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英时现代儒学论要——《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评析

合集下载

后现代视域中的现代新儒学

后现代视域中的现代新儒学

本文拟在后现代视域中对现代新儒学予以评析。

这样做的意图主要有二。

其一,以往对新儒学的论析主要是以现代化或现代性为参照系的,在后现代视域中对新儒学予以评析,应当有利于更为完整地把握新儒学这一中国当代思潮的基本理论特质。

其二,当中国文化还处在向现代转型过程中时,西方文化已经步入了后现代时代。

在西方后现代转向的比照下,究竟应当怎样看待中国文化的发展走势?这是一个已经引起国内外学界广泛关注的问题。

在后现代视域中对作为中国现代三大思潮之一的新儒学予以分析,有利于具体地透视这一问题。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这一论题关涉面相当宏阔,限于学力和篇幅,本文所做的只是从新儒家对于现代性的基本态度与新儒学的基本理论意旨两个方面对“后现代视域中的现代新儒学”问题试作评析,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如所周知,人类社会从“民族历史”向统一的“世界历史”的转进是在西方主导下进行的。

在这一过程中,作为现代化之结晶的“现代性”首先在西方文化文化中生长发育并随之产生了世界性的示范作用。

中国文化的近现代化是以向西方学习为历史起点的,作为现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成熟形态与主要代表,现代新儒家在强调向西方学习、吸纳以科学民主为代表的西方现代文化之优长方面,与其直接的理论对立面——西化派之间在相当程度上保持了一致性。

但是,由于新儒家鲜明地突显了民族文化精神的本位性,因而,在新儒学与产生并成熟于西方的“现代性”之间就呈现出一种颇为复杂的关系状况。

明确主张学习、吸纳以科学、民主为代表的西方现代文化之优长,这是新儒家对待现代性的基本态度。

面对中国文化传统近代以来在西方现代文化的强势冲击下从物质层面到制度层面直到理念层面节节败退的历史事实,新儒家明确认肯向西方学习的必要性。

这一点在其开山鼻祖梁漱溟那里就已经得到了明确的体现。

在此之后,如何吸纳西方文化之优长,如何为作为现代文化之标志性成果的科学精神与民主精神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确立内在根据,成为了新儒学的时代课题。

现代儒学是“游魂”还是“潜魂”?

现代儒学是“游魂”还是“潜魂”?
着 中国社会 的世道人心。 关键词 : 儒学 ; “ 游魂 ” ; “ 潜魂”
中图分类号 : B 1 5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9 — 8 6 6 6 ( 2 0 1 5 ) 0 9 — 0 0 8 1 — 0 6
在《 现代儒学 的困境》 一文中 , 余英 时先生认 为现代儒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 ,儒学 已成为
81
了。 现代制度究竟有没有完全 中断与儒学的关系, 尚是 一个 继续讨 论 的 问题 ,关 于这 一 点下 文再 另 行详细讨论 。 然而 , 即使儒学与现代制度之间的关
序, 因此 只有通 过制 度化 才 能落实 。 ” 【 l 】 】 舯既如此 ,
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儒学 的制度化落实就能达 到儒学全面安排人间秩序的目的呢?余英时先生 认为 : “ 我们常常听人说儒学是 中国文化的主流 。 这句话如果确有所指 , 则儒学决不仅限于历代儒 家经 典 中的教义 ,还必须 包 括儒家 教义 影 响而形 成的生活方式 ,特别是制度化的生活方式。” [ 1 ] , s s “ 儒学是中国文化 的主流” 与儒学“ 全面安排人 间 秩序” 是同一个意思 , 只是表达方式不同。余英时 先生认为儒家全面安排人间秩序 ,就在于儒学影 响 了中 国人 的生 活方 式 ,而生 活方 式特别 重要 的
李 世 平
( 西安市委 党校 哲学教研 部 , 陕西 西安 7 1 0 0 6 4 )

要: 余 英时先生指 出制度化 的儒学 已经死亡 , 基 于此他认为儒学亦 已死亡 , 成为 了一个“ 游魂” 。 他 的这一观点值得
商榷 。 儒学并不等于制度化的儒学。 制度化的儒学 虽然不再公开露面但却未死亡。 儒学的基本精神也不会 随制度化儒学的 消亡而消亡 。 现代儒学作为“ 潜魂” , 并没有游离中 国社会之外 , 它一方面继续潜存于现 实制度 的运作 当中 , 一方面仍然维持

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参考书目

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参考书目

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一、介绍一下中国文化西来说,并谈谈你的看法。

1.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2.张光直:《论“中国文明的起源”》,《考古学专题六讲》,北京:三联书店,2010年。

