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朝代钱币的基本特征
中国古代货币的演进特点

中国古代货币的演进特点古钱币发展特点:1.夏代是有货币的。
我国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了贝币等,说明夏朝先民已经使用天然海贝作为货币使用了。
2.商代时,使用的货币是贝类。
铜贝的出现说明商代已经有了金属铸造的货币。
3.周代时,出现了铲形钱币,是最早的金属硬币。
但是周代钱币是圆币多,铲币少。
钱币上的字体有大篆体、小篆体。
周景王时,开始铸造大型钱币和刀形钱币,也称为“宝货”,每个刀头上有一个小环。
4,春秋战国货币,从形状和分布上有布币(铲币)、刀币、圜钱(环钱)和蚁鼻钱(江淮流域楚国流通的货币)四种。
这一时期货币种类繁多,币制比较混乱。
布币主要在三晋、两周地区通行。
按照布币形状可以分为空首布、平首布两大类。
战国的环形钱币,有圆孔,便于清点和携带,被普遍采用。
5.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也统一了货币。
秦代结束了货币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
秦代把民间的铜收集起来改造成重钱,但文字改成了“半两”,俗称为秦半两。
而且运用法律手段来管理货币,秦代统一货币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代规定:全国的钱币都由朝廷统一集中地铸造,民间不允许私铸。
秦王朝为了保证统一货币政策的实行,不仅铸造了半两钱还铸造了少量的秦权钱。
6.西汉成立后,汉武帝确立了五铢钱制度。
五铢钱在两汉直到唐高祖时才罢废,期间盛行了700余年。
是我国古代钱币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货币。
7,三国时期的曹魏实行的实物货币政策,魏明帝时恢复铸造五铢钱,与东汉时期的五铢比较相似。
8.两晋是我国货币史上没有铸造货币的朝代。
西晋继承的是曹魏,所以用的是魏国的五铢钱。
东晋,一名叫沈充的参军所铸的五铢钱称为“沈郎五铢”。
从中可以看出东晋时期对货币的管理是放松的状态。
9.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荡局势不稳定,币制管理十分混乱。
南朝宋国铸造了一种大钱。
称为“当两五铢钱”。
南朝齐国一直实行货币紧缩的政策,很少铸钱。
南朝梁国不仅制造铜钱,而且还制造铁钱,币制相当混乱。
南朝陈国铸币不是很多,仅有陈五铢和太货六铢两种货币形式。
中国古代货币发展的特点

中国古代货币发展的特点
中国古代的货币发展是古代的经济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
是对中国古代货币研究的重要水平。
货币发展贯穿殷商至汉到清代,
历经多次更新,繁荣兴盛,内容丰富,种类多样,集团钱币计量,铸
造工艺不断完善,并形成了独特的中国货币文化。
从外观上看,殷商时期的钱币大多以铜成色,由齿轮形状的坯铸,按重量计价,计量规格及制作技术都较为简陋,尚未具备用以实用的
宏大的功能。
进入春秋战国时期,钱币的铸造工艺有所改进,以钱饼
为主,但也有其他类型的货币出现,其计量单位既有斤为单位,也有
其他较小单位。
到汉代,金银钱币开始出现,以输入币为主,以铜钱为基本计量
单位,金银钱币遂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货币; Nan Dynast的huòbì chéngwéi fùzhǔ yàn,bìng wèi gùdìng shìfàng,Ping Zhu token bǐqǐng yòng yú jūlíng de shìyòng。
元代货币发展进一步完善,以铜元及其改称“宝贝”为主,新发
行的高面值货币,宣统三年之后又铸行了“满文”银钱,此后又出现
了“小头”,“大封”,此外,还有清代“紫铜洋钱”等,凤毛麟角,尽显精美。
总之,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历史悠久,货币制度不断完善,种类多样,技术精进,钱币的计量单位有所统一,成为中国古代文明史上一
