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导学稿2018答案

合集下载

《定风波》导学单

《定风波》导学单
学习重点
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词中所含的人生哲理。
学习难点
体味其语言的艺术魅力,鉴赏本词运用的艺术手法。
学习过程
环节
学案
预习案
【作者与背景】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是宋代(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生活在号称“百年无事”的北宋中叶,出身于颇有文化修养的家庭。儒家思想和佛老思想,矛盾而统一地存在于他的世界观的各方面。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又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还与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合称为“宋四家”。苏门四学士为: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张耒。苏轼打破了词专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的旧框,扩大题材,提高意境,形成豪迈奔放、坦率开朗的浪漫主义风格,创立了豪放词派,为南宋爱国词人开先河。
1、这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请认真阅读词前短序,说说词中所写的是什么事?
2、概括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3“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风雨”和“晴”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课题
《定风波》导学案
课型
新授课
年级
九年级 下
学习
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够通过朗读感受品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
2.通过苏轼的几首词了解他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Fra bibliotek把握作品的意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词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乐观旷达的意境,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
《定风波》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作于元丰五年(1082)谪居黄州时。据《东坡志林》卷一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 ”这首词及小序虽然着力表现了吟啸徐行、任凭雨打的超然自得的人生境界。但实际上潇潇春雨和料峭春风还是使苏轼得了一场病,但苏轼不提病事,而直抒胸襟。

苏轼《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赏析习题及答案

苏轼《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赏析习题及答案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赏析习题及答案【原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

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作者】苏轼(1037.1.8—1101.8.24),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主题思想】全词紧扣途中遇雨这样一件生活中的小事,写出了词人当时的感受。

全篇即景抒情,语言自然流畅,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东坡独特的审美风格。

【名句赏析】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

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定风波》精品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定风波》精品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使用说明】1.以学案为线路图自学课本,熟悉基础知识,并在课本上勾画标注要点。

在自学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点问题用红笔标识出来,填写在【我的疑问】栏。

仍不明确的通过课堂小组讨论或教师点拨予以解决。

相信自己的自学能力,通过自学挖掘自己的思维潜力和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2.预习阶段完成预习案和探究案,课上完善探究案、完成训练案。

3.本学案必须在课前完成,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课题《定风波》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联系作者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特点揣摩作者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2、注意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和豪放派诗词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理解词作中的写作技巧和思想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准确把握、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培养自己正确的人生观。

重难点掌握本词的写作技巧和思想情感【预习案】(或基础回顾等)一、基础知识1、写作背景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

写眼前景,寓心中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

属于即景生情,而非因情造景。

作者自有这种情怀,遇事便触发了。

《东坡志林》中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

”途中遇雨,便写出这样一首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的词来。

2、乌台诗案前后苏轼诗词风格的变化首先,在题材上,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苏轼的“具体的政治忧患”,而后其作品则将侧重点放在了“宽广的人生忧患”。

其次,在文化上,前期尚儒而后期尚道尚佛。

后期,尤其是两次遭贬之后,他则更加崇尚道家文化并回归到佛教中来,企图在宗教上得到解脱。

他认识到自己和朝廷权贵们已经是“肝胆非一家”。

所谓使人追求的“浮名浩利”,对他来说已经是“鹤骨霜髯心已灰”,只能劳神费力,再没有什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壮志,“穷猿已投林,疲马初解鞍”。

第三,在风格上,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如深柳白梨花香远溢清。

13《定风波》《满江红》学案答案

13《定风波》《满江红》学案答案

《定风波》①D解析:不仅指自然界的风雨,也指作者仕途中的坎坷和生活中遇到的磨难和困难。

表现了作者乐观自信、飘逸豁达的态度,也体现出不为现实所束缚的心境。

②《定风波》感悟:自然界如此,人生亦如此。

一切的风雨都会过去,经过暴风骤雨的洗礼,得到的常常是轻松与平静。

(2分)性格:表现出了词人胸怀旷达、性格开朗、积极乐观的性格。

《满江红》①解析:C选项里我国古代进步的知识分子,往往都把忠于朝廷看作爱国的表现。

在封建社会里,尤其在民族矛盾激化,上升为主要矛盾的时期,“忠于朝廷”与爱国常常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因此,岳飞在这首词中所表露的忠于朝廷的思想,是跟渴望杀尽敌人、保卫祖国疆土的壮志,密切结合着的。

