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讲 现代新儒家:熊十力
7.中国现代哲学 熊十力

生平
人 生:自学成家; 1930: 1930:我有所得嘛,为什么不居? 1949: 1949:确乎其不可拔! 1955: 1955:我担心今后人们都不会思想了; 1966: 1966:中国文化亡了! 名 言:1.人谓我孤冷。吾以为人不孤冷到极度,不堪与世谐和。……船山正为 1.人谓我孤冷。吾以为人不孤冷到极度,不堪与世谐和。……船山正为 欲宏学而与世绝缘。百余年后,船山精神毕竟灌注人间。 2.衰年心事如雪窖,姜斋千载是同参。 2.衰年心事如雪窖,姜斋千载是同参。 著 作:1.《新唯识论》(文言、语体、删定)—《体用论》《明心篇》; 1.《新唯识论》(文言、语体、删定)— 体用论》《明心篇》 2. 《佛家名相通释》《十力语要》《原儒》《乾坤衍》…… 佛家名相通释》《十力语要》《原儒》《乾坤衍》 思 想:1.三阶段—援易入佛…由佛向儒…归宗于儒。 1.三阶段—援易入佛…由佛向儒… 2.两方面— 2.两方面—内圣;外王 非 议:“三不朽”…熊氏在「立德」方面殊不足观。他为人既骄且吝,好名好 “三不朽”… 胜而又目空四海,时时贪、痴、嗔三毒习气横发而又不知自检。
体用不二
体:本体; 体:本体; 用:作用、功用。 用:作用、功用。 反对离用求体:1)本体在现象界之上… 反对离用求体:1)本体在现象界之上…造物主、上帝; 2)本体隐于现象界之后而成为现象的根源…割裂体用。 )本体隐于现象界之后而成为现象的根源… 反对二重本体:1)真如无起作、无生灭、虚寂无为… 反对二重本体:1)真如无起作、无生灭、虚寂无为…与现象界对立,而是死体; 2)有宗之真如(万法)、种子(现行)…二重本体。 ……a.制造虚寂至无的世界… ……a.制造虚寂至无的世界…出世哲学; ……b.求体用废用、体用两橛,体用析成两片。 ……b.求体用废用、体用两橛,体用析成两片。 即体即用,即用即体;用外无体,体外无用; 即体即用,即用即体;用外无体,体外无用; 全体成用,全用即体;体用可分而不可分: 全体成用,全用即体;体用可分而不可分: 1)形上与形下、体与用,无先无后…时间、逻辑; 形上与形下、体与用,无先无后… 2)本体不是万有始因,不是现象界的终极实体…造物者、主宰者; 本体不是万有始因,不是现象界的终极实体… 3)体无差别(一),用乃万殊(多)。
熊十力:十力语要(摘二)

熊十力:十力语要(摘二)熊十力先生笔迹曾见一译本,述罗素语,哲学不能为禽兽讲,亦不能为一般人讲。
此可谓如语者,实语者。
凡夫无深广智慧,无卓特眼光,无高远胸抱,便于无上无容真理(至极绝待,故云无上无容。
)不生希求想,根本不能与之谈此理。
况欲其能相契入耶?今日学子,安于卑陋怠散,虽剽窃西学,而于知识方面实不曾作过有根据有体系的探求。
彼对其所标榜所崇信者尚如此,若更欲引之以其所不及,则适为彼所诟詈已耳。
此正佛家所谓末法时代。
汝真欲治罗素哲学,则须在学校切实用功。
基本略具,始冀专精。
尔时近于数理哲学,则慕罗素可也。
或觅得比罗素更可慕者亦可也。
尔时不近于数理哲学,则治他派哲学或某种科学亦可也。
此时浮慕罗素何为耶?汝何所深知于罗素而慕之耶?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至其所笃信,则必其所真知者矣。
不知而信之,惊于其声誉,震于其权威,炫于社会上千百无知之徒之展转传说,遂从而醉心焉。
此愚贱污鄙之尤。
少年志学,宁当尔哉!天下唯浮慕之人,最无力量,决不肯求真知。
吾不愿汝为此也。
汝好名好胜,贪高骛远,不务按部就班着工夫。
一日不再晨,一生不再少。
行将以浮慕而毕其浮生,可哀也哉!来函谓东西文化各有毒质,其说自是。
世相,一切相待者也。