个重要的里程碑。
中国各朝代真币和伪币的基本特征

中国各朝代真币和伪币的基本特征1、空首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空首布分为多种,那种体型大、厚重、粗糙的称为原始空首布。
这种布钱长方形身,短銎,銎内留有范塞。
大的通长16.4厘米,足宽9.5厘米,多半没有文字。
有文字的体形较小,通长10.4厘米,足宽6.2厘米。
空首平肩弧足布,特点是足部内凹呈弧形,銎长,銎内留有范塞。
平肩大型的通长10厘米,足距约5.3厘米;最小的“安臧”布钱通长7.4厘米,足距5.3厘米左右,钱体近似正方形。
大型平肩空首布钱而铸一个字,少数铸有两个或多字,个别面背各一字。
有数字如: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等等。
小型平肩空首布钱面文多铸二字,如安臧、东周、安周、邵丘、官考、武、百、甘、戈、五、二、×、十。
大型削尖空首布钱面铸一字至三个字,多为地名。
发现的有武、卢氏、三川釿、武安、函易。
小型户空首布钱面文铸有两个字的多些,如武、武寽、武釿。
这种布币肩部较窄,足部较宽,四边有廓,銎上大多带有一个圆形突起点,銎的两面均有一个穿孔。
钱面中间皆有文字,两旁各有一道斜纹。
钱背有三道线纹,正中一道竖直,两边各有一道斜纹,从銎与钱身相接处,分别斜行至两足部尖端。
空首尖足布钱耸肩、尖足、长銎,銎内留有范塞,多没有文字,俗称“无文大布”。
通长14.5厘米,足距约6.5厘米。
少数这种大布铸文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日、工等。
小型布钱面文有共黄釿么金字样,一般布面呈长方形,耸肩尖足,面背中央均起三垂线,肩中部长柄方銎,上大下细,如模形。
平首方足布钱,体形较大,圆裆,分为平肩和圆肩(有廓无廓)两种。
多为二釿、半釿三等制。
如安邑二釿,布钱通长6.5厘米、足宽4~4.3厘米;“安邑半釿”布钱通长4.4厘米,足宽3.1厘米左右。
背多平素。
有的安邑二釿、安邑一釿背铸“安”字。
晚期的体小而薄,裆方,都是半釿布钱,俗称“小方足布”。
通长3.9~4.8厘米,足宽2.4~2.7厘米。
中国古代货币演变的特点

中国古代货币演变的特点
一、货币的起源与初期
1. 原始货币:原始社会采用一定物品作为货币来进行交换,如贝壳、
兽牙、兽皮等。
2. 货币符号:商代开始出现青铜器上的“贝”、“印”等符号作为货币代替实物货币。
3. 刀币: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以铁刀作为货币的现象,此类货币
被称为刀币。
4. 钱币:秦朝时期,开始使用以铜为材料的货币,这种货币被称为“刀钱”或“布币”。
汉朝时期继续使用“刀钱”,还将“布币”改进为“五铢钱”。
二、货币的发展与壮大
1. 钱币大量发行:唐朝时期,铸造钱币的工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钱
币数量大幅度增加,流通范围也随之扩大。
2. 钞票的兴起:十七世纪明朝时期,出现了以纸张为载体的纸币,这
是人类货币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3. 钞局体制的建立:清朝时期,钞局体制得到了完善和规范,各地方
的钞局都收归财政部管理。
三、货币的走向现代化
1. 加入国际金融体系:1912年,中国加入了金本位制国际货币体系。
2. 新式货币的铸造:20世纪30年代,中国开始铸造新式银元、贯、角、分等货币。
3. 国民党时期货币统一:1948年,中国国民党政府开始实行货币统一
政策,统一发行新的国民党币。
4. 中华人民共和国货币改革: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始
进行货币改革,建立了以人民币为主要流通货币的货币体系。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货币演变的特点是,货币从最初的原始货币到青
铜器上的货币符号,再到以铁刀、铜钱、纸币等多种形式存在,货币