(2)读完全词你认为一个什么样的岳飞,巍然屹立在读者面前?全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答:①岳飞是一个壮怀激烈、忧愤国事、痛恨敌人,对朝廷和皇帝忠心的民族英雄形象。

②渴望为国杀敌立功,收复大好河山的雄心壮志;申述雪耻复仇、重整乾坤的英雄气概。

苏轼《定风波》阅读练习及答案(一)

苏轼《定风波》阅读练习及答案(一)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4-5题。

(6分)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4.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冒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
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豪迈之情。

B.“山头斜照却相迎” 句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词人经历风雨后夕阳斜照给他带来的
清新和喜悦之情。

C.“也无风雨也无晴”启示我们:自然界的雨晴实属寻常,人生也会“栉风沐雨”,只要顺境不骄,逆境不惧,就会少些烦恼,多些宁静和快乐。

D.这首词苏轼以风趣幽默的笔调,写出途中遇雨的所感所思,表现了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5.林语堂先生曾评价苏东坡是个“不可救药的浪漫主义者”,这首词中“”、
“"、"”等词语充分体现了他的这种人生态度。

(3分)
参考答案:
4.(3分)B (比喻应为拟人的修辞手法)
5.(3分)莫听何妨谁怕任平生却相迎(写出三个即可)。

定风波导学案答案

定风波导学案答案

精品文档《定风波》导学案答案【学习目标】1、深入了解苏轼,朗诵并背诵本词。

2、反复吟诵,领会重要词句;把握词的感情,感受人物形象。

3、体会作者面对人生风雨的情怀,学会正确面对人生风雨。

预习案【创作背景】《定风波》作于元丰五年(1082 年),和他创作的两赋一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同一年。

苏轼因“乌台诗案” ,出狱后被贬到黄州,贬谪黄州是苏轼人生中经历的第一次大的挫折,也是他内心纠结得最紧、矛盾冲突最厉害的时期。

在他被贬官之前是在浙江湖州当太守,而且还是文坛领袖,如今却变成了阶下囚,这是他人生第一次最沉重的打击,人生的痛苦莫过于失落的痛苦,被剥夺的痛苦,过去那些地位、荣誉,统统被剥夺掉了,在心里产生了强大的反差。

通过诗词可以透视苏轼贬黄时期的心态,苏轼在黄州期间的心路历程从“失意苦闷”到“乐观坦然”再到“超然豁达” 。

这首词创作于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官至黄州的第三年,诗人偏居荒野,躬耕自乐。

是年春,诗人至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新购田地,归途遇雨,心有所感,遂赋此词。

着眼点是“道中遇雨”这一小事,借题发挥所写,《定风波》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

这首词及小序虽然着力表现了吟啸徐行、任凭雨打的超然自得的人生境界,实际上潇潇春雨和料峭春风使苏轼得了一场病。

但苏轼不提病事,而直写胸襟。

【基础知识】1、为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同行()吟啸()一蓑烟雨()料峭()2、字词释义芒鞋:吟啸:料峭:【整体感知】1、用简单的语言概括上下片的主要内容。

明确:上片写冒雨徐行时的心境;下片写雨后天晴后的景色和感受。

2、请借助词前小序,说说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性格特征和生活态度。

苏轼身居谪居之地,途中遇到大雨,也不觉得狼狈,表达了词人乐观开朗的性格和洒脱、旷达的生活态度。

探究案赏析上阕,回答下列问题:1、整首词写词人在雨中冒雨前行,那这雨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里看出的?明确:雨骤风狂。

