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北宋汝官窑的造型设计
北宋汝窑瓷器的特点特征

北宋汝窑瓷器的特点特征北宋汝窑瓷器的特点特征汝瓷造型古朴大方,以名贵玛瑙为釉,色泽独特,有“玛瑙为釉古相传”的赞誉。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北宋汝窑瓷器的特点,希望能帮到大家!北宋汝窑瓷器的特点汝窑瓷器的胎都较薄,盘、碗、樽、洗等器物的壁与底几乎等厚,这一点与同时期的其它汝窑不同。
洗、碗、盘、茶盏托的圈足均向外撇,这种做法系模仿当时同式样的金银器,是受浙江越窑和陕西铜川耀州窑青瓷的启发,在其它瓷窑中比较少见。
明代高濂撰《遵生八笺》卷十四“论官哥窑器”曰:“汝窑,余尝见之……底有芝麻花细小挣钉。
”对照实物看,高氏说法基本正确,只是“芝麻花”一词用得不够准确,绝大多数汝窑盘、碗、碟、洗樽、注碗等的外底均留有芝麻粒大小的、芝麻粒形状的五个或三个支钉痕,系采用满釉“裹足支烧”所致。
支钉等距离栽放在圆形泥饼或圆形泥圈上。
应注意的是椭圆形水仙盆例外,其椭圆形底部有六个支烧钉痕,因为不管三个还是五个支钉,在椭圆水仙盆底上都无法摆放平衡。
汝窑瓷器并不都采用“裹足支烧”,其瓶、盏托、熏炉、碗等采用垫饼垫烧者,圈足底端均无釉露胎。
支钉支烧的作用无非有二,一是因汝窑瓷器施釉裹足,不可能用垫饼垫烧,否则烧成后垫饼与器物的底足会粘连在一起;而是为防止器物塌底。
考古发掘证明,五代时期湖南岳州窑和陕西耀州窑已使用细小支钉支烧瓷器,汝窑可能受到它们的启发。
北宋汝窑青瓷碟底部“蔡丙”款和芝麻钉痕在器物的凸棱、口沿或弦纹凸起处,釉层较薄,致使香灰色胎在极薄的淡天青色釉掩映下呈现肉红色。
而在高倍放大镜下观察釉内气泡时,可以看到气泡大小不一,略显稀疏,所谓“寥若晨星”。
有学者认为汝窑瓷器釉内气泡“如星斗有距离地分布在全品上”,且“气泡比官、哥的大,而明亮如珠”。
南宋周煇撰《清波杂志》(卷五)云:“辉出疆时,见彼中所用定器,色莹可爱……又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末为油(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
”说明汝窑瓷器釉中加有玛瑙粉末。
有人将汝窑青釉中加玛瑙粉末一事看得很神秘,其实并不神秘,因为玛瑙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而瓷釉的主要成分也是二氧化硅,故在釉中加入玛瑙,并不会改变釉的性质。
宋朝的陶瓷工艺与瓷器产业

宋朝的陶瓷工艺与瓷器产业在中国古代陶瓷史中,宋朝被公认为是瓷器制作的鼎盛时期。
宋朝的陶瓷工艺发展日臻完善,创造了许多具有浓厚时代特色的瓷器。
本文将对宋朝的陶瓷工艺与瓷器产业进行介绍。
一、宋朝陶瓷工艺的发展宋朝时期,陶瓷工艺经历了从唐朝的早期青瓷、五代的北方白瓷到宋代的瓷质逐渐完善的过程。
特别是以南方的汝窑、官窑为代表的瓷器制作技术成为当时的主流。
1. 汝窑:汝窑是宋朝的一大明窑,产品质地细腻,胎骨坚薄,釉色温润内敛。
其釉色往往以青白为主,釉质晶莹剔透,釉面常呈油滑感。
汝窑器型独特,造型简洁大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2. 官窑:官窑是官方特设的瓷器窑厂,是宋代瓷器生产的主力军。
官窑的代表作包括定窑、钧窑、青白瓷等。
定窑是官窑中最有影响力的窑口之一,其瓷器釉色以淡蓝或浅青为主,釉面光泽细腻。
钧窑以釉色变化多样而著称,青白瓷则以青花在瓷器装饰中的广泛运用而脍炙人口。
二、宋朝瓷器产业的特点宋朝的瓷器产业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生产体系,同时也滋养了当时商业经济的繁荣。
1. 窑口分工:宋代的瓷器生产遵循“一窑独大”和“以才瓦器”原则,即每个窑口专攻一种瓷器制作工艺,形成分工细致的产业链。
这种窑口分工的模式非常高效,保证了瓷器制作的质量和数量。