3.陈星灿:《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

补充参考书目:1.李济:《中国早期文明》,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2.张光直、徐苹芳等著:《中国文明的形成》,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

3.陈星灿:《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

4.陈星灿:《20世纪中国考古学史研究论丛》,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

5.王明柯:《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6.陈星灿:《文明诸因素的起源与文明时代》,《考古》,1987年第5期。

7.陈星灿:《从一元到多元: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心路历程》,《中原文物》,2002年第2期。

二、疑古学派是怎么回事情,谈谈你对疑古学派的理解。

1.顾颉刚:《古史辨自序》,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2.吴少珉、赵金昭主编《二十世纪疑古思潮》,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年。

3.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补充参考书目:1.顾颉刚等:《古史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2.田旭东:《﹤古史辨﹥及疑古学派之我见》,《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3.文史哲编辑部:《“疑古”与“走出疑古”》,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

4.廖明春:《钱穆与疑古学派》,《原道》第5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

5.王学典:《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史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6.桑兵:《晚清民国的学人与学术》(尤其是第一章:近代中国的新史学及其流变),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三、如何理解夏商周文明的关系?1.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北京:三联书店,1983年。

余英时:钱穆与新儒家

余英时:钱穆与新儒家

余英时:钱穆与新儒家2009-12-03 17:35 | (分类:学术批评)章学诚论“浙东学术”曾说过一句名言:“学者不可无宗主,而必不可有门户。

”钱宾四师一生治学大体上都遵守这一精神。

钱先生逝世以后,报章上刊出了不少纪年文字,其中颇有人把他划入“新儒家”的旗帜之下。

1988年8月新加坡东亚研究所召开了一次“儒学发展的问题与前景”会议,我在现场上看到了一份大陆有关《现代新儒家丛书》的出版计划,钱先生也占一专册,钱先生是20世纪的一位“新儒家”似乎已成定论了。

但是钱先生生前却雅不愿接受此“新儒家”的荣衔。

这不仅因为他极力要避免建立任何“门户”,而且更因为“新儒家”具有特殊的涵义,不是他所能认同的。

本问想对这一问题作一初步的澄清。

一学术与门户论学不立门户,是钱先生从早年到晚年一直坚持的观点。

他早年在学术界的成名之作是《刘向、歆父子年谱》;这是对康有为《新学伪经考》的全面而有系统的驳斥。

清末民初的学术界一直有今文经学两大壁垒的对恃。

但钱先生虽催破了今文经学,却并未陷入古文经学。

他认为今文、古文都是清儒主观构造的门户,与经学史的真相不尽相合。

所以后来他在《两汉经学今古评议》的《自序》中说:盖清儒治学,始终未脱一门户之见。

其先则争朱、王,其后则争汉、宋。

其于汉人,先则争郑玄、王肃,次复争西汉、东汉、而今古文之分疆,乃由此起。

又说:晚清经师,有住今文者,亦有主古文者。

主张今文经师之所说,既多不可信。

而主张古文诸经师,其说亦同样不可信,且更见其为疲软而无力。

此何故?盖今文古文之分,本清晚出户,而排斥古文诸经于此门户之外。

而主张古文诸经者,亦即以今文学家门户为门户,而不过入主出奴之意见相异而已……本书宗旨,则端在撤藩篱被破壁垒,凡诸门户,通为一家。

经学上之问题,同时即为史学上之问题。

自春秋以下,历战国,经秦迄汉,全据历史记载,就于史学立场,而为经学显真是。

钱先生著作中几乎无处不致意于门户之必不可有,而言之最明白畅晓者则首推此序。

儒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第十届当代新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

儒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第十届当代新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
月之久 的 “ 第 十届 当代新儒学 国际学术研讨会”于 2 0 1 3年
1 1 月 1 6日在深圳召 开。
主 题演讲 由深 圳大学文 学院王立 新教授和 台湾 中研 院
文哲所李 明辉教授主持 , 五 位演讲嘉 宾皆为当代新儒 学及新
儒 学研 究的泰斗级人物 。 他们分别 是 : 美 国哈佛大 学讲 座教 授 、北京大 学高 等人文研 究院院长杜 维明先生 ; 香 港中文大 学荣休教授 、台湾中央研 究院客座研究 员、台湾政 治大学讲 座教授刘述 先先 生; 美 国夏威 夷大 学哲 学系教授 、全美中国
本次大会 由深 圳大学 国学研究所所 长景海峰教 授主持 开幕 式,国际儒 学联合会常务 副秘书长王念宁、中华孔子基
金会 副秘书长牛廷涛、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京 生, 深
圳大 学党委书记江谭瑜 、 副校长李凤 亮及其他相关部 门负责 人出席 了开幕 式。 本次会议共历 时三天 ( 1 1 月1 6日至 1 8日) 。围绕 “ 儒 学的当代 发展与未来前瞻”这个主题 , 会议展开 了热烈而有
全体通力合作 ,无论任何 国家、地 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

