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以来国内关于科举制度废除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合集下载

科举制废除的影响及反思

科举制废除的影响及反思

第三,科举制具有社会教化和文化繁荣功能。教育、文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但并不是社会中的所有人都能够享受这一权利。科举制度实施后,儒家文化在社会中的地位得到了强化,这对于仕子们认识、了解、研究儒家文化,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条件、文化氛围和社会背景。许多读书人,即使考试落第,还可以在乡村从事私塾教育来谋生,这不仅给读书人提供了生活的收入,而且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受功名利禄的吸引,读书人也空前增加,不分城乡,皆多读书之人,正是“孤村到晓犹灯火,知有人家夜读书”;大批的诗人、词人,如“三苏”,也是进士出身,这不能不说是科举制的教化作用。对其他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科举制度也有积极作用。
三 反思
鉴于科举废除后的种种后果,清末民初即有人主张为科举平反:梁启超说“科举非恶制也”,认为“此法实我先民千年前之一大发明也”,公开说“复科举便!”;杜亚泉说:“吾直以当日之设学堂、废科举,为多事矣”;孙中山则说“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胡适认为“(科举)确实十分客观、十分公正…形成了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政府应掌握在最能胜任管治工作的人的手中;政府官员并非天生就属于某一特殊阶级,而应通过某种向所有志愿参加考试的人敞开的竞争性的考试制度来选任”,“学堂是造就人才的地方,学堂不能代替考试的制度;用学校代替考试,是盲目的改革,结果造成中国二十五年来用人行政没有客观的、公开的用人标准”。
二 废除科举制后的社会影响
光绪三十一年,科举制度被废除。这给清末和民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至少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农村教育的停滞。最初,人们预测,“科举废矣,学堂其必勃然兴”,盖上可“以用于科举之费而用于学堂”,下则“以求于科举之人才而求于学堂”,学堂之经费和学生都会“顿增无数”。不过事实上却并非如此,中国传统教育投资是比较低的,而新式学堂教育的投资则比较大,办学经费遇到了困难;出于对读书前景的失望和对新的教育体制的不信任,家长们也不再热衷于将学生送进学堂,他们甚至担心“习体操也,谓将练习飞檐走壁,以为窃盗之预备;学唱歌业,谓将练习吹弹演唱,以为优伶之预备;信口诋谤,无所不至”。这样,在农村,读书人的数量日益减少,平均识字率逐渐降低。

浅议科举制度废除之得失

浅议科举制度废除之得失

浅议科举制度废除之得失2009.No1523摘要:1905年,在中国废除了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科举制度。

这⼀⽂官考试选拔制度,随着时代的发展,其⾃⾝的弊端⽇益显现,并成为社会思想⽂化发展进步的滞碍,在⼀些仁⼈志⼠的疾呼下,被迅速废除了。

但是这⼀制度的骤废,虽然对中国的教育制度的⾰新及其它⽅⾯产⽣了深远的影响,但同时也由于其仓促的废除⽽⽆对应的替代制度,导致社会动荡,政局更加腐败、混乱,并最终使得清政府顷刻间⼟崩⽡解。

关键词:科举制度 废除 得失⼀、科举制度的由来及作⽤在中国古代社会,科举制度起着功不可没的作⽤,曾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发明”。

科举开考,始于隋炀帝时期,它是在废除了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办法后,吸收了汉代察举制度的某些合理成分,⽤公开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封建官吏。

国家统⼀设定考试的内容、科⽬、时间,通过公平竞争,不论门第出⾝,选取成绩优异者为官,这就是科举制度。

唐代继承并发展了这⼀制度。

通过科举考试做官已被视为正途。

唐以后,除元代外,历代王朝都继承了科举制,并使之不断发展和完善。

到了明清时代,科举制度达到了⿍盛时期。

从隋炀帝⼤业元年(605)科举制创⽴,到清光绪三⼗⼀年(1905)废科举⾏学堂,科举制度在中国⾛过了长达1300年的漫长历史,肯定有其⾃⾝的优势,也必然有其合理性内核,如报名公开、考试公平、择优取仕、机会均等等。