2. 商品经济:宋代商业繁荣,瓷器成为了重要的商品之一。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瓷器成为名流士大夫的日常用品,也成为了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贸易的重要货物。
3. 文化影响:宋代瓷器制作在文化交流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代的青花瓷器、哥窑和钧窑等作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世界各地。
同时,宋代瓷器的制作技术也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仅影响了明清时期的瓷器制作,也对后来的瓷器制作工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宋朝瓷器的影响与传承宋朝瓷器制作达到顶峰的工艺和品质,对于后世实用陶瓷制作具有重要的影响。
1. 影响东方陶瓷:宋代的陶瓷工艺和瓷器制作技术成为后世东方陶瓷的典范。
瓷器使用中的精细加工和装饰技术为后来的陶瓷制作提供了范本,并影响了朝鲜、日本等地的陶瓷工艺,使之逐渐发展壮大。
北宋汝官窑莲花碗鉴赏

北宋汝官窑莲花碗鉴赏莲花碗的特征是:在具有汝官窑全部特征之外,独具冰裂纹。
冰裂纹是宋代官窑得特有特征,而官窑是紫口铁脚,恰恰本碗是,香灰胎口,香灰胎圈足,这不能不是本碗的特别之处。
冰裂纹随南宋结束而绝迹。
北宋汝官窑莲花碗的“冰裂纹”构成了此物件的唯一,是唯一的汝官窑极品。
明朝《格古要论》指出:“汝窑出汝州,宋时烧成淡青色,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
釉中掺有玛瑙釉粉,成器釉质晶莹润泽。
釉下气泡亮若明星。
用高倍放大镜观察,釉中气泡周围闪现出玛瑙结晶体,呈红、蓝宝石粉末状亮点。
若在阳光下通过折射原理,对准焦点后,就会出现惊人的奇观,釉内散布微弱的红斑犹如蓝天彩虹,酷似晓月初升,犹如夕阳晚霞,酷似烟花腾空,各种奇景异彩,美不胜收,可谓汝瓷一绝。
汝瓷的另一个特征,既是胎土中含有微量铜元素,迎光细看,胎体微微泛红,与青色釉面交汇相映,耐人寻味。
这是仿品所没有的特征。
汝窑有别它窑的最大特征,还在于器物满釉裹足、支烧、芝麻钉痕及香灰白胎。
综上,北宋汝官窑莲花碗不仅仅是开门到代的珍品,且独具“冰裂纹”的唯一孤品,极品。
清代,有景德镇仿汝瓷器的出现,但仿品的胎色是白胎而香灰白胎。
而由于白胎仿品不含铜元素,所以迎光看不到粉红色。
造型也缺乏宋代古雅风格。
这些特征在我们识别汝瓷时应牢牢记住。
1977年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专家在查询河南宝丰清凉寺窑址华物时,曾收集到与宫中传中世汝窑器一样的标本,并对它进行了两次科学化验,其结果与上世纪50年代北京故宫博物院提供给上海硅酸物盐研究所的传世汝窑洗的化学数据一样。
从1987年到2000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地点清凉寺村内进行中了6次考古开掘,确定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为汝官窑文的发源地,使中国考古陶华瓷史上的一大悬案了断。
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开掘,汝官窑的烧造时刻是在北宋的哲宗元祐元年(华公元1086年)至徽宗宣和末年(公元1125年),大概40年的时刻。
后因“靖康之乱”,金人侵略华夏,宋王朝被逼南迁,汝官窑付之东流,技术技术也从此失传,连窑址也博湮灭在前史的尘土里,这使得汝瓷在北宋末、南宋初年就弥足宝贵。
汝窑瓷器的造型与装饰艺术

汝窑瓷器的造型与装饰艺术汝窑瓷器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精美的装饰艺术而闻名于世。