“莫听穿林打叶声”2、仔细体味“莫听” “何妨”“ 吟啸徐行” “ 轻”“谁怕”“ 任”这些词语,从这些词语我们可以看出面对风雨,苏轼是怎样的心态?明确:闲适、坦然的心态。

《定风波》阅读答案

《定风波》阅读答案

《定风波》阅读答案《定风波》阅读答案1定风波①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②,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①此词作于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是作者被贬黄州后的第三年。

②萧瑟处:指遇雨的地方。

14、“定风波”是这首词的词牌。

(1分)15、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3分)A.这首词虽然只写了生活中遇雨的一件小事,却表现了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令人回味。

B.序文中说,同行的人在雨中很狼狈,只有作者气定神闲,泰然处之,反映出他不同常人的胸襟气度。

C.“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样的句子尤其精彩,不但写出了面前的风雨,也暗示了人生的“风雨”。

D.这首词上下片分工明确,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兼议论,体现出词人清晰的思维脉络。

(下片中不仅有抒情议论,也包含写景的成分)16、结合苏轼的身世和本词的写作背景,品析词中画线句所包含的生活哲理。

(4分)人生何尝不是在风雨之中穿行(1分)?自然的风雨如此,而政治的风风雨雨何尝不是瞬息万变(1分)?不管在何种风雨之中,只要坚持着一路走下来,回头再望那“萧瑟”之处,也就无所谓什么风雨和天晴了(1分);重要的是个人应该以旷达平和的态度来面对这一切(1分)。

《定风波》阅读答案2定风波重阳①苏轼与客携壶上翠微②,江涵秋影雁初飞,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

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③,登临不用怨斜晖。

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④。

(注)①该词作于元丰三年(1080)重阳节,是据杜牧的《九日齐安登高》一诗改写而成,另一版本题为“重阳括杜牧之诗”。

②翠微:指青翠掩映的山腰幽深处。

③云峤:耸入云霄的高山。

④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想到自己终将死去而泪流满面:“我怎么舍得离开这么美好的国都而死呢?”22.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3分)A.上片,描绘登高赏菊、饮酒言欢的情景;下片,写以酒助兴,饮酒抒情。

高中语文《定风波》(苏轼)阅读练习及答案

高中语文《定风波》(苏轼)阅读练习及答案

导语:做练习是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拓展课外知识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下面是《定风波》(苏轼)阅读练习及答案,欢迎同学们过来了解。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7分)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山头斜照却相迎”句中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试简析其表达效果。

(3分)
(2)词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人借此要表达怎样的人生感悟?又能够体现出词人怎样的性格特征?(4分) 答案:
10.(1)拟人。

(1分)把斜阳当作人来写,表现了词人经历风雨之后,感受到斜阳给他带来的雨后无限喜悦之情。

(2分)
(2)参考答案:感悟:自然界如此,人生亦如此。

一切的风雨都会过去,经过暴风骤雨的洗礼,得到的常常是轻松与平静。

(2分)性格:表现出了词人胸怀旷达、性格开朗、积极乐观的性格。

(2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风波》导学稿参考答案姓名学号1、给加点的字注音同行(híng)吟啸( xiào )一蓑( sǖo )烟雨料峭( qiào )2、解释词语已而: 不久。

吟啸: 吟咏长啸。

料峭: 形容微寒。

芒鞋: 草鞋。

萧瑟: 风吹雨落的声音。

向来:刚才。

3、从诗歌小序中找出下面要素:时间:元封五年三月七日(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年)地点:沙湖道中人物:苏轼和其同伴事件:遇雨,雨中漫步4、你认为小序中最能表现词人形象的是哪一句?答:“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5、读“序言”,请你说说,苏轼为什么会“不觉”?答:因为苏轼心境泰然,他把路上淋雨看作是一件平常事。

