延型
病程迁延5周~数月,呈驰张热和间歇热,肝脾肿 大显著。 多见于患有慢性消化系统疾病或免疫功能低下者。
临床表现
老年伤寒
• 体温多不高,热程较长,热型不规则;
• 症状多不典型;虚弱现象明显; • 胃肠功能紊乱突出; • 易并发支气管炎和心功能不全; • 恢复慢、病情迁延; • 病死率高。
复发与再燃
临床表现
• 复发:大约10%-20%用氯霉素治疗的患者,热退后
1~3周,体温再度升高,血培养阳性,称为复发;与 病灶内的细菌未被完全清除,再次侵入血流有关。少 数患者可有2次以上的复发。
• 再燃:病后1~3周体温开始下降尚未正常,再度升 高,持续5~7天后热退,血培养阳性,机制与复发相 似。有效和足量的抗生素治疗可减少或杜绝再燃。
临床表现
并发 症
1. 肠出血:为常见并发症,多见于第2-3周(2%~8%)
2. 肠穿孔:为最严重并发症,第2~4W多见(3%~4%) 3. 中毒性肝炎:第1~3周 4. 中毒性心肌炎:第2~3周 5. 支气管炎及肺炎:多为继发感染 6. 溶血尿毒综合征:第1~3周。贫血、黄疸、肾衰。 7. 其他:中毒性脑病、急性胆囊炎、骨髓炎、肾盂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粪-口途径(主要) 尿-口途径(罕见) 水和食物污染--暴发流行 日常接触—散发流行
普遍易感 病后有持久免疫力
终年均有,夏秋季多见 遍布于全世界,以亚热带和热带 地区多见 儿童及青壮年多见
潜伏期
发病机制

OH-
寒 杆

胃 小部分
小 肠黏膜 肠
菌 H+




消 灭


便


肠肠 道系 淋膜 巴淋 组巴 织结
二 极期:病程第2-3周
1. 2.
持续高热 消化道症状
3. 神经系统特殊中毒症状
4. 相对缓脉
5. 玫瑰疹
6. 肝脾肿大
三 缓解期:病程第3-4周 四 恢复期:病程第5周
玫瑰疹
轻型
临床表现
全身毒血症状轻;病程短,1~2周恢复; 症状不典型,易于误诊、漏诊。 见于病前曾作伤寒菌苗注射;
病初应用过有效抗生素; 年幼儿童稍多见。
肾炎、血栓性静脉炎等。
临床表现
近年来伤寒的临床变异特点
轻症化、不典型化
起病较急者多 肝肿大者多 弛张热、不规则热者多 消化、神经症状多 并发症多 肥达反应假阳性、假阴性多 耐药、多重耐药者多
缓慢起病者少 脾肿大者少 稽留热者少 相对缓脉、玫瑰疹少 伤寒面容者少 细菌培养阳性率少 WBC、 EC下降少
.外界抵抗力较强:
耐寒冷:水、食物中存活
2~3w、粪便中1~2M、牛 奶中可生长繁殖;-20℃ 长期保存。
对光、热、干燥、一般 消毒剂敏感:日照数小
时、60℃15`或100℃立即 死亡。饮水余氯0.2~ 0.4mg/L迅速死亡。
流行病学
传染源
病人(全程均有、2-3周最强)
带菌者:潜伏期、恢复期、
慢性带菌者(排菌>3个月 、数年或终生)
原发性菌血症
胸导管
肝脾
血循环
胆囊 骨髓
肾等
髓样肿胀
单核 巨噬
细胞
系统
组织
吞噬
随胆汁排泄
繁殖
(第2-3周)
使已致敏 的肠道淋

巴组织产
尿
生严重的 炎症反应-

-- 溃疡


血循环
第二次菌血症 (第1-2周)
内毒素及内源性致热原
(IL-1、TNF等)
临 床 症 状
病理解剖
基本病理特征是全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增生性反应 以回肠下段集合淋巴结和孤立淋巴滤泡最明显。
便,目前很少使用 6、玫瑰疹刮取物培养,必要时可进行
(三)肥达反应:伤寒血清凝集反应 第2周出现阳性,第3周阳性率50%, 第4-5周可上升至80%,痊愈后的
阳性可持续几个月。对伤寒有辅助诊断价 值,不是确诊依据。
评价结果时,应注意以下特点: 1、伤寒流行区的正常人群中,部分个体 有低效价的凝集抗体的存在,因此,当O抗 体在1:80以上,H抗体效价在1:160以上 ;或者O抗体效价有关4倍以上的升高,才 有辅助诊断意义。
伤寒的诊治及预防
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感染科 许春仿
学习要点
掌握伤寒流行特点、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典型伤寒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 治疗。
熟悉伤寒的并发症及鉴别诊断。 了解伤寒的病原学及预防。
伤寒的历史
伤寒的历史:
概述
伤寒 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主要病变部位 回肠末段集合和孤立淋巴结 主要病理变化 全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增生性反应 临床特征 持续高热、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
实验室检查:
(一)血象:白细胞数减少、 中性粒细胞减少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或消失,
EC(嗜酸球计数) 0—2% EC (对诊断及估计病情
发展有一定意义)
(二)伤寒杆菌培养: *1、血培养:病程第1—2周阳性 率最高80—90% *2、骨髓培养:较血培养阳性率 高,达90% 3、粪便培养:第3—4周阳性率 最高达75% 4、尿培养:3—4周达25%(+) 5、十二指肠引流胆汁培养,因操作不
肿大、特殊的中毒症状、粒细胞减少。
主要并发症 肠出血 肠穿孔
伤寒杆菌
沙门氏菌属D群 G-短杆状,2~3 μm ×0.6~1μm 有鞭毛、无荚膜、不形成芽孢 为需氧及兼性厌氧菌 在含胆汁的培养基上生长良好 主要致病因素为内毒素
鞭毛抗原(H) 菌体抗原(O) 表面抗原(Vi)
病理过程 髓样肿胀期 坏死期 溃疡期 愈合期
临床表现
潜伏期 3~60d 一般10~14d。
临床分型 轻型
典型(普通型)
迁延型
逍遥型
暴发型
临床分期
初期 极期 缓解期
恢复期
并发症 肠出血、肠穿孔、中毒性心肌炎、中毒性 肝炎、溶血尿毒综合征等
典型病例临床分期:
临床表现
一 初期:病程第1周。起病缓慢,首发症状为发热,呈梯形上升。
小儿伤寒
临床表现
• 年龄越小越不典型;年长儿病情轻、病程短;
• 急性起病,弛张热多见;婴幼儿惊厥、脉速; • 胃肠道症状突出;婴幼儿呕吐、腹泻; • 肝脾肿大明显;玫瑰疹和相对缓脉少见; • 容易并发支气管肺炎;肠穿孔、肠出血少见; •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一般不少、甚或增多;肥达反应多阴性。 • 病情轻、病程短、病死率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