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讲 第二代现代新儒家牟唐徐的新儒学思想
当代大陆新儒家思潮述评

当代大陆新儒家思潮述评当代大陆新儒家思潮可以说是中国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最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开放和改革带来了对传统文化的重新思考和回归,新儒家思潮逐渐兴起。
新儒家思潮的产生和发展与当时的政治、社会和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对西方价值观的引入和冲击导致了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危机和文化自卑感的产生。
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学者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再评价,试图找到一种能够使中国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找到文化根源和价值观支撑的思想体系。
新儒家思潮的基本主张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当代的社会现实和现代化的要求,重新解读儒家经典,提出一种新的理论框架和实践路径。
新儒家学者在思想和实践上力求以儒家的人本关怀、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为核心,培育和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优良传统,推动社会和谐和个人全面发展。
新儒家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李泽厚、刘启功、谢泽、张岱年、蔡瑞年、程中都等。
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和领域,对儒家经典进行深入研究和解读,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成果。
新儒家思潮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人本主义”和“和谐社会”。
新儒家学者强调人的尊严、自由和人权的重要性,主张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个体的自由实现。
他们认为社会的目标是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推动社会和个人的发展。
在实践上,新儒家学者倡导提倡道德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试图通过道德重建构建和谐社会。
新儒家思潮的出现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深远。
它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自我认同和文化自信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指导。
它重新激发了社会对传统价值观的关注和关注,为中国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找到了一种文化根源和价值观支撑。
新儒家思潮为中国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了一种思路和实践路径。
它关注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力求达到社会和个人的全面发展。
在当前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着剥夺个体发展机会和社会矛盾紧张的背景下,新儒家思潮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和理论基础。
新儒家思潮

新儒家是指民国新文化运动以来全盘西化的思潮在中国的影响力扩大,一批学者坚信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仍有价值,认为中国本土固有的儒家文化和人文思想存在永恒的价值,谋求中国文化和社会现代化的一个学术思想流派。