作为中国瓷器的瑰宝,它代表了中国古代陶瓷工艺的巅峰,展现了中国工匠的卓越技艺和创造力。
本文将从汝窑瓷器的造型和装饰艺术两个方面进行论述,探索其中的艺术之美。
一、造型艺术汝窑瓷器的造型以简约、纯粹为特点,追求形式与功能的完美结合。
其造型多以器形匀称、线条流畅的容器为主,如瓶、罐、碗、盘等。
这些容器的形状设计简洁大方,注重整体的和谐感。
首先,汝窑瓷器注重线条的流动感。
以汝窑青瓷为例,其瓶身线条流畅,犹如水流一般自然。
在制作过程中,窑工们巧妙地利用重力、旋转等物理原理,使瓷器在烧制时形成优美的曲线,增添了瓷器的艺术魅力。
其次,汝窑瓷器侧重器物的比例和平衡。
在造型设计中,汝窑瓷器追求整体的谐调和均衡感。
无论是瓶身高度与瓶口大小的搭配,还是器底与瓶颈的比例协调,都显示出工匠对器物比例的精准掌握,使瓷器的外观更加美观大方。
再次,汝窑瓷器的造型注重细节的雕琢。
器物细节的处理使瓷器更显精细。
汝窑青瓷的菜饭碗,碗身纤薄而腹大,碗口平整,底足矮小,突显了汝窑制品的细腻之处。
此外,瓷器器底的处理也很重要,汝窑青瓷的底足多为三足、四足,形成独特的支撑结构,增加了瓷器的稳定性。
二、装饰艺术汝窑瓷器的装饰以天然独特的青瓷釉色著称,以及精致的刻花和绘画等技法为辅助,使瓷器具备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首先,汝窑瓷器的青瓷釉色是其最大的特色之一。
青瓷釉色是汝窑瓷器的重要特点,通过特殊的烧制工艺,使瓷器表面呈现出深沉莹亮、青中泛紫的特殊色调。
这种青色犹如碧玉般的质感,使得汝窑瓷器更加独具魅力。
其次,汝窑瓷器还以其精湛的雕刻和绘画工艺而广受赞誉。
在青瓷基础上,汝窑瓷器常采用刻花、雕刻和绘画等方式进行装饰。
刻花以其深浅不一的纹饰、清晰有致的线条,将器物表面点缀得美不胜收。
绘画方面,汝窑瓷器多以鸟兽、花卉、云烟等图案见长,笔触细腻,色彩鲜明,富有生动感。
最后,汝窑瓷器的仿古风格也是其特色之一。
宋代汝窑瓷器发展历程

宋代汝窑瓷器发展历程
宋代汝窑瓷器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早期窑口创立阶段(北宋初期至中期)。
这一阶段的汝窑瓷器主要以青绿釉为主,器形简单,造型朴素。
窑口主要为文化石窑、剖烧窑等,采用开放式烧制方式。
此时的汝窑瓷器对后来的瓷器产生了重要影响,为后来的瓷器制作做好了基础。
第二阶段是中期发展阶段(南宋初期至中期)。
这一阶段的汝窑瓷器在器型和装饰上有了较大的发展。
器形开始多样化,出现了如瓶、盘、罐等器型,并且加入了一些创新性的装饰元素,如莲花纹、鱼纹等。
瓷器的釉色也逐渐变得细腻柔和,釉面有独特的鲜亮感。
这一时期的汝窑瓷器品质较高,被广泛用于宫廷和贵族的使用。
第三阶段是后期发展阶段(南宋中晚期至元代早期)。
这一阶段的汝窑瓷器在技术和装饰上达到了巅峰。
窑口数量增多,烧制工艺日趋精细。
瓷器的器型更加多样化,装饰元素更加丰富。
出现了世俗化的装饰,如花卉、动物纹饰。
釉面呈现出一种融汇的美感,同时也保留了它特有的朴实质朴风格。
这时的汝窑瓷器被广泛流传和使用,成为上层社会的时尚和享受。
第四阶段是衰落和终结阶段(元代晚期至明代)。
这一阶段的汝窑瓷器受到战乱和社会变革的影响,生产数量锐减。
由于技术和材料的限制,瓷器的品质有所下降。
汝窑瓷器的风格逐渐被其他窑口的瓷器所替代。
明代时,汝窑瓷器已不再被烧制。
以上是宋代汝窑瓷器的发展历程,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特点和贡献,对中国瓷器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北宋汝窑的胎质工艺

北宋汝窑的胎质工艺
北宋汝窑的胎质工艺主要包括:
1. 原料选择:以高岭土为主要原料,掺入膨润土和石英等杂质,经过粉碎、淘洗等处理,制成均匀的黏土坯体。
2. 成型方式:采用手工捏塑、轮压、模具压制等方式进行成型,使得器物形状规整、线条流畅。
3. 干燥处理:将成型的器物晾晒或置于通风良好的地方进行自然干燥,以去除内外水分,使胎体变硬。
