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生活空间及社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与趋势
城市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城市规划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城市规划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城市规划是一个城市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乎城市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划也在不断发展演变,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城市规划的发展现状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一方面是城市规划的内容不断拓展。
过去,城市规划主要关注于土地利用、街道布局和建筑规模等方面,而现在城市规划的话题涵盖了更多的领域。
例如,环境保护、空气质量、垃圾处理、交通拥堵等问题都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并纳入城市规划的考虑范围。
另一方面是城市规划的方法不断创新。
过去,城市规划主要借助平面图和立体模型进行展示,而现在则借助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进行虚拟展示。
这种变化使得城市规划更加直观、灵活和精确,有助于规划者更好地理解和决策。
未来城市规划的趋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望。
首先是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
随着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未来城市规划将更加注重智能化和信息化的应用。
例如,通过智能传感器可以更好地收集城市的各种数据,并进行分析和决策,从而提高城市的运行效率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同时,未来城市规划还将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例如推广低碳交通方式、提倡绿色建筑等,以减少对地球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
其次是创造性和包容性。
随着人们对城市生活的愈发追求,未来城市规划将更加注重创造性和独特性的表达。
例如,通过注重城市景观和文化特色,打造有个性的城市形象。
同时,未来城市规划也需更注重包容性,尊重不同社会群体的需求和权益。
例如,为老年人和残障人士提供便利设施,打造无障碍城市。
最后是国际化和协同发展。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未来城市规划将更加注重国际化的视野。
城市之间将加强交流和合作,借鉴各地优秀的城市规划经验,并进行本土化改造。
同时,未来城市规划也需更加注重协同发展,与其他领域进行紧密对接。
例如,与交通规划、教育规划等进行衔接,形成整体协调的城市发展模式。
总之,城市规划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不断变化,从内容拓展到方法创新,再到智能化、可持续发展、创造性、包容性、国际化和协同发展等方面的发展,都为城市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2024年国内外智慧社区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研究》范文

《国内外智慧社区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研究》篇一一、引言智慧社区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实现社区管理、服务、生活等全方位智能化的一种新型社区形态。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智慧社区已成为国内外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
本文将就国内外智慧社区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进行深入研究。
二、国内智慧社区发展现状1. 政策支持与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我国政府对智慧社区建设给予了大力支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智慧社区的发展。
同时,国内各大城市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如高速宽带网络覆盖、公共WiFi建设等,为智慧社区的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2. 社区管理与服务智能化目前,国内智慧社区在管理与服务方面已实现智能化。
通过智能门禁系统、智能安防系统、智能物业管理系统等,提高了社区的安全性和管理效率。
同时,智能化的生活服务,如智能家居、智能健康监测等,为居民提供了便捷、舒适的生活环境。
3. 产业发展与技术创新随着智慧社区的快速发展,相关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如智能家居、物联网、大数据等产业,为智慧社区的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
同时,国内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果,如人工智能、5G等技术的应用,为智慧社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三、国外智慧社区发展现状1. 先进的技术应用国外智慧社区在技术应用方面相对较为先进,如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已十分普遍。
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社区管理更加智能化,服务更加人性化。
2. 多元的社区服务国外智慧社区在服务方面具有多元化特点,包括智能安防、智能交通、智能医疗、智能教育等。
这些服务为居民提供了全方位的便利,提高了生活质量。
3. 持续的科技创新国外在科技创新方面一直保持着持续的投入和研发,这使得智慧社区的发展具有持续的动力。
新的技术不断涌现,为智慧社区的建设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四、未来趋势1. 技术创新与融合未来,随着5G、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创新与融合,智慧社区将实现更加智能化的发展。