他在中国封建社会所起的作⽤有如下⼏点:⾸先,机会均等、平等竞争。

这不仅在⼀定程度上彰显了⼀种公平性,⽽且更为重要的是有益于封建统治者巩固其中央集权的统治。

其次,社会上下层的流动,不仅有利于统治阶级不断地补充新鲜的⾎液,⽽且对于社会的稳定起着不可磨灭的作⽤。

最后是有利于⽂化知识的普及以及⽂化统制。

为了通过科举考试进⼊仕途,他们就必须按照政府规定的考试内容进⾏学习。

⼆、科举制度的废除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史上乃⾄世界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辉。

在近代,其平等、公开和择优录⽤政府官员的⽅式为欧美乃⾄世界上多数国家所效仿。

废科举与中国式“代议”现象的消失——科举废止百年后的省思

废科举与中国式“代议”现象的消失——科举废止百年后的省思

96社会科学文摘 | SOCIAL SCIENCE DIGEST历史晚清以来,科举制常常被狭义地理解为八股取士之类的考试制度,受到了改革派人士的激烈批评和妖魔化处理。

其实,科举制的考试内容,绝不是仅仅通过八股文来测试考生对古典知识的掌握情况,而是还通过“策问”等形式考察士人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科举制的内涵极为丰富,在官僚选拔、人才流动、分层配置、地方公义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科举制的废除,导致传统社会由“学”选“官”路径的终结,士绅社会由此消亡,人才流动及其合理配置机制遭到摧毁,中国式的“代议”现象也在乡村中消失殆尽。

全面审视被污名化的科举制晚清以来,科举制一直背负着为中国教育长期落后于西方负责的恶名,此恶名的产生固然与晚清改革者对中国历朝政治制度矫枉过正式的极端批判脱不了干系,却也与后人对科举制内涵的评价日趋狭窄密不可分。

自19世纪末开始,对科举制的猛烈批判通过现代中小学课本、媒体报刊和专业学术杂志广泛传播流通,遂造成“科举”即等同于“八股”“时文”的简单刻板印象。

近些年来,随着大量史料的发现和研究的渐趋深入,对科举的负面评价出现了不小的转向。

如有学者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一直在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将文化、社会、经济诸领域与政治权力的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多面互动的整体。

”把科举制当作一个完整复杂的系统,深入评估其运作机制的得失,而不是先入为主地把科举制视为旧时代遗留下来的腐坏体系加以情绪化的贬损,已日益成为学界的共识。

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科举制本身的作用并不能仅概括成一个单纯的教育制度,科举还是选官入仕的重要渠道。

由此有一种观点引起讨论,即科举制既然包含着“选举”的涵义,那么,它与现代西方国家的民主选举制度之间到底有什么关联呢?或者说两者存在何种异同关系呢?科举制与西方代议民主制据有些学者的意见,科举制在西方人的眼里早已具备了一种韦伯所说的“消极的民主化”的迹象。

近十年来废科举研究综述

近十年来废科举研究综述

近十年来废科举研究综述刘成(西藏民族学院民族研究院陕西咸阳 712082)摘要 20世纪80年代以前对废科举的研究多停留在积极肯定的层面来研究,近年关于废科举的研究则多从比较客观的角度进行重新评价,研究废科举带来的消极影响和不足。

下边将对近十年来关于废科举的研究,分别从废科举对中国乡村社会、中国教育等方面的影响,以及近代对废科举的反思几个角度进行综述。

关键词废科举乡村社会教育反思科举制度在中国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朝末年将其废除,他对中国选官制度、教育、文化等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关于科举制度的研究数不胜数,有研究科举制来源的,有研究科举制度功过是非的,当然科举制度最后被废除了,研究废科举的作品也是层出不穷。

下边将对近十年来关于废科举的研究进行综述。

一、废科举对乡村社会的影响科举制度在中国存在了1300多年,在这么多年以来,科举制度不断地演变,在这个不断演变的过程中它对中国的乡村社会秩序的维持、乡村的教育等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