优质所在,即毒质所存,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不美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老氏所以为达也。
东方文化,其毒质至今已暴露殆尽,然其固有优质之待发扬者,吾不忍不留意也。
西方文化之优质既已显著,然率人类而唯贪嗔痴是肆,唯取是逞而无餍足,取者,向外追求。
杀机充大宇,既造之而亦畏之,既畏之而又力造之,飞蛾投火,猛虎奔阱,犹曰无毒质也,自菲小知溺俗,其谁肯信?夫无超世之量者,必无超世之识;无超世之识,则不足与究真理。
昧真理故,斯眩于目前得失,苟且随俗,不敢违众而独有所主。
无所主故,即偷活人间,而无所谓愿力。
吾子疑余有终身之忧,而意不谓然,因以独善为得计,以杜门讲习为清醒合理之生活:夫杜门讲习,子如是,吾亦如是。
负暄话张中行:熊十力

负暄话张中行:熊十力熊十力先生是我的老师,现在要谈他,真真感到一言难尽。
这一言难尽包括两种意思:一是事情多,难于说尽;二是心情杂乱,难于说清楚。
还是五十年代,他由北京移住上海。
其后政协开会,他两度到北京来,先一次住在崇文门新侨饭店,后一次住在西单民族饭店。
这后一次,正是大家都苦于填不满肚皮的时候,他留我在饭店饱餐一顿,所以至今记忆犹新。
别后,我写过问候的信,也听到过一点点他的消息。
大动乱来了,我在文斗武斗中浮沉三年,然后到朱元璋的龙兴之地去接受改造。
喘息之暇,也曾想到年过八旬的老人,——自然只能想想。
放还之后,七十年代中期曾到南京及苏杭等地漫游,想到上海看看而终于没有敢去,主要是怕登门拜谒而告知的是早已作古。
再稍后,忘记听谁说,确是作古了,时间大概是六十年代末期。
想到民族饭店的最后一面,想到十几年,我挣扎喘息而竟没有写三言两语去问候,真是既悔恨又惭愧。
我最初见到熊先生是三十年代初期,他在北京大学讲佛学,课程的名字是“新唯识论”吧,选这门课的人很少。
我去旁听几次,觉得莫测高深,后来就不去了。
交往多是四十年代后期,他由昆明回来,住在北京大学红楼后面,我正编一种佛学期刊,请他写文章,他写了连载的《读智论抄》。
解放以后,他仍在北京大学,可是不再任课,原因之小者是年老,大者,我想正如他自己所说,他还是唯心论。
其时他住在后海东端银锭桥南一个小院落里,是政府照顾,房子虽不很多,却整齐洁净。
只他一个人住,陪伴他的是个四川的中年人,无业而有志于佛学,因为尊敬老师,就兼做家务劳动。
我的住所在后海北岸,离银锭桥很近,所以晚饭后就常常到熊先生那里去,因而关于熊先生,所知就渐渐多起来。
早年的事当然不便多问,但听说革过命,后来不知由于什么,竟反班定远之道而行,投戎从笔,到南京欧阳竟无大师那里学佛学。
治学,也像他的为人一样,坚于信而笃于行,于是写了《新唯识论》。
“唯识”前加个“新”字,自己取义是精益求精;可是由信士看来却是修正主义,用佛门的话说是“外道”。
新儒家的开山祖师——熊十力

新儒家的开山祖师——熊十力
何南
【期刊名称】《师道·情智》
【年(卷),期】2012(000)012
【摘要】回忆起联大的老师,任继愈铭记不忘和首先想到的总是熊十力老师。
1934年,任继愈考入北京大学时,听高年级的同学介绍北大的老师们,他们介绍的其中一位老师让任继愈非常感兴趣:因为这位老师在家里上课,且是北大唯一一位在家里上课的老师,他就是熊十力。
【总页数】3页(P6-8)
【作者】何南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6
【相关文献】
1.新儒家的开山祖师——熊十力 [J], 何南;
2.熊十力:现代新儒学开山祖师 [J], 吴龙灿;
3.现代新儒家熊十力的新佛学思想 [J], 卢升法
4.熊十力:以经学为基础的新儒家哲学建构——以《读经示要》为中心 [J], 韩星;倪超
5.现代新儒家哲学的教化意蕴——以梁漱溟、熊十力、马一浮为中心的考察 [J], 金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现代新儒家熊十力的音乐思想探析