分组 主题研 讨
分组 研讨 部分 , 分两天举行 , 每天均分上午、 下午两场 ,
而每场又 分为 前半场 、后半场 两个单 元 ,共计 1 5个单元 。 三个分会 场同时进行 ,各个与会学者宣读 自己提交 的论文 , 相互切磋 ,畅所欲 言 ,共谋中国文化理想承传延续之路 。 分组研讨 的单元众多 , 每个单元均有核心主题 , 兹 此以 “ 儒学海外发展反思”研讨这一单元为例 , 简述分组研讨 的
宣读参与 研讨 的论 文题 目依次为 : 评论 台湾近 来有关 ‘ 中 华文化基 本教材 ’的争议 2 0 世纪 8 O年代新加波 的话语 运 动与儒家 思想的推行—— 以南洋客属 总会 < 客总会讯 > 为

儒家文化的古代发生、现代困境与未来出路——余英时关于儒家文化的理解

儒家文化的古代发生、现代困境与未来出路——余英时关于儒家文化的理解

儒家文化的古代发生、现代困境与未来出路——余英时关于
儒家文化的理解
程志华
【期刊名称】《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年(卷),期】2015(037)002
【摘要】余英时认为,作为古代人类文明史的里程碑,“哲学的突破”塑造了代表人类智慧的“三大原型”,即中、西、印三种文化的本原形态.整体地看,中西两种文化既有相同之处,亦有不同之处.或者说,中西两种文化是“个性”显著不同的两种文化,因此不能将现代化等同于“西化”.自近代以来,因为作为其“托身之所”的建制崩溃了,儒家文化遭遇“空前的”困境而变成现代社会的“游魂”.但是,如果儒学以“日常人生化”来“招魂”,不仅可“开出”新的精神资源,自身也可因此而获得“新生”.
【总页数】8页(P45-52)
【作者】程志华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哲学系,河北保定071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22
【相关文献】
1.儒家文化背景下文科类研究生学术道德困境与出路--对一所高校3个学院的质性调查
2."乡间戏剧"中的儒家文化--从沈从文的几篇小说看儒家文化的现代表达
3.关
于儒家文化的批判与继承--对现代化进程中儒家文化境遇的反思4.一个自由主义者的儒家文化观--余英时“有我之境”思想述评5.渐行渐远的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的现代遭遇和在文化全球化时代的命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儒学“游魂”的当代状况

儒学“游魂”的当代状况

——读余英时先生著《现代儒学论》之后在传统中国,儒学全面地安排着人间秩序,由于儒学本身就重“述而不作”,身体力行,以“立德、立功”为上,是一种实践的学说,而且,儒学自汉以后被定为正统一尊,并建制化加以推行,在两千年的传播、积淀中,儒学深入地深入国家制度、社会习惯之中,全面地构建了传统中国人的思维体系与思想模式,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与行为方式。

在这一过程中,儒学先后遭遇到到家、佛家思想观念的冲击,但这种冲击最终不但没有对它造成真正的威胁,反而使儒学得到更进一步发展。

直到第三次冲击——西方思想的冲击来临,儒学才遇到真正的危机。

由于儒学的“根”,它的实践基础主要在民间社会与建制,因此,我们看待儒学的现代状况,便更重要的必须从历史的角度去观察儒学的实际遭遇,对儒学这样“贴着历史行走的哲学”,不能不顾历史事实,从观念到观念,空对空地进行语言游戏与逻辑游戏。

几十年来,对儒学“形而上”的讨论可谓煌煌大观,虽有海外新儒家的精彩发挥,但整体成果有多少是有目共睹的。

余英时先生的《现代儒学论》从“形而下”的历史角度,揭示了儒学在现代遭遇的困境,以传统建制的消失揭示儒学的毁灭性危机,论证儒学随着建制的消失而成为“游魂”,别开生面地提出一个历史学者对传统文化式微的忧患之情。