随着科举制的被废除,给中国的乡村社会造成很大的损失。

关于这方面的文章很多,接下来将从乡村教育和乡村社会两方面来总结。

(一)、废科举对乡村教育的影响中国古代的教育,城乡差距并不大。

乡村教育的落后大体是从清末开始,这一现象的出现和当时废科举的举动莫大的关系。

李世愉《清末废科举对乡村教育的影响》(《光明日报》2007年11月9日009版)对这一问题进入全面研究,作者认为科举制在仓促之间被废止,使乡村教育难以为继、善后工作又没多加考虑,使乡村教育原有大厦顷刻崩塌,再加上新建学堂不能有效运行,造成废科举后一段时间社会混乱。

并且在科举被废除之后出现一系列的问题,比如造成乡村教育的断层、传统观念尚未转变乡村教育难以为继、经费不足、师资匮乏等问题。

陈胜《乡绅日记中的清末教育变革》(《吕梁学院学报》2011年2月第1期)通过对清末教育变革中乡绅刘大鹏、朱峙三等人的心态研究,为考察中国近代教育转型提供借鉴。

重评科举制度废科举百年反思

重评科举制度废科举百年反思

重评科举制度废科举百年反思一、本文概述《重评科举制度废科举百年反思》是一篇旨在重新审视和评价科举制度废除后百年影响的文章。

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历史上一种独特的选拔官员的方式,曾经在中国社会政治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自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以来,这一历经千年的选拔机制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本文试图通过对科举制度的回顾,分析废除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反思。

文章首先概述了科举制度的历史演变和废除背景,探讨了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功能和作用。

接着,文章分析了废除科举制度后,中国社会在政治、教育、文化等方面发生的变革,以及这些变革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文章还就科举制度废除后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如官员选拔机制的变革、教育体系的调整、文化传承的断裂等。

在反思部分,文章对废除科举制度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进行了深入探讨,同时也指出了废除科举制度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文章认为,虽然废除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现代化转型,但同时也导致了传统文化价值的流失和社会秩序的混乱。

文章呼吁在现代化进程中应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以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重评科举制度废科举百年反思》旨在通过对科举制度的重新审视和评价,揭示废除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以期在现代化进程中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二、科举制度的优点与贡献科举制度,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选拔官员的制度,曾在中国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虽然其废除已有百年,但回顾历史,我们仍可以发现科举制度存在的优点和做出的巨大贡献。

科举制度以其公平性、公开性和竞争性而著称。

无论士人出身如何,只要他们通过层层考试,就有可能获得高官厚禄。

这种制度打破了贵族世袭的传统,使得更多有才能但出身贫寒的士人有机会进入官场,为国家服务。

科举制度促进了知识的传播和文化的繁荣。

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涵盖儒家经典,这使得士人们必须深入研究这些经典,从而推动了知识的普及和文化的传承。

科举制度的兴衰中国古代选官机制的变迁

科举制度的兴衰中国古代选官机制的变迁

科举制度的兴衰中国古代选官机制的变迁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一项具有深远影响的选官机制,经历了兴盛与衰落的变迁。

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一古老而又富有启发性的制度的演变过程。

科举制度的兴起
科举制度起源于隋代,正式确立于唐代,成为中国古代选官的主要方式。

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无论出身贫寒还是富贵,只要有才华就有机会成为官员,这一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流动和人才选拔。

科举制度的兴盛
宋明两代是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考核内容涵盖经义、史书等科目,选拔出大量人才,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繁荣与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科举制度的衰落
到了清代,科举制度逐渐显现出弊端。

虽然科举选拔了许多人才,但也存在许多弊端,如功利化、应试教育等问题,导致官员质量参差不齐,政府效率下降,这也是科举制度逐渐式微的重要原因之一。

科举制度的变迁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举制度在清朝末期被废除,逐渐演变为现代的选官方式。

近代以来,中国政府采取了多种选拔人才的方式,如学历考试、公务员考试等,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发展。

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制度,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兴起和兴盛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但随着时代变迁,其弊端也逐渐显现。

科举制度的衰落与变迁,反映了中国古代选官机制的演变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

科举制度的兴衰是中国古代选官机制的重要变迁之一,其历史演变既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繁荣与稳定,也揭示了其弊端和不足,对于当代选拔人才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中国历代停废科举制度的探讨_4