这一学派力图在现代中国恢复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重建儒家的价值系统并以此为基础来吸纳、融合、会通西学,以谋求中国文化和社会的现代化。
新儒家的学说被称之为“新儒学”,它是与马克思主义派、自由主义西化派并称的中国现代三大思潮之一,是中国现代文化保守主义的主要思想代表。
新儒家的学说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文化哲学,他们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本性和优越性,认为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到程、朱、陆、王之间,有着一脉相承的“道统”;中国文化的最高理想是儒家人文主义,它是道德精神和宗教精神的统一;儒家的心性之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本原和核心;只有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才谈得上对西方文化吸纳和会通。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至今,新儒家经历了七八十年的发展历程,涌现出了一批著名的思想家。
有关新儒家的发展阶段、代表人物等问题,目前学术界有许多不同说法,比较通行的看法是:从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有梁漱溟、熊十力、张君劢、冯友兰、贺鳞等为代表的第一代新儒家;从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在港台有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方东美等为代表的第二代新儒家;从八十年代开始,有杜维明、刘述先等为代表第三代新儒家。
从理论发展阶段来看,新儒家的学说大致又可分为四个理论阶段新儒家的理论有其合理的成分,但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比较突出的缺点是:一、把多元的、多民族、不同时空条件下中国传统文化简单归结为儒家文化,这是不符合中国历史的事实的。
二、对传统儒家文化造成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巨大负面影响,不是低估就是视而不见,即使有一点批判也往往是轻描淡写的。
三、过分强调了道德的作用,没有找出从“内圣”开出“新外王”的可行性途径,他们的理论大多带有一厢情愿的、纯理论的色彩。
国学经典导论08-06:现代新儒学的基本思想

08-06:现代新儒学的基本思想现代新儒学的思想理论颇为丰富,就其根本观念而言,不外乎“儒学复兴”、“返本开新”、“儒家资本主义”三个命题。
(一)复兴儒学所谓“复兴儒学”,其宗旨就是认为儒家思想不仅没有过时,而且还代表着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发展的未来方向,因而通过弘扬、复兴儒学,不仅可以解救中国,甚至可以解救世界。
新儒学第一代开山祖师的梁漱溟先生首先提出“儒学复兴”的命题。
梁先生指出:“世界上只有两个先觉:佛是走逆着去解脱本能路的先觉;孔子是走顺着调理本能路的先觉。
以后局面不能不走以理智调理本能的路,已经是铁案如山,那就不得不请教这先觉的孔子。
”因此,他断言“世界未来文化就是中国文化(实指儒家文化)的复兴”。
“复兴儒学”的主张奠定了现代新儒学的总基调和总方向。
大陆新儒家蒋庆也提倡复兴儒学,曾概括儒学在当今中国问题上的七大功用:通过儒学安顿中国人的个体生命、重建中国人的社会道德、重塑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重建中国人的希望,建立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政治制度以及奠定中国现代化的道德基础等。
(二)返本开新所谓“返本开新”,即是返传统儒学之本,开民主、科学之新。
换句话说,也就是由所谓“内圣”之学(儒家心性论)——开出“外王”之功(现代民主和科学)。
用牟宗三先生的说法,儒学在新时期发展的使命就在于:“道统之肯定、学统之开出、政统之继续。
”牟先生又将这种“三统并建”说归结为“内圣开出新外王”。
所谓“内圣”,即传统儒家的心性之学,用牟先生的话说就是“道德良知”,相当于“道统之肯定”。
所谓“新外王”,就是科学和民主,分别相当于“学统之开出”和“政统之继续”。