的数量和流通范围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扩大,最终建立起现代化的货
币体系。
中国古代货币介绍

(一)西汉武帝五铢钱
汉武帝元狩五年,诏令各郡国铸行五铢钱,称为郡国五铢,又 叫元狩五铢。钱文为“五铢”,小篆书,光背,正面有轮无郭,背 面则轮郭俱备。钱直径2.5厘米左右,重约3.5-4克。“五”字交笔 斜直或有弯曲;“铢”字的“朱”头呈方折型,“金”字头较小, 仿佛如一箭镞。少数钱上有一横划。其材料改用紫铜,因而有紫绀 钱之称。
1、 秦代半两标准化程度不高,具有流通和铸造的 地域性。秦统一了货币的种类与名称,统一了钱币的形制 和单位,奠定了汉初币制的基础,从而使圆钱成为中国古 代钱币的基本形制。 2、 稳定币值,健全钱法,是汉初币制改革的主要内 容。这一过程,经历七、八十年,最终迎来五铢钱的诞生。
简介:五铢钱是我国钱币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货币,
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钱币是中 国古代钱币发展和演变的重要阶段, 承战国秦以重量名钱的货币制度,本 阶段以量名钱为主体,如半两钱、五 铢钱等,其间虽然不断受到冲击,但 始终未能冲破量名钱体制,最终复归 于隋五铢。
(一)秦代半两钱
秦代半两流行时代为秦始皇统一全国至 秦亡。形制文字与战国秦半两亲缘关系 十分密切,发展演变线索也十分清楚, 钱体较圆,个别出现外郭,铸口茬较窄, 钱文呈小篆,字体较为方正。大小不一, 轻重无常。
(三)东汉五铢
东汉光武帝建 武十六年(公元40 年),重铸五铢钱, 改由太仆属官考 工令主管,郡国 也可铸造。东汉 五铢钱制作轻薄。
(四)隋五铢
隋文帝杨坚开皇元年(公 元581年)始铸,又叫“开皇 五铢”,或称“置样五铢”。 钱文“五铢”二字篆书,笔 画精整,边缘较宽,面无好 廓,“五”字上下左端有竖 纹,钱背肉好均有廓。隋五 铢是我国“铢两钱制”的终 结。
简历:唐代铸钱不循旧制。高祖武德四年
中国古代钱币简介(五)

中国古代钱币简介(五)中国的钱币不仅历史悠久而且种类繁多,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钱币文化。
先秦时期的钱币,各诸侯国实行不同的钱币制度,在不同地区使用形制各异的刀币、布币、环钱等。
秦统一中国后,中国的钱币以环钱为主要形制,一直持续到清代。
北宋时,中国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到了明代,白银则成了中国最主要的流通钱币。
隋唐五代十国钱币1、隋朝钱币公元581年杨坚代北周称帝,国号隋。
隋朝的建立,使中国混乱的钱币趋向于统一。
隋王朝为加强中央集权,确保社会安定,促进生产力发展,在政治、经济诸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措施。
铸行统一钱币即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项。
隋朝在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上,清除了北齐、北周和梁、陈货币的弊端,并实行通货紧缩的政策,建立稳定的货币形制。
隋文帝开皇三年(癸卯,583)铸行了一种合乎标准的五铢钱,称作开皇五铢,又叫置样五铢。
钱币的文字是篆书,外郭较宽于内郭,唯五字左侧多一竖划,直径2.4CM,重3克上下。
隋朝的法定制钱一千文重四斤二两,隋文帝下令禁止以前的钱币和私人铸造的钱币在国内流通。
此外隋币还有隋铸五铢大样、隋铸五铢小平、五铢异品小平、五五铢铢传形复式、五铢小平直读、五铢铁质四出、五铢小平传形、五铢小平普品等。
【隋文帝五铢钱】【隋文帝开皇五铢】2、唐朝钱币唐代沿袭南北朝以來的传统,绢帛作为法定货币与铜钱并行。
由于流通中的铜钱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民间普遍使用绢帛,其数量比铜钱还要多些。
