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_士_到现代知识人
士人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士人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士人指的是文化人。
从字面来看,所谓“士”是古代对有知识有学问的人的通称,包括学士、博士等,如同今天我们对高级知识分子的通称“教授”一样,比如孔子就被称为“士”。
古代的“士”一般泛指有知识、有学问的读书人。
现代汉语中的“士人”,则特指有文化、有学识的人,一般用于讽刺“书呆子”。
不过,“士”的这个意思也并非完全稳定不变,在某些时候,“士”还是具有特殊含义的。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这里的“士”,即是指文化人。
到了现在,有的地方把士和民混为一谈,把知识分子与工农大众混为一谈,将只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没有文化的人也称为“士”。
也有的地方说“士”是指军队中有文化的人。
所以,士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内涵。
“士”是社会上下层之分。
士人因接受了一定的文化教育而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便拥有了做官的资格。
所以,古代的“士”又被引申出“做官”的含义。
但是,这里的“做官”却并不是现在我们常理解的“当官”,而是古代官场中的一种潜规则。
也就是说,先要找门路,把自己送进官场,然后才能当官。
这就与封建社会那种“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价值观紧密相关。
这种说法如果放在明清时期,那自然是无可厚非的。
那时读书是科举入仕的必由之路。
但是,如果放在现代,由于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科举制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吸引力。
如果硬要把它作为衡量一个人能否成为“士”的标准,那么这种“士”也太好做了。
更何况,当下许多高考状元、奥赛金牌获得者根本不屑于从事学术研究,不肯静下心来认真钻研,他们显然是难以成为士人的。
士人也可以作为官员的一种称呼。
《战国策·齐策三》中载:“天下之士闻孟尝君贤,亦多归之。
孟尝君为一饭而去千乘之国者,未尝有也。
”这里的“士”即是指官吏。
再者,“士”本来就有做官的含义。
曹植曾说:“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这里的“掇”即是“登上”的意思。
人道主义:从传统走向现代

观主义化了的人的死亡; 其次 , 后现代主义思想家 还批判 了传统 人 道主 义的人性 论 ,否认 存 在共 同的
永 恒 不变 的人 性 、 的 本质 ,甚至 认 为人 性 人 的 人 本质观念 应该 被抛 弃 ; 次 ,后现 代 主 义思 想家 通 再 过怀疑 主义 否定 了人认识 能 力 的无 限性 ,打 击 了传 统人道 主义 的盲 目乐 观 主义 。当然 ,后 人道 人 主 义
的现代社 会 ,人道 主义理论 与现 实却 出现 了严重 的
脱节 。人道 主义一 直 是西方 社 会极 力标 榜 并引 以 为
自豪 的东西 , 而在 这一幌 子 下西方 却 干 了许 多 不 然 人 道 的事 情 ,比如 干 涉别 国内政 ,挑 起 国际 争 端 , 引 发局部 战争 等等 , 道 主义 已经成 了西 方 资本 主 人 义 国家 的遮 羞 布 。这 到底是 资本 主义 国家没 有 贯彻
好 人道 主 义 原 则 ,还 是 人 道 主 义 概 念 本 身 出 了 问
题 ?其 次 ,人们 在 知识 不断 增 加 ,生 活 水平 不 断提 高的同时却 日益感 到 孤独 、苦恼 和不 自由 ,人 被机 器 、 钱 、国家 理念 、符 号 等异 己力 量 所 控制 .社 金 会上 不人 道 的现 象 屡 屡发 生 ,如 贪污 盗 窃 、欺 骗勒 索 、 犯 人权 、侮 辱 人 格 等等 ,那 么 ,这 又 是什 / 侵 厶 原 因?人道 主义 希望 建立 的合乎 人性 的“ }王 国” 理 生 离我 们 到底 有多远 ?再 次 ,整 个世 界 还 面 临着 严重
释马克 思主 义 的学说 时 ,提 出 了一 个著 名 的论 题 : 个人不 是社会 过 程 的基本 要 素 ,而只 是 它 的 “ 担 承
演变从原始人到现代人的进化之路