事实上,只有回到历史,我们才能真正认识儒学的危机,只有回到历史,我们才能真正思考儒学在今天的地位、表现,在未来的命运。

一、儒家思想与儒家名教信条从历史的角度看,儒学全面影响中国传统社会,造成一个儒家思想主导下的“思想-社会体系。

对这一体系进行观察、分析、评价的时候,我倾向于把儒学影响下的传统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儒家原始的思想,即从孔孟荀到朱陆王的儒家理论,第二个层面则是儒家思想政治化、世俗化之后形成的儒家教条、名教信条,这一层面在历史上被称为“名教”、“礼教”、“孔教”、“孔家店”,大致相当于建制化的儒学。

这里的“建制”,不但指国家制度及其运作,也指民间的习俗、习惯、行为规范。

“博物馆化”说与“游魂”说——对两种儒学困境观的比较和反思

“博物馆化”说与“游魂”说——对两种儒学困境观的比较和反思

“博物馆化”说与“游魂”说——对两种儒学困境观的比较和反思董卫国【摘要】1960年代美国学者列文森提出的儒学“博物馆化”说认为传统的儒学不仅仅在知识理论上已经无法为现实提供解释和指导,同时也失去了作用于现实社会的能力。

列文森认为儒学的“博物馆化”是儒学人文精神与现代工业社会之冲突导致的必然宿命。

余英时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儒学“游魂说”则重在反思当代儒学研究与现实生活脱离,从而导致了儒学仅仅成为知识理论化的存在。

儒学的人文精神并不与现代工业社会存在根本冲突,恰恰相反,儒学人文教化的精神适足以为解决社会分工带来的异化问题提供文化资源。

儒学的复兴必须是学术理论层面的突破和社会文化生活的建设同步进行。

%Two typical Confucianism dilemma views of the 20th century are reviewed and compared. In 1960s, American scholar Levinson put forward the theory of Museumization,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traditional Confucianism had been unable to provide guidance and explain for the modern reality, and had lost their impact in the realistic society. Levinson pointed out that confucianism's museumization is the inevitable fate of the conflict of Confucianism's humanistic spirit and modem industrial society. In the 1980s, another scholar YuYing-Shi put forward "Lofty Spirit" theory, which focuses on the reflection on contemporary Confucianism research's divorce from the reality. This leads to that, Confucianism exists only as the theoretical form of knowledge. On this basis, the paper preliminary reflects on the source of Confucianism dilemma and possible development direction. It argues thatthe humanistic spirit of Confucianism does not conflict with modem industrial society; on the contrary, it is suitable to provide culture resources for solving the alienation problem brought by the social division of labor. Renaissance of Confucianism depends on both the academic research's breakthrough in Confucianism research as well as social and cultural life construction.【期刊名称】《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33)001【总页数】6页(P64-69)【关键词】儒学;现代困境;“博物馆化”说;“游魂”说;复兴【作者】董卫国【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10087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2从19世纪中叶东西方文化碰撞以来,作为传统文化骨干的儒学逐渐陷入困境,这是一个不争的历史事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境 的抉发 、 对儒学 近现代转 向的探析 、 对儒 学未来前景的思索 , 在一 定程度上促进 了儒家传统 的现代转型 。
关键 词 : 余英 时 ;现代儒 学的 回顾 与展望》; 《 现代儒学 ; 家传统 儒
中图分类号 : 2 2 5 D 2 .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6 4—3 1 (0 1 0 04 0 17 3 8 2 1 ) 3— 0 3— 4
2 1 年 9月 01
河南工程学 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 U N LO E A N TT T FE G N E I G ( O I LS IN E E II N O R A FH N N I S IU E O N I E RN S CA C E C D TO )
收 稿 日期 :0 1— 5— 1 2 1 0 3
与现代 新 儒 家早 期 代 表 人 物热 衷 于儒 学 形 上
体 系建构 有 所 不 同 ,作 为 新 儒 家 新 生 代 的 代 表 人
作者简 介 : 良发 (9 9一) 男 , 周 17 , 安徽六 安人 , 安徽 大 学哲 学 系 2 0 0 9级博 士研 究 生, 究方 向为 中 国近 现代 哲学 与 中西 研
进 的 中国知 识 分 子 无 不 站 在 #  ̄ 反 儒 的一 边 , 充 tL t “
满 激情 的理性 批 判精 神 , 对传 统 的普 遍 怀 疑 和彻 底
决 绝 , 为 那 个 时 代 不 可 抗 拒 的 历 史 意 愿 和 潮 成
流 ” 。对 于 挚 爱 传 统 文 化 的 新 儒 家 而 言 , 是 何 这 等 的忧 伤 ?只是 短短 几 十年 的 时 间 , 学 “ 尊 ” 儒 独 地 位便 恍 如 隔世 , 是那 般遥 远 , 竟 遂成 绝 响。
社 会 历史 环境 也 密 切 相 关 。从 总体 上 看 , 英 时现 余 代 儒 学论 形 成 的 历 史 背 景 可 以从 以下 两 个 方 面 来 分析 :
1 五 四 运 动 的 批 判 .
言之 , 对儒 家传 统 进行 现代 诠释 和抉 发 , 寻儒 与 致思趋 向。 成
生活经 验 中或者 接 触 不 到 多少 儒 家 的价值 , 者 接 或 触 到 的是 一些 完 全 歪 曲了 的东 西 。 l2在 他 看来 , ”1 c
识, 笔者谨 以《 现代儒学 的回顾与展望》 书为例 , 一 探 赜考 源 、 望未 来 , 余 英 时现代 儒学 论进 行 多层 展 对 面 、 角度 的梳理 、 析 、 究 并 略 加 评论 。不 妥 之 多 分 研 处, 敬请余英时先生和学界专家斧正。
二、 现代儒 学 论之 要义
清末 帝制 的崩 溃 灭 亡 与 五 四运 动 的勃 然 兴 起 ,
彻 底 消解 了儒 家 传统 在 中 国社 会 的主 导性 。新 文化
派对 儒学 摧枯 拉 朽 式 的无 情 批 判 , 致使 本 已渐 呈 衰 弱之 势 的儒 学如 空 中楼 阁一般 不堪 一 击 。而 当时先
余 英 时是 当代 新 儒 家 的 主 要 代 表之 一 , 名历 著 史 学家 。如果说 其 师钱 穆是 史学 领域 高举 现 代新儒 学 旗 帜 、 护 中 国传 统 文化 的第 一人 , 么余 英 时则 维 那 是 当代 新儒 家 中从 历史 视 阈 阐发 儒 家思想 的杰 出代 表 。“ 自早年 进 入史 学 领 域 之 后 , 有一 个 构 想 , 我 便 即在西 方 ( 主要 是 西欧 ) 化 系 统对 照 之 下 , 样 去 文 怎 认 识 中 国文化传 统 的特 色 。 _ 观其 一生 , 英 时 ”1 综 余 始 终致 力 于 中 国传 统 文 化 尤 其 是 儒 家 文化 研 究 , 关 注 儒家 传 统 的延续 、 生与 重建 , 努力 挖掘 传统 儒 更 并 学 的丰 富意蕴 与 当代 意义 。 限于文 章篇 幅和 个人 学
从 不 同侧 面 、 同维 度 , 传 统 儒 学予 以充 分 肯 定 。 不 对 赞美 之辞 溢 于言 表 , 敬 之 情充 满 字 里 行 间 。约 而 崇