中国城市化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中国城市化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在过去几十年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本文将对中国城市化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现状分析1. 快速城市化带来的问题中国城市化进程在短时间内取得了迅猛的发展,使得大量农村居民涌向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条件。
然而,快速的城市化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城市人口过密、土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
这些问题对于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构成了严峻挑战。
2. 城市规模与城市群的崛起中国的城市化过程中,一些大城市逐渐崛起,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形成了城市群的发展模式。
城市群的崛起不仅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也为区域协同发展提供了平台。
例如,长三角城市群的协同发展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果。
3. 城乡差距的问题虽然城市化带来了一定的发展机遇,但城乡差距仍然存在。
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相对不完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需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促进城乡之间的均衡发展。
二、未来趋势展望1. 推动城市化和农村振兴相结合未来的城市化发展应该与农村振兴相结合,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这意味着要加强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
同时,还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支持,提高农村地区的产业竞争力,吸引更多的人才回乡创业。
2. 提高城市化质量,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城市化质量的提高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关键。
城市规划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建筑和低碳交通等新兴产业发展。
减少城市污染、改善环境质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3. 推动城市群发展,促进区域协同城市群的发展模式是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方式。
未来,应进一步加强不同城市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城市群内外部的联系与协调。
通过共同发展,实现区域间的协同共赢。
4. 科技创新与智慧城市建设未来的城市化发展需要依靠科技创新推动。
例如,智慧城市建设可以提高城市的管理效率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2024年国内外智慧社区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研究》范文

《国内外智慧社区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研究》篇一一、引言智慧社区作为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科技与人文融合特性,正逐渐成为全球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
通过整合先进的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等手段,智慧社区为居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安全的生活环境。
本文旨在探讨国内外智慧社区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二、国内外智慧社区发展现状(一)国内智慧社区发展现状近年来,我国智慧社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和支持智慧社区的建设与发展。
在技术方面,我国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为智慧社区的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目前,国内许多城市都在积极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包括智能安防、智能物业、智能医疗、智能教育等多个方面。
(二)国外智慧社区发展现状国外智慧社区的建设起步较早,发展较为成熟。
以欧美、日本等国家为例,他们在智慧社区建设方面注重技术创新和人文关怀的有机结合。
在技术方面,国外智慧社区充分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先进技术,实现社区的智能化管理。
在人文关怀方面,国外智慧社区注重居民的参与和互动,通过社区活动、志愿服务等方式,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三、国内外智慧社区的未来发展趋势(一)技术创新推动智慧社区发展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智慧社区将迎来更多的技术创新。
例如,人工智能将在社区管理中发挥更大作用,实现更高效的社区服务;5G技术将进一步提高社区的通信速度和稳定性,为智慧社区的建设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持。
(二)注重人文关怀和居民参与未来智慧社区的建设将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和居民参与。
社区将更加注重居民的需求和意见,通过民主决策、志愿服务等方式,增强居民的参与感和归属感。
同时,智慧社区将更加关注居民的生活质量,通过提供优质的教育、医疗、文化等服务,提高居民的幸福感。
(三)跨界融合与协同发展未来智慧社区将实现跨界融合与协同发展。
一方面,智慧社区将与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领域实现互联互通,为居民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另一方面,智慧社区将与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产业实现深度融合,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024年国内外智慧社区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研究》范文