唐代前期处于繁荣阶段,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文化辉煌灿烂。
钱币文化,作为唐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特征显著,高度发展,成绩突出。
唐初沿用隋五铢钱和其他古钱。
髙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废罢五铢钱,行用开元通宝钱。
开元通宝钱是一种新的钱币体制,在中国钱币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中国钱币发展史上标志着五铢钱制的结束,通宝钱制的开始。
通宝钱的独特之处不在于形制,而在于钱名,也即钱币上的文字。
钱文内容由“开元”与“通宝”两部分构成,前者昭示开始新纪元,后者表示通行宝货。
中国古代货币演进的特点

中国古代货币演进的特点货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它是一种通用的交换媒介,可以方便地进行交换和储藏财富。
中国古代货币的演进历程十分漫长,从最早的贝壳、布帛、铜钱,到后来的纸币、金银币等,中间经历了多次变革和创新,形成了独特的特点。
一、货币的起源和初期演进中国最早的货币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当时的货币主要是贝壳、布帛等物品。
贝壳是最早的货币形式之一,因为它在当时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可以用于制作工艺品和装饰品。
布帛则是另一种常见的货币形式,因为它在当时是一种珍贵的物品,只有上层社会才能够拥有。
这些早期的货币形式虽然存在,但其局限性也很大,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交换需求。
二、铜钱的盛行和改革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货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因此出现了铜钱这种货币形式。
铜钱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货币形式之一,它的盛行时间长达两千多年。
铜钱的发行使得交换更加便捷,也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但是,铜钱的发行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铸造质量不稳定、数量过多等。
因此,历代政府也进行了多次改革,比如唐代的“开元通宝”、宋代的“元宝”等,这些改革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铜钱存在的问题。
三、纸币的出现和普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货币需求的不断增长,纸币这种货币形式也逐渐出现并得到普及。
最早的纸币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称为“交子”,它是由商人私自发行的,但是因为其便利性和广泛流通,逐渐得到了政府的认可。
宋代时期,官方开始发行纸币,这标志着纸币已经成为了主要的货币形式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纸币的发行量越来越大,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通货膨胀、假币泛滥等。
因此,历代政府也进行了多次改革,比如明代的“宝钞”和清代的“宝泉钞”等,这些改革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纸币存在的问题。
四、金银币的兴起和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货币需求的不断增长,金银币这种货币形式也逐渐兴起并得到发展。