至于“内圣”何以开出“新外王”,牟先生又创“道德良知自我坎陷”之说,谓道德良知经过自我限制、自我否定,自觉地从德性主体转出知性主体,即从道德良知(内圣)开出科学和民主(新外王)。
新儒家第二代“返本开新”命题的提出是以对传统儒学内在价值与精神生命的认同为其前提的。
新儒家致力于中国学术文化的核心———儒家心性之学的研究,发现在儒家的思想信仰中有一“宗教性的安身立命之所”,他们进而肯认儒家的心性之学亦谓之人文教与现代民主和科学并不矛盾,民主科学和现代化实是出自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自觉的要求,出自儒家生命智慧之自然展现。
国学经典导论8章

二、现代新儒学的历史由来
儒学自从其诞生之日起,就不是一成不变 的。 考察现代新儒学的历史由来,可以从儒家 思想自身的发生、转进与外部世界的互动 中展开。
儒学的发生、发展大致经历了六个时期
先秦为儒学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 两汉为儒学经学化的时期;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为儒学的玄学化和儒释 道三教融合的时期; 宋明为儒学理学化的时期; 清代为儒学的综汇期。 五四以后为儒学的重构时期,亦即现代转 型时期
第八章 现代新儒学要义
任课教师: 杜 霞 任课教师:
一、何谓“现代新儒学”? 何谓“现代新儒学”
儒学
“儒学”是以孔子为宗师,以《诗》、《书》、 儒学” 儒学 《易》、《礼》、《乐》、《春秋》为经典,以 仁、义、礼、智为基本思想的学术体系。 它在战国时期已经发展成为显学,是绵延时 间最长,对中国文化与民族精神影响最为深远的 一个学派。
1980——2004 当代新儒家
在80年代港台和海外的一批中青年学者 继续发扬现代新儒学的理论,其中香港 的刘述先、台湾的蔡仁厚、侨居美国的 杜维明、成中英、余英时较为著名,又 刘述先 被称为当代新儒家。
杜维明
余英时 成中英
现代新儒学前三个阶段的基本理论
前三代新儒家多具有一定的师承关系,以熊十力、 牟宗三及其弟子一系为主,力倡儒家心性之学的 复兴,其基本理论包括如下四个基本论题: 第一 中国文化传统如何进行现代转化。 第二 中国文化所具有的现代价值 第三 中体西用的理论思维模式 第四 中国文化的宗教性内涵
魏晋玄学的兴起和儒学的玄学化
名教与自然之争
隋唐佛教的流行和儒释道三教合流
印度文化的精华—— 佛教,先是由魏晋玄 学以无为本的思维方 式被中国文化吸收, 产生了中国化的隋唐 佛教,接着又被宋明 理学所消化。
whx论徐复观对儒家教育哲学思想的现代疏释

第30卷第4 期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V ol. 30 No.4 2008年8月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EDUCATION EDITION)Aug. 2008 论徐复观对儒家教育哲学思想的现代疏释王海涛1,2(1. 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学院,山东青岛 266003;2.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北京 100875)摘要:徐复观教育哲学思想的基础是人性论。
在徐复观看来,儒家教育哲学思想的历史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人格世界的完成;第二是奠定了中国学术发展的基础;第三是对教育价值的积极肯定。
关键词:徐复观;教育哲学;儒家;人性论;现代疏释中图分类号:G40-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8-0627(2008)04-0038-04一徐复观(1903~1982),原名秉常,字佛观,后由熊十力更名为复观。
作为现代新儒家的第二代代表人物,徐复观个性鲜明,游走于“学术与政治之间”。
他用做政治人所得的经验去观察文化,用做文化人所积的学养去咀嚼政治。
徐复观并未专门系统阐述过他的教育哲学思想,这是本文论题的难点所在。
他的教育哲学思想零星散落于他关于中国传统思想史的著作、犀利的政论文章中。
确切地说,他是立足于他的历史文化观、政治态度和人性论来审视传统、学术、政治、教育等社会现实问题的。
徐复观认为,治思想史的人,应先要由文字实物的具体走向思想的抽象,再由思想的抽象走向人生、时代的具体。
徐复观所致力的就是要对中国文化作“现代的疏释”。
用他自己的话说:“要把中国文化原有的民主精神重新显豁疏导出来,这是‘为往圣继绝学’。