口袁 建军
(中 国音 乐 学 院 ,北 京 ,l 0 0 l 0 1 )
【 摘 要 】现 代 新 儒 家 熊 十 力 在 其 整 体 观 念 下 来 谈 其 音 乐 观 , 它 对 “ 六 经 ” 给 予 极 高 的评 价 ,并 且 通 过 考 证 认 为 《乐 记 》 即 《乐 经 》 。 他 对 儒 学 经 典 文 献 考 定 的基 本 原 则 是 讲 求 思 想 的 内在 逻 辑 之 一 致 性 与 连 贯 性 ,最 终 给 予 义 理 上 的判 定 。 【关键 词 】现 代 新 儒 家 ;熊 十 力 ; “ 六经” ; 《乐 记 》 ; 《乐 经 》 【中 图分 类 号 】 J 6 0 5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 C N 2 2 一l 2 8 5( 2 0 l 5 )0 2 — 0 0 0 2 — 0 4 【 D 0 I 】1 0 . 1 3 8 6 7 / j . C n k 1 . 1 6 7 4 — 5 4 4 2 . 2 0 俗 的 人 ,人 称 “ 仙 风 道 骨 ” 。 他 有 一 颗 悲 天 悯 高 扬 了人 的主体 性 和创 造 性 ,他 将 人 的 心 , 他 对 祖 国 、 对 人 民 、 对 民 族 充 满 深 深 的 同 二 ”的 哲学 体 系,
熊 十 力 的 学 术 , 黾 想
1. 人 与 时 代 生 卒
十 力 出版 著 作 多 部 : 《新 唯 识 论 》、 《 原儒 》、
《 十 力 语要 》、 《中国历 史 讲话 》 、 《 论 六 经 》、 《 体 用 论 》 、 《 佛 教 名相 通 释 》等 。培 养 了诸 如徐 熊 十 力 系 我 国 著 名 哲 学 家 ,新 儒 家 开 山 祖 师 , 1 8 85年 生 于 湖 北 黄 冈 县 。 熊 十 力 未 受 过 正 规 的 教 复观 、牟宗 三等学 术大家 。遍及 海 峡两岸 。
熊十力

三、治学精神
我们看近现代主流学术,乃是形成了一种社群运作规程的科学活动。其本质上是科学性的、社会化的。虽然学术观点尽可以不必相同,但总有共同的纪律,共同的仪式,共同的关切点,共同的信念,甚至共同的刊物阵地、学会组织或师友网络,带领、推动大家做学问,你来我往地解决问题,开展学术,形成大致相同的理路与处理问题的方法,形成知识阶层存在的社会科层化、有序化与自律化机制。
十力先生提倡“孤往精神”,正是对于他的那个时代痛下针砭。他又说:“中国学人有一至不良的习惯,对于学术,根本没有抉择一己所愿学的东西。因之,于其所学,无有甘受世间冷落寂寞而沛然自足不顾天不顾地而埋头苦干的精神于中的生趣。如此,而欲其学术有所创辟,此比孟子所谓缘木求鱼及挟泰山以超北海之类,殆尤难之又难。吾国学人,总好追逐风气,一时之所尚,则群起而趋其途,如海上逐臭之夫,莫名所以。曾无一刹那,风气或变,而逐臭者复如故。此等逐臭之习,有两大病。一、各人无牢固与永久不改之业,遇事无从深入,徒养成浮动性。二、大家共趋于世所矜尚之一途,则其余千途万途,一切废弃,无人过问。此二大病,都是中国学人死症。(下文举例如前清考据之风、新文学、科学主义等,略)逐臭者,趋时尚,苟图媚世,何堪恬淡。随众势流转,侥幸时名,何堪寂寞。逐臭之心,飘如飞蓬,何能专一。自无抉择之习,唯与俗推移。无所自持,何能恒久。故一国之学子,逐臭习深者,其国无学,其民族衰亡征象已著也。而中国人喜逐臭,而不肯竭其才以实事求是,喜逐臭,而不肯竭其才以分途并进,喜逐臭,而不肯竭其才以人弃我取,此甚可忧”(卷一)。
学术独立与自由,说到底,是一个内心的自由问题。中国传统的辞语叫做“自得”,义涵似长。在解构了外在的教条主义权力言说方式之后,另有多元的价值与多元的声音,有时竟汇成一场嘈杂的鸡尾酒会。会中人各持酒杯、自成圈子。你肯不肯向隅而坐?