6、读全词,把你不理解的词句和意思写在下面。

(略)7、你认为哪一句是本词的词眼,为什么?请加以分析。

答:我认为是“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其深层含义是: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会成为过去。

这是一语双关的手法,以曲笔抒胸臆,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

8、本词中,苏轼给你的最大印象是什么(他是怎样的人)?答:——沉着。

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照样吟啸徐行。

——豪迈。

竹杖芒鞋不可惧怕,只要你以之为乐,一样可以轻胜过马。

——随意而安。

料峭春风冷,山头斜照暖。

气候不定,人生不定,祸福难晓,不如听其自然。

——通达。

也无风雨也无晴。

他淡化弱化了甚至无视了所有的风雨。

阴晴可以等同,盛衰荣辱,又何足挂齿?利害得失可以一并泯灭。

9、如果我们想把全词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哪个字?为什么?答:“归”字。

刚刚遇雨之处,虚指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归去”,一切都回归平静了。

不怕任何风雨, 也不在乎风雨阴晴多变, 暗指一心渴望退隐。

也可分析“轻”“任”等字。

10、请说一说,东坡为何不躲雨?答:因为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

与其躲雨,还不如迎雨,这是坦然和通达精神的体现。

11、原文的“雨”就是自然风雨吗?有没有其它含义?答:既是自然风雨,又是政治风雨、人生风雨,推荐阅读东坡突围余秋雨(一)住在这远离闹市的半山居所里,安静是有了,但寂寞也来了,有时还来得很凶猛,特别在深更半夜。

只得独个儿在屋子里转着圈,拉下窗帘,隔开窗外壁立的悬崖和翻卷的海潮,眼睛时不时地瞟着床边那乳白色的电话。

它竟响了,急忙冲过去,是台北《中国时报》社打来的,一位不相识的女记者,说我的<文化苦旅>一书在台湾销售情况很好,因此要作越洋电话采访。

问了我许多问题,出身、经历爱好,无一遗漏。

最后一个问题是:“在中国文化史上您最喜欢哪一位文学家?”我回答:苏东坡。

她又问:“他的作品中,您最喜欢哪几篇?”我回答:在黄州写赤壁的那几篇。

记者小姐几乎没有停顿就接口道:“您是说《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我心里立即为苏东坡高兴,他的作品是中国文人的通用电码,一点就着,哪怕是半山深夜、海峡阻隔、素昧平生。

放下电话,我脑子中立即出现了黄州赤壁。

去年夏天刚去过,印象还很深刻。

记得去那儿之前,武汉的一些朋友纷纷来劝阻,理由是著名的赤壁之战并不是在那里的苏东坡情感怀错了地方,现在我们再跑去认真凭吊,说得好听一点是将错就错,说得难听一点是错上加错,天那么热,路那么远,何苦呢?我知道多数历史学家不相信那里是真的打赤壁之战的地方,他们大多说是在嘉鱼县打的。

但是最近几年,湖北省的几位中青年历史学家持相反的意见,认为苏东坡怀古没怀错地方,黄州赤壁正是当时大战的主战场。

对于这个论争我一直兴致勃勃地关心着,不管争论前景如何,黄州我还是想去看看的,不是从历史的角度看古战场的遗址,而是从艺术的角度看苏东坡的情怀。

大艺术家即便错,也会错出魅力来。

好像王尔德说过,在艺术中只有美丑而无所对错。

于是我还是去了。

这便是黄州赤壁。

赭红色的陡峭石坡直逼着浩荡东去的大江,坡上有险道可以攀登俯瞰,江面有小船可供荡桨仰望,地方不大,但一俯一仰之间就有了气势,有了伟大与渺小的比照,有了视觉空间的变异和倒错,因此也就有了游观的价值。