演变从原始人到现代人的进化之路人类是地球上最高级的智慧生物之一,而我们现代人的进化之路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从原始人到现代人的进化演变,是人类在环境适应、生物进化、文化演化等多个方面的结果。
本文将以生物进化、智力发展、社会文化等多个角度来探讨演变过程。
1. 原始人的生活方式原始人生活在野生环境中,面对猛兽野兽的威胁以及恶劣的自然环境,他们逐渐适应了生存的压力。
原始人以打猎、采集为生,使用简单的石器工具辅助生活。
他们居住在洞穴或简陋的棚屋中,生活水平极为原始。
2. 生物进化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原始人的生理结构逐渐发生变化。
他们的智力逐渐发展,开始制作更复杂的石器工具并掌握使用技巧,如最早的石刀和石斧。
这种生物进化的结果是原始人的大脑容量逐渐增大,脑部结构也发生了重要改变。
3. 原始人的智力进化原始人的智力进化是人类进化的核心。
随着进化的推进,原始人开始运用自己的智力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
他们掌握了火的使用,学会了制作和使用简单的工具和武器。
这些智力进化使得原始人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提高生存能力并对自然界进行更有效的掌控。
4. 社会文化的进步原始人开始形成简单的社会结构,结成部落或家庭群体。
他们懂得合作与分享,共同狩猎、采集、建造住所等。
同时,语言的出现也为原始人的社会文化进步提供了基础,他们可以通过语言交流,传递信息和知识。
5. 知识和技术的积累进化的过程中,原始人通过经验和实践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和技能。
他们逐渐学会了种植农作物、养殖牲畜,并制造更为复杂的工具和器械,如陶器、制衣工具等。
这些知识和技术的积累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奠定了基础。
6. 文明的崛起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文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原始人开始定居,建立起农耕文明和城市文明。
人类的社会结构不断复杂化,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日益完善。
人类的智力进步能够更好地应对环境的变化,并创造出更多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
7. 现代人的特征随着演变的进程,现代人具备了更高的智慧和创造力。
生物进化知识:人类进化史——从猿猴到现代人

生物进化知识:人类进化史——从猿猴到现代人人类进化史可以追溯到数百万年前的智人祖先。
在这漫长的进化历程中,人类经历了从猿猴到现代人的漫长历程,经历了无数次进化和灭绝事件。
本文将以此为题,探讨人类进化史的相关知识。
人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地球上最早的哺乳动物。
大约在6500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了类似灵长类动物的草食性哺乳动物。
这些灵长类动物演化出了不断变化的生物形态,经历了数百万年的进化。
在百万年的演化进程中,灵长类逐渐变成了猿猴。
不同的猿猴种类曾经在地球上繁荣一时,但在各种自然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它们逐渐衰落,最终只有几种猿猴幸存下来。
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猿人类。
大约在2500万年前,古猿人类出现在非洲。
他们具有灵活的脊椎,能够行走和攀爬树木。
在之后的数百万年间,古猿人带来了一些重大的进化成果。
他们的大脑逐渐变得复杂,身体逐渐立起来,具备了长距离奔跑的能力。
随着进化的进一步发展,古猿人经历了数次灭绝,但人类演化的大势却逐渐成形。
人类的智人种族在大约20万年前出现在非洲。
他们具备了更发达的大脑以及使用工具和火的能力。
智人的智慧和创造性让他们在进化过程中具备更高的生存能力。
随着时间推移,智人逐渐向全球扩散,并在全球的不同地区形成了不同的种族和文化。
在人类漫长的进化历史中,人类经历了许多重大的器官和生理特征的改变。