4. 烧制工艺:经过初烧、施釉、再次烧制等环节,采用高温烧制,提高器物的强度和表面光泽。
其中,初烧为840-900,再次烧制为1250-1280之间。
5. 釉料配制:采用含硅、含铁的釉料,以保证釉料在高温下能够熔化、形成釉层,并在器物表面形成均匀、细腻的釉泽。
6. 瓷胎装饰:在瓷胎未烧制之前,使用刻划、雕刻、压花等手法进行装饰,形成各种花纹、图案和文字。
在烧制过程中,这些装饰会与釉料一同熔化,形成浮雕或刻线。
7. 温度控制:通过控制烧制温度和时间,以及烧窑气氛的调控,保证胎质的质地均匀、不发黑、不出现脱釉等问题。
总的来说,北宋汝窑的胎质工艺注重原料的选用、制作工艺的精细和烧制温度的控制,以使得汝窑瓷器的胎质坚实、致密,颜色统一、釉面细腻,具有独特的质感和观赏价值。
关于北宋汝瓷工艺的分析

关于北宋汝瓷工艺的分析北宋汝瓷工艺被广泛认为是中国陶瓷史上的巅峰之作,其精湛的技艺和优雅的设计使其成为中国古代陶瓷的代表之一。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工艺特点和影响等方面对北宋汝瓷进行详细分析。
北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极为繁荣的时期,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北宋时期的政治稳定和繁荣的经济为汝瓷工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与此汝瓷的火成胎和釉料原料也都非常适合制作高质量的陶瓷,这为汝瓷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北宋汝瓷的突出特点之一是其洁白细腻的质地和完美的釉面。
北宋汝瓷的胎体采用高岭土为主要原料,经过多次研磨和精细处理后制成,具有极高的纯度和致密度。
在釉面的处理上,北宋汝瓷的釉料种类丰富,有天青、天蓝、青瓷、淡青、米黄等多种色彩,其中以天青釉和天蓝釉最为常见。
釉面以其光滑细腻、均匀一致而闻名于世。
北宋汝瓷的造型多样且具有创新性。
在工艺上,北宋汝瓷大量采用雕刻、划花、印花等技法,使陶瓷器表面呈现出各种精美的装饰纹样。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汝瓷的烧花技法,通过在釉面上绘制出精美的花纹,使器物更加雅致。
在造型上,北宋汝瓷器以简洁优雅、造型流畅为特点,形式上的创新使得汝瓷在陶瓷史上独树一帜。
北宋汝瓷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中国本土,而是远播到世界各地。
作为中国古代陶瓷的代表之一,北宋汝瓷体现了中国古代陶瓷工艺的精髓,对后世的陶瓷制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北宋汝瓷曾在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中出现,成为中国陶瓷艺术和世界陶瓷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在当代,北宋汝瓷被广泛地收藏和研究。
许多考古发现和出土的北宋汝瓷为学者提供了大量珍贵的实物,丰富了学术研究的资料。
北宋汝瓷也成为了古陶瓷拍卖市场上的热门藏品,其价值也随之不断上涨。
鉴定北宋汝窑的几大标准

鉴定北宋汝窑的几大标准
北宋汝窑是中国古代窑烧制的一种瓷器,其几大鉴定标准包括:
1. 火候:汝窑所采用的是高火坑烧制技术,火候掌握得当是制
作高质量汝窑的关键。
汝窑的器物经高温烧制后,表面会呈现出淡青、灰白或青灰色等独特的釉色。
2. 造型:汝窑器形多为官窑或民窑风格,具有匀称、稳重、精
致的特点。
常见的有盘、碗、盅、瓶等器形,线条流畅,各部分匀称
协调。
3. 釉面:汝釉是汝窑的核心之一,具有独特的釉质。
汝釉呈现
出一种微微带波纹、细腻如丝的质感,质地致密,晶莹剔透。
并且汝
釉很少出现龟裂的情况。