金银币的出现使得货币更加稳定,也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但是,金银币的发行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数量有限、流通范围狭窄等。
魏晋南北朝货币

曹 魏 五 铢
文帝五铢 背景:曹魏初年经济疲敝,实行实物经济政策, 魏文帝恢复汉朝制度,铸造五铢钱 特点:粗率,轮廓浅平,文字模糊,有的带有 星点,有的铸以横画或竖画。
五铢
明帝五铢
背景:文帝五铢使用几个月就废止了,民间依 旧货物交易,魏明帝太和元年(227)重新铸 造五铢钱;
特点:轮廓明晰,钱型厚重,钱径一般 2.5 厘 米,重约 3.4 克;“五铢”二字清楚,字画肥 硕,朱字头圆折,近似东汉五铢。
二、蜀汉钱币
蜀 汉 五 铢
蜀五铢 铸造者:刘焉刘璋父子、刘备、刘禅父子 特点:钱文粗糙,形体较小。有内外廓。背面模铸阴 文或符号,铜色发暗。
刘备父子铸造的钱币
值百五铢 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九年(214)刘备为解决财政困难发行直百 五铢。与一百枚五铢相等,是大值虚币。 值百 蜀汉后期铸,薄小,大小不一。面文“直百”,书写草率。背铸 文字或符号,间有传形。殆民间铸。
魏 晋 南 北 朝 钱,在这一时 期也有了新的发展; 这一时期战乱不断,政权林立人短暂, 也产生了许多形态各异的新式钱币; 少数民族的政权国家大量进入,产生了 一批创新性的货币; 对后世隋唐以至于元明清的货币产生了 深远影响;
一、曹魏五铢
少量的钱币
传刘备称帝后发行太平百钱、世平百钱 (背有水波纹),蜀汉晚期又发行定平 一百。
三、东吴货币
东 吴 货 币
背景:东吴时期除了发行五铢钱以外,突出的就是一系列大面值 的虚值钱; 这一系列的虚值钱扰乱了市场秩序,发行时间都不长; 钱币:大泉五百、大泉当千、大泉二千,大泉五千 东吴大帝孙权嘉禾五年(236)铸大泉五百,重十二铢,值五百 个五铢。随后又相继铸造大泉当千、大泉二千、大泉五千。
魏晋南北朝货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朝代钱币的基本特征在商朝已有了贝壳的使用,虽然这并不能证明它已发展成为十足的货币,但至少已接近货币了,而由农器进化到刀币和布币,的确需要很长时间。
把铜用来作为货币,也许是从仿铸贝开始的。
铜贝也有几种:有些凸起得更像真贝,锯齿纹成曲线;有些则比较扁平,锯齿纹成直线。
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生产工具日益显得重要,于是大家在交换时就将刀、铲、纹轮等作为货币一样使用。
一个地方对一种生产工具用得最多的话,这种生产工具就变成了这一地区的货币。
从农业工具演化而来的货币,到了战国时就形成三大体系;布币、刀币、环币钱。
布币:古代有一种农具叫做鎛,布币的形状就很象鎛,由于"鎛"、"布"同音,所以人们就把这种很象鎛的钱币叫做布币了。
布币的发展,经过了两个重要的阶段,就是铲形阶段,这是第一个阶段,首空可以纳柄,所以称为空首布。
第二个阶段,布首已不空,变成平实,所以又叫平首布。
空首布也有很多种类,最早的空首布特别粗大,科就是农具铲。
这大概是由正式农具演变成货币的过渡形态,可以说这是最早的布币。
还有一种空首尖足布也是大型的,而布的两面大都没有文字。
普通的空首布就要小型些,布上也有文字了。
这种又可以分为平肩和斜肩,它的底部成一种弧形。
布上的文字有一字的,也有多字的。
空首布中有些比较小型的,上面有两个字,如济釿、艴、釿、东周、同是、武安等等,大概是地名,另外也有四个字的。
到了战国时期,布币的形制发生很大的变化,由空首变为平首、由大变小;这时的布大致在可分为四类:尖足布、方足布、圆足布和杂形布。
这些布的流通地区不同。
尖足布上都有文字,以两个字为最多,常常都是地名,如甘丹、武安、晋阳等,尖足布一般在北方的赵国与魏国流通。
方足布是最通行的一种布,形状比尖足布小,铜质比尖足布坚韧,普通方足布布首有一道纹。
圆足布的种类和数量都少。
它的特点是圆肩圆足裤裆。
铸造的地方有晋阳、大阴等。
一般圆足布首是没有竖纹的,而晋阳、离石、大阴铸的圆足布有两道竖纹。
圆足布以?字布为最多。