客观景物只提供一种审美可能,而不同的游人才使这种可能变获得不同程度的实现。

苏东坡以自己的精神力量给黄州的自然景物注入了意味,而正是这种意味,使无生命的自然形式变成美。

因此不妨说,苏东坡不仅是黄州自然美的发现者,而且也是黄州自然美的确定者和构建者。

但是,事情的复杂性在于,自然美也可倒过来对人进行确定和构建。

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这实在是一种相辅相成的有趣关系。

苏东坡写于黄州的那些杰作,既宣告着黄州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

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两方面一起提升,谁也离不开谁。

苏东坡走过的地方很多,其中不少地方远比黄州美丽,为什么一个僻远的黄州还能把如此深厚的历史意味和人生意味投给黄州呢?这一切,决定于他来黄州的原因和心态。

他从监狱里走来,他带着一个极小的官职,实际上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走来,他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走来,他满心侥幸又满心绝望地走来。

他被人押着,远离自己的家眷,没有资格选择黄州之外的任何一个地方,朝着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走来。

他很疲倦,他很狼狈,,出汴梁、过河南、渡淮河、进湖北、抵黄州,萧条的黄州没有给他预备任何住所,他只得在一所寺庙中住下。

他擦一把脸,喘一口气,四周一片静寂,连一个朋友也没有,他闭上眼睛摇了摇头。

他不知道,此时此刻,他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

黄州,注定要与这位伤痕累累的突围者进行一场继往开来的壮丽对话。

(二)人们有时也许会傻想,像苏东坡这样让中国人共享千年的大文豪,应该是他所处的时代的无上骄傲,他周围的人一定会小心地珍惜他,虔诚地仰望他,总不愿意去找他的麻烦吧?事实恰恰相反,越是超时代的文化名人,往往越不能相容于他所处的具体时代。

中国世俗社会的机制非常奇特,它一方面愿意招待所和轰传一位文化名人的声誉,利用他、榨取他、引诱他,另一方面从本质上却把他视为异类,迟早会排拒他、糟践他、毁坏他。

起哄式的传扬,转化为起哄式的贬损,两种起哄都起源于自卑而狡黠的觊觎心态,两种起哄都与健康的文化氛围南辕北辙。

苏东坡到黄州之前正陷于一个被文学史家称为“乌台诗狱”的案件中,这个案件的具体内容是特殊的,但集中反映了文化名人在中国社会中的普遍遭遇,很值得说一说。

搞清了这个案件中种种人的面目,才能理解苏东坡到黄州来究竟是突破了一个什么样的包围圈。

为了不使读者把注意力耗费在案件的具体内容上,我们不妨先把案件的底交代出来。

即便站在朝廷的立场上,这也完全是一个莫须有的可笑事件。

一群大大小小的文化官僚硬说苏东坡在很多诗中流露了对政府的不满和不敬,方法是对他诗中的词句和意象作上纲上线的推断和诠释,搞了半天连神宗皇帝也不太相信,在将信将疑之间几乎不得已地判了苏东坡的罪。

在中国古代的皇帝中,宋神宗是不算坏的,在他内心并没有迫害苏东坡的的任何企图,他深知苏东坡的才华,他的祖母光献太皇太后甚至竭力要保护苏东坡,而他又是非常尊重祖母意见的,在这种情况下,苏东坡不是非常安全吗?然而,完全不以神宗皇帝和太皇太后的意志为转移,名震九州、官居太守的苏东坡还是下了大狱。

这一股强大而邪恶的力量,就很值得研究了。

这件事说来话长。

在专制制度下的统治者敢常常会摆出一种重视舆论的姿态,有时甚至还设立专门在各级官员中找岔子、寻毛病的所谓谏官,充当朝廷的耳目和喉舌。

乍一看这是一件好事,但实际上弊端甚多。

这些具有舆论形象的谏官所说的话,中国人无法声辩,也不存在调查机制和仲裁机制,一切都要赖仗于他们的私人品质,但对私人品质的考察机制同样也不具备,因而所谓舆论云云常常成为一种歪曲事实、颠倒是非的社会灾难。