中国历代停废科举制度的探讨_4

摘自周愚文:
摘自高明士
2000.9- 教育部文科重點研究基地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1996.6- 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長
1994.12- 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博士生導師
1992.12- 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
1987.3-1996.6 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長
學歷
1986.2--1988.12 在職獲廈門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學位論文題目:《唐代教育與選舉制度綜論》.1982.2--1984.11 廈門大學歷史系碩士研究生,獲歷史學碩士學位.
1978.2--1982.1 廈門大學歷史系本科,獲歷史學學士學位.
訪學經歷
1993.2--1993.8 英國倫敦大學東方學院高級訪問學者
2000.3--2000.9 日本創價大學訪問教授.
著作
1. 《唐代教育與選舉制度綜論》(獨著),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7月
2.《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彙編·高等教育》(潘懋元,劉海峰編),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12月.
3.《科舉考試的教育視角》(獨著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10月.
4.《福建教育史》(劉海峰,莊明水著),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年10月.
5.《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比較研究》(主編),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

6.《中國考試發展史》(劉海峰等著),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6月。

論文
共有論文近百篇,近年來代表性論文主要有:
《科舉制對西方考試制度影響新探》,《中國社會科學》2001年5期。

从科举制度的废除看近代以来的文化断裂

从科举制度的废除看近代以来的文化断裂

从科举制度的废除看近代以来的文化断裂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始于隋朝,终于清朝。

它的废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中国近代以来的文化断裂的一个标志,这种断裂体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科举制度的废除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改变。

科举制度是建立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的,它强调的是对经典的诵读、理解与应用。

这种制度的废除,意味着传统文化在担任官僚职位方面的价值被丧失。

以前的士人不仅能够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官职,还能够借此来提高社会地位和名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而随着科举制度的逐渐废除,人们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

现代社会以实用、专业知识为导向,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越来越受到冷落,文化传统的断裂不可避免。

其次,科举制度的废除导致了官员选拔方式的改变。

自科举制度废除之后,中国官员的选拔方式逐渐转变为现代的考试制度和选拔制度。

这种转变使得人才选拔更加注重专业能力和实际表现,但与此同时也使得传统的士人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等方面的特长受到忽视。

而传统的士人修养与道德伦理等方面的传承在这个过程中难以得到保留和发扬,导致中国官员的整体素质和能力水平的下降。

再者,科举制度的废除也导致了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念的改变。

科举制度所鼓励的是勤学苦读、努力上进的精神,这种精神也影响到了整个社会。

然而,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现代社会的行为动机更加多样化和多元化,竞争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盛行导致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变。

人们更加注重个人利益和物质追求,而对于传统的道德伦理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视逐渐减少。

这种价值观念的转变也进一步导致了中国社会的文化断裂。

最后,科举制度的废除还导致了中国文化传统在教育领域的缺失。

科举制度的存在使得传统文化得以融入学校的教育体系,它帮助塑造了中国古代的教育模式和学术体系。

然而,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现代教育不再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这使得学生在教育中接触到的传统文化的机会越来越少,导致了中国文化传统在教育领域的缺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年8月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Au g.2007第26卷第8期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Vol.26No.8八十年代以来国内关于科举制度废除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李 贵,李华东(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长沙410081)摘 要: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有关科举制度废除的原因、社会后果、总体评价等方面有了颇丰的研究成果,但对于这样一重要制度废除的研究,进一步地深化与细化仍有一定的必要。

关键词:科举制度;废除;研究中图分类号:K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07)08-0081-02收稿日期:2007-05-11作者简介:李贵(1983-),女,湖南邵阳人,2005级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硕士研究生;李华东(1982-),男,江西兴国人,2005级中国近现代史硕士研究生。

一、科举改革废止的原因问题关于科举改革废止的原因问题,专著和论文均有较为详细的论述,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如下一些论著。

王德昭在其 清代科举制度研究 中 新时势 新教育 与科举制度的废止 一章论述甚详,在维新派人士的呼吁下, 清政府之认真考虑变通科举,乃在海禁开后,西潮迫来,国家处境大变,新时势要求新人才,而新人才的作育要求新教育。