现代 儒学 论产 生 之背 景
众所 周知 , 何 一 种 学术 思想 的产 生 和 学 术 流 任
派 的形 成 都不 是 无 源 之 水 、 本 之 木 。余 英 时也 不 无 例外 。余 英 时现 代儒 学论 的产 生 与 他 的人 生 经 历 、 教育 背景 、 知识 结 构 和思维 方 式密 不可 分 , 当时 的 与
2 社 会 思 潮 的 变 化 .
余 英 时认为 , 中国成 立后 , 学 的价值 体 系在 新 儒
中 国人 的 日常生 活 中 已不 能 公 开 露 面 了。 “ 以今 所
天 中年 以下 的中 国知识 分 子 , 无论 对 儒 学 抱 着 肯 定 或 否定 的态 度 , 已没有作 参 与者 的机会 了 ; 都 他们 的
S p. e 201 1 Vo . 6 No 3 12 .
第2 6卷第 3期
余 英 时 现 代 儒 学 论 要
— —
《 现代 儒学 的回顾 与展望》 评析
周 良发
( 安徽大 学 哲 学系, 安徽 合肥 2 0 3 ) 30 9
摘要 : 四运动 的批 判与社会 思潮 的变化 , 同催 生 了余英 时的现代儒 学论 。他 立足儒家传 统 , 儒学现实 困 五 共 对

面对这 种无 可奈 何 的社会 现实 , 为制 度 化 的儒 学 作 已被彻 底铲 除 , 已难 有 再续 前 缘 的历 史 机 运 了 。儒 学 的现代命 运让 人 扼 腕 欷献 , 学 的未 来 走 向令 人 儒 深情关 切 。 强烈 的时代 震 憾 和 儒 家传 统 的空 前 厄 运 , 起 激 了余英 时 对传统 文 化 的 自尊 感与 维护 感 。在所 作 的 大量 学术 演讲 中和 所 写 的大 量 学术 论 著 中 , 多 次 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