人类的大脑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更加复杂,身体也愈加适应了站立和长距离奔跑的生活方式。
智人的眼睛也变得更大,视力更敏锐,以适应更广阔的视野。
人类进化的历程中,发生了各种性格和行为习惯上的变化。
例如,智人学会了使用语言沟通和社交,较之前的灵长类动物种类,进化了更为聪明的思维和更复杂的心理能力。
总之,在生物进化史上,人类的进化历程算是极为漫长而丰富的。
人类通过几百万年的演化和不断的压力和适应,逐渐地从猿猴进化为了更智慧、更有种族禀赋的人类。
在亚非欧美大陆上遗留下了数不清的符文和人类足迹。
人类进化史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探究人类的起源和进化历程,借助对过去的认知,更好地理解现在的人类及其未来的发展路线。
浅析《金粉世家》中冷清秋形象

浅析《金粉世家》中冷清秋形象浅析《金粉世家》中冷清秋人物形象李华(0820110088)摘要:冷清秋是张恨水言情小说中最具认识价值和美学意义的一个典型形象。
冷清秋既具有中国传统女性的优秀道德品格,又有强烈的现代女性意识,以及卓越的知识才华。
三者的完美结合,构成了冷清秋在现代意识中存着矜持,在传统印象里略显突兀的独特认识价值和美学意义。
关键词:《金粉世家》;冷清秋;现代意识;认识价值;美学意义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一、《金粉世家》内容及写作背景《金粉世家》是张恨水小说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一个悲剧性的爱情故事。
这部《金粉世家》从1927年2月14日~1932年5月12日在北京《世界日报》副刊《明珠》上连载,历时五年多(我的父亲张恨水,张伍),小说描写了内阁总理金铨豪门家族兴衰史,以金铨之子金燕西与小家碧玉冷清秋的恋爱、婚姻、反目、离异为主线结构全书,写出了巨宦家门一朝崩溃,整个家族树倒猢狲散的结局。
小说运用了《红楼梦》的网状结构,写了总理金铨及其四子四女的配偶外遇,下及男仆使女凡三四十人的显赫华贵的庞大家族,外及他们的姻亲女友、政客军阀、坤角妓女,形成一个枝叶婆娑、盘根错节的社会伦理关系网络,它通过这个钟鸣鼎食、世代簪缨的金粉世家展示出北洋政府统治时期,豪门宦官的穷奢极欲的生活和奥秘,在“金”和“粉”的侵蚀下,在温情脉脉,天伦之乐的后面,则是狰狞丑恶的尔虞我诈,慈祥恺悌的面纱底下,隐藏着杀气腾腾的金钱厉害冲突。
[1](1)冷清秋是张恨水笔下着力刻画的一个人物,其“齐大非偶”的悲惨命运揭示了“高明之家,鬼瞰其室”,这个“鬼”字就是“自做孽,不可活”的“孽”,同时它也由此“家”到彼“家”,反映了整个北洋政府上层社会的众生相。
二、冷清秋形象及其意义1、冷清秋性格特征从历时的角度来看,甲午战争以后,随着西学东渐,从士大夫阶层分化出来的近代知识分子,到了五四时期,已形成一个新的知识分子阶层。
这些知识分子是从新式学校毕业或是留过学,掌握了西方现代的一些专业知识,正式从这个意义上与那些只接受过儒学教育的士大夫相比,他们被称为新知识分子。
从传统知识分子到马克思主义者

从传统知识分子到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者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坚定信仰、忠诚事业,以革命事业、建设事业和改革事业为己任,积极投身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研究和传播。
成为马克思主义者是一种追求真理、追求发展、追求实践的态度和行为,是一种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和理论、实践马克思主义原则和精神的精神追求。
那么,从传统知识分子到马克思主义者是怎样一个过程呢?我们来看传统知识分子是怎样的一种存在。
传统知识分子是指受过良好教育、掌握相当的专门知识、有一定社会地位、在社会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的一类人。
他们倾向于追求知识和真理,崇尚自由思想和独立精神,注重个人的才华和学识,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和自我实现。
传统知识分子通常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对社会、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都有自己的看法和主张。