传统的科举考试既无以应新时势的要求,于是新学校建立,卒至取明、清两代行之已数百年的学校与科举制度而代之。

[1]张仲礼也认为,科举制虽曾是政府控制士绅的有效机制,但这种机制自19世纪后半叶以来便已逐渐从内部衰落了,而它本身又完全无法适应西方冲击所产生的新需要,废除科举是清廷顺应历史的必然之举[2]。

刘海峰、李兵在 中国科举史 一书中指出: 中国从传统社会逐渐向近代社会过渡,科举取士制度不能适应现实社会满足培养和选拔新型实用人才的需要。

而西方文化和近代教育制度伴随着西方的坚船利炮为代表的文明传入中国,它们为改革科举考试提供了推动力和参照系。

科举制度还是很难适应清末社会的大变革情势下兴学育才的迫切要求,停废科举势在必行。

[3]除此之外,沈其新认为,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日趋没落的书院制度、社会心理的变迁等也是导致科举废除的原因[4]。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近年来,关晓红通过详细考察清末科举废除的决策过程,指出其反映了清末政情的一个重要特征,即各项新政虽自上而下地通过朝廷政令颁行,其决策过程却往往由地方促动中央这样一种新政的改革重要模式[5]。

总体说来,对科举制度废除的原因,史学界的基本观点为:(1)根本原因在于,科举取士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实社会及满足培养和选拔新型实用人才的需要。

科举取士用四书文,这造成士皆沉潜于儒学,导致士人知识的单一性;而八股文的科举取士之法,过于刻板。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又面临的是 数千年之巨变 ,陈旧的科举制度对不断变动的国际环境、日益变化的经济状况和社会结构已经极不适应。

(2)直接原因在于科举制度与举办新式学堂之间的摩擦冲突。

与西方坚船利炮同时到达中国的还有西方文化与近代教育制度,19世纪60年代以后,清廷开始尝试举办新式学堂与派遣留学生,希冀通过此举来弥补科举的教育缺陷。

特别在20世纪初 储才为急 的形势下,清政府积极倡导举办新式学堂。

但由于科举的存在,使得不少士人仍眷恋于科举的功名,举办新式学堂与科举制的这种严重的摩擦与冲突使得清政府在短短几年间,由渐废科举到立停。

二、废除科举产生的社会影响及总体评价其一,士阶层的消亡。

贺跃夫的 晚清士绅与近代社会变迁 、王先明的 近代绅士一个封建阶层的历史命运 、杨齐福的 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等等都对此作了宏观的分析。

他们在对社会各阶层的分化与整合作了史实概要描述,指出了科举的废除,对传统社会结构,尤其是对士绅阶层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与震荡,士出现了有史以来最为深刻、最为彻底的分化。

在废除之前,科举制度造成了一批以 登科及第 而获得 功名 的士绅。

这些具有 功名 的士是封建社会中的一个特权阶层,列为 四民 之首,享有种种政治经81济等特权,在各自的乡土备受尊敬,拥有下层官吏所没有的威望;而科举的废除,不但造成了士人阶层新鲜血液补充来源的中断,同时还造成了现存的士绅的大规模的分化。

一方面,一部分受传统教育的士绅通过新式教育转化为新式士绅;另一方面,许多士绅流向社会的各个领域,其职业呈现多元化。

罗志田也通过对科举废除带来的社会后果分析,指出在科举制废除后,耕读仕进的上升性社会变动取向转变,于是传统社会中原居四民之首的士阶层不复存在[6]。

关晓红却以刘大鹏、朱峙三日记为视角,比较考察了科举停废与近代乡村士子,指出科举停废虽导致传统意义的 士 阶层消失,但多数旧学出身者通过各种渠道重新分化组合,直至清末民初仍然占据社会权势的重要位置[7]。

这为考察科举停废对士子命运与乡村社会的实际影响提供了生动的史料,而且通过微观的研究,对传统意义上士的分化与转化简单总趋势的阐述进行了修正,让科举改革的研究更为具体化,使得科举改革的影响更为生动具体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此外,还有学者以地域为单位,分析了科举改革带给区域性绅士阶层的影响,如许顺富的 湖南绅士与晚清政治变迁 、徐茂明的 江南士绅与江南社会 等。