4. 底部:汝窑器具底底的处理要求严苛,需要刀刮或刮出一定
厚度的釉料,釉层应均匀,底足呈飞田突起形,较为圆润,颜色相对
淡青,有时会出现焦红色或黄褐色等变化。
5. 景德镇印记:汝窑瓷器通常配有景德镇印记。
该印记一般在
底部或器内,印有制作年代、制作者、包装人员等相关信息。
其中,
景德镇字样为明清时期的镌刻,而现代汝窑则会搭载“汝窑陶瓷”“”汝文化”等字样。
综上所述,以上几点是鉴定北宋汝窑的几大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北宋汝官窑的造型设计
作者:李志强
来源:《时代青年·视点》2016年第09期
汝官窑是北宋陶瓷史经典中的经典,达到了至今都难以超越的艺术水平。
造型上古朴端庄、色彩高雅蕴润、技术纯熟精湛,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造诣,而且具有令人叹服的技艺和当代实用价值,从古至今受到文人雅士的追捧。
在汝窑的造型设计上,遵循的形式美法则,设计的审美性与功能性相辅相成,统一和谐,也成为现代艺术需要学习的典范。
它的美感主要表现在造型的形式美和与釉色结合所呈现出的风格美。
造型的形式美
一是自然元素的运用。
北宋汝官窑在线性、结构、造型上运用仿生形态,模仿自然现象,并呈现出一种文静、天真的艺术风格,宁静恬淡的审美理念。
陶瓷模仿自然中的花卉是最为常见的一种仿生形态,从五代的陶瓷、金银器中已有此趋势,而在宋被推向极致,其造型在器物口沿仿花瓣的,通常分为五份、六份、九份乃至更多的弧线,并根据曲线的不同有葵口、菱口、荷口等多种形式。
其中仿莲花形态的比较常见,造型有碗、洗、熏炉等。
莲花温碗是汝窑利用莲花形态造型的一件代表性作品,高11厘米,口径16厘米,碗水纹造型及纹饰多以莲花或莲瓣为参考,随佛教传入而盛行,有“出淤泥而不染”的含义,其莲花瓣式的造型,釉色呈天青色清新淡雅,外形好像一朵十瓣莲花柔美绽放,端庄而静谧。
除最为常见的花口外,宋人还将花瓣形态延展为器物的结构线,)河南宝丰清凉寺汝窑遗址出土的A型六方委角套盒,母子口,盘壁凸起六棱将壁沿分成六等份,侧面沿用原花纹重叠一层,如绽开的花瓣一般,清雅秀丽。
在北宋汝官窑陶瓷造型的设计上,对几何形态、自然形态的创造性模拟改造,充分抓住这些造型特征,删繁就简,并根据形式美法则进行重组,无不体现着宋人关注生活,思想细腻的特点,不仅使得器物新颖生动富有灵气,更为使用者提供了新的审美情趣。
二是几何元素的运用。
北宋汝官窑陶瓷造型最为突出和具有形式美规律的就是造型各异的几何构造,圆形、椭圆形、方型最为常见。
部分因为中国人有“天圆地方”这一说法,其次也可能因为方圆造型最易于成型。
但相对于方形,在日用器皿设计中,更多见的为圆形。
古人崇尚圆形的因素有很多,首先圆能带给人们柔和圆融的视觉感受,其次,圆形相对于日用器皿的设计更符合功能实用性。
对于碗类器皿来说,圆形毋庸置疑,轴对称形状成型方式适宜,其次圆形的口沿与人的口吻合,也方便使用时摆放、组合。
这些可以从北宋汝官窑陶瓷碗、盘、洗、钵、碟类器皿造型的平面线性看到规律,70%的汝瓷的口部、足部基本形态为圆形。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汝窑天青釉大圈足撇口碗,口部浑圆饱满,曲腹,圈足外撇,给人浑厚饱满的感觉。
现藏于大维
德基金会的北宋官窑天青釉细颈鼓肩瓶,就是很典型的由圆形元素组合而成的造型,口部露黑胎的圆形口,两头微鼓的圆形长颈瓶。
长颈高挑、重心落中下段的圆腹,底足外撇支撑重心上移。
整体造型比例均匀,纤细与浑圆并存,饱满而挺拔,将圆的美体现到极致而静默不动声色。
这件作品造型的轮廓线形有张有弛,整体饱满、挺秀、端庄,成功的将各部分体量对比关系使其丰富变化更加增添气势。
器皿的构成需要由多种几何形元素组合而成,并且在不同角度有不同的形状。
如碗、盘、钵、碟造型使用时以平面视角为主,有的造型使用时以立面视角为主,如瓶、壶等。
现藏在故宫博物院的粉青纸槌瓶,就是成功地综合了圆方元素的立体视角作品。
此瓶造型圆润细长颈,宽肩微斜,斜腹内敛,无底足。