这就像现代的报纸如果缺乏足够的职业道德又没有相应的法规制约,信马由缰,随意褒贬,受害者无处可以说话,不知怀者却误以为白纸黑字是舆论所在,这将会给人们带来多大的混乱!苏东坡早就看出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认为这种不受任何制约的所谓舆论和批评,足以改变朝廷决策者的心态,又具有很大的政治杀伤力(“言及乘舆,则天子改容,事关廊庙,则宰相待罪”),必须予以警惕,但神宗由于自身地位的不同无法意识到这一点。

没想到,正是苏东坡自己尝到了他预言过的苦果,而神宗皇帝为了维护自己尊重舆论的形象,当批评苏东坡的议论几乎不约而同地聚合在一起时,他也不能为苏东坡讲什么话了。

那么,批评苏东坡的言论为什么会不约而同地聚合在一起呢?我想最简要的回答是他弟弟苏辙说的那句话:“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

他太出色、太响亮,能把四周的笔墨比得地十分寒伦,能把同代的文人比得有点狼狈,引起一部分人酸溜溜的嫉恨,然后你一拳我一脚地糟践,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在这场可耻的围攻中,一些品格的文人充当了急先锋。

例如舒颤。

这个人可称之为“检举专业户”在揭发苏东坡的同时他还揭发了另一个人,那人正是以前推荐他做官的大恩人。

这位大恩人给他写了一封信拿了女婿的课业请他提意见、辅导,这本是朋友间非常正常的小事往来,没想到他竟然忘恩负义地给皇帝写了一封莫名其妙的检举揭发信,说我们两人都是官员,我又在舆论领域,他让我辅导他女婿总不大妥当。

皇帝看了他的检举揭发,也就降了那个人的职。

这简直是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

就是这么一个让人恶心的人,与何正臣等人相呼应,写文章告诉皇帝,苏东坡到湖州上任后写给皇帝的感谢信中“有讥切时事之言”。

苏东坡的这封感谢信皇帝早已看过,没发现问题,舒颤却苦口婆心地一款一款分析给皇帝听,苏东坡正在反您呢,反得可凶呢,而且已经反到了“流俗翕然,争相传诵,忠义之士,无不愤惋”的程度!“愤”是愤苏东坡,“惋”是惋皇上。

有多少忠义之士在“愤惋”呢?他说是“无不”,也就是百分之百,无一遗漏。

这种数量统计完全无法验证,却能使注重社会名声的神宗皇帝心头一咯噔。

又如李定。

这是一个曾因母丧之后不服孝而引起人们唾骂的高官,对苏东坡的攻击最凶。

他归纳了苏东坡的许多罪名,但我仔细鉴别后发现,他特别关注的是苏东坡早年的贫寒出身、现今在文化界的地位和社会名声。

这些都不能列入犯罪的范畴,但他似乎压抑不住地对这几点表示出最大的愤慨。

说苏东坡“起于草野垢贱之余”,“初无学术,滥得时名”,“所为文章,虽不中理,亦足以鼓动流俗”,等等。

苏东坡的出身引起他的不服且不去说它,硬说苏东坡不学无术、文辞不好,实在使我惊讶不已了。

但他不这么说也就无法断言苏东坡的社会名声和世俗鼓动力是“滥得”。

总而言之,李定的攻击在种种表层动机下显然埋藏着一个最深秘的原素“妒忌。

无论如何,诋毁苏东坡的学问和文采毕竟是太愚蠢了,这在当时加不了苏东坡的罪,而在以后却成了千年笑柄。

但是妒忌一深就会失控,他只会找自己最痛恨的部位来攻击,已顾不得哪怕是装装样子的可信性和合理性了。

又如王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