熊十力

熊十力.txt成熟不是心变老,而是眼泪在眼里打转却还保持微笑。
把一切平凡的事做好既不平凡,把一切简单的事做对既不简单。
熊十力一、人物简介熊十力(1885—1968)著名哲学家,新儒家开山祖师,国学大师。
原名继智、升恒、定中,号子真、逸翁,晚年号漆园老人,汉族。
清光绪十一年农历正月初四日(1885年2月18日)出生,湖北省黄冈(今团风)县上巴河张家湾人。
熊十力幼时在家随兄读书,14岁从军,1905年考入湖北陆军特别小学堂,在校期间,加入武昌“科学补习所”、“日知会”等反清革命团体,武昌起义后参加光复黄州活动,后赴武昌,被任命为湖北军政府参谋。
1917年赴广州参加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
失败后,决意专心从事哲学研究。
先后在武昌文华大学、天津南开中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任教。
全国解放后,以"特别邀请人士"身份参加首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后被选为全国政协、二、三、四届委员。
因反对文革,1968年5月24日绝食身亡。
著有《新唯识论》、《原儒》、《体用论》、《明心篇》、《佛教名相通释》、《乾坤衍》等书。
其学说影响深远,在哲学界自成一体,“熊学”研究者也遍及全国和海外,《大英百科全书》称“熊十力与冯友兰为中国当代哲学之杰出人物”。
在整个现代新儒学思潮中,熊十力是最具有原创性、最具有影响力的哲学家。
他对现代新儒学的最大贡献,在于面对西学的冲击,在儒学价值系统崩坏的时代,重建儒学的本体论,重建人的道德自我,重建中国文化的主体性。
二、哲学观点熊十力主要的哲学观点是:体用不二、心物不二、能质不二、天人不二。
他所谓“体”是“心体”、“性体”,即人的生命存在的本体、宇宙万物之本根及其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在一定意义上也是道德的本体和道德的主体。
所谓“体用不二”,也就是肯定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是为了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重新寻找“人生本质”和“宇宙本体”。
熊氏认为,吾人与天地万物所同具的仁心本体,内蕴着极大的力量,可以创造出、生化出整个人文世界。
现代儒学·熊十力的体用观·“性智统摄量智”的本体方法学

现代儒学·熊十力的体用观·“性智统摄量智”的本体方法学八现代儒学·熊十力的体用观·“性智统摄量智”的本体方法学熊十力发挥生命体验的形上睿智,凸显了生命意识和超理智的直觉。
他首先分疏了科学与哲学、科学的心理学与哲学的心理学。
他说:“哲学思想,本不可以有限界言,然而本体论究是阐明万化根源,是一切智智,与科学但为各部门的知识者,自不可同日语。
……本体不是理智所行的境界。
……科学、哲学,原自分途。
科学所凭藉的工具即理智,拿在哲学的范围内,便得不着本体。
”(《新唯识论》语体文本,卷上)也就是说,科学只能分观宇宙,而不能把握宇宙之全体与真相。
科学所提供的智慧是有限的,无法探究“宇宙之基源”、“人生之根蒂”的究竟,不能透悟人之所以为人和个人之所以为个人之道,不能反省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特别是人之终极的关怀。
熊氏指出:“科学的心理学,其方法注重实测,其解释心理现象,以神经系统为基础。
……哲学的心理学,其进修以默识法为主,亦辅之以思维术。
默识法者,反求吾内部生活中,而体认夫炯然恒有主在,恻然时有感来,有感而无所系,有主而不可违。
此非吾所固有之仁心欤?”(《明心篇》)熊氏认为,人类的高级心灵—仁心,不是科学的心理学研究的对象,而是哲学的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在他看来,人生之本性,即乾元实体,具有炤明、纯粹的德性。
因此,人能反求自识,自识其生命,能爱护与尊重生命,不忍自甘暴弃而精进向上,由此德配天地,体认吾人与天地万物本来一体。