《国内外智慧社区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与人类对美好生活追求的不断加深,智慧社区已经成为国内外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智慧社区以其高度信息化的技术集成,精细化的管理和高效的生活服务模式,提升了社区的宜居性、便利性和可持续性。
本文将全面研究国内外智慧社区的发展现状,以及展望其未来趋势。
二、国内智慧社区发展现状1. 技术应用与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在智慧社区建设中,充分运用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国内各大城市积极推进宽带网络、移动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智慧社区的构建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基础。
2. 管理模式与服务创新国内智慧社区在管理模式上,正从传统的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智能化管理转变。
在服务方面,通过互联网平台,为居民提供便捷的在线服务,如在线支付、智能家居等。
同时,也积极推动社区公共服务、便民服务、健康医疗等多元化服务的发展。
3. 政策支持与市场驱动政府对智慧社区建设给予了大力支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智慧社区建设。
在市场驱动下,众多科技企业纷纷进入智慧社区领域,推动了智慧社区的快速发展。
三、国外智慧社区发展现状1. 技术领先与创新驱动国外在智慧社区建设上,技术领先和创新驱动是其显著特点。
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先进技术的应用,使得国外智慧社区在智能化水平上具有明显优势。
同时,国外注重创新驱动,不断推动智慧社区的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
2. 社区参与与多元治理国外智慧社区建设强调社区参与和多元治理,鼓励居民参与社区管理,发挥居民的主体作用。
在服务上,注重个性化、精细化服务,满足不同居民的需求。
四、未来趋势1. 技术融合与创新发展未来,智慧社区将更加注重技术的融合与创新发展。
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深度融合,将推动智慧社区向更高层次的智能化发展。
同时,新的技术如区块链、量子计算等也将逐步应用到智慧社区建设中。
中国的城市化现状及发展方向

中国的城市化现状及发展方向【引言】当前,当今,城市化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也最有力的发展趋势之一。
然而,一个国家城市化的进程也作为了一个国家发达程度的象征,在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社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以来,国民经济取得了较大发展,城市化发展也取得了很大进程。
然而,城市化进程是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要得到较好的发展并非易事,所以需要一个较好的指导方针来作指导,不然就会陷入发展不合理的陷阱。
但是,在西方一些国家,城市化水平太高,以至于出现了逆城市化的现象。
【关键词】:城市化现状存在问题发展方向中国城市化发展现状中国的城市化发展,经历了很长的道路,我国的城市化自1949年10.6%曲折的发展到1978年时为12%。
从1978年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中国的经济步入快速发展的阶段,相应的城市化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全面总结以前城市化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的同时,智慧的中国人积极探索、创新寻找新的发展方向。
特别是从84年中国开放城市户籍管理制度,大量扶持乡镇企业及私营企业的发展,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进入90年代,国家政策大力扶持推进城市化进程,到20世纪末时中国的城市化已取得了较大发展,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36.2%。
这主要得意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步入高速发展阶段,各地普遍呈现出活跃现象,大中型城市迅速发展,形成了城市群、城市带、大城市圈,国家也大力加大了政策的扶持力度,把城市发展摆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为48%左右。
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虽然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但是与西方的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到20世纪中叶,一些西方国家的城市人口占全部人口比例分别为:美国72%,英国87%,联邦德国79%,荷兰86%,加拿大77%,澳大利亚83%。
到现在简直就不值得一比了,不过我们也应看到,中国的城市化起步较晚。
近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与趋势分析

近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与趋势分析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已经历时近40年。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的稳步增长,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
本文将从城市化进程的概念、中国近年来的城市化进程特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趋势以及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思考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城市化进程的概念城市化是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面积扩大和城市化人口比例增加的过程。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人口已成为世界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城市化也带动了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变化。
二、中国近年来的城市化进程特点1.人口城市化率不断提高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9年末,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60.6%,城镇化率较2010年提高了14.7个百分点。