传统知识分子在思想上往往停留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承上,对社会现实和阶级斗争的认识常常停留在表面现象,对阶级斗争和社会发展的规律认识不足,缺乏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论的深刻理解。
在当代社会中,传统知识分子往往难以满足当代社会的需要和自身的发展需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传统知识分子往往会在实践中觉醒,思想上产生转变,从而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这种转变的过程,首先表现为传统知识分子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认识和对社会问题的敏锐感知。
传统知识分子通常具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在社会实践中常常能够清晰地感受到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公正,对社会矛盾和问题有较为敏锐的感觉。
他们通过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和思考,逐渐认识到社会的根本矛盾和问题所在,开始意识到社会现实的种种问题与阶级斗争和生产关系的变化息息相关。
而马克思主义作为对社会现实深刻认识和对社会变革的理论体系,往往能够解释这些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因,引导人们找到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规律。
传统知识分子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思考,逐渐觉醒并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
传统与现代之间: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嬗变特征

家文化 主导下 , 以经 学 为 主要 内容 , 学 而 优则 以“
仕 ” 目标的传 统教 育模式培 养 了一 代代富 于“ 为 志 道” 精神 , 求经 世致 用的知 识分 子 。在 漫 长的历 追
史 变迁 中 , 知识 分 子 “ 则仕 ” 亲 近政 治 的特 征 , 优 、
、
文化教育环境与知识分子的塑型
以来 , 官吏士 民 狼 艰 狈 蹙 , 士 、 不 不农 、 工 、 商 不 不
之人 , 将 五 六 ” “ 心 惯 于 泰 侈 , 俗 习 于 游 十 ,人 风
作者 简介 : 翟 爱玲 : 1 6 ( 9 5一 ) , 西 西安 人 , 女 陕 副教 授 , 士 , 硕 主要 从 事 中 国思 想 文 化 史研 究。
了 由传 统 向现代 的嬗 变 。 这 一过 程 可 以大 略 分 为 以鸦 片 战 争 时 期 “ 师夷 ” 想 的 提 出 , 习西 方 自然 科 思 学
技 和初 步探 求西 方 社 会政 治 思想 , 西方 社 会 政 治 思 想 为 基 础 寻 求 中 国社 会 根 本 变 革 三 个 时期 。 在 逐 以 步 加 深 对 西 方文 化 的 学 习和认 识 中 , 于社 会 责 任 意 识 的 中 国传 统 知 识 分 子在 寻 求 救 亡 图存 的 道 路 中 富 不 断 地 改 变 着 自身 的 知 识结 构 和 思 想 意 识 , 与传 统 渐行 渐 远 而 趋 向现代 。
关 键 词 : 中国近 代 ; 知识 分 子 ; 统 与现 代 传 中 图分 类 号 : 2 1 K 5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6 2~ 9 0 2 0 ) 5— 0 2— 4 17 3 1 ( 09 0 0 2 0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及影响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及影响正确的掌握好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提高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相关文章,希望对你有帮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的总格局下,各个民族的独特文化传统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而在经济全球化、各民族相互依存相互交流不断加速的现代化过程中,文化不断拓新,既守护和继承传统又背离传统、走向现代的双向逆反运动,正构成当今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演变的一大奇观。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实际反映了人类文化发展的深刻规律。