器物立面图上半部分为长方形造型,下半部分为倒梯形重心在下,显得朴素沉稳。
从细节上看,造型用小曲与短直线的变化又对比;颈部长直线中融合细微曲线成分,长颈外撇,瓶体下部的曲线中含有直线的成分,肩部短直线从中起到协调,两端曲线对比,整体造型既有变化又统一简练而沉稳。
造型的风格美
一是典雅清新的感官美。
感官美,通常是指器物予以最直接的审美感受。
唐宋以前,造型一般以实用功能为主导,审美功能则服务于实用功能。
而真正由审美性入主陶瓷造型设计还是在宋朝开的先河。
士人的文人情怀为社会风范的表率,带动整个工艺美术的造物弥漫着典雅、清新的文人情趣,与前朝的唐三彩等民俗器物拉开了一段距离。
这种以文静、朴素为贵的北宋汝官窑给人的一种文质彬彬的审美感受,其造型追求线条的彼此配合呼应,追求整体效果的流动之美,寂寥之感。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三足玄纹樽直腹,直口,平底,蹄形三足,无纹饰,仅在口沿、器身底部,凸起三组玄纹,每组三道,简洁疏朗、飘然脱
俗。
通体呈淡淡的天青色,釉中温润柔和,此器制作考究规整,器壁较薄。
造型仿汉代青铜器式样而成,但又并不完全是造型和装饰上的抄袭或照搬,而是经过了提炼和加工,使得三足玄纹樽整体造型在前人的基础上迈出了巨大的一步,更在审美情趣和艺术的加工提炼上,创造出了宋代独有的庄重古朴、典雅隽永的陶瓷文化。
清新,是指造型的清隽、新颖。
汝官窑造型非常注重新颖别致,现藏于大维德基金会的花口盏托给人的视觉感受又是一番天地。
托盘为花叶状微微外翻,圈足外撇,小盏敛口,腹部微鼓,与下部的盏托对比,盏托中心旋转的雕刻了五瓣花纹,从顶视图看盏托造型恰似一朵含苞待放的梅花。
造型简洁雅致,釉色莹润光洁,更显得灵巧别致。
北宋汝官窑陶瓷造型有一种典雅风范,不仅代表着文人士大夫的审美理想,而且在造型艺术上清新雅致富有的时代韵味。
二是格调高雅意境美。
意境,是指审美对象呈现出来的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诗意空间,是中国传统造物思想的重要特征之一。
宋徽宗赵佶是个讲究意境的君王兼画家,他开设的皇家画院为培养笔意俱全的绘画人才曾设考题“深山藏古寺”,很多资深画家都未能夺得头筹,而真正入选的作品并非因其高超的绘画
技术,而是不可多得巧妙的构思和含蓄深邃的意境美。
汝官窑正是由宫廷士族设计者在领会北宋皇室对意境美的追求后,设计的釉层莹厚、造型素雅、意趣高雅的陶瓷器物。
从简洁明朗的造型中所传达出来的情感、气势、感构成了新的美学境界,传达出使用者的精神境界、性格气韵,审美趣味。
三是造型的功能美。
在陶瓷设计过程中,功能往往处于优先考虑的地位,“没有造型即没有产品的存在……造型是设计的基本任务,形式设计的基本语言。
”汝官窑陶瓷器皿以实用器物为主,以功能效用为主导的实用造型形式。
在造型设计时因首先应该考虑其实用性,继而再考虑其他设计因素。
北宋汝官窑陶瓷造型具有明确目的性和结构形式的合理性,功能之美首先体现在实用之上,以生活器皿为主的汝官窑瓷,在设计过程中必然要考虑到使用尺度的方便、合理。
汝官窑陶瓷造型最富特色、最为典型的当属瓶类器皿,其兴盛和发展有较强的时代性。
梅瓶和玉壶春瓶都是酒具,但用途不同,玉壶春瓶口外撇,细颈便于把握,装入酒后重心在腹下,是种便于烫酒和酌酒的酒瓶;梅瓶造型短口、丰肩、敛腹。
此造型适合用作酒器,不仅造型美观而且功能合理。
汝官窑瓷器的审美不仅体现在理性的造型,温润的釉色,完美的比例,更凸显在其崇高端庄,雅正清幽的时代精神上。
汝官窑瓷器造型设计均以实用性、审美性为前提,造型典雅,装饰雍容、作风华丽,文人情趣对汝官窑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重视艺术作品的空灵、含蓄、平淡、自然”的审美功能,在继承旧制的基础上又有创新,而且开创出一番崭新的天地。
在探索研究北宋汝官窑的造型设计与工艺技术的过程里,对传统艺术进行学习、传承发展,实现汝窑设计的美学再现,有着深远的影响。
(作者通联: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