这意味着,在过去的九年间,中国每年平均向城市转移了近1.6%的人口。
2.城市化速度加快过去十年间,中国城市化的速度非常快。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在2009年至2019年期间,中国城镇人口年均增速2.5%,高于农村人口年均增速0.05%。
与此同时,城市化程度也同步提高。
3.大型城市成为主流随着城市化程度的加深,大型城市已经成为城市化进程的主流。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重庆等大型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些城市拥有高水平的城市基础设施、优质的社会服务以及丰富的文化资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才来到这些城市生活和工作。
4.城市空间结构不断优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城市空间结构不断优化。
在城市内部,各种城市功能区不断分化,形成了商业中心、住宅区、工业区、行政区、文化教育区等各种不同的区域。
在城市之间,城市网络也不断发展壮大,城市之间的联系和互通性不断提高。
三、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趋势1.城市化率将继续提高未来几年,中国城市化率将继续提高。
随着新型城镇化改革进一步深入,中国城市化进程将加速进行,农村劳动力将不断向城市流动。
2.城市化空间格局将进一步优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发展,中国城市空间格局将不断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城市生活空间及社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与趋势1 引言城市生活空间实质上就是城市人居环境,它是城市中各种维护人类活动所需的物质和非物质结构的有机结合体――以人为中心的城市社区环境。
它不仅包括住宅质量、基础设施、公共设施、交通状况以及建筑与环境的协调、空气质量、绿化美化、卫生条件等硬件设施构成的硬环境,而且包括家庭氛围、邻里质量、居住区和谐、安全归属感、社会制度和秩序、人际关系等心理感受构成的软环境。
关于城市生活空间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主要描述城市社区的生活方式和居住形式。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945年)之前,城市生活空间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传统的空间经济分析[3,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早赋予城市生活空间科学内涵的是希腊学者道萨严迪斯(Doxiadis),他不仅研究了城市生活和居住环境,而且首次提出了“人居环境科学”的概念。
20世纪50年代,美国由于城市生活空间质量下降,严重影响了居民的身心健康,到了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民众开始关注城市生活空间质量,他们一方面指责政府无能,另一方面对城市规划和设计师们大加批评[6]。
针对这种情况,美国“新城市史”学派的一些学者认为城市居民生活空间正在经历着爆炸性的变革,正是这种变革掀起了城市生活空间规划和设计的浪潮[7],从而使美国在城市生活空间研究上走在了世界的前面。
近年来,尽管我国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致力于人类聚居环境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但真正提出“城市生活空间”并对其进行深入系统研究者甚少。
2 中国城市生活空间与社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中国研究城市生活空间与社区可持续发展起步较晚,过去只是零散地涉猎此课题,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王兴中、柴彦威、顾朝林等几位学者开始了对此问题的探讨[12,15,16],目前该课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7个方面。
2.1 城市生活空间要素研究城市生活空间要素系统包括自然生态环境要素、居住生活环境要素、基础设施环境要素、社会交际环境要素和可持续发展环境要素五个子环境要素系统,每个子环境要素系统又包括诸多要素[5]。
目前关于城市生活空间要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5个方面。
自然环境要素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目前主要从以下7个方面探讨其对城市生活空间的影响:① 自然地理位置对城市生活空间扩展的影响;② 地质条件对城市生活空间向高空发展的影响;③ 地貌类型,主要是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河流阶地等,对城市生活空间形态和结构的影响;④ 土地资源对城市生活空间规模和结构的影响;⑤ 水资源对城市生活社区空间类型的影响;⑥ 气候条件,主要是风速、风向、城市热岛效应、城市逆温等对城市生活空间扩展的影响;⑦ 自然生态环境诸要素对城市生活空间质量的影响。
2.1.2 居住生活环境要素研究居住生活环境要素是城市生活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主要从以下6个方面探讨其对城市生活空间的影响:① 居住条件对城市生活空间和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② 居住生活单元、居住小区和居住区环境对城市生活空间以及城市社区空间持续发展的影响;③ 公共绿地和专用绿地对城市生活空间及净化空气的影响;④ 娱乐设施和卫生保健对城市生活空间质量的影响;⑤ 社区氛围对城市生活空间质量的影响;⑥ 居住生活环境要素协调持续发展对城市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2.1.3 基础设施环境要素研究基础设施环境要素主要包括供水、供电、供气、供热、道路、通讯等硬件设施,它不仅影响着城市生活空间的规模,而且直接影响着城市生活空间的质量。
目前对基础设施环境要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4个方面:① 基础设施环境要素的配置对城市生活空间及其质量的影响;② 基础设施环境要素的城市生活空间质量评价;③ 城市生活空间单位制社区、邻里基础设施环境要素的科学协调;④ 城市生活空间基础设施环境要素的规划、协调与城市社区可持续发展。
2.1.4 社会交际环境要素研究社会交际环境要素除了相关的自然生态环境要素之外,主要包括出行设施、通信、互联网、文化设施、集会场所、文化活动等。