文化是人类智慧和劳动创造的产物,也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自己的主观世界的产物。
广义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狭义的文化仅指精神文化,它涵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科学技术、道德伦理、政法制度、文物典章、宗教信仰、哲学美学和风俗习惯等。
在古代,由于交通的隔绝和交往的罕少,人群依氏族、部落分居各地,其后逐渐融合为较大的民族。
他们创造了自己的语言文字,相应也创造了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形成了自己的共同的心理状态和共同的风俗习惯,以及种种共同的规章制度,从他们的生存方式包括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中还升华出他们的宗教、哲学、美学和科学技术。
精神文化又可分为带社会意识形态性的文化,如政法制度、道德伦理、宗教哲学和大部分文学艺术等,它们因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动而或迟或早地产生相应的变动;另一类是不带社会意识形态性的文化,如语言文字、科学技术和相当部分的风俗习惯与部分文学艺术(像音乐、舞蹈、美术、雕塑、建筑、杂技、书法及文学中的山水诗、爱情诗中的很大部分),它们虽也因时代的前进而有所变化,却不随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
文学艺术由于能够为后人继续提供审美的魅力,往往具有更恒久的生命力。
在讨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时,注意到上述两类文化的区分是很重要的。
因为后者的传统比前者更为稳固。
其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更多表现为文化积累中的并存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林文汇报/2002年/11月/16日/第008版/从传统 士 到现代知识人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初版刊行于1987年。
十五年来我在同一园地中继续做了一些垦荒的尝试,现在趁着再版的机会,选进了论旨最相近的论文四篇,以扩大新版的面貌呈现于读者的眼前。
以下让我先对新版的内容稍作说明,然后再提出一两点通贯性的历史观察,以为读者理解之一助。
新版!士与中国文化∀有些什么不同第一至第八篇基本上没有更动,只有第八篇增添一个附录 !士魂商才∀,稍有补充。
但初版时我未能亲校一过,误字、遗漏、错简等等触目多有,使我一直对读者怀着愧仄。
这次细读校样,作了一次相当彻底的改正。
费时最多的是所引史料原文的校订;凡是可疑之点,我都重检原书,一一还其本来面目。
初版 自序 是从比较史学(comparative history)的观点凸显 士 的中国特色。
十五年后重读一次,我的基本看法仍然没有改变。
当时我曾指出, 士 的 明道救世 精神在西方只能求之于中古基督教的传统。
后来我读了意大利杰出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葛兰西(Antoinio Gramsci,1891-1937)的!狱中笔记∀,他将以 改变世界 为己任的现代知识人比之于中古的教士(priest),恰好印证了我的观察(见Selections From the Prison Notebooks,New York:Inter-national Publish ers,1989年,331页)。
所以我仍将这篇 自序 保留在新版中。
第九至第十二篇都是1987年以后所写。
第九篇是最新研究所得的一个初步报告。
自1999年以来,我以朱熹为出发点,详细研究了两宋士大夫的政治文化。
全书刚刚脱稿,与本书篇幅相等,不久即将印行。