圆足布有在布首和两足上各开一个圆孔,所以又叫三孔布。
它的背面也有特点。
普通圆足布背面多有数目字,而三孔布的背面却有纪重或纪值的文字。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结束了那些形形色色的战国货币的流行。
规定除黄金和铜外,其它财物如珠、玉、贝、银等都不能作货币。
秦时制造半两钱。
这时铸币由各地方政府进行,所以现在所见半两钱枚枚不同。
秦半两采用方孔圆钱的形式。
之后中国的货币形态就固定下来了,两千多年都是方孔圆钱。
方孔代表地方,外圆代表天圆。
因此方孔圆钱即象征着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秦半两和以前的铸币一样,是用泥范铸的,一范只铸造一镒,所以铸出的钱,枚枚不同,轻重也相差较大。
汉承秦制,只是这时黄金只作为宝藏手段和世界货币,在日常交流中专用铜钱,铜钱的地位也就愈发重要了。
西汉的铜钱仍然是用其重量来命名的,不过这种名称已渐渐的开始和其重量分开了,如秦半两原重半两,重量和名称相符,汉时有所改变。
这时的铜钱仍是由地方铸造,重量与名称往往不符。
据史书记载西汉的铜钱有八种,其实有些钱只是使用的时间不同,名称相同。
实际上可归纳为三种钱:半两、三铢、五铢。
汉半两的重量是千变万化的,有些半两钱,身小肉厚,文字也没有规则,大家认为这类半两是汉初半两。
汉初半两钱是比较大样的,而且肉薄,文字也扁平。
三铢钱只用了几年,数量不多,五铢钱的种类就多了,普通五铢钱的正面和背面都有外廓,这是和以前的钱币所不同的。
五铢钱中也发现有少量是光背的,这是最早的五铢即元狩五铢。
武帝以后的五铢钱只有宣帝五铢可以辨别。
它的特别就是五字相交的两画向内收,外廓比较宽,而且往往有其它记号,比如内廓上面一划,或下面有半星等。
五铢钱是历史上用得最长久的钱币,因而铸造量大,钱币数量众多,同其他稀有币相比就很不值钱了。
除形制特殊的钱币外,几元钱即可买到一枚,而使用了几年就停止流通的三铢钱就达数百元一枚的。
故有人将五铢改为三铢的。
东汉所铸的钱,都是五铢钱。
灵帝这时曾铸有一种四出五铢钱,就是五铢钱的背面,有四道斜纹,由穿孔的四角直达边缘。
当时就有人说铸成此钱政权必四道而去,后来果然黄巾起义,推翻刘汉统治。
西汉末年,各种社会矛盾、阶级矛盾都激化了,西汉皇帝完全陷在绝望的困境中。
这时候,上层毫强地主的代表王莽,取汉帝而代之,做上了皇帝。
王莽的姑母是汉元帝的皇后,汉成帝的生母。
从汉成帝起,王家就有九个人封侯,连王莽在内有五个人做了大司马,朝廷大权几乎全部归王家掌管,地方官也多为王家任用的人。
公元前一年,王莽做大司马后大封亲信,这些举动得到刘、王二姓的支持,有了基础后王莽便废刘氏皇朝,建立起国号叫做新的王氏皇朝。
王莽在货币问题上实际托古改制,大的币制变动有四次,钱币就有六种二十八品,这就是宝货制,这在世界币制史上是一种破天荒的制度,致使货币制度混乱。
这种空前绝后的币制,仍是以铜币为主,而且是以最低单位小泉为主币,其余多是虚币性质。
居摄二年更造大钱,径寸二分,重十二铢,文曰:“大钱五十”,又铸造契刀、错刀、与五铢钱并行。
第二次改动币制在始建国元年,罢错刀、契刀和五铢钱,专用大小钱。
大钱值五十,另铸小泉直一。
第三次币制改动在始建国二年,行宝货制。
宝货制的内容,五物六名二十八品。
五物:即金银铜龟贝;六名即钱货六品,金货一品,银货二品,龟货四品,贝货五品,布货十品。
王莽的宝货制最后完全失败了。
老百姓对于这种光怪陆离的制度,流通时必定头昏眼花,布币十种一级只相差一铢重,很难辨别,到于龟贝之类的货币就必须随时测量。
引起诸多麻烦,所以民间拒用宝货制,只用大小泉。
于是王莽废龟贝布属,复行大小钱。
第四次改制,废大小泉,改用货布、货泉两种。
大钱五十行久,令民独行大钱,与新货泉俱枚直一,并行近六年。
王莽的币制虽然失败,而且只行于一个很短的时期,但钱币艺术却达到了历代钱币的一个高峰。
莽钱错刀、契刀,其环如大钱,身形如刀,是青铜铸的。
错刀的黄金划环部“一刀”二字,又称金错刀。
刀身模铸阳文“平五千”三字。
平五千的意思就是值五千钱。
解放后在陕西临潼一带发现过“一刀平五千”数枚,现在一枚“一刀平五千”值人民币5000元左右。
契刀通长二寸二分(汉尺),实测7.3厘米。
错刀重大约20至40克,契刀重约16.4克。