目前对社会交际环境要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① 社会交际环境要素对城市生活空间及其质量的影响;② 社会交际环境要素对城市生活空间行为的影响;③ 社会交际环境要素对城市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城市生活空间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环境要素,除了基础设施环境要素之外,还包括土地、能源、淡水、人口和城市外部环境要素等。
目前对城市生活空间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环境要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可持续发展环境要素的质量评价和整合上,这是实现城市生活空间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研究工作。
2.2 城市生活空间结构及其基本理论研究城市生活空间结构及其基本理论是诸多学科研究的课题,目前,我国学者在这一领域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2.2.1 城市生活空间结构研究地理学者从城市的地理空间观出发研究城市生活空间,认为城市生活空间由物质空间、经济空间和社会空间三个子空间构成,每个子空间又分为若干个次子空间。
王兴中从人本主义和结构主义出发研究城市生活空间,认为城市生活空间由家庭生活空间、邻里交往空间、城市社区空间和城市社会空间构成[3];柴彦威从中国城市居民生活中的最基本空间组织“单位”入手研究城市生活空间结构,城市生活空间结构由以单位构成的基础活动圈、以同质单位为主形成的低级活动圈和以区为主的高级活动圈三部分构成。
2.2.2 城市生活空间结构的基本理论研究目前研究城市生活空间结构借用的西方理论主要有:① 古典区位理论(同心圈理论、中心地理论、扇形理论、多中心理论、折衷理论);② 现代区位理论(社会文化区位理论、新正统区位理论、社会区域分析理论);③ 社会系统理论(交往场地理论、社会大变迁理论、纵向与横向格局理论)④人――环境理论(人格理论、态度理论、生态理论、空间选择理论);⑤ 现代城市空间结构理论(三地带理论、理想城市理论、殖民化城市理论、区域城市理论、大都市结构理论)。
城市生活空间结构理论研究薄弱是我国在这一领域落后于西方国家的主要原因,今后应加强该领域的基本理论研究。
2.3 城市生活空间质量评价与实践探索城市生活空间质量一直是城市居民所关心的重要问题之一。
最初,我国学者对城市生活空间质量评价与实践探索仅散见于文章中零散的、宏观上的表述,如王兴中的《中国内陆中心城市日常城市体系及其范围界定――以西安为例》[15];柴彦威的《以单位为基础的中国城市内部生活空间结构――兰州市的实证研究》;宁越敏、查志强的《大都市人居环境评价和优化研究――以上海为例》[10];陈浮的《城市人居环境满意度评价研究――以南京为例》。
真正对城市生活空间质量评价进行实证研究者,王兴中在这一领域做了开拓性的工作。
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对城市生活空间质量的评价实现了两个转变,即从区域经济性评价转向空间生态评价;从唯条件评价转向人本需求评价[29]。
王兴中以此为基本指导思想,在借鉴国外城市生活空间质量评价的模式上,运用实证主义方法、人本主义方法和行为主义方法,建立城市生活空间质量评价体系,以西安市为例,首次探讨了中国的内陆大城市生活空间质量的分异规律。
通过实证研究发现:① 城市生活空间质量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而发展;② 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土地利用模式决定着城市生活空间质量;③ 社会因素对城市生活空间质量的影响越来越大;④ 城市生活空间质量的整合提高有利于社区可持续发展。
王兴中的这项开拓性工作,为我国今后的城市生活空间质量评价奠定了基础。
宁越敏、陈浮在城市生活空间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应能全面反映城市人居环境的特征,又要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和可操作性的思想指导下,遵循:① 针对性原则;② 可比性原则;③ 全面性原则;④ 可操作性原则,构建的城市生活空间质量评价体系及其评价的方法和步骤,对城市生活空间质量的定量评价,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4 城市生活空间规划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新中国成立以来到现在,我国除了四合院、里弄等传统居住形态理论之外,基本上没有属于自己的现代城市生活空间规划理论,主要是引进研究西方的有关理论,用以指导我国城市生活空间规划的实践。
2.4.1 城市生活空间规划的理论研究现状目前,我国城市生活空间规划的理论主要源于西方,通过对西方等理论的研究,寻找出其符合我国国情部分用于指导我国的城市生活空间规划。
西方城市生活空间规划的理论主要有:① 英国空想家R?欧文(R?Owen,1771-1858)的“新协和村理论”,尽管该理论带有空想社会主义理想,但其重视居民和建筑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观点,对现代城市生活空间规划仍具有指导意义;② 英国建筑师E?霍华德(E?Howard,1850-1928)的“花园城市(田园城市)理论”,其核心是改造大城市,使工业化城市与理论的居住条件相适应;③ 法国建筑师L?柯布西耶(Le?Corbusier,1887-1965)的“伏瓦生规划理论”(卧龙理论或明日城市方案),其中心思想是在大城市周围建立若干居住区,分散大城市居民,降低人口密度,改善大城市生活空间质量;④ 法国建筑师T?加尼埃(T?Garnier,1869-1948)的“工业城理论”,适于规模不大的城市生活空间配置,其城市生活空间协调合理,颇具特色,对今天城市居住区生活空间规划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⑤ 美国建筑师C?A?佩里(C?A?Perry,1872-1944)的“邻里单位理论”,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以居住地域为基本构成单元,以创造完备的基本生活空间环境为主旨,把生活的安全、宁静、舒适和卫生等功能放在首位,特别强调邻里的亲和氛围与社区活动,是一种理想的城市居住生活空间模式,对城市生活空间规划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研究有其深远的指导意义。
除此之外,还有西方的小区规划理论和前苏联的小区规划理论。
2.4.2 城市生活空间规划的实践探索王兴中从实证主义、人本主义、结构主义和行为主义观点出发,在研究西方城市生活空间规划理论的基础上,总结了城市生活空间规划的6种方法,即:① 地理分析分类法(形态分析);② 生态分析分类法(自然区分析);③ 生态区界限确定法;④ 社会区域分析法(生态多变量分类法);⑤ 因子生态分析法(综合分析法);⑥ 感应邻里区法(行为方法)[3]。
目前,我国城市生活空间规划的实践探索基本上都是在上述理论和这些方法的指导下进行的,这种实践探索的典型事例有:① 西安市棉纺城生活区和北京市棉纺厂生活区的生活空间规划,所采用的理论是前苏联的街坊理论;② 西安市的八里村,北京市的复外邻里,上海市的曹杨新村,兰州市的城关邻里,在城市生活空间规划上,所采用的理论是西方邻里单位理论;③ 北京市的和平里小区、恩济里小区、方庄新区,上海市浦东的崂山新村,天津市的卫星新村,在城市生活空间规划上采用了西方的小区规划理论[3,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