他认为,科学知识理性受制于道德价值理性。
熊氏借助于佛学,分疏了“性智”与“量智”。
熊十力说:“性智者,即是真的自己的觉悟。
此中真的自己一词,即谓本体。
……即此本体,以其为吾人所以生之理而言,则亦名真的自己。
量智是思量和推度,或明辨事物之理则,及于所行所历、简择得失等等的作用故,故说明量智,亦名理智。
此智元是性智的发用,而卒别于性智者,因为性智作用,依官能而发现,即官能得假之以自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熊十力的生平與著作(續一)
但見到“黨人兌權爭利”,覺得“革命終無善 果”,認爲“從政不如革心”,遂棄政向學, 走入學術研究之途。潛心研究思想學術,探討 中國古典哲學和印度哲學。1920年,經梁漱深 溟的介紹,入歐陽竟無主持的南京支那內學院 鑽研佛學二年。1922年,應蔡元培之邀到北京 大學任講師。1923年開始寫作《新唯識論》, 前後四易其入稿,1932年出版文言文本《新唯 識論》。以後又發表了《破<破新唯識論>》 、《佛學名相通釋》。
思想要義之疏陳(續五)
“明心下”章: • 心者即性,是本來故。心所即習,是後起故。本來 任運,後起有為。本來純淨無染,後起便通善染。 本來是主,後起染法障之,則主反為客。後起是客 ,染起而障其本來,則客反為主。如斯義趣,上來 略明。今更申言:欲了本心,當重修學。蓋人生本 來之性,必資後起淨法始得顯發,雖處染中,以此 自性力故,常起淨法不斷。依此淨法,說名為學。 若向外馳求,取著於物,只成染法,不了自性,非 此所謂學。故學之為言,覺也。
思想要義之疏陳
2.2.1 本體宇宙論:體用不二、翕闢成變 《新唯識論》“轉變”章: 爰有大物,其名恆轉。淵兮無待,湛兮無先, 處卑而不宰,守靜而弗衰,此則為能變者哉! 變復云何?一翕一闢之謂變。原夫恆轉之動也 ,相續不已。動而不已者,元非浮游無據,故 恆攝聚。惟恆攝聚,乃不期而幻成無量動點, 勢若凝固,名之為翕。翕則疑於動而乖其本也 。然俱時由翕故,常有力焉,健以自勝,而不 肯化於翕。以恆轉畢竟常如其性故。
思想要義之疏陳(續九)
疏解:此明學之所以成,依性起修、 全修成性以隨順本性而創起淨習,如 此則天人不二而學成矣。
綜論熊十力之思想
熊十力在儒家哲學、佛教哲學、中國思想文化史 等方面,均有很大建樹,特別是在重建新儒學和 儒家哲學本體論方面創獲頗多。其哲學思想以儒 爲宗,糅合佛學,發揮了《周易》哲學、宋明理 學中的“陸王心學”,和佛教大乘空宗法相唯識 之學,建立起了自己的“新唯識論”體系。認識 哲學的大旨在于窮究本體,宇宙萬物是本體流行 的迹相,本體並非是離開“本心”的外在境界, 所以“天地萬物皆吾一體”。
熊十力的生平與著作(續二)
抗日戰爭時期,避難于四川,曾講學于馬一浮主辦 的樂山復性書院、梁漱溟主辦的北碚勉仁書院和武 漢大學(當時因抗戰而遷至樂山)。1947年返回北 大,1948年赴浙江大學作短期講學,次年到廣州直 至解放。在四十年代,熊十力又出版了《新唯識論 》語體文本、《十力語要》、《讀經示要》、《十 力語要初讀》等著作。1950年初到北京,任北大教 授,並爲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特邀代表,並爲第 二、三、四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委員會。此後 出版了《論六經》、《原儒》、《體用論》、《明 心篇》、《乾坤衍》等著作。来自思想要義之疏陳(續一)
唯然,故知其有似主宰用,乃以運乎翕 之中而顯其至健,有戰勝之象焉。即此 運乎翕之中而顯其至健者,名之為闢。 一翕一闢,若將故反之而以成乎變也。 夫翕凝而近質,依此假說色法。夫闢健 而近神,依此假說心法。以故色無實事 ,心無實事,只有此變。
思想要義之疏陳(續二)
疏解:恆轉即是所謂的本體,而翕 闢即是所謂的用。體者所以起用, 用者所以成體。一翕一闢之不窮即 是變,翕即攝聚之謂,闢即發散之 謂。依翕而假說色法,依闢而假說 心法,實則心法、色法皆非實有, 以其皆源乎恆轉之動也。
《明宗章》略解 (續四)
以是馳逞戲論,至於沒齒而不知反。 宇宙既等空無,人生杳無根據,不亦 大可哀耶!