使这部分精神来支持民主政治,这是‘为万世开太平’。
”对于传统文化,他抉择的标准是:“传统思想能否接上现代,要从两个方面看,其一是要以能面对自然界问题,追求自然界的解释;其二是要能面对现实的社会、人生问题,解决现实的社会、人生问题,不只是解决书本上的问题而已。
”[1](5)在这里,徐复观所说的实际上又是文化功用的问题。
新儒学 方法思维

新儒学方法思维
新儒学是对传统儒学进行当代性思考和再构建的一种思想流派,其方法思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对传统经典的重新解读:新儒学通过对传统儒家经典的重新解
读和理解,试图从中汲取有益的思想资源,并结合当代社会的
需求进行创新,形成适应当代社会的新的教育、伦理观念和社
会治理理念。
2.探索人与社会的关系:新儒学注重对人与社会关系的思考,强
调人的自我修养与社会责任的平衡。
它试图在尊重传统的基础
上,思考如何将传统儒家思想与当代社会相结合,解决现实问
题。
3.倡导和谐共生:新儒学强调和谐共生的伦理观念,提倡人与自
然、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相处,关注个体的全面
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4.科学与人文交融:新儒学试图通过科学与人文的交融,探索整
合传统儒家思想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可能性,以期推动社会进步
和发展。
总的来说,新儒学的方法思维包括对传统经典的重新解读、探索人与社会的关系、倡导和谐共生以及科学与人文交融等方面,旨在为当代社会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
牟宗三儒学思想述要

牟宗三儒学思想述要作者:李洪泊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02期摘要:牟宗三先生是第二代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他在坚持中国文化本位主义的基础上,积极吸收西方哲学的有益成分。
返本开新、提出良知坎陷说,解决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问题,开创了中国文化的新局面。
关键词:牟宗三;儒学思想;现代化近现代中国的核心问题是现代化问题。
古老的中国在这条道路上走的步履蹒跚。
现代化问题是中国在西方的刺激下,在挑战——应对模式下作出的回应。
因此,中国现代化就存在一个内生性不足的问题。
其表现就是传统文化难以在理论上对现代化作出指导,也无法提供思想资源的支持。
面对这样的局面,有一部分人提出全盘西化的观点,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不足复存,应当全部抛弃。
这种观点的发展,导致了近现代中国出现激烈的反传统思潮。
儒学作为传统文化的核心和主干,首当其冲,遭到巨大的冲击。
反孔反儒,一时成为时尚。
这时,一批具有强烈国族意识的读书人挺身而出,起而捍卫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这就是以熊十力、梁漱溟、马一浮、冯友兰为代表的第一代现代新儒家群体。
现代新儒家与顽固不化拒绝任何变革的国粹派不同。
现代新儒家完全接受中国现代化的诉求,同样积极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转型,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不是现代化的阻碍,而是现代化的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内在的就具有现代化的因素,只是还没有完全彰显出来。
中国传统文化完全可以内生的产生现代化的思想理论。
中国的现代化,应当以发展了的中国文化为指导,而不是其他。
西方的冲击加快了中国现代的到来,如果没有西方的冲击,中国文化也能产生现代化的思想。
这就是所谓“返本开新”,“内圣开出新外王”。
即从传统文化中内在的生成指导中国现代化的理论。
通过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解决中国的现代化。
牟宗三先生是熊先生的弟子,牟先生接着熊先生开创的道路继续前进。
经过六十年的不懈奋斗,牟先生建立了一个庞大精致的儒学体系。
一、坚持中华文化本位主义所谓中华文化本位主义就是以中华文化为本,就是始终坚持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就是坚持中国当代文化必须以中华文化为本,而不是以西方文化或别的其他的什么文化为本。