读者阅过本书所收!概论∀之后,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 士 与宋代文化的关系,可以参考!朱熹的历史世界∀一书。
第十篇!士商互动∀可以说是第八篇的一个续篇,更深入地探索了明、清商人的精神世界和 士 在其中的活动与作用。
第十一篇论曾国藩的 士大夫之学 是个案研究,具体地显示出一个在朝的 士大夫 对于文化修养的关怀。
但这篇个案如果和 士大夫 的传统联系起来,也折射出 士 在中国文化史上一个值得注目的侧影。
汉代的循吏便早已重视 教化 ,往往在朝廷所规定的 吏职 之外,主动地承担起儒家的 师 的责任。
所以他们所至 讲经 并建立学校。
宋、明儒学复兴,此风更为普遍,书院的历史便是明证。
即以曾国藩的时代而论,在他之前有毕沅和阮元,在他之后还有晚清的张之洞。
我藉曾国藩为例,抉出 士 的这一中国特征,并将 士 的历史研究推展至中西文化开始正面接触的时代。
最后一篇!中国知识人之史的考察∀属于通论性质,无论是风格或文体都与其他各篇颇有不同。
这需要略作解释。
这篇文字是应日本东京大学中国哲学研究室佐藤慎一教授之约,为!中国 社会上文化∀学报特别撰写的。
此文最先刊布在该学报第五号中(1990年6月)。
为了便于日译者的理解,我在选择重点和行文方面都特别力求清楚和浅显。
知识人 这个名词也是借用 intellectual 的日译。
现在收入本书,一切仍依汉文原稿,不作更改。
但是十二年后的今天,我反而觉得 知识人 比 知识分子 更为适切。
大约是一两年前,我曾读到一篇谈 分子 的文章,可惜已忘了作者和出处,据作者的精到分析,把 人 变成 分子 会有意想不到的灾难性的后果。
所以我近来极力避免 知识分子 ,而一律改用 知识人 。
我想尽量恢复 intellectual 的 人 的尊严,对于中国古代的 士 更应如此。
把孔、孟、老、庄一概称之为 知识分子 似乎总不免感觉着有点别扭。
但语言是 约定俗成 的,我只能求一己的心安,却不敢奢望别人也同情我的感觉取向。
本书所集结的论文大体上都属于专题研究的性质,不过论旨有广狭之异,涵盖的时间也有长短之别而已。
在每一专题的研究过程中,我都试图通过多方面的分析,以凸显 士 在某一历史阶段所表现的特殊风貌。
我当然承认,整体地看, 士 在中国史上确然形成了一个其有高度连续性的传统。
但是专业史学更要求我去抉发 士 因时代不同而不断变动的轨迹。
这样我便不能不在整体连续之中,特别注意个别时代之间 士 的传统所呈现的变异或断裂的一面。
本书上起春秋,下迄清代,长达两千多年。
士 在每一时期的变异也就是中国史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折射。
无论是从思想基调或活动方式看, 士 在这两千多年中都是迁流不居的。
下面让我举一个最显著的例子说明我的论点。
宋、明两代 士 的差异清代沈垚(1798-1840)曾指出: 宋、元、明以来变迁之较 是 天下之士多出于商。
这确是一个有眼光的历史考察,所以受到现代史学家的重视。
他是从科举制度的社会背景方面为 士 的古今之变划分阶段的。
另一方面,从思想史的角度说,现代学者也将 宋明理学 划入同一阶段。
这样一来,似乎社会史和思想史互相支援,宋代和明代的 士 应该是一脉相承,属于同一类型了。
但是深一层分析,我们便发现,这两个不同朝代下的 士风 竟截然相异。
同是理学家,朱熹和陆九渊都一心一意向往着王安石的 得君行道 ,在皇帝面前也侃侃而谈,傲然以政治主体自居,充分体现了 以天下为己任 的气概。
朱熹在他许多长篇大论的!封事∀和!奏札∀中,反复要求皇帝除旧布新,重建一个合理的秩序。
对照之下,王守仁除了正德元年(1506)!乞宥言官去权奸∀一疏,因而放逐龙场之外,其余奏疏多关具体事务,极少涉及朝政。
正德十五年他写了一篇!谏迎佛疏∀,期待皇帝效法 尧、舜之圣 ,恢复 三代之圣 。
这显然是承继了宋代 士 的精神,与王安石、朱熹等人的思路是一致的。
但是这篇疏文却是 稿具未上 (见!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卷九,293-296页)。
更可注意的是同年他第一次和王艮会面,后者迫不及待地要谈怎样致君于尧、舜的问题,他立刻以 思不出其位 为理由,阻止了政治讨论。
(见!王心斋先生全集∀卷一!年谱∀正德十五年条。
)王艮后来写!明哲保身论∀,讲学也转重 百姓日用之道 ,断然与这次会谈有很大的关系。
通过这一对照,我们才清楚认识到,宋代从王安石、二程到朱熹、陆九渊等人所念兹在兹的 得君行道 ,在明代王守仁及其门人那里,竟消失不见了。
这个 变异 或 断裂 还不够使人惊异吗?然而问题还远不止此。
十六世纪以后,部分地由于阳明学(或王学)的影响,仍然有不少的 士 关怀着合理秩序的重建,但是他们的实践方向已从朝廷转移到社会。