略解:此明自己之認識自己,遠離能所、 內外、同異之相,而實為昭昭明明之照體 獨立。世間學者以實體為思議所行境界、 離心外在境界,故不能相應於真實,以至 於宇宙等乎虛空、人生杳無根據。
《明宗章》略解 (續五)
《明宗章》略解 (續二)
真見體者,反諸內心。自他無間,徵物我之同 源;動靜一如,泯時空之分段。至微而顯,至 近而神,沖漠無朕,而萬象森然;不起於坐, 而徧周法界。是故體萬物而不遺者,即唯此心 。見心乃云見體。然復應知,所言見心,即心 自見故。心者不化於物,故是照體獨立,而可 名爲智矣。吾人常能保任此智而勿失之,故乃 自己認識自己,而無一毫錮蔽焉。 略解:此論真見體,即照體獨立、無一毫錮蔽 之境界。所謂見體實為本心之自見其自己也。
熊十力之著作、影像
收錄較全的版本 熊十力:《熊十力全 集》,武漢:湖北教 育出版社,2001年。 亦可參考 熊十力:《熊十力論 著集》,北京:中華 書局,1999年。
熊十力之著作、影像(續)
《明宗章》略解
今造此論,爲欲悟諸究玄學者,令知實體 非是離自心外在境界,及非知識所行境界 ,唯是反求實證相應故。是實證相應者, 名之爲智,不同世間依慧立故。 略解:此明造論之旨在於指示學者明白實 體非外,須實證相應。
中國哲學史(下)
第十講 現代新儒家:熊十力
王林偉 武漢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
本次課程內容
導言:現代新儒家
現代新儒家的興起 熊十力的生平與著作
思想簡介:原著選讀
《明宗章》略解 思想要義之疏陳
思想特色及地位
熊十力學思之特色 在學術史上的影响
現代新儒家的興起
儒學三期說
先秦儒學、宋明儒學、現代新儒學
現代新儒家的興起背景
中西文化之交流與碰撞
現代儒學三聖
梁漱溟、馬一浮、熊十力
現代新儒學的課題
道統、學統、政統
熊十力的生平與著作
熊十力(1885-1968),原名繼智、升恒、定中 ,字子真,號漆園老人等。 熊十力少時因家庭困迫,曾爲人牧牛,隨掌教 私塾的父親聽講“四書五經”。十一歲喪父, 隨長兄亦耕亦讀。十六歲時曾在其父之友何聖 木處附讀過半年,此後全靠勤奮自學。讀明代 陳白沙書,對“禽獸說”感受很深。讀王夫之 、顧炎武書而生革命之志,於是不事科舉業。 十八歲到武昌投軍,參加了1911年的辛亥革命, 後又追隨孫中山參加護法戰爭。
思想要義之疏陳(續八)
二者,天人合德,性修不二故,學之所以 成也。易曰“繼之者善,成之者性。”全 性起修名繼,全修在性名成。本來性淨為 天,後起淨習為人……故吾人必以精進力 創起淨習,以隨順乎固有之性,而引令顯 發……此謂天人合德,性修不二。學者於 此知所持循,則精義入神以致用,利用安 身以崇德,皆在其中矣……斯稱性之誠言 ,學術之宗極也。
《明宗章》略解 (續一)
云何分別智、慧?智義云者,自性覺故, 本無倚故。慧義云者,分別事物故,經驗 起故。此二當辨,詳在量論。今此唯欲方 便略顯體故,學者當知。世間談體,大抵 向外尋求,各任彼慧,搆畫摶量,虛妄安 立,此大惑也。 略解:此論智、慧之別,智為自性覺,慧 則由分別起,世間談體大抵尚慧而不用智 ,故所成皆戲論也。
思想要義之疏陳(續六)