现代新儒学要义

余英时、成中英、刘述先、杜维明都是60 年代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80年代活跃起来的中 青年学者。他们运用了哲学人类学、社会心理学、 文化心理学、现象学、解释学等西方最流行的新 思潮对中国封建社会和传统文化进行分析。第三 代新儒家虽多为牟宗三先生的后学,但在继承先 生思想的同时也尝试突破援佛入儒、以西解中的 方法论和内圣开出新外王的思维模式。
第八章 现代新儒学要义
第四节 现代新儒学发展的第三阶段
主讲 万 平教授
第三代新儒家思想的兴起有着特殊的历史 背景。一方面是“儒家式资本主义”等问题的 提出,自70年代以来,继承儒家传统文化的日 本,以及亚洲其它国家(如新加坡、台湾、香港 ,韩国等)急剧的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进入了 与欧美竞争的行列,冲破了西方思想界的欧洲 中心论,特别是马克思•韦伯那种只有西方基 督教新伦理的主宰精神才能开展出近代资本主 义,东方儒家伦理的和谐精神无法开展出现代 工业的理论受到了怀疑。
1995年牟宗三先生的辞世,第三代新儒家在“ 后牟宗三时代”对儒学的多元开展仍有难以突破的 瓶颈。他们所讲的“内圣”之学,在事实上开不出 现代民主、科学等“外王”事业来,因此难免被讥 为“袖手空谈心性”;他们继承着玄学派重视谈人 生、谈精神价值、谈生命的学问的传统,而不满意 于现代大学教育偏重知识的导向,分科结构又接近 西方理念和组织的一套做法,使他们始终疏离于正 规教育体制之外;他们在实际事功方面难有开展, 其学问也只在小团体内受用,尽管他们热心布道传 教,却对现实社会政治难以发生重要的影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980—— 2004 当代新儒家
在80年代港台和海外的一批中青年学者 继续发扬现代新儒学的理论,其中香港 的刘述先、台湾的蔡仁厚、侨居美国的 杜维明、成中英、余英时较为著名,又 刘述先 被称为当代新儒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是主词。表示对道德作形上学研究, 从而形成道德哲学。是具体性质的哲学,而不 是纯哲学。
• “道德的形上学” (Moral Metaphysics)。
“道德的形上学”是以“形上学”为主词,由 “道德的进路”入形上学,是纯哲学。
英国剑桥哲学词典誉之为“当代新儒家他那一代中最 富原创性与影响力的哲学家”。
牟氏对“道德的形上学”的建 构
• “道德的形上学”与“道德底形上学”。
• 对“道德的形上学”的哲学史考察。
• “两层存有论”——“道德的形上学”的 结构。
道德的形上学与道德底形上学
• “底”字表所有格,“的”字表形容词。
• 主要著作有:《道德自我之建立》、《人文精 神之重建》、《中国人文精神之发展》、《中 国哲学原论》 《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中 国文化之花果飘零》等。
心之本体——生命之真的追寻
• “心之本体”的涵义。
内部之自己,即是我心之本体。心之本体应是 恒常的、真实的 、至善的、完满的。心之本体 即世界之主宰,是无限渗贯于有限。心之本体 是充内形外的精神实在。“性道一元”。
教
是是意心
格良之之
物知动体
• 2、政治之道——民主政治构想:(民主)政 治的内容与(民主)政治的形式
• 建立民主政治,“首先是要努力建立民主主义 的政治形式,其次即是在此一政治形式之下, 来发挥各人的政治主张。”政治形式是“体”, 政治内容是“用”。形式必求其同,内容则不 妨其异。
消解形而上学
• 1、“心的文化”
• 此“心”乃哲学意义上的作为人生价值根源的 “本心”。
三向九境论
客观三境:个体、类、功能 万物殊散境,依类成化境,功能序运境。
主观三境:感觉、观照、实践 感觉互摄境,观照凌虚境和道德实践境。
超主客三境:耶、佛、儒 归向一神境,我法二空境,天德流行境。
徐复观其人其学
• 徐复观(1903-1982)原名秉常,字佛观,后 由熊十力更名为复观。1943年,徐复观40岁, 这一年对徐复观来说是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年, 这一年,他不仅因受到蒋介石的器重而在仕途 上得以顺达,此时已是陆军少将军衔,而且在 学问上因结识熊十力而得到了名师的指点。
• 中国文化如何走向现代化:内圣如何开出新外 王?即由道德理性(良知)的自我坎陷开出民 主与科学。
唐君毅其人其学
• 唐君毅(1909-1978),四川宜宾人。