其二,促进新式教育的蓬勃发展和新知识分子阶层的崛起。

朱英主编的 辛亥革命与近代社会变迁 中,以近代中国在 应变 与 求变 的时代难题为背景,以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清末 新政 三大运动为主线,对新式教育的发轫和发展进行了述评,特别对废科举对新式教育的推动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8]。

王笛在 清末新政与近代学堂的兴起 一文中就学堂兴起的原因及措施、发展概况、影响及局限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在清政府废除科举、举办新学的措施下,20世纪头十年出现了兴办近代学堂的热潮,成绩明显,主要表现在:1)自上而下逐步普及教育;2)重视师范教育;3)实业教育迅速发展。

同时,新式教育在逐步取代科举书院的过程中,对社会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如使西学得以传播,促使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转向民主和革命。

此外,从清政府的办学宗旨及科举遗风两方面指出近代新式学堂具有其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的局限[9]。

科举制度的废除,给新式教育一个发展的契机,与此相随的是促进了与传统的士明显不同的新式知识分子的壮大和崛起。

而有关这一群体的特征,不少论文都有所论及,如姜义华的 我国近代型知识分子群体简论 、杨齐福的 科举制度的废除与近代社会的转型 等。

他们从知识结构、价值观念及行为系统上将新式知识分子与传统的士进行对比研究指出,新式知识分子已从知识结构单一、捍儒卫道的政治依附型知识分子,转化为知识结构多元、独立的专业职能型知识分子。

其三,城乡分化。

罗志田通过废科举所带来的教育的转变,如乡村造成办学主体由私向公、乡民对新教育传授的 知识 却不那么承认等,指出这些使得在都市中游荡的知识青年和失去读书人的农村都成为受害者[10]。

科举制度的废除看近代以来的文化断裂 一文通过分析科举制度对传统社会的整合作用,来研究这种制度在近代变革中的消失对20世纪现代化的长远影响。

指出 科举制度的取消,实际上只是中国农村文化生态失衡的开始,农村智力资源向城市的单向流动,此后数十年从来没有中止过。

除了那些心存田园浪漫情怀而下乡过几天 悠然见南山 悠闲日子的城市文人雅士外,农村不再是吸引人们的去处。

随着户籍制度的严格化,随着工业化造成的剪刀差的形成,农村所拥有的稀缺资源的相对贫困化只能是变本加厉。

城市与农村的差距不断扩大,它所造成的历史后果,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现代化不容忽视的严重问题。

这对科举改革与废除造成的城乡分离的原因给予了一个角度的透视[11]。

其四,总体评价问题。

论者主要是从科举废除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来作评价的,目前存有两种观点:以桑兵为代表的一些学者持肯定的态度,他们认为废除科举是知识分子在思想文化与个人出路上的一次很大的解放,是中国走向现代化过程中的一次进步。

罗兹曼代表的则持否定的观点,他们认为由科举所维系的社会整合已被破坏殆尽,中国由此而失去了现代化所必需的条件。

三、对科举改革与废除的展望科举制度本身所具有的优越性已被广大的研究者认可,但在清末,它却走到了尽头,其中的复杂性不是几篇著作与论文能详尽阐释清楚的,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不同的论者会出现截然不同的观点。

总的看来,科举改革的研究出现了一些成果,但这与它本身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仍然不相称,我们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力度,以实证为基础,进一步挖掘史料,进行更为具体细致的研究,研究方法、研究视角也可以多样化。

参考文献:[1]王德昭.清代科举制度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1984:166.[2]张仲礼 中国绅士[M].李荣昌,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3]刘海峰,李兵.中国科举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4:407-421.[4]沈其新.清末科举制度废止评述[J].广州研究,1987,(11).[5]关晓红.科举停废与清末政情[J].中国社会科学,2004,(3).[6]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社会变迁[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王笛.近代史研究[J].1987,(3).[8]罗志田.清季科举制改革的社会影响[J].中国社会科学,1998,(4).[9]罗志田.科举制废除在乡村中的社会后果[J].中国社会科学,2006,(1).[10]关晓红.科举停废与近代乡村士子 以刘大鹏、朱峙三日记为视角的比较考察[J].历史研究,2005,(5).(责任编辑:乔瑞雪)8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