东林讲友之一陈龙正所标举的 上士贞其身,移风易俗 (!明德学案∀卷六十)可以代表他们集体活动的主要趋向。
所以创建书院、民间传教、宗教组织的强化、乡约的发展,以至戏曲小说的兴起等等都是这一大趋向的具体成果。
其中有些活动虽在宋代已经开始,但一直要到十六世纪以后才获得充分的展开,用现代的话说,明代的 士 在开拓社会和文化空间这一方面显露出他们的特有精神。
这当然和当时的历史条件有密切的关系。
第一是政治的环境。
宋代承五代武人跋扈之后,重文轻武,以争取 士 阶层的支持,因此采取了对 士 特别优容的政策。
陈寅恪所谓 六朝及天水(赵宋)一代思想最为自由 ,便指此而言(见!论再生缘∀,收在!寒柳堂集∀,北京,三联,2001年,27页)。
明代则继蒙古统治而起, 士 已落到 九儒、十丐 的地位。
而朱元璋又遇 士 至酷,以至有士人 断指不仕 的情况(见!明史∀卷九四!刑法二∀,中华本,2318页)。
宋代 士 的政治主体意识自然不可能继续发挥, 得君行道 更是无从谈起。
第二是社会的变迁。
十六世纪以后市场经济的新发展和商人地位的上升是 士 的转向的另一重要背景。
明代的 士 恰好在同一时期展开了开拓社会和文化空间的活动决不是偶然的。
商人的财富为这些活动提供了经济基础。
除本书第八、第十两篇已有详细讨论之外,我又在!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见!现代儒学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中续加论证。
这里便不必多说了。
宋、明两代的 士 不容混为一谈,这是十分明显的历史事实。
不但他们的活动取向不同,思想也有极大的分歧。
所谓 宋明理学 ,如果从政治、社会以至经济的角度作深入的解读,其中断裂之点也不是表面的连续所能掩盖的。
士 的传统在断裂中更新及其消亡在本书初版!自序∀中,我比较着重地指出: 士 在中国史上形成了一个源远流长的传统;这当然是强调连续性的一面。
原序虽然也同时指出, 士 的传统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风貌,而不是静止不变的,但毕竟没有作进一步的解释。
为了避免引起可能的误解,我在上面特别举例说明这一传统的断裂状态。
我为什么以宋、明两代的对比为例呢?这是因为把十六世纪划为新阶段的开始是我从最近研究中所得到的一个初步看法,而这个看法则又在!朱熹的历史世界∀的撰写过程中,获致进一步的加强,我不敢自以为是。
我的看法最后很可能为未来的文学研究所否证,但目前则不妨提出来,作为一个待证的假设。
这里引出一个很重要问题: 传统 一词本身便涵蕴着连续不断的意思。
然则所谓 断裂 ,相对于 士 的传统而言,究竟居于何种地位呢?我可以毫不迟疑地说,这里所谓 断裂 都是指 传统 内部的 断裂 ,因此是局部的而不是全面的。
事实上,每经过一次 断裂 , 士 的传统也随之推陈出新一次,进入一个不同的历史阶段。
而连续性则贯穿在它的不断的内部 断裂 之中。
西方学者曾将基督教的 传统 形容作 永远地古老,永远地新颖 ( ever ancient, ever new ,见Jaroslav Pelikan:The Vindication of Traditio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4年,第8页),这句话的意思和古语 与古为新 很相近,也可以一字不易,移用于 士 的传统。
士 的传统既是一活物,在一个接一个的内部 断裂 中更新自身,那么它最后为什么走向解体,从历史上隐没了呢?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此处自不能轻率作答;但因与本书的论旨有关,我也不能不略陈所见,以结束这篇序文。
让我先借一个著名的古典譬喻为讨论的始点。
杜牧!注孙子序∀论 盘之走丸 说:丸之走盘,横斜圆直,计于临时,不可尽知。
其必可知者,是知丸不能出于盘也。
(!樊川文集∀卷十)士 的传统可比之于 盘 ,而 士 在各阶段的活动,特别是那些 断裂 性的发展,则可比之于 丸 。
过去两千多年中国之所以存在着一个源远流长的 士 的传统,正是因为 士 的种种思想与活动,尽管 横斜圆直,计于临时,不可尽知 ,并没有越出 传统 的大范围,便像丸未出盘一样。
而这一传统之所以终于走进历史则是因丸已出盘,原有的传统架构已不足以统摄 士 的新 断裂 活动了。
最迟从上世纪的三四十年代以来,中国知识界已逐渐取得一个共识: 士 (或 士大夫 )已一去不复返,代之而起的是现代的知识人(即 intellectual ,通译为 知识分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