• 唐氏哲学以“心之本体”为核心观念,综摄中 西印日韩等思想并与之对话,而以儒为宗,并 结合自身对生命存在的现实的与理想的体验, 构建出一个道德理想主义的哲学思想体系。
牟宗三其人其学
• 牟宗三(1909~1995)字离中,山东栖霞人。1933 年毕业于北大哲学系。主要师从熊十力。1949年赴台。
• 其学从逻辑学、知识论、哲学史出发,融贯儒佛道,会 通中与西。主要着力于哲学理论方面的创造,谋求儒家 哲学与康德哲学的融通,并重建儒家的"道德的形上学"。
• 主要著作有《道德的理想主义》、《现象与物自身》、 《才性与玄理》、《佛性与般若》、《心体与性体》、 《从陆象山到刘蕺山》等;译有康德三大批判。其哲学 成就代表了中国传统哲学在现代发展的新水平。
• 心本体论的展开——人生道德哲学。
人生之本在心。人生的目的在于实现自我。人 生智慧在童心。人为万物之灵。人生与道德
道德自我的展开 ——一种文化哲学
• “一切文化之精神,都是人文精神”。 • 文化是人的精神活动的表现或创造。 • 文化是道德理性的分殊表现。 • 文化的地位及其兴衰皆依于“本心”。 • 人的存在与民族文化不可分。
第十讲 第二代现代新儒家 牟唐徐的新儒学思想
唐君毅
牟宗三
徐复观
本讲目录
• 一、牟宗三的“道德的形上学” 牟氏对“道德的形上学”的建构 牟氏新儒学的现实关怀——内圣开出新外王
• 二、唐君毅的心本体论 心之本体——生命之真的追寻 道德自我的展开 生命存在的“三向九境”论
• 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徐复观对形而上学的消解 政治哲学 消解形而上学
牟氏新儒学的现实关怀
——内圣开出新外王
• 中国文化的核心是生命的学问。主要体现为道 德生命。其全体大用就是内圣外王之道。儒家 的内圣外王之道即正德利用厚生。正德是修己, 是内圣;利用厚生,是安人,是外王。
• 中国缺乏科学与民主之故:“有道统而无学 统”,“有治道而无政道”。此乃中国文化的 根本症结所在。
生命存在的“三向九境”论
• 转识成德,由渐入显。心本体论的思辨的形上 学型态。
• 三向九境哲学的前提:我感故我在。
• 心灵为主体,境界为客体,心灵之感通为境。 以心境感通关系为主线,系统剖析了客观境、 主观境、超主观超客观境的层位及其内在关联, 建立了心不离境,境不离心,以心为本,心境 互涵的哲学系统,将传统哲学关于心境关系的 探讨推向了新的高度。
• “道德的形上学”亦区别于同为纯哲学的古希 腊的“知性的形上学”,两者进路不同。
对“道德的形上学”的哲学史考
察
• 牟氏认为儒家哲学的发展史就是“道德的形上学” 形成、发展和充分展开的历史。
• 先秦儒家自孔子始就函有此一走势。(孔子讲仁, 践仁以知天;孟子讲尽心知性知天,本心即性; 《中庸》讲天命之性;《易传》讲三才之道,穷 理尽性。)
• 此“心” 是人身生理构造的一部分,是“形而 中”的“心”。
• 2、“天的人文化”
• 徐氏认为,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不同,不具有 由信仰或思辩建立起来的形而上学性格。这一 性格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逐渐形成的。徐氏把 这个过程称为“天的人文化”或“宗教的人文 化”。
王
阳
明
四
为知有无 善善善善
句
去知有无 恶恶恶恶
• 1946年以陆军少将军衔志愿退役。次年,在 南京创办《学原》杂志。49年正式离开政界, 完全投入到中国文化的现代疏释中来。
• 主要著作有:《中国人性论史》、《两汉思想 史》、《中国艺术精神》等。
政治哲学
• 1、学术与政治之间
• 把现实政治问题与中国文化传统结合起来思考, 使儒家政治思想与西方民主政治相接相合,从 而建构起现代新儒家的政治哲学,是徐复观新 儒学思想的一大特色。
• 至宋明儒学,道德的形上学得到较充分的完成。 (论孟庸易通而为一而无隔,完善“成德之教”。 王阳明四句教)
• 牟氏的工作是沿宋明儒学之理路融摄西方哲学, 尤其是康德哲学,继续开发、拓展、光大之。
“两层存有论”
——“道德的形上学”的结构
• 牟氏一再指出,真正完备的道德的形上学应含 有两层存有论:即本体界的“无执的存有论” 和现象界的“执的存有论”。此两层存有论, 上通本体界,下开现象界,是全体大用之学。
• 在无执的存有境界,执是不存在的,而在执的 存有论中,执是绝对需要的。
• 执与无执是就主体言,同是一心,执著就是识 心,不执著就是无限心。
• 智的直觉何以可能。承认人可有智的直觉,使 得中国哲学得以可能。
“两层存有论”结构图
本体界—无执的存有论—良知—本心—道德本体 良知的自我坎陷
智的直觉 现象界—有执的存有论—知性—识心—道德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