學以窮理為本,盡性為歸。徹法源底之謂窮 ,無欠無餘之謂盡。性即本來清淨之心,理 即自心具足之理,不由外鑠,不假他求。此 在學者深體明辨。今略舉二義,以明修學之 要。 疏解:此論性(本心即性)習之關係。性為 先天、為主,習為後天、為客,然主客之間 有一種互動的關係。若要盡性,必須依性以 積習、成學以盡性,此即為修學之要。
《明宗章》略解 (續三)
云何自己認識自己?以此認識離能所、內 外、同異等分別相,而實昭昭明明,內自 識故,故假說言自己認識自己。由斯義故 ,得言見心,亦云見體。今世之爲玄學者 ,棄智而任慧。故其談體也,直以爲思議 所行境界,爲離自心外在境界。易言之, 即一往向外求理,如觀物然,而不悟此理 唯在反求,只堪自識,遂乃搆畫摶量,虛 妄安立。
思想要義之疏陳(續七)
一者,從微至顯,形不礙性故,性之所以 全也。本心唯微,必藉引發而後顯。既凝 成形氣則化於物者多,而其守自性而不物 化者遂為至少……且形者性之凝,即形莫 非性也……性之為主,亦行乎形氣之中, 故先儒有“踐形盡性”之說,使視極其明 ,聽極其聰,斯無往而非全體之昭著矣。 疏解:此明性體之全,形氣雖有物化傾向 ,但以性為主,能盡性則全體昭著。
熊十力在學術史上的影響
熊十力與唯識學:唯識學之論戰 熊十力與心學、理學:新理學與新心學 熊十力與港台新儒家: 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
思想要義之疏陳(續四)
故心、意、識三名,各有取義。心之一名,統 體義勝。意之一名,各具意勝。識之一名,了 境故立。本無異體,而名差別,則以此心之蘊 奧難窮,無可執一隅以究其義也。 疏解:此論心之豐富意蘊。心本來是一個渾然 不可分的全體,但可從多方面加以形容。心之 本即性:對身而言則為心,言其為一身之主宰 ;求其在我則為意,言其淵然有生命定向;由 感通則名為識,以其能趣境而起籌度。實則心 、意、識三者,本來同體,只不過心以統體義 勝,意以各具意勝,而識則以了境之能立。
然則明慧用之有限,故似除知;示玄覽之 攸歸,宜崇本智。善反,則當下便是,勿 須窮索;順性,則現前即真,毋庸欣寂。 其諸本論之宗極欤。夫提示旨歸,如上略 備。辯彰唯識,茲後宜詳。故次《明宗》 而談《唯識》。 略解:此明本論之宗極在乎引導斯人見性 ,見性而順性則現前即真。 引申:性智與量智、玄學與科學。
思想要義之疏陳(續三)
2.2.2 心性修養論:天人合德、性修不二 “明心上”章: 如實義者,心乃渾然不可分之全體,然不妨從各方面以 形容之,則將隨其分殊取義,而名亦滋多矣。夫心即性 也。以其為吾一身之主宰,則對身而名心焉。本不限於 一身也。不限於一身者,謂在我者亦即在天地萬物也。 今反求其在我者,乃淵然恆有定向,於此言之,則謂之 意矣。定向云何?謂順其生生不息之本性以發展,而不 肯物化者是也。故此有定向者,即生命也,即獨體也。 依此而立自我,雖萬變而貞於一,有主宰之謂也。若其 感而遂通,資乎官能以趣境者,是名感識。動而愈出, 不倚官能,獨起籌度者,是名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