另外还有泉货六品、布货十品、十布筹码货泉与货布。
王莽的这六泉十布中除“大泉五十”、“小泉直一”、“大布黄干”外,其余的十三种价值都大,“中布六百”和“壮布七百”价达人民币2000元至4000元不等,而“壮泉四十”一枚就值人民币1.5万元。
莽钱虽然版别多,但铸造工艺讲究,大体上钱文都是以悬针篆为主,制作精细,铸币轮廓斜削,笔划细挺流畅,布局匀称。
莽钱伪品较多,普通的:大泉五十“无伪品,但是币背有星、月纹、吉语等这类“大泉五十”也有伪品。
东汉后期愈来愈黑暗的政治,逼得广大农民不能生活下去了,于是农民起来造反,全国陷入混战之中,献帝初平年间袁术、曹操等军阀也起兵,董卓挟天子入长安,销熔五铢钱,铸小钱,使汉代又发生了一次物价狂涨。
汉末的战乱持续到三国鼎立时期,从经济上说,三国分立也是东汉末年社会大破坏的自然产物。
蜀汉政府治理经济,铸两种直百钱,第一种是直百五铢,这大概是攻入程度时所铸的。
初铸很厚重,后来逐渐薄起来。
厚重的有一种背面有文字,这是四川犍为所铸,这是方孔钱中纪地名最早的钱。
第二种币是直百,最大的有四铢重,后来越小直至每枚不到半铢。
另外有两种五铢钱,一种钱文类似直百五铢,有内廓,小样。
另一种钱文类似直百五铢,没有内廓,稍大且薄。
这两种直百五铢价格都在几十元至几百元人民币不等。
孙权统治下的吴国最初是使用王莽大泉,后自己铸币,嘉禾五年铸大泉五百,赤乌元年铸大泉当千,后又铸当二千,当五千的大钱,都是用红铜。
大泉五百和大泉当千有各种大小,初期的厚重,以后逐渐减重。
现在一枚大泉当千,当二千等币价格都在千元以至万元不等。
曹操创立魏国,初期使用五铢钱,后又废弃。
至到太和元年,又铸五铢钱。
这种太和五铢现在价格一般在数十元至数百元不等。
魏国自曹睿死后,蜀国自诸葛亮死后,吴国自孙权死后,逐渐衰落。
于是魏国的司马氏集团灭诸国建立了短暂的晋王朝。
由晋到隋的三四百年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动乱的时代。
这个时期在中国大货币经济史上也有其重要性,年号钱的出现,钱币的称文,称贯等都是这个时期的事。
这个时期在钱币方面,自然是以铜钱为主,在南朝萧梁时候,曾普遍使用铁钱。
两晋的币制很混乱,流通的钱有吴国以前的铸币和各种古钱。
只有沈郎钱是新铸的,沈郎钱是指沈充所铸的小五朱,这种钱遗留后世较多,这种钱的特点是称"朱"而不称"铢",铜色发白。
传世的丰货钱和汉兴钱也属这一时代。
东晋偏安江东,以后南方经宋、齐、梁、陈四朝,史称南朝。
它们的币制均混乱,这四个朝代都曾铸钱。
刘宋文帝元嘉年间,立钱署铸四铢钱,比五铢钱减重20%,后来一再减轻。
民间也私铸铜钱。
孝武帝孝建元年,改铸"孝建四铢",重2.4克,正面孝建两字,背面四铢两字,都是左右读。
废帝永光元年又铸二铢钱,有钱文"孝建"、"永光"、"景和"三种,钱面铸有二铢字样。
较小的恶钱称为"鹅眼钱"、"綖环钱"。
隋统一全国后,铸行五铢钱,叫做"开皇五铢"或"置样五铢",并禁止以前的各种钱流通。
隋五铢制作精整,背肉好,都有周廓,面无好廓,"五"字交叉,两笔稍曲,孔石有一竖纹。
隋五铢几元和几十元一枚,台湾价百元以上。
唐朝是我国历史又一个强盛的封建王朝。
唐钱的形状,没有什么更改,但是名称却有很大的变革。
唐高祖废五铢钱,于武德四年铸"开元通宝"钱。
从此以后钱币就再不以重量命名了。
除开元钱外,又铸年号钱,钱文也大多用隶书。
这说明唐代钱制进入了一概新时代。
唐钱的另一个特征,就是它反映了中国文字书法的演变情形。
唐朝流通的钱币有七八种之多。
第一种是开元钱,第二种是乾封泉宝,这是正式的年号钱。
这种钱运行一年就作废了,现在这些少量稀少的古币价值就越大。
第三种是乾元钱,乾元钱流传下来的很多。
第四种是顺天元宝和得壹元宝,这是安史之乱史思明铸造的。
第五种是大历年间铸的大历元宝,制作不精,大历元宝一般钱径2.3厘米,重3克。
大历元宝现在少见,价格在千元以上,建中年间铸的建中通宝,比大历钱还更加轻小,更加少见,因而每枚价格也在千元以上。
于是有伪造者用开元钱,挖去"开通",增补"大历"二字,用挖补过的钱币作模,翻铸假币。
假币四字不相称,由此即可判定。
会昌年铸会昌开元,铸一